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看到死去的大哥托梦别跟我说你懂日本要吃玉米跟黄瓜有什么寓意

去海边我带了 西瓜葡萄紫菜包饭玉米黄瓜面包薯片水饮料其他还要带什么吃的_百度知道
去海边我带了 西瓜葡萄紫菜包饭玉米黄瓜面包薯片水饮料其他还要带什么吃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吃得完吗?海边主要是玩玩沙子,游游泳,带点喝的吃的就差不多了!
面包、KFC快餐、超市买的蛋卷、炸鸡腿,还可以带上方便面、八宝粥、香肠即食的。这些吃完了会胖一两斤的。。。嘻嘻
还要带我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五、面对大山(龚奇)
19、感受麻栗坡民族双语教学
四月的麻栗坡,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我有幸随县教研室,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七位老师下乡调研考察,短短的四天里,我们驱车五百余公里,走访了南温和,天保,猛垌,大坪,八布等苗,壮,瑶族聚居的15所中小学,获得了我最感兴趣的民族双语教学的一手资料,让大家一起分享.
一:基本情况
麻栗坡县辖11个乡镇96个村委会(社区),192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瑶、彝、傣、仡佬、蒙古8个主要民族,总人口27.3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10.89万人,占总人口的40.1%。
据2006年9月统计,全县中学17所,小学300所,(含一师一校教学点80个),有各级各类在校生45299人.。全县开展双语单文的学校69所,少数民族学生占100%的学校有41所,担任双语单文的教师98人,其中本科学历的1人,专科学历14人,中专学历70人,高中学历的13人。担任语文教学77人,数学教学76人,其他学科教学50&人.
二,随堂听课
我来到了闸北区援建的猛硐乡铜塔万隆小学,学校属一师一校,学生10人,教师只有一位叫黄廷宝的老师,师生全是瑶族人.我听的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内容很简单,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字.这位有着近20年教龄的黄老师先把八个字写在黑板上,然后用瑶语读一遍,解释一遍,再请学生齐声朗渎几遍,黄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浅显易懂,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了句意.课堂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用汉语来口语和书面的表达,黄老师很耐心,逐字逐句,反复纠正学生的发音,一遍又一遍地让学生跟着他读,男生读,女生读,齐声读,个人读.十几遍后,所有的学生都会了,而这基本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
三,课后请教
课后我开始向黄老师请教我感兴趣的几个问题,学前这里的瑶族孩子汉语基础怎样?绝大多数的孩子听不懂汉语,更谈不上开口讲了,只有这位会一点,他指着这位清秀的小男孩告诉我,因为他的爸爸是汉族人,妈妈是瑶族人.一节课如何安排双语教学时间?一开始用瑶语时间很多,渐渐减少,一般一节课30%瑶语,70%用汉语讲,这个年龄是孩子学语言的最好时期,多用汉语讲课就是要让他们早一点掌握,对他们今后生活有帮助.教育部门是如何要求双语教学的?领导要求我们在三年级必须全部用汉语教学,实际上我已在二年级中期已全部达到了,我想象我们这样的学校肯定很多.你的汉语讲得这么好,何时学会的?我做学生时的成绩不错,后来我考上了县城的学校,与汉族兄弟经常在一起,我的汉语能力就这样提高了.现在你的生活中,与人讲汉语的机会多吗?不太多,除了与学生上课外,很少有今天与你们在一起讲汉语的机会,学生不住校,而我一个人必须住校,这里有非常贵的一套远程教学的设备,你也看到这里的环境,周围全是山,没有村庄,孩子们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平时很少有人经过这,只有这条狗和这台电视机陪我,我的汉语老师现在就是它,他指着我们闸北捐赠的那台大彩电,谢谢你这位上海老师今天来看我.望着眼前这位淳厚的同行,我不忍心再问下去了,只有紧紧地握着他的手,黄老师,我一定把你的事讲给更多的上海同行知道.临走,我递给不抽烟的黄老师一包上海红双喜烟作留念.
