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亥年有误

当前位置: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各行其是煞费苦心祸起萧墙B...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各行其是煞费苦心祸起萧墙B.举止安祥沐风栉雨流连忘返C.殒身不恤俊逸洒脱筚路蓝缕D.坐收渔利妄下雌黄锐不可当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B举止安祥(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各行其是煞费苦心祸起萧墙B...”主要考查你对&&字形&&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字形的演变 :
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种造字法(六书) :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六书(汉字的造字法)做了明确的解释。六书指: ①象形: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大致有八种类型: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如“反”和“返”。
汉字的结构:
指偏旁、笔画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8种:单一结构(日、月)、左右结构(明、许)、左中右结构(粥、辩)、上下结构(岩、界)、上中下结构(器、嬴)、全包围结构(国、围)、半包围结构(凤、凶)、穿插结构(爽、噩)。
错别字也可称错字:
错字指写的不成字,规范字典查不到的字。别字,又叫“白字”,指把甲字写成乙字。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的字形,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基础。注意固定词组中字词的写法。成语一直是高考字形考察的重点之一,平时应加强对成语的书写记忆。 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作用:
(一)形旁的作用:
1、提示字义形旁最突出的作用是提示字义,但并不是表示字的确切意义,它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关于字义的信息,缩小理解字义的联想范围。形旁对于我们辨认字义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看到“资、贫、贷、货、贸、费、赏、财、赐、赊、贱”等,通过形旁“贝”,人们就联想到财物、经济。2、区别同音字形声字中不少字是由同一个声旁构成的,而且读音也相同,构成了同音字,形旁就成为字形上区别这些同音字的重要手段,例如”簧、磺、潢、璜、蟥”,“隍、徨、惶、煌、蝗、篁”,我们很容易地把这些同音字区别开。
(二)声旁的作用:
1、指示字音我们通过声旁的提示,字音能够确定下来。认识了某个声旁,有时能类推出一系列字的读音。例如:希(xī):稀、晞、郗、唏眉(méi):嵋、湄、楣、媚(mèi)唐(táng):糖、塘、搪、瑭。2、区别字形有些形声字,形体上近似,容易混淆,不过由于声旁读音不同,可以把形似字区别开。如“未”念wèi,“末”念mò,所以“味、妹、昧、魅”等字与“抹、沫、茉、秣”等字因为读音不同,就可以很容易区别开,其中的偏旁也就不会写错了。
(三)形旁、声旁难以辨认:
形旁、声旁难以辨认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形旁、声旁的位置不固定。例如形旁“木”,在“根、柜、枞、桃”等字中位于左边,在”柴、架、棠、梨“等字中位于下边。又如声旁“占”,在“站、沾、粘、拈”等字中位于右边,在“战、觇”中位于左边,在“苫”字中位于下边,在“毡”字中位于一角。这样,要在位置上把形旁和声旁区别开就比较困难。第二,形旁和声旁没有明确分工。同一个偏旁,在构字时,既可以作形旁,又可以作声旁。例如“门”,在“们、闷、扪、钔、闽、闻、问”等字中是声旁,在“闺、阔、阙、阆、阃”等字中确又是形旁。第三,形旁、声旁变形。为了适应方块汉字的特点,保持汉字结构的平衡,作为构字偏旁,形体往往要发生一些变化,加之字体的演变发展,使得形旁和声旁的形体变化更大了,以至于难以区分辨认了。例如“哀”从“口”,“衣”声;“衷”从“衣”,“中”声。又如“贼”,猛一看似乎是从“贝”从“戎”,实际却是从“戈”,“则”声。纠正错别字的方法:
(1)注意字形&&
一是要注意形体相近的偏旁部首。例如:&讠--氵 辶--廴& 礻--衤 卩--阝 幺--纟 户--尸。可以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如“廴”偏旁的字常用的只有“建、延、廷”三个,只要记住三个基本字,其余的多数字自然就是从“辶”了。&二是要记清字的笔画。例如:戊--戌--戍--戎--戒
(2)注意字音
&一是利用字音分析形声字的声旁。有些形声字,声旁近似,但读音不同,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区别声旁近似的字。例如:叚 jiǎ&&&& 假、葭、暇、遐、瑕段 duàn 锻、煅、椴、缎今 jīn&&&& 矜、琴、衾、吟、贪、岑、含令 lìng&&&&零、岭、龄、铃、领、翎、瓴、囹、聆、玲、羚(邻、怜例外,为前鼻音)二是读准字音。有些字是由于读错了字音而随着就把字写成了别字。例如:同仇敌忾kài&&& (不读气)&& 如火如荼tú(不读茶)病入膏肓huāng(不读盲)&&&毋庸赘zhuì(不读熬)言狙jū(不读阻)击敌人&&&&&&&&&入场券quàn(不读卷)一蹴cù(不读就)而就&&&&&&&&侥jiǎo(不读尧)幸生还赤裸裸luǒ(不读果)
(3)注意字义不少错别字是由于对一些词语,尤其是成语中的字义理解有误而产生的,了解这些字义,对纠正错别字很有帮助。例如:原形毕露&& 毕,都,皆。 不是“必”。不胫而走&& 胫,小腿。&&&&& 不是“径”。墨守成规&& 墨,墨子。&& && 不是“默”。川流不息&& 川,河流。&&&&& 不是“穿”。轻歌曼舞&& 曼,柔美。&&&&&&不是“慢”。
(4)了解一些常见部首的含义页:和头部有关。如:颠、颊、题。贝:和钱财有关。如:贫、贾、货、贷。王:和玉有关。如:斑、瑕、瑜。月:和身体器官有关。如:腿、膂、膺。灬(火):和火有关。如:煦、烹、熬。冫:和寒冷有关。如:冻、凋、寒。礻:和祭祀神灵有关。如:福、祸、社、祖。(广、宀):和房屋有关。如:厦、庐、安、字。彳:与行走、道路有关。如:循、径、徐。彳亍:和街道有关。如:衙、衢、衔。其他有:口、讠、木、纟、氵、亻、疒、歹、穴、日、皿等等。
(5)缘词解字--通过分析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结构来判断
①利用词语的整体意义事必恭亲(躬)&&&&&&桀骜不训(驯)&&&&&&青山绿水(青)&&&&情逸志(致)&&&&&&&&& 山青水秀(清)&&&&&②利用词语的结构特点追亡逐北&&&&&&&&&&&&&&&& &惮精竭虑&&&&&&&&&&&&&&&&&&文过饰非&&&&&&&&&&&&&&&&&&&&&&&&&&&&&&&&家喻户晓&&&&&&&&&&&&&&&&&&&&&&&&&&&&&&&&仗义直言(执) 背井离乡&&&&&&&&&&&&&&&&&&神出鬼没&&&&&&&&&&&&&&&&&&按布就班(部)&&&&&&&&&&&&&&&&&&&&朝歌暮舞&&&&&&&&&&&&&&&&&&&&&&&&&&&&&&& 披星带月(戴)&穷奢极耻(侈)&&&&& 不伦不类&&&&&&&&&&&&&&&&&老奸巨滑(猾)&&&&&&&&&&&&&&&&&&&& 剑拔努张(弩)&&&&&&&&&&&&&&&&&&&&题纲挈领(提)&&&&&&&&&&③利用生活常识、自然之理、社会规律声名鹊起&&&&&&&&&&&&&&&&&&欢呼雀跃&&&&&&&&&&&&&&&&&&&委屈求全(曲)&&&&&&&&&&&&坐上客(座)&&&&&&&&&&&&&&&&&&&&&&&&&&&&&&&&&&&&&&一口同声(异)&&&&&鸠占雀巢(鹊)&&&&&&& 针贬时弊(砭)&&&&&&&&& &贪脏枉法(赃)不径而走(胫)&&&&&&内心烦燥(躁)&&&&&&&琳朗满目(琅)&&&&&&&&&& 好高鹜远(骛)&&&&&&&&&&&&&&&&&&&&&&&&&&&&&&&&&&&&&&&&&&&&&&&&&&&&&&&&&&&&&&&&&&&&&&&&&&&&&&&&&&&&&&&&&④追溯词源&&&& 默守成规(墨,墨子)&&&&&&&&&&&&&&&&&&&&&&&&&&&& 曲突徒薪(突,烟囱。薪,柴草)&&&&&&&&&&&&&巧言如黄(簧,一种乐器)&&&&&&&&&&&&&&&&&&&&&黄梁美梦(粱,米饭)&&& 世外桃园(源,陶渊明)&&&&&&&&&&&&&&&&&&&&&&&&&司马青山(衫,白居易)⑤近体互析,分清笔画&&& 病入膏盲(肓)&&&&脍灸人口(炙)&&&&申已午未(巳)&&&&&&&&&&&&&&&&&&&&&&&&&&&&&& 凤毛鳞角(麟)&&& 草管人命(菅)&&&&申酉戍亥(戌)&&&&&&&&&&&&&&&&&&&&&&&&&&&&&&&&&&&&&&&&&&&&&&&常考点:
本考点重点考查的,是那些常用但又极易混淆的字,主要表现在:同音形近字、多音多义字、容易误写的成语。
高考试题中的错误字形都是别字,没有错字。而别字又可以分为同(近)音字、形似字、音同(近)又形似的字。识记字形一定与理解字义紧密结合,可以借助造字法,从偏旁的异同来推敲词义,也可以借助词语结构、典故出处、历史文化常识、生活经验等来推敲词义,进而记住字形。
纠正错字和别字:
