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这是洱海客栈那个客栈,跪求。

大理洱海住在哪个客栈好?_百度知道
大理洱海住在哪个客栈好?
提问者采纳
我想我会很怀念在那度过的悠然时光大理洱海晏园禅意精品客栈不错哦,软件更是一流,不为别的,服务很到位,古朴自然!以后还会再去,客栈硬件一流,只为再寻那份心里的宁静。特别是坐在三楼观景台对着洱海喝茶发呆的时光很悠闲也很轻松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古城,来到了久闻已久的大理,我住在一家叫星海湾的客栈我是北京人,各景点都很近,地处位置交通方便,第一次来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等,以后还来这里住,洱海边,一来发现白族民居的独特风格,真让人心情放松的地方,苍山
大理洱海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洱海边的客栈生活---洱海边的日子
洱海边的客栈生活 Life in Seaside Yard INN( 17:30) 标签:杂谈 洱海边 大理住宿 客栈 沧海一粟
分类:洱海边的日子 Searching for peaceful life , an architect built a dreamhouse beside Erhai lake in Dali ,
to share the beautiful mountain and lake view with tourists who would like to enjoy fully quiet and comfortable time. 一所梦想的家园和一个舒心写意的客栈,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温馨质朴的院落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对美好的坚持和无华的生活态度。 面朝洱海洒满阳光的院子 The sunshine courtyard face lake
从喧嚣的大都市来到宁静的渔村,从忙碌的工作到平静的生活,不仅是我们人生的重大转变,同时也承载着一位建筑师执着而朴实的理想。我们希望建设一个美丽而美好的客栈,让更多的有缘人来这里度过闲暇而充实的时光。当年选择了这处距离大理古城还有50公里的临海渔村,虽然只是多次游历中的一次偶然机会,可当房子建设完毕并迎接了第一位客人,我们欣慰地发现自己的梦想家园也成为大家所向往的美好驿站。 《洱海边的客栈生活》,既是记录客栈里的生活,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见证这个美丽渔村的发展。于是在这里开设了《院子里》和《院子外》的栏目,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和大家一起分享。 海边平台 lakeside terrace 活动室(餐厅、书吧)The sitting room 院落一角 A corner of the courtyard 观海平台 lakeside terrace 庭院夜景 night viwe 休息廊 The veranda 庭院小景 The courtyard 走廊小景 A corner of the veranda 标准客房布置 Standard room
标准客房(大床房)Standard room 标准客房卫生间 Bathroom of standard room 两人普通间 Dormitory 公共浴室 Bathroom of Dormitory 公共卫生间 Toilet of Dormitory 客栈地理位置:位于洱海自然风光之最的双廊,与大理古城和苍山隔海相望。客栈设施条件:所有房间可观苍山洱海,包括标准间(带独立卫生间)和普通间(使用公共卫生间),最多可接待20人,并设有海景书吧(兼餐厅)、观海凉棚及平台、无线上网、自助洗衣、单车出租……订房电话Tel No.:订房帐号:中国工商银行(大理建设支行)0088588,吴东燕交通提示:1、下关——沧海一粟:下关客运北站乘坐下关至双廊的班车(每40分钟一班,早班8:40,末班17:30),在双廊镇政府门口下车,往前走30米经过“魁星阁”广场,再向海边走20米左转。车程约一小时三十分钟,车费11.5元。2、大理古城——沧海一粟:在古城东侧的大丽公路旁乘坐下关至双廊的班车(招手即停,每40分钟一班,早班约8:55,末班约17:45),在双廊镇政府门口下车,往前走30米经过“魁星阁”广场,再向海边走20米左转。车程约一小时十五分钟,车费10元。3、丽江——沧海一粟:乘坐丽江——大理班车,在江尾(上关)下车,然后转乘下关至双廊的班车或乘坐小面包车或电动三轮车(本地称“电毛驴” )至双廊,在双廊镇政府门口下车,往前走30米经过“魁星阁”广场,再向海边走20米左转。从江尾至双廊车程约二十分钟,车费5元。4、下关机场——沧海一粟:打的士到下关客运北站,乘坐下关至双廊的班车(每40分钟一班,早班8:40,末班17:30),在双廊镇政府门口下车,往前走30米经过“魁星阁”广场,再向海边走20米左转。机场至客运北站车程约十五分钟,车费50元;客运北站至双廊车程约一小时三十分钟,车费11.5元。特别提示:我们可安排小面包车(可乘坐6人)到机场接送,行程70多公里,车程约90分钟,车费180元。
