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义田的家

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禧 阅读答案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论范氏家族藏书破家的文化谋略
地产的眼光看,范钦是事先炒精力房地产的投资人。由于事先盛于书籍产业,盛于“海上书籍之路”贸易,范钦由此著书、刻书。然而范钦事先藏书的短期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政治报答,卷土重来。由于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之后,突遭君枪弹劾,“回籍听命”,并非致仕告老还乡。范钦三十岁在京城担负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在负责紫禁城内外庙基建过程中,建成钦安殿、御花园跟天一门。嘉靖皇帝事先高兴,取天终身水之意,题写“天一之门”。范钦建天一阁,意在唤起皇帝的深刻回忆23,表白自己的一颗士人忠君之心跟“闭门检查”的收获----藏书。范懋柱献书,固然违犯了“书不出阁”祖训,却与范钦藏书初衷的政治用意契合,那就是藏书要为家族复兴、荫袭效
复遭大火,所存无多少,最后将幸存之书籍珍帖及月湖碧?住宅尽售于天一阁范钦。
19笔者与沙孟海教员有三次照面,笔者毕业于杭州大学,沙老为杭州大学教养。笔者爱好书法,私淑情结于此。王原相,广东番禺人,进士,授中宪大夫,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任宁波知府。“隆庆五年纪次辛未季冬末(公元1572年1月)吉旦”,王原相为天一阁藏书楼题额,书颜体“宝书楼”三字。董德?,字平子,学者称为天鉴教员,东林四教员之一,多次协助张苍水抗清义军,四子皆学于梨洲之门。董家与张苍水家族也有姻亲关系。林用圭(年),为林祚隆之子宏?(一作弘?),崇祯己卯副车,父子并受江上一官。与张苍水
宁国令海南公)、范钜6(常熟教谕中明公)。范钦()是一位有志向之人,自以先人为榜样。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二十七岁的范钦参加会试,中第一百七十八名,殿试取为二甲,赐进士出生第三十八名。这是城西范氏自明以来考取的第一位进士。之后,考取的进士按光阴次序依次如下: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范钦堂弟范钫7中进士;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范钦侄范大?8之子、范大澈()之侄范汝梓中进士;清顺治六年己丑(1649),范钦曾孙范光文9、范钦曾族侄孙范光遇、光遇之侄范廷元10同取进士;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范光遇11之子范廷魁与族兄范廷凤
科举头衔(包括举人、贡生)的起讫年代范钦(1532)、范钫(1595)、范???梓(1604)、范光文、范光遇、范廷元(1649)、范廷凤、范廷魁(1648)、范光阳(1688)、范从益(1702)、范从律(1733)、范永澄(1766)、范邦绥(1856)
陆瑜(1433)、陆?(1493)、陆健(1502)、陆?、陆钶(1514)、陆钅弋(1521)、陆铨(1523)、陆泰(1533)、陆懋龙(1577)、陆世科(1607)、陆经正(1673)
钱奂(1436)、钱?、钱瓒(1499)、钱峄、钱若赓(1571)、钱启忠(1628)、钱敬忠、钱肃乐(
西饶州德兴县训导,以身楷模。集诸生于舍而肄之。夜循廊察视灯火,旦起课文艺,程怠惰以为常。士感激淬砺,显庸者相继。后卒于官。范钦的父亲范璧(),字伯瑞,少嗜学,多少丧明(多少乎双目失明)。居常笃人伦,乐施予,表善化慝,守义正身。范钦的叔父范?(),字伯良。范钦从小受其叔父影响也较大。范钦撰《祭?斋叔父文》写道:“某少也孱……叔父规诲引喻,靡间寒燠,某稍稍开悟,因缘随叔父校艺,叨举于乡;后某且举进士,服官中外,叔父寓书曰:‘尔毋黩货,毋昵势,毋君子是狎,毋虐无告,毋负尔君,毋斩尔养晦大父之泽,毋背尔父之教。’……某自以不敢逾佚,甚至今日。”范钦的懒奋力学跟品行
生长皆出于此。在明代,科举制度完美,考取进士是非常不等闲的事。范钦去世十年后,范?的小儿子、范钦堂弟范钫才得中范氏家族第二位进士。范?以子贵,赠刑部山东主事,加赠工部虞衡司郎中,晋赠奉政大夫。范钦之所以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携侄儿范大澈游京师,补为鸿胪寺序班。他仿效张时彻送自己二儿子张邦岱(字儒宗)以太学员官鸿胪寺序班一样,让他的侄儿范大澈走上仕途之路。藏书的作使劲通过多少代人的努力,直到清朝初才得以发挥、完成。根据《鄞县通志》、《宁波市教导志》以及《四明谈助》、天一阁所藏有关家谱对明清鄞县进士人数作了一一核查跟分族统计,觉察城西范氏家族后来居上,成为甬上第一望族。详细列表如下:获取
范钦家族,是甬上城西范氏之一个支族。《甬上族望表》:“城西范氏,宋丞相范宗尹之后也。兵部侍郎钦,一望。”然而,岂但范钦家族藏书,城西范氏其余同族也藏书,而且里中驰誉。如“卧云山房”范大澈,“落迦山房”范汝梓1,“?亭”范永祺2。所以,明清甬上藏书,必推范氏。现实还不只仅如此,城西范氏同族在明清时期共出过13位进士,这是甬上其余望族所不能抗衡的。这一文化景象,迄今未惹起钻研者注重,对范钦藏书文化的揭示也是一个最大的冷视。本文以此为冲破,来阐释范氏家族藏书破家之庞大谋略。一、藏书使范氏家族后来居上,成为甬上第一望族。据地方志等有关资料,城西范氏,本不是甬上最为首要的家族。一首在十六世纪中叶甬
