见过佛珠的颗数算不算佛头有七颗佛头和七颗佛字的吗?

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佛珠,本称念珠,又称之为数珠、诵珠,通常人们称之为佛珠。是指以线来贯穿一定数目的珠粒,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1、pasaka-mala,音译:钵塞莫,意译:数珠。
  2、aksa-mala,音译:阿叉摩罗,意译:珠謦。
  3、japa-mala, 音译:渣巴摩罗,意译:念诵謦。
  4、aksa-sutra,音译:阿叉修多罗,意译:珠之贯线。
  而梵语mala是「謦」的意思。通常来讲佛珠的最初起源,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缨珞謦条缠身的风尚,而正是这种风尚的沿袭,逐渐演变成为后世佛珠的使用。
 【一】佛珠的起源
 【二】佛珠的种类
 【三】佛珠的制式
 【四】佛珠的数目
 【五】佛珠的材质
 【六】佛经中所说念珠功德
 【七】念珠的连穿方式
 【八】念珠的加持
 【九】念珠的执法
 【十】殊胜之顶-人骨念珠
 【附1】日本制度式的念珠
 【附2】杂项说明
 【附3】「基督教念珠」与「伊斯兰太斯比哈」简介
【一】佛珠的起源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载:「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听到佛陀的开示之后,便开始用木槵子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用以消除烦恼障和报障,这应当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应当指出的是,佛珠虽然现已成为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如果溯其本源,佛珠却并非佛教所创用。如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毗湿奴派」,很早便有持用佛珠的记载,并且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不曾流行过佛珠。这在出土文物中,亦有例证。如在印度出土,属于公元二世纪时代的「龙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罗门像,其颈上是悬挂有佛珠的。估计这就如同佛教起源于印度,大兴于中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道理一样,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日本。韩国等地区僧尼、居士所携用的重要法具。
  在我国,国人知道佛珠这一称谓,最早应始于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时代所翻译的『木槵子』,只可惜译者的名字已经失佚了。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异域僧侣来华者甚众,这些外国沙门中必然会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兴的时代背景下,记载有关佛珠的经典被广泛传译,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所译的『陀罗尼集经』、宝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伽念珠经』、义净三藏译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等诸多经典。
  至此,佛珠便开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
  『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
  『续高僧传·道绰传』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苏轼曾有诗称赞「捧经持珠,杖则倚肩,植杖而起,经珠乃闲。不行不立,不坐不卧,问师此行,经杖何在」。
  『敦煌曲子词·禅门十二时』称:「日入酉,观身知不久,念念不离心,数珠恒在手」。
  『定格联章』云:「念观音,持势至,一串数珠安袖里,目前灾难不能侵,临终又得如哺眠」。
  从现存的实物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来有一尊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公元439年)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来有《佛像图鉴》一书,其中绘制的唐代高僧图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
  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现代出现了电子计数器,但佛珠仍旧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如某次子问及嘎玛仁波切:平时持咒,用电子计数器好?还是用佛珠好?上师嘎玛仁波切非常明确的告诉大家:用佛珠好。并说:在密乘里,佛珠有很多象征和代表的意义。比如在持咒时,佛头(亦称三通)代表本尊,佛珠代表眷属。如果我们在念诵观音菩萨心咒(六字真言)时,佛头就可以代表观音菩萨,佛珠可以代表观音菩萨的眷属(指那些对观音菩萨有信心的众生)。捻佛珠要用左手,因为在佛教中,左手通常代表智慧,右手代表慈悲。持咒的一个目的是为了开启我们的智慧。持咒时,一个佛珠一个佛珠的捻过,代表念念相续。捻佛珠时,不逾越佛头,是为了避免我们在持咒时昏沉。一串念诵过十万、百万乃至千万遍数的佛珠本身就是佛菩萨的加持物,具有护身的作用。只有在不方便使用佛珠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电子计数器。
【二】佛珠的种类
  佛珠的种类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来讲,通常可分为三种类型:
  1、持珠:用手掐捻或者持念的佛珠。多用来记录念诵佛号或咒语的数目。在经典中解释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诵念诸陀罗尼及佛名者,为欲自利及护他人……若欲愿生诸佛净土者,应当依法受持此珠」,这就说明,我们持用佛珠就可以约束身心,帮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已护人,同时还会获得无量的功德。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佩珠,又俗称手串,以十八颗子珠者最为普遍,多以名贵材质或颜色亮丽者而为之。时下,许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士和女士皆以佩带佛珠为荣,使佛珠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装饰品了。其实,在我看来,凡是这些爱戴佛珠的人,是「有善根」的表露,皆应看作是深具善根,无始劫来与佛有缘的人。况且佛陀早有明示:「若复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说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诸佛诵咒无异。获福无量」。
