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洞从江牛腿情歌歌

世界非遗侗族大歌:活态传承 动态保护
你的位置:民族首页&&民族时讯&&最新时讯
世界非遗侗族大歌:活态传承 动态保护
(更新时间: )
&&&&在侗乡,事事用歌,处处用歌,歌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影随形,相伴终生。
  2014年,贵州出台《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从2014年开始,贵州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并对民间传统节日给予补助和奖励。贵州未来5年持续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等系列活动……这是为侗族大歌“活态传承、动态保护”提供的有利条件。同时还正在实施侗族大歌生产性保护与文化精品打造,拓宽展示空间,发扬市场价值。
  随着贵州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决赛暨中国从江第十一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的举办,日首期“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 干人才培训班”的结业,日、29日,黎、从、榕三县侗族大歌发祥地近千名侗族歌手汇聚在从江赛侗族大歌,100名传承人集中在黎平切磋侗族大歌传承和创新技艺。今年1月8日,由中央民族乐团、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共同推出的世界“非遗”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
  侗乡内外,兴起了关于侗族大歌与生命最为朴素的哲理性对话,前所未有的伟大复兴之旅。
  黎平从江榕江系列保护传承尝试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地区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为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
  2009年,侗族大歌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不仅延续着一个民族的天籁之音,更承载着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然而,受外来文化冲击,侗族大歌的生存土壤发生改变,年轻人唱歌渐少,部分侗歌濒临失传。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这个距离高铁从江站仅9-10公里的侗族寨子,其原生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蜂拥而至。当高铁带来的现代文明与古老的文化碰撞时,这个聪慧勤劳的民族选择了融合和传承。
  侗族大歌核心聚居地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都先后从各自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推出了抢救侗族大歌一系列尝试:黎平举办侗族大歌班,歌队组团走入大城市试水商演,建立侗族大歌实景展演基地;从江重点打造小黄侗文化园区,与外界联合打造侗族大歌剧《珠郎与娘美》……
  这些探索和努力,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传承、保护和发展侗族大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些尝试更多地局限于特定的区域,未能在全省层面上形成合力。
  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品仙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国家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都很重视,但是她认为,“传承的困难还是很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受打工潮的影响,大多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
  “我觉得肩上担子很重,”吴品仙说,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一年给自己15000元的报酬,“传承”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是,“现在跟我学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
  大多数时候,吴品仙只能在学校教孩子唱大歌。但是,“小学和初中出现断层,乡镇的初中大多不再传授侗族大歌,只有县城部分中学还聘有教师教学生唱侗族大歌。”吴品仙的困惑不是孤案。
  此前有报道称,黎平县外出务工人员,占到农业人口的18%。黎平县侗寨的歌队,也随着他们的出走,变得七零八落。
  如今,随着《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的出台,有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侗族大歌的困难生境。
  在黎平,随着首期“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培训班”的举办,唱侗族大歌,讲侗语的热潮已经掀起。黎平县老年大学职工吴宇兰、吴永兰两姐妹从小就在学校里学侗族大歌,如今已经在黎平县老年大学上班。
  尽管当前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力冲击,但侗族大歌早已走出寨门、蜚声海内外。早在1957年,吴云英、吴万芬、吴万芳、吴锡英等人到北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受到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赞赏。1964年,歌师吴学桂到北京参加少数民族民歌汇演,受到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同年,年仅13岁的吴品仙到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唱侗族大歌。1986年,吴玉莲等歌手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唱七首侗族大歌,轰动巴黎,被誉为“清泉闪光的音乐”。1999年,三龙侗族歌手吴秀芳等出席新加坡侗情展。2001年,三龙侗族歌手吴秀芳、吴现莲、吴现项等出席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和全国第九届体育运动会闭幕式,并获特别奖。2002年,吴秀芳、吴现英等出席中央电视台“音乐厅”举行90分钟侗族大歌专场晚会。之后,吴玉莲、吴秀芳等先后到法国、意大利、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使侗族大歌登上了世界艺术殿堂。