自绘的双廊镇中心区地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1449)|评论(48)|收藏(1)|打印|举报从“建筑不是纯艺术”到双廊古村镇的保护发展( 14:46) 标签:双廊 古渔村 发展 古建保护 杂谈
分类:建筑园地 前些天去了趟云南剑川沙溪——一座在2001年被世纪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入选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的古镇。8年过去了,沙溪依旧保持着一份特殊的宁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代,这算是一个很特别的例子。最近和几位来访的客人谈到有关古村镇发展和保护的话题,谈到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发现对建筑本质的理解,在许多人心中仍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古村镇发展的原动力,是老百姓渴望改善生活条件的夙愿,而古村镇保护的必要性,却往往被旅游产业所误导。一般游客对古村镇的观光,不管是带着一种“猎奇”还是“共情”的心态,对该旅游点的历史和在当地生活的老百姓,多数怀着是一种局外人的心情。而深层次的保护目的,是对这处人类聚居地的尊重,只有真正地尊重他人的生活(包括他们的历史和生活场所),我们自身的生活才得以完满,这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沙溪参观了几处客栈,每一家的院子都有着不同的历史。有位客栈负责人给我介绍说,他们当时重新布置这所老房子时,如何考虑“修旧如旧”的问题。许多人会对这样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表示认同。其实,这样的理念依然存在问题。“修旧如旧”是古建保护的术语,显然,这样的观念是将建筑当作了纯艺术品。当我们收藏一幅艺术作品,或是在考古中挖掘到一件文物,需要保留其原来的面貌,如有破损,便希望“修旧如旧”。然而,建筑是一种实用的物质形式,她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其被建造完成时所表达的意义,更在于她随着被使用,建筑作为在其中生活着的若干年的人和事的载体。也就是说,保护古建的目的,是保护她所有的历史印记,是时间的全过程,而非某一特定的时间点。“修旧如旧”于是成了一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我们该修成哪个年代的原貌呢?同样的道理,对古村镇的保护也是这样。在这个生活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聚居地,或许相当部分人还依恋着这片故土,希望继续生息下去;或许也有某些他乡人愿意留下来,成为这里永久或短暂的居民;或许还有许许多多过往的游客,只是来这里调剂一下自己原本忙碌的生活,感受一下这里的民风民情……,这些,都将构成这个古村镇活生生的现在和未来,也将构成她历史的一部分。云南丽江古城保护的问题,在于旅游产业的强大洪流迅速冲走了纳西人原有的生活常态。面对大理双廊的发展,是否也只能任由发展而步丽江古城的后尘呢?我想,双廊的发展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渔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双廊千年古渔村的典型风貌当然依托渔民们的渔业发展,可是近年来渔民的收入已经遭到冲击,半年的禁渔期也令许多靠捕鱼为生的村民必须想其他办法去挣钱。如果从事渔业的吸引力被其他产业轻易代替,渔村的生命力便遭到最根本的摧毁。渔业的持续发展是渔村保护的重点,发展和保护事实上已经结合起来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其二是海滨房屋资源的利用。渔村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是滨海(湖)的风貌,双廊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鱼骨型”交通格局,这种特殊而实用的布局,无形中和“鱼”产生了某种既形象又有实质功用的关联,渔民们择水而居,除了直接临水的人家,整个村镇的居民都能很便利地到达水边。这样的整体格局是村镇保护的一大重点。如今,直接临水的房屋,其价值已经逐渐从捕鱼的便利转向旅游渡假的功能,这样的转变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的重点除了如何保持和整体格局的协调,更重要的是村民的适度参与,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保持渔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初期,外来力量(包括资金和理念)的介入固然很重要,但随着旅游条件的成熟,本地村民通过学习和借鉴,逐步参与到新的产业中,部分渔民可兼营或转营与餐饮住宿有关的家庭式餐馆和客栈。