常见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列在前面的是别字):(1)因字形相近而写成别字忘想--妄想&&&&&&&&&&草管-草菅&&&&&&&&&床第--床笫&&&&&&&&&&&针炙--针灸&&&&&&&&&&驰聘--驰骋&&&&&&&&班马--斑马(2)因字音、字义相同或相近而致别供献--贡献&&&&&&&&&&秘蜜--秘密&&&&&布暑--部署&&专研--钻研&&&&&&&&&&&典形--典型(3)受前后字偏旁影响而写成别字粉粹--粉碎&&&&&&&&清淅--清晰&&&&&&&& 恣态--姿态&&& 纯结--纯洁&&&&&&&&编缉--编辑&&&&&&&&&枪枝--枪支(4)因不理解字义而致别原形必露--原形毕露&&&&&&&&&&&&&阴谋鬼计--阴谋诡计&&&&&& 再接再励--再接再厉&&&&&&&&&&&&&&&&&& 一口同声--异口同声&&&&&&&&&&&& 破斧沉舟--破釜沉舟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各行其是煞费苦心祸起萧墙B...”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98263244213121397157417213318147741司命六戌 什么意思_百度作业帮
司命六戌 什么意思
司命六戌 什么意思
古人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搭配,组成六十甲子。 其中有5个“戌”,分别是: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六戌之说,恐怕有误。(一般常用“六壬”: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 司 就是掌管、控制的意思 ,命就是命运...知识点梳理
(1)背景:①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面临,统治出现危机。②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形成(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开平煤矿------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轮船招商局------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5)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背景:1.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危机(直接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统治危机: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2.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包括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的论战。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变法过程:第一阶段——康、梁等维新思想的传播(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第二阶段——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活动(1895年——揭开序幕;论战、创办报纸、设立学会、学堂、施纲。)第三阶段——百日维新(1898)(高潮)戊戌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方面: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扩建海军。戊戌变法的意义:①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奔走呼号,提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爱国性。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实行,在当时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性。③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具有启蒙性。结果:失败。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①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②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 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一、背景:《》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邹容、陈天华、章炳麟)三、领导力量:四、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准备: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思想的确立1905年,孙中山联合革命力量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革命纲领是: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提出的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是《民报》“三民主义”有新旧之分,旧“三民主义” 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它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即“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六、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攻占汉口和汉阳,辛亥革命取得初步胜利。1912年元旦,独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产生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了《》,选举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并确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七、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八、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其它原因: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充分发动群众。九、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十、认识: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相似的试题还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失败了。对此,你认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西方的一切对中国都没用
B.只有符合国情的道路才能成功
C.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曲折艰难
D.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实现独立
下列四组搭配中,错误的一组是()
A.邓世昌——黄海海战
B.李鸿章——洋务运动
C.康有为——戊戌变法
D.陈独秀——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下列排序与之相符的是()
A.新文化运动——戊戌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穆天子传》中“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甲辰,天子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有这么多处提到“河宗”, 显然“河宗”地望对穆天子一行西游的线路至关重要。  然而“河宗”在什么地方,郭璞老老先生只给岀了〔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河,四渎之宗主。河者目以为氏〕。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焉居愚知之平”、“漆泽”、“ 渗泽”、 “河宗”“ 阳纡之山”这些地望都没有作任何注释。只是又在《穆天子传》中,穆天子一行西游结束后,“庚辰,天子大朝于宗周之庙。乃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今在洛西。洛即成周也。音缠〕。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这条记录中作了:〔瀍水,今在洛西。洛即成周也。音缠〕这样的注释。  其实他已经点明了河宗之邦,是在洛邑成周之西的。只不过是出于对漳水、钘山、虖沱这些地望与迁犬戎于太原的“太原”地望所偏导,可能还有个原因,就是受张骞使西域后,汉武帝将河源出干窴,其山多玉石,采来,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的误导。所以才将绝隃之关隥导向了现今太原、雁门一带,因此就无法释出“焉居愚知之平”、“漆泽”、“ 渗泽”、“ 阳纡之山”、“河宗之邦”这些地望。这也给后人读《穆天子传》,认识周穆王西游线路带来许多困惑,众说纷云。  如刘师培先生认为线路是:穆天子一行由今河南渡河东北,沿直隶山西北境进入陕甘(河宗之邦所在),又渡黄河西南行经西夏氏,盖在今甘肃西南,然后经珠余氏(今青海河源一带),再由青海入藏,则舂山、珠泽、昆仑所在也。