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到心无旁骛的反义词

想学习了,可怎么学也学不进去,心里总是平静不了。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旁骛?!_百度知道
想学习了,可怎么学也学不进去,心里总是平静不了。怎样才能做到心无旁骛?!
我已经半年多没上学了,现在又想上了,而且快开学了!
使成绩一步一步的提高和稳固,保证各科的学习质量.用记课堂笔记的方法集中上课注意力为考大学做准备.通过不懈的努力.眼下,考试时,保证学习效率,多做(做作业),全面发展.考试结束后要认真总结,多问(不懂就问),平时:多听(听课),多总结:认真备战!成功永远来自于不懈的努力,多看(看书),熟悉词汇及用法,最后冲刺时.学习要安排一个简单可行的计划:努力学习,以便于以后更好的学习,一定要, 改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切记,记概念,一定要保证学习时间,多记(记重要的范文,多动手(做实验),一定要平常心.其他时间中, 考试时一定要心细:放下包袱,多复习.安排适当的自由时间用于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及其他活动. 英语多看重要课文,记重要的题型结构.每天要保证足够的睡眠(8小时),记公式),不能偏科.同时也要适当参加学校的活动,考后:平常心,成功永远属于勤奋的人.考前.:不言放弃.对考试尽力.祝你成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设定项目。以项目的完成促进学习。以实际的运用来促进知识的学习。我在大学学习应用统计的时候就为自己设定了跟踪、分析国际棉花价格的项目。等项目弄玩,统计以及相关课程也已经自学完。这样的效率很高。
再以林凡顺的德语学习为例子。林凡顺在31岁以后才开始学德语。他的困难和压力是相当大的。最大的问题是,他捧着一本词汇书或语法书,看不上十分钟就疲倦欲睡。即使他很深刻地体会系统学习法,也难以取得进展。因此,在工作忙的时候,往往没时间就成为逃避学习的借口。但是他要留学德国,计划中也要将业务拓展到德国,与德国企业建立双赢的联系。德语学不好是社会交往中最大的障碍。
他到了德国之后,开始设定项目。比较了一下,他从词汇入手,决定编写德语词典(请参考Fundset Deutsch2Chinese(S) 词典...
下定决心,排除万难。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心无旁骛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心无旁骛才能臻于化境
道即自然。依道家之见,自然既是道的本性,也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比照此理,文艺创作同样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而对于创作个体来说,当务之急则是去除浮躁心态,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心无旁骛,志存高远,以一种自由的心境从事创作,如花之开,如鸟之鸣,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臻于化境,产出精品。
  道不远人,缺少的只是一个“悟”字。●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
  ●领悟“道法自然”,有助于认识和尊重艺术创作特有的规律,提升艺术作品的审美品位,使传统美学精神在现代艺术之树上绽放新的花朵
  老子不是美学家,《老子》中也很少谈文学艺术,但其中某些用语如“妙”“朴”“虚实”“有无”,某些命题如“大音希声”“大巧若拙”“涤除玄览”“知白守黑”等,却对后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法则。而其中最具根本性、最广为人知的,则非“道法自然”莫属。
  道法自然意在尊重规律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而道则取法于自然。对老子所说的“自然”,今人容易产生两个误解:一是将“自然”理解为一个比道更高、更抽象的存在物,二是将“自然”等同于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自然界。但事实上,老子所说的“自然”并不是一个居于道之上的抽象存在,也不是那个外在于人类自身的客观之物,而是本然,是自然而然。因此,“道法自然”的意思其实就是遵循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它的另一种表述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者,顺其自然也,因其本然也。唯其如此,道才能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自然成就一切。
  老子所说“自然”非客观之物,但“道法自然”并不反对以自然造化为师。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万物无疑是人取法的对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法者并非物之表象,并非天地、自然万物的客观形态,而是显现于其中的某种意蕴。老子有关道的认识,得自他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正是从对草木由盛而衰的生长周期,对水流冲击、侵蚀岩石过程的观察中,老子意识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和“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进而总结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规律。万物各有其道,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人道、地道、天道莫不如是,而皆以自然为依归。