四,领导介绍
1,领导重视
在随车赶往另一所学校的路上,两位教育局的领导又给我上了一堂课,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学是我们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认真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民族文字材料建设工作,麻栗坡县教育局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以分管民族教育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全县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民族文字材料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教育局教育股,负责处理具体日常事务,向各乡镇中心学校印发了《关于在全县各乡镇学校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民族文字材料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乡镇中心学校认真开展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民族文字材料建设工作,要有专人职责,抓落实。
2.找准原因
麻栗坡县现有少数民族学生20114人,占总数的44.4%。要提高这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认真进行分析、深入调查了解,找准原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为此,县教育局组织机关人员,曾分成6个调查小组对全县11个乡镇的学校进行了专项摸底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提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民汉语言不通”,是提高文化素质的最大障碍。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的启蒙是本民族的语言,绝大多数教师是汉族教师。学生听不懂老师的话,老师也听不懂学生的语言,在语言互不相通的环境中来办学,来完成教学任务,是难以实现提高的。故“民汉语言不通”是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素质的最大障碍。
3、调整结构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能否提高,关键之一在教师,要实现学生“民汉兼通”提高质量,首先是教师必须“民汉兼通”,实行“双语教学”才能实现。为使学校师生“民汉兼通”,我县在师资搭配上进行了结构调整。一是将少有的少数民族教师调整到最需要的学校任教;二是将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和不会说但能听得懂少数民族语言的汉族教师调整到最需要的学校任教;三是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并入附近的汉族小学,形成“民汉”混合办学;四是采取“民汉”学生混合编班,使学生相互进行语言交流沟通。通过调整搭配,目前我县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教师都能用双语进行教学,“民汉”混合办学的汉族教师已“民汉兼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4、加强管理
⑴实行“双语教学”模式。
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和“民汉”混合的学校实行“双语教学”,即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一、二年级学生采取以民族语言教学为主,加授汉语的教学模式。对三年级以上学生采取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民族语的教学模式。对“民汉”混合的学校以汉语授课为主,加授民族语为辅的教学模式。
⑵加强指导。
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以其他学校的教学有着不同特点,一是教学进度缓慢。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只懂得本民族的不完全的语言,教学时老师必须利用“民汉两用”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和交流,时间用的多,这样就很难跟上其他学校同内教学课时的进度。二是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困难。少数民族学生要用一半的时间来学习汉语,用一半的时间来接受和掌握教学的内容,并且缓慢。教师也要多花一半的功夫来传授教学内容。也就是完成一个知识的教学任务,老师必须用两种语言各讲授一至二次,甚至多次,教学时间用的多,“两多”形成了完成教学任务的困难。由于以上两个特点,我们改变了对担任“双语教学”教师工作的评价方式。实行了“三个统一”的评价方法,即教学成绩统一评价,教师年终考核统一评价。教师评优晋级统一评价。这样既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⑶给予照顾。
对少数民族学生学校和“民汉”混合学校给予关心和照顾,一是做到“九优先”,即兴建校舍优先、指导学校工作优先、学生经费补助优先、教师配备优先、教师学历培训优先、图书配备优先、教学仪器配备优先、文体器材配备优先、劳动劳技设施配备优先;二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对这些学校的学生照顾一定比例;三是教育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扶贫济困重点是这些学校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享受“两免一补”给予重点照顾;四是学生入学不受年龄限制和择校就读给予优先安排。
通过一系列对“双语教学”工作的开展和重视,有效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学龄儿童也高兴地纷纷上学读书,特别是女儿童,既巩固了“普九”成果,又保证了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听得懂,学得会。有效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麻栗坡县在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困难,学校没有经费征订民族常识课本和相关资料;二是部分教师对开展“双语教学”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少数民族学生难教,时间花的多,成果出得慢。思想波动,无心恋战;三是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人员来抓此项工作,都是兼职的;四是缺乏研究人员。五是民族文字教材欠缺。
民族问题无小事.民族团结,共同发展,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重要国策,民族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是我来云南支教一年的最大收获
&&&&&&&&&&&&&&&&&&&&&&&&&&&&&&&&&&&&&&(此文发表于《文山教育》08年第4期)
20、感受麻栗坡民族教育