又由今后藏西北行,沿印度河西北(即阿姆河上游,也即赤乌氏所在),又东北以到帕米尔高原,更西沿阿姆河北行,经咸海而至波斯东北,即西王母邦也~~~。  丁谦先生认为:穆王西行是从洛邑出发,北渡黄河、漳水,沿今河北境内的太行山东麓北上,在穿过井陉关之后又沿滹沱河北上至今晋北五台山一带,把犬戎所居的雷水定在湟水,以脱文为由,从山西一下跳到了青海湟水谷地西宁,将隃之关隥解为日月山,焉居禺知定在甘青交界的托来山。直上青藏高原,视“河宗”即星宿海。“阳汙之山” 为阿尼玛卿山,漆泽、渗泽分别为达布逊湖和鄂陵湖以东之湖泊,在青海境内兜了个大圈子后又由河源北行,至柴达木盆地向西北出积石之山(即今阿尔金山),又经罗布泊至库尔勒,又西经库车,再折西南经疏勒府东到和田南山,即昆仑。又继续西进帕米尔高原~~~。  顾实先生认为:周穆王是从宗周洛邑(今洛阳)出发,沿太行山东麓北上,渡漳水,过今石家庄西之井陉,循滹沱河越太行,由雁门关越恒山,西北行至于托克托一带原野,西征至于河套;河宗氏授穆王地图,上有“平泉七十”,依靠此图而西南到西宁,入青海至于昆仑之丘。登昆仑,复下昆仑而走于阗,升帕米尔山至兴都库什山至群玉之山的~~~。  岑仲勉先生认为:周穆王是从宗周镐京(今西安)出发,溯泾水,经彬县、平凉到固原越六盘山,西北行沿河西走廊(焉居禺知)祭河(甘州河即黑河)到张掖,再沿黑河、弱水到达居延海(河宗)。此后五十多天,即向正西入新疆、到昆仑(于阗南山)至舂山(帕米尔高原葱嶺)的~~~  顾颉刚先生认为:周穆王是从南郑到宗周洛邑,渡黄河、漳水、穿井陉关循滹沱河之北、出雁门关、桑干河上游到土黙川平原,在包头一带祭黄河,出河套平原西北狼山(积石)之塞,顺贺兰山东侧南下至河首,登昆仑丘(在青海巴颜额拉山),由此西北行再沿祁连山北麓西进,最远所到的西北大旷原,大约在今新疆哈密一带。  卫聚贤先生认为:周穆王从洛邑出发,渡黄河,漳水沿太行山东麓,今河北宁汉线(京广线北段)北上,由井陉关西北入滹沱河,出雁门关,绕河套平原,经宁夏到甘肃,由西宁入青海(河首、星宿海),从巴颜喀喇山(昆仑)和柴达木盆地西至于阗、疏勒(大旷原)一带。归路再顺天山南麓、沿塔里木河,经过哈密、居延海北直返河套,再顺原路回到洛阳。  常征先生则认为:周穆王应发于南郑,逆渭河而上西征犬戎于陇西,入河伯之邦,并礼河于兰州一带,观昆仑丘、舂山于青海湖东岸日月山,巡西膜诸部族于武威地区,会西王母于张掖南山,休猎于甘肃西北疏勒河北山地区,自北而返,涉流沙于居延海,巴丹吉林大漠,再回到关中南郑。他认为穆王所征犬戎在周王城之西,行师路线当沿渭水,傍秦岭去六盘山,不得绕出黄河、太行以东。  其他学者更是考证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据由,考证岀的线路仿佛都能成立。所以说老酒鬼欲看懂《穆天子传》中的线路走向,还必需得对“河宗”及“河宗之邦”的地理位置得有个初步的认识和探寻。即然已对出雁门、经河套、到河宗的线路产生怀疑,就得提出全新的观点,才能说服自己。故老酒鬼对河宗地望的认识就得从疑问开始。  在前面的‘疑郭璞注《穆天子传》有误释&二&’中,老酒鬼己经说明啦,按周时三百步为一里推算,当时的一里,经学者们多方论证,应为415.8米,也就是今市里的83.16%。这一论证应该比较合理,咱们试想一下,西周之人跟我们现今之人,在躯体上应该没有较大的区别,一大步也就是大约在一点四米左右,300步为412米左右,跟学者们的论证基本相符。那么“自宗周瀍水以西,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也就是说只有现在的公里的路行距离,除去爬山涉水的三分之二行程计数,实际直线跟离只有943里472公里左右。假如周穆王一行是先北行到雁门,后西征河套到河宗之邦,那么从洛阳到朔州、鄂尔多斯一带的直线距离就有520公里左右以上,也就给老酒鬼一个疑问,难道在西周时期的朔州、鄂尔多斯一带的匈奴、北狄、东胡部族就是“河宗之邦”?虽说包头、鄂尔多斯、朔州一带,也是黄河几字形南回处,称得上黄河上中游,但将这些地方的黄河称为“河宗”,这仿佛有点说不过去吧?“宗”自古以来就跟“发源”有关联,其概念的核心意义是指事涉源流的整体,比如祖宗、宗族、宗派、宗正、宗极~~~,河宗也应该是指事涉源流,所以应该视为黄河源头的意思。显然河套一带不具其黄河源头流域之意,故如将河套一带的邦族称为“河宗之邦”,难以使人信服。  咱们来看看秦汉古人是怎么认识河首的,据汉代桑钦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于析支之一地,是为河曲羌。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后汉书曰:“羌地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运载得,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胡渭曰:“汉人谓积石为河首,北音读析如赐,故云,其地后为党项所居。”,通典云:“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北连吐谷浑也。”。郦道原的《水经注》也有:“河水自河曲,又东径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隧相望。~~~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的记载。  也就是说司马彪、应劭等人都认为的河首,应该解释为黄河的发源之地,“析支” 或称“赐支”之地,是在“河首”以东黄河屈而东北流一带的,为西羌河曲羌的居住之地。《尚书?禹贡》也是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也是沿黄河流向排列的。孔颖达 疏引 王肃 曰:“ 析支 在 河 关 西。”。也就是说秦汉之时,古人称今青海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曲回一带地区的流域为“析支河曲”,称今青海果洛、玉树藏族自治州河源地区为“析支河首”。 因贵德地方在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曾设置河关县,意为锁河之关(县地在龙羊峡尾部),故在汉代时,称久治县的黄河弯曲之处以下至贵德县龙羊峡这段黄河为“析支河”或“河曲”。  再来看看现代人又是怎么认识黄河的:黄河源头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上游河道因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弯曲。黄河上游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三部分。从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以上部分为河源段。河源段从卡日曲始,经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玛多,绕过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峡谷段。从宁夏青铜峡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部分为冲积平原段。(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其实郭璞自己,也是认为河首应该是指的黄河的发源之地的,在他对《穆天子传》中“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无夷,冯夷也。《山海经》云冰夷〕”,这句话注释时,引用《山海经》中的“昆仑虚南所,有泛林方三百里。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阳汙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的“冰夷”时,就已暗指“冰夷”是居住在昆仑虚南渊一带的氏族,众所周知,河出昆仑,也就是说“冰夷”族是居住在黄河发源地一带的氏族。但由于在他那个时代的“昆仑”“河源”,被汉武帝纸上谈兵误定于窴后,郭璞也困惑了,不知该如何将,出雁门山后至河源,那么长的距离,怎么才能和《穆天子传》中的时间相互对接,因为穆天子一行六师七萃,只用了几天时间,就从雁门山到了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所在的“崩阝人”之地,“河宗”该如何定位?定为在河套平原肯定不妥,定在兰州一带,路程又太长,所以这也是他无法下手注释“焉居愚知之平”、“漆泽”、“ 渗泽”、 “河宗”“ 阳纡之山”这些地望的原因之一吧,故干脆不注释这些。,  从以上的古今学者对黄河源流的记述,不难看出青海贵德龙羊峡,在古今都被视为河首的分界点,也可视为是黄河宗流的分界线。既然古今学者,都将青海贵德龙羊峡,视为河首的分界点河宗的分界线,那么我们现在读郭璞注的《穆天子传》,同样就会有,等同郭璞困惑一样困惑,那就是,居住在河套平原及包头、鄂尔多斯、朔州一带的族群,无论怎么也称不上是,居住在黄河源头一带(河首河宗)的氏族吧,也就不能称之为“河宗之邦”吧,所以刘师培、丁谦、顾实、岑仲勉、顾颉刚、卫聚贤、常征等,这些前辈先生们,也对此困惑难尽解明然。  所以老酒鬼提意,咱们不妨将常征先生认为的:周穆王应发于南郑(注:此南郑非现今汉中南郑县,指的是周穆王冬十月,筑祇宫于南郑所都的南郑),逆渭河而上西征犬戎于陇西,傍秦岭去六盘山的观点,改为发于南郑、逆渭河至渭源,进入洮河谷地,而后西南下到卓尼、迭部,然后再西征到玛曲一带的河曲地区。这不就将那个困惑所解了么?(前面老酒鬼在‘疑郭璞注《穆天子传》有误释&一&’中,已指出“迁犬戎于太原”的太原应是现今甘肃的固原一带,所以周穆王发于南郑、逆渭河至渭源,进入洮河谷地,而南下卓尼、迭部到玛曲一带河曲地区的线路应该可行的。因为临潭、卓尼、迭部本就是古川青道洮河支道的叁个点。关于漳水、钘山、虖沱这些地望,完全可用古彰川、西崆恫和蛇行的水道来解释,绝隃之关隥也可用甘南州的治力关、大峪山来解释,详情可参见疑&一&后面的回复。)。  咱们再来看看《穆天子传》中的记录,从甲午日,周天子西征乃绝隃之关隥后,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到了焉居愚知之平。