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清皂基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化学成分

兰坪虫草居群菌丝体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研究--《云南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兰坪虫草居群菌丝体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对14个兰坪虫草Ophiocordyceps lanpingensis Yu et Chen居群菌丝体中13种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分析;从中选出两组(每组均为20株)菌株分别进行虫草多糖抗氧化和虫草黄酮抗氧化活性分析。旨在为开发利用兰坪虫草提供科学依据。
运用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14个兰坪虫草居群菌丝体中13种化学成分进行测定,调查发现,兰坪虫草菌丝体中均含有多糖、甘露醇、黄酮、尿嘧啶、尿苷、2'-脱氧尿苷、肌苷、鸟苷、腺嘌呤、胸苷、腺苷、2'-脱氧腺苷12种成分,未检测出虫草素。对这12种化学成分变异式样研究表明,不同居群间各成分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2'-脱氧尿苷的离散程度最大,在居群间平均变异系数为105.291%,个体间平均变异系数为204.171%,石凳居群(LPSD)的变异程度最大为175.883%,营盘居群(LPYP)的变异程度最小为45.825%;黄酮的离散程度小,居群间变异系数为25.909%,个体间变异系数为33.766%,东山居群(LPTDS)变异程度最大为40.409%,巨甸镇居群(LPLIJ)变异程度最小为15.696%。
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兰坪虫草菌丝体各个化学成分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腺苷在居群间差异最大,分化最显著。各居群腺苷的平均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冬虫夏草规定(腺苷含量不得少于100μg/g)的含量,104雪山居群腺苷含量最高,为μg/g,除了与联合村居群、尖锄山居群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各居群差异均显著(P0.05);菌株LP104XS031的腺苷含量最高,为μg/g,尿苷、鸟苷、黄酮含量也相对较高,分别为μg/g、μg/g.μg/g。
通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成分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数为低度线性相关,只有尿苷、腺苷、鸟苷三者的相关性为高度线性相关,其中鸟苷与腺苷的相关系数为0.894,尿苷与鸟苷相关系数为0.858,腺苷与尿苷的相关系数为0.811。通过巢式方差分析,表明兰坪虫草菌丝体12种化学成分变异方差平均有76.077%来源于居群内个体间,平均有23.924%来自于居群间,表明兰坪虫草菌丝体化学成分在居群间出现不同的分化,其变异方差为9.94%~35.84%,其中腺苷、尿苷、鸟苷、甘露醇在居群间分化较大。
本研究对兰坪虫草菌丝体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表明,兰坪虫草菌丝体提取的多糖、黄酮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均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且多数菌株多糖、黄酮抗氧化活性高于冬虫夏草的抗氧化活性。兰坪虫草菌丝体多糖抗氧化活性最好的菌株为LPJCS15,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556mg/mL、1.161mg/mL,当样品浓度为2.5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的吸光值为0.0891兰坪虫草菌丝体黄酮抗氧化活性最好的菌株为LP104XS031,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羟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0.967ng/mL、3.743mg/mL,当样品浓度为2.5mg/mL时总抗氧化能力的吸光值为0.236。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对兰坪虫草菌丝体化学成分变异式样研究,揭示兰坪虫草菌丝体化学成分在居群和个体间的变异式样;通过对兰坪虫草菌丝体多糖、黄酮的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兰坪虫草菌丝体都有抗氧化活性,多数菌株高于野生冬虫夏草的抗氧化活性。菌株LPJC15、LP104XS031不仅抗氧化活性较高,且活性成分综合指标优良,可用于规模化发酵生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S567.3【目录】:
摘要3-5Abstract5-8目录8-11第一章 前言11-19 1 虫草主要的生物活性物质11-14
1.1 核苷类物质11-12
1.2 多糖类物质12-13
1.3 虫草酸(D-甘露醇)13
1.4 氨基酸类物质13-14
1.5 无机元素14
1.6 其他成分14 2 虫草抗氧化活性的研究14-17
2.1 虫草体外抗氧化15-16
2.2 虫草体内抗氧化16-17 3 兰坪虫草的研究近况17-18 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8-19第二章 兰坪虫草居群化学成分变异式样分析19-47 1 材料与方法19-30
1.1 实验材料19-20
1.2 主要实验仪器20-21
1.3 实验材料的制备21-22
1.3.0 菌种分离21
1.3.1 斜面菌种活化21
1.3.2 液体发酵培养21-22
1.4 实验方法22-30
1.4.1 多糖含量的测定22-24
1.4.1.1 样品多糖含量测定22
1.4.1.2 多糖标准曲线的制备22-23
1.4.1.3 多糖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试验23-24
1.4.2 D-甘露醇含量的测定24-25
1.4.2.1 样品D-甘露醇含量测定24
1.4.2.2 D-甘露醇标准曲线的制备24-25
1.4.2.3 D-甘露醇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试验25
1.4.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25-27
1.4.3.1 样品总黄酮含量测定25-26
1.4.3.2 总黄酮标准曲线的制备26-27
1.4.3.3 黄酮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试验27
1.4.4 核苷类的HPLC检测27-30
1.4.4.1 色谱条件27
1.4.4.2 定量计算方法27-28
1.4.4.3 样品溶液的制备28
1.4.4.4 标准曲线28-29