麻栗坡,祖国南疆云南的一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她与我们的闸北结成了对口帮扶的区县,07年8月,我有幸成为上海市第七批援滇老师到麻栗坡支教,在这里的一年,我无时无刻都被各级教育领导们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精神感动,也被边疆同行们的甘守清贫,无私奉献的崇高师德感动,更为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孩子们感动。
一年里,我来到苗族学生集中的杨万和八布两个乡,壮族学生较多的猛硐,大坪两个镇,访问了县教育局何家宽副局长和教育股胡干事,进修学校的老师,民族中学的冉校长,盘龙中学的王栋校长,口岸中学唐孝红校长,并与我所在的县一中的领导,老师,同学进行了一系列座谈,掌握了较完整的一手材料,奉献给关心民族教育的同行们,因为民族教育也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基本情况
麻栗坡县有苗、瑶、彝、傣、仡佬、蒙古等8个少数民族,国土面积239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277公里达公里,全县11个乡镇,总人口27.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0.93万人,占40.04%,有完小120所、中学17所,其中省定民族中小学各一所,2006年9月有中小学(幼儿)在校生45299人,其中少数民族20114人,占总数的44.4%。校内外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少年17395人,已入学17184人,入学率98.79%
这一典型的民族杂居边境县,决定了抓好中小学民族教育工作对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对推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巩固国防,抵御境外文化渗透,走各民族共同繁荣道路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基本做法
face="新宋体"&一&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增强民族凝聚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促进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县教育局和县民族宗教局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成立了麻栗坡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由县教育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县民族宗教和教育局分管民族教育的副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教育局教育股。早在2005年,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继续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麻教联发﹝2005)1号,对开展此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各乡(校)也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31个,领导小组成员284人,并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县乡校机构的健全为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
2、确定示范,以点带面。以省州在麻栗坡县确定示范点(民族中学和猛硐民族小学)为契机,县里又确定了八布中学、八布小学、杨万小学、猛硐中学、盘龙小学5所学校为县级“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在省州县示范学校做出示范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格局。全县中小学共确定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科任教师1450人,征订了《中华大家庭》、《今日民族》、《民族常识》民族少年等相关教材,活动列入课表,并切实有效地开展了各种教育活动。
3、因地制宜,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在广泛深入开展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各乡(校)都从不同角度组织开展活动,如学习《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自编具有民族风情的乡土教材、创建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示范班、与村舍建立民族团结教育联络员制度、举行“各民族一家亲”专题文艺晚会、评选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利用黑板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活动,使民族团结进一步深入人心。
4、办好寄宿制民族小学和国境线学校,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成果。省人民政府对麻栗坡县采取了倾斜政策,将猛硐小学办为省定民族小学,兴建了校舍,增添了设备,解决了学生住宿,给予学生生活补助。建校21年来,基本实现了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有所得,办学效益逐年提高。2000年以来,省人民政府逐步对边境沿线中小学生实行“三免”教育,2005年取消“三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两免一补”教育政策,扩大了补助范围。在此基础上,县人民政府继续对边沿乡镇少数民族生给予补助费,这些措施的落实,极大地抵御了境外的文化渗透,促进了边境一线民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增强了边境地区的民族大团结。
5、办好民族中学,增进各民族和睦相处,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道路。在省州人民政府和民族工作部门的关怀下,经省人民政府批准,1980年12月在我县一中校点设立了省定民族中学,激活了学校办学活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在难以满足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入学需要的情况下,1987年与县一中分校新地址。建校26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及民族工作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快县民族中学的发展。一是完善学校硬件建设,增添学校设备和教学仪器;二是从全县选拔懂业务、善管理、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充实完善领导班子,为全面抓好民族教育提供组织保证;三是选拔年富力强,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到民族中学任教,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师资保证;四是初高中面向全县各乡镇招生,确保招收到本县境内各民族学生,特别重视招收少数民族人口数少的民族生,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五是狠抓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06年7月县民族中学辍学率初中控制在2.46%,高中巩固率达89.78%,高中毕业率达96.0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100%,高中会考合格率达93.24%,高考上线率63.51%。通过20多年的努力,县民族中学培养了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充实了农业生产第一线,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注入了活力,也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专科、本科少数民族大学生,目前各民族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大学毕业生回到家乡,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努力工作。