(已亥,至于焉居愚知之平。),再用二天时日便又到了崩阝人之地,(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也就是说只用了七天就到了“河宗之邦”, 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说明应与河宗柏夭是有关联的,应同属一邦族。《传》中:“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河宗柏夭逆天子燕然之山,劳用束帛加璧,先白□天子使祭阝父受之。”。这一记录已清楚地表明了他们的关系。另外,周穆王一行离开智之囗,32天后的癸酉日,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以观囗智之囗。从还能看到智之囗这点线索上,说明漆泽离智之囗并不远离黄河也不远也。所以说“崩阝人”,也应该是在河宗范围不远处的地点上。也就是说“崩阝人”应该在河源段不远处。查阅地图,卓尼、迭部到玛曲一带河曲地区也并不远。也就直线距离百几十公里左右。  现在老酒鬼完全有理由相信,居住在析支之地的“河曲羌”古部族, 即居住在现今“黄河九曲”两岸的久治、玛曲、若尔盖、碌曲、玛沁、同德、兴海、贵南、贵德、迭部、卓尼、临潭等诸县一带的古羌人各部邦族,就是《穆天子传》中称为的“河宗之邦”。因为从西安到卓尼县城的直线距离也就只有500公里左右,行程距离乘从三倍即1500公里3000里,换算成“周”里,也就大约在三千四百里左右。西周人称“河曲羌”各部族控制的临潭、卓尼、迭部一带为“河宗之邦”,又有何尝不可?这不比称包头、鄂尔多斯、朔州一带的北狄部族为“河宗之邦”更靠谱么?  显然,出雁门、经河套,那样一条线路,无论穆天子的六师七萃之旅行军如何快,七天时间,也不可能走到,能被称为“河宗”的,黄河上游河曲之地的邦族领地吧。从包头到河曲地区直线距离有800(龙羊峡)—1000(玛曲)多公里。然而选择从渭河洮河分水岭的谷地一带,西南而行,却有百分之九十的可能,只需要几日便可到临潭、卓尼、迭部一带的古羌人居住地。因为就是从渭源县到迭部县也就只有150公里,到玛曲235公里的直线距离,如从甘南州的临潭县与卓尼县、渭源县、漳县交界处的治力关镇算起,到玛曲才180公里、到迭部110公里,到卓尼县40公里的直线距离,而且卓尼县、迭部县离“河曲”的九治县、玛曲县、若尔盖县也不远。迭部县离久治县170公里左右,玛曲100公里左右,若尔盖60公里左右。卓尼县离久治县220公里左右,玛曲150公里左右,若尔盖县120里左右。  综上所述,“河宗”应该释为黄河上游河源段才是正解,河宗之邦应是河源段流域一带析支河曲羌各部所控制的,现今青海果洛、海南、黄南藏族自治州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带的部族。所以郭璞的由洛邑出发、渡黄河、绝漳水、出雁门的线路,真可能有误释也。  重庆涪陵传兵于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八日
楼主发言:12次 发图:
  河宗有歧义,从河宗入手,不如从崩阝入手,  从考古发现来看,2006年8月《文物》刊发的《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称:今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的墓道的M1、M2 “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为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或略晚”。关于墓主与国属,《简报》说,据两墓所出带铭青铜器认为:“M2是倗伯之墓,M1是其夫人,所以这一墓区当是西周倗国的墓地”。  《古今姓氏书辩证》及《万姓统谱〈拯韵〉》云:“崩阝国在虞、芮之间。” 古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北运城市及夏县一带,古芮国在晋南芮城县至陕西大荔县之间。那么崩阝国在绛县西部横水一带,崩阝人是戎狄,国在山西绛县,上海博物馆所藏口目鼎有“晋侯命口目追于亻朋,休,有擒”的纪事,穆王死后共王继位,晋、崩阝发生了这次武力冲突。  《穆天子传》作者“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之句中的“西征”两字, 把数百年来的研究者误导到内蒙的“河套”去了。其实,从倗国记述看,应该是“南行”。  《穆天子传》卷一的作者很可能出于某种创作需要之原因把穆王十二年北征犬戎和穆王十三年穆王進兵陽紆西征犬戎这两个事件混为一体了。难怪在《穆天子传》卷一中,作者对天子北征犬戎(前后十天时间)和天子西征至于阳纡之山(前后五天时间)的这两个重要事件的记载寥寥数语。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关于阳纡和阳纡之山的地望到底在何处至今还是个谜。《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 。” 郑玄注:“ 霍山在彘,阳纡所在未闻。” 孙诒让正义:“ 杨纡、杨陓、阳华、 阳纡、阳盱声类并相近, 惠( 惠士奇)说以为一地,义似可通,惟所在地域则舛互殊甚…… 杨纡所在, 汉时已不可考,故班郑并阙而不言,而旧说多强为傅合,悉无塙证,谨从盖阙,以竢知者。”  伏元杰先生经多年研究对《山海经》中的昆仑与河源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昆仑、河源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中的重大课题。《山海经》中的河源是由东向西流,且有三源,与当今黄河流向相反。所以,今之黄河之源绝非《山海经》时代的河源。作者用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今晋南浍河才是上古之河源,《山海经》时代的“河水”由今浍河、汾河下游、黄河中下游构成。它们环绕的中条山就是古代的昆仑山。”“浍河既是《山海经》中的河源,其源头必有三山和三条支流。即《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说的:‘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和《山海经〈北山经〉》所说的:‘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为河源。’”伏先生认为:“浍河上游的滑家河、浇底河、翟家桥河三源当是《山海经》中发源于阳纡山、凌门山、敦薨山的河水三源。这证明浍河必是《山海经》中的河源”。  据此,我们可知阳纡之山位于现今山西浮山县南部和翼城县北部结合部的东部地区。这与前述穆王昔日若从渗泽到河水之阿,进而再到阳纡之山行程距离约200里的推断也相吻合。更为重要的是,阳纡之山地理位置的确定,有利于合理解释《穆天子传》卷一中“天子北征于犬戎”和“天子西征,進兵陽紆”这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理位置所存在的疑问。  据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之《周纪》篇[一七】:【《纪年》曰: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艺文类聚》卷九一鸟部。《竹书》曰:穆王西征,至于青鸟所解。《山海经·西山经》注。《纪年》曰:穆王十三年,西征,至于青鸟之所解。《太平御览》卷九二七羽族部】。笔者认为这里的“至于青鸟之所憩”和“至于青鸟之所解”特别值得注意。据学者周文洁文考,上古的氏族部落青鸟氏就在今浮山与翼城交接处的青城一带,该青城与笔者在《探析平阳域内两赵城之谜——浮山赵城乃伯赵氏之城》一文中所言之古赵城相聚不远,位于其东南方向,且其地形地势确有“三危”之势,青城居于高垣之上,三道山系东西横贯。青城位于阳纡之山,正是穆王十三年西征進兵陽紆必经之地。如此看来“至于青鸟之所憩”并非虚言。  笔者认为,穆王十三年春天,祭公謀父統領周軍跟從周穆王西征,進兵陽紆,至于青鸟之所憩,周軍大勝,獲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的主战场,就发生在伏元杰先生所考证的河水之源头,即位于今浮山、翼城结合部以东的陽紆之山,与长治、晋城相望,而其东部地区正是穆王昔日从洛邑出发,渡过黄河,向西北前行的侧翼。想必当年周朝西部的犬戎很可能是经河套往东至雁门山、井陉山而南下犯周朝之北部边境,甚至已经兵临陽紆之山。战事发生的范围很可能南是起阳纡山,而北至太原与井陉山的地区。  如此分析,对穆王西征为何不沿南河或渭水西行而取道太行山北行的疑问自然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从四月初十戊申日到癸丑日,其间有己酉、 庚戌、辛亥、壬子四天的时间。虽卷一无记载,但可以推断其间至少有三天时间是穆王从阳纡之山再返燕然之山的时间。  四月十五癸丑,天子大朝于燕然之山,河水之阿.。天子命吉日戊午,盖朝会群官,告将礼河也。  看来,组织此次大朝的活动,至少用了四天(甲寅、乙卯、丙辰、丁巳)的时间进行准备工作。
  四月二十日吉日戊午,天子大服,天子授河宗璧。  四月二十一己未,天子大朝于黄之山。将礼河而去。  之后在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甲子五日里穆王的活动情况在卷一中无记载。  四月二十七乙丑,天子西济于河。  四月二十八丙寅,天子属官效器。  五月己巳朔。《传》无载。
  @奥斯威辛001
19:04:35  河宗有歧义,从河宗入手,不如从崩阝入手,  从考古发现来看,2006年8月《文物》刊发的《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发掘简报》称:今山西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的墓道的M1、M2 “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应为西周中期的穆王时期或略晚”。关于墓主与国属,《简报》说,据两墓所出带铭青铜器认为:“M2是倗伯之墓,M1是其夫人,所以这一墓区当是西周倗国的墓地”。  《古今姓氏书辩证》及《万姓统谱〈拯韵〉》云:“崩阝国在虞、芮之间。......  -----------------------------  先谢谢兄弟的资料,谢谢!容酒鬼先将这些资料消化后,再回复您,好么?