  3、挂珠:挂在颈上的佛珠。多采用水晶、玛瑙、翡翠、珊瑚、密蜡、绿松石等珍贵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泽必须均净,要求选用彼此间色彩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的好材料制做。同时,子珠的直径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在联缀时,每二十七颗子珠间嵌入一颗隔珠,在母珠的下方还会配有一种编织精美的中国结与美玉、翡翠等挂件组合而成的‘佛头穗」。在重要的法会上或大和尚礼佛拈香的时候,这种「佛头穗」能够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从而保证在整个佛事活动中仪态的庄重。一般来讲,挂珠的佩戴是要考虑一定的季节性,如夏季应选用那些水晶、玛瑙、翡翠、珊瑚等宝石类,能够使人有凉爽贴身的感觉。相反,在冬季里就应选用那些琥珀、密蜡或果实一类的挂珠为好。
  此外,尚有一类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来的,那便是「朝珠」。是清代官服上特有的一种饰物。朝珠与普通挂珠的最大的区别在于:朝珠将佛头穗的样式改成了由阔丝带系缀的用银丝珐琅里着的被称作「背云」的大坠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组成。因近世有以仿制朝珠的样式来充当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样式的挂珠时,应当注意以胸前的三颗隔珠为中心对称,将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侧一,右侧二的形制。切不可乱挂一气,乱了方寸,有悖礼仪才好。
【三】佛珠的制式
  一串标准的佛珠应该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组成。
  ·母珠,俗称「三通」或「佛头」。通常只有一颗,但亦有两颗的,用以将不同数目的子珠归结于一处,同时还可以起到连接弟子珠、记子留和一些饰物或流苏的作用。旧时的母珠,多会在内部绘有佛像,采用凸透镜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里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了佛珠作为一种法具的无比庄严。
  ·隔珠,又称作「间隔珠」、「节珠」或「数取」。多用来将子珠平均分隔开。一般来讲,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数量可采用一颗至三颗不等,如108颗的佛珠和54颗的佛珠,就需要每27颗子珠用一隔珠;27颗。18颗的佛珠,则每9颗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体积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10颗或20颗居多,也有5颗、3颗、2颗,1颗的,有些佛珠,也不配弟子珠,而是配一些穗饰,甚至仅仅是串珠的绳,系一个扣而已,印度教使用的念珠及藏式佛珠,一般在此处都是直接以穿珠绳系一扣即可。弟子珠多系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10颗为一小串,如同算盘一样,采用十进位,用来计算掐捻佛珠的数目。「十」这个数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罗密」。即施、戒、忍、精进、禅定、般苦、方便、愿、力、智。
  ·记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饰物。也可以用线绳结成「中国结」来替代,目的是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除此以外,藏传佛教使用的佛珠往往因为没有记子,所以,为了方便更多位的计数,使用专门的「记数器」和「记数卡」。现在这种记数器在内地也开始有所流行。日本的一些佛珠样式,也是如此。
【四】佛珠的数目
  各种佛珠特定的数目皆有不同。数目不尽相同的缘由是因为各本佛经的记载有异而成。兹列表如下:
  颗数→出处
  1080→『金刚顶瑜珈念珠经』
  0108→『木槵子经』『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珈念珠经』『陀罗尼集经』『文殊仪轨经』
  0054→『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伽念珠经』『陀罗尼集经』『文殊仪轨经』
  0042→『陀罗尼集经』
  0027→『文殊仪轨经』
  0021→『校量数珠功德经』『金刚顶瑜珈念珠经』『文殊仪轨经』
  0018→『陀罗尼集经』
  0014→『文殊仪轨经』『校量数珠功德经』
  此外,藏传佛教中,还常有110颗、111颗、112颗等说法。从上面所列我们可以看出佛珠的数目在经典当中的差异很大,共有十类之多。其实,佛珠有不同的颗数,是因为具有着不同的含义,下面就根据普遍流传的说法,将其不同的含义略述如后:
  〖一〗108颗
  是最为常见的数目,是为了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身心能达到一种寂静的状态。百八烦恼的内容,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总的来说,六根各有苦、乐、舍三受,合为十八种;又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合为十八种,计三十六种,再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如经中所言:「诸菩萨问:云何百八?佛言:有所念不自知心生心灭中,有阴有集,不知为痴,转入意地亦如是,识亦如是,是为意三;见好色中色恶色,不自知著不自知灭,有阴有集,乃至触亦如是;彼经但列六根各六,虽无三世之语,而结云百八,故知是约刹那而为三世也。……三世三个三十六故,故有百八」。
  『桑布扎续』与『金刚空行续』等续部中云:「息业为一百,增业为一百零八,怀业为五十,诛业则为六十颗」。在通常情况下,以一百零八颗为宜。
  嘎玛仁波切开示时称:佛珠有108颗(不算佛头和格珠)。
  〖二〗1080颗
  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一千零八十种烦恼,「十界」表示整个迷与悟的世界,可分为十个种类: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修罗界、人间界、天上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佛界。
  〖三〗54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中的五十四个位次,其中包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五十阶位,再加上四善根位。分述如下:
  1、十信指: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
  2、十住: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
  3、十行:欢喜行、饶益行、无恙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
  4、十回向: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
  5、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6、四善根: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
  〖四〗42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1、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一筹者。如欲详细了解,请参阅姚秦·鸠摩罗什泽『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受持品』。
