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三国志极限关羽关羽有功的两件事

需要三国时期人物关羽的生平介绍?_百度知道
需要三国时期人物关羽的生平介绍?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以下是三国志 关羽传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
关羽也是你叫的 那是个大神呀
现在庙里拜的财神爷就是他老人家喽你!!!
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
关羽擒将图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三国志》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三国志》记载,刘备对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演义》中则将此三人描述成了“桃园三结义”,为刘备二弟,张飞兄长。为后世传诵。关羽暂居曹操手下时,因阵前杀颜良解白马之围有功,由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刘备称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总领荆州;关羽死后,由后主刘禅追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是汉中王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洛阳关帝阁专门从事关公的开光事宜,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
三国时期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国演义》前三十回填空选择(附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三国演义》前三十回填空选择(附答案)
||暂无简介
总评分3.8|
浏览量3399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惟正是忠 为正而义——论关羽的忠义观|关羽|忠义_凤凰文化
惟正是忠 为正而义——论关羽的忠义观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谈到关羽,人们都知道忠、义二字。如果人人都记得住“忠贞”、正义“也就是”“惟正是忠”和“为正而义”,并践行之,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谈到关羽,人们都知道除了武圣的桂冠,他还有两道耀眼的光环,那就是忠、义二字。 有人说关羽&忠义无双&、&忠心贯日&、&赤面赤心&、&义薄云天&&&这些话都是对他忠义一生的赞誉。一千多年以来,他既是忠和义的代表,也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榜样和楷模。 随着一百多年的西风东渐,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几乎遭到灭顶之灾,迄今,余毒未消。当今,历史虚无主义风行,肢解、抹黑一切优秀传统被当成时髦。可想而知,在相当一部分心里,以忠和义的标准做人做事的观念早已经丧失殆尽。其恶果是道德滑坡,习俗败坏。所以才有人叫喊&关羽是假忠假义!&,&要将关羽崇拜限制与现代文门之外!&云云。 喊出这样口号的人,除了别有用心的人之外,大多是无知无畏小青年。他们和中国历史早已隔绝,不知道忠为何物?义从何来?看来,要让他们也懂得关羽的忠和义,就得从忠义二字的源头说起。 据中国社科院已故研究员胡小伟先生考证,在古代,义字的流行应当早于忠字。尽人皆知孔子提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就说到了义字,但没有忠字。不过那个时候的义还是泛指仪表、威仪、仪容、相宜而言。 义字逐渐演变成为人处事的准则,演变成人品道德的评价,甚至成了闯荡江湖须臾难离的潜规则,还应当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墨子身上。大家知道,墨子的学术观点大都与儒家背道而驰。儒家有&天命&说。墨子就有&非命&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墨子就说&事鬼&&& 墨子也曾经满世界去宣传他的观点,&非攻&、&兼爱&、&交相利&&&到头来,没有哪一个君王或是诸侯接受他的观点。 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不被任何高层所接受,墨子心里一定会很纠结。可是,让他始料不及的是,宫廷和官场不理睬他的劝谏,他的观点却在民间和江湖大行其道,甚至开花结果。尤其是他那一句&万事莫过于义&的名言,一下子就把孔子说的那个义字变成了做人做事的评价标杆和准则。 其实,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平头百姓都才希望过安稳日子,才会希望&非攻&。亲属和朋友之间,只有相互&兼爱&才能抱团取暖。因为有了&非命&之说,贩夫走卒也敢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点本事的人就敢&以武犯禁&。于是,&侠&便出现于江湖。 终于,历史在汉武帝时候打了个漩涡,儒家学说堂而皇之的走进了皇家殿堂,一家独尊。而墨子和其他诸子的学说都在罢黜之列,而只有墨子的侠义精神则更深的融入了民间与江湖,成为隐形社会精神支柱。 