  《穆天子传》卷一中干支纪日的两处错误  穆天子传》卷一记载,周穆王西征若自戊寅日起到丙寅日至,则前后大约有160多天,但所花费时间之长与卷一所记载的旅行路线和活动事件似乎难以吻合。逐日推算,发现其中有两个干支纪日有误。  从癸酉日到甲辰日,其间相隔30天整,看来记载存疑,疑“癸酉”为“癸卯”之误。若此,则从辛丑日到甲辰日,其间有2天时间,“天子舍于漆泽〔一宿为舍〕,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之后于甲辰日“天子猎于渗泽”。  从丙午日到戊寅日,其间相隔31天整,亦存疑,疑为“戊申”或“己酉”之误。若从戊寅日到癸丑日,其间相隔34天整,更是存疑,戊寅可能是戊申或己酉之误。若此,则从丙午日到癸丑日之间有6天时间,这样较为合乎情理。  根据上述推断,将原文中的两个干支纪日做一修改,则卷一所记载的时间跨度,前后只有49天,其时间长短与旅行路线和活动事件基本上能得以吻合。
  酒鬼不接受之种看法,你的资料来源于新浪博客的《穆天子传》卷一所载穆王西征之路线梳理。此博客用的:“蠲山位于何处?据《文献通考卷八十三?郊社考十六》:“元宗开元十一年,敕:霍山宜崇饰祠庙,秩视诸侯。蠲山下十户,以为洒扫。晋州刺史,春秋致祭。”《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四》:“初,坦与宰相李绛议多协,绛藉为己助,及坦出半岁而绛罢。治东川,尽蠲山泽盐井榷率之籍。”顾实认为:“蠲山,当在今山西泽州高平县。《水经?沁水注》云:‘泫水导源泫氏县西北泫谷。’此泫谷当即泫山之谷,该山即蠲山。”可见蠲山在今山西高平县境内。”中的《文献通考卷八十三?郊社考十六》和《新唐书?列传第八十四》的“蠲”字解释本身就有问题,酒鬼在&疑一&中就讲明了,这两则记载的蠲字均是:&动&的含意,就是除去、驱出、祛除、免除、去掉。同“捐” 的意思,“治东川,尽蠲山泽盐井榷率之籍。”正确的翻译文应该是,治理东川,全部免除了山泽盐井的专卖税的条款。“蠲山下十户,”正确翻译也该是:驱动山下十户人家。故他用此两则记载来考证蠲山,难坐实也。  其二,用宋时邓名世撰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及《万姓统谱〈拯韵〉》来考证西周时的崩阝人之称,本就难有说服力。西周倗国是晋国边的一个小国,跟《周穆王传》中的崩阝人有什么关系,现在没有定论,姑且不谈,只说“崩阝国在虞、芮之间。”本就站不住脚,因为在周文王时,决讼虞、芮。西伐犬戎,北攻密须,戡黎、伐邗,灭崇建沣时就将这些地纳入了周王室版图,所以此崩阝国怎么会是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呢?  其三,你的《穆天子传》作者“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之句中的“西征”两字, 把数百年来的研究者误导到内蒙的“河套”去了。其实,从倗国记述看,应该是“南行”。 这一说法,更是不靠谱。《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有:“穆王名满。十二年,毛公班、井公利、逢公固帅师从王伐犬戎冬十月,王北巡狩,遂征犬戎。。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十七年,王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怎么会是“南行” 呢? 《穆天子传》卷一的作者怎么会可能出于某种创作需要之原因把穆王十二年北征犬戎和穆王十三年穆王進兵陽紆西征犬戎这两个事件混为一体了呢?。十三年春,祭公帅师从王西征,次于阳纡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的。  其四,《周礼?夏官?职方氏》:“河内曰冀州,其山镇曰霍山,其泽薮曰杨纡 。” 郑玄注:“ 霍山在彘,阳纡所在未闻。”孙诒让正义:“ 杨纡、杨陓、阳华、 阳纡、阳盱声类并相近, 惠( 惠士奇)说以为一地,义似可通,惟所在地域则舛互殊甚…… 杨纡所在, 汉时已不可考,故班郑并阙而不言,而旧说多强为傅合,悉无塙证,谨从盖阙,以竢知者。”本就说明阳纡非杨纡,只是声类相近,《穆天子传中》的阳纡为山,《周礼?夏官?职方氏》中的杨纡为泽,能视为一物么?  其五,伏元杰先生经多年研究对《山海经》中的昆仑与河源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昆仑、河源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中的重大课题。《山海经》中的河源是由东向西流,且有三源,与当今黄河流向相反。所以,今之黄河之源绝非《山海经》时代的河源。作者用了大量的证据,证明今晋南浍河才是上古之河源,《山海经》时代的“河水”由今浍河、汾河下游、黄河中下游构成。它们环绕的中条山就是古代的昆仑山。”“浍河既是《山海经》中的河源,其源头必有三山和三条支流。即《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说的:‘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和《山海经〈北山经〉》所说的:‘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为河源。’”伏先生认为:“浍河上游的滑家河、浇底河、翟家桥河三源当是《山海经》中发源于阳纡山、凌门山、敦薨山的河水三源。这证明浍河必是《山海经》中的河源”。 本就是扯蛋,前所未闻,标新立异。就当他说的是真的,也不知是那几十万年前的事啦,因为地不满东南,天不足西北的大异变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跟《穆天子传》中的黄河有什么关系?  故,兄弟,这种不靠谱的考证,酒鬼不接收也,对不起了哟~~~
  @奥斯威辛001
21:00:14  《穆天子传》卷一中干支纪日的两处错误  穆天子传》卷一记载,周穆王西征若自戊寅日起到丙寅日至,则前后大约有160多天,但所花费时间之长与卷一所记载的旅行路线和活动事件似乎难以吻合。逐日推算,发现其中有两个干支纪日有误。  从癸酉日到甲辰日,其间相隔30天整,看来记载存疑,疑“癸酉”为“癸卯”之误。若此,则从辛丑日到甲辰日,其间有2天时间,“天子舍于漆泽〔一宿为舍〕,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  -----------------------------  那有那么多存疑的,其间相隔30天,完全可以理解,老酒鬼在&疑一&后面的回复中,已作了如下的回复:  老酒鬼又看了看后面的“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和前面的“癸酉,天子舍于漆泽~~~甲辰,天子猎于渗泽,~~”,再算了算“庚寅,北风雨雪”至“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一共用去101天,即庚寅至甲午5天,甲午至己亥2天,己亥至辛丑32天,辛丑至甲辰40天,甲辰至丙午2天,丙午至戊寅20天。也就是说穆天子一行至于崩阝人智之囗到鹜行至于阳纡之山。在崩阝人就待了94天,3个多月,但只记了三个地望“漆泽”“渗泽”和“阳纡之山”。而且这三个地望都跟黄河上游河首有关,都没离开河宗之邦河宗氏的地盘,是又什么原因呢?因为其一,因为进入了河宗氏的地盘,其行动方向和时间,总得尊重河宗氏,或许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得先通报河宗柏夭,得到河宗柏夭的回复后方才越境吧。  其二,从庚寅,北风雨雪来推断,庚寅应该是初冬时节了,到达崩阝人智之□后,这里却是夏无炎热,冬无严寒之地,其风光景色又是独具风格,飞禽走兽众多,宜于狩猎游玩,穆天子宿营漆泽后,还要北钓于河,以观智之囗,还要猎于渗泽,于是得白狐玄狢焉,以祭于河宗。在扎尕那和尕海湖至玛曲及若尔盖大草原这段时间,正是初冬至初春时节,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待上三个月,一边等河宗柏夭的回复,一边游山玩水垂钓狩猎,应该是合服情理的。  其三,再往西去青海高原,冬季那边肯定早已是冰天雪地,大雪封山,也有可能得到河宗柏夭的回复是,等到春季到来,天暖花开时才能西行的消息,故在此地休整,所以三个月过后,得到河宗柏夭的通知,可以向西行境了,立马即戊寅,天子西征,鹜行至于阳纡之山。鹜行一词,就可想而知,心情是多么的急迫。
  @鸿宇夏
21:45:54    -----------------------------  兄弟,请在别处打广告,行么?谢啦~~~