这样,村民并不需要通过出让自己的房屋和付出迁徙到别处的代价来获得经济收入。再者是白族“慢生活”的生命力。渔村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是这种依托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慢节奏生活,这是双廊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管是当地的百姓还是来旅游度假的游客,“慢生活”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状态,旅游的开发应紧贴这样的主题,才能在不断的发展中取得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在实质上保护了古渔村的生活原貌。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91)|评论(3)|收藏(0)|打印|举报20周年聚会之后( 23:49) 标签:沧海一粟 20周年 建筑师 生活 杂谈
分类:洱海边的日子
今年是大学同学相识20周年,有位老同学从国外回来探亲,正巧我也回广州,于是约了十几位同班的老同学相聚。因为时间关系,后来的全级聚会没能参加,许多老面孔只能在网络上看看照片了。
这过去的20年,正值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阶段,大家从意气风发的学子走向不惑之年,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经历了结婚育儿这样的人生大事。而在工作上,20年后的今天,除了个别同学转做地产或办杂志等,大多还操着故业,干着建筑师的辛苦行当。聚会上,有位同学指着我开玩笑说这里还有搞旅游业的。我说,其实我现在才是正真“搞设计”的。
20年老同学的缘份,也是和这门古老学科的缘份。因为喜欢,所以才一直梦想能将设计变成业余的爱好,能够将创作工作和生计脱离,这也是我离开广州并建了这个小客栈的主要原因。
这些年来,工作和专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在中国当代“大开发”的潮流中奋力游曳,参与着“修理地球”的“伟大事业”。如果将这若干年来的设计项目罗列出来,恐怕会把国外的同行吓坏——一个人简直干了相当一所大型机构干的活!但这是中国的普遍现状,而其结果除了把自己的身体搞坏,就是留下大批粗制滥造的房子。当然,这里的原因不是由建筑师能承担得起的,可是,回顾自己的所谓业绩,其实和刚毕业时的水平并非相差太远,而这些所有的作品,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什么?
这大概是20年来最大的悲哀。
最近读了一则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砍柴的人每天都到森林里去,有时候他必须挨饿,因为下雨,有时候则是因为天气太热或太冷。
有一个神秘家住在森林里,他看到那个柴夫变得越来越老、生病、挨饿,而且整天工作非常辛苦。他说:“听着,你为什么不再前进一些?”
那个柴夫说:“你所说的再前进一些是什么意思?砍更多的柴吗?不必要地背着那些柴走好几哩路吗?”
那个神秘家说:“不,如果你再前进一些,你就会发现一个铜矿,你可以将那些铜带到城里去卖,这样可以够你维持七天,你就不需要每天来砍柴。”
那个人想:“为什么不试试看?”
他进入到森林里更深的地方,结果真的发现了铜矿,他觉得很高兴,他回来向那个神秘家顶礼。
那个神秘家说:“现在还不要太高兴,你必须再更深入森林里。”
“但是,”他说:“有什么意义呢?现在我已经有了十天的食物。”
那个神秘家说:你还要更深入……
但是那个人说:“如果我再前进,我将会失去铜矿。”
他说:“你尽管去,当然,你将会失去铜矿,但是那里有一个银矿,你一天所能够带回来的银将够你维持三个月。”
“关于铜矿的事,那个神秘家的确说对了。”那个柴夫想:“或许他所说的关于银矿的事也是对的。”结果他再更深入之后真的发现了银矿。
他手舞足蹈地来,他说:“我要怎样报答你?我对你有无限的感谢。”
那个神秘家说:“但是再稍微深入一点的地方有一个金矿。”
那个柴夫觉得有些迟疑,事实上,他本来是一个很穷的人,如今有了一个银矿……那是他连作梦都从来没有想到过的。
但是既然那个神秘家说了,谁晓得?或许他仍然是对的。结果他真的又发现了金矿。现在只要一年来一次就可以了。
但是那个神秘家说:“你一年才来这里一次,那个时间真的是太长了,我已经渐渐变老,我或许不会再待在这里,我或许会过世。所以我必须告诉你,不要挖到金矿就停止,还要再往前一步……”
但是那个人说:“为什么呢?这又是什么意义?你告诉我一件事,然后我一到手,你就立刻叫我停止,然后继续前进!现在我已经找到金矿了耶?”
