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新区租车新羌社区新坡头村听说要建中大学城是真的吗

您现在的位置:&&&&&&&&&&&&& > 深圳光明新区社区工作站电话地址一览表
10:47:00 关注:449
办事标签:
办事类别:&&&&&&&&&
办事单位:
  深圳社区工作站上班时间:上午9:00-12:00,下午 2:00-6:00
  本地宝温馨提示:为方便您查询,建议您按CTRL+F键,输入所在社区工作站名称来查找!
深圳光明新区区各社区工作站电话地址一览表
社区工作站名称
所属办事处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红星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长圳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玉律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田寮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甲子塘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塘家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塘尾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东坑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将石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合水口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薯田埔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根竹园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马山头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楼村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上村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下村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李松蓢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西田居委会大楼
公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公明办事处公明居委会大楼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华夏路碧园路口光明
社区综合服务楼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柑山区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碧园路1号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新陂头村新南区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圳美新村旁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迳口新村旁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碧眼新村篮球场旁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白花社区富民大道社区综合服务大楼
光明办事处
光明新区光明办事处茶林村
还有不明白的话,请直接求助
分享给你的好友:
2015年深圳小一,初一学位申请指南,提供2015年秋季新生入学报名指南...
深圳有哪些补贴可以申领?快来看看自己符合条件的补贴,马上动手申请吧
深圳生宝宝需要办理哪些证件?深圳生育保险如何报销?深圳产假和产假工资是如何规定的...
精彩专题推荐
本专题为2015深圳市小学学位申请指南...
2015年深圳小一学位申请最新消息,有...
汇深网 版权所有光明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深圳特区报
第A08版:专题
标 题 导 航
第A01 : 要闻
第A02 : 评论
第A03 : 要闻
第A04 : 要闻
第A05 : 要闻·专题
第A06 : 大都会新闻/深圳·综合
第A07 : 法治鹏城
第A08 : 专题
第A09 : 专题
第A10 : 大都会新闻/深圳·文教/民生
第A11 : 大都会新闻/深圳·市民论坛
第A12 : 中国新闻
第A13 : 中国新闻
第A14 : 中国新闻
第A15 : 国际新闻
第A16 : 体育新闻
第A17 : 今日财经/视点
第A18 : 今日财经/商界
第A19 : 今日财经/股市
第A20 : 金融生活
第B01 : 人文天地
第B02 : 人文天地/前海
第B03 : 连载
第B04 : 留学移民
第C01 : 前视野
第C02 : 新足迹
第C03 : 最创新
第C08 : 海天地
光明新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
光明新区文化馆全景。
公明下村社区邻里节舞狮表演。
光明新区保障性住房。
高铁光明城站。
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跻身全国首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成为国家战略与基层实践融合的“试验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奋强 核心提示 光明新区是深圳第一个新区,作为深圳市这一“国家创新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走廊”的重点节点,光明新区始终以改革创新为使命,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经济已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光明速度”,日益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与此同时,光明新区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路径,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以2014年10月成功入选国家新型城镇化设综合试点为又一标志,光明新区已集七块国字号金字招牌于一身:“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试点”。 下一步,光明新区将牢牢把握在“四个全面”上勇当尖兵的新使命,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为契机,深入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将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将国家最高智库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相结合,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的道路上迈出铿锵步伐! 盘点 2014 有质量的“光明速度”持续发力 对于光明新区来说,2014年是收获满满的一年。 这一年,光明新区经济继续保持有质量的高速增长,“光明速度”持续发力,经济总量增速第7年位居全市首位。 这一年,光明新区出台《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功能区体制机制的决定》及实施方案,编制发布职能部门权责清单,继续成为功能区改革发展的“先锋”。 这一年,光明新区再次摘得“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试点”三项国家级金字招牌,继获评“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全国首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之后,集七块国家招牌于一身。 这一年,新区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流园区建设、社区基金会、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和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等国家部委研究机构签订了中长期“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与基层融合的“试验田”。 这一年,光明凤凰城作为深圳市13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其范围扩大至14.89平方公里。新区与荷兰阿尔梅勒市签订规划咨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了光明凤凰城规划发展中外专家咨询委员会。 这一年,地铁6号线前期工程动工建设,深圳市中医院新院区落户光明,“幸福社区”工程第一批2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微信警长”平台发挥了强大威力。 