  从癸酉日到甲辰日,其间相隔30天整,记载只有一句:  癸酉,天子舍于漆●,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甲辰,天子猎于渗泽。  这显然不合理,这么长时间应该发生了很多事,应该为癸卯,就是甲辰的前一天才对。  从丙午日到戊寅日,其间相隔31天整, 疑为“戊申”或“己酉”之误。若从戊寅日到癸丑日,其间相隔34天整, 戊寅可能是戊申或己酉之误。  这么长时间里应该有很多活动,和大量记载,而不是一句话带过,你不觉得奇怪吗?  山西绛县西周倗国墓地群正是?邦,2006年才出的考古报告,那么2006年以前的所有研究者把?邦放在别处的,都必须全部推翻,重新论证,这是一切研究的新基点,这个新基点是绝不能动摇的。  另外倗国和周王室关系极为密切,以独立邦国存在,级别为“伯”,并没有被吞并,穆王死后倗国依然存在。
  谢啦!老江。
  @奥斯威辛001
09:24:09  从癸酉日到甲辰日,其间相隔30天整,记载只有一句:  癸酉,天子舍于漆●,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甲辰,天子猎于渗泽。  这显然不合理,这么长时间应该发生了很多事,应该为癸卯,就是甲辰的前一天才对。  从丙午日到戊寅日,其间相隔31天整, 疑为“戊申”或“己酉”之误。若从戊寅日到癸丑日,其间相隔34天整, 戊寅可能是戊申或己酉之误。  这么长时间里应该有很多活动,和大量记载,而不是一句话带......  -----------------------------  从癸酉日到甲辰日用时这30天,因为是待在两个比较近的地点上,穆王一行出了游玩和休息,没有大的外交事宜和新的落脚地可记,这又有什么不合理呢?  从丙午日到戊寅日这31天,还是在“渗泽”一带滞留,同样没有新的落脚点和大的外交事情发生,没有游记记录,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从戊寅日到癸丑日这34日,又同样是在“燕然之山”一带停留,同样只记了戊寅日那天的大事宜,没有记录随后33天的事儿,就能说明奇怪吗?不,这只能说明,在这么长时间里,虽然有很多活动,但没有新的落脚点,又因为《穆天子传》本名叫《周穆王游行记》,记录者所记的是,游行途中的地点和认为该记的重大事宜,不记其它活动乃属正常,这没什么奇怪的。不是吗?  就拿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河宗之子孙崩阝柏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天子使井利受之。到癸酉,天子舍于漆泽,乃西钓于河,以观□智之□。这32天为例,从周穆王舍于漆泽了,然后到西边的黄河垂钓,还能看到“智之口”,你说“崩阝人”离“漆泽”能有多远?但却耗时32天,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还是只能说明崩阝人离漆泽并不远,没有离开人的视力范围外,是否?  如果象你所认为的,是记时之误,请你试想一下,作为一名记录者,会出现从“崩阝人”到“燕然之山”大朝这段时间,这么多处失误吗?不会吧~~~  至于“倗国” 和周王室关系极为密切,以独立邦国存在,级别为“伯”,并没有被吞并,穆王死后倗国依然存在。酒鬼并不否认,从“倗国”女主人墓的发掘报告上看,她还有可能是周王室的“公主”之类的人物,所以酒鬼认为“倗国”,早被纳入周文王时的势力范围之内,也是可能的。另外,“倗国”在山西绛县也不假,但把“倗国”的“伯”理解为河宗之子,孙这个可能就有点不靠谱了吧,处于黄河中游的山西绛县,能被西周人称为“河宗”之地的河宗子孙,这个酒鬼不敢相信也~~~
  今晚有空,又查了一下“倗国”。倗国,历史上无文献记载,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距今约3000年前的西周晋国附近存在,其范围在山西省绛县。考古学家在清理绛县横水西周墓1、2号墓出土的器物时,在8件青铜器中发现了刻有“倗伯”和“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盘、簋)”铭文。经考古专家确认,轰动考古界的横水大型西周墓葬为西周时期国君级别的“伯”及夫人墓。专家根据两座西周墓葬中的铭文推测,这两座古墓的主人是距今约3000年前西周古国倗国的国君“倗伯”及其夫人。  顺便又搜了搜有关“倗国”的博文,搜到一篇新潮博客“兵策儒剑”的《历史新解:倗国发现与族源》一文,酒鬼发现他所介绍的“倗国”,与奥斯威辛001兄弟所介绍的完全不同,现摘抄过来:  4 被遗忘的小封国  文献中没有关于西周时期倗国的记载,倗国墓地对于倗国历史地理范围、晋国都邑、晋初封地范围及早期疆域情况,晋国早期民族关系问题有重要研究价值。倗国墓地的发现,让专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晋文化和晋国历史,乃至西周的历史。晋国自武公开始,大兴灭国之风,先后吞掉了霍、虢、虞、冀、黎、郇、董、韩、芮、魏、耿、贾、杨、沈、姒、蓐、黄等17个国家,这些在史籍中均能找到线索,而倗国却无稽可考。但是,“倗”字在西周金文中却曾经出现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冒鼎,有铭为“晋侯令倗追于倗,休又(有)禽(擒)”。这个倗应该就是横水墓地发现的倗,这件器物应该也是出自晋侯墓地。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室主任吉琨璋解释说,横水铜器中的“倗伯”,按照对西周金文通常的读法和理解,“倗”应是地名、国名、姓氏。“伯”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周王室的爵位,二是在兄弟中的排行。在已有的金文中,“晋侯”符合前一种解释,“井叔”则是后一种。从横水墓地所出青铜器的金文和以往发现有“倗”字样的金文来看,“倗伯”属第一种较为合理。周代封国,实行五等爵禄制,即《礼记·王制》所谓“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这样的话,倗就是西周时期位于横水一带的小封国。  5 神秘的殷商遗民?  从目前对横水墓地的发掘情况来看,可以发现当时这片墓地的人们有着较为严格的埋葬习俗:大多数墓葬头向西,俯身葬比较多见,大中型墓葬多数有殉人、殉狗、腰坑等现象。这种葬俗与不远的曲村晋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习俗也有区别。吉琨璋解释说:“这些习俗与周人集团的葬俗明显有别,周人墓葬多数是南北向,而且是仰身葬,也就是身体平躺着。倗国与殷人葬俗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看来,这片墓地的主人应与殷商遗民有一些关系。”  倗字不仅在西周铭文中有,而且在甲骨文中也有,而且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倗”字很相似,可以认为倗字继承自甲骨文,这似乎也为倗为殷商系增加了文字上的证据。甲骨文中倗做人或地名。倗之义为辅助,《说文》“倗,辅也,从人朋声。”  根据中国文物信息网《倗 国 及 其 相关问题》文章似乎更加认为倗为殷商遗民,其主要理由:  倗与彭:倗国或为彭国后裔,彭姓曾为商伯,后又为商所灭,其文化上应带有殷商文化因素。  墓葬习俗具有殷商文化因素:横北墓葬的埋葬习俗,学者田建文先生指出有四个较为特殊的地方:头向西、头朝向墓道、俯身葬及殉人,这种葬俗与同时期姬姓诸侯国墓葬的葬俗显然有别。当然这种葬俗与不远的曲村晋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习俗也有区别。这种习俗有相当大的非周传统,与曲村墓地的一些迹象很接近。刘绪、许天进先生认为位于k4区西部的西向多有腰坑和殉狗的墓葬,可能与姬晋联姻的他族墓葬。滕铭予先生另指出“其实仅出于女性墓葬的器物不只是三足瓮,有9座墓随葬了陶瓿或硬陶瓿,墓主人亦均为女性。这种器物亦非周文化的传统器物,在商代晚期商文化墓葬中有较多的出现。”田建文先生称浮山桥北的商墓为唐文化,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晋文化。那么曲村一些墓葬存在殷文化因素也就无可厚非了。  殷周联姻:M1倗伯为毕姬作器,可以引证姬姓毕与姒姓倗联姻。符合同姓不婚制度。  怀姓九宗之殷遗民:“怀姓九宗”是周初封晋时所授之民,因“怀”与媿音同形近,故《国语·郑语》有“隗国”,《易》有“鬼方”,因而,将怀姓与鬼方联系在一起。但是这并不说明怀姓九宗就是鬼方,或反过来鬼方就是怀姓九宗。怀姓九宗是非常复杂的,鬼方或是怀姓九宗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不是全部。怀姓九宗中还有一种部族,即殷遗民,章太炎较早已经指出怀姓为“殷遗民在晋者”,当限于没有考古材料,其又不相信出土之物,故只当成了一种推测。这里的殷遗民,或称前殷遗民,即曾经臣属商王朝,如彭、豕韦等,与《左传》定公四年所记“殷民”性质不同。在武王伐纣以前他们已经不是殷王朝所统治下的臣民,或参加了伐纣的战争。但文化传统不会随政权的更替瞬息变化的。入周以后分与叔虞,而后分居各地,作为晋国的地方政权。据历史学家研究,“冯”姓很有可能就是倗国后裔。《史记》中提到了“隗姓九宗”,却没有记载是哪九个姓氏。关于倗被灭的史实,史书中更是难觅。  因此从以上信息看,考古学界专家们的“主流意见”是认为倗国当为殷商系,既非周,也非戎狄。