  2、妙觉: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位。
  〖五〗36颗
  无确切的含义,通常皆认为是为了便于携带,遂三分一百零八颗成三十六颗。其中蕴含有以小见大的义理,故与一百零八颗相同。这个数目的佛珠也有一说过去主要流行于净土宗。
  〖六〗27颗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果的二十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的「十八有学」与第四阿罗汉果的「九无学」。
  1、十八有学指:随信行者、随法行者、信解者、见至者、身证者、家家者、一间者、预流向者、预流果者、一来向者、一来果者、不还向者、不还果者、中般者、生般者、有行般者、无行般者、上流般者。
  2、九无学指: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
  〖七〗21颗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二十一个位次,「十地」「五十四颗」一段,「十波罗蜜」见「佛子珠」一段的介绍,兹不赘述。而「佛果」指达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八〗18颗
  俗称「十八子」,据说最初主要流行于禅宗,此中所谓 「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1、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
  2、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3、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九〗14颗
  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是为无畏;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是为无畏;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为无畏;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是为无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是为无畏;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是为无畏;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是为无畏;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是为无畏;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嗔恚,是为无畏;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是为无畏;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是为无畏;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是为无畏;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十〗其他数目
  1、25颗:丹真绒布上师关于加持与使用念珠的开示中称:一般使用108颗一串的念珠。在修五加行之大礼拜、供曼扎时,为了方便计数,也可使用25颗一串的念珠。与念珠配套的数珠计数器,可连接在佛头一侧的第五颗念珠旁的线上,佛头与数珠计数器之间的五颗念珠代表了五方佛。
  2、110颗或111颗:桑吉银登仁波切开示念珠时称:念珠一般是108颗,有的是111颗。111颗的道理在于,我们每念一圈是100遍,有时候念错了,或者是念少了一个字,或者是没有念标准,这样每念10遍就增加一遍,100遍就增加10遍,10遍再多加一遍就是111遍了。
  3、112颗:祈竹活佛在著作『狮吼棒喝』中讲:对凡夫佛子而言,如果对所作修持次数有个计算,对生起精进心会有帮助,所以可以用这些法器。佛珠的珠头代表佛宝,贯串整串珠的绳子表义法宝,小珠表义僧宝,所以一串佛珠就表义了三宝。珠头(即较大的一颗)代表佛之色身,它上面有一个锥形的珠顶,代表佛的法身,珠穗则是并无特别表义的加饰。佛珠以108粒为宜,但也有110多粒等的组合。念珠有多种不同数目的珠,常见的是108珠及112珠的。用108珠的时候,念了一圈,只作100计算。在闭关中,我们必须在最后补诵百分之十的咒数作为补缺。如用112的珠,每诵一串则已包含了100次咒及10次补缺了,不必加诵。如用108的珠,只能算作100,在诵完闭关要求的咒数后,还需加诵百分之十的咒数来补缺。
【五】佛珠的材质
  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论矿物还是植物,大凡竹、木、牙、角均可制成佛珠。但在佛典当中有记载,可用来制造佛珠的质料,却是非常有限的,最多也不过十余种,实在无法与现今众多繁杂的品类相比了。下面将佛经中所举的佛珠质料加以列表说明。
  『陀罗尼集经』卷二:金、银、赤铜、水精、木槵子、菩提子、莲花子等七种。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菩提子、金刚子、真珠、莲花子、金银诸宝、及以上诸材和合等六种。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香木、金俞石、铜、铁、水晶、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在佛教中,以「七宝」所制成的佛珠最为殊胜尊贵。七宝的名目,诸经中说法各有不同:
  ·『佛本行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颇黎(水精)
  ·『大阿弥陀佛一地平气和分』讲:「佛言:阿弥陀佛刹中,皆自然七宝。所谓黄金、白银、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其体性温柔,以足七宝相间为地」
  ·『恒水经』云:「金、银、珊瑚、真珠、砗磲、明月珠、摩尼珠」为七宝
  ·『般若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
  ·『法华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赤珠、玫瑰」
  ·『阿弥陀经』讲七宝为:「金、银、琉璃、砗磲、赤珠、玛瑙、琥珀」
  ·还有的讲七宝为「珍珠、玛瑙、砗磲、琥珀、珊瑚、琉璃、水晶」
  ·另外还有藏传佛教中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蜜腊、松石」为七宝的说法
  不管怎么说,所讲七宝大同小异,主要是贵金属和宝石类。七宝象征着高尚、纯洁、坚毅、安祥、富足、康健和圆满,又代表着觉悟和智慧。用七宝供佛可获无量功德。今但以『般若经』中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琥珀、珊瑚七种为例,加以说明。
  1、金:在佛经中被称为「苏伐罗」。「五金」当中,金黄、银白、铜赤、铅青、铁黑各有所表,故又被称为黄金,列为五金之长。在『翻译名义集』中,解释说:「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乐、我、净四德耳」,因其具有久埋不变、百炼不轻的特性,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珍爱,以黄金制成的佛珠更加显示出主人尊贵的气质。
  2、银:在佛经中被称为「阿路巴」,是贵重金属之一,『说文解字』中说:「银,白金也」,古人以白金为银,是从其颜色上而言的,与现代所说的「白金」(铂,符号Pt)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金属,银色净白而闪闪有光,但却很容易氧化而形成一层「黑垢」,必须要经常洗抹,才能保持光亮如新。以白银来制做佛珠,如经久不用,便会黯然失色,给人有一种「时时常捻掐,勿使生垢埃」的推动作用。
