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有姓孙的名人有多少吗

百家姓 ——孙_百度知道
百家姓 ——孙
孙姓的五大来源孙姓的历史悠久,姓源的头绪很多,中华孙姓之根系,吸收这各时期、各地方、各民族之血脉,其发展有如川溪之汇聚,纷繁宏观。先秦时期的卫、齐、楚、吴、晋、郑、秦,中原许多诸侯国都已出现孙氏。秦汉以降,时有家族通过改姓、赐姓诸途径,成为孙氏族人。唐宋以后,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过程中,又有相当部族加入孙姓行列。明初,政府要求将复姓更为单姓,这样又有一批带孙字的复姓氏族变为孙姓族的一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来源:一、先秦时期孙氏的三支主干根据唐宋时期有关谱牒和史籍的概括,孙氏在先秦时期主要有三支主干。1、姬姓卫国孙氏卫国姬姓乃周文王之后。唐代林宝《元和姓篡》卷4“孙”姓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武仲以其祖父名字“惠孙”中的“孙”为姓氏,称孙武仲,于是卫国孙氏产生。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八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后,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史称康叔封。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原来统治的部分地区及殷民七族又分封给康叔,以商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以监管商的余民而建立为国。卫国位于今河南北部,还拥有河北南段和山东西端的部分地区。卫康叔遵循哥哥周公的谆谆劝导,以文王“明德慎罚”的政策治理国家,卫国颇有起色而成为当时的大国。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名和,是西周末、春秋初年的卫国国君,约公元前812年—758年在位。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周都镐京(今山西长安),杀了周幽王。卫武公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帮助周王室平定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并护卫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姬和勤修政事,国泰民安,颇受百姓拥戴,是当时最有名的诸侯。武公有子名惠孙,惠孙有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邑于戚(今河南濮阳县北),姬耳有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的宗法制度,诸侯国国君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公孙之子离其嫡长大宗之血缘已略疏远,而可以其祖父(父王)的字为氏,另外繁衍出一支宗族的支脉。这样,武仲便以其祖父惠孙的“孙”字为姓氏,是谓孙乙、孙武仲、卫国孙氏便如此从姬姓分离出来。姬姓可谓中华民族中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古史传说中的华夏部族,以两大部落首领皇帝和炎帝而著称。皇帝便是姬姓,号轩辕氏,因居住于姬水旁,而后得了姬姓,是为皇帝氏族。炎帝为姜姓,号神农氏,因居住于姜水旁,而得了姜姓,是为炎帝氏族。姬和姜都从女为姓,其作为氏族的标志,反映出原始部落以女性所繁衍子女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组织结构。一些学者推断出皇帝氏族的发祥地大约在今陕西的北部,而炎帝始祖约在山西省西部偏南的地方,两部落相距并不很远,乃至婚姻相通。周氏兴起在渭水中游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古老部落。而周王的姬姓,据有关传说,似乎又可推导出是嫡系的“炎黄子孙”。周代先祖称弃,号后稷,相传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相传又是黄帝的儿子玄嚣的后裔,号高辛氏,娶有邰氏之女姜螈而生弃。姜螈姓姜,应属炎帝氏族系统,这样,弃便是黄帝氏族和炎帝氏族通婚所结之果。自后稷十几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县),再九传至古公亶父,迁居于戚山脚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自文王姬昌即位,周日益强大,武王姬发终于灭商而一统天下。而周文王的十二世孙中的一支,以祖父之字为氏,改姓孙,主要生活于其采邑地:戚(位于今河南濮阳县北面)。2、芈姓楚国孙氏宋代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章,字无钩,生蒍叔伯吕臣,孙蒍贾伯羸生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及出国的最高级别官员:另尹孙叔敖,为楚国孙氏的源头。芈姓为先周时期的楚国国姓。楚人的族源有中华华夏说、东夷蛮族说、土著三苗说等,其实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杂交蕃衍而形成的,楚文化便是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融通汇合而结出的果实。2 孙姓的五大来源(zt)屈原的《离骚》开头就说:“帝高阳之苗裔”,自称是中原高阳氏的后裔。高阳氏即我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炎黄联盟中的重要首领:颛顼。据司马迁《史记》所载,颛顼是皇帝之孙,是当时的一位华夏族部落首领。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族繁衍分为八姓,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开左肋生出三人,开右肋又生出三人,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在商朝时期,由于中原斗争的激烈,季连部族逐步南迁到达汉水流域。而当地苗族部落的归附,楚人先祖又与三苗土著居民不断融合,力量不断强大,季连后裔中最著名的人物为酋长鬻熊。