  另外,穆天子一行,戊寅,天子北征,就乃绝漳水〔绝,犹截也。漳水,今在鄴县〕了。鄴县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一带。临漳古时称邺,"邺"之名始于黄帝之孙颛顼孙女女修之子大业始居地(今香菜营乡一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境内邺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使临漳享有"三国故地、六朝古都"之美誉。  怎么会,辛丑,天子西征,至于崩阝人。反而又退回到“倗国” ,现今运城市绛县一带?绛县史称故绛,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地处太行之末、中条之首,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东北部,东部与翼城县毗连,西部和闻喜县接壤,南跨中条山与垣曲县相邻,北部自东向西由翼城、曲沃两县和侯马市环绕。    唉,“倗国”等于崩阝国?等于崩阝人?酒鬼醉啦~~~
  倗伯大墓是2005年发掘,2006年初发掘报告,准确的定位了倗国地理位置,这是以前的学者没有机会遇到的,为穆天子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基点,这个基点无论如何是不能忽视和质疑的,那就是倗国即是崩阝帮。  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作宝鼎……其万年永用”。  倗伯名字缺少,应该是看不清,或者能看清但是不认识这个字。大家都没有看到铭文拓片,这位倗伯和穆王同时代,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缺字应该是;絮。  《辛丑,天子西征,至于?人。河宗之子孙?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  逆天子于智之□的,正是这位倗伯。  他为妻子毕姬做鼎。这位毕姬来头极大,和周天子王室极为密切,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这说明毕姬的地位高于这位倗伯。  穆天子传:《西膜之人乃献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穄米千车,天子使毕矩受之。》  《毕人告戎,曰:“陖翟来侵。”天子使孟悆如毕讨戎。》  穆天子传文中多处出现毕家族的地位很高,倗伯大墓的考古,从侧面证实了穆天子传的真实性。  所以,必须以倗国重新推算线路,凡是不合倗国位置者皆是错误。
  倗伯大墓是2005年发掘,2006年初发掘报告,准确的定位了倗国地理位置,这是以前的学者没有机会遇到的,为穆天子传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准确的基点,这个基点无论如何是不能忽视和质疑的,那就是倗国即是崩阝帮。  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作宝鼎……其万年永用”。  倗伯名字缺少,应该是看不清,或者能看清但是不认识这个字。大家都没有看到铭文拓片,这位倗伯和穆王同时代,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缺字应该是;絮。  《辛丑,天子西征,至于?人。河宗之子孙?柏絮且逆天子于智之□。先豹皮十、良马二六。》  逆天子于智之□的,正是这位倗伯。  他为妻子毕姬做鼎。这位毕姬来头极大,和周天子王室极为密切,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这说明毕姬的地位高于这位倗伯。  穆天子传:《西膜之人乃献食马三百,牛羊二千,穄米千车,天子使毕矩受之。》  《毕人告戎,曰:“陖翟来侵。”天子使孟悆如毕讨戎。》  穆天子传文中多处出现毕家族的地位很高,倗伯大墓的考古,从侧面证实了穆天子传的真实性。  所以,必须以倗国重新推算线路,凡是不合倗国位置者皆是错误。
  从亻朋伯及其夫人大墓的规模看, 这个亻朋国, 就是文献中的崩阝国。  《元和姓纂》云:“崩阝氏,出自伯絮,国在虞,芮间。”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也说:“崩阝,国在虞、芮之间。”  亻朋和崩阝就是一个字。  穆天子传:&至于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  无夷即是冯夷,在今天陕西大荔县一带建立了冯夷国,周朝初期,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崩阝3个国家。  既然是一个国家分裂的,这三个国家肯定是相连的,亻朋国和崩阝国。  周补充一点资料,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姬高,姬高受封于毕地(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部),他也称为毕公高。毕公高及其后裔,此后就以毕地为中心繁衍生息,逐渐因地为氏,号毕氏。随着分封制引起的不断分化,毕氏与周宗室慢慢疏远而成为独立的一支。  倗伯妻子毕姬是周王室后代,所以地位很高。
  崩阝氏,《世本》佚文作“出自伯絮,國在虞、芮間”,《穆天子傳》卷一提到河宗伯夭和崩阝伯絮(絮,或作綮),他們都出自河宗氏,崩阝,其實就是冯,正如倗可读冯,也可以读朋。  河宗氏、冯氏和崩阝氏,說是三支,其實是同一來源.  崩阝国的地理位置请您自行考证,不要轻易否定。
  谢谢兄弟提醒,谢!说实话,酒鬼岂敢轻易否定李学勤先生的推测,不敢,不敢。  不过,李学勤先生在中国文物信息网所注的文章,也不过只是作了如下推测:2005年6月末,承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及山西大学等单位学者帮助,我到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参观了西周墓地,并在侯马观察了大墓出土的器物,对发现收获有深刻印象。最近有关报道已于2005年12月7日《中国文物报》发表,又在12月16日该报上读到田建文、宋建忠、吉琨璋三先生的《横水墓地的发现与晋文化研究》。这里只根据已公布材料,谈一些想法,供大家讨论。  如报道指出,横北村M2为亻朋伯墓,M1为其夫人毕姬墓。看所出青铜器,如报道附图M2的卣、M1的?,形制纹饰属西周中期偏早,可估计为穆王时。报道说墓与曲沃北赵晋侯墓地M91、M92同时,后者是晋靖侯及其夫人墓,已到西周晚期厉王至共和时。这方面问题,要等发掘材料全部发表再定。  亻朋的青铜器,这几年曾经出现过。大家会记得,2004年5月13日《北京晚报》有一报道,是保利艺术博物馆新自海外购回的一件大型鸟尊,铭文为“亻朋季作祖考宝阝尊彝”。传闻中其他流散器物还有不少,时代同鸟尊一样,是西周早期,有可能即横北村M3的盗掘品,没有出土记录,令人痛惜。  从亻朋伯及其夫人大墓的规模看,显然具有国君身份。这个亻朋国,我以为就是文献中的崩阝国。  《元和姓纂》云:“崩阝氏,出自伯絮,国在虞,芮间。”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也说:“崩阝,国在虞、芮之间。”这些书时代较晚,但像《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素》等书所述周宣王封杨的史迹得到2003年发现的佐鼎铭文印证一样,其内容应远有所本。虞国在山西平陆,芮国在陕西大荔,虞、芮之间的崩阝,国境延伸到绛县西部横水一带,是合理的。  《姓纂》“伯絮”是“伯綮”的讠为误。周穆王时有崩阝伯綮,见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穆传》不少地方是虚构的,但其中人物多有根据,如毛班即班簋的毛公班,井利即穆公簋等的宰利,崩阝伯綮也应实有其人。