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把种子种在心里种下一首歌作文》怎么写啊!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福建省宁德市2014届高三5月质检语文试题(word版)
(经典资料尽在此
2014年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本试卷分五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不虑夕。
(李密《陈情表》)
(3)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4)今年欢笑复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6)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上万侍郎书
[明]归有光
&&&&居京师,荷蒙垂盼。念三十余年故知,殊不以地望逾绝而少变。而大臣好贤乐善、休
休有容之度,非今世之所宜有也!有光是以亦不自嫌外,以成盛德高谊之名,令海内之人
&&&&有光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①,才不逮志,动与时忤。然一念为民,不敢自堕于冥
冥之中,拊循劳徕②,使鳏寡不失其职。发于诚然,鬼神所知。使在建武之世,宜有封侯
爵赏之望。今被挫诎③如此,良可悯恻。流言朋兴,从而信之者十九,小民之情,何以能
自达于朝廷?赖阁下桑梓连壤,所闻所见,独深知而信之。时人以有光徒读书无用,又老大,不能与后来英俊驰骋。妄自测疑,不待问而自以为甄别已有定论矣。夫监郡之于有司之贤不肖,多从意度;又取信于所使咨访之人。只如不睹其人之面,望其影而定其长短妍丑,亦无当矣。如又加以私情爱憎,又如所谓流言者,使伯夷、中徒狄复生于今,亦不免于世之尘垢,非饿死抱石,不能自明也。
&&&&夫士之所负者气耳。于其气之方盛,自以古人之功业不足为;其稍歉,则犹欲比肩于
今人;其又歉,则视今人已不可及矣。方其久诎于科试,得一第为州县吏,已为逾分;今
语文试题第1页共12页
则顾念养生之计,欲得郡文学,已复不可望。计已无聊,当引而去之。譬行舟于水,值风水之顺快,可以一泻千里;至于逆浪排天,篙橹俱失,前进不止,未有不没溺者也。不于此时求住泊之所,当何所之乎?
兹复有渎于阁下者,自以禽鸟犹爱其羽,修身洁行,白首为小人所败。如此人④者,不徒欲穷其当世之禄位,而又欲穷其后世之名。故自托于阁下之知,得一言明白,则万口不足以败之。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假令数百人见毁,而阁下许之,不足惴也。故大人君子一言,天下后世以为准。有光甘自放废,得从荀卿屈原之后矣!
今兹遣人北上,为请先人敕命,及上解官疏,并道所以。轻于冒渎,无任惶悚。不宣。
&&&&(选自《归有光散文选集》,有删节)
&&&&[注]①出宰百里:出任县令。②劳徕:慰问、劝勉。③挫诎:贬斥。④此人:作者自指。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盛德高谊之名
B.才不逮志
C.良可悯恻
D.当引而去之
3.下列全都属于归有光想要辞职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①晚得一第,受命出宰百里
②流言朋兴,从而信之者十九
&&③监郡之于有司之贤不肖,多从意度
④视今人已不可及
&&⑤欲穷其后世之名
⑥请先人敕命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晚年才及第,受命为县令;任县令时他一心勤政为民,却招致贬斥,感到很委屈。
B.作者揭露了明代官场的不良风气:流言诽谤;监郡甄别官吏大多主观臆测,偏听偏信。
C.作者以“禽鸟犹爱其羽”为喻,表明自己一向洁身自爱,希望万侍郎能为他表明清白。
D.作者最后说,若大人君子不能为他公正进言,他甘被放逐,步荀子、屈原后尘以死明志。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时人以有光徒读书无用,又老大,不能与后来英俊驰骋。(3分)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
&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试题第2页共1&2页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①
