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正德仁和校训是什么意思思

南宁中小学校特色校训传递核心价值观---中国文明网
南宁中小学校特色校训传递核心价值观
  核心提示
  校训,凝聚着一所学校的精气神、育人纲,寥寥数字,意蕴深远。本期,本报记者来到沛鸿民族中学、红星小学、民乐路小学、解放路小学等中小学校采访。随着历史的沉淀,这些学校变得底蕴深厚,其校训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但校训背后的故事却依旧凸显着同样的精神目标——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沛鸿民族中学
  教育为公&不忘百姓
  尊师爱生&手脑并用
  多年来,校训传承着雷沛鸿老先生的精神
  1990年,为纪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由时任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韦善美提议,南宁市政府将靠近津头乡雷沛鸿故居的原南宁市第十六中学改名为“南宁沛鸿学校”。2002年,南宁沛鸿学校与南宁民族高中合并,成立南宁沛鸿民族中学。1992年,刘业伦就奉调出任校长,和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其他同志研究制定了“教育为公 不忘百姓 尊师爱生 手脑并用”的校训。
  “这些文字脱胎、提炼于沛鸿先生的言论、观点。”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刘业伦老先生向记者介绍了沛鸿民族中学十六字校训的由来。
  “教育为公”就是为国家民族的千秋伟业培养人才。刘老先生认为,“公益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而雷沛鸿和韦善美两位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述中都十分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不忘百姓”就是不能忘记广大的劳苦大众。“雷沛鸿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大力推动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使得广大的劳苦大众都能接受教育。”刘老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人热衷于‘贵族教育’,我们‘不忘百姓’的校训就是对此思潮的颠覆。”
  “尊师爱生”是指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题,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师生服务。师生之爱是“爱”的教育基本内涵,是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中国的重要内容。
  “手脑并用”源自于雷沛鸿先生强调的“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知识之外,当注意双手万能,力求实用”精神。要做到“劳动与学问合一”,“生产与教育合一”。
  “沛鸿民族中学的这十六字校训,历久弥新,如精神图腾般激励和影响着一代代沛鸿人,成为沛鸿精神文化的标志和根源。”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校长罗民昌说。
  红星小学
  红星闪闪我最亮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红星。
  学校创办于1945年,前身为私立大厦中学南宁分校附中,1966年更名为南宁市红星小学,至今已有70年校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红星小学的师生们感到,校训应该更有时代内涵和学校特色。如今,“红星闪闪我最亮”七个字已经深植于每一个师生的信念中。
  南宁市红星小学校长刘李平告诉记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明星,是将来的明日之星,学校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之星,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启明星,在课堂上释放自己最大的光芒,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和理想;而学校是群星熠熠的平台,不管是从学校走出的教师或者学生,都能自信地做最闪亮的自己!
  近几年来,南宁市红星小学规划了“七星”文化特色,全力打造“点亮”教育。即“星动课堂”、“星光大课堂”、“星球学习共同体”一班一品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星火大讲堂”家长培训学校、“星星点灯校园电视台”、“明星家长”进德育课堂活动以及“雏鹰争星”评比,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态阳光、习惯良好的红星学子。“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能做最闪亮的自己,点亮自己的闪闪人生。”刘李平说。
  民乐路小学
  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创办于1908年,最初校名为南宁市模范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为当时的广西视学古济勋兼任,其间几经辗转,1974年校名为革命小学,后改名为民乐路小学。历经107年的历史洗礼后,学校形成了“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的校训。
  “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的解释为以民为本、以生为本,教师身正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民乐路小学校长李若梅说:“学校校训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文化精神的具体化、榜样化。校训提出了对学生和老师的基本要求,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具有增强凝聚力的效果,传承了‘乐教乐学 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