  3、琉璃:在佛经中,常作「吠琉璃」,在『一切经音义』中解释说:「所言琉璃者,梵语宝名也,须弥山南面是此宝也,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释髻珠云是此宝」。如此看来,琉璃指的是一种青色带光的宝石,其最大的特性,是具有「同化」作用,即任何物品,接近了琉璃,就会被琉璃的颜色所同化。故而采用琉璃制造的佛珠,亦代表了诸佛「同化’立德,更加被广大佛教徒视若珍宝。
  4、砗磲:在佛经中被称作「牟婆洛揭拉婆」,根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砗磲是海中大蛤壳内白晰如玉的物质,因其壳上有深大的沟汶,犹如车轮之渠,故称为砗磲。只不过后世以来,将白色的珊瑚和白色贝壳制品,均通称为砗磲了。在「七宝」当中,砗磲是白色的代表,用砗磲制做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的无染,同时还能时时提醒自己不被外境所转,岂不美哉。
  5、玛瑙:在佛经被称为「摩罗伽隶」,是次玉石的一类,由结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的混合物构成。因玉髓有红、黄、白、灰等各种颜色,故玛瑙亦呈现出种种美丽的色彩和纹理。周履靖所著的『格古要论』说:「玛瑙以红多者为上,其中有人物、鸟兽形状者最贵。有锦花者,谓之红玛瑙;有漆黑中一线白者,谓之合子玛瑙;有红白相间者,谓之截子玛瑙;有红白杂色如丝相间者,谓之酱斑玛瑙」。由此可知,玛瑙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用它来制造佛珠,一定是非常华美了。西藏的特产的「天珠」是玛瑙中的极品。
  6、琥珀:在佛经中被称为「阿湿摩揭婆」,而在中国古书中常作「虎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琥珀条」称:「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谓之虎魄」。其实,这种解释是极端错误的。琥珀原是一种树脂,经过几千万年的埋藏,加之地壳运动石化而成。磨擦会产生静电,可吸附纸片等小物体,入火则燃,嗅之有香气。琥珀的种类相当繁多,现代的珠宝鉴评家,往往将透明而呈金黄色的琥珀称为金珀;橘黄而不透明的称为蜡珀;呈朱红色的称为血珀;黑色而不透光的称为翁珀;内里夹含有木屑、花草的称为花珀;用肉眼垂直平视呈现黑色,在光线照射下则呈现红亮光点的称为玺珀。琥珀象征着尊贵、吉祥,且可预防惊吓,历来被达官贵人、富豪之辈视为珍物。用琥珀制成的佛珠,实为佛弟子用以供佛、念佛的最佳圣物。
  7、珊瑚:在佛经中被称作「钵摆婆福罗」,属于一种有机质宝石。其实珊瑚是海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结合营生所分泌出的石灰质,日久成为一种共同的躯体。因其形状像树枝,古人误以为是植物,故又称为珊瑚树。在『翻译名义集』中曾提到珊瑚及其产地:「珊瑚,梵语钵摆娑福罗,外国传曰,大秦西南涨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州,州底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珊瑚的颜色主要有红、白、黑三种,因为它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形成,许多宝石鉴评家都认为它的价值很高。以珊瑚制造的佛珠具有驱邪、避祸、逢凶化吉的功能,一向深受人们喜爱。
  佛珠的质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宝」以外,可用五大类别加以划分:
  〖一〗菩提类
  菩提子,恐怕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类佛珠了。其实,菩提子并非菩提树所结的果实,而是指一种产于雪山附近,名字叫川谷的草本植物。其具体相状是:春天长苗,茎高三四尺,叶如黍,开红白色花,呈穗状,夏秋之际间结实,圆而色白,有坚壳,如珐琅质。因多用念佛之数珠,故又称菩提子。木本者为其别种,我国唯天台山有之,称为天台菩提。
  而现今,菩提早已是一个通称了,代表着「觉悟」的含义。『大唐西域记』云:「菩提树者,即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
  丹增嘉措活佛开示中讲:莲花生大师云:「上等为珍宝,中等为树果,下等为木头、土石与药物」。随息、增、怀、诛四种事业的不同,所采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譬如:息业部用水晶、贝壳、青金石、海螺等等;增业部用金、银、象骨等等;怀业部用铜、珊瑚以及红檀香等等;诛业部则采用夏(刺树果)、龙堂(油患子)以及人骨等为佳。不仅四种事业各自所用数珠的材料不同,包括其颜色,也是千差万别的。『红大威德续』等续部中宣说道:「息业为白色,增业为黄色,怀业常用红,黑色为极诛」。所以,应当毫不错乱地使用。然而,菩提子却不必观待颜色之差别,而可修一切事业法。关于这一点,在经续中有众多出处。『金刚空行续』云:「息增怀诛业,菩提子普作」。『金刚顶续』中也云:「复诸殊胜者,持命菩提子」。以菩提子(为数珠的念诵功德)倍数,也比其他数珠殊胜。前译续部云:「铁为珠两倍,如是铜四倍,夏两千万,珍珠为八倍,宝石为千倍,银为十万倍,莲子八千万,菩提子无数」。此处所说的菩提子,为菩提树之果实。但却不一定只是类似于金刚座的菩提树果那样的果实。譬如,过去七佛的菩提树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上师说,包括那伽树也在此列。所以,所谓菩提子,包含了所有菩提树类树木(的果实)。乔美仁波切曾说过:「往昔让雄瓦尊者在世时,一次念珠(因线断)而洒落于地,其中有些珠子因此而丢失不见了。当时恰好有一老妇在场,(尊者于是委托老妇)妥为关照,并授记道,这些洒落于地的珠粒,于不久之后,将长出树木果实。这类菩提树,世世代代将由老妇人的子孙后代管属。此树也属于菩提树家族」。与此相似的,在降域等地长出的菩提子,也是世人所说的菩提子。
  祈竹活佛讲:在传统上,有多种佛珠质料之要求,例如修息灾法用白檀香珠、修摄怀法用紫檀木珠等,其形状也有不同,数目也有不同的要求,持珠的手指也有不同要求,甚至串珠的绳之质料也有不同的要求,但以上这些繁复的细节,我们初学者不需全跟着去做。一般来说,用108珠之菩提珠就可以了。  桑吉银登仁波切也开示:念珠一般是108颗,有的是111颗。111颗的道理在于,我们每念一圈是100遍,有时候念错了,或者是念少了一个字,或者是没有念标准,这样每念10遍就增加一遍,100遍就增加10遍,10遍再多加一遍就是111遍了。念珠有很多种类,水晶的、海螺的、……有很多讲究。总的来说菩提子可以代表息、增、怀、诛四法,所以菩提珠是最好的。至于其他种类的我们也不需要太讲究。
  以菩提来命名的佛珠质料,总计有三十多个品种。这其中有依产地来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纹理来命名的,如星月菩提、凤眼菩提等。携带一串菩提佛珠,是会给人增福无量的。『佛说较量数珠功德经』说:「若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数诵一遍,其福无量」。
  正因为菩提子有着如此深远的含义,因此,通常将许多的佛珠皆命名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菩提类佛珠又分为天竺菩提、白菩提、金刚菩提、五眼菩提、风眼菩提、天台菩提、星月菩提等。
  〖二〗宝玉石类