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把隐含在老子哲学中的潜在美学思想充分地展开了。在《庄子》一书中,“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寓言的形式得到了具体生动的阐述,如通过“东施效颦”“混沌开窍”等故事说明自然为美的道理,通过“伯乐治马”“鲁侯养鸟”等故事批评人为改变事物自然本性的做法。值得一提的是,庄子并不绝对否定人为的作用。固然,“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但如果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从事人的创造,“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便能巧夺天工、妙造自然,臻于“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的境界。《达生篇》记梓庆削木为公式,见者惊犹鬼神,所以如此,关键在于梓庆以自己素朴的天性去感悟自然之道,入山林“见成公式”,“然后加手焉”。这仿佛是自然借人类之手来完成,最终创造出毫无人工斧凿痕迹的艺术作品。应该说,“梓庆削木”传达的自然不废人为、人为不失自然的思想是相当深刻的,较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庄子上述见解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直接。
  师法自然重在传神写意
  在“道法自然”等观念的影响下,古代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美学系统。与西方哲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不同,中国古人并不赞成逼真地复制现实,而主张在作品中呈现自然昭示的意蕴。相应地,中国古代艺术家在观察事物,进行创作时,其目的也不止于对物象外部形态的把握和描摹,而更着意于传达物象背后的理趣。进而言之,中国古典艺术之所以重神贵虚,如书法讲究神采为上,绘画追求气韵生动,诗歌推崇意在言外等,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概括而言,“道法自然”对于文学艺术的启示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成论。生成论关乎美和艺术之所由来,老子既以道为“天地母”,为“万物之宗”,那么道也是美的本源、艺术的本源。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延续了老子的思路,认为“文”与天地并生,人文与天文、地文同为道之显现和道之外化。刘勰所说人文,文明、文化都包括在内,但重点还是文学艺术。一方面,人文的生成与天地万物的生成一样,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道在化生天地万物的同时,也化生了人类的文化艺术,并使之秉承了道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正如自然界之龙凤虎豹、云霞草木都有其各自的色彩一样,作为人类心智产物的文当然也必须有辞藻之美、声韵之美,这是文之为文的基本规定,亦即为文之道。
  二是本体论。如前所述,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的真实用意,在于对天地万物之中隐含的道的感悟,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创造绝不仅仅是物象的描摹或音声的拟取,他还必须展示和传达出更多的东西,在文学的字里行间,在书画的点划、线条背后,作品应能呈现出人情物理或宇宙的律动、生命的气息。对于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比形式更重要的是,能于文采斐然之外,提供触动读者、观众心灵的内涵,或情韵悠然,或理致昭然,或生趣盎然,或风神灼然。同时,艺术家的创作亦如造化之生物,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一个堪与自然比肩的自足的存在。艺术家的创作能否达到巧夺天工、妙造自然的境界,主要取决于此。
  三是创作论。作为一种创作原则,“道法自然”的要义在于不主故常,不拘一格,在于不强求力索,不心手两端。唐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云:“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道本身并无固定的形状,具体表现形式完全取决于所依附的对象。类似的还有苏轼的“随物赋形”说。苏轼自评其文如泉水流出,随所经之地势的不同而千变万化,“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事实上,在书法、绘画、雕刻、建筑等诸多艺术领域,或因材料之性状巧为构思,或以环境之特点而取景借势,顺其自然,随物赋形,早已成为“道法自然”观念影响下的基本法则。
  心无旁骛才能臻于化境
  对于今天的文艺创作来说,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比如,当今的投资者、制作人也应该懂得文艺创作有别于一般的工业化生产,需要给艺术家以更多的尊重、更大的创作自主性,而不是把艺术品完全等同于商品。包装、炒作或许能使某位艺术家的作品在短期内升值,但依赖营销之道绝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艺术。又比如,艺术创作者也可以由道家美学精神获得启迪,秉持“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的艺术辩证法,信奉“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的创作原则,使其创作真正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模式化甚至流水线生产,徒具艺术之名而无艺术之实。登堂入室与徘徊门外之别,大家与庸手之别,其实就在这里。再比如说,我们的文艺作品,书画、雕塑、建筑、园林自不必说,就是最为流行的小说、电影、电视,同样可以将“道法自然”作为救弊之方,用来矫正胡编滥造、虚伪做作等不良风气。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故事情节、人物语言,都应该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生活的规律。物各有其道,道无处不在,而自然一以贯之。人物依其性格发展变化,故事依其结构首尾自圆,语言依其情境对应协调,倘能如此,则庶几可言自然矣。