那个神秘家说:“但是在稍微深入一点的地方就有一个钻石矿。”
那个柴夫当天就跑进去,结果真的又发现了,他带回来一大把的钻石,他说:“这些已经够我一生享用了。”
那个神秘家说:“从此以后我们或许就不再见面了,所以,最后我要给你的讯息是:现在既然你已经有了足够的财富可以过一生,那么就向内走!忘掉那个森林、那个铜矿、银矿、金矿、和钻石矿。现在我给你一个最终的奥秘,最终的宝物。你外在的需要已经被满足了,象我一样坐在这里。”
那个可怜的人说:“是的,我也是在怀疑……所有这些事你都知道,为什么你还坐在这里?在我的脑海里,这个问题一再一再地浮现,我本来也想问:你为什么不去采集那些钻石?那些钻石就只有你知道,为什么你还一直坐在这棵树下?”
那个神秘家说:“在找到了钻石之后,我师父告诉我说:现在坐在这棵树下,向内走!”
其实,追求无止境,建筑师的生活也远不止建筑,这是我对尚执着于设计的老同学们发出的感概。
期待着再过20年,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就,更是生活带给生命的喜悦和满足。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116)|评论(7)|收藏(0)|打印|举报炮仗花开了( 14:06) 标签:沧海一粟 生活 奥修 杂谈
分类:院子里 年初自己栽的那棵炮仗花虽已攀上二楼的栏杆,可大概因为营养不良,长得很不茂盛。前些天见到邻家的炮仗花已经悄然盛开,心中很是羡慕。这几天,院子里的这棵不大健壮的攀藤也开始结出一串串的花蕾,虽是迟来的花期,但毕竟也开花了!脑海中突然记起印度哲人奥修的话——“在宁静的显现中,在空无的显现中,在没有行动的显现中,一个无法想象的、浩瀚无边的发生正在进行——某些东西,好多东西正在成长……”
其实人的生活何尝不是这样,一旦能够平静地面对自己,浮躁和不安自然就会减弱、消失,那些合适自己的生活会渐渐显现,正如这迟来的花开一样。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181)|评论(7)|收藏(0)|打印|举报移居大理一周年记( 14:23) 标签:移居大理 洱海边 生活 杂谈
分类:洱海边的日子 去年此时,一位老朋友送我来到云南,那时在双廊的房子还未建成,我们一家暂住在大理古城。不想一恍就一年了。十月的大理阳光明媚,洁净的石板路映着湛蓝的天空,阵阵的凉风吹动路旁渐黄的银杏树,到处都透着秋天的气息。牵着小女儿在古城里小街上悠然漫步的场景依然记忆如新,那时我想,我们理想的生活已经悄然展开了。新生活的开始,与其说是由于环境的改变,倒不如说是因为心态的转变。初到洱海边时虽身已在此,可多年来忙碌的工作似乎早已成了一种内心习惯接受的状态,在好一段时间里,我还没能及时地适应已经开始的缓慢悠闲节奏。直到后来,当我听到手机的铃声响起时,再也没有一丝紧张的条件反射,我明白崭新的日子真的出现了。当然,我不是一个隐士,所以环境的改变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现在还在忙碌的都市里,我知道一切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便内心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式,而非象现今这个社会所认同的“主流”生活模式。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是具有多元化标准的,金钱地位不应该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不仅具有相当的包容性,而且也具备相当的条件,让所有人能够有较为轻松地作出选择。从这一点上讲,大理比任何一座大都市都要文明。一年来,生活逐渐回归到自我的状态,终于有充裕的时间陪在妻子身边,看着小孩子日益地成长,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是属于自己的。在双廊这样的渔村畔水而居,确实令人沉浸在每日的山水一色和变幻霞光中,不觉中任时光流逝。我乐于呆在院子里而极少出户,不仅因为面水望山的风景和身体未有康复懒得动弹,也因为时常来了些可爱的客人——有的热情风趣,有的幽默淡定,有的睿智深邃,有的淡泊大度,和他们交谈,有如读一本好书,赏一幅妙画,着实是人生的巨大收获。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正如一句话所说的——“一扇门关上了,另一扇门便打开了”。人生大抵如此。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251)|评论(7)|收藏(0)|打印|举报大理的白露( 01:18) 标签:沧海一粟 大理 白露 散文 休闲