能成为侠者不仅要本事高强,更重要的是要有义举,得除暴安良,杀富济贫,仗义疏财。侠客和义士历来不被宫廷和官场所待见,只能在江湖和黑道里栖身,成为隐形社会走向的主导力量。像武侠小说中的《小五义》、《三侠剑》里的侠客、义士都为朝廷出力,那只是特例。 忠字当初主要用在君臣之间,上峰和部署之间。那时,还没有明确的国家概念,王朝管辖的万里疆域统称为江山或是天下。那时的忠,首先是忠于朝廷,再就是忠于主公,或是称为忠于江山社稷。 岁月蹉跎,经过五代十国的百年战乱,到了北宋时期,由于赵匡胤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已经没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气概。北方多个少数民族纷纷坐大,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都相继建立自己的国家。尤其是大金国在灭掉辽国之后,迅速灭掉北宋,占领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有了国家概念,像金庸小说郭靖和杨康一样忠于谁?为谁服务就成了第一等紧要问题。在事关国家安危和朝廷存亡的时候,忠字自然就站到了义的前面。这样,忠义二字就成了关键时刻检验各种人品德和操守的试金石。 忠和义的产生和流行过程,是社会环境的变迁与进步。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政混乱,黄巾起义造成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以求自保。地方势力和豪强也纷纷拉起队伍以图火中取栗,刘备就是在这个时候与关张结拜的。 刘备所以能和关张结义,因为他当时是社会底层一个织席贩履的的小商贩,他需要和关羽、张飞一同抱团取暖。 关羽因为在家乡抱打不平,杀了恶霸全家不得不亡命江湖,可见他的身上有强烈的侠义之心。因为他从小熟读《春秋》等经书,受过良好教育,关羽一生忠和义的表现更符合中国传统的最高的道德标准。 惟正是忠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专权,忠于朝廷已不现实,名臣武将大都是各找门庭。关羽追随刘备,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是忠于汉室的。那时,忠于朝廷的大臣被称为忠臣,关羽熟读经书,特别是对《春秋》一书几乎是手不释卷,有些重要章节可以背诵。在他的眼里,汉室江山是正统,做一个忠于汉室的忠臣,当是他的价值取向。自古忠奸如冰炭,他在许田狩猎时看到曹操对天子有僭越行为,就想杀死他,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 建安五年正月,关羽被困土山,与张辽约了三件事,其中一条就是降汉不降曹。在曹营,曹操对关羽的恩赐可称史无前例,不管是上马金,下马银,大宴小宴,最终他还是&封金挂印&,保护二位嫂嫂踏上了千里寻兄之路。按理说,曹操对他的优厚远远超过刘备,如果说按着当下流行的&谁給我的钱多,我就忠于谁&的择业观点,关羽对曹操一定会心悦诚服,甘心拜倒在他的膝下。可是,事情的发展只能让曹操瞠目结舌。关羽对曹操的诱惑和拉拢始终不屑一顾。原来,关羽忠于谁的标准绝不是谁给我的好处多,我就忠于谁。在他的眼中,曹操就是一个想要篡权某位的汉贼,绝对不能忠于他! 事实是,曹操給了关羽史无前例的礼遇,关羽却毫不动心,一定要去追随寄人篱下的刘备,不光是为了当初的承诺,更说明关羽对忠于谁是有明确选择标准的。 他的标准很简单,谁忠于汉室江山,我就忠于谁。这样的忠,可以称之为&忠贞&。(贞,也可以解释为正字,)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惟正是忠&。 正,在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解释,但是,一切解释都必须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流和真理。封建制度提倡&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在今天看,就是愚忠。警卫员帮助首长老婆杀死外国人,不仅是愚忠,而是为虎作伥。黑道团体讲忠,传销组织也讲忠。他们在内部要求所有成员都要忠于首领,对外却干尽坏事,忠于这样的团体和首领也是愚忠,甚至可以说是&傻忠&。黑道江湖的忠,和关羽的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他们扯上关羽,明显地就是&拉大旗作虎皮,包着自己,吓唬别人&。 面对今天的现实,我们依然可以运用&惟正是忠&来遴选我们忠于的目标: 我们的党伟大、光荣、正确,我们就应当忠于她! 我们的国家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她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和谐,正带领着我们实现&中国梦&,这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我们应当忠于她! 一个企业的价值取向是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我们也应当忠于她! 说到企业,想起一个故事:前些天,在一个饭局上,一位年轻人说起他的苦闷,他的老板待他很好,薪金也很优厚,但是,他发现老板在偷偷干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怎么办?还要不要跟着他干? 我就给他讲了关羽&惟正是忠&的故事。还告诉他:&不要在乎跟着他能挣多少,而在乎他是不是干正事儿&。 