力含意是:即便战乱,朝廷变卦,家族也不要由于掩护藏书而分书,不能让书离开书楼。这样对天一阁藏书福气来说,要么清政府全部把它销毁,要么清政府完整将它保管。从这点上说,范钦力图把自己藏书楼回升为官府藏书楼,以使自己的精力跟心血不至于枉费。文化可能定义为“生存的统治跟特有阶层的附庸”。天一阁之所以奥秘,在清初期,范家相对地方士绅望族,是孤破的。范光文很好地贯彻了范钦的精力思想,藏得住寂寞,藏得住荣辱。他力图让天一阁得到官府的容隐,所以他去考进士;同时又要得到地方士绅望族的理解,所以他把自己的姐姐跟妹妹划分嫁给了西城董家董天鉴21跟南湖林用圭22,也算是间接支持抗清了。清康熙十二年(1673)范廷
杨守?、杨茂元(1475)、杨守隅(1484)、杨茂仁(1487)、杨承闵(1556)、杨德政(1577)
张渊(1547)、张文辉、张文?(1634)、张士甄(1634)、张起宗(1691)、张姚成(1775)、张姚锡(1835)
1373---1836 张时孜(1499)、张邦奇(1505)、张时彻(1523)、张懋贤(1514)、张子?(1541)
邵庄(1484)、邵城(1568)、邵仲陟(1655)、邵基、邵铎(1736)、邵洪(1771)
袁孟悌(1487)、袁文显(1514)、袁祖荣(1553)、袁时选(1595)、袁时
1637)、钱肃凯(1658)
周原(1523)、周保(1571)、周应治(1580)、周应宾(1583)、周昌晋(1613)、周齐曾、周志畏(1643)、周斯盛(1661)、周在鱼(1664)
屠隆(1577)、屠惟灏(1658)、屠镛(1466)、屠侨(1511)、屠倬(1523)、屠惟灏(1658)、屠粹忠(1658)
董琳(1454)、董钥(1490)、董鏊(1511)、董樾(1577)、董允忭(1664)、董允升(1616)、董允茂(1637)、董尔宏(1676)
杨守陈(1451)、杨守随(1466)、
。前文所述,既然天一阁得到了官府的容隐,官府介入治理天一阁藏书楼的行动也就产生了。根据各类考据资料,从康熙到乾隆时献书,由官府引见而来,登天一阁观书的人有许多,有有名的,也有不有名的,并不是天一阁目前讲解的那样,都是大学识者,不超过百人。范氏家族俨然谢绝不了官府。于是,范家想通过献书获得皇上恩授,(甬上藏书家从来有献书朝廷之举,南宋楼家、史家、元朝袁家都有,范家也仅仅是仿效罢了。)让官府只要履行掩护的职责,而不敢有随意观阅的造次。于是乾隆诏修《四库全书》要求各地进献图书,地方官府来跟范家商量献书事宜,范家也可掩盖了自己家族的策略,完成了献书行动。二、家族的无法。以范懋柱为首的范氏家族,蓝
何,范钦心中很分明。(后来清乾隆诏修《四库全书》时,可能将96种天一阁藏书全本收录,就证实了这一点。包括现今咱们钻研的《官品令》、《嘉靖事例》等藏书版本,天一阁不愧于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所誉“中国第二个敦煌石窟”。咱们通常说的明代地方志跟登科录并不是范钦藏书的核心,只是就现存而言,咱们对天一阁新的评估。)如何确保藏书在朝代交替中的保险,范钦不明言,只是确破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这八字,成为一种家族的意志,家族成员不可抗拒跟违犯。笔者觉得,这八字,其内涵并不是咱们往常惯例的理解:家族相传。书不出阁,并不是外借使用;代不分书,也并不只仅是家族分红员分书。这八字,一个很首要的精
1991年,沙老(沙孟海)曾访天一阁,笔者有幸参加款待。沙老喜见笔者19,犹如园丁见新苗。他曾言,浙东乃抗清复明之重镇,范家是如何来顾全藏书楼无恙,应该是个钻研的好课题,期冀学子(指笔者)坐阁做好学识。时至今日,笔者针对沙老点拨,略有钻研出一些端倪来。明代甬上三司马:张时彻、屠大山、范钦。张氏之后、屠氏之后皆有人尽显反清复明之忠节。独范钦之后范光文在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便招考考取举人;顺治六年(1649)与堂弟范光遇同中进士。范氏家族不一点反清的行动迹象。而甬上其余进士家族芍庭钱氏、西湖陆氏、西城董氏、镜川杨氏也都尽显忠节。岂非我心中的精力圣地天一阁跟守护的主人们真的失节了吗?岂非
是被誉为中国藏书史上的“神话”。然而这一神话是如何发明的?在宁波,至今作为家族掩护的藏书,传承最久的记载并不是天一阁,而是明代丰坊万卷楼藏书。丰坊为甬上宋代藏书世家丰稷(清敏)的十五世孙,丰氏藏书从丰稷至丰坊历十六代,若从元?年间()算起,到丰坊()暮年售给18范钦止,历时470年左右。天一阁现任掌门人虞浩旭曾于1999年撰写《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丰坊万卷楼藏书》一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上。笔者觉得,天一阁藏书相传的方式很大程度吸纳跟总结了丰氏家族藏书方式。然而一种独到的策略眼光却是丰氏家族不的,那就是依赖官府,得到官府的容隐,让藏书楼跟书保险地传承下去
疾,先往邻族、贫家,然后及舟车只迎,致贫病者常携药而往,不另取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484。
13范光阳,字国雯,康熙二十七年(1688)会元,授嫡吉士。知延平府。著有《双云堂诗文集》。
14范光燮,字友仲,晚号希声老人。范廷辅,范光燮之子。盛??。
15范从律,字希声,范光阳之孙,范廷谔之孙,雍正癸丑(1733)进士,知山东商河县。
16范永澄,号半村,范从律之子,乾隆丙戌(1766)进士,嘉兴府教养。
17袁慧《范钦评传》引清乾隆年间稿本《鄞范氏族谱》“范永观,字跟宇,雍正进士。”笔者觉得,根据不足,不企图在内。丰坊暮年得“心疾”,放诞任气,所藏宋椠本、抄本,被门生辈窃去十之六七,后
版; 3、虞浩旭《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丰坊万卷楼藏书》,《中国文物报》日第3版;