  宝石,因其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属于贵重一类。一般来讲,比较常见的宝石种类有:水晶、橄榄石、木变石、绿松石、孔雀石、芙蓉石、东陵石、青金石、碧玺、石榴石、金沙石等诸多品类。但这些只能算是次等宝石,远远比不上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这四大宝石名贵,因这些宝石异常珍贵,故用这些宝石来制造佛珠,多为皇室或富绅所持用,一般之人是无法得到的。如在『虚云老和尚年谱』一书中,便有关于虚云老和尚委托宽航师,将某亲王所赠的「七色九宝罗汉珠」一串,带到香港交给岑学吕居士留念的一段记载。
  玉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包括有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方面的矿物和岩石。诸如大理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砚石等均属此范畴。而狭义上讲,玉石仅指硬玉(以缅甸翡翠为优质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优质代表)二种。由于千百年来,玉石那种象征吉祥,可以避邪、禳灾和带来幸运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礼、忠、信之道」的影响,那些采用玉石制造的佛珠,也就越发受到人们的喜爱了。
  〖三〗果实(核)类
  果实(核)类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人们随便就可以例举出不少的种类,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榄核雕刻、皤桃核、金刚子、太阳子、天薏子、莲子、椰蒂、缅茄、五眼六通等,简直不胜枚举。这其中以桃核、橄榄核为果核类的代表,以木槵子、椰壳(蒂)为果实类的代表。
  桃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易植而子繁,故多为人们所广泛种植。据传桃木可以驱鬼,桃梗可能禳恶,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坚硬,可以用来雕刻成具有深刻含义的各类佛珠。如图所示的一串佛珠,采用陈年的桃核,一改往常的圆形,而以四大菩萨各居一角,构成方形,中间再加以透雕梅、兰、竹、松的技法,更加使人爱不释手。
  橄榄是一种常绿乔木,果实长圆而两头尖,因其味苦涩而甘,故有「谏果回甘」之称。橄榄核坚硬如石,是用来制造佛珠的极佳材料,所雕刻的罗汉造型生动,须发皆具,并且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而变得深红发亮,是不可多得的随身法宝。
  木槵子,亦称作无患子,是一种生长在高山上的乔木,枝叶如椿树,其叶对生,初夏之季,开黄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为三。结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漆珠。因在『木木患子经』中,佛陀曾教导波流离王,贯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后世的佛教徒均喜爱用木槵子来制造的佛珠,意喻秉承着佛陀的教诲,未有忘失。
  椰,古书中或作为「木牙」,「木邪」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地区的常绿乔木。果实叫椰子,可用来制造佛珠。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近来习尚,丈夫多臂缠金镯,手弄椰珠,余颇以为嫌。」赵芬在『滤月轩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记载:「乾隆年间,户部侍朗赵秉冲,精选一串椰子数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壳(蒂)来制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数百年的历史了。
  〖四〗竹木类
  如比较珍贵的有檀木,世界上的檀木仅存有沈檀、檀香、绿檀、紫檀、黑檀、红檀等。
  一般来说,显宗往往不使用动物骨质作为佛珠材质,认为有杀生之嫌,我身边就有很多佛教信徒对骨制念珠避而远之。另外,显宗弟子往往对雕刻有骷髅样式的念珠也不太使用。但密宗弟子根据修法需要偶有使用。
  〖五〗金银类[前已经叙述]
  〖六〗骨角等动物相关类
  这类严格的说,也包括珊瑚、珍珠、砗磲(注:砗磲分石材与贝类壳上所产两种,都叫砗磲,此处所指是贝类所产的砗磲)、动物牙齿等,比较珍贵的有非洲象牙制成的佛珠,次一点的有用象骨制成的。近几年,由于动物保护的原因,用象牙和象骨的已较少。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于被律制所限,一向被汉传佛教所排斥,但在泥泊尔、西藏、内蒙古等地都有流传。在藏地则以人骨念珠最为殊胜,佩带或持用这些佛珠,也就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来。同时,还会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气氛。原则上,藏传佛教也是禁止与有情生命相关的制品的,所以,传统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与生命骨角等相关的器官都可以制作法器,需要有特点的条件与因缘,例如某高僧圆寂,自己有这样的要求,它的含义之一就是:这一世的身体作为一个不再有用的事物,仍可以为后学修行者提供一定的方便,同时可以通过这种器物的象征意义,让后学者对一些内容有更深的领悟或领悟的要求。
  〖七〗其它种类
  除此之外,还有采用陶瓷、紫砂、雕漆等不同质料来制做物佛珠,这些形态各异的佛珠也同样会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思。近来,也有一些新型的现代材质进入佛珠材质的行列,如塑料材质。有些法师不太鼓励使用塑料材质的念珠,这倒不是因为其廉价,主要是正式修行者,往往都会选择佛珠的各个内容具有象征意义的佛珠,佛珠的传统材质,一般都可以申引出一些象征性的佛理,塑料制品,因为年代较近,所以,这方面还不足。不过,从佛教单纯计数的功能来看,一般来说,材质不是太重要的。
  〖七〗材质上的补充说明:
  据说印度人比较不喜欢黄色,但在其他地区一般没有这种禁忌。
  一般配佛珠者分两类:修行和装饰性的爱好,民间一般俗称爱好此类事物为“玩仔儿”,珠串往往作为一种玩物或收藏品,这类佛珠一般比较追究品质与做工;一般用于修行的佛珠,大多朴素平平,因为修行的目的之一是放下执着,以平常心、平等心面对世事,所以,往往越是华贵精美的佛珠越不太被欢迎。往往从佛珠的选择取向上,可以看出一个的追求归属及志趣所在。
  如果没有特殊因缘,或必须性的情况,我个人不建议使用动物制品的佛珠。毕竟,不管是不是有佛教或相关的宗教信仰,关爱动物是一种品质,尤其进入现代,保护和尊重其他生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人道美德。
  自己选择佛珠时,应该对相关的材质有所了解,不要选择那些贵重,但自己又不了解的材质,因为世俗中,追求利益导致的假冒现象很多;而且即使是真材实料的名贵质地,往往也需要有一定的保养知识,不管是修行还是装饰,都是因为自己的需要,也是他人劳作结果,珍爱与养护他人的劳作所得、同时又是自己所爱之物,也是一种为人品质的体现。
【六】佛经中所说念珠功德
  念珠有其功德,好的念珠,功德可以增加许多倍,不好的,念一倍就是一倍,根据『数珠功德经』的记载如下:
  ·铁者:五倍;
  ·赤铜:十倍
  ·真珠珊瑚:百倍
  ·木患子(无患子):千倍
  ·莲子:万倍
  ·帝释青子:百万倍(不知是何物)
  ·菩提子:无数倍(有草本,木本,是低价易得之珠)
  『摄真实经』中,则分念珠之功德:
  ·香木:一分
  ·黄铜、铜铁:二分
  ·水精、真珠:一分
  ·莲子、金刚子:二分
  ·诸宝、菩提子:无数分
  另外『瑜加念诵经』、『守护国界经』、『苏悉地经』及『陀罗尼集经』等均有记载。
  总而言之,菩提子的功德最特殊和大。这就是佛教中,无论在家出家凡与佛有缘而喜修佛者都喜欢用菩提子的原因!