此时商纣王的统治极为残暴,为求得楚族的生存与发展,鬻熊决定投靠周族,并在营救周文王与协助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过程中立下许多功劳。周成王时封功臣后裔,便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为子爵,建立楚国,疆域位于今豫西南和鄂北地区。因为鬻熊的历史功绩,及其对楚族社会的影响,从此开始,楚国国君改为熊为姓氏。蚡毛是春秋初期的楚国国君,姓熊名眴,号蚡冒,其子蒍章,在当时楚国的外交事务中发挥过重大的作用。《通志·氏族略》云:“蒍章食邑于蒍,故以命氏。”这样,蒍氏也逐步发展为楚国的一个望族,见于《左传》的有关人物也不少。蒍章之子蒍吕成,字叔伯,楚成王时曾被任命为令尹。其孙蒍贾,字伯羸,幼年即出入楚王宫廷,评议政事,楚庄王时任工正。蒍贾之子蒍敖,字艾猎,即楚国著名的贤臣:孙叔敖。其后代便以孙为氏,楚国的孙氏一族由是产生和繁衍。3、妫姓齐国孙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孙氏还有一致,“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桓、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这是说齐大夫陈书有战功被赐孙姓,乃为齐国孙姓的由来。妫姓与姚姓同为虞氏部落之姓,相传舜生于姚墟而得姚姓,居于妫而得妫姓,为河流弯曲处,妫即妫水,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源出历山,注入黄河。舜的族源,存在两种说法:《史记·三代世表》中说,舜是皇帝族的后代;而《孟子》说:“大舜,东夷之人也。”从各类古史记载分析,舜的出声地、居住地、生产作工之处,既有山西、河南诸中原地区,也有山东、浙江诸东夷之地。是否可以如此推测:舜族及其子孙,应是中原华夏族之一支与东夷部族融合杂交而产生的后代。田完是舜的后裔虞阏父之子妫满的后代。周武王伐商时,虞阏父为周族陶正之官,执掌陶器的生产,管理从事制作、烧窑的陶工。由于管理有方,器用齐备,颇有劳绩,又因他是圣贤虞舜的后代,周武王就把女儿嫁给虞阏父之子妫满,并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阳县一带,建立陈国。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又称胡公慢,本家族便以陈为氏。从陈胡公开始,陈国经十代十二个国君的传承,到桓公时发生了内乱。桓公患重病至死,其弟佗杀了太子免而自立,是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三个弟弟跃、林、杵臼为兄报仇,联合蔡国又设计杀死了历公,三个弟弟相继即位为利公、庄公、宣公。利公立五个月即去世,庄共七年后去世。宣公继位后,原本已立太子御冠,后又要改立宠姬之子款,便狠心杀了太子御冠。利公之子陈完,字敬仲,与太子御冠交往甚好,怕祸及自己,便于公元前672年逃往齐国。陈完到齐国后,谦让推辞了卿的职位,只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陈完的四世孙陈无宇为官“上大夫”,其五世孙陈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以孙姓,并封以采邑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带),于是齐国孙氏出现。二、先秦各国其他孙氏支脉1、晋国姬姓王族子孙中的孙氏《左传·成公十七年》(公元前592年)二次出现“孙周”之姓名,杨伯峻注:“孙周即晋悼公。”《史记·晋世家》云:“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也,不得立,号为桓叔,桓叔最爱。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孙周也是因为其祖父为少子小宗,不得立为主后,作为王室旁支便改为孙氏。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晋国贵族袭杀历公,才迎王室旁支孙周即位,是为晋悼公。《吕氏春秋·似顺篇》载,晋卿赵简子有家臣孙明。家臣一般为平民阶层,说明晋国平民之中也已产生孙氏。3 孙姓的五大来源(zt)2、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孙氏《左传·襄公八年》(公元前565年)记载:“郑群公子以僖公自之死也,谋子驷。子驷先之,夏四月庚辰,辟杀之孤、子熙、子侯、子丁。孙击、孙恶出奔卫。”p孙击、孙恶便是郑国姬姓王族中的公子王孙。3、秦国孙氏《庄子集释·马蹄篇》疏:“列兹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伯乐孙阳之识千里马,其故事被广泛传播。就是说春秋秦国也出现孙氏,尽管其人祖籍不明。4、商代孙氏宋赵明城《金石录》卷17《汉安平相孙根碑》载:“考厥先出,自有殷立商之系,子汤之苗;又云胜武定周,封比干之墓,后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官至少师,纣王尹虐无度,国势危殆,比干犯颜直谏,遭纣王剖心杀害。传说比干被害后,其妻室逃进森林避难,产子便以林为姓,名坚,林坚为比干之子,此后林氏后裔都已比干为先祖。这里却冒出来一支孙姓的比干后裔,所谓“后裔分析”,应是比干家族中的另一支。三、改姓赐姓为孙氏1、荀姓与孙氏之关系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其“荀”姓与孙氏也存在不解之缘。根据唐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和唐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因为要避宣帝名询之讳,巡行都改为孙姓,甚至说曾下诏令改姓,就连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当然后来有相当部分人将姓又改了回来,但终究有一部分认为改过来,由是它也成为汉代孙姓支脉的一个不小的源头。2、汉代有子女随母亲姓氏的情况《汉书·夏侯婴传》记载:“初婴为滕令奉车,故号藤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公主,故滕令公子孙更为孙氏。”三国东吴时,官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镇守皖城(今安徽潜山县)的孙河,字伯海,本姓俞,和东吴孙氏同乡,也是吴郡人。《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裴注引《吴书》曰:“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所谓孙坚的“族子”,而“出后姑俞氏”,应是孙氏族中女子出嫁所生之子,自然随外家姓俞。