4、《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年至1911年的宁波士绅》,(加拿大)卜正民着,孙竞昊译,《中国社会经济史钻研》2004年第一期;
5、王雄《明朝科举殿试探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黄俊官、黄明光《对于明代科举检修试卷的议论》,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二期; 7、《鄞县志》
8、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额问题的一些调查》,《师大历史学报》期;
9、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
陈英(1472)、陈瑞(1487)、陈钰(1532)、陈侃(1526)、陈治官(1652)
进士4位以下的家族在此略作交待:凤塍水氏、古藤史氏、桃源戴氏、砌街李氏、南湖沈氏、君子营赵氏、广济桥黄氏等35家。由此可见,范氏家族通过藏书,练习家庭后代顺应科举制度之才气跟技巧性在甬上名列前茅。二、藏书赢得官府的容隐,背名掩护藏书保险。中国大多数藏书家,都寄厚望于子孙,期冀他们能珍守并籍以成名成家,维系书香。然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畸形的家族藏书不过数传罢了,象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五代相传,已被人所钦羡。宁波范氏天一阁十三代薪火相传的过程更
本没必要献六百多种以上的书,这样本身是存在很大政治危险的。献那么多,这应该也是范懋柱的博弈。望族脾气在于文化基因相传的,自我复制总有进行不下去的时分,当家族精英队伍产生之后,让家族落败的队伍也开始产生了。翻阅民国《范氏支谱》,咱们可能明了这一点。自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范从律之子范永澄中进士后,范家爱好读书求功名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有了道光时分《烟酒切忌登楼》等诸多禁例(笔者否认范家禁例在道光之前也有,但不道光时那样详尽,更为重大)。范氏家族中甚至有人勾结官府,在登阁观看问题上逼迫范懋柱就范,从中谋取益处跟益处。范懋柱护楼护书的压力不可思议。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依咱们往常炒房
同取进士;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范大捷12之孙范光阳13中会元,授嫡吉士;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范光燮14之孙、范正辂长子范从益中进士;清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范光阳之孙、范廷谔之子范从律15中进士;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范从律之子范永澄16中进士;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范懋敏之孙范邦绥中进士。以上包括范钦,城西范氏家族共考取进士13人17。之所以如此,当归藏书之功。范钦之所以藏书,当然还有其余起因,本文不再论述其中,不过受家教影响也是不容冷视。范钦的祖父范?(),字诚甫,博学多才,文尚典雅。正德壬申(1512)贡,授江
交往至深,《甬上三忠遗墨》其中一方为张苍水遗札“弟自奉简书还越……”,此札应为《与林用圭书》。
23嘉靖皇帝建钦安殿,与大礼仪政治事件有关。
24何凌汉()字云门,一字仙槎,清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嘉庆十年(1805)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终身历任吏、户、工三部尚书,为人处世谨严不苟,办事严明合理。逝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25此楹联上半句为“天章特奖图书富”。
经成为官府眼中需要治理的文化设施。在清雍正《宁波府志》府学乡贤祠的崇祀名单中有:范钦、范大?、范??、范汝梓、范大澈、范汝材、范光远、范光华、范大冲、范汝楠、范钜、范光遇、范廷元、范廷魁、范光文、范镐共16人,这又是甬上其它望族所难以盼望的。范家在清朝初期获得了甬上氏族文化的指示地位。三、献书于君,等于献书于天下。清乾隆诏修《四库全书》,要求各地藏书家进呈图书。许多藏书家不敢献书,怕的就是文字狱。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目的也是全国人都知晓的,收集销毁一部分明代书,牢靠满汉文化统治。天一阁为什么勇于踊跃照顾献书,不怕遭受厄运吗?笔者觉得有许多冗长的起因,本文仅仅浅述两个观念:一、家族的策略
上广为传布的歌谣是这样的:
屠公甲第隔江涯,甬上人推四大家,恰比宋朝论士族,楼丰史郑亦同夸。这“四大家”是指明代甬上四大家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槎湖张氏、西湖陆氏。然而不管宋四家,还是明四家,皆为藏书世家。他们对宁波地域文化的原创跟展开起到了指示核心的作用。这对范钦来说,想必触动、启示很大,藏书乃是望族文化破家之本。城西范氏,乃南宋丞相范宗尹3的嫡裔之族。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年三十岁任丞相4,为史上常见。绍兴初为秦桧所排挤,落职知温州。绍兴六年,退居天台卒,年仅三十七。乾隆年间范上林《?西范氏宗谱??》曰范家有“三凤”,范钦(少司马公),范镐5(