  但密宗修法或持咒,则有视法而用之说,唯凤眼菩提子念珠可以通用,但其他念珠,经加持后,也有以一当很多倍的功能。所以,修持佛法的同道们,如要使用珠念(因念珠还有避邪、避煞──引用外道名词──的功用)最好还是用菩提子,既可增加功德,又可助长道业也。另外根据不同的修法选用不同材质与不同颜色的佛珠也很有讲究。
【七】念珠的连穿方式
  简单的方式,是以纯色的绳子穿制,汉地人比较尚红、黄两色,前者比较吉祥,后者可显华贵。藏地则多是用五彩线拧制成绳,然后穿连,据说要让少女负责拧制五彩绳,以喻纯洁美丽,如果有自己的上师的话,也会找上师亲自穿制,穿制时,比较隆重的,还会每串一珠,念一遍相关的真言咒语,以示加持。
  现在一些佛珠随着材质与颜色的增加,为了配合美感,也会配一些与材质、颜色相配的其他颜色的绳子。
  藏地和蒙古地区过去因为棉毛制品加工的技术等原因,绳制品不多,所以,过去也有以羊皮或牛皮绳串制佛珠的,但现在这种情况不多了,而且由于佛教提倡不杀生,加上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过去要好,所以,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提倡使用这种皮绳。
  丹真绒布仁波切在介绍相关内容时说:不同的修法,串线的方法也可能不同。我们可使用白、黄、红、绿四色线,代表同时具备息、增、怀、诛四种事业的加持。调好发心,清净身语意后,猛厉祈请上师三宝加持,之后开始贯串佛珠:左手持着一颗一颗的念珠子,右手拿着拧成一股的四色线,一边串一边专注念诵「吽、吽、吽…」,并观想附在念珠上的染污被完全清除,同时我们的垢染和烦恼也被彻底去除。串好后,在佛头上边打三个结,这代表了三身佛。需要注意的是,珠子之间的距离要松紧适度。太紧会带来寿障或其他修行障碍;太松则比较慢才得到本尊的悉地。念珠线断了的话,有些人喜欢随便打个结就继续使用,这是不好的。合适的做法是整条念珠换上全新的四色线,串好并重新加持,然后再继续使用。
【八】念珠的加持
  显宗的方式:一般会持诵大悲咒四十九遍,并以诵念过的大悲水进行洒净,然后再开始佩戴持诵佛珠。若佩戴佛珠并没有特殊的修持信仰,纯粹只是祈求心安、平安、等等的人而言,则可以到寺庙香炉上绕三圈过香火,诚心祈求诸佛菩萨众神加持即可。
  密宗的方式:通常密宗的方式是在使用前,会将佛珠放在手中,并持诵加持佛珠咒七遍,念完后将佛珠放在手掌心搓热,最后在佛珠上吹一口气,如此即完成加持的动作,不但可保平安避开凶险,借此佛珠所持诵的佛号及咒语,其功德能使持诵增上千万倍。
  乔美仁波切在『自观生次释难』中云:一「阿」字被十六元音字母左旋而绕;右手五指尖观想为五股金刚杵,中央有一「吽」字被三十五个辅音字母(右旋)而绕。将佛珠放在自己前面,念颂马头金刚心咒「嗡,贝美,达者,班则尔,卓达哈呀者哇,呼鲁呼鲁,吽呸」驱魔,念颂「索巴瓦」咒以行清净。观想珠线为「吽」,各个珠粒为阿乐嘎乐(元音字母),母珠为「嗡阿吽」。以莲花绕印拿起并掬住佛珠,双手为金刚莲花双运,以菩提形式发光并融入数珠中。观想珠线为(四方佛父佛母与主尊)九本尊显现为九种光道的形式,珠粒为诸善逝出有坏不断唱颂吽歌并绕塔(母珠)。念元音辅音字母三遍及根本咒「嗡热哲玛纳、扎瓦达耶吽啪的」一百遍或二十八遍。
  丹真绒布仁波切在『关于加持与使用念珠的开示』中讲的加持方法:念珠串好后,我们要念咒加持。先念21遍加持念珠咒「嗡,汝子扎满,但纳耶,ra那,曼纳达拉,扎纳德瓦,啊呗堪扎,吽梭哈」,再念3遍缘起咒「嗡耶达玛黑德抓巴瓦,黑敦得堪达塔嘎多哈雅巴达,得堪匝友呢若达,诶旺巴德玛哈夏玛纳耶梭哈」。观想上师三宝加持,念珠和我们众生得以清净,所有障碍得以遣除,再观想迎请佛菩萨圣众降临到念珠里面,这串念珠真正地与佛菩萨无二无别,具足殊胜的加持力。
  〖一〗佛教通用的念珠加持咒:
  1、『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加持念珠真言曰:唵嚧止啰摩抳钵啰(二合)靺多耶吽。以此真言加持念珠七遍。若念诵本真言。一遍移一珠。即成诵一切如来所说真言一遍。一一真言成无量百千那庾多遍。
  果滨居士发音参考:嗡,卢吉啦,玛尼,钵啦,哇尔打呀,吽;
  海涛法师发音参考:嗡,噜西惹,嘛尼,札尔,瓦打雅,吽。
  2、『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加持念珠真言曰:唵吠嚧(引)遮那(引)么罗娑嚩(二合引)贺(引)。
  唐三藏沙门大广智不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一卷』:取菩提子念珠安于掌中。诵加持念珠真言曰。唵尾嚧遮那么罗娑嚩(二合引)贺(引)。诵七遍已。安顶上以左手。当心。承珠。右手移珠。每与娑嚩(二合)贺齐声移一珠。
  『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即取水精念珠安于掌中。合掌当心。诵加持念珠真言三遍真言曰。唵尾嚧(引)左曩么攞娑嚩(二合)贺(引)。则捧珠安于顶上。发是愿言。十方世界所有修真言行者。彼所受持一切真言。愿速成就。
  现代发音参考:嗡,外洛加那,嘛啦,司哇哈。
  3、『金刚王菩萨秘密念诵仪轨』:次以二手捧珠顶戴。然后却至心诵。加持念珠千转真言七遍真言曰。唵嚩日啰(二合)虞呬也(二合)惹播三么曳吽(引)。次当与瑜伽所说念诵。四种念中应以金刚念诵最为相应。
  现代参考发音:嗡,哇夹啦,吴咦呀,夹拔,三嘛耶,吽。