他年少时随孙坚征讨沙场,典领亲兵,常为前驱,孙坚视为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三国志·吴书·宗室传》谓:“孙策爱子,赐姓为孙,列之属籍。后为将军,屯京城(今江苏镇江市)。”孙策不但重新赐他姓孙,还列之属籍,即回登上富春孙氏族谱。3、被孙氏族人收为继子而改为孙姓如明代江苏娄县(今上海松江)的孙士美家族,孙士美累官深州知州,其父孙讷官仕天策卫经历,祖父本姓朱,乃太常寺卿朱奎之后,因出继孙氏,遂以孙姓家族显名。《江都孙氏重修族谱》谓:始祖孙谨行,生于明万历年间,“公本姓徐,继姓孙,因有明孙暗徐,祖遗风焉,立谱从孙氏,盖不忘本也。”此人由徐氏而为孙氏继子,改为孙姓,且成为江都孙氏一族之始祖。四、复姓省字成孙姓叔孙氏。一是源于姬姓,《姓谱》载,春秋鲁桓公的儿子公子牙,字叔,又称为叔牙,叔牙的两个孙子:彭生、德臣,彭生便已“叔仲”为氏,德臣以“叔孙”为氏。春秋鲁大夫有叔孙豹、叔孙德臣,西汉有叔孙通。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官氏志》载:“拓跋邻命叔父之胤曰乙旎氏,后改为叔孙氏。”北魏有叔孙健,本姓乙旃氏。长孙氏。长孙氏源头也有二:一是汉代已有此姓,《汉书·艺文志·孝经》著录有《长孙氏说》二篇;而《汉书·儒林传》载,有淄川(今山东昌乐西)人长孙顺,曾师从王吉,受《韩诗》之学,治学有显名,官博士。二是源于北魏拓跋族,《魏书》说:“孝文帝以拓跋为皇枝之长,改为长孙氏。”唐代太宗的长孙皇后及名相长孙无忌,即为其后。另《周书》记有河南洛阳人长孙俭,为鲜卑族人。士孙氏。“士”为先秦时期最低级的爵位,《通志·氏族略》将其归入“以爵系为氏”之列。《姓氏考略》载,春秋时齐大夫有士孙氏,《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谓:崔杼杀气庄公,“葬诸士孙之里。”杜注:“士孙,人姓,因名里。”里是国民聚居点,以人姓名里,说明当时士孙氏族具有一定的规模,至汉有士孙张,士孙睦、士孙瑞,北魏有士孙天与。4 孙姓的五大来源(zt)王孙氏。出自姬姓,据《通志·氏族略》,周定王大夫满为顷王之孙,所以被称为王孙满,其后人即以此为氏。其实类似大夫满后代的王孙氏的情况很多,凡各姬姓诸侯国及周王之子孙仕诸侯者即可用,所以王孙氏源头纷繁,如卫有王孙贾、吴有王孙pp、齐有王孙挥、楚有王孙由等。还有贾孙氏,它也直接源于王孙氏,据《世本》,为春秋卫国大夫王孙贾之后;而《姓苑》认为,其孙自以去周王室远,改为贾孙氏,之后讹为古孙氏,音已随变。便又出现古孙氏,《元和姓篡》这样说:“本姬姓,王孙贾之后,随音改为古孙氏。”所以,王孙氏、贾孙氏和古孙氏同出一源。孟孙氏,据《元和姓篡》,源于姬姓,乃鲁桓公之子庆父号孟孙,其后人以祖辈名号为姓。仲孙氏,亦源于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共仲,其后子孙以仲孙为氏。而《姓氏考略》说:“齐亦有仲孙氏。”如齐桓公大夫有仲孙湫。季孙氏,据《世本》,源于姬姓,春秋鲁公子季友之后,为季孙氏,鲁大夫有季孙肥、季孙行父、季孙意如等。又说孟孙、仲孙、季孙,乃春秋鲁公子庆父生有三子,以王孙之故,而以次序排列,分别称孟孙、仲孙、季孙。室孙氏,一般认为即王室之孙,与共孙氏的起源相同;而《姓氏考略》说:“室孙氏即宫孙氏。”《汉书·艺文志》有宫孙氏。大孙氏,系春秋楚国大孙伯之后人。唐孙氏,据《世本》,一说出祁姓,帝尧之后裔唐侯,其子孙仕晋,号唐孙氏。一说出姬姓,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叔虞死后,其子孙仕晋,便称唐孙氏。县孙氏,据《路史》,源于芈姓,楚公族有县孙氏。颛孙氏,据《风俗通义》,源于妫姓,春秋时陈公子颛孙仕鲁,其子p孙以祖辈名字为姓氏,如春秋时孔子弟子有颛孙氏。臧孙氏与杨孙氏,据《通志·氏族略》,都是以邑为氏,臧孙氏源于姬姓,鲁公子pp食邑于臧,其后代为臧孙氏,春秋鲁大夫有臧孙纥、臧孙达;杨邑,秦、晋皆有之,秦有杨孙皓。五、少数民族中的孙姓1、北方有关民族鲜卑族,魏晋南北朝时,驰骋于中国北方大地,先后建立前燕、西秦、南凉等政权。《晋书·冯跋传》载,北燕国尚书令孙护,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叱支,一个叫乙拔,三人“俱有才力,以骁勇闻。”该国以鲜卑族人为主,从名字上看,就可知兄弟三人决非汉族,或为鲜卑族人。当时在辽东鲜卑族的慕容氏前、后燕国中,孙姓大将不少,据《晋书·载记》中有:前燕国有大将孙丁,安西将军、并州刺史孙希;后燕国有大将孙盖等。在这样的情况下,估计高爵显的孙护不喜原鲜卑名,而改孙氏。鲜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后逐渐与汉族等融合,所以,其中有人改姓汉姓孙氏,是很自然的现象。契丹族,为鲜卑的一支,隋唐时建立的大贺氏部落联盟,后又建立大辽政权。《旧唐书·北狄传》载,“契丹有别部酋帅孙敖曹,初仕隋为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于靺鞨酋长突地稽俱遣使内附,诏令与营州城旁安置,授云麾将军,行辽州总管。至孙万荣,垂拱初累授右玉钤卫将军、归城州刺史,封永乐县公。”孙敖曹、孙万荣为隋、唐时契丹部落酋长,该部或即《辽史》契丹审密部先世。孙万荣虽授得官职,但不堪地方官员的侵侮,乃举兵反唐,屡大败唐兵,武则天很称“孙万斩”,终战败被杀。《旧唐书·孙孝哲传》谓,孙为契丹人,其母有姿色,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私通,因得亲近,天宝末(公元755年)官至大将军。安禄山反叛时,受一殿中监的官职,且封以王位。为人残忍,果于杀戮。可以断言,唐代契丹族中孙姓已不少。辽被金灭后,契丹族人渐与汉族、女真族、蒙古族融合。朝鲜族,源于朝鲜半岛,聚居于吉林延边,分布在东北等地。今《福山孙氏谱书》称,晋灭东吴之际,东吴孙氏族人中有一支渡海迁居三韩(马韩、辰韩、弁韩,今朝鲜半岛)。《宋书夷蛮传》载,高句丽国王高琏,有大将叫孙漱,估计应是汉族孙氏移民之后裔。高丽学者金富轼所撰《三国史记》中说,新罗初期,朝鲜移民分居山谷之间,分别为阏川杨山部、茂山大树部等六部,均为朴姓。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名称,还分别赐姓,茂山大树部改名渐梁部,并赐姓孙。元代,蒙古军队屡次攻入高丽,将大批高丽人掳略到中国;同时还有一些高丽人,因其他原因迁入中国。如当时有高丽人孙袭卿,官至礼部员外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3“附载满州旗分内高丽姓氏”中有“孙氏”,《清朝通志》卷8《氏族略》,满洲其人中同样既有高丽姓:孙氏,世居望京地方。