分类:院子外 日子悠然地过去,假如不是路旁渐渐金黄的稻田,我还真不知道已到了白露的节气呢。初夏时那些插秧的场景和秧苗间映着蓝天的阡陌,似乎还是脑海里新鲜的记忆,恍然间就已经是收获的季节了。送别了有些喧闹的暑假,古城里继续着悠闲的步伐。九月雨水渐渐少了,阳光却更加焦灼,仿佛要将午后的宁静定格,耳边只剩下梧桐叶子被风吹响的沙沙声。明媚的天空让远处的洱海又呈现出迷人的蓝色。在湛蓝和金黄之间,则是由它们调和出来的墨绿,成团成簇,那是海边一丛丛的柳树。傍晚时分,田野间升起了泛蓝的白烟,飘渺迷蒙像晨曦的云雾,原以为是村庄里的炊烟,却是农家在烧已枯黄的玉米秆,准备为田地施上下一季农作物的肥料。三两农夫还在稻田里趁着余晖劳作,田间的电线上停满了麻雀,等待着阵风过后,稻草人安静下来时,飞进稻草里饱餐一顿。大理的白露还没有秋意的清凉,却是丰收又悠闲的时节。我想,假如每个节气也放假,此时也该有许多的游人了。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157)|评论(6)|收藏(0)|打印|举报大理的率性生活——“沧海一粟”的人和事(2)( 12:29) 标签:沧海一粟 洱海边 客栈 大理 生活 杂谈
分类:院子里
来双廊半年了,认识了好几位长居大理的“神人”。
最近,大理四季客栈的老板“姑姑”到访,在院子里悠闲地呆了几天,于是又有机会听她描述在古城生活的人和事。
大凡来大理长居的人,是为生活而非生存而来。几乎每个定居或长住大理的外地人,不管原来是何角色担任何职务,来到大理古城,大抵分为两类:一是基本无需考虑生计,只管逍遥自在;一是闲散地经营客栈或酒吧餐馆,生活娱乐和工作各不误。
在大理的“神人”大多有外号,“姑姑” 、“一刀” 、“波叔” 、“小弟” 、“可以”等等。每个名号不管有无背后的含义,也不管是否是真名还是艺名,其实名字本身也只是一种称谓而已。当然,这样随意的称呼也是率性生活的写照。外号使每个人的过去成为只属于自己的历史,无论辉煌或是落魄都已成往事,新的生活可以随性可以顽皮可以放纵。
在大理,穿着当然也是率性的,粗布衣、麻布裙,扎长发或剃光头,无论性别,你只要穿得舒服,活出自己就行了。
在大理,生活内容更是率性的。喜欢安静的人可以蜗居在小院子里,养花养草养猫养狗;喜欢热闹的可以去下馆子泡吧,喝酒神侃唱歌吸大麻。
古城缓慢的生活节奏、适宜的气候和清新的空气,加上白族人宽容淡定的民风,让外来的移民们活得很自在。如果在城门里呆腻了,周围的山山水水,到处是好去处。
来双廊的“姑姑”,便说她玩累了,和男友“一刀”牵着牧羊犬来歇歇。 “一刀”(中)和“姑姑”(右) “波叔” “小黑”和女牧羊犬“米线”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288)|评论(2)|收藏(0)|打印|举报处暑之后( 12:16) 标签:沧海一粟 洱海边 客栈 散文
分类:院子外
处暑刚过几天,刮起了北风,洱海忽然有了些许秋天的气息。
干爽清凉的风让海面上泛起了层层涟漪,岸边飘浮的水棱叶子,在晨曦中仿佛是摇曳的青铜片,将秋的颜色悄然地反射出来;远处的苍山青翠依旧,只是越发地清晰起来,似乎要彻底搽去昔日朦胧的云雨,迫不及待地等待秋日的真正到来。
公路两旁的梧桐树中,偶尔也有激进的几棵,开始褪去深绿的衣装,准备送别尚未离去的季节;田野里,玉米叶子已经完全枯黄,耐心守候着即将到来的收割。
海边午后的阳光依然热辣刺眼,夏日的繁茂还在继续着,可我们还是听到了季节变换的脚步声。学校恢复了旧时的热闹,而院子里也便没有了小孩子们喧闹的场景。
傍晚时分,天空中再没有多彩的云朵,连绵数十里的山脉,在余辉中成了一道硬朗起伏的分界线,将绯红到普蓝的天幕剪切出来,映射进暗绿色的洱海之中……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118)|评论(3)|收藏(0)|打印|举报双廊七夕夜空( 22:36) 标签:七夕 双廊 夜空 北斗 洱海月 牛郎织女 杂谈
分类:院子里 洱海月(日22点11分) 北斗七星(日22点22分) 牛郎织女星(日22点43分)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149)|评论(4)|收藏(0)|打印|举报过暑假的孩子——“沧海一粟”的人和事(1)( 22:43) 标签:杂谈 沧海一粟 客栈 暑假旅游 孩子