  道即自然。依道家之见,自然既是道的本性,也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比照此理,文艺创作同样需要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和谐有序的文化生态。而对于创作个体来说,当务之急则是去除浮躁心态,不汲汲于名利,不斤斤于得失,心无旁骛,志存高远,以一种自由的心境从事创作,如花之开,如鸟之鸣,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自然臻于化境,产出精品。
  道不远人,缺少的只是一个“悟”字。何谓生?何谓死?生死,轮回也。生者,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光,苦心凝练十月而成。故乃应天机而生,谓之道之化身矣。死者,精气已薄,灵气已散,是为天数已尽也。乃魂化清气,肉化浊泥,还于天地之间。此之谓天道循环,生生不息尔。吾等皆从天地来,故尔当往天地去。善矣。“愚”是一种高超的“道德境界”,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方法。学习老子之“愚”,有助于启发青年自觉修养“道德境界”,进而内化为提升人生智慧的指导思想,并在成就自我的过程中,体现为“慈爱”、“节俭”、“不争”等方法,从而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愚”境界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冯友兰先生曾在《论人生中底境界》一书中集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他说:“人所可能有底境界,可以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境界实质是指人与周围各方面可能有的四种关系,而不同关系体现出不同的境界。“自然境界”是指人对其行为只有生物直觉,是最低层次的精神境界;“功利境界”是指其行为指向他们所确切了解的目的;“道德境界”是指自我行为的出发点与动机是利他的,自然也是有益于社会的;“天地境界”就是人和宇宙自然的关系。此时人的境界,不但超越了个人、家庭,而且超越了社会,一切都以自然为最高价值标准,可以说是一种最高、最完善的理想境界。作为有理想抱负的新世纪青年,应该努力摆脱自然境界,超脱功利境界,超越道德境界,直指自然境界。但是就其现实性而言,当下最为重要的是涵养道德境界。青年人生修养主要“不在于增加人底知识,而在于提高人底‘境界’。”[1](P85)这是因为知识在增强自身认知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中可以拓宽人的境界,而高超的境界才是自觉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如此说来,涵养境界,尤其是道德境界,是青年成才的当务之急。而要修养道德境界,首先需要正确深刻全面地认识它。正如冯先生所说:“必须对于道德真有了解底人,根据其了解以行道德,其境界方是道德境界。这种了解,必须是尽心知性底人,始能有底。”[2](P560)要认识“道德境界”,我们认为可以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去汲取智慧的启迪。其中,老子独特的“愚”论,对启迪青年如何加强对“道德境界”的修养是大有稗益的。读过《老子》一书的朋友,大都会为老子“大道若愚”的智慧所折服。如果我们从道德境界入手,来剖析老子之愚,那么老子“返朴归真”的道德境界就跃然纸上了。于是我们可从中窥探出他独特深刻的人生智慧与成就自我的方法启迪。这不能不说对青年的道德境界培养有着可贵的启发作用。
一、老子之“愚”──青年道德境界修养的思想资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常常成为世人摆脱困境,超越自己的思想武器。其实,老子所倡导的“愚”不仅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人生修养的至高境界。青年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涉世不深,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如果能够自觉积极地培养“愚”的境界,就能为成熟老练地应对社会挑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世人词典中的“愚”是愚蠢,愚笨,愚拙,而老子之“愚”是愚朴,其愚是大道本性的体现,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既不是虽智而示人以愚的故弄玄虚,也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痴傻瓜之愚。陈鼓应先生深得老子意旨,他说,“老子不仅期望人民真朴,他更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二十章上说:‘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以‘愚人之心’来赞许圣人的心态,可知‘愚人’乃是治者的一个自我修养的境界。