  小黄村60所传歌堂12载侗族大歌进课堂
  在黔东南州从江县小黄村,村寨古木参天,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串接起一栋栋吊脚木楼。循着优美的歌声,记者走进一户户侗族人家,几位身着侗族便装的侗家女正在为贵州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决赛暨中国从江第十一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用心地练歌。
  小黄村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先后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侗族大歌之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走访中,记者发现侗族大歌普遍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大环境下,小黄人依然执著固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依靠口传心授,传承侗族大歌。
  小黄人常说:“汉族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每天夜幕降临,小黄村的10多个孩子,就陆续来到设在潘刷银花家中的“传歌堂”学歌。
  69岁的潘刷银花是小黄村的一名歌师,也是该村惟一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侗族大歌代表传承人。她当了49年的歌师,能熟唱300多首侗歌,教出了小黄十支歌队。
  像潘刷银花这样每天为孩子传唱侗族大歌的歌师,小黄村还有六七十人,全村设有“传歌堂”60所。
  在小黄,小孩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歌,女童五岁开始穿裙子,也就开始与伙伴一起自由组成歌队,请公认的唱得好的歌师来教。歌师的教学是无偿奉献,而乡亲们却视为极神圣的职责。在“传歌堂”里,歌师对歌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她们除了田间耕作、家务劳动外,整日带着歌队,直到这群女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出嫁为止。
  小黄村现有52支不同年龄段的男女歌队,从这里走出了“金蝉十姐妹”、“小黄九姐妹”、“小黄十二腊汉”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侗族大歌歌手,先后荣获“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原生态唱法最高奖“金黔奖”,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银奖”等多项大奖。
  侗族“传歌节”是小黄一带流行演唱侗族大歌的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一度的“月耶”(村寨集体走访做客)形式相互轮流走访,在走访交谊的过程中,进行唱大歌、演侗戏、说唱故事、祭萨、多耶、拦路对歌、行歌坐月等隆重的民间文化交流。
  目前,小黄侗寨已先后举办了十八届传歌节。许许多多省外、国外游客到小黄村,冲着侗歌而来。侗族大歌的美让人感动、让人着迷,让人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从2003年开始,小黄小学就开设“侗族大歌”课程,聘请当地有名的民间歌师进行教学,这是全国最早“侗族大歌进课堂”的学校。不仅教学生唱侗歌,还增加吹芦笙、弹琵琶、拉二胡、“踩歌堂”等内容。
  “侗族大歌进课堂”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保护传承了侗族大歌,学生频频在各项重大比赛中崭露头角。2012年7月,小黄少儿侗族大歌合唱队参加在韩国举办的第五届“彩虹杯•歌韵东方”国际合唱比赛,一举夺得“民歌组金奖”和“卓越风雅艺术表演奖”;2012年8月,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参加由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2012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荣获银奖。
  “多彩贵州•行动计划”保护事宜全面升级
  为进一步传承发展侗族大歌,榕江县侗学会、栽麻乡政府、榕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等单位纷纷响应首届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决赛暨中国从江第十一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各侗族村寨、中小学侗族大歌队均参加了比赛。
  家住宰荡村加所侗寨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人胡官美正与“弟子”们站在舞台边,等待出场比赛。“参加侗歌比赛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是我们为村寨争光,向其他歌队学习的最好机会。”胡官美告诉记者,加所寨有9个歌队来参加比赛,是来参加比赛中歌队最多的村寨,而她家却是“全家总动员”,她自己是一个青年女歌队和两个少儿歌队的领队。她丈夫参加了老年男歌队,女儿是加所小学歌队的领队,儿子、儿媳分别是中年男女歌队的成员,而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则分别参加了少儿男女歌队。