分类:院子里
暑假就要结束了。这两个月接待了好几批带着小孩来旅游的家庭,从两岁大的幼儿到读高中的青少年,虽然每个家庭来自不同的地方,然而从这些跨越十多年的年龄差异的小孩身上,依然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微妙变化。
一次,有三个从南方大都市里来的家庭,几个孩子都是中学生,念初二的女生和念高一的男生都很“酷”,在父母的催促下象征性地和我们打了招呼,便各自躲进房间。原来他们不是带了笔记本电脑,便是大屏幕的游戏机,各有自己的天地。在这里呆了三天,孩子们的父母都兴致勃勃地四处照相,第二天还包车到洱海的对岸去玩,可是,中学生们对这些户外的活动毫无兴趣,要求留在客栈里,然后依旧躲在房间里各自对着虚拟的世界不亦乐乎。那天院子里异常安静,全然感觉不到孩子们的存在。他们的父母后来告诉我,这次是费了口舌说服,孩子们才勉强答应出来玩的。
另一次是六位妈妈带着六个读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浩浩荡荡地来到我们的小客栈,那天加上原本就住在这里的另外四个小孩,小小的院子成了儿童乐园,到处都是孩童的身影和叫喊声。小学生的旺盛精力令整个客栈简直沸腾起来,他们会四处寻找好玩的东西,像猎奇一样拨弄各种没见过的物品或植物、挑逗我家的大狗小黑、踩进花坛里跨上门廊、从石头墙上跳到海边的平台上、使劲地摇晃秋千椅……我于是指引他们去捞洱海里的棱角、或是到后院摘小番茄,父母们很配合,拼命在旁边拍录像,希望能为他们这次暑假的外出旅行留下美好的记忆。小学生们偶尔会不听指挥,但总的来讲还是很讲道理,妈妈们也会趁机教导他们。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群妈妈和孩子们,全部着装考究,从太阳帽、墨镜、外套到旅游鞋,全身都是精品打扮,几乎可以组织一次家庭旅游服装展。
至于带着未上学或上幼儿园的孩子来到这里的家庭,一般都是父母一起出动,偶有两位妈妈结伴带着两个女儿出来的(因为爸爸工作忙),这些家庭往往气氛比较和睦,小孩子也相对乖巧。大多这类孩子的父母对小孩子的小摔小碰都不太在意,而且跟我们聊起育儿问题,基本上共识较多,包括对于我们这样的生活不会提一些质疑性的问题,例如以后孩子读书怎么办?回到城里还能适应么?等等。
当然,以上的孩子并不能代表相对应年龄层的普遍孩子们,毕竟,在暑假选择出来旅游,并且来到像双廊这样的地方的家庭并不多。当然,每个时代的孩子都不一样,因为父母的不同、因为地区的差异,更因为时代大背景的变化。不管如何,能暂时离开城市,了解一下乡村和自然的山山水水总是一件好事。
点击此处查看全文阅读(220)|评论(4)|收藏(0)|打印|举报“沧海一粟”诞生记( 11:24) 标签:梦想家园 洱海边 客栈 杂谈 沧海一粟
分类:洱海边的日子 1
多年以前,就曾梦想着能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自己设计建造一座质朴的小旅馆,过一种自在的生活。
后来,我们有了小孩,于是想着假如能有一个院子,种一棵会落叶的树,那么孩子的童年将无比快乐。
2007年的初夏,在一个有着淡淡晚霞的黄昏,当我们来到大理双廊这个临海的渔村,望着广阔的海天一色,顿时物我两忘。
我们心照不宣——就是这里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和妻子开始探讨着未来的问题。作为在城市里忙忙碌碌的人群中的一员,我们时常觉得人不应该活在被别人推动的旋涡里,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有梦想就要去实现,人生短暂,不必墨守成规,只要时机合适,无需患得患失。
几个月后,我再次来到双廊,梦想也随着一步步向现实靠近。当我起程回广州的时候,手里已经拿着印着红指模的协议书。二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对于我们短暂的一生来讲,已经足够了,我想。
接下来,就是开始构想属于自己的家园了。
回到家中,我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地留着对双廊的印象——大街上商铺里的那些过时的农具、太阳伞下卖凉粉的白族妇女和头巾上那湛蓝的颜色、飘浮着水堎叶子的粼粼洱海,当然,还有灰瓦下那些绘满花鸟山水的白墙……这个似乎没被现代文明的浮躁所侵袭的古老渔村,莫非真的会成为我和我的小家庭梦想栖息之所!