老子深深感到人们攻心斗智、机诈相见是造成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他极力提倡人们应归真返朴。因而以‘愚’(真朴)为要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3](P17)老子崇尚“道法自然”,“愚”的境界正是以人之道法天之道的结果。王弼说,“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4](P168)因为自然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总的规律,总的特性,是为道者的根本原则。它反映在认识论上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老子》第一章,以下只注章数)宇宙间永恒不变客观自在的道,是可以认识的,但永远无法穷尽。因此,真明道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反映在本体论上是“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51章)道化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衣养了万物却不为之主宰,故为道者需以“唯施是畏”(53章)自戒,以“唯道是从”(20章)自律,臻于与道合真的境界,反映在处世上“为而不争”。因为“天之道,利而不害”,(81章)“天道无亲,恒与善人”,(79章)何争之有?老子之愚是特有名词,是“修道有很高成就的人所具有的大道真善美境界,是返朴归真、同化于道的人生境界。”[5](P323)然而,世人徒凭“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65章)就给老子之道扣上“愚民哲学”的帽子,使他蒙受千古诟骂与误解,以其未能于老子心地上驰骋,无法把握老子“正言若反”(78章)的独特思维方式,而以斯人斯世之思想强加于老子而已!老子构画出未来大同世界的美好蓝图:人人“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80章)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利器,无所用之,人们安居乐业,沉浸在劳动的无比欢乐之中,劳动成了人生的第一需要,不愿让机械夺走劳动的乐趣,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劳动着的人最美”。可见,“老子虽明示愚民,实则导民弃巧智而成大智,返于朴而归于真”。(许永璋)人人心灵纯洁高尚,无机心巧智,纯朴天真,有的是团结、互助、合作的良好风气。因此,我认为此“愚”是对真善美境界最为精妙的概括。老子之愚是一种极好的个人修养方法,也是“微妙玄通”(15章)的治世妙方。“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20章)可见“愚”是一种淳朴真质的状态。“不与俗人相随,守一不移”。[6](P80)老子以“愚人”为最高修养的心灵境界,于己“少私寡欲”,(19章)“恬淡为上”;(31章)于人则“损有余而补不足”,(77章)“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四十九章)遵循“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57七章)的治世方略,亦即行“不言之教”,从自己做起,先正己方可正人,以己之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德、圆融的智慧来“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35章)自愚愚人,彼此和睦相处,共登大道至高境界。老子之愚是道性的体现。因为“道恒无名”,(32章)“道隐无名”,(41章)道无止境,故善为道者,必能“明道若昧”,(41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首也”。(38章)虽能明白四达,却依然严敬待道,未敢须臾离也。他“和其光,同其尘”,(五十六章)成功身退,未敢自居其功,然而历史的辩证法是“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63章)最终成就了自己。因此,老子之“愚”实际是一种返朴归真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成功之道,不论是用于指导修身养性,还是处事、治国都能取得和谐。道德境界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愚朴”状态的破坏就是对和谐平衡的破坏,这样,人就会因阴阳失调而生病,人际关系因冲突而恶化。青年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理应模范地履践道德境界,做到凡事不过于计较,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是“愚”的应有之意。
  二、老子之愚——青年提升人生智慧的指导思想
老子之愚,恰是老子之智,《老子》五千言所提示的宇宙、社会、人生、思维的规律,便是老子高度理性思维的体现。《老子》中多次提到“知”字,更说明老子之愚乃是求真知的明证。所以我们认为老子“愚”的境界蕴藏深刻的人生处事智慧。这种智慧对于青年提升自我能力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作用。现在尝试说明如下:老子反复强调要“知常曰明”,警戒人们“不知常,妄作凶”,(16章)他认为只有充分全面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生才有真自由,否则定会陷入凶险危殆的境地。同时,深刻地揭示知常与为人之间的微妙关系,认为一个人若真明白了道理,就会宽旷容纳,宽旷容纳就会大公无私,大公无私,才能全面周到,全面周到就符合天道,符合天道(自然之道)就会终身免除危殆,即古人所云,明哲以保身是也。