face="新宋体"&二&办好半寄宿制高小,加强民族教育发展步伐。
在贫困地区实施“普九”工作,巩固提高“普九”成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高寒贫脊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但是,由于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民族工作部门的大力支持,麻栗坡县半寄宿制高小由2001年的27个点发展到现在的66个点,补助学生由2700人扩大到6596人,覆盖了村完小的55%,特别是解决了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问题。
在办好半寄宿制高小工作中,一是加快了半寄宿制高小校舍的改造力度,完善了学校设备设施,使之成为农村示范性小学,66所办寄宿制高小生均占地面积达标、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标率、“六配套”合格率均为100%,学校“四室”齐全,绝大部分学校已成为花园式学校。二是加强半寄宿制高小管理,县教育局每年坚持对半寄宿制高小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不断总结工作得失,努力改进工作方法,限期整改存在问题。三是对半寄宿制高小实施“七优先”,即指导学校工作优先、教师配备优先、教师学历培训优先、图书配备优先、教学仪器配备优先、文体器材配备优先、劳动劳技设施配备优先。66所半寄宿制高小教师编制配备率、教师学历合格率、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培训合格率、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均达100%。四是严格管理半寄宿制高小经费、把每分钱用在刀刃上,同时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每个校点都养猪种菜、努力改善学生伙食,切实巩固了在校生,以此推动了少数民族儿童和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普及。
2006年9月,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77%,66个半寄宿制高小覆盖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99.82%,比全县高0.05个百分点;全县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99.69%,其中半寄宿制覆盖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入学率99.82%,比全县高0.13个百分点;少数民族女儿童入学率99.69%,比全县高0.11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办寄宿制高小已经显现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是加快民族教育发展,促进民族大融合,提高贫困产区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face="新宋体"&三&采取特殊措施,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在具体工作中,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入学不受年龄限制;二是少数民族学生择校就读给予优先安排;三是少数民族学生享受“两免一补”教育给予重点照顾;四是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占一定比例;五是教育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扶贫济困重点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贫困家庭;六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双语教学;七是实行民族生与汉族省混杂编班;八是高中招生除省州规定的少数民族省照顾30分外,录取时给予政策倾斜。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观念。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麻栗坡县在中小学全面开展民族教育工作中,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困难,学校没有经费征订民族常识课本,中小学民团结教育活动资料;二是部分学校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工作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三是巩固“普九”校舍紧缺,特别是实验楼、学生宿舍和食堂、教学辅助用房紧张,对发展民族教育十分不利;四是中小学生辍学现象没有得到根本遏制,流失学生中民族生居首位,其根本原因是贫穷,省把过去的“三免费”教育改为“两免一补”政策执行,减少了“三免费”地区学生文具费用的投入。据调查统计,全县少数民族学生小学交不起学习费用的占20%以上,初中学生则高达35%,还需集中社会力量给予救助。
四.下步工作的打算
中小学民族教育工作是教育和民族工作的一项永久性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今后工作中将从以下几方面抓好落实。
face="新宋体"&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讲政治的高度加强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领导,使各级学校学生从小树立各民族大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意识,从而做到爱我中华,知我中华,促使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face="新宋体"&二&广开门路,多方筹资,努力解决中小生民族常识课本所需资金,同时争取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增加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所需资料,拓宽民族教育活动渠道。
face="新宋体"&三&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纳入各级学校教育目标管理范畴,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长效机制,年年进行考核,兑现奖励,公告社会,激发学校工作的主动性。