  李若梅表示,有爱才有教育。这八字校训看似简单,却是全体教职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所酿造而成的爱的箴言。
  解放路小学
  礼&智&仁&和
  解放路小学国学教育成特色。
  在南宁百年老街,商贾云集的解放路和石巷口交会处附近,毗邻南宁新会书院,有着66年历史的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就坐落于此。曾经书院里的小学堂,如今早已发展成散发书香、典雅古朴的校园。学校前身为新会书院1949年创办的冈州小学 ,1956年,学校经南宁市政府接管后转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南宁市解放路小学,至今沿用此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早上、下午预备铃一响,解放路小学的教室里都会传出一阵阵清脆的诵读声,学生们一遍遍、一天天地吟诵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
  2012年之前,解放路小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健体、树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决定把校训再具体化,实在化。经全校师生参与讨论、反复研究后,确定了“和合融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文脉相承,品位高雅”的校风,“知行合一,乐学友善”的学风,“正德厚生,躬行善导”的教风,将“礼、智、仁、和”四字确定为校训。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办学理念逐步被师生所接受,初步实现了学生长知识、增才能,教师精技能、获发展的目标,学校特色初显,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自信、奋发的精神面貌。
  解放路小学校长杜小鹭说,学校经历过战火,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一步要做的是对“和合文化”(“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两字引申表示为在承认不同事物差异的前提下,各取所长,合作和谐发展)内涵以及学校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虎邱小学
  传承华夏文明
  谱写高雅人生
  “乐遥遥”远赴首尔,参加首届中韩魅力风采国际展演活动。
  这所坐落于城中村的学校,有461名外来务工子弟,占学校学生人数的52%。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学生高雅气质,学校以“传承华夏文明 谱写高雅人生”作为校训,以培养有时代气质的高雅人文少年作为办学目标,以力求打造“高雅教育”品牌作为办学特色。
  为了彰显这一特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举措:通过让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感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建立多样校园,全力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开展高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发“红歌传唱”“经典诵读”“电影赏析”三大校本课程,让师生们在红歌盛宴、经典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高雅艺术的熏陶,让学生通过电影赏析课,品味经典电影大餐。
  2008年5月,虎邱小学成立了由68名成员组成,以大阮、中阮、小阮、月琴为主,以广西京族独弦琴、壮族天琴为特色的“乐遥遥”农民工子弟乐团。2009年,“乐遥遥”农民工子弟乐团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中华情韵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农民工子弟小乐手出色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和专家赞叹不已。2009年,应韩国文化部特邀,“乐遥遥”远赴首尔,参加首届中韩魅力风采国际展演活动,荣获最佳表演奖,孩子们凭借优秀的素质在异国他乡,为自己、为国家赢得了荣耀。
  (南宁日报 陈媚/文&周旋/图)
来源:南宁文明网&&&&责任编辑:王爽订阅列表
仁和正德修改昵称
频道介绍 
分享
全选已选中0个视频
拖拽可直接调整顺序
土豆热门用户帮助Copyright &
土豆沪ICP证:& 网络视听许可证:上海全土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药品服务许可证:请使用者仔细阅读土豆和&互联网医疗卫生许可证:土豆官方宣传号南宁中小学校特色校训传递核心价值观---中国文明网
南宁中小学校特色校训传递核心价值观
  核心提示
  校训,凝聚着一所学校的精气神、育人纲,寥寥数字,意蕴深远。本期,本报记者来到沛鸿民族中学、红星小学、民乐路小学、解放路小学等中小学校采访。随着历史的沉淀,这些学校变得底蕴深厚,其校训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但校训背后的故事却依旧凸显着同样的精神目标——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沛鸿民族中学
  教育为公&不忘百姓
  尊师爱生&手脑并用
  多年来,校训传承着雷沛鸿老先生的精神
  1990年,为纪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由时任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韦善美提议,南宁市政府将靠近津头乡雷沛鸿故居的原南宁市第十六中学改名为“南宁沛鸿学校”。2002年,南宁沛鸿学校与南宁民族高中合并,成立南宁沛鸿民族中学。1992年,刘业伦就奉调出任校长,和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其他同志研究制定了“教育为公 不忘百姓 尊师爱生 手脑并用”的校训。
  “这些文字脱胎、提炼于沛鸿先生的言论、观点。”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刘业伦老先生向记者介绍了沛鸿民族中学十六字校训的由来。