这期间,犹豫和坚定也曾较劲着。妻子对人生地不熟等现实的各种顾虑不无道理,可对我来说,最大的障碍来自对父母的担心,我知道他们多少年来将自己的期望加在儿女的身上,如今我们居然将从城市走回了农村,无疑令他们自己的“梦想”破灭了,这是这两代中国人的悲哀。尽管如此,我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圆自己的梦,而从某种程度上背叛了孝顺的传统观念中“顺”的一方面。但愿他们日后能理解。
如今,我们全家已经搬到这美丽的洱海畔,妻子还时不时感觉很恍惚,不知是梦是真;而我则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才逐渐“苏醒“过来。 2
当时面对着山水一色,变幻的云彩和霞光,我想,这所即将建成的房子,应该是属于这里,属于这片山水,属于这个千年的渔村,属于这里的现在和将来,当然,也将属于这里的过去。
半年之后,房子在心中已基本成型——一座清新简朴的院落,同时也希望它成为双廊渔村建设发展的一个样板。我希望通过它实现自己的梦想——包括个人的和身为建筑师的梦想。
从一块菜地,到变成舒心写意的家,确实并非是一个容易的过程。
秋末,场地上最后一季的玉米长势良好,等待着收割后便可以打地基了。2007年的11月底,我再次只身来到美丽的双廊,出租土地给我的老杨告诉我,趁着明年有新的规划政策出台之前,尽快开工吧。
12月底,村里的工头杨师傅收到我寄的图纸,房子正式动工。
2008年的元旦过后,当我第四次来时,地基已经打好了。可让我吃惊的是地坪高度比图纸的高了90公分!杨师傅把图纸上标注的0.100米错认为1米。钢筋已经铺设好并浇上混凝土,于是只好将错就错,我得回去修改图纸,而且也由此多付了些土方的费用。
可是,没想到这小小的意外,只是接踵而至的一系列麻烦事情的序幕。
2008年1月中,当我第五次踏入老杨家时,他沉重的表情已经告诉我,肯定有坏消息等着我——负责施工的杨师傅家里刚出事了!他儿子在夜里开摩托车从山上掉下来!
我想象着杨师傅的痛苦,因为也曾经历身边的亲人好友骤然离去,我告诉杨师傅:“儿子肯定去了更好的地方,请节哀顺便!房子的事你就先不要管了。”当天夜里,双廊镇停电,我仰望着漫天的繁星,多少年来,未曾见过如此清澈广阔的星空,我想,人是如此的渺小,冥冥中自有定数——包括我们的未来。
春节期间是白族人举行各种庆典的时期,房子的建设一直停滞到元宵后,我耐心地等待着下一次到双廊的时机,希望可以看到村里的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2008年的2月底,老杨打来电话,说杨师傅开始动工了。
可好景不长,刚过了几天,老杨又打来电话,说乡政府派人来叫停我们的工地,因为大理州正规划建设环海文化走廊,所有海边的在建房子一律停工,等待规划成果出来。我强装着镇定安慰妻子说,政府总是这样,雷声大雨点小。可我心里忐忑不安,假如建设无法继续,往后的日子该做何打算?那些在海边的院子里,悠然地和妻子一起养育我们小孩的情景,是否真的能够实现?