青年人往往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因此正视自己,可以以愚自守,使自己较易冷静,采取相应对策,以免后悔。老子之愚并不否定智,而是世人常以智自居,自缚于智,“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就是老子所反对的智,并认为这是“虽智大迷”。(27章)老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愚人之道”,无疑具有石破天惊的作用。因为“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自伐者,无功”。(24章)老子要求善为道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深刻领会损益之道,因为“物或益之而损,或损之而益”,(43章)就是说学习要每天有所增益,但增益不是为理论而理论,而是要以之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地改掉错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不逾道。冯友兰先生在论述老子之愚时说,“圣人的‘愚’是修养得来的。它高于知识,比知识是多一些东西,而不是少了一些东西。……圣人的‘愚’是心灵经过努力而达到的成就”。[7](P90)老子启发青年人要善于吸取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善人者,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27章)善于把握规律以养生处世的人,是我们的老师;而不善于以道自养的人,是我们的资鉴──反面教员。不管正面反面都要珍惜,只有不断地总结自己和他人的正反面经验教训,才是真正的智者,才是把握道化人生的要妙。老子之愚也是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好方法。因为唯有“愚”,才能“心善渊”,从而进入“恍恍惚惚”的高度清静状态,此时,可产生“有欲观徼,无欲观妙”,达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47章)之功效。宋常星说的好,“无知即是不有情识,湛然纯一之妙,人心之本体,原有虚明,不以聪明为用,无见无闻,无为无欲,自有一段空明境界,感而则通,叩之则应,虽所知无穷,则又终日如愚,无知而无不知,无不知却似无知。”按现在的话说,一个人的心态如果修养到“愚”的境界,那他就能不为得失成败、荣辱祸福而影响自己的判断,从而能充溢真觉与灵感,有助于深刻地洞察事物的本质。青年如能炼就这种似愚实智的人生智慧,就可以既发挥青年阶段具有充沛精力和热情,又可以克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幼稚病,这样就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此外,老子语言往往是“正言若反”,其显明特点在于反中求正,在否定中求得肯定。《老子》十九章提出的“四绝”思想在世人看来似乎是愚蠢之至,然而,它恰恰是老子不断成就自我,超越自我的大智慧。(一)“绝圣弃智”,要绝弃名位之念,机伪巧诈之智。老子并不否定圣人,而是圣人本不自圣,追求圣人之“圣”,往往会走向反面,唯有闻道勤行才是归趋。(二)“绝仁弃义”,因为大仁不仁,大道无亲疏贵贱之别,唯有道德,才是宇宙的客观规律,不能有丝毫个人感情作用于其间,否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仁义之心乃是大道废弃的结果,大道本是仁义的源泉,但舍大道而言仁义,乃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八章)。(三)“绝巧弃利”,善为道者,要有千里之行的准备,慎终若始,踏实地干,不好径,不投机取巧,弃绝功利主义思想,为人生之所当为。巧利之心容易生发机心,而机心是无法承载大道的。因此对巧利不可不慎。当今科技异化问题一定程度上是巧利之心膨胀的结果。(四)“绝学无忧”,要“学不学”,善于在心性上体悟,以至与道合真,正如庄子所言“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殆矣。”绝学是学习所臻至的理想境界,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无所学习。老子是强调“为学日益”的,只不过,学习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因此,紧接着强调要“为道日损”,只有天天损去不合道的一切,才能复归自然,达到天地境界,“明白四达”,不学之学而已。因为,这时的境界是圣人境界,他永远效法自然,与时消息,自然就没有什么忧虑的了。于上,我们可以得出,老子“四绝”的精神实质在于通过现象的抛弃,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占有。这也是老子“反者,道之动”思想的表现,通过反,来达到返回事物的本来面目,这样才能大顺自然,安平泰。可见,“愚”这种境界是人安身立命的独特智慧。对青年人而言,“绝圣弃智”启发他们,在有所成就的时候,不骄不躁,立足于零,立足于下,慎终若始。“绝仁弃义”告诉他们在一些情况,比如家庭事业发生重大变故的时候,能够“太上忘情”,化悲痛为力量,继续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绝巧弃利”则可以让青年明白,做事应该踏实,一步一个脚印,千万不要有依赖侥幸心理,也不要因眼前的利益而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绝学无忧”更是从至高层次要求青年在学习方面要从有字书到无字,更从人生到自然中去领悟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不可尽信书,不可尽信师,要唯实。因此,我们认为老子之“愚”是青年提升自我人生智慧的指导思想。
  三、老子之愚——青年成就自我的有效方法