[唐]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②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选自《唐诗三百首》)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途经汉口时所作。源中丞,即源休,曾为御史中丞,后以事除名,时流放岳州(即今岳阳)。②孤城:指汉阳城(即今武汉汉阳)。
&&&&(1)颔联中“斜”“远”两字意蕴丰富,请任选一字简要赏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看到玩龙灯的人被烧得哀叫奔逃,觉新惋惜花炮太少,没烧够。对此,觉慧很是反感,觉民却认为玩灯人、观灯人都各得其所。(《家》)
B.范博文的求爱使林佩珊陷入苦恼。林佩瑶建议她挑定一个人做终身伴侣,但林佩珊却说老是和一个人在一起,多么单调。(《子夜》)
C.弗比斯被刺伤后,爱斯梅拉达被控用巫术杀人。在庭审中,她无法承受酷刑的折磨,&无奈招认,被法庭判处绞刑。(《巴黎圣母院》)
D.玛丝洛娃获得减刑后,决定跟随西蒙松,对此聂赫留朵夫无法理解。后来他在《福音书》中找到了答案,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复活》)
E.见到英俊的堂弟查理,欧也妮神魂颠倒,产生了爱情。她对查理表现出异常的关心,瞒着葛朗台尽量招待查理吃喝得好些。(《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选做一题)(5分)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江口关平问了,遂引使者入荆州,叩见云长,具道鲁肃相邀赴会之意,呈上请书。云长看书毕,谓来人曰:“既子敬相请,我明日便来赴宴。汝可先回。”
语文试题第3页共1&2页
&&鲁肃为什么要宴请云长?云长赴宴经过如何?请简述相关情节。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平儿笑道:“老爷把二爷打了个动不得,难道姑娘就没听见?”宝钗道:“早起恍惚听见了一句,也信不真。我也正要瞧你奶奶去呢,不想你来了。又是为了什么打他?”
&&&&“老爷”“二爷”分别是谁?“二爷”为什么挨打?请简述相关情节。
&&&&答第(&&)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②(公孙丑)曰:“管仲以其君霸,晏予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
曰:“以齐王①,由反手②也。”(《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以:凭借;王:称王。②由:犹如;反手:反掌。
&&&&(1)上述两个选段中,孔子、孟子对管仲各有怎样的评价?请简要概括。(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孟子对管仲的评价为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论“入迷”
&&①有多种多样的“入迷”。
&&②唐·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这是“入迷”的一种。
&&③《红楼梦》上香菱学诗,弄得茶饭无心,梦里也做诗。这也是“入迷”。但据说香
菱居然把诗做好了。
&&④乡间有伧夫读《封神榜》,搔头抓耳,心花大放,忽开窗俯瞩,窗下适停有馄饨担,
开了锅盖,热气蓬蓬直上。伧夫见了,遽大叫道:“吾神驾祥云去也!”跨窗而出,把馄饨
语文试题第4页共1&2页
担踹翻了。这又是一种“入迷”,然而程度远在唐·吉诃德先生之下。
⑤唐·吉诃德先生的“入迷”,结果是悲剧。乡间伧夫的“入迷”,结果是喜剧。香菱的“入迷”,结果不悲不喜,只成了一篇平凡的故事。
⑥就“入迷”而论,唐·吉诃德先生实在是伟大的,你看他始终不动摇。乡间伧夫那一幕喜剧,叫做一时发昏,也许他赔偿了馄饨担以后就发誓不再看《封神榜》了。但当他高叫“吾神驾祥云去也”,而且撩衣跳窗的时候,他那态度倒也是“严肃”的,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至于香菱,她茶饭无心地读杜工部温飞卿的时候,她惟一目的是自己也做个诗人。使她着了“迷”的,不是杜工部他们的作品,而是她自己想做诗人这一念的“虚荣”。故就“入迷”而论,香菱的,便是最下乘!