这一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解决民生热点问题为“试金石”,破解了许多老大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其中包括涉及2万人的原光明农场土地返还问题…… 这一项项成绩的取得,正是光明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突出“三化一平台”改革主攻方向,坚持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以大项目带动整体发展,以区域带动整体发展,统筹推进促改革、调结构、优配套、惠民生、转作风等工作的结果。正如新区2015年工作会议报告所说,“肩负使命、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光明新区用实际行动交上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1 经济 建设篇 坚持质量引领 经济增速11%继续位居全市首位 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光明新区始终将“有质量的高速增长”作为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保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连续7年位列全市第一,国地税收入增长23.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77.5%。华星光电、欧菲光等龙头项目加快建设,年产值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十亿元以上企业17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产值占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六成,新区成为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重大项目建设态势良好。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集聚作用,华星光电、欧菲光等为代表的一批重点企业运行良好,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7家。华星光电二期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旭硝子二期动工建设,光明华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动工建设;迈瑞、万和等重大项目基本建成。光明集团连续十次入选深圳市百强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动态监测。 ——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国家认定为深圳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际平板显示园成为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钟表、内衣产业基地被列为全国首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留学生创业园入驻企业17家,私募基金产业园集聚企业62家,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80亿元。园区配套取得新进展,高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与市科技创新委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产业转化模范区,举办首次中国创新创业“创客大赛”和2014中国(深圳)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应用交流会。全年引进“招研引智”项目34个,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总量位列全市第二,企业建成博士后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新区拥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60家,企业全年获得专利授权838件。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长11.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清理淘汰低端企业85家,旧工业区改造面积15.5万平方米,安防工业园等5家工业园被评为深圳市特色工业园区。 2 城市建设篇 坚持绿色低碳 五个国家级示范区平台引领城市建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光明新区始终坚持的发展路径。2014年,光明新区落实市委建设国际化先进城市要求,统筹推进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绿色建筑示范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等示范区建设,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 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取得新突破。2014年10月,光明新区入选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多个领域先行先试。这是新区继“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全国首个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试点”之后获得的第七块国家招牌。新区国家绿色生态建设示范城区工作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平台、高新西拆迁安置房等一批项目通过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星级认证,新增低冲击示范项目7个。 —— 城市配套进一步完善。作为全市13个重点开发片区之一,“凤凰城”成功扩容,由3.15平方公里扩大到14.89平方公里,新区重点发展区全部纳入凤凰城统筹范围,还与荷兰阿尔梅勒市签订规划咨询合作框架协议,组建了“凤凰城”规划发展中外专家咨询委员会。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光明新城、光明高铁城综合体、文化艺术中心、光明书城等一批重大城市配套项目正按计划推进。地铁6号线前期工程正式开工。光侨路等一批城市主次干道全线建成。基层供水管网改造一期工程竣工。公明中心区等4个片区交通改善工程顺利完工,新建公交候车亭124座,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提升至90%。 —— 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茅洲河污染综合整治、污水支管网建设按计划推进,市容环境卫生得到提升。上村等10个社区顺利通过省宜居社区专家评审。土地整备进一步加强,全年整备土地164公顷,完成市第十高级中学、公明供水调蓄工程、德源木器厂、凤凰牛场片区等重点项目的年度征地拆迁任务。“大片区”城市更新计划全面实施,列入全市城市更新计划的项目达到17个。 3 社会治理篇 坚持以民为本 试点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 2014年,光明新区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线,将热点民生问题的解决作为检验活动成果的“试金石”。同时,以改革促民生,不仅“上接天线”,而且“下接地气”,将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推出一批民生微改革、微创新项目。 ——创建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来自草根,服务草根”。2014年3月,光明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基金会试点。目前,凤凰、白花、新羌、圳美、玉律5个试点社区基金会已募集基金1800余万元。同时,出台了《社区基金会管理办法》等7项管理制度,建立了银行第三方托管机制、项目民主决策机制等5项机制,首批20余个资助项目也成功实施。新区试点纳入了《民政部与深圳市年深化合作事项》、《深圳市2014年改革计划》,并高票入选市24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市“风景林工程”盆景项目。全国首批社区基金会的改革探索,促进深圳公益慈善工作由“输出型”向“输出和内需并重”型转变,引导公益慈善发展新方向,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了新鲜的改革经验。 ——首创“微信警长”平台。光明新区创新社区警务模式,从去年9月起,在全市探索建立“微信警长”实时互动平台,成为继“楼长制”之后又一“光明首创”的管理模式。除开通公开发布信息的“订阅号”、建立工作交流微信群之外,还组织辖区30位社区警长分别开通微信号,构建各警区独立的“微信警长”平台。