故意成就天一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下诏追谥前明忠贞之臣,甬上有张苍水、钱肃乐??董志宁、杨文瓒、屠献宸、袁斌、王瓒爵、周志畏、任斗枢、王翊、黄嘉?等13人得谥。夸耀天一阁与追谥甬上忠贞之臣俨然是同步的,极大地安抚了浙东嫡民的心,也使天一阁真正在甬上文化望族中树破了居高的地位,甬上一切文化人都开始呵护天一阁了,范氏家族藏书破家的文化谋略得到了最好的完成。正如何凌汉24(“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何绍基的父亲)题撰的楹联所言“世泽长期子姓贤”25。参考文献:
1、《四明谈助》,徐兆?著,桂心仪等校注,宁波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2、《范钦评传》,袁慧着,宁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
中(1667)、袁德达(1742) 1487---1742
傅金(1472)、傅乾(1496)、傅文藻(1562)、傅光前(1589)、傅邦翰(1898)
黄绶(1514)、黄景峨(1604)、黄象雍(1649)、黄斐(1670)黄绳先(1757) 1514---1821
毛允宗(1397)、毛宏(1457)、毛箴(1474)、毛为光(1559)、毛永燮(1742)
包莘(1370)、包溥(1490)、包泽(1496)、包大?(1559)、包旭章(1752)
章绘(1439)、章规(1451)、章泽(1499)、章锐(1472)、章壁
万斯同不对天一阁留下任何文字表述,起因就在于此吗?笔者真的不敢妄说。本文仅仅提出一种钻研的阐明:范氏后人坚决不动摇地履行了范钦既定的藏书方略,得到官府的容隐,确保藏书保险。在中国的建造文化中,楼跟阁蓝本不差别,后来有了差别。对藏书楼而言,“无人问津”,阁更强调于藏。范钦建藏书楼时,心中就有了很高的动身点,要让范氏后人成为职业藏书家。范钦生前在建设跟守护天一阁全部过程中,一直与时任知府张正跟、周希吉、曾镒、雷金科、吴道直、徐善庆、王原相20、周良宾、游应乾等密切交往,范钦《天一阁集》中足以反响。万历年间,皇上不上朝理政。京城阅历颇深的范钦,已经预见到明朝的福气跟气数。自己藏书楼的书品质、价值如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 5范镐,范钦叔父范琚之子。嘉靖丁酉(1537)举人。
6范钜,范钦叔祖父范?之孙,嘉靖乙丑(1565)恩贡,常熟县学训导。
7范钫,字宣卿,号印山,万历乙未(1595)进士。授刑部主事,出为四川参政。
8范大?,字子尹,号海东,范大澈的弟弟。生平殚孝极友,邻族多被其周恤。闻似道《宁波府志》。
9范光文,字潞公,范钦曾孙,授礼部主事,主陕西乡试,里人高其义。公复购所未被备增储之。
10范廷元,字抡三,与叔范光遇同登顺治六年(1649)进士。
11范光遇,字逢年,少贫力学。顺治六年(1649)进士。范大捷,字子谦,诸生。精医,尝游维扬,于望诊、切脉有独到之处。出疗人
辅指示黄宗羲登天一阁事件,不应该简单视为一件破例登阁事件,而是一件存在政治性质的事件,所以才在天一阁藏书史中大书特写记载下来。它既是黄宗羲的政治态度一种表现,也是范氏家族融入甬上文化望族的一种努力。而这件事件最直接的拆散人是官府,甚至详细地说郡守邱业。邱业事先正动手纂修《宁波府志》,而范氏天一阁藏书给予了很大支持。邱业纂修《宁波府志》后来不刊行,只要稿本。然而在清雍正八年曹秉仁掌管纂修并刊行的《宁波府志》中,将“天一阁”归入“遗址”篇中;在乾隆五十年钱维乔掌管纂修的《鄞县志》中,将《天一阁图》插入首卷,并将天一阁标注于鄞县城池图中,这是其余藏书家藏书楼、以及其余私家园林办不到的事。天一阁俨然已
章》,《东方文化》期;
10、梁庚尧《家族配合、社会名望与地方公益:宋元四明乡曲义田的源起与蜕变》,《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钻研会论文集》(台北:中心钻研院史语所,1998);
11、《宁波市教导志》,夏明华主编,浙江教导出版社,1994年版。范汝梓,字君材,万历甲辰(1604)进士,范大?之子,范大澈之侄。博学有名。授工部主事,知南漳府。所藏之书与司马公范钦、鸿胪略等。著有《落迦山房集》。范永祺(),字凤颉。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好收藏明代及清初名人尺牍,自硕辅名儒忠臣文人逸士及闺阁方外无不收录。《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439。
3《宋史》卷362有传。 4
劳。所以,为了天一阁最精华的藏书不受损失,与其让地方官府逐渐鲸吞,不如献于皇帝;加上自己招考不中,甬上其余望族的兴起,献书于皇帝,或许可能获得一官半职,连续范家在甬上的文化地位。范懋柱献书后,真正成就了天一阁的光芒。这惟恐是他策略不迭的。乾隆皇帝夸耀赐书于天一阁,并仿天一阁建皇家藏书楼“七阁”,使天一阁屹破于国内私家藏书楼之首。还不只于此,乾隆皇帝采用了江南硕儒、士子的提议,续缮三部,分藏在文化发达、文人荟萃的江浙三座藏书楼,即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勉励士人就近誊写传观。从而使范懋柱“献书于君”的行动,达到了“献书于天下”完美后果。现实上,乾隆帝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机关公示榜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 机关公示榜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8|
上传日期: 12:08: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机关公示榜