  “教育为公”就是为国家民族的千秋伟业培养人才。刘老先生认为,“公益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而雷沛鸿和韦善美两位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述中都十分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不忘百姓”就是不能忘记广大的劳苦大众。“雷沛鸿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大力推动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使得广大的劳苦大众都能接受教育。”刘老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人热衷于‘贵族教育’,我们‘不忘百姓’的校训就是对此思潮的颠覆。”
  “尊师爱生”是指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题,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师生服务。师生之爱是“爱”的教育基本内涵,是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中国的重要内容。
  “手脑并用”源自于雷沛鸿先生强调的“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知识之外,当注意双手万能,力求实用”精神。要做到“劳动与学问合一”,“生产与教育合一”。
  “沛鸿民族中学的这十六字校训,历久弥新,如精神图腾般激励和影响着一代代沛鸿人,成为沛鸿精神文化的标志和根源。”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校长罗民昌说。
  红星小学
  红星闪闪我最亮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红星。
  学校创办于1945年,前身为私立大厦中学南宁分校附中,1966年更名为南宁市红星小学,至今已有70年校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红星小学的师生们感到,校训应该更有时代内涵和学校特色。如今,“红星闪闪我最亮”七个字已经深植于每一个师生的信念中。
  南宁市红星小学校长刘李平告诉记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明星,是将来的明日之星,学校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之星,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启明星,在课堂上释放自己最大的光芒,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和理想;而学校是群星熠熠的平台,不管是从学校走出的教师或者学生,都能自信地做最闪亮的自己!
  近几年来,南宁市红星小学规划了“七星”文化特色,全力打造“点亮”教育。即“星动课堂”、“星光大课堂”、“星球学习共同体”一班一品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星火大讲堂”家长培训学校、“星星点灯校园电视台”、“明星家长”进德育课堂活动以及“雏鹰争星”评比,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态阳光、习惯良好的红星学子。“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能做最闪亮的自己,点亮自己的闪闪人生。”刘李平说。
  民乐路小学
  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创办于1908年,最初校名为南宁市模范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为当时的广西视学古济勋兼任,其间几经辗转,1974年校名为革命小学,后改名为民乐路小学。历经107年的历史洗礼后,学校形成了“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的校训。
  “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的解释为以民为本、以生为本,教师身正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民乐路小学校长李若梅说:“学校校训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文化精神的具体化、榜样化。校训提出了对学生和老师的基本要求,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具有增强凝聚力的效果,传承了‘乐教乐学 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
  李若梅表示,有爱才有教育。这八字校训看似简单,却是全体教职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所酿造而成的爱的箴言。
  解放路小学
  礼&智&仁&和
  解放路小学国学教育成特色。
  在南宁百年老街,商贾云集的解放路和石巷口交会处附近,毗邻南宁新会书院,有着66年历史的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就坐落于此。曾经书院里的小学堂,如今早已发展成散发书香、典雅古朴的校园。学校前身为新会书院1949年创办的冈州小学 ,1956年,学校经南宁市政府接管后转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南宁市解放路小学,至今沿用此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早上、下午预备铃一响,解放路小学的教室里都会传出一阵阵清脆的诵读声,学生们一遍遍、一天天地吟诵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
  2012年之前,解放路小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健体、树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决定把校训再具体化,实在化。经全校师生参与讨论、反复研究后,确定了“和合融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文脉相承,品位高雅”的校风,“知行合一,乐学友善”的学风,“正德厚生,躬行善导”的教风,将“礼、智、仁、和”四字确定为校训。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办学理念逐步被师生所接受,初步实现了学生长知识、增才能,教师精技能、获发展的目标,学校特色初显,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自信、奋发的精神面貌。