⑦有些人一拿起小说来读,便在心里说:“小说家言,岂能当真。”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微笑,被动地看下去了。有些人进了戏园,就自己提醒自己道:“这是做戏呀!”于是他让“戏”拉着,坐到终场。他们自视为绝顶聪明的人,视唐·吉诃德先生为天字第一号笨伯。可是我们说,真正含有严肃的人生意义的小说或戏曲原来不是给此等人看的!此等人看小说进戏园只是糟蹋时间罢了!读小说或观剧,一定得有几分“入迷”,——就是走入作品中,和书中人一同笑一同哭。这才算不负那小说或戏曲,而小说或戏曲也没白糟蹋了他的光阴。
⑧一位作家写作品的时候,也非“入迷”不可。他的感情要和他笔下人物的感情合一。他写的人物不止一个,然而他所憧憬的,或拈出来使人景仰或认识的人物,却只有一个或一群,作家就要憎恨此人物所憎恨的对象,拥护此人物所拥护的一切!作家须自己先这么&“入迷”,然后可望读者也“入迷”。然后他的作品不是消遣品,他的力气不算白费。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假使存了“我是在做戏”的念头,他的戏一定做不好。
⑨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的模仿,甚至是剽窃!
&&&&⑩归根一句话,人与文学的关系,“入迷”是必要的!&&&&
(《茅盾全集·第20卷·中国文论三集》)
语文试题第5页共1&2页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列举了阅读文学作品的三种“入迷”表现,作者认为,唐·吉诃德的是“伟
&&&&&&&大”的;乡间伧夫的是“严肃”的;而香菱的是“虚荣”的,为最下乘。
&&&&B.“但据说香菱居然把诗做好了”一句中“居然”表明出乎意料之意,暗示作者认为香菱学诗不可能成功,为下文议论作铺垫。
&&&&C.“他确实‘走进了《封神榜》’,不自知其非书中人了!”这句话赞扬乡间伧夫的“入迷”精神,因为他“物我两忘”,成了作品中的“活”人物。
&&&&D.第⑨段结合香菱似的“入迷”对“多读杰作,学取技巧”的观点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技巧的学得是“入迷”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11.简要概括⑦⑧两段论述的主要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要解释“入迷”一词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陈老爹向来是最热闹没有的,逢着人便从盘古说到如今,然而这半年,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问他,“老爹,不舒服了吧?”他又连忙点头,笑着对你打招呼。这原因很容易明白,就是,衙门口的禁令,连木头戏也在禁止之列了,他老爹再没有法子赚钱买酒,而酒店里的陈欠,又一天一天的催。
②清早起来,太阳仿佛是一盏红灯,射到桥这边一棵围抱不住的杨柳,同时惹得你看见的,是“东方朔日暖”“柳下惠风和”褪了色的红纸上的十个大字一一这就是陈老爹的茅棚。这红纸自然是一年一换了;而那字,当年亏了卖春联的王茂才特地替老爹选定一一老爹得意极了,于照例四十文大钱加成一条绳串,另外还同上“会贤馆”,席上则茂才公满口的“古之贤人也”。