官方公共微信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机关公示榜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 机关公示榜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8|
上传日期: 12:08:0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机关公示榜
官方公共微信论范氏家族藏书立家的文化谋略
范钦家族,是甬上城西范氏之一个支族。《甬上族望表》:“城西范氏,宋丞相范宗尹之后也。兵部侍郎钦,一望。”然而,不但范钦家族藏书,城西范氏其他同族也藏书,而且里中闻名。如“卧云山房”范大澈,“落迦山房”范汝梓1,“峩亭”范永祺2。所以,明清甬上藏书,必推范氏。
事实还不仅仅如此,城西范氏同族在明清时期共出过13位进士,这是甬上其他望族所不能抗衡的。这一文化现象,迄今未引起研究者重视,对范钦藏书文化的揭示也是一个最大的忽略。本文以此为突破,来阐释范氏家族藏书立家之宏大谋略。
一、 藏书使范氏家族后来居上,成为甬上第一望族。
据地方志等有关资料,城西范氏,本不是甬上最为重要的家族。一首在十六世纪中叶甬上广为流传的歌谣是这样的:
屠公甲第隔江涯,甬上人推四大家,恰比宋朝论士族,楼丰史郑亦同夸。这“四大家”是指明代甬上四大家族:江北屠氏、镜川杨氏、槎湖张氏、西湖陆氏。但是不管宋四家,还是明四家,皆为藏书世家。他们对宁波地域文化的原创和发展起到了领导核心的作用。这对范钦来说,想必触动、启示很大,藏书乃是望族文化立家之本。城西范氏,乃南宋丞相范宗尹3的嫡裔之族。范宗尹(),字觉民,襄阳邓城(今湖北襄樊)人,年三十岁任丞相4,为史上罕见。绍兴初为秦桧所排挤,落职知温州。绍兴六年,退居天台卒,年仅三十七。乾隆年间范上林《鄮西范氏宗谱序》曰范家有“三凤”,范钦(少司马公),范镐5(宁国令海南公)、范钜6(常熟教谕中明公)。范钦()是一位有抱负之人,自以先人为榜样。明嘉靖十一年壬辰(1532),二十七岁的范钦参加会试,中第一百七十八名,殿试取为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十八名。这是城西范氏自明以来考取的第一位进士。之后,考取的进士按时间顺序依次如下:
明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范钦堂弟范钫7中进士;
明万历三十二年甲辰(1604),范钦侄范大濩8之子、范大澈()之侄范汝梓中进士;
清顺治六年己丑(1649),范钦曾孙范光文9、范钦曾族侄孙范光遇、光遇之侄范廷元10同取进士;
清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范光遇11之子范廷魁与族兄范廷凤同取进士;
清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范大捷12之孙范光阳13中会元,授庶吉士;
清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范光燮14之孙、范正辂长子范从益中进士;
清雍正十一年癸丑(1733),范光阳之孙、范廷谔之子范从律15中进士;
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范从律之子范永澄16中进士;
清咸丰六年丙辰(1856),范懋敏之孙范邦绥中进士。
以上包括范钦,城西范氏家族共考取进士13人17。之所以如此,当归藏书之功。
范钦之所以藏书,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本文不再论述其中,不过受家教影响也是不容忽视。范钦的祖父范訢(),字诚甫,博览群书,文尚典雅。正德壬申(1512)贡,授江西饶州德兴县训导,以身表率。集诸生于舍而肄之。夜循廊察视灯火,旦起课文艺,程勤惰以为常。士感激淬砺,显庸者相继。后卒于官。范钦的父亲范璧(),字伯瑞,少嗜学,几丧明(几乎双目失明)。居常笃人伦,乐施予,表善化慝,守义正身。
范钦的叔父范瑫(),字伯良。范钦从小受其叔父影响也较大。范钦撰《祭訒斋叔父文》写道:“某少也孱……叔父规诲引喻,靡间寒燠,某稍稍开悟,因缘随叔父校艺,叨举于乡;后某且举进士,服官中外,叔父寓书曰:‘尔毋黩货,毋昵势,毋小人是狎,毋虐无告,毋负尔君,毋斩尔养晦大父之泽,毋背尔父之教。’……某自以不敢逾佚,以至今日。”范钦的勤奋力学和品行成长皆出于此。
在明代,科举制度完善,考取进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范钦去世十年后,范瑫的小儿子、范钦堂弟范钫才得中范氏家族第二位进士。范瑫以子贵,赠刑部山东主事,加赠工部虞衡司郎中,晋赠奉政大夫。范钦之所以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携侄儿范大澈游京师,补为鸿胪寺序班。他仿效张时彻送自己二儿子张邦岱(字儒宗)以太学生官鸿胪寺序班一样,让他的侄儿范大澈走上仕途之路。
藏书的作用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清朝初才得以发挥、实现。根据《鄞县通志》、《宁波市教育志》以及《四明谈助》、天一阁所藏有关家谱对明清鄞县进士人数作了逐一核对和分族统计,发现城西范氏家族后来居上,成为甬上第一望族。具体列表如下:
获取科举头衔(包括举人、贡生)的起讫年代
范钦(1532)、范钫(1595)、范汝梓(1604)、范光文、范光遇、范廷元(1649)、范廷凤、范廷魁(1648)、范光阳(1688)、范从益(1702)、范从律(1733)、范永澄(1766)、范邦绥(1856)
1484 - 1874
陆瑜(1433)、陆偁(1493)、陆健(1502)、陆儦、陆钶(1514)、陆钅弋(1521)、陆铨(1523)、陆泰(1533)、陆懋龙(1577)、陆世科(1607)、陆经正(1673)
