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纪对科学教师的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有什么要求

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
当前位置:>>>>>>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肩负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学科研的任务。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不断地学习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信息知识,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不断发展。下面就怎样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老师的信息素养,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同仁们共勉。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的开展和质量,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我们应该重视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素养的培养,并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高尚的思想素养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思想素质。
2.具有热爱本职工作的思想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把它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为之奋斗不止。
信息技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主要表现在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3.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这是学科特点所决定的。
⑴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教师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不断跟上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
⑵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劳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
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担负各种竞赛辅导和辅导其他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积件等工作。
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进行计算机房和网络系统的软件、硬件管理和维护。
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知识结构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完成教学任务,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教学需要的各种知识。
1.信息技术知识
为完成教育教学目的和任务,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信息学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
对于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的范围和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有明确的规定,并配有系统的教材。但是,面对中学信息技术这门日益发展的新学科,有许多新知识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和总结。
2.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知识
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的广博知识,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十分了解和熟悉信息技术发展历史。有人这样说:只有了解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才能把握信息技术今天的现状和展望未来的发展。要获得这些知识,教师必须要做好资料收集和积累工作,并要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
例如,从人脑的计算到计算机的计算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使人类跨进了信息时代。应该让学生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得到启示:科学家是怎样在创新的道路上艰辛的工作的,如果没有他们坚韧不拔地对待科学的探索精神,是不可能取得丰硕的成果的。(鉴于文章篇幅,详细的史料此处略)
3.哲学、逻辑学、美学和方法论等知识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适当的哲学、逻辑学、美学和方法论等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因为哲学、逻辑学和美学等学科内涵丰富,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一般地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彻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让学生掌握其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通过逻辑学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逻辑的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审美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信息技术方法论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与其他学科一样具有自己的特色,教师应该去研究、学习和探索,因为,正确的方法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完成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某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方法的科学性、重要性。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能力结构
具备了良好知识结构的教师,不一定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因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除了必备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应具有合理的能力结构。
1.具有自学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必须逐渐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这个过程中,自学能力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具有自学能力,也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1965年,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摩尔曾预言:微处理器上集成的晶体管数,每隔18个月就会翻一番,微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也相应地成倍增长。这条著名的摩尔定律现在依然起着作用。21世纪,信息技术更将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人类将迎来“智能时代”。
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实施和发展。所以,每一位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并确定学习的方向和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
2.具有实践操作能力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组织和教学的质量。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在对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应用上。
例如,学生在上机操作过程中,计算机或者网络发生了障碍,教师最好能够及时排除,以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学生在操作应用软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要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3.具有组织能力
教师的组织能力,在于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竞赛辅导等过程中,有效地把学生组织起来,使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并善于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丰富教学活动。
例如,每年举办的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各省、市和学校根据学生在这方面的爱好和特长,组织学生进行训练和辅导。组织和开展好竞赛辅导活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方面;也是培养信息技术优秀人才的需要。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信息社会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思维敏捷、成绩优秀又有计算机特长的人才。
同时,竞赛活动的过程,也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过程。坚韧不拔的意志、严谨求实的作风、力争上游的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信念、团结互助和热爱集体等优良品德,都能在竞赛活动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具有教学科研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可以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不能停留在照书本教学的层面上,只有把这门学科当做科学来研究,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也就是说,我们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使自己成为学者型和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门新的学科,而且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在作相应的发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注意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
薛维明 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苏州市名教师,江苏省中学计算机特级教师,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教材教法有一定的研究,是江苏省高中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的主编,发表文章80多篇,出版书籍数10种,代表作有《中学计算机教学法》、《从数学题解到程序设计》等。
(摘自: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作者:薛维明)
【上一篇】
【下一篇】21世纪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1世纪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终身学习
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素质和终身学习
一、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种不要替代性的职业,新世纪的教师素养应该以胜任21世纪所需的创新人材为目标来提的,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1.教师的专业态度
教师的专业态度表现为教师是否有意愿从事教师职业并且自觉遵守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规范,其中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教师的专业理想是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它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的目标,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巨大动力;专业情操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专业性向指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将显著地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工作效果。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还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从而形成新型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2.教师的专业知识
虽然关于教师的分类体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作为一名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叶澜,1998),包括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和技巧、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科知识,而且三个大的方面应该是相互结合和交融的。需要指出的是,有关学科的专门性和知识,不仅指教师要对该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以便能够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基础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也指对与该学科有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和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为学科间的合作提供可能,还指教师对该学科的发展、价值以及该学科所提供的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和方法,为学科教学提供更丰富的人文价值。教育学科知识方面则不仅包括教师认识教育对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还包括对教育哲理的理解、管理策略、教育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化的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在关于教师能力的研究中,存在着诸多的概念表述,如教师基本功、教学技能、教学技巧、教学能力等。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除了交往与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等外,还需要有系统化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当上述各方面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高度的统一,即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时,我们说教师具备了教育智慧,这时的教学会进入一个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
二、终身学习
1.什么是终身学习
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从表面字义上讲,终身学习是指持续人的一生的学习活动;从实践层面上讲,终身学习活动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中国古人“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终身学习最朴素的思想。然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终身学习的提出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不同研究者曾从不同的角度、侧面给终身学习下过定义,然而却始终没有达到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一致,的确,要给“终身学习”下一个广泛适用而又非常准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前对终身学习的解释,最具权威性、最广泛地被人们所接受的定义是由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提出的,并于1994年11月被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纳的概念:“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
2.终身学习的特征
终身学习往往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等概念交织在一起,不少人认为,与其说它是一种教育概念,不如说它是一 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学习是为了人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人力资源的开发,而是人性的自我完善,不是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终身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知识,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和自我完善的本领,最终促进人们在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跟上时代的步伐,完善自我,同时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统一。
(2)终身学习具有全员性。能够实现终身学习的社会必须为教育的公平性、民主性思想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公民无所谓年龄大小、健康状态好差、经济收入多少、社会地位高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得到平等的教育,享受均等的学习机会和权利,教育是大众化的,而不再是特定年龄或阶层的人所独享的。教育的机会和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共享,社会成员利用充分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进行学习的权利得到法律的保障,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同时,它强调把一切具有学习和教育功能的机构或学习组织联系起来,全面地促进社会全体成员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3)终身学习具有全程性。由于教育已经不能一劳永逸地培养适应某种固定不变的职业规格的人,因此将人的一生分为用于受教育的前半生和用于工作的后半生的做法不再是明智之举,也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正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的负责人法国人郎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促进会上的总结报告中所提出的“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期和青年期,它应伴随人的一生而持续地进行。教育应当借助这种方式,满足个人及社会的永恒要求。”终身学习主张向每个人提供进修和丰富知识的机会和可能,把教育和学习贯穿到每个人一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去,使人们“活到老,学到老”。
(4)终身学习具有开放性。终身学习打破了封闭的教育体制,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网络(learning networks)。这种开放性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个体的心是开放的,以真诚的态度打开心扉和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其次,学习在时空上是无限的,学习不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不限于学校,而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广泛的学习;最后,学习的方式是灵活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
(5)学习是自主、创新的。学习有维持性学习(也称适应性学习)、创新性学习之分,维持性学习是面向过去和现在的,创新性学习是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应该是创新性的,要求人为了创新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超越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而一个能够创新性学习的学习者,应该是一个积极而能动的学习主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信息素养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