一方面,“微信警长”通过朋友圈向辖区群众推送安全防范知识,征集线索,开展微信走访;另一方面,群众通过微信平台向警长咨询求助,提供线索,实现24小时“亲密沟通”。目前,新区“微信警长”的应用已经覆盖了刑侦、消防、治安等各警种。 ——破解历史遗留“老大难”问题。2014年,光明新区用法治的思维、创新的手段,解决了缠绕在原光明农场职工心头多年的土地返还问题。涉及1.16万人的首期20.1万平方米返还用地已通过市政府审定,部分社区已取得用地审批文件。光明集团承接的原光明农场5783名职工返还土地正加快选址。白花社区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方案已通过新区党工委会议审议,事关2万多人的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取得阶段性成果。 4 党的建设篇 坚持从严管党治党 整顿转化2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 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在全市率先启动、率先完成。选派28名社区“第一书记”全脱产工作半年,实现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双赢、双强。26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转化全部完成。在全市率先出台任免干部动议、推荐、考察、票决及纪律监督制度。出台新区优秀人才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等6个人才工作文件,引进杰出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1246人。新区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总量位列全市第二,培训党政干部和各类人才820人次。 展望2015 五大关键点勾勒新区发展蓝图 1 四大优势 ● 先行先试优势。2014年底,光明新区与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等国家部委研究机构签订了中长期“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新区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成为国家战略与基层融合的“试验田”。新区把握国家政策和光明实际的契合点,将顶层设计与群众首创精神相结合,把国家最高智库与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相结合,肩负国家使命,在新型城镇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流园区建设、社区基金会、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 ● 跨越发展优势。作为新兴发展区域,光明新区具有较高的决策效率、丰富的土地资源,能够广泛吸收现代文明成果,充分借鉴深圳经济特区35年发展经验,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超前的理念、更加开放的思维谋划新区未来发展。新区将以建设第五代城市为目标,配置国内外一流的资源,在更高的起点、更高的平台上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 绿色低碳优势。新区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7年多来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系列规范性文件,建成了一批示范项目,获得了国家住建部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新区有信心、有能力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上进一步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 区位条件优势。新区位于珠三角东岸,是广深港经济主轴上的重要节点和深圳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门户,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随着广深港客运专线在光明城站投入运行,地铁6号线开工、大外环高速开工建设,新区作为深圳城市副中心和区域发展极的辐射效应将进一步凸显。 2 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光明新区于2014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62个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并将牢牢把握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小城镇中心在城镇化领域的资源优势和光明新区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验平台的作用,积极探索总结深圳“多中心、多组团”的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城区协调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光明新区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总结推广深圳市和光明新区已有的城市化经验,结合光明新区自身特点在若干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先行地区的深度城市化,探索更高质量和内涵的新型城镇化的新思路;有利于实现大型城市边远地区的跨越发展,创新国家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大型城市后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人、自然、经济”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径,对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样本”意义。 3 建设“第五代城市” 什么是“第五代城市”?专家研究指出,世界城市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代城市代表传统工业文明,第二代城市代表现代工业文明,第三代城市代表后工业文明,第四代城市代表知识文明,第五代城市代表人文文明,以智慧、生态、人文为三大支点。光明新将以第五代城市为目标,打造功能齐全、布局紧凑的城市组团,营造生活成本更低、环境更优的新城区。 ——让城市发展规划更“优”。站在深莞惠合作圈、广深港经济主轴的视野,抓紧编制新区综合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城市规划,打造智慧城区。重点抓好光明“凤凰城”等核心区域规划设计。 名词解释:光明凤凰城。光明凤凰城位于光明办事处东南部,内设广深港客运专线光明城站,交通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作为深圳13个重点开发片区之一,光明新区在凤凰城片区及周边布局安排了华强创意产业园、招商局智慧城、腾讯第二总部、绿地产业综合体、上市企业总部园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带动力强、辐射范围广、公共服务完善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配套设施。 ——让绿色低碳品牌更“亮”。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国家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为平台,抓紧推进一批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示范项目建设,将示范区做实、做强。积极申报首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强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荷兰阿尔梅勒市合作,在绿色生态发展规划、实施模式、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名词解释:“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低影响开发,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措施之一。光明新区自建区伊始就开始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的探索,并于2011年10月被国家住房和建设部正式批复列为国家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在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新区作为低影响开发领域的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让城市品质更“高”。通过普及高质量的教育、医疗服务,规划建设舒适、环保的居民小区、建设宜居城区和高端人才栖息地。用好特区一体化“新三年计划”政策,争取更多市级城市功能项目在新区布局。