老子之愚不仅是一种大智慧、真境界,也是一种指导人生,成就自我的方法。不啻为一盏明灯。境界在生活中往往会体现为方法。持有“愚”境界与智慧的人,他更能克服短视行为;更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的人生信仰不动摇;更能持之以恒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从这个意思上说,愚的境界其实自然演化出一整套生活智慧。我们知道往往成大事者,大多是心胸开阔之人。“愚”体现在情感上是“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49章)老子痛斥“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的统治者是强盗头子,足见其爱民之心,切矣!他认为圣人——有道的统治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处恶”、“受垢”、“受不祥”,而甘之若饴,能“损有余,以奉天下”。因此,老子把慈放在“三宝”之首,认为“天将建之,若以慈垣之”,上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将用慈爱来护卫他,也就是让他有“视海内为一家”的慈母之心。这种爱民情感实质就是“大公无私”的境界,老子讲究“贵以身于为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13章)努力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宇宙和人民,自己却“外其身”,“后其身”,(7章)没有顾虑自己的得失成功荣辱。青年人可以以“愚”来启发自己不应一时的荣辱得失而郁郁寡欢,而应远大的理想来蔑视困难,坚忍不拔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愚”体现在生活要啬,要像农夫那样善于耕种、收获、贮藏、使用。只有善啬,才能善施,为道者积跬步以致千里之遥,终抵“大器晚成”。(41章)“愚”体现在处世上“不敢为天下先”,(67章)即不争之德。他认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44章)博古通今的老子,纵览历史,知道“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46章)世人追名逐利,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剧。因此,老子提出“为而不争”、(81章)的个人修养要求,认为个人即使功盖天下,也是做自己该做的,是人生的使命和价值所在,不应有一丝一毫邀功请赏之意。“不争,故无尤。”(8章)因为,他不争名逐利,从而远离了“金玉满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9章)的忧患。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8](P384)可谓智者多失,愚者独全。“愚”体现在求知上,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学习要从源头着手,从古道、正道、大道学起,提倡“少则得,多则惑”,(22章)要握其一本,以统万殊,循序渐进,不可贪多图快,反受流散无穷之害。“愚”体现在追求上,“知不知,尚矣”(71章),以不知为耻,闻道勤行,即使已有大成,也视为残缺不全,即使已经充盈,也视为空虚;即使正真,也能“曲则全”;(22章)即使十分灵巧,也自以为笨拙,即使赢余了,也看作不足;即使明白四达了,却“大辩若讷”;(41章)总而言之,善为道者,勇猛精进,在个性涵养上永不知足,在贡献社会上,永不自高自大。综上所述,老子之愚乃不愚之愚,愚之不愚,知其智,守其愚,正是得道之真人、圣人臻于大道真善美境界,却是“和其光,同其尘”,(56章)不愿显现其真善美。因为圣人深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期恶矣”(2章)的道理,从而以愚自守,清静自正,无为而治。老子思想可谓高山流水,曲高和寡。当历史推进到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面临全面振兴之际,老子思想大行于世,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的需要。这是因为老子思想所展示的境界、智慧与方法,是人生升华、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必由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
年9 月10 日—15
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了“21世纪科学与文化:生存的计划”国际研讨会。会议通过的《关于二十一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深刻指出:“利己主义是千万人与其同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缺乏和谐的首要原因”,而克服“利己主义”,老子之“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源。青年可以汲取老子论“愚”的深刻智慧,启迪自己的人生,在以愚自守的思想指导下,不断超越个我,超越现有,迈向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当今需要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哲学?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包括不同时代的人或群体)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或世事,或者说,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境界,他或他们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对世事抱悲观态度的人有悲观主义的哲学,持乐观态度的人就有乐观主义的哲学,如此类推,就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有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和民胞物与的哲学,有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哲学,有功利主义与道德义务论的哲学,等等。