  『大悲心陀罗尼修行念诵略仪』中,介绍了加持念珠咒二和千转真言一起持诵的方法:次取数珠捧持顶戴加持七遍。真言曰:唵尾路左曩么攞娑嚩(二合)贺。次以千转真言加持七遍。真言曰:唵嚩日啰(二合)麌呬野(二合)惹跛三么曳吽。加持已即发是愿。愿我及一切有情。所求世间出世间殊胜大愿速得成就。二手持珠当心。诵真言一遍。与末后字声移移一珠。不缓不急不高不下。称呼真言字令一一分明。或作金刚诵。舌端微动唇齿合。离诸散乱。一心专注本尊勿缘异相。或千或百常定其数。
  4、『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加持珠真言曰:曩谟薄誐嚩底(丁以反引)悉地娑驮也娑驮也悉驮啰梯(二合)娑嚩(二合引)诃(引)。
  现代发音参考:南无,巴嘎哇底,悉地,萨达呀,萨达呀,悉达啦梯,司哇哈。
  当以此真言加持于念珠,应诵于七遍持于二掌中。
  5、『显密圆通』:又『金刚顶念珠经』偈云。若安顶髻净无间。由戴顶上灭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又一字顶轮仪说。若用嚂字真言加持数珠七遍。用持课时。一遍或千遍。若掏数珠至母珠。却回不得越过母珠,每日依法持诵时。故『神变经疏』云。若用三密为门。不须经历劫数具修诸行。只于此生满足诸波罗蜜。又正持诵未满一百八遍。不得共人语话。若欲语话时。于自舌上想一梵书嚂字。纵语话不成间断。但以左手作金刚拳印。右手持珠诵之。或不能从前净法界真言等次等持诵者。只持准提神咒。更或根钝不能具受此准提者。只唵字已下持之。唵字已上是归敬词。唵字等是正咒也。
  用法:在用数珠持任何咒语真言前,先把念珠捧在手上,念加持念珠咒3、7遍。然后每念一个其它咒语真言,过一个念珠。
  〖二〗雍仲本教通用的念珠加持咒:
  1、达英忠仁波切:党玛苯西道,赞扎吽(念3遍)。
  2、雍仲德炯活佛:嗡达玛奔多砸扎吽。
【九】念珠的执法
  「念佛或持咒为什么要数念珠?」有些人会这样问。原因:1、可以收摄心意,使不外驰;2、有些修持的行人,希望能持念至某一最高数目,因而以之为计数的工具。
  拿念珠的方法是:将念珠展开,右手四指下托,念佛或持咒时,从母珠(最大的那一粒)旁的第一珠起,母指下掐,一句一珠,或一咒一珠,间珠不算,如有记子每捻珠念佛满一串珠时即拨动一记子,掐珠到母时,再由左向内转过头来,再从母恭旁的第一珠掐起。
  另外,有些经典中,对于掐珠的方法,也有不同的记载。『摄真实经』中对执持念珠的方法是这样的:
  ·佛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头指(食指也)掐之。
  ·金刚部:应用右手母指与无名指掐之。
  ·莲花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羯磨部:应用右手母指与四指掐之。
  『苏悉地经』的记载是只有胎藏界三部:
  ·佛部:右手大指与无名指之头相合,中指与小指直立,头(食)指少屈,附于中指中节以掐之。莲花部:合大指与中指之头。余指皆舒而掐之。
  ·金刚部:合大指与食指之头,余皆舒而掐之。
  『军荼利仪轨』云:以右手大指捻头指,当心拨珠,余三指散直(这是佛部的「说法印」,亦名「持名印」,这里则为「念诵印」)左手引珠,右手持珠,如转法轮状。
  『无量寿仪轨』云:二手当心,各聚五指,如未敷莲花左手持念珠,以右手大指无名指移珠,诵至最后一字移一珠。
  以上均为佛典所载。
  不过,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摄真实经』佛部和『苏悉地经』金刚部的方法了。
  在持珠的过程中,经常有人会遇到要不要跨过佛头(母珠)这类问题。因为在『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说:「不应越母珠,蓦过越法罪」、「珠表菩萨之胜果,于中间绝为断漏,绳线贯串表观音,母珠以表无量寿,慎莫蓦过越法罪,皆由念珠积功德」,不过有的佛经的记载应该是为了防止念珠向一边过紧而掐之不便,假如念诵者,纯以佛珠作为记数的工具,则不必把母珠和隔珠计算在内,念诵时轻轻捻过便是;如是念诵的人,除了把佛珠当作精进、记数的工具外,还希望藉著它来体悟更多佛理的话,当手掐到隔珠的时候,可用「佛、法、僧」三宝或「戒、定、慧」三学来观想,当手掐到母珠的时候,可以观想佛的相好光明,同时再逆时针,朝相反的方向掐念,即可解决此类问题了。
  持珠除了拿在手中具有念诵、记数的作用以外,还可以挂在颈部,充当挂珠;或缠绕在手臂上,起到佩珠的作用,这些都是具有深刻的含义的。如『金刚顶瑜伽念珠经』说:「二手持珠当心上,静虑离念心专注,本尊瑜伽心一境,皆得成就理事法,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及安臂,所说言论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由安顶髻净无间,由带颈上净四重,手持臂上除众罪,能令行人速清净,若修真言陀罗尼,念诸如来菩萨名,当获无量胜功德,所求胜愿皆成就」。
【十】殊胜之顶-人骨念珠
  藏传佛教中以人骨念珠为最殊胜之物,其中主要有嘎巴拉念珠(即头盖骨念珠)、腿骨念珠和指骨念珠三种。
  其中又以眉心骨念珠最为难得。由于一个头骨只取一颗珠子,所以非得集108人的「头骨」才能成一串。一般的嘎巴拉骨珠,用一个头盖骨即可切割出一串108颗念珠。
  另外,由于人骨念珠主要在西藏流行,所以往往数目不是108颗,而是110颗或111颗,而且大多没有隔珠和记子。藏传佛教往往喜欢用虚数,比如说闭关三年,实际是三年三个月零三天。所以佛珠的数目也是以虚数表示108颗。
  人骨念珠所用人骨不是一般人都可以,它必须是喇嘛高僧的遗骨,而且是每人只取一颗。