隔了几天,他的朋友告诉我,他辞职了。 我打心底祝贺他! 为正而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则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在两千多年前说的这番话,激励和教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不惜以命相搏,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辞。 关羽就是这样的英雄人物之一。 《淮南子.泰族》中说:&天下之利比之身则小。身之重也,比之义则轻。&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之利与身体相比,太小了。但是,比天下之利都重的身体,与义比起来还是很轻的。 抗元英雄文天祥在被行刑前写的绝命诗中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舍生取义而成仁,是历史上许多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羽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义绝&,纵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年轻时杀恶霸救民女,是除暴安良的侠义;在许田会猎时欲杀僭越的曹操,是谓忠义。 建安二十四年,那时,他已年近六十,当是人生暮年。他随刘备东征西讨三十余年,汉室江山易然控制在曹操手中。当时,世人皆知的是,为了篡夺皇位,曹操无故杀死伏皇后和两位皇子。为当国公加九锡。设计毒死了劝谏他的汉书令荀或。他飞扬跋扈,独断朝纲。戴与皇帝一样的帽子,乘与皇帝一样的龙撵。他安排心腹士兵七百多人,日夜驻守皇宫,以监视汉献帝&&林林种种。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关羽尽起荆襄之兵北伐曹操,为的是消灭曹操集团,一统汉室江山。这既是大忠,也是大义。最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兵败麦城,他拒绝了东吴的劝降。在临沮被俘,英勇就义 自古以来,大一统是就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期盼。国家四分五裂,百姓必遭涂炭。关羽以花甲之年率军激战疆场,最终倒在了实现大一统的路上,其心、其志可歌可泣! 关羽一生充满忠义与侠义,为官在任他体贴下属,关心百姓。这一点我们可以用吕蒙的话来证明。吕蒙对孙权说:&羽治荆州,恩信大行,兼治有功&&不可图也。&意思就是说,关羽在荆州将近十年,对百姓有恩有信,治理十分成功,靠打是打不下来的。一个历史名将,能得到偷袭他的敌手这样高评价,实属不易。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羽秉承的忠,是&惟正是忠&,它秉承的义。是&为正而义&。(有人对关羽&义释&曹操多有诟病。据胡小伟先生考证,此系小说家言,不足为评。) &结拜&始于东汉,兴于两晋,盛于隋唐大致无误。结拜是进入江湖的门槛,也实行走江湖的通行证。它有一大特点就是只流行与江湖和民间,难以进入官场和庙堂。原因很简单,民间江湖相互结拜称兄道弟,是为了抱团取暖,相互照应。而官场和庙堂中人一旦结拜,就会被怀疑是结党营私。因为他们手中都掌握着各种权利,一旦成为异性兄弟和&手足&便可让各自手中权利无限膨胀,乃至公权私用。用今天的话讲,义字进了官场,就是拉山头、搞宗派、成为帮伙小团体,权利互用,必然成为官场大忌。 刘关张是结义在先,闯天下在后。不久,刘备当上了平原相,进入了官场序列,关、张只能站立左右,除了兄弟相称,再不能平起平坐了。刘备在公孙瓒处接识了猛将姓赵名云,字子龙。两人一见如故,亲热无比。但因为刘备已经身居官场,而且还要向上爬升,两个人再好,也不能结拜。刘、关、张三人始终兄弟相称,而赵云一辈子都得管刘备叫&主公&。 这是结义不进官场的一个典型例子, 近千年来,江湖黑道、黑帮、黑团伙也一直打着关公忠义的旗号招摇撞骗。黑道首领对外可以杀人、贩毒、贩军火。对内却供着关公像,还要大讲忠心、义气,为的是让团伙成员对他忠心耿耿,并且能够&两肋插刀&。实际上,这一切与关羽秉持的侠义、忠义、&为正而义&完全背道而驰。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打着神仙旗帜,干着魔鬼勾当&,与关羽精神毫不相干。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把他们排斥在&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大门之外。 关羽的忠义观历经千年传承,用现代的眼光看,毅然可圈可点。其忠贞正义的一生不失为中华民族优秀榜样。用&忠贞&、&正义&取代封建时代的泛忠和泛义。&惟正是忠&,&为正而义&当作鉴定人生为谁忠?为何义的试金石,还是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如果人人都记得住&忠贞&、正义&也就是&&惟正是忠&和&为正而义&,并践行之,中国乃至世界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冯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281595
播放数:282300
播放数:156651
播放数:114789
48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关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