face="新宋体"&四&加大校舍改造力度,努力解决“普九”巩固工作中紧缺的实验楼及相关的实验设施,完善教学辅助用房和学生宿舍、食堂,为各民族学生能有动手操作的培养场所创下必要的条件,也为师生学习、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face="新宋体"&五&千方百计抓好控辍保学工作,尤其是要视少数民族生的控辍问题,继续推行经实践认为成功的“依法控辍、责任控辍、治乱控辍、助学控辍、劝辍归学”六控措施,把全县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面对人均受教育程度只有五年多一点的整个麻栗坡地区的民族教育,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也非常愿意为国家的民族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此文发表于《文山教育》08年第6期)
21、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
中心内容:本文通过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讲述,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自觉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作贡献。
关键词:民族团结&&历史&&教育
有人说只有到过新疆才知道中国的大,我要说只要到了云南,你才会理解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的含义。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一个地区。在云南省,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其中16个跨境而居)。这些民族的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七分之一。07年夏天,我有幸作为第七批上海赴滇支教队伍中的一员,来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一个靠近中越边境上的小城从教一年。一年中,我时时被这里的民族兄弟情谊、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氛围所感动,也常常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论在何地都要增强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意识。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历史教师的我责任义不容辞,民族关系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更是国家整体利益、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企图颠覆祖国统一的反动活动,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必要。我在《中国历史》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一.让学生知道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1.中国版图之大。同学们在学中国历史,读古代史历史地图的时候,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经常会议论中国版图从什么时候一点点大起来的?哪个朝代的版图达到最大?历史老师如果不加正确引导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因此,我在课堂上,每每讲到各朝代版图的时候都会向学生强调一个理念。我们伟大祖国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幅员广大、资源丰富和人口众多的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结果。少数民族对我们祖国的国土的开发作用极为重要,在地图上,我会全方位地向学生介绍东夷族最先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最先开发了长江、珠江、闽江流域,藏族最先开发了青海、西藏地区,彝族和西南各族最先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最先开发了东北地区,匈奴、鲜卑、突厥、回纥、蒙古各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族和西北各族则开发了西北地区,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都了解了中国版图之大,少数民族的贡献功不可抹。
2.中华民族之多。在教学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们最初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民族为什么不是单一的?历史老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认识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我在讲秦朝历史的时候,告诉学生秦朝的大一统形成了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在讲汉武帝时,他积极经营边疆,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北方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交往频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为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唐太宗“爱之如一”的开明民族政策,使他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唐与边疆各族的交往空前频繁,人民“和同为一家”。元明清三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巩固,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56个民族是历史赋予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大家庭,通过学习增强了同学们民族兄弟情谊。
3.中华文化之丰。在刚学中国历史前,同学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只局限在五千年和四大发明上,也不知道我们今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内容与各族人民的贡献分不开。在历史课堂中,我会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们介绍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发明创造。在学习“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内容时,告诉同学们,我们爱吃的葡萄、石榴等水果都是从西域引进,丰富我们的生活。除此之外,各族人民还在农业上贡献了高粱、玉米、花生、芝麻、棉花、黄瓜、胡萝卜等作物;在饮食上贡献了面食、葡萄酒;服饰上贡献了马褂、旗袍;居住方面贡献了桌椅的使用;艺术方面贡献了笛子、琵琶、胡琴、腰鼓、大量的歌舞、杂技等。学生们很感慨,不学习,平时还真的不知道少数民族为我们的中华文明贡献如此之大。