③陈老爹也想到典卖他全副的彩衣同锣鼓,免得酒店的小家伙来捣麻烦,然而天下终当有太平之日一一老爹又哼哼的踱出茅棚了。
&&&&④“真正反变!连木头戏一一"
&&&&⑤这时老爹不知不觉转到隔岸坝上“路遇居”①的泥黄山头,“姜太公在此,诸神
语文试题第6页共1&2页
回避”,不出声的念给自己听一一也许只是念,并不听。其实老爹所看见的,模模糊糊一条红纸而已,不过“姜太公”也同“柳下惠”一样,在此有年罢了。
&&&&⑥太公真个立刻活现了。
&&&&⑦陈老爹的姜太公同郭令公是一副脑壳一一我们在“祈福”时所见的,自然,连声音也是一般,而我们见了令公,并不想到太公。现在浮在老爹眼睛里的,是箱子里的太公了一一老爹也并不想到令公。
&&&&⑧老爹突然注视水面。
&&&&⑨太阳正射屋顶,水上柳荫,随波荡漾。初夏天气,河清而浅,老爹直看到沙里去了,但看不出什么来,然而这才听见鸦鹊噪了,树枝倒映,一层层分外浓深。
&&&&⑩老爹用了平素的声调昂头唱:“八十三岁遇一一’’
&&&&11劲太大了,本是蹲着的,跌坐下去,而刚才的心事同声音一路斩截的失掉了。那鸦鹊正笔直的瞥见,绿叶青天,使得眉毛不住的起皱,渐渐的不能耐了,拱着腰,双手抱定膝头。
12“三天没有酒,我要斫掉我的杨柳一一”说到这里,老爹又昂一昂头:“不,你跟我活到九十九,箱子里我还有木头。”
&&&&13接着是平常的夏午,除了潺潺水流,都消灭在老爹的一双闭眼。
&&&&14老爹的心里渐渐又滋长起杨柳来了,然而并非是这屏着声息蓬蓬立在上面蔽荫老爹的杨柳一一到现在有了许多许多的岁月。
&&&&15漆黑的夜里,老爹背着锣鼓回来,一走一窜的唱:
&&&&驼子妈妈不等我上床了,
&&&&桥头上一柱灯笼,
&&&&驼子妈妈给我照亮了。
&&&&16灯笼就挂在柳树上,是老爹有一回险些跌到桥底下去了,驼子妈妈乃于逢朔②的这趟生意,早办一枝烛,忖着时分,点起来朝枝头上挂。
17从此老爹更尽量的喝,驼子妈妈手植的杨柳,也不再只是受怨一一这以前,一月两遭生意,缺欠不得,否则是黑老鸹清早不该叫,“不是你的杨柳,老鸹哪里会来呢?”
18杨柳一年茂盛一年一一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
19清明时节,家家插柳,住在镇上的,傍晚都走来攀折,老爹坐在门槛:“密叶就好,不伤那大一一”
20人散夜静,老爹自己也折一枝下来,明天早起,把桌子抹得干净,一枝劈成两份,挨着妈妈的灵屋放。
语交试题第7页共1&2页
21老鸹自然时常有的,但生意十分顺遂,木锁却被人偷开了几次一一不消说是归家晚了。
&&&&22最使得老爹伤心的,要算那回的大水。
&&23梅雨连绵,河水快要平岸,老爹正在灶里烧柴,远远沙岸倒坍,不觉抬起头来,张耳细听,只听得吼吼的是水声,但又疑心耳朵在作怪;雨住的当儿,踏着木屐,沿茅棚周围四看一一沙地被雨打得紧结,柳根凸出,甚是分明,一直盘到岸石的缝里去了。
&&24“还是妈妈想得一一”
&&&&25老爹伸一伸腰,环抱着臂,而眼睛,同天云低处的青山一样,浸在霭里了。
&&26这晚比平常更难熟睡,愈到中夜,愈是清醒,清醒得害怕了!一一坝上警锣响
一一屋背后脚步声——
&&&&27“陈老爹!赶快!快!”
&&&&28地保敲门。
&&&&29第二天,老爹住在祠堂。土坡企眺,一片汪洋,绿茸茸的好像一丛芦草,老爹知道是柳叶:
&&&&“我的一一”
&&&&“嘛……”&&&&’
&&&&“老爹!一一好睡呵?一一今天呢?一一老板骂我,说我是混玩一趟!”