  解放路小学校长杜小鹭说,学校经历过战火,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一步要做的是对“和合文化”(“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两字引申表示为在承认不同事物差异的前提下,各取所长,合作和谐发展)内涵以及学校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虎邱小学
  传承华夏文明
  谱写高雅人生
  “乐遥遥”远赴首尔,参加首届中韩魅力风采国际展演活动。
  这所坐落于城中村的学校,有461名外来务工子弟,占学校学生人数的52%。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学生高雅气质,学校以“传承华夏文明 谱写高雅人生”作为校训,以培养有时代气质的高雅人文少年作为办学目标,以力求打造“高雅教育”品牌作为办学特色。
  为了彰显这一特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举措:通过让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感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建立多样校园,全力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开展高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发“红歌传唱”“经典诵读”“电影赏析”三大校本课程,让师生们在红歌盛宴、经典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高雅艺术的熏陶,让学生通过电影赏析课,品味经典电影大餐。
  2008年5月,虎邱小学成立了由68名成员组成,以大阮、中阮、小阮、月琴为主,以广西京族独弦琴、壮族天琴为特色的“乐遥遥”农民工子弟乐团。2009年,“乐遥遥”农民工子弟乐团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中华情韵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农民工子弟小乐手出色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和专家赞叹不已。2009年,应韩国文化部特邀,“乐遥遥”远赴首尔,参加首届中韩魅力风采国际展演活动,荣获最佳表演奖,孩子们凭借优秀的素质在异国他乡,为自己、为国家赢得了荣耀。
  (南宁日报 陈媚/文&周旋/图)
来源:南宁文明网&&&&责任编辑:王爽南宁中小学校特色校训传递核心价值观---中国文明网
南宁中小学校特色校训传递核心价值观
  核心提示
  校训,凝聚着一所学校的精气神、育人纲,寥寥数字,意蕴深远。本期,本报记者来到沛鸿民族中学、红星小学、民乐路小学、解放路小学等中小学校采访。随着历史的沉淀,这些学校变得底蕴深厚,其校训也在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潮流,但校训背后的故事却依旧凸显着同样的精神目标——传递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沛鸿民族中学
  教育为公&不忘百姓
  尊师爱生&手脑并用
  多年来,校训传承着雷沛鸿老先生的精神
  1990年,为纪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雷沛鸿先生,由时任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韦善美提议,南宁市政府将靠近津头乡雷沛鸿故居的原南宁市第十六中学改名为“南宁沛鸿学校”。2002年,南宁沛鸿学校与南宁民族高中合并,成立南宁沛鸿民族中学。1992年,刘业伦就奉调出任校长,和当时学校领导班子其他同志研究制定了“教育为公 不忘百姓 尊师爱生 手脑并用”的校训。
  “这些文字脱胎、提炼于沛鸿先生的言论、观点。”今年已经75岁高龄的刘业伦老先生向记者介绍了沛鸿民族中学十六字校训的由来。
  “教育为公”就是为国家民族的千秋伟业培养人才。刘老先生认为,“公益性”是教育的本质和灵魂。而雷沛鸿和韦善美两位教育家在他们的论述中都十分强调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不忘百姓”就是不能忘记广大的劳苦大众。“雷沛鸿教育思想的精髓就是大力推动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使得广大的劳苦大众都能接受教育。”刘老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有人热衷于‘贵族教育’,我们‘不忘百姓’的校训就是对此思潮的颠覆。”
  “尊师爱生”是指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题,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师生服务。师生之爱是“爱”的教育基本内涵,是建设和谐校园和和谐中国的重要内容。
  “手脑并用”源自于雷沛鸿先生强调的“学校之目的,于读书、识字、学问、知识之外,当注意双手万能,力求实用”精神。要做到“劳动与学问合一”,“生产与教育合一”。
  “沛鸿民族中学的这十六字校训,历久弥新,如精神图腾般激励和影响着一代代沛鸿人,成为沛鸿精神文化的标志和根源。”南宁市沛鸿民族中学校长罗民昌说。
  红星小学
  红星闪闪我最亮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红星。
  学校创办于1945年,前身为私立大厦中学南宁分校附中,1966年更名为南宁市红星小学,至今已有70年校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红星小学的师生们感到,校训应该更有时代内涵和学校特色。如今,“红星闪闪我最亮”七个字已经深植于每一个师生的信念中。
  南宁市红星小学校长刘李平告诉记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明星,是将来的明日之星,学校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之星,是引领学生成长的启明星,在课堂上释放自己最大的光芒,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和理想;而学校是群星熠熠的平台,不管是从学校走出的教师或者学生,都能自信地做最闪亮的自己!