5 孙姓的五大来源(zt)如今的朝鲜族人都是在近代时期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也同样有孙姓人氏。女真与满族,主要聚居于东北,入关后散居各地,建立过金、清政权。女真建金国后,许多女真人迁入中原与汉族杂居,受汉文化影响,且渐改为汉姓。金朝廷几次下令,禁止女真人改称汉姓,但实际上阻挡不住这股汉化潮流,金朝灭亡后,未曾改为汉姓的女真人纷纷改为汉姓。陆文贵《墙东类稿·孙公墓志铭》载,有女真人乌克逊氏为金明威将军,居京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金为元兵灭后,徙居河北大名,“始从汉俗,以孙为氏。”有子三人:孙信、孙义、孙仲,孙仲之长子孙泽为墓主。这部分女真孙氏,在元、明时期,完全融入汉族。清雍正、乾隆年间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其卷76、79“附载满州旗分内之尼堪姓氏”,记载了十余个有勋业孙姓者的简传,及其家族后裔有官位者的资料,主要居住在辽宁沈阳、抚顺、铁岭、大凌河一带。《清朝通志·氏族略》也同样在有“满州旗分内尼堪姓”的一些孙氏人物,居住在辽宁抚顺、盖县等地区。“尼堪”是满语“汉人”之意,但这里是指满洲八旗内之汉姓,并非汉军八旗。尽管其中所载孙姓人物大部分有汉人血统,原可能为满人之奴隶,属有大量汉人投充的包衣佐领,但此时毕竟已与满族融合二类属满洲旗人。满族人在汉人入旗的影响下,加上逐步向关内迁徙,满族仿汉姓渐成普遍现象。清朝初年,护军统领孙达哩,一些满族文献中写成“荪达理”或“逊达哩”,原姓鲁布哩氏,正黄旗人。满清政府覆亡后,大部分满族融合于汉族,其中改用汉姓孙氏者也不少。如《满族姓氏录》记,原满族姓氏“孙佳”,后以单字“孙”为姓。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草原,亦散居于北方各地。古代蒙古族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家姓”,但有氏族的族姓,为防名字的混淆,蒙古族人保留了附带父姓的习惯。但从元代开始,在汉人的影响下,不少蒙古族人改用汉字单姓,到明代渐趋增多,特别是临近汉族的地区,其中就有采用孙姓者。今黑龙江《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志》载,本县蒙古族人户有孙姓。锡伯族,在清代,曾被编入蒙古八旗,后又分归满洲八旗。此后,东北锡伯族人与蒙、满、汉族人长期杂居,文化也颇受影响,而产生孙姓。2、南方有关民族客家人,为部分北方汉族南徙后,在江西赣州与福建丁州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民系。主要为晚唐及南宋时期迁入赣南闽西地区的北方移民之后裔,渐与当地的土著及畲族密切接触而融合,到元、明时期,形成了具有自己方言和社会风俗的客家人。明朝初期开始至清代,客家人向广东梅县及周围地区迁移。由于客家人中有中原汉族之后裔,自然有汉族孙姓之血脉。其孙氏名人有:孙权谋为福建玎汀州长汀的客家人,清康熙年间以武艺拔为武备,善于海战,缉海盗,抗倭寇,以功迁广东提督。广东孙中山家族也是客家人,孙中山说过自己是东江客家人,老家原住广东紫金县。再如福建《上杭县志》卷八《氏族志》中所载客家姓氏表,就有“孙”氏,其郡号为“太原”,“乐安”。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的河谷坪坝地区。清嘉庆《临安府志》为当时知府江浚源所编,卷18《土司志》载,明初,朝廷对这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和寨长,大都赐以汉姓。如p“亏容甸”,“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普纳款,赐孙姓,授正长官司世袭。”朝廷赐云南临安府亏容甸土司以孙姓,且授以正长官的职衔。该土司以赐姓为荣,子孙以孙姓相袭,直至近代。阿普之子名略,其后所传世系为:孙略—孙蕃—孙武孙启荣—孙应寿—孙承祖—孙景元—孙大昌—孙永祚—孙世基—孙世业(弟)—孙荣—孙廷对—孙汉—孙安国—孙荫宗。其正长官职位从明传至清,改为副长官,直到1923年,孙荫宗袭位。该部土司是傣族人,而部民则以哈尼族为多,彝族、傣族次之,当时部民往往有遵从首领姓氏的习俗,所以这一赐姓对哈尼族等民众都会有影响。《新篡云南通志·土司考四·临安府》载有“商河亏容司孙斌元”之土官姓名。而亏容甸即今红河县东南的下亏容。6 孙姓的五大来源(zt)黎族,居海南岛。吴永章《黎族史》第七章“明代黎族”中有黎人姓氏表,所列明代黎族有姓名可考者183人,其中有明代万历二十七(公元1599年),王宏海《水会所平黎善后碑记》中出现的定安黎首“孙恩弟”,然在183人中仅此一例,出现频率很低。海南黎族有生黎、熟黎之分,熟黎汉化程度较高,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就来自汉族移民。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说:“熟黎多福建、湖、广之奸民也。”估计明代的定安黎首孙恩弟即汉族移民之熟黎。苗族,分布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广东等地。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通过对湘西苗族生活的实地考察,指出苗民大姓有五个:武、龙、廖、石、麻,而小姓有数十个之多,其中就包括孙姓。凌纯生等《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也指出,纯苗族有五姓,其他如杨、施、彭、张、洪诸姓,乃外姓入赘于苗而习其俗者。孙姓自然应属后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乾州(今湖南吉首,属湘西)苗民起义首领之一孙文明,与石官保、杨正富等揭竿而起,后被官兵围剿而诱杀。土家族,分布于湘西、豫东诸地,与汉苗杂居。湖南土家族在宋代就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到明清时期,兔家族中土官的汉文著述还不少。在此前提下,土家族人使用汉姓便很自然,并渐有采用孙姓者。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周围地区。在该族的26个大姓中,格亮姓起源最早,其他许多姓都由他演化而出。至近代,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格亮姓的汉姓变码,就为孙姓。另有堵引氏、木如氏、喇松氏等小姓,其汉姓也为孙。如《景颇族社会调查(一)》载,云南梁河县帮角乡的盆都景颇村寨,是个有42户二百余人的大寨子,由于受周围含文化的影响,其每一个景颇族除去本族固有的氏族名称以外,都有汉姓,其“堵引”氏族,便汉姓为孙。