  现在市面上能够见到一些自称是人的头骨制作的念珠大都是用牛的头盖骨伪造的。一般来说,内地价格如果低于1000元的肯定不是什么人骨的念珠。即使是高价的,真正的人骨念珠也不多。而用人的眉心骨制作的念珠据说在当地作坊拿到也要10000元以上,所以内地近来出现的低价人骨念珠,应该说真者罕见。
  我本人没有用过嘎巴拉念珠,从外表来看区分不出真假,据说用的时间长了会有一些香味,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我本人也做藏饰生意,虽说可以弄到这种念珠,但从来也不敢接,一方面是真假难辨,另一方面是价格太高。
【附1】日本制度式的念珠
  日本佛珠源于中国唐朝佛教传入日本,其形制与汉传佛教的佛珠大同小异,但也有一些独有的特色:
  双佛珠佛珠:这是日本真言、法华及日莲等宗使用的佛珠,从现保存于高野山的文物——唐朝皇帝赏赐予空海大师的纯金念珠及引磬,可以看出,这种制式似乎源于汉地,但目前汉地这种双佛头的佛珠已经见不到了。
  连环式的念珠:两个手珠式样相互环套在一起,多是日本净土宗所使用,这种样式也是仅见于日本佛教宗派中。
  计数器环:日本有些念珠,在佛头下没有佛塔(也有称葫芦)或其他饰物,仅仅是一颗大珠。而在整串珠上,会套一个金属环,在环上再单独系弟子珠,这也是日本佛珠中的特色之一。
【附2】杂项说明
  丹真绒布仁波切『关于加持与使用念珠的开示』:
  念珠加持好后,需要如法地使用。根据自宗传承,念诵的时候,将念珠线观为本尊,将珠子观为本尊的眷属,左手持念珠,每念诵一句咒语,拨动一颗念珠。当念完一圈拨到佛头位置时,继续顺着原来方向越过佛头开始新一圈的拨动,不需要掉转方向。
  念诵时需保证质量,不要有赶任务的心态,而是以适中的速度、专注地念咒、拨珠、观想。如果念咒期间出现吐痰、咳嗽、讲话、走神、打哈欠、打喷嚏等现象,那最好补念。
  加持好的念珠,等同于真实的三宝,需生起信心并以清净心观之,任何时候都应以恭敬心对待。有条件的话,可随时随地携带,装在专用袋子里、挂在脖子上、放在上衣袋子都可以,但不可置于地下或者放在裤袋。平时也可恭敬供在佛堂。
  加持后的念珠,不要让业障比较重的人(比如经常杀生者、抽烟者)、不信佛的人、外道碰触,也不要让猫、狗、兔等动物踩踏或跨越。否则,念珠的加持力将会消失,只能换新的念珠或者按照上边所述重新加持。
  如果能以清净的发心秘密地修持,念珠将会越念越有加持力,所以也不要经常换念珠,不宜随便让别人看见,不必向别人炫耀或分别比较。
  以上内容,源于上师持有的宁玛巴传承,是针对汉地密乘弟子的方便开示。由于不同的传承往往有不同的要求,同一传承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有不同的开许,请遵照各自传承上师的要求即可。
  愿一切见闻者受益,速证无上佛果!
【附3】「基督教念珠」与「伊斯兰太斯比哈」简介
  念珠,不止在印度各宗教中通行,在基督教与穆斯林中也有相关的教派使用。其中最常见但平时人们不太了解者,有以下两种:
  〖基督教玫瑰念珠〗
  东正教的念珠称之为“祷告绳”,俄罗斯东正教还使用皮革制成的念珠(vervitsa),天主教有念『玫瑰经』及『慈悲救主串经』专用的玫瑰念珠,英国国教近年来也引入了念珠这一用品。基督宗教对于念珠的佩戴较为严肃,通常不可作为饰物挂于颈上。
  其起源可能来自于第3至5世纪的沙漠教父Desert
Fathers用打结的绳子来算祈祷次数,通常是对耶稣的祷告。念珠是由圣安东尼Anthony the
Great或科普特东正教创始人Saint Pakhom在4世纪发明。
  玫瑰念珠,一般是50颗一串,穿绳在珠与珠之间多会打一个结,用以把珠稍间隔开;每十个珠,会加多一个隔珠,以区分开数目;类似于佛珠的佛头部分一般不是三通,而是一个带三个环的圆形的盘,上边绘有圣像,左右两个环分别连接珠串的两端,下边的环坠以挂坠,此盘称为欢喜一端,加上四个隔珠,顺序称分别称为欢喜一端到欢喜五端;下边依次坠有一个大珠、三个小珠、再一个大珠、十字架。
  多数玫瑰念珠用法一般是:在十字架处念『圣号经』『信经』一遍,然后依次从挂坠处往上,第一大隔珠念『天主经』一遍,三个小隔珠念『圣母经』各一遍,然后再一个大隔珠念『光荣颂』一遍,然后从喜欢一端开始念『天主经』一遍,每个珠念『圣母经』一遍,共十遍,欢喜二端结束,念『光荣颂』一遍;再从欢喜二端开始念『天主经』一遍,然后『圣母经』十遍,在欢喜三端处念『光荣颂』一遍;以下如前,直到一圈念完。
  玫瑰念珠也会有不同材质之分,很多玫瑰念珠制作也异常精美,极具收藏和实用价值。
  〖伊斯兰太斯比哈〗
  念珠在伊斯兰教应该称为「太斯比哈」,一般不了解伊斯兰教的人,会俗称念珠,阿拉伯语:苏布哈、米斯巴哈;乌尔都语:太斯比哈;阿尔巴尼亚语、土耳其语、波斯尼亚语:特斯比。中国地区的穆斯林通常会使用「太斯比哈」同其他宗教的称呼如「念珠」以示区别。
  「太斯比哈」一般是33颗,也有99颗式样的。其他地方与其他宗教的念珠类似,下边也会有一些穗或挂饰。
  「太斯比哈」不能用拇指拨动,应用食指拨动。用来计数的,念三大赞主词的时候计数:「苏不哈难拉嘿」(赞主清净)(33遍)、「艾了哈目独林俩嘿」(感赞真主)(33遍)、「安拉乎艾克拜尔」(真主至大)(33遍)。
  33子是33个赞美真主的形容词。阿拉共有99个德性。据说所用的念珠是99粒即源于此。由于穆斯林传统上极具审美风情,所以,很多穆斯林的「太斯比哈」极为精巧艺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珠14颗算佛头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