1433 - 1673
钱奂(1436)、钱琎、钱瓒(1499)、钱峄、钱若赓(1571)、钱启忠(1628)、钱敬忠、钱肃乐(1637)、钱肃凯(1658)
1436 - 1658
周原(1523)、周保(1571)、周应治(1580)、周应宾(1583)、周昌晋(1613)、周齐曾、周志畏(1643)、周斯盛(1661)、周在鱼(1664)
1571 - 1776
屠隆(1577)、屠惟灏(1658)、屠镛(1466)、屠侨(1511)、屠倬(1523)、屠惟灏(1658)、屠粹忠(1658)
1371 - 1865
董琳(1454)、董钥(1490)、董鏊(1511)、董樾(1577)、董允忭(1664)、董允升(1616)、董允茂(1637)、董尔宏(1676)
1454 - 1867
杨守陈(1451)、杨守随(1466)、杨守阯、杨茂元(1475)、杨守隅(1484)、杨茂仁(1487)、杨承闵(1556)、杨德政(1577)
1451 - 1639
张渊(1547)、张文辉、张文烶(1634)、张士甄(1634)、张起宗(1691)、张姚成(1775)、张姚锡(1835)
1373---1836
张时孜(1499)、张邦奇(1505)、张时彻(1523)、张懋贤(1514)、张子瑫(1541)
1487 - 1646
邵庄(1484)、邵城(1568)、邵仲陟(1655)、邵基、邵铎(1736)、邵洪(1771)
1484 - 1844
袁孟悌(1487)、袁文显(1514)、袁祖荣(1553)、袁时选(1595)、袁时中(1667)、袁德达(1742)
1487---1742
傅金(1472)、傅乾(1496)、傅文藻(1562)、傅光前(1589)、傅邦翰(1898)
1472 - 1898
黄绶(1514)、黄景峨(1604)、黄象雍(1649)、黄斐(1670)黄绳先(1757)
1514---1821
毛允宗(1397)、毛宏(1457)、毛箴(1474)、毛为光(1559)、毛永燮(1742)
包莘(1370)、包溥(1490)、包泽(1496)、包大爟(1559)、包旭章(1752)
1371 - 1822
章绘(1439)、章规(1451)、章泽(1499)、章锐(1472)、章壁(1535)
1439 - 1620
陈英(1472)、陈瑞(1487)、陈钰(1532)、陈侃(1526)、陈治官(1652)
1445 - 1743
进士4位以下的家族在此略作交待:凤塍水氏、古藤史氏、桃源戴氏、砌街李氏、南湖沈氏、君子营赵氏、广济桥黄氏等35家。
由此可见,范氏家族通过藏书,训练家庭子弟适应科举制度之才能和技术性在甬上首屈一指。
二、 藏书赢得官府的庇护,背名保护藏书安全。
中国大多数藏书家,都寄厚望于子孙,希望他们能珍守并籍以成名成家,维系书香。然而“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般的家族藏书不过数传而已,象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五代相传,已被人所钦羡。宁波范氏天一阁十三代薪火相传的历程更是被誉为中国藏书史上的“神话”。然而这一神话是如何创造的?
在宁波,至今作为家族保护的藏书,传承最久的记录并不是天一阁,而是明代丰坊万卷楼藏书。丰坊为甬上宋代藏书世家丰稷(清敏)的十五世孙,丰氏藏书从丰稷至丰坊历十六代,若从元祐年间()算起,到丰坊()晚年售给18范钦止,历时470年左右。天一阁现任掌门人虞浩旭曾于1999年撰写《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丰坊万卷楼藏书》一文发表在《中国文物报》上。笔者认为,天一阁藏书相传的方法很大程度吸纳和总结了丰氏家族藏书办法。但是一种独到的战略眼光却是丰氏家族没有的,那就是依附官府,得到官府的庇护,让藏书楼和书安全地传承下去。
1991年,沙老(沙孟海)曾访天一阁,笔者有幸参与接待。沙老喜见笔者19,如同园丁见新苗。他曾言,浙东乃抗清复明之重镇,范家是如何来保全藏书楼无恙,应该是个研究的好课题,希望学子(指笔者)坐阁做好学问。时至今日,笔者针对沙老点拨,略有研究出一些端倪来。
明代甬上三司马:张时彻、屠大山、范钦。张氏之后、屠氏之后皆有人尽显反清复明之忠节。独范钦之后范光文在清顺治三年丙戌(1646)便应试考取举人;顺治六年(1649)与堂弟范光遇同中进士。范氏家族没有一点反清的举动迹象。而甬上其他进士家族芍庭钱氏、西湖陆氏、西城董氏、镜川杨氏也都尽显忠节。难道我心中的精神圣地天一阁和守护的主人们真的失节了吗?难道万斯同没有对天一阁留下任何文字表述,原因就在于此吗?笔者真的不敢妄说。本文仅仅提出一种研究的解释:范氏后人坚决不动摇地执行了范钦既定的藏书方略,得到官府的庇护,确保藏书安全。
在中国的建筑文化中,楼和阁原本没有区别,后来有了区别。对藏书楼而言,“束之高阁”,阁更强调于藏。范钦建藏书楼时,心中就有了很高的起点,要让范氏后人成为职业藏书家。范钦生前在建设和守护天一阁整个过程中,始终与时任知府张正和、周希吉、曾镒、雷金科、吴道直、徐善庆、王原相20、周良宾、游应乾等密切交往,范钦《天一阁集》中足以反映。万历年间,皇上不上朝理政。京城阅历颇深的范钦,已经预见到明朝的命运和气数。自己藏书楼的书质量、价值如何,范钦心中很清楚。(后来清乾隆诏修《四库全书》时,能够将96种天一阁藏书全本收录,就证明了这一点。包括现今我们研究的《官品令》、《嘉靖事例》等藏书版本,天一阁不愧于新中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所誉“中国第二个敦煌石窟”。我们通常说的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并不是范钦藏书的核心,只是就现存而言,我们对天一阁新的评价。)如何确保藏书在朝代交替中的安全,范钦没有明言,只是确立了“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这八字,成为一种家族的意志,家族成员不可抗拒和违背。笔者认为,这八字,其内涵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规的理解:家族相传。书不出阁,并不是外借利用;代不分书,也并不仅仅是家族分成员分书。这八字,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含义是:即便战乱,朝廷变更,家族也不要因为保护藏书而分书,不能让书离开书楼。这样对天一阁藏书命运来说,要么清政府全部把它销毁,要么清政府完整将它保留。从这点上说,范钦力求把自己藏书楼上升为官府藏书楼,以使自己的精力和心血不至于白费。