漫长的等待是一种煎熬。三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动静。我三天两头地打电话让老杨去乡政府那里打听,终于在6月份的时候,乡领导大概自己也不耐烦了,暗示我们继续动工吧。
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尽管老杨一再催促,杨师傅却迟迟没有开工,理由是他怕又被叫停。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杨师傅没说出来,他的工人们现正在盖其他的房子,浇混凝土的模板还拆不下来。看来,我又得启程去云南,亲自解决这些问题。
本来想换施工队伍了,老杨再三求情,于是在答应因政府规划出现的损失由我承担的条件后,杨师傅许诺尽快拆另外工地的模板。过了几天,停了整整四个月的建设终于在6月底复工了!我又飞回忙碌的广州。
然而,问题继续接连不断地出现着。
大理的雨季从4月一直持续到10月。每当我打电话询问施工进度时,几乎得到的答案总是“这两天下雨,雨停了就继续做。”这样,两层楼的框架盖了3个多月。
紧接着,老杨陆续报告,邻居家的七旬老先生连番地阻碍施工,对于我们运沙石的拖拉机“碾”坏他家门前的巷道和刮伤墙壁提出赔偿要求,后来又对和他家房屋的距离提出疑议,要求我们拆改等等。这些纠纷,起初令我对白族人的淳朴发生了质疑,不过,经过了解,原来老先生好赌,事出有因。
房子的建设在磕磕碰碰中缓慢地进行着。9月份是庄稼收成的季节,工人们都到自家田地里去了,那些堆放在空地上的建筑材料,在日晒雨淋中再次等待着工匠们回来处理……
2008年10月,又熬过了本年度最漫长的一次雨汛,房子的完工日期又推迟了半个月,眼看十一月是没希望了,只好期盼着元旦的到来。可是初冬的寒风经常让木工师傅们放假回家,他们说天太冷,没法干活!
我很理解他们,毕竟,工作怎能凌驾于身体健康和生活之上呢!
2009年元旦一天天地逼近,场地上还一片狼藉,围墙和大门仍无影无踪。我们订好的家具还继续放在家具店的仓库里,我已经很害怕接到家具店老板的电话,因为他已经没地方放置我那些积压了三个月的家具了!
我把最后的期限设定在2009年的春节,不得已又请多了六名临时女工,加上搭建海边草棚的两位七旬老师傅,总共有二十几名村民在忙碌着。然而,施工进度依然走走停停,因为又到了白族人相互请客的年底,而且每次工人去做客,都是集体出动! 3
历经整整一年零一个月的建设终于迎来了放鞭炮的日子,那天杀了一只鸡,屋顶上的“龙脊”总算封上了。
我在还有许多清理工作未完成的新院子里四处走动,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虽然留下的遗憾不少,不过大体还是实现了几个基本构想——一座民居格局的新建筑,并充分将洱海苍山的景致引进院子和房间;主体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使房间达到该有的舒适度,而房间统一的木格扇门以及通透的活动室采用传统的木构做法,让传统优美的建筑艺术得以在洱海边展现出来,并和周围取得很好的协调;整个院落空间层次丰富,提供了多处和大自然交流的场所,我想,即便同时容纳二十人,也不会影响这里宁静的气氛;建筑构造简单,材料清晰,建造成本合理,易于被村民“抄袭”;当然,最主要的是,她是一个能令人心安静下来的地方。
我如愿以偿地在院子里种上一棵会落叶的梧桐树,而其它的花花草草,只能等待时间的积累,希望到夏天的时候,院子里便郁郁葱葱了。
房子建设的后期,已经陆陆续续地来了好多参观的村民。
春节期间,终于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我们欣慰地发现自己的梦想家园也同时是大家所向往的美好驿站。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我们是如此渺小,但是能够这样临海而居,同时让有缘的人一起分享这样的美景,此生足矣!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9-25 21:0109-25 21:0109-25 21:0109-25 21:0209-25 21:0209-25 21:02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洱海边最好的客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