1.4.4.5 核苷类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和回收率试验29-30 2 实验结果与分析30-44
2.1 兰坪虫草活性成分描述性分析30-37
2.2 兰坪虫草活性成分的单因素方差分析37-41
2.3 兰坪虫草活性成分相关性分析41-43
2.4 兰坪虫草活性成分巢氏方差分析43-44 3 讨论44-47第三章 兰坪虫草菌丝体抗氧化分析47-67 1 材料与方法47-50
1.1 实验材料47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47
1.3 实验方法47-50
1.3.1 样品多糖的制备47-48
1.3.2 样品黄酮的制备48
1.3.3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48-49
1.3.4 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49
1.3.5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49-50 2 实验结果与分析50-65
2.1 DPPH标准曲线的绘制50
2.2 兰坪虫草菌丝体多糖抗氧化分析50-57
2.2.1 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50-53
2.2.2 多糖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53-54
2.2.3 多糖总抗氧化活性测定54-56
2.2.4 多糖抗氧化能力56-57
2.3 兰坪虫草菌丝体黄酮抗氧化分析57-65
2.3.1 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58-59
2.3.3 黄酮羟自由基清除率测定59-61
2.3.4 黄酮总抗氧化活性测定61-63
2.3.5 黄酮抗氧化能力63-65 3 讨论65-67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67-70 1 兰坪虫草居群化学成分变异式样研究67-68 2 兰坪虫草抗氧化活性分析68 3 展望68-70参考文献70-77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7-78致谢78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明伟;温鲁;魏鹏;刘森琴;朱亚兰;;[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李春如;吴茜茜;严景华;樊美珍;李增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王金彬;章能胜;王小董;胡丰林;;[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张海英;凌建亚;张长铠;;[J];德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许周善,周晓燕;[J];工业微生物;2000年01期
梅德强;文庭池;梁宗琦;;[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刘安军;祝长美;朱振元;钟玥如;朱姗;虞益华;;[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03期
翁梁;温鲁;陈蕾;高佳;孙娟;;[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海春旭;[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4期
张显科,刘文霞;[J];菌物系统;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海春旭,王文亮;[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5期
梁欣;海春旭;;[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5期
冯丽,王学英,董文娟,李群,付田霞,石生林;[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6期
王重龙,陶立,张勤,张东红,李庆岗,刘卫东;[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黄清荣,姜华,张萍,辛晓林,张艳,王晓彦;[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黄清荣;辛晓林;王艳华;赵兴艳;张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王启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代君君;范涛;吴传华;肖林珍;田善富;;[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吴智艳;闫训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勇应辉;戴传超;杨启银;张波;;[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宏伟;[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范菊莉;[D];浙江大学;2009年
孙伟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杨培民;[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瑞芳;[D];内蒙古大学;2011年
孙涛;[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廖立东;[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王孝勋;[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李卿;[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夏寒冰;[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叶博;;[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张海英;;[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王奇;薜阳;;[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0期
于春秀,黄勃,樊美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林武滔,念保义,王铮敏;[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蔡仲军;尹定华;秦松云;;[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2年01期
刘飞;伍晓丽;尹定华;陈仕江;曾纬;;[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6年01期