文化可以定义为“生存的统治和特有阶级的附庸”。天一阁之所以神秘,在清初期,范家相对于地方士绅望族,是孤立的。范光文很好地贯彻了范钦的精神思想,藏得住寂寞,藏得住荣辱。他力求让天一阁得到官府的庇护,所以他去考进士;同时又要得到地方士绅望族的理解,所以他把自己的姐姐和妹妹分别嫁给了西城董家董天鉴21和南湖林用圭22,也算是间接支持抗清了。
清康熙十二年(1673)范廷辅引导黄宗羲登天一阁事件,不应该简单视为一件破例登阁事件,而是一件具有政治性质的事件,所以才在天一阁藏书史中大书特写记录下来。它既是黄宗羲的政治态度一种表现,也是范氏家族融入甬上文化望族的一种努力。而这件事情最直接的撮合人是官府,甚至具体地说郡守邱业。邱业当时正着手纂修《宁波府志》,而范氏天一阁藏书给予了很大支持。邱业纂修《宁波府志》后来没有刊行,只有稿本。但是在清雍正八年曹秉仁主持纂修并刊行的《宁波府志》中,将“天一阁”纳入“古迹”篇中;在乾隆五十年钱维乔主持纂修的《鄞县志》中,将《天一阁图》插入首卷,并将天一阁标注于鄞县城池图中,这是其他藏书家藏书楼、以及其他私家园林办不到的事。天一阁俨然已经成为官府眼中需要管理的文化设施。
在清雍正《宁波府志》府学乡贤祠的崇祀名单中有:范钦、范大濩、范钫、范汝梓、范大澈、范汝材、范光远、范光华、范大冲、范汝楠、范钜、范光遇、范廷元、范廷魁、范光文、范镐共16人,这又是甬上其它望族所难以奢望的。范家在清朝初期取得了甬上氏族文化的领导地位。
三、 献书于君,等于献书于天下。
清乾隆诏修《四库全书》,要求各地藏书家进呈图书。许多藏书家不敢献书,怕的就是文字狱。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目的也是全国人都知道的,搜集销毁一部分明代书,巩固满汉文化统治。天一阁为什么敢于积极响应献书,不怕遭受厄运吗?笔者认为有许多复杂的原因,本文仅仅浅述两个观点:
一、 家族的策略。
前文所述,既然天一阁得到了官府的庇护,官府介入管理天一阁藏书楼的行为也就产生了。依据各类考证资料,从康熙到乾隆时献书,由官府介绍而来,登天一阁观书的人有很多,有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并不是天一阁目前解说的那样,都是大学问者,不超过百人。范氏家族似乎拒绝不了官府。于是,范家想通过献书获得皇上恩授,(甬上藏书家历来有献书朝廷之举,南宋楼家、史家、元朝袁家都有,范家也仅仅是仿效而已。)让官府只有履行保护的职责,而不敢有随意观阅的造次。于是乾隆诏修《四库全书》要求各地进献图书,地方官府来跟范家商量献书事宜,范家也可掩饰了自己家族的策略,实现了献书行为。
二、 家族的无奈。
以范懋柱为首的范氏家族,原本没必要献六百多种以上的书,这样本身是具有很大政治风险的。献那么多,这应该也是范懋柱的博弈。
望族性格在于文化基因相传的,自我复制总有进行不下去的时候,当家族精英队伍产生之后,让家族落败的队伍也开始产生了。翻阅民国《范氏支谱》,我们可以明了这一点。自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1766)范从律之子范永澄中进士后,范家喜欢读书求功名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有了道光时候《烟酒切忌登楼》等诸多禁例(笔者承认范家禁例在道光之前也有,但没有道光时那样详尽,更为严厉)。范氏家族中甚至有人勾结官府,在登阁观看问题上逼迫范懋柱就范,从中谋取利益和好处。范懋柱护楼护书的压力可想而知。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依我们现在炒房地产的眼光看,范钦是当时炒精神房地产的投资人。因为当时盛于书籍产业,盛于“海上书籍之路”贸易,范钦由此著书、刻书。但是范钦当时藏书的短期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政治回报,东山再起。因为范钦升任兵部右侍郎之后,突遭小人弹劾,“回籍听命”,并非致仕告老还乡。范钦三十岁在京城担任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在负责紫禁城内外庙基建过程中,建成钦安殿、御花园和天一门。嘉靖皇帝当时高兴,取天一生水之意,题写“天一之门”。范钦建天一阁,意在唤起皇帝的深刻回忆23,表达自己的一颗士人忠君之心和“闭门反省”的收获----藏书。
范懋柱献书,虽然违背了“书不出阁”祖训,却与范钦藏书初衷的政治意图相符,那就是藏书要为家族振兴、荫袭服务。所以,为了天一阁最精华的藏书不受损失,与其让地方官府逐渐蚕食,不如献于皇帝;加上自己应试不中,甬上其他望族的崛起,献书于皇帝,或许可能获得一官半职,延续范家在甬上的文化地位。
范懋柱献书后,真正成就了天一阁的辉煌。这恐怕是他策略不及的。乾隆皇帝褒奖赐书于天一阁,并仿天一阁建皇家藏书楼“七阁”,使天一阁屹立于国内私家藏书楼之首。还不仅于此,乾隆皇帝采纳了江南硕儒、士子的建议,续缮三部,分藏在文化发达、文人荟萃的江浙三座藏书楼,即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西湖圣因寺的文澜阁,鼓励士人就近抄录传观。从而使范懋柱“献书于君”的行为,达到了“献书于天下”完美结果。