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周围地区亦有分布。在古代,白族往往依照赘上门的方式,将当地汉人招做女婿,并实行长子随母亲白族姓,此子随父亲汉族姓,这样就把许多汉姓带到白族中来。加上白族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字,自古以来就以汉字作为通行的语言文字,一些白族人为了读书、工作的方便,遂主动改取汉族姓名。由是,“孙”姓也逐渐在白族人中出现。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近代以来,滇黔广大地区的彝族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除所修家谱其祖先号继续沿用彝族外,都已逐渐采用汉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孙。《云南巍山彝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就出现了孙兴。今云南《通海县志》载,孙氏乃当地彝族人数较多之大姓。《嵩明县志》载,孙兴彝族有15户。台湾土著(含高山族等少数民族)。台湾文献委员会编《台湾省通志》氏族编第四章“姓氏”中说,台湾土族居民近代受汉族影响,又改用孙姓者。台湾土族或山胞该汉姓,大都在1945年光复后。据1956年的统计,台湾“先住民”(即土族)中的孙氏人数占台湾总人口数的3.3%。佤族,分布在云南沧源、西盟、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澜沧、孟连等地。云南所编《瓦族社会历史调查(一)》,其中《西盟大马散瓦族社会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该族不同部落极少有相同的姓,而在一个部落中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姓。如马散寨部落有19个姓,其中就有孙姓,该姓为分支小姓,分属“木依库”大姓。所谓分支小姓主要是在大姓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出现的,如“木依库”大姓包括鲁、扫、孙三姓,以及该大姓祖先“瓜”的三个儿子的后裔在人口增殖的情况下,分别以其三个儿子之名为姓而产生的。阿昌族,分布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保山地区的一些县份中。云南民族出版社《阿昌族社会历史调查》中提到,阿昌族有孙姓人户,但其来源不详。参考阿昌族的赵、王、杨、曹诸姓原都为汉人,因迁徙和婚姻等原因而成为阿昌族,估计孙姓也有此可能。《中国人的姓名阿昌族》载,孙氏为今云南潞西县高埂田乡阿昌族的10姓之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打油翁;孙子兵法惊天地大圣齐天传佳话:
戏说——孙
………打油诗一首
子小辈儿大又大高居前三位不下回复
百家姓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汉族中的蒙古族后裔
分子人类学的一些不完善数据让一些缺乏严谨科学思维逻辑的人经常得出片面错误的结论。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例就是汉族中有没有蒙古人后裔的问题。有些人根据蒙古人中有不少Y-C3c类型,而汉族中很少该类型,然后就断然得出结论:汉族中几乎没有蒙古人后裔混入。甚至早期很多人更是武断认为,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就是C3c。然而其后越来越多的数据证明早期这些武断是何等的错误。
越来越多的数据把C3c与蒙古族王罕联系了起来。有多例王罕后裔测出是C3c,大部分C3c都是共享800-1500年共祖。王罕是谁呢?他是成吉思汗的义父。是克烈末代首领,因受金国册封为王,故称王汗。王汗与蒙古首领也速该曾结为安答,也速该死后,其子铁木真与蔑儿乞部发生冲突,向其求援。王汗认铁木真为义子,与札木合合兵击败蔑儿乞部。后亦多次联同铁木真联军对抗鞑靼、札木合和乃蛮。1203年,王汗因铁木真的势力迅速扩大而感到不安,于春季派遣其子桑昆进攻其部落。铁木真初卑辞请和,待王汗等人沉醉酒宴,不设防备时,予以突袭。秋,王汗被彻底击败,逃至乃蛮,死于当地人之手。王罕与铁木真争夺权位失败后,其后裔西迁蒙古高原西部和中亚,很少南下。而蒙古族Y-DNA分布特点是东部O3高频,西部C3高频。&&
根据分子人类学不成熟数据匆忙得出汉族中没有蒙古人后裔的谬误根源,我认为首先是某些人基于屁股立场,“身在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造成的,其次以主观代替历史、无视历史造成的。在测出某个成吉思汗后裔为O3-M117之后,竟然还有某个大“权威”公然在一个视频中以极其龌蹉的潜台词说:“他(指成吉思汗)为什么是O3呢?因为他的妈妈有个汉人仆人。”这个毫无逻辑地“开玩笑”胡扯竟然被一些只会跪拜“权威”的人歪曲成“成吉思汗是汉人后裔”,煞有其事地到处传播,甚至连不懂分子人类学的新浪何新博客都慌不择路地转载宣传(能满足什么变态心理吗?)。本篇暂时还不想讨论汉族中到底有哪些Y类型大族来源于蒙古人繁殖扩张,先来看汉族中到底有没有蒙古人后裔一些史实。先看直接的蒙古人后裔遗留情况,至于蒙古人通过初夜权+八八谷制度而大量繁殖的人口也不在这里讨论。
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是:&朱元璋的军队占领元大都后,元顺帝带领蒙古贵族退回到漠北高原。而在中原和南方的蒙古军士和百姓则来不及北退,因为害怕汉人的报复,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隐姓埋名几百年而遗留了下来。其中大部分都取了汉姓,冒充汉族,最终大部分蒙古族后裔丧失蒙古族的民族特性而真的成了汉人。当然也有少部分蒙古后裔在姓氏、家谱和家族记忆方面仍然保留了蒙古族特点和蒙古人的记忆。蒙古族人遗留情况直到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他们一些人的踪迹才逐渐为人所知。参见:《》
1&&《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
最近看到有一本叫《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一书即将出版的文章,见:《》。该书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推测应该为蒙古族人所写。
光看其目录,就可以知道蒙古族在内地遗留后裔是相当多的。有些人面对事实还要装鸵鸟不承认。其实看这个目录,其收录还是相当不全的!