  在侗乡,传承和创新侗族大歌的力度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邓敏文是贵州黎平的侗族,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经过深入考察,他认为:“古老的侗族大歌历经千年万代的风风雨雨终于走到了现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正在和古老的侗族大歌及相关文化进行着搏击,但是在政府及侗族民众的通力合作下,侗族大歌有望良性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根据邓敏文的调查,当时侗族大歌只流传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东南部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西北部,即黎平县的岩洞、口江、双江、肇兴、永从等部分乡镇,从江县的龙图、贯洞、高增、往洞等部分乡镇,以及榕江县的宰麻、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等个别乡镇。流行区总面积大约只有1000来平方公里,流行区总人口大约只有10多万人。即便在流行区内,也不是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
  历史来到了21世纪,侗族聚居区的中青年男女有的进城上学,有的外出打工,传承侗族大歌和相关文化的历史重任只能落到“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肩上。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组建农民大歌队,参加者多半是三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几乎没有。组建男声大歌队就更困难了,其成员大多是四五十岁或五六十岁的“半茬老头”。这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侗族大歌的“土壤”得到了治理,侗族大歌生态环境在改变,并且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石漠化的土地上又重现了一片绿洲。
  适宜侗族大歌生存的土壤拓宽了。
  从台下走到台上。传统的侗族大歌都是在侗寨鼓楼里演唱,参与者既是歌手,也是听众;既是听众,也是歌手。如今,侗族大歌已经逐步地走上各地艺术舞台,包括各地各级电视台。
  从单一走向多样。传统侗族大歌只有“男声大歌”和“女声大歌”两种形式。至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男女混声大歌”,这是侗族大歌从艺术生活走上艺术舞台的结果。随着现代艺术和外来艺术的强大影响,侗族大歌也必然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发展态势。
  事实证明,侗族大歌不仅是属于侗族的、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各级政府的政策环境和重视的大气候,给侗族大歌“土壤”改良提供了条件。我国政府和侗乡各级地方政府充分尊重侗人的意愿,制定和颁发了相关文件,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目前共命名各级侗族大歌传承人300多人。命名了1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4个“侗歌之乡”。在侗乡中小学校实施侗族大歌进课堂,让侗族孩子在学校学习侗族大歌。《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更是将传承保护侗族大歌事宜上升到举全省之力的层面。该计划要求制定鼓励措施,恢复一批侗族民间传统节日。以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为载体,实施侗族大歌文化生态保护工程,通过代偿机制,建成5个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以“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引领,组织开展“‘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出版《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人志》、《侗族大歌系列丛书》(附音视频及侗汉语翻译对照)。推动开展保护性生产,建成侗族大歌展示厅。创作排演1至2台具有艺术价值、票房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侗族舞台精品剧(节)目。“侗歌进课堂”教育活动取得长足进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建成5个侗族文化旅游村和10支侗歌演艺队。
  相关链接
  侗歌声声
千百年来,在相对封闭的时空里,侗家人以歌声交流情感,赞颂自然与生活,守望并丰富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被外界誉为“歌窝”。侗歌有古歌、赞歌、礼节歌、叙事歌、哭歌、儿歌、骂俏歌、款甲歌、情歌九大类,20余种。古歌(根源歌),又分有“祭萨歌”、“斗萨歌”、“迁徙歌”三种,20余种侗歌中,按演唱形式分大致有:大歌、山歌、流水情歌、琵琶歌、木叶歌、牛腿情歌、笛子歌等,而又以大歌著称于世。大歌又分为“嘎项”、“嘎吗”、“嘎所”三种,“嘎吗”唱腔平和、稳定,意境缠绵,抒情性强;“嘎所”气势磅礴,大都模仿大自然之声而吟咏大自然;“嘎项”是以上两种歌的综合,节奏感强,但节奏不过分急促,悠扬而不失缠绵,融哲理性与抒情性于一体,是三龙侗族大歌风格的代表。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三龙的歌。”(周 静)
来源:贵州日报从江牛腿情歌视频
黎平三龙侗族歌舞牛腿情歌
贵州黎平100
增冲牛腿情歌
微笑の弧度
平楼高千牛腿情歌
平楼高千牛腿情歌
银潭牛腿情歌
罗孭尼再见
银潭牛腿情歌
银潭牛腿情歌
琴秋牛腿情歌
牛腿情歌 -弄吾VS增银
秧里牛腿情歌第4集
牛腿情歌 占千
为爱许个愿
高构=牛腿情歌
刀狂限量版
秧里牛腿情歌
三岁就好靓
高千牛腿情歌 -上集
四寨情牛腿情歌
牛腿情歌 -山中恋上集
贵州从江榕江苗族情歌对唱
贵州苗歌从江歌团
贵州从江 平六斗牛
高黄村对巨洞
为爱许个愿
贵州苗歌从江苗歌(污雨与秋理情歌对唱第三集)
贵州苗歌从江歌团
&版权所有(C)&上传时间:
天籁般的侗族情歌,秧里杨政娇给你非一般的侗族歌声,好听的你说一声
专辑名称:
专辑创建者:
播放次数:1,134,124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江牛腿情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