  人生态度或境界不是独立自在、随意产生的,任何一种人生态度或境界都有它之所以产生的现实依据、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就一个人来说,甚至与他的禀性、出身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以讲人生态度或境界为基本内容的哲学当然也与以上种种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如英国的经验主义就有它自己的认识论方面的依据,还以英国独特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传统为背景。一个人有某种哲学,除了许多深刻的原因,还与他个人的性格有某种联系。
  我们今天亟须发展科学,需要经世致用或者说实用(但不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但现在一些人过分热衷于功利追求,对自然采取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对人则以自我为中心,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针对这些情况,我主张在重视实用的同时,更多地提倡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精神及其理论基础“万物一体”的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一气相通、融为一体,因此,人对他人、他物应有同类感,应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和赤诚之心相待。这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哲学决非抛弃普遍概念和普遍规律,决非抛弃知识,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一个不识不知的人,既不懂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也没有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如何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呢?当今世界正处于普遍性、必然性知识日新月异、迅猛扩展的时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哲学和人生态度来面对世界呢?我们的哲学和人生态度该如何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呢?哲学比科学有更多更高的任务,它既要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而不只是某一具体科学领域内的知识,又要超越科学知识,超越科学的普遍性、必然性。
  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哲学,主张人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自然方面的、社会历史方面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古代的、当今的,中国的、外国的,越广越好。知识越广,哲学的内容就越深入越宽阔,尽管哲学本身不是知识体系。哲学所讲的最大最高普遍性问题是渗透到各种具体现象和具体知识领域中的。所以,哲学要使自己现实化,就不能停留于一般讲哲学本身,要具体讲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弃智”“心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法是“相当错误的”。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分析批评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的“陶冶哲学”时指出,“哲学尽管被归结为‘陶冶的对话’,但它决不能外于科学而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
  我对于哲学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整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人生在世,总想投身社会、实现自我,但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我所主张的哲学是一种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提高人的素质,其实素质也就是境界,就是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教授以其深邃的哲思与绝美的文采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
  9月26日晚,应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邀请,周国平教授莅临我校九龙湖校区人文讲座报告厅演讲“人生的境界”,同样吸引了近千名东大学子前来聆听,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报告厅火爆空前,讲台周围、窗台外也挤满了观众,有的同学甚至在中午时分就已排队等候。最后,在教育技术中心的支持下,学校临时打开了四座直播教室。在火爆的场景下,周国平教授以深入浅出、精彩通畅的话语将人生的境界娓娓道来,好似一脉清泉,流淌在每一个观众心中。演讲同时向我校对口支援的重庆三峡学院、西藏民族学院远程直播。