一、南阳王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2、王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3、揭示王姓是蒙古族的碑刻、家谱、史籍资料
4、王姓蒙古族来到河南省的历史
5、对南阳王姓蒙古族几个问题的讨论
二、南阳忽姓蒙古族及后裔——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鲁贴木儿王的后人
三、安阳、濮阳、许昌 董、李、马、关、陈 五个姓氏蒙古族及后裔
1、五姓蒙古族及后裔现状
2、五姓蒙古族的历史和遗留的史证
3、五个姓氏蒙古族民风民俗
4、滑县元朝四拖王墓地
5、五姓蒙古族始祖豫王
四、濮阳郭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朝驸马郭庸的后人
五、安阳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后裔——窝阔台汗的后人
1、申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2、申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3、对申姓蒙古族后裔谱系的探讨
六、新乡市和安阳市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后人
1、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可、冯、张三姓蒙古族风俗习惯和现状
七、洛阳和南阳李姓蒙古族及后裔——木华黎的后人
1、李姓蒙古族现状
2、李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3、李姓蒙古族历史和史料
八、许昌市黄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成宗铁木耳的后人
1、黄姓蒙古族历史和史料
2、对许昌黄姓蒙古族历史的说明
九、驻马店市梁姓蒙古族——忽必烈之孙也先帖木儿的后人
十、郑州市校姓蒙古族后裔——术赤之孙撒里答的后人
1、校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校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3、校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十一、平顶山市马、宣两姓蒙古族——元朝重臣马秃塔儿和宣贴木儿的后人
1、马姓、宣姓蒙古族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2、马、宣两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十二、开封市蒙古族——清朝八旗驻防军的后人
河南、山东苏姓
一、苏姓蒙古族后裔——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1、苏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2、苏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3、苏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一、烟台市都姓蒙古族后裔——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必里海的后人
1、都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都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二、淄博市刘姓蒙古族——斡罗那歹氏的后人
1、刘姓蒙古族的现状
2、刘姓蒙古族历史和史料
一、邢台市脱姓蒙古族后裔——元朝右丞相脱脱的后人
1、脱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脱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对脱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4、现代资料对脱脱家族的记载和分析
一、阳泉市孙姓蒙古族——元代显贵塔海的后人
1、孙姓蒙古族现状
2、孙姓蒙古族历史和史料
3、孙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一、宝鸡市屈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来源——太宗窝阔台的后人
1、屈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屈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遗迹和史料
二、渭南市拜姓蒙古族后裔——木华黎的另一支后人
1、拜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拜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一、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
1、马姓蒙古族后裔历史和史料
2、对马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二、白银市赵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人
一、无锡市李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女婿嘉那的后人
1、李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李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二、镇江蒙古族——清代蒙古八旗军的后人
一、泉州市出姓蒙古族——木华黎在福建的后人
1、出姓蒙古族现状和风俗习惯
2、出姓蒙古族历史
二、泉州石狮市干姓蒙古族——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的后人
1、干姓蒙古族现状
2、干姓蒙古族历史
3、干姓蒙古族历史中待考的问题
一、河源市沙姓蒙古族——元朝达鲁花赤阿里沙的后裔
1、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二、阳江市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广东的后人
1、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对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一、恩施州鹤峰县部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另一支后人
1、部姓蒙古族现状
2、部姓蒙古族历史
二、黄冈市红安县王姓蒙古族——元末显贵也先不花的后人
1、王姓蒙古族现状
2、王姓蒙古族历史
3、王姓蒙古族民俗
三、荆州洪湖市陆姓蒙古族后裔——阿里不哥的后人
1、陆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陆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陆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存疑
湖南、湖北沙姓
一、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湖北、湖南的后人
1、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对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一、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蒙古族及后裔——黄金家族南平王铁木健的后人
1、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和史料
2、对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3、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一、彭水县谭、张两姓蒙古族——传说是元顺帝弟兄的后人
1、彭水蒙古族的现状
2、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
3、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的讨论
4、谭、张二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云南省 (含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一、通海县旃、官、华姓蒙古族——滇南宣慰使司都元帅阿喇帖木耳的后人
二、文山州“火”、“伙”姓蒙古族——元枢密院虎都帖木儿的后人
三、红河州开远市伍姓蒙古族——元宣德王不答失里的后人
1、伍姓蒙古族现状
2、伍姓蒙古族历史