&&&&30下午,老爹从镇上引一个木匠回来。
&&&&31霹雳一声,杨柳倒了,一一老爹直望到天上去了,仿佛向来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青空。而那褪了色的红纸,顿时也鲜明不少。
&&&1925年4月
&&&&(选自《中国现代微型小说选》)
&&&&[注]①“路遇居”:即土地庙。②朔:农历每月初一。
13.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中写陈老爹“老是蹲在柳树脚下,朝对面的青山望,仿佛船家探望天气一般”,这些动作描写暗示了他内心的惶恐、绝望,引出下文。
B.第④段中“真正反变!连木头戏——”与第①段中“连木头戏也在禁止之列了”相照应,交代了陈老爹生活困顿,想要典卖彩衣、铜锣的背景。
C.第1617段插入了陈老爹对驼子妈妈的回忆,交代了柳树的由来,以及驼子妈妈办烛挂灯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驼子妈妈的怀念之情。
语文试题第8页共1&2页
D.第18段中“那灯笼,老爹不是常说,可怜的妈妈最后还要嘱咐,带去而又记得点回吗?”这句话可以看出驼子妈妈对陈老爹的体贴、关爱之意。
E.小说结尾用“宽敞的青空”和“顿时也鲜明”的“褪了色的红纸”两个意象,寓示陈老爹彻底走出茫然失落的阴影,走向新生活,增添了小说的亮色。
14.小说主人公陈老爹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小说中的“河上柳”包含哪些意蕴?请通读全文,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①上海真是热闹的地方,也许特别在热天的时候,牌声、留声机或无线电的声音,有时更有炮仗声,往往闹得人不能睡觉。这实在是很窘的。有时候,譬如灯下写点东西,看看时候已经十一点钟了,赶紧睡下,想望早点睡熟,以便明天起来好做事情。偏偏这边邻舍的牌声还没有停止,那边又开起留声机来了。逢年逢节还要放爆仗,这自然更其挡不住。而且常常这等声音还没有闹了,卖馄饨的又来了。广东馄饨担是敲竹板的,发出僻僻啪啪尖脆的声音;本地馄饨担是敲竹筒的,发出沉重的钝声。我的故乡也有这样的馄饨担,但是用短木棒敲在竹筒上,声音比较的低些;上海的馄饨担往往用短铁捧来敲,声音也就特别响亮了。有时候刚把思想制止住,正要睡去,接连的被外面闯进来的声浪数次闹醒之后,便会许多时候睡不着。第二天因为睡眠不足,身体觉得不大清爽,就不能好好地做事情了。
②近几天来,这等闹人睡眠的声音没有减少,却加添了卖热白果的声音了。白果担子挑来歇下,便发出镬子里炒白果的索朗朗的声音来,卖白果的人一面口中唱道:“糯糯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白果好像鹅蛋大,一个铜板买三颗!”
③但是我觉得白果担倒并不怎样吵闹的。因为叫唱的声音并不十分高,而且挑来得早,回去也早。有时候倒觉得叫卖声中带给我们秋天来了的消息,使我知道白果卖了之后,将有檀香橄榄买,荷花已开了,燕子要回到马来、印度等地方去了。
④上海秋天虽然各处卖热白果,但是白果树却很少见的。我的故乡有很大的白果树。它又称银杏,有些讲花木的书上又叫它公孙树。意思是说它的成长很慢,阿公种植的白果树,须到孙子手里才开花结子。日本的植物学书上便常用这名称的。它的科学的名字是叫Ginkgobilopa。它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它的系统直从中生代的侏罗纪传来,
语文试题第9页共1&2页
到了现在,只剩了它一种了。中国是它的家乡。普通只见它种在庙宇寺院里,有些植物学者疑心现在已没有自生的白果树了,米耶尔(Meyer)虽说浙江山中还有自生的,但是别有些人却不相信他的话。&&
⑤植物学者虽觉得白果树已渐将衰亡,但是人工种植的却还很多。它很容易种,只要把种子种在泥土里,大约五十天后芽便出来了。它幼时的树形像座塔,后来枝条散开,成了伞状的大树。据说最大的白果树能高到九丈以上,但普通没有这么大。它的叶子有长柄,叶身很像内地扇炉子用的“火扇”。到了秋季,变成黄颜色,是很好看的,它是落叶树,冬季只剩了枝干。
⑥白果树是雌雄异株的,大约四月间开花。花极简单,没有花萼、花瓣这些东西。雄花只在一条柄上生着些雄蕊,每个雄蕊只生两个花粉囊,雌花只在每条长柄上生着两个裸出的胚珠。因为它的花太不显明了,一般人从不曾看见过,因此便造下一个靠不住的传说,说白果树的花是“大年夜”(阴历除夕)后半夜开的,而且开的时间又极短,只闪三闪,就不见了。这传说先前曾叫一个长塘乡人上过一次当。他是一个求知心很切的人,大年夜的半夜里,跑到近地的一株白果树下等候它开花,足足等了半夜,不见一点动静,这才使他对于那传说发生了疑惑。
⑦但白果树的确是开花的,不过不在冬末,却在春末生叶的时候。胚珠长大起来后,变成一个种子,形状很像杏子,颜色也是黄的,但皮肤很光滑,除去外面的薄皮和肉质,里面包着一层白色坚硬的薄壳,这便是普通所卖的白果。长足的白果,连外边的肉大约只有三厘米大,除去肉质,那核自然更小了。上海担上的白果,似乎特别小,然而卖白果的人偏说“好像鹅蛋大”,未免太夸张;可是比之于有些广告,却要算是老实的了。