事实上,乾隆帝也有意成就天一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下诏追谥前明忠贞之臣,甬上有张苍水、钱肃乐、董志宁、杨文瓒、屠献宸、袁斌、王瓒爵、周志畏、任斗枢、王翊、黄嘉寯等13人得谥。褒奖天一阁与追谥甬上忠贞之臣似乎是同步的,极大地安抚了浙东百姓的心,也使天一阁真正在甬上文化望族中建立了居高的地位,甬上所有文化人都开始呵护天一阁了,范氏家族藏书立家的文化谋略得到了最好的实现。正如何凌汉24(“清代书法四大家”之一何绍基的父亲)题撰的楹联所言“世泽长期子姓贤”25。
参考文献:
1、《四明谈助》,徐兆昺著,桂心仪等校注,宁波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2、《范钦评传》,袁慧着,宁波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3、虞浩旭《传承最久的家族藏书——丰坊万卷楼藏书》,《中国文物报》日第3版;
4、《家族传承与文化霸权:1368年至1911年的宁波士绅》,(加拿大)卜正民着,孙竞昊译,《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一期;
5、王雄《明朝科举殿试探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6、黄俊官、黄明光《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二期;
7、《鄞县志》
8、林丽月《科场竞争与天下之「公」:明代科举区域配额问题的一些考察》,《师大历史学报》期;
9、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东方文化》期;
10、梁庚尧《家族合作、社会声望与地方公益:宋元四明乡曲义田的源起与演变》,《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8);
11、《宁波市教育志》,夏明华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范汝梓,字君材,万历甲辰(1604)进士,范大濩之子,范大澈之侄。博学有名。授工部主事,知南漳府。所藏之书与司马公范钦、鸿胪略等。著有《落迦山房集》。
范永祺(),字凤颉。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好收藏明代及清初名人尺牍,自硕辅名儒忠臣文人逸士及闺阁方外无不收录。《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439。
3 《宋史》卷362有传。
4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
5 范镐,范钦叔父范琚之子。嘉靖丁酉(1537)举人。
6 范钜,范钦叔祖父范諲之孙,嘉靖乙丑(1565)恩贡,常熟县学训导。
7 范钫,字宣卿,号印山,万历乙未(1595)进士。授刑部主事,出为四川参政。
8 范大濩,字子尹,号海东,范大澈的弟弟。生平殚孝极友,邻族多被其周恤。闻似道《宁波府志》。
9 范光文,字潞公,范钦曾孙,授礼部主事,主陕西乡试,里人高其义。公复购所未被备增储之。
10 范廷元,字抡三,与叔范光遇同登顺治六年(1649)进士。
11 范光遇,字逢年,少贫力学。顺治六年(1649)进士。
范大捷,字子谦,诸生。精医,尝游维扬,于望诊、切脉有独到之处。出疗人疾,先往邻族、贫家,而后及舟车只迎,致贫病者常携药而往,不另取资。《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484。
13 范光阳,字国雯,康熙二十七年(1688)会元,授庶吉士。知延平府。著有《双云堂诗文集》。
14 范光燮,字友仲,晚号希声老人。范廷辅,范光燮之子。盛房。
15 范从律,字希声,范光阳之孙,范廷谔之孙,雍正癸丑(1733)进士,知山东商河县。
16 范永澄,号半村,范从律之子,乾隆丙戌(1766)进士,嘉兴府教授。
17 袁慧《范钦评传》引清乾隆年间稿本《鄞范氏族谱》“范永观,字和宇,雍正进士。”笔者认为,依据不足,没有计算在内。
丰坊晚年得“心疾”,放诞任气,所藏宋椠本、抄本,被门生辈窃去十之六七,后复遭大火,所存无几,最后将幸存之书籍珍帖及月湖碧沚住宅尽售于天一阁范钦。
19 笔者与沙孟海先生有三次照面,笔者毕业于杭州大学,沙老为杭州大学教授。笔者爱好书法,私淑情结于此。
王原相,广东番禺人,进士,授中宪大夫,隆庆三年至万历元年()任宁波知府。“隆庆五年岁次辛未季冬末(公元1572年1月)吉旦”,王原相为天一阁藏书楼题额,书颜体“宝书楼”三字。
董德偁,字平子,学者称为天鉴先生,东林四先生之一,多次帮助张苍水抗清义军,四子皆学于梨洲之门。董家与张苍水家族也有姻亲关系。
林用圭(年),为林祚隆之子宏珪(一作弘珪),崇祯己卯副车,父子并受江上一官。与张苍水交往至深,《甬上三忠遗墨》其中一方为张苍水遗札“弟自奉简书还越……”,此札应为《与林用圭书》。
23 嘉靖皇帝建钦安殿,与大礼仪政治事件有关。
24何凌汉()字云门,一字仙槎,清道州(今湖南省道县)人。嘉庆十年(1805)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一生历任吏、户、工三部尚书,为人处世严谨不苟,办事严明公允。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文安。
25 此楹联上半句为“天章特奖图书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鲍鱼的家常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