陈仕江;钟国跃;马开森;;[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6年02期
施英;吴娱明;刘学铭;廖森泰;邹宇晓;陈卫东;陈智毅;;[J];蚕业科学;2007年03期
俞宙,何建新;[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晶琦;;[J];云南畜牧兽医;2006年03期
付雪晖;;[J];农村实用技术;2009年12期
游宏云;杨云锦;;[J];云南林业;2007年02期
和四池;李俊东;和林泉;;[J];中国牧业通讯;2010年03期
张义娟;;[J];农民致富之友;2013年04期
和陆山;[J];云南农业;1995年07期
李香发;;[J];林业实用技术;2013年05期
彭亚勇;;[J];中国林业经济;2014年03期
和占海;;[J];中国畜禽种业;2011年07期
刘万萍;崔亮伟;;[J];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梁丹丹;[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梁丹丹;[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刘为民;[N];云南日报;2007年
刘为民;[N];云南日报;2007年
刘艳;[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本刊记者;[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伍平;[N];云南科技报;2007年
付雪晖;[N];云南日报;2009年
付雪晖;[N];云南日报;2009年
王靖生 驻怒江记者
罗金合;[N];云南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自宏;[D];云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曹洪华;[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肖文俊;[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李亚洁;[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赵聃聃;[D];云南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蓝月亮“茶清”天然绿茶洗洁精主要成分为“绿茶精华、绿色环保活性洁净成分”,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这两种成分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按投票排序
我觉得就是表面活性剂加上一些香料吧。。洗洁精都是这么做的。
绿茶里面的主要成分有绿茶多酚,鞣酸,咖啡因以及叶绿素。 所以我赞同@赵世奇的答案
两个字“香精”
就是香精加色素~~~一切都是虚的
绿茶精华是指香精,但是属于食品级别的香精。楼上应该是“绿色环保活性洁净成分”这个断错句子了,绿色环保活性洁净成分,绿色环保是指产品不含磷铝、洗后无残留,活性洁净成分就是表面活性剂,属于去污成分。
天然椰油和天然棕榈油。我是蓝月亮公司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西南地区高等真菌重要类群的分类与新化学成分研究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等完成
&&& 该项目对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的许多重要类群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突破,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的基础。对我国牛肝菌目、蘑菇目、腹菌类和肉座菌科、麦角菌科等部分子囊菌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共发现3个新属,4个新组,144个新种和一大批我国新记录种,其中很多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公认并引用。在高等真菌生态地理学研究方面,率先论证了我国西南地区环境与高等真菌演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首次阐述了该地区真菌区系的特点,最早提出了我国真菌的地理分区,充分阐明了我国西南尤其是横断山区是高等真菌多样性的关键地区,揭示了大量共生、腐生真菌的特殊分布规律。在高等真菌化学研究方面,对西南产的我国一些特有种和重要类群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发现新化合物50个(包括4种新的结构骨架类型),其中一些化合物不仅结构新颖,还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如从肉球菌(Engleromyces
goetzii)中分得Neoengleromycin和从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中分得的Tremellin化学结构十分奇特,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被列为“热点化合物”。此外,如从地花菌(Albatrellus
confluens)分离出一个新结构骨架作用于VR-1受体的具有动物体内镇痛作用的化合物(命名为Albaconol)。从硫磺菌(Laetiporus
sulphureus)中首次分离鉴定出两个能产生视幻觉的活性化合物。该项目从系统学、生态地理学和化学不同角度,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对西南高等真菌进行了综合研究,揭示了西南高等真菌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特征、地理分布和演化规律,探讨了某些类群中所含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结构变化及其在医药上的潜在应用。
&&& 该研究至今为止已完成专著12部(主编专著2部,参加主编或编写专著1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34篇,包括国际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8篇,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SCI收录38篇,对我国西南不同生境的高等真菌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和采集,其中5人次进藏,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标本,建成了一个共14万余号标本(含有4万1千余号高等真菌标本)的隐花植物标本馆。
版权所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E-Mail:nosta@mail.
联系电话:010-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洁胶是什么成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