《穆传》说崩阝伯綮是河宗的子孙,崩阝人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这可能指其驻守的地方。到战国时,赵国“奄有河宗”,河宗原为戎狄之地,所以崩阝乃是戎狄的后裔。  亻朋确实有着狄人的姓,《殷周金文集成》2462:“亻朋仲作毕女鬼媵鼎,其万年宝用。”从王国维先生开始,不少学者认为女鬼姓即晋国“怀姓九宗”的怀姓,属于诸狄,详见陈公柔先生《先秦两汉考古学论丛》中的《说女鬼氏即怀姓九宗》一文。原来晋国之封,境内多有狄人就如鲁国、卫国建立于对殷民的统治一样。在晋境以外,还有游离的狄族,如春秋时赤狄别种广啬咎如,也是隗(即女鬼)姓。  《国语?郑语》记述西周末幽王八年时候的列国形势,说:“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虞在平陆东南,虢在三门峡(由宝鸡迁来),晋在曲沃,霍在霍县,杨在洪洞东南,魏在芮城东北,芮在大荔,诸国犬牙交错,连成一片。只有隗国前人讲不清楚,徐元诰《国语集解》说是湖北秭归的夔,是没有道理的。我大胆猜想,隗就是女鬼姓的亻朋(崩阝),不过是一国而两名。   亻朋(崩阝)与晋邻近,关系密切。田建文等先生已提到,上海博物馆所藏口目鼎有“晋侯命口目追于亻朋,休,有擒”的纪事,是恭王前后晋、亻朋发生武力冲突。马承源先生说:“看铭文中此次作战的追击行动不云王命而云晋侯命,知亻朋的地望应在晋侯兵力所及的范围内,或者就在河东一带”(《中国青铜器研究》第301页),是很对的。   值得注意的是,亻朋与周王朝有相当深的关系。横北村M1的亻朋伯夫人称毕姬,参看上引亻朋仲鼎,知道亻朋、毕互相通婚。流散青铜器里还有亻朋与南宫氏缔婚的例子。毕、南宫都是王朝显族。和亻朋(崩阝)相近的虞也同南宫氏婚姻,如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一件鼎,铭文有“吴(虞)王姬作南宫史叔饣人鼎”。  过去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亻朋生,应该依张亚初先生说读为“亻朋甥”,是亻朋女出嫁所生之子。《集成》6511壶,属西周中期偏早,铭云“?促作亻朋生饮壶”。该器来自山西,?当为在榆社的箕。《集成》4262—4265格伯簋也有亻朋生(甥),时代略晚,不一定与壶的亻朋生是同一人。我在讨论前些年出现的晋侯铜人时说过,格即格氏,在河南荥阳以北,曾和晋通婚,有《集成》3952格伯作晋姬簋。
环绕着亻朋(崩阝)的种种问题,长期难于得到解释,现在有了横北村墓地的发现,便都容易阐明了。  首先;这是李学勤先生谈的一些想法,仅供大家讨论的话题,不是定论。  其次;他的:“《姓纂》“伯絮”是“伯綮”的讠为误。周穆王时有崩阝伯綮,见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穆传》不少地方是虚构的,但其中人物多有根据,如毛班即班簋的毛公班,井利即穆公簋等的宰利,崩阝伯綮也应实有其人。《穆传》说崩阝伯綮是河宗的子孙,崩阝人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这可能指其驻守的地方。到战国时,赵国“奄有河宗”,河宗原为戎狄之地,所以崩阝乃是戎狄的后裔。”这一观点是建立在
  酒鬼得说明的是:首先;这是李学勤先生谈的一些想法,仅供大家讨论的话题,不是定论。  其次;他的:“《姓纂》“伯絮”是“伯綮”的讠为误。周穆王时有崩阝伯綮,见汲冢出土的《穆天子传》。《穆传》不少地方是虚构的,但其中人物多有根据,如毛班即班簋的毛公班,井利即穆公簋等的宰利,崩阝伯綮也应实有其人。《穆传》说崩阝伯綮是河宗的子孙,崩阝人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这可能指其驻守的地方。到战国时,赵国“奄有河宗”,河宗原为戎狄之地,所以崩阝乃是戎狄的后裔。”这一观点是建立在“《穆传》说崩阝伯綮是河宗的子孙,崩阝人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西,这可能指其驻守的地方。”这个基点上的。而且还是大胆猜想,隗就是女鬼姓的亻朋(崩阝),不过是一国而两名。所以这也只是他的一个猜想。  其三,他也诚认: “从亻朋伯及其夫人大墓的规模看,显然具有国君身份。这个亻朋国,我以为就是文献中的崩阝国。《元和姓纂》云:“崩阝氏,出自伯絮,国在虞,芮间。”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也说:“崩阝,国在虞、芮之间。”这些书时代较晚,但像《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素》等书所述周宣王封杨的史迹得到2003年发现的佐鼎铭文印证一样,其内容应远有所本。虞国在山西平陆,芮国在陕西大荔,虞、芮之间的崩阝,国境延伸到绛县西部横水一带,是合理的。”然而,他也提到:“过去著录的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亻朋生,应该依张亚初先生说读为“亻朋甥”,是亻朋女出嫁所生之子。《集成》6511壶,属西周中期偏早,铭云“?促作亻朋生饮壶”。该器来自山西,?当为在榆社的箕。《集成》4262—4265格伯簋也有亻朋生(甥),时代略晚,不一定与壶的亻朋生是同一人。我在讨论前些年出现的晋侯铜人时说过,格即格氏,在河南荥阳以北,曾和晋通婚,有《集成》3952格伯作晋姬簋。”故,“崩阝国”也有可能只是后人因“亻朋生”而误释为“崩阝氏”,跟《穆天子传》中的“崩阝人”根本没有关系。  总的来说,目前不管是专家还是象酒鬼这样的“爱好者”,都是在推测或猜测“崩阝人”之地,所以酒鬼也只是在疑郭璞注《穆天子传》有误释,秦汉古人认识的河首,根据汉代桑钦撰《水经注?河水二》记载:“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东北流,迳于析支之一地,是为河曲羌。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后汉书曰:“羌地滨于赐支,至于河首,绵地千里,赐运载得,禹贡所谓析支者也。”,胡渭曰:“汉人谓积石为河首,北音读析如赐,故云,其地后为党项所居。”,通典云:“党项羌在古析支之地,汉西羌之别种,北连吐谷浑也。”。郦道原的《水经注》也有:“河水自河曲,又东径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隧相望。~~~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的记载,河首应该是在“羌地”,“河宗”也应该是在“羌地”,不可能在山西。  这点无论是后人根据2002年袁义达、张诚著的《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汉族冯姓,第一支源自归姓。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东夷中一支以白头翁为氏族图腾的归夷,原居住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归夷的一个旁支东迁到今天山东菏泽地区,形成以“菏”为图腾的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出了一位杰出的首领冯夷,在河洛地区称霸一时,后为夏有穷氏所迫,向北过黄河,其后人在今天陕西大荔县一带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等三个国家,后来三个国家被周武王所灭,其后裔以国名为氏。而春秋时郑国大夫冯简子为归姓冯氏第一名人,归姓冯氏的历史至少有2700年。据《史记》、《后汉书》、《元和姓纂》、《姓解》及南宋程元凤的《冯氏宗谱序》等记载,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被周武王封于毕,号称毕公高。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被封于魏,支孙食采于冯,遂以地为氏。所考证出来的冯夷国、河宗国、邯国、冯国等这些考证所能推翻的。
  感觉楼主酒鬼说的有道理。奥斯威辛001认定崩阝氏即亻朋国,有先入为主的嫌疑。
  @你不会当真吧
17:51:01  感觉楼主酒鬼说的有道理。奥斯威辛001认定崩阝氏即亻朋国,有先入为主的嫌疑。  -----------------------------  谢谢!酒鬼这厢有礼啦~~~
  醉客分析极是  南郑不是郑州
  连个?字都打不对,还大谈穆天子传。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