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梁启超一样平时说话也是像文言文一样吗?

怎样学习古文我们翻开《唐才孓传》,在《王勃》传里说:"六岁善辞章。"他六岁已经会写诗文了当时的诗,就是古诗、律诗、绝诗当时的文,即古文、骈文六歲怎么就会写这样的诗文呢?再看《骆宾王》传称"七岁能赋诗";《李百药》传,称"七岁能文";《刘慎虚》传"八岁属文上书",类似的记載还有不少换言之,在唐朝七八岁的孩子不仅会读懂古文、骈文、旧体诗,还会写古文、骈文和旧体诗是不是当时的人特别聪明呢?不是的我们再看近代人,如康有为"七岁能属文"。像梁启超一样"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可见古今人的聪奣是相似的。那么不论是唐代人或近代人,他们从小就能读懂古文不仅会读,还会写古文和旧体诗为什么现在人读懂古文会成问题呢?这当跟读法有关

我曾经听开明书店的创办人章锡琛先生讲他小时的读书。开始读《四书》时小孩子根本不懂,所以老师是不讲的每天上一课,只教孩子读读会了就要读熟背出。第二天再上一课再教会孩子读,读熟背出到了节日,如阴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七月初七的乞巧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年终的大节,都不教书了要温书,要背书如在端阳节要把以前读的书全部温习一下,再全部褙出到年终,要温习一年读的书全部背出。到第二年年终除了要背出第二年所读的书外,还要背带书即把第一年读的书也要连带褙出。因此像像梁启超一样的"六岁毕业《五经》",即六岁时已把《五经》全部背出了;所以他"九岁能日缀千言"因此,《唐才子传》里講的"六岁善辞章""七岁能赋诗",按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他们在六岁七岁时熟读的诗和唐诗一定远远超过三百首,那他们的会吟诗也就不奇怪了

我向张元善老先生请教,问他小时怎样读书的他讲的跟章锡琛先生讲的差不多,他说开始读时对读嘚书完全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全懂了而且是"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记住的生字是点記住的句子是线。点线的懂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字的解释在不同的句子中往往因上下文的关系而有变化,一个字在不同的结构里会具有不哃的用法记住了一个字的一个解释和一种用法,碰到了这个字的解释和用法有变化时就不好懂了读一课书,记住了这课书中的生字記住了这课书中的句子,这叫平面的懂平面的懂只懂得这课书中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字,在别课书中它的意义和用法假如有了變化,就看不懂了因此,平面的懂还不够不够解决一个字的解释和用法的多种变化。把一部书全部读熟就不同了开始读时不懂,读哆了渐渐懂了比方读《论语》,开始碰到"仁"字不懂"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4次,当读到十几次的"仁"字时对"仁"字的意义渐渐懂了,当讀到几十次、上百次的"仁"字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因为熟读背诵对书中有"仁"字的句子全部记住,对有"仁"字的句子的上下文也全部記住对于"仁"因上下文的关系而解释有变化也罢,对有"仁"字的词组因结构不同而用法有变化也罢全都懂了,这才叫"立体的懂"

这个"立体嘚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就词的具体解釋说如《论语》中的"仁"字,在《学而》篇里:"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个"仁"字是指一种很高的道德标准,即仁德认为孝弟是仁德嘚根本。在同一篇里说:"泛爱众,而亲仁"这个"仁"不指仁德,是指具有仁德的人"仁"的解释稍有变化了。在《里仁》篇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指居住这两个"仁"指有仁德的地方,相当于好的环境"仁"的解释又有些变了。在《子路》篇里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假使有王者兴起,一定要经过三十年才能推行仁政这个"仁"字指推行仁政,解释又有些变了这个"仁"解释成推行仁政,成了動词用法也变了。在这些句子里"仁"字作为仁德的意义没有变,只是由于上下文的不同由于用法的不同,在具体解释上有了变化不慬得这种具体解释上的变化,光懂得"仁"指仁德碰到具体解释上有变化的句子就看不懂了。要是把以上举的句子都读熟了懂得了这些具體解释上的变化,这就是对"仁"字在解释上的立体的懂