加快地铁6号线、大外环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铁城市综合体、新城综合体、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配套项目建设。 4 改革与法治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改革与法治”将继续成为光明新区2015年的两大关键词。新一年将继续高举改革大旗,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向改革要动力、活力、红利。 ——着力推进国家改革试点。加强与中国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广东省社科院、深圳市社科院合作,共同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组建工作小组,出台促进办法,推进七项国家改革试点工作,努力形成若干可推广、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着力推进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在理顺权责关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动态调整机构编制、优化工作流程等方面拿出有效举措,确保取得实效。 ——着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合作,推进社区基金会发展。稳妥推进社区治理改革,整合社区管理队伍,建立规范化管理和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总结提升“楼长制”、“旅业式”出租屋、情报主导社区警务等经验做法,在新区推广应用,进一步打造光明品牌。 ——着力推进一批微改革、微创新项目。坚持问题导向和民生导向,梳理确定一批改革项目,快改快干,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 法治方面,认真落实建设一流法治新区实施方案,全面推进45项具体工作开展。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抓好职能部门“权责清单”落实,明晰权力边界,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法定化。加强和改进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工作,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梳理新区行政执法委托事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打造法治政府。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加大法律专业人才引进,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培训,强化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加强普法宣传,依托各种宣传载体,大力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展多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氛围。 5 管党治党六个“抓” 新区的改革发展需要有力的组织纪律保障,党建是党工委的首要责任和最大政绩。 ——从严抓好党建制度体系建设。将制度治党贯穿党建工作的全过程。出台全面从严治党若干制度,研究制定新区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健全党建述职考评和问责机制,加快完善党建制度体系。加强党建工作顶层设计,深化与中央党校战略合作,落实好《光明新区年度中长期党建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为新区党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从严抓好作风建设。深刻认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钉钉子”精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继续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抓好整改落实、专项整治和建章立制等工作。探索建立干部作风档案,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活动,加强监督整改,确保新区干部队伍作风持续好转。 ——从严抓好基层基础建设。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加大基层党建的人、财、物保障力度。继续强化软弱涣散党组织动态排查和整顿转化工作,严明政治纪律、严格政治生活、严肃党员管理。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特别是社区书记的培养和管理,建立梯次型后备人才库。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资源,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机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从严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好干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专业化水平的干部,为光明新区、为深圳市长远发展服务。选拔好干部,严格贯彻落实“好干部”标准,切实选好干部用好人,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使用好干部,将品行优良、能力出众的干部安排到重要岗位。管理好干部,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干部日常监督和管理,使各级党员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 ——从严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进一步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进一步加大纪律审查力度,把守纪律、讲规矩落实到行动中。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教育力度,筑牢党员干部敬法畏纪、遵规守矩的思想防线。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完善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监督,依靠科技力量,规范权力运行。 ——从严抓好执行力建设。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将“抓落实”贯穿新区全年工作的始终。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在推进查违、安全生产、土地整备、城市环境提升、民生短板解决等重点难点工作中,强化党员干部执行力。强力开展“绩效管理提升”、“一把手”问责、“治懒治庸”三大行动,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数说 2014 光明民生 ——2014年确定的38项民生实事中,34项提前或按时完成,其余的光明中学高中部扩建、新区外国语学校、视频监控探头建设等4项民生工程,因涉及电力迁改、设计变更等原因延期完工,正在加紧推进。 ——2014年新区教育系统建设项目15个新建设项目完成立项,总投资约12亿元。加大民办教育扶持力度,全年向民办教育机构累计投入资金2200万元。 ——推行家庭医生责任制,建立家庭病床142张,全市家庭病床服务提升现场会在新区召开。 ——群众体育中心免费开放6580小时、接待群众15.55万人次,红花山体育中心接待群众20万人次。 ——完成600场次健康教育义诊活动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厂活动。 ——登革热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得到及时高效防控,本地病例为0。 ——发放“惠民一卡通”8000张。 ——社保征收额和参保人数稳定增长,全年征收各险种约19.4亿元,同比增长21.3%。 ——高龄老人津贴范围扩大至70至79岁年龄段户籍老人,受惠范围扩大。 ——发放低保救助金、残疾人救济补助等民生保障和福利资金1700余万元,低保总人数较新区成立时下降65%;发放扶侨资金近600万元,惠及归侨侨眷1.1万余人次。 ——在全市率先搭建促进就业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企业用工、失业人员求职、机构培训3大信息库,培训户籍居民1393人次,发放灵活就业补贴221万元,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归零。 ——开展“轻度残疾人帮扶重度残疾人”活动,服务1.5万多小时,楼村和新羌社区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光明新区人民医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