3、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四、红河州蒙自市汤姓、董姓蒙古族——元朝汤撒喇忽、花严奴、察杜董的后人
五、昆明市石林县杨姓蒙古族——元朝武德将军普鲁海牙的后人
六、昆明市辖安宁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朝池卜花的后人
七、云南朵姓蒙古族后裔——元朝云南行省廉访使朵儿赤的后人
八、分布在云南的其他姓氏蒙古族后裔
本书所涉及到的历史和民族知识
一、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
二、成吉思汗和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
1、蒙元帝国的辉煌
2、世界伟人和名人对成吉思汗的评价
3、成吉思汗经典箴言
4、成吉思汗法典(大扎撒)
5、蒙古帝国、元朝、北元汗位排序(1206年-1634年)
6、与本书相关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世系简介
7、蒙元帝国都城简介
8、中国境内成吉思汗祭祀圣地简介
三、元朝的基本统治制度
1、元朝行省设置
2、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
3、元朝的军事制度简介
记内地蒙古族热心于民族事业的人
一、河南省南阳王姓
二、全国热心民族事业的人士介绍
2 “内地的一些蒙古族后裔”
这是来源于一篇博文:
渭南市大荔县拜家村拜姓蒙古族。《拜氏家谱》记载,拜氏是元木华黎的后人。英宗时,木华黎裔孙拜住任丞相,后代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帖木儿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
宝鸡市凤翔县紫荆村屈姓蒙古族。元太宗窝阔台汗后裔,元凤翔县达鲁花赤屈术子孙。
阳泉市盂县白水村孙姓蒙古族。元将塔海后裔。塔海,《元史》有传,字元祥,至元间,从钦察大将土土哈,充哈刺赤(钦察人因擅酿黑马奶酒,蒙古语谓黑为哈刺,因称其族属为哈剌赤,引申为侍卫之意)。累官资善大夫。卒后葬肖家汇兴首村。后世子孙改姓孙。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镇刘家营村刘姓蒙古族。该支始祖刘五公,蒙古族斡罗那歹氏族人,为蒙古军士,驻守山东。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升为镇抚。其后裔世居淄博。
菏泽市鄄城县苏老家村苏姓蒙古族。自称始祖名苏克明,蒙古名和尚,元朝镇守扬州义王,即元威顺王宽彻普化之季子,属蒙古孛尔只斤氏。这支蒙古族在邻近的河南濮阳、山东临沂都有分布。
烟台市牟平区北头村都姓蒙古族。始祖为元初牟平等处都达鲁花赤必里海。
邢台市新河县东董村、西董村脱姓蒙古族。自称元末丞相脱脱第三子后裔。
南阳市镇平县王姓蒙古族。分布在镇平、内乡、淅川、南召几县境内,一支祖先名铁木花儿,自称为元顺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镇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传为司(四)陀王,亦有称镇殿王的。现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写道:“镇殿始祖考王公讳成、妣孙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讳成者,本元宦也”等辞句。
安阳市内黄县马次范村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自称元末豫王阿剌忒纳失里后裔,元亡之后,豫王五子逃至内黄,各随妻姓,并分居5处。除四子按照蒙古祖训四子守陵在马次范村守祖坟外,其余四个儿子移居至濮阳市清丰县关焦夫村,而陈姓后人则因任鄢陵县令则定居鄢陵县陈化店一带。
平顶山市荆山村马姓蒙古族。其先祖马秃塔尔,出土墓碑记刻:“大元故宣武将军,右诩蒙古侍卫亲军千户,赠昭勇大将军,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马秃塔尔。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安阳市滑县张营村可姓蒙古族,新乡市获嘉县可姓、张姓蒙古族。自称元朝皇胄。先祖明初作为卫所军人,定居当地,后裔散布滑县、获嘉县一带。
南阳市社旗县李店乡李姓蒙古族。元木华黎的后代,最初落居在洛阳西陡沟一带,后世中一支迁到唐河、社旗境内,作家李准即此支后裔。
安阳市林州市申家岗村申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王后裔。
洛阳市汝阳县陶台堡梁姓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也先帖木儿后裔,入明后,以汝阳古属大梁,故取“梁”字为姓。近代国学大师梁漱溟就是这支后代。
仙桃市沔城陆氏蒙古族。自称阿里不哥后代。清末两江总督陆建瀛是其后裔。
恩施州鹤峰县三家台村部姓蒙古族。家谱记述为元世祖之子镇南王脱欢后裔。
凉山州西昌市俞(余)姓蒙古族,分布在姜坡、高枧、川兴、河西及城区一带。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来自今高加索地区,蒙古西征时迁入中原,名人有元代权相燕铁木儿)家族后裔。余姓蒙古族在南方地区,定居于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广西、云南等地,分布广泛,总数多达十几万人,通行“铁改余”的传说。眉山市青神县余姓蒙古族,曾出现过明弘治年间兵部尚书余子俊。
凉山州盐源县纳西族、彝族蒙古后裔。元诸王月鲁帖木儿及其扈从后裔,以后融入两族中。
彭水县鹿鸣乡的向家村和太原乡的香树坝村张姓、谭姓蒙古族。自称元朝皇族,族谱诗云:本是元朝帝王家,红巾追散入川涯。绿杨岸上各分手,凤柳桥头折柳桠。咬破指头书血字,挥开眼泪滴黄沙。后人记得诗八句,五百年前是一家。
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元宣慰司阿喇帖木耳蒙古右旃及其所部士兵屯驻当地的后裔。
曲靖市宣威市余姓蒙古族。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燕铁木儿后裔。
红河州建水县虎姓、伙姓蒙古族。始祖虎都帖木儿,本籍青海一带,元亡降明,后跟随傅有德、沐英入滇作战。因战功被任命为临安卫(建水)千户,后定居当地,子孙遍布红河州、文山州。
昆明市富民县完家村完姓蒙古族。元云南临安宣慰司都元帅府(今建水县)都元帅完者都后裔。
保山市腾冲县和顺乡李姓蒙古族。元将里黑斯波后裔。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是其后代。
思茅市镇沅县铁家坡村铁姓蒙古族。自称元朝宗室后裔。
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河西村余姓蒙古族,元朝蒙古钦察部玉里伯牙吾氏燕铁木儿后裔。
无锡市江阴市青阳镇树家村李姓蒙古族。元朝万户沾柯驻镇镇江,后调任江阴,子孙世代定居江阴。
南通市如皋市冒姓蒙古族。《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公讳致中,字东林。先世为淮南王(按: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也有冒氏子孙自考为元末名相脱脱后代,也有人说冒姓自古是汉族,和蒙古族没有关系。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冒辟疆为其后裔。
泰州市泰兴区商井村余姓蒙古族。元朝大将阿术(蒙古兀良哈部人,速不台之孙,兀良合台之子。追封河南王)后裔。
泉州市泉港区小坝村出姓蒙古族。元木华黎后裔,元末木华黎后人纳哈出在辽东降明,被封海西侯,纳哈出死后,长子察罕袭爵,后因坐蓝玉党死,次子佛家奴当时占籍福州中卫,屯田御倭,恐株连夷族,遂弃职归田,去“纳哈”,以“出”为姓,隐居民间。
福州萨氏蒙古族。雁门萨氏,自元代诗人萨都剌起,名人不断,近代名人有曾任民国总理的萨镇冰。有人考证其为色目人后裔,但现代多自称汉族或蒙古族。
佛山市顺德区罗亨村云姓蒙古族。元湖广安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云从龙后裔。
佛山市南海区甘蕉上街村蒲姓蒙古族。蒙古官吏后裔。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沙姓蒙古族。元朝循州(治所在今龙川佗城)达鲁花赤阿里沙后裔,阿里沙元亡后滞留循州,卜居善庆厢。从二世始改称沙氏。
内地族源可以上溯到元代的蒙古族,大约有二十余万人(2000年人口普查,蒙古族人口共五百八十万)。
附:六小龄童、蒲松龄也都是元朝蒙古人后裔。
3&揭姓蒙古族后裔
这是一例先经过莫大学邀请测试为O3-M117之后,而自曝出的一例蒙古族后裔。其老家在福建,其祖先可能曾经在浙江做过大官。分子人类学数据显示,在浙江,有一大群与揭姓O3-M117共祖年龄很近的M117“兄弟”。
我姓揭,老家在福建浦城县水南乡,我家老祖宗是元代的笃列图。图笃列老人家的祖墓安葬在距离我爷爷祖屋家60多公里的江西广丰县。笃列图(),揑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父忠武侯守信州,移居永丰(今属广丰县)。他写诗说我们的老家那里是“森耸乔林密映遮,楼台缥缈倚晴霞。千仓禾忝膏腴起,万卷诗书孝友家。”“郭外家居傍翠微,柳边斜插酒帘飞。石田秋后稻梁熟,乡国霜前桔柚肥。绿草青山看不厌,黄花翠竹自相依。”&&
多么美的地方,多么美好的诗句。