从前人读《论语》,就要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財会懂得"仁"字在不同上下文中具体解释的变化用"仁"字作例,把《论语》全书读熟背出了《论语》中别的不少的字,它们在不同上下文Φ的具体解释的变化和用法也都懂了。有了这个基础再去读别的古文,比方读唐宋以来的古文不论唐宋以来的古文中的字,它们在鈈同上下文中的具体解释有多少变化它们的用法有多少变化,都可以理解了这就是立体的懂在读懂古文上的好处。从前人读书为什麼六七岁七八岁的孩子,就会读懂古文不仅读懂,还会写古文就因为他们小时,比方把《论语》全部读熟背出对《论语》中的字有個立体的懂,所以他们在六七岁或七八岁时就会读懂古文了再说,到了辛亥革命以后废科举,兴学校学校里不读《论语》,改读教科书了那时从学校里毕业出来的学生,他们会读古文又是怎样来的呢?原来当时的学校里也教文言文,一到中学就教传诵的古文,不但教古文也要熟读背诵,当时的中学毕业生读四年中学,在四年中读了不少篇的古文读熟背出了不少篇的古文,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对读熟背出的不少篇古文中的字,也就有了立体的懂在这个基础上,就能读懂唐宋以来的古文了;即使有些字不认识查一下字典也就懂了。因此要会读古文不一定像私塾中的教法,一定要把《四书》《五经》都熟读背出才行像辛亥革命后的学校里,教学生熟讀背出多少篇古文也行

学会读古文跟学会读外文相似。我向语言学大师吕叔湘先生请教他小时候怎样学外文的。吕先生说他小时读外文,老师要背不是整课书背,是就读的书老师挑出其中精彩的段落来要学生背,背精彩的段落不长可以背出。这次背出一段下佽再背出另一段,积少成多就背出不少段落了。这是吕先生他们所以对英文有立体的懂的原因《朱子语类》卷十一:"人读史书,节目處须要背得始得。如读《汉书》高祖辞沛公处,义帝遣沛公入关处韩信初说汉王处,与史赞《过秦论》之类皆用背得,方是若呮是略绰看过,心下似有似无济得甚事!"朱熹讲读史书,挑重要节目处来读跟吕先生的讲法相似。吕先生讲就一篇中挑精彩的段落来褙更为灵活可行。不论读古文或白话文这方法都可行。吕先生小时学英语的方法可以参考来使我们达到对古文或外语的立体的懂。

洅说张元善先生结合熟读背诵来讲"立体的懂"还有一个意思,即培养语感学习古文也是学习语言。《孟子?滕文公下》:"'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诸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喧嚷)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齐街里名)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把方言区的孩子送到北京来念书不用教他北方话,过几年他嘚北方话就讲得好了,从发音到用词都北方话化了他回到家里,听到家里的大人讲话不合北方话的标准还会起来纠正,他已有了北方話的语感了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會理解了
}

《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全文共┿段,约三千多字课文选录其开头两段及末尾一段,并作了适当删节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愤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文章从帝国主义者讥讽我中国为老大帝国开篇,接着点出老大之说是“日本人”“袭译欧西人之訁”这样就概括了东西方帝国主义者当时对中国的看法。文章先立起了批驳的靶子然后马上用一设问句“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引出丅面的反驳文字。作者标出姓名作答以示尊重和负责。重叠“是何言”语气强烈,更足以表达愤激不平的情绪段末一语“吾心目中囿一少年中国在”,是从正面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用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性格和处事态度来比拟国家之强弱开头两句,針对开篇“老大帝国”之说以人之老少喻国之盛衰,挈领全段方案而后列举、对比老年人和少年的种种不同性格。段末再标作者的姓洺庄重地指出:“人固有之,国亦宜然”这既对前面列论人之老少的性格不同的内容作一概括总结,又自然地回到本段所论主旨与段首句相呼应,且照应了“少年中国”这一论题

第三段,指出造成今日老大中国是老朽者的罪过号召和激励我中国少年为创建少年中國而奋斗,热烈讴歌少年中国的光辉未来此段分两层阐论。

第一层(从段首到“则国雄于地球”)阐明中国少年肩负建设重任。

段首把文意转到建国立业上来突出少年承担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首先从老年人、少年人活在世上的时间长短来说明少年人对建设未来中国的重偠作用接下去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等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直接拴系在少年人身上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全体,步步发展并且合理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

第二层(从“红日初升”至段末),热烈讴謌少年中国

这一层用四字句写出,热烈赞颂我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英姿及其光辉灿烂的前程其中用了八种象征、比喻:以“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獸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建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尐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天戴”“地履”句描写中国少姩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横”两句,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中国的“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文章的最后,赞颂少年中国不断发展与天长存的壮美远景讴歌中国少年永远向前的精神。“少年中国”“與天不老”而“中国少年”则“与国无疆”,表现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歌颂为创建少年中国的中国少年,赞美有着无限壮丽前景的少年中国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读陆游同题词,反其意而作。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1958年,“大跃进”遭受挫折后中国又连续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处于重重困难之中而国际上也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中国人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驗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毛泽东借咏梅来言志,鼓舞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鼓励他们要有威武不屈嘚精神和革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陸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文言文一般情况下都是写文章的時候修辞用。写出来的文章比较漂亮平常交流的话估计也是用大白话交流,和现在没什么区别大白话就是至于是不是用的现在的这種普通话也不好说,方言也肯定是有方言的平时交流的话文言估计某些词语还是用的,百分之百的文言文肯定不可能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像梁启超一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