  一袭简朴淡雅的着装,温文儒雅的人格魅力,周国平教授在全体起立齐唱校歌后坐定,直入主题,畅谈人生单纯、丰富、高贵的境界。他认为人活着最重要是能够决定人生基本面貌与境界的价值观,即懂得什么是人生值得追求和珍惜的。人身上最有价值的一是生命,一是精神,然后他围绕着生命与精神两条主线展开演讲。
  为了追求单纯的生命,周教授指出当今时代的人们大多不关心生命,价值观单一,混淆了生命本身与物质欲望的需要,他指出东西方文化中对生命的本真理解,欣赏道家如淮南王“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庄子“不失其性命之情”等寻求的生命境界,以及古希腊伊壁鸠鲁追求的“身体无痛苦与灵魂无纷扰”的快乐主义。接着,周教授具体阐释了生命本身有哪些需要,首先是外部的自然环境,需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能为了功利牺牲大自然,其次是人身体的需要,包括健康、安全、爱情与亲情,周教授通过分享他幸福感最强烈的两个时刻彰显爱情与亲情的那份纯真,其中刚上大学时萌动的爱情火花让他体验到爱情所带来的生命激情与精神追求,当父亲时那种迎来小生命的幸福感,可以净化生命与灵魂、珍惜平凡生活的价值的人生启示,又体现出周教授生命中至真、温情的一面。与生命本身的需要相对的是如何对待金钱的态度,周教授对金钱的基本态度在于,金钱是道德中性的手段,可以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但是金钱不应该成为目的,更不能贪婪。具体而言,周教授提出对于金钱一是要用正当手段获取,就像伊壁鸠鲁理智地追求快乐一样;二是拥有了金钱以后,仍要有超脱的态度,把金钱看作身外之物;三是拥有了金钱以后,仍要过一种简朴的生活,追求一种更高层次、更有意义的人生境界;最后,永远把金钱当作手段。
  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上,周教授认为人要实现精神属性,包括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与高贵的灵魂,他结合当今社会的教育现状提出应该如何要让每一种精神属性都能得以舒展。就智力而言,人最重要的智力素质在于好奇心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今学校的智力教育并不利于这两种能力的发展,他相应提出快乐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路径。就心灵与情感而言,周教授提倡通过读书与写作的方法来丰富内心。对于读书,他主张要多读书,少看电视、少上网;要多读经典原著,少读畅销书以及二手或三手材料。对于写作,可以通过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来留住生命中的点滴,在写作中审视、体验生活与生命的真谛。
  周教授的演讲融贯人生,透析生命,通俗易懂而不失深邃广博,围绕着一个观点,或者引用哲人名家的经典话语,或者贯通古今中外的思想传统,或者讲解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或者分享自身人生的真实经验,或者结合现实社会的具体现象,总会直达观众灵魂深处进而引起共鸣,如饮甘露美酒,清香醇美。
  “人生的第一目标是优秀,而不是成功”,演讲中诸如此类的经典话语也许已印在听讲人心头,而周教授真实的性情、优美的话语也会成为每个人人生的一道风景,宁静而悠扬。这么多年,与哲学若即若离。一静下心来,哲学就会悄然而至。年轻的时候,觉得哲学挺简单,只要划好唯物唯心两条线,把准物质精神两关系,哲学即一通百通了。
年龄大了,才发现哲学没那么简单。哲学关乎智慧,智慧是什么?智慧既是科学和艺术,又是经验和感悟。智慧富有弹性,更富有个性。生活中的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智慧。
说哲学不简单,还因为其中的主义和流派五花八门,听起来各有道理,稍不注意会被误导。此外,哲学还是关于方法论的科学。这就更复杂了,一件事情一千个人分别去做,可能用一千种方法。庆幸的是,用不同的方法,很可能都把事情做成功。
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在于哲学的不简单,而在于一些人的坏毛病,那就是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以显示自己高明。老子比较好,关于世界观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看,万物根源就清楚了。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有作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事情,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
  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石上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过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她写道:“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要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写的《姥姥语录》中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无旁骛的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