关于我们的祖先,史书上是这么描述的:笃列图,揑古氏,居永丰。字敬夫。燕山(今属河北)人。生于元皇庆元年(1312),卒于元至正八年(1348)。元至顺元年(133O)右榜状元。笃列图父辈原来居住在燕山,后来迁徙到永丰,其父叫脱帖穆耳。笃列图考取蒙古、色目人榜状元后,历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中丞等职,按治理规章惩治不法之事,无丝毫懈怠,按规范礼制检点作为,下令去除不合制度的作为。没有不被笃列图一身正气所震慑的。人们见他谨慎清正且不张皇,敬服他的威严。说道:“小心,别犯事落在揑克家状元手里!”不久,诏拜为南台御史,回京上任。笃列图为官尽职尽责,正义凛然。笃列图工书法。明朝人陶宗仪著《书史会要》中称笃列图善书大字。
元朝后笃列图的子孙们使用他老人家在世时候的汉姓:揭。再仔细查阅县志,称当年蒙古达鲁花赤的家族为了避免受到歧视,全部改为汉族。听说广丰县的揭氏们这些年都又改回了蒙古族。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到,我们先祖们在年前后的那段时间和揭徯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史学家、诗人,翰林院侍讲大学士二品)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是很好的朋友。有资料描述在1360年前后揭徯斯的儿子揭汯()当时和先祖月鲁不花一起在绍兴、宁波一带工作。当月鲁不花先祖乘船北上全家遇难之后揭汯给予我们先祖们很大的帮助,从绍兴迁徙回到广丰。从这些资料分析,家族改汉姓揭和揭徯斯父子家族有很直接的关系。
家族中目前健在的二十九代孙揭万年、揭英年皆未见过族谱。不知是元末时家族从浙江绍兴迁徙广丰途中遗失还是故意毁弃(元末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人对蒙古人非常仇恨,当时许多蒙古人回到蒙古草原,一部分无法回去或不愿回去的便都隐姓埋名融入汉族人中)&
另外一种可能是:族谱是日本侵华时期连同我们的祖屋一同被烧毁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我们家族根本就没有族谱;但我个人不认同这种说法,否则无法解释家族很多传说的出处了。
&& 关于家族人数和散布地区
家族人数,和其他家族相比,我们家族相对来说是个小家族,即使放在人数不多的整个中华揭氏里,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从最初算起,我们家族应该也是个庞大的家族,在世界各地都应该有族人,因为当时的蒙古帝国的统治区域横跨欧亚大陆,而我们的祖先也分散在其中,必有繁衍生息下来的,根据蒙古秘史,可能俄罗斯就有我们的族人。只是我们无法相认相聚来纪念我们共同的祖先。国内目前确切知道的是江西、福建、上海、浙江、重庆,武汉等地有我们的族人;另外台湾也非常可能有我们蒙古族后裔揭氏族人,江西新建可能有铁姓族人。
4 关于唐崖土司属覃氏渊源的考证&
参考中华覃氏网:
唐崖位于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河畔,是土家族的中心地带;而土家地域,除西南一隅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接壤之外,其余周边都是汉族。就这样一座孤岛,汉代属于“巴人”。关于咸丰县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中华覃氏网这篇考证认为:
根据唐崖土司属《覃氏族谱》及民间流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蒙古族的后裔”,有的说是“改名换姓”而来(由“谭”“去言为覃”)。特别是
2001年以来,有的专著和论文(注)以唐崖土司属《覃氏族谱》中的少量蒙古语遗存,经过他们的分析推论,对唐崖土司属覃氏的渊源作出了唐崖土司属覃氏(以下简称“唐崖覃氏”)的远源是巴人“廪君蛮”五姓中的“瞫”氏,其近源是元代铁木乃耳后裔率领的一支蒙古族,即“唐崖覃氏是蒙古族后裔”的结论。
但该文“考证”认为唐崖土司属覃近源是蒙古族的记载不可靠。但有消息称恩施的地方资料记载过蒙古人对这支覃姓土司行使过“初夜权”。
5 铁改余蒙古族后裔
我国大西南云、贵、川、渝及两广、江西有自称为铁改余的余姓蒙古族人人口100余万。
1989年前有十余万人恢复了蒙古族,其中有从彝族、苗族、土家族及汉族更正而来。
我铁改余姓家族,源于蒙古族。而蒙古族相传源于远古周朝周昭王时代的佛祖释迦牟尼。释迦宗氏后代数十代后迁徙于漠北胡地,成为蒙古族的先祖。我铁改余姓家族,众多谱记及明朝余子俊、余之纲都记载远祖“奇渥温氏”。年月余德连、余安黔去内蒙鄂尔多斯市与沙若飞副部长对谱,结果记载一致,予以确认。经过十来年我族志士仁人搜集资料,调查走访,潜心研究,已经明析了我铁改余姓的祖源族源。解决了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居住在这个地方的问题。
历史上不少民族,也曾辉煌过,也曾衰落过。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修谱就是传承历史,研究家族历史的演变过程,继承祖辈们的优良传统作风,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
我族源于蒙古。蒙族公认的铁木真为一代祖。对于铁木真,历史上各有评说,值得肯定的是铁木真具有践行统一和反抗民族压迫的正义性。铁木真生活的年代,蒙古高原部落林立,为争夺草原经常发生战争,铁木真历尽千难万险,终于统一了蒙古诸部,众望所归,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标志着部落已基本消失,蒙古共同体已经形成,这是一大功绩。又根据女真族为主的金国每隔三年要派出军队剿杀蒙古人口,铁木真下决心灭金,为祖先报仇雪恨。在与中亚的花剌子模国进行的商业交往中,成吉思汗派出的人的商业使团回访,当行至讹荅剌城被守将全部没收礼品,除一人逃回蒙古外,其余人全部被杀。成吉思汗得知后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对天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从年开始,用三年的时间踏平了花剌子模国。
成吉思汗逝世后,经过窝阔台、贵由、蒙哥时代,后来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了中国,改国号“大元”。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原长期战乱,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很多汉人来到边疆开发,边疆的各民族包括蒙古族也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长期的生活,已与汉人没有什么区别。
在元朝的民族大融合中,蒙汉融合是主体。这与忽必烈从小的生活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这位成吉思汗的孙子,从小就和母亲生活在和汉人邻近的地方,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早年就和汉人有名的知识分子接触,并结为朋友。如刘秉忠、张文谦、王鹗、郝经、姚枢等人。这些汉人士大夫劝说忽必烈要用儒家的思想来治理中国,要用“汉法”来治理中原。忽必烈也十分相信他们,并重用他们为谋士。从忽必烈漠北的统治到登上大汗位,以及“大元”的建立,全是依靠这些谋士而成功的。
忽必烈把蒙汉两族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取得了成功。既代表了蒙古族的利益,也代表了其他各个民族的利益,阻止了蒙古奴隶制度的蔓延,一下推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进程。中原三百多年的战乱结束,发展生产,颁布农书,创立法度,各种宗教自由等,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从那以后,在汉地居住的蒙族,世代相处,已经演变成了大汉族,从表面上根本分不出蒙汉区别。但遗传基因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各种灾难面前,历朝历代都能从容地和汉人同舟共济。
远祖成吉思汗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留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是自强不息,反抗压迫,践行国家统一,民族振兴。从统一蒙古各部到中华民族的统一,结束战乱,创建太平,这是最根本的政治理念。我们修编《余氏宗谱》,就是要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全身心投入到强国富民之行列,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多作贡献,如此,则吾族之大幸。
重庆市余氏修谱办
我的更多文章:
( 17:11:39)( 19:27:14)( 16:44:29)( 15:43:51)( 23:57:43)( 15:40:31)( 17:38:18)( 18:47:12)( 06:26:42)( 23:24: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姓孙的名人有哪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