  近几年来,南宁市红星小学规划了“七星”文化特色,全力打造“点亮”教育。即“星动课堂”、“星光大课堂”、“星球学习共同体”一班一品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星火大讲堂”家长培训学校、“星星点灯校园电视台”、“明星家长”进德育课堂活动以及“雏鹰争星”评比,培养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态阳光、习惯良好的红星学子。“我们追求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们能做最闪亮的自己,点亮自己的闪闪人生。”刘李平说。
  民乐路小学
  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南宁市民乐路小学创办于1908年,最初校名为南宁市模范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为当时的广西视学古济勋兼任,其间几经辗转,1974年校名为革命小学,后改名为民乐路小学。历经107年的历史洗礼后,学校形成了“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的校训。
  “民本尚德 乐求真知 ”的解释为以民为本、以生为本,教师身正为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民乐路小学校长李若梅说:“学校校训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文化精神的具体化、榜样化。校训提出了对学生和老师的基本要求,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又具有增强凝聚力的效果,传承了‘乐教乐学 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
  李若梅表示,有爱才有教育。这八字校训看似简单,却是全体教职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所酿造而成的爱的箴言。
  解放路小学
  礼&智&仁&和
  解放路小学国学教育成特色。
  在南宁百年老街,商贾云集的解放路和石巷口交会处附近,毗邻南宁新会书院,有着66年历史的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就坐落于此。曾经书院里的小学堂,如今早已发展成散发书香、典雅古朴的校园。学校前身为新会书院1949年创办的冈州小学 ,1956年,学校经南宁市政府接管后转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南宁市解放路小学,至今沿用此名。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早上、下午预备铃一响,解放路小学的教室里都会传出一阵阵清脆的诵读声,学生们一遍遍、一天天地吟诵着《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
  2012年之前,解放路小学的校训为“厚德、博学、健体、树仁”。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决定把校训再具体化,实在化。经全校师生参与讨论、反复研究后,确定了“和合融通,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文脉相承,品位高雅”的校风,“知行合一,乐学友善”的学风,“正德厚生,躬行善导”的教风,将“礼、智、仁、和”四字确定为校训。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办学理念逐步被师生所接受,初步实现了学生长知识、增才能,教师精技能、获发展的目标,学校特色初显,教师和学生都表现出了一种自信、奋发的精神面貌。
  解放路小学校长杜小鹭说,学校经历过战火,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一步要做的是对“和合文化”(“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两字引申表示为在承认不同事物差异的前提下,各取所长,合作和谐发展)内涵以及学校发展的进一步探索。
  虎邱小学
  传承华夏文明
  谱写高雅人生
  “乐遥遥”远赴首尔,参加首届中韩魅力风采国际展演活动。
  这所坐落于城中村的学校,有461名外来务工子弟,占学校学生人数的52%。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学生高雅气质,学校以“传承华夏文明 谱写高雅人生”作为校训,以培养有时代气质的高雅人文少年作为办学目标,以力求打造“高雅教育”品牌作为办学特色。
  为了彰显这一特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和举措:通过让学生学习民族乐器,感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建立多样校园,全力营造高雅的校园环境,开展高雅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开发“红歌传唱”“经典诵读”“电影赏析”三大校本课程,让师生们在红歌盛宴、经典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高雅艺术的熏陶,让学生通过电影赏析课,品味经典电影大餐。
  2008年5月,虎邱小学成立了由68名成员组成,以大阮、中阮、小阮、月琴为主,以广西京族独弦琴、壮族天琴为特色的“乐遥遥”农民工子弟乐团。2009年,“乐遥遥”农民工子弟乐团参加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中华情韵迎新春电视文艺晚会,农民工子弟小乐手出色的表演让现场观众和专家赞叹不已。2009年,应韩国文化部特邀,“乐遥遥”远赴首尔,参加首届中韩魅力风采国际展演活动,荣获最佳表演奖,孩子们凭借优秀的素质在异国他乡,为自己、为国家赢得了荣耀。
  (南宁日报 陈媚/文&周旋/图)
来源:南宁文明网&&&&责任编辑:王爽重庆正德仁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_招聘信息_工资待遇 -汇博人才网
重庆正德仁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公司主营业务以及行业地位暂未填写
重庆江北金源路华丽家族15号14-6(君豪饭店旁)
招聘职位(该单位还没有正在招聘的职位)
行业教育培训
规模50人以下
请输入您对该职位的疑问。比如所在地、年薪、福利等等,我会及时给您回复!期待与您合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