⑧我个人呢,虽不爱吃白果,但很爱白果树。它的木材虽不甚坚硬,然而纹理细密,色白微黄,略带丝光,漆上中国的黄漆,颜色极光亮。你只要去问木工,他会告诉你用“银杏板”做书箱之类是很好的。还有,它的叶子上从不见会生虫,因此我想到做“马路树”一定很适宜的。北平的路旁常种着槐树或洋槐,叶上常生一种青色的幼虫,仿佛名叫槐蚕,它有时候吐出丝来,挂在半空里,或者脚下踏成虫酱。上海马路旁种的多是筱悬木,它的掌状的大叶还好看,只是会生一种毛刺虫一一雀瓮蛾的幼虫一一身上生着刺,如果刺在赤膊的身子上,是很疼痛的。白果树上不生这等虫,叶子又好看。它也是落叶树,夏季生叶很密,可以遮住太阳,冬季叶子脱落了,不致阻碍阳光,和筱悬木等一样。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
语文试题第10页其12页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从上海热天的热闹场景入笔,列举种种闹人睡眠的声音,旨在表达作者对都市喧嚣生活的厌弃之意。
B.第②段描写卖白果的人的唱词,运用了夸张手法,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热白果的垂涎,对白果树的喜爱之情。
C.白果树,即银杏,是植物界中的老古董,其系统传自中生代侏罗纪,现在只剩下一种,它的家乡在中国。
D.文章结尾在解说白果树作为“马路树”的优越性时,将它与槐树、洋槐、筱悬木作比较,突出“不长虫”的优点。
E.本文题为“白果树”,但全文并非单纯介绍白果树,也融入了现实生活场景与作者个人心境,体现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4.本文介绍了白果树哪些方面的知识?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中华好诗词》用综艺形式包_______(guǒ)文化内核,运用竞技、闯关等电视化手段,通过吸引文化名人、演艺明星和草根达人参与的方式,对诗词文化进行一次次寻访、追忆和品赏,力求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根据括号内的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1分)
答: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指出并加以改正。(1分)
答:________改为________
17.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4月17日,加西亚·马尔克斯走完了他_____________又风光无限的一生。这个人的逝世,不仅对于哥伦比亚,而且对于拉丁美洲,对于西班牙语世界,对于全球而言,都是一个无法___________的损失;____________这一天,迟早会来。
A.五彩缤纷
B.丰富多采
C.多姿多彩
D.荡气回肠
语文试题第11页共12页
18.下面文字有一句有语病,请先写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然后加以修改。(2分)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是中国纪录片从大众进入高端的标志性事件,②为纪录片与公众建立全新的良性互动关系起到了示范性作用,③产生了难以预估的深远影响。
有语病句子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7分)
临近高考,校园中那一条条高悬的励志标语已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之类标语比比皆是。
(1)对于此类高考励志标语,你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20字左右)(5分)
(2)下面是新华中学高三(1)班李平同学为班级拟写的高考励志对联的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2分)
&&&&上联:积跬步,至千里,夺魁在望;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公输般砍削竹木做喜鹊,做成之后让它飞上天空,飞了三天还没有掉下来。公输般自己认为这是最巧妙的了。
&&&&墨子对公输般说:“你做喜鹊虽然能飞三天不掉下来,却不如匠人做车辖(车轴两头
固定车轮的插销),一会儿工夫砍削三寸的木料便做成了,却可以载五十石的重量。所以做事情,有利于人才叫做巧,不利于人就叫做拙。”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心里点一盏灯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