二.让学生认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意义。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共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教育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深学生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历来是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56个民族,56个兄弟,手足情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为祖国长期的稳定和繁荣,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加强对学生“三个离不开”的教育,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
2.加深学生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客观原因,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少数民族的发展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没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振兴。
3.加深学生对国家边防安全的意识。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我国的边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国家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的支教地云南麻栗坡,烈士公墓内有957名英烈,来自全国19个省市,有十九个民族,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保卫了我们国家领土的完整。&
三.激发学生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热情。
民族地区的进步和发展,不但需要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也需要经济发达地区的帮助和指导。课堂上我引用小故事和我的亲身经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还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授“和同为一家”这一课时,我请两位学生各讲文成公主和孔繁森进藏的两个故事,请大家分析他俩所做出的贡献。文成公主带去了经文、工艺、医药、种子等中医先进文化技术,永为藏族人民传颂。我们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离开了年迈的母亲和体弱多病的妻子,两次进藏,历经十年。他收养了两个孤儿,为病人献血,给藏族同胞看病,在他身上无不体现了汉藏两族人民深厚的兄弟情谊。我也把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一年中,拍摄的录象和照片,访问苗寨、走进壮楼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少数民族同胞纯朴、热情,民族兄弟情谊,以及渴望发展的愿望深深打动了我们大家。在今天西部大开发和东西部对口援助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些小事、实事,为我们的同胞兄弟送去一份爱心。边疆路途上,虽然离我们很远,只要我们心中有那份情结,我们的理想之树总能开花结果。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熏陶,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问这问那,都愿意与少数民族同学建立友好关系,在这次我和学校一起组织的“红领巾手拉手,和谐共成长”的爱心捐款活动中,同学们都踊跃参与,所捐金额是历次最多的一次,有的同学还寄去了心愿卡,祝福同龄人幸福生活,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民族一家人的情谊。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将始终贯彻于我的历史教学中,我将继续牢记党的重托,为民族团结教育尽一份绵薄之力。&
&&&&&&&&&&&&&&&&&&&&&&&&(此文发表于《闸北教育探索》08第二期)
22、端午那天
一个经常喜欢往外面走走的男人容易会忘记每年的过节,我在麻栗坡支教也是一样,没有亲朋好友的及时提醒,我也不知道今年端午节是何时,但想起,一个人在异乡过节总是有些伤感。
6月8日是今年的端午节,也是个星期天,反正没事今天就晚点起来吧,我迷迷糊糊的躺在床上。七点不到,手机的短信铃声响了起来,是县一中的朋友胡显波老师发来的,“龚老师,端午节好!”随后就是一段问好的音乐声,重复了两次,我的睡意一下子没有了,起了床。不一会儿,苗族著名作家,麻栗坡县文联副主席杨桂林先生也打来了电话,“老弟,你不是一直要了解我们这儿的民族风情吗?今天既是端午节,又逢一周一次的赶集,你上街走走必定大饱眼福,大有收获”。还等什么呢,我带着相机就出了门。
今天的天气并不太好,时雨时晴,但赶集的人特多,那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啊!我沿街挤在人群中,主要看看西南少数民族是怎样过端午节的。来到农贸市场边上,看到一个围着很多人的摊点,我猜想肯定是当场边包边卖粽子的,我一定要走过去看个仔细,这儿的端午节与我们上海到底有什么不同。
麻栗坡街头多的是壮苗两族同胞,不看他们的服饰我就知道包粽子的必定是壮族人,听朋友说,壮族人喜欢饮食,苗族人讲究服饰,花米饭就是壮族人发明的。看她们包粽子很有趣,两个壮族妇女双手非常熟练,一手握着卷成筒状的粽叶,一手用勺子把染成紫色的糯米,一勺一勺地放进粽筒内,把它裹住,最后手嘴并用一根细线捆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放进旁边的一个大煤炉锅里用水煮开,这里的粽叶要比我们那宽,先把粽叶放进锅里煮,一般只要一张粽叶就能包一个比较大的粽子了,粽子的形状主要是正三角锥形,大的半斤左右,也有迷你型的,这里的粽子内容没有我们那丰富,只把肉末,姜末和染色的花米拌在一起,是有味的,光用花米包是无味的,我只见到这两种。
端午节是一定要吃粽子的,我也在后面排起队。此时的雨又大起来了,我赶紧来到附近的金路酒店大堂里稍避一下。“先生,您要住店吗?”一位酒店经理客气地问我,“不,雨停了,我马上就走。”我不好意思地回答。旁边的一位服务员认出我了,你就是那位清明节陪上海老人来祭扫儿子住过酒店的支教老师吗?是的,谢谢你还记得我。这时住店的客人十分稀少,那位酒店经理和我聊了起来。“清明节那天,我也在烈士陵园里,看到了你们整个祭扫的过程,十分的感人,后来我又在老山杂志上读到了你写的《刘兄,你是真正的上海男人》一文,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在同一期上也有我的一篇短文,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多,又聊很长一会儿,这时客人多起来了,服务员端来了一盘粽子,是迷你型的,两个用线连在一起,张祥敏经理客气地把第一对粽子给了我,你是我们酒店的客人,请一定要收下。雨停了,我又上街去看看了,不能错过这难得的机会。
一个上午就在街上逛,让我见识了不少,也拍了一些照片,下午静下心来又可以写一篇短文了,两个迷你粽正好当点心吃。
写到下午四点左右的时候,文章已完成了一大半,这时手机又响了起来,是我的壮族兄弟电视台记者陆宏章打来的,“龚老师今天有没有粽子吃,呆会儿到我家来尝一尝我们壮族粽子的味道”。我感谢了他,准备吃好晚饭去他家。
今年的6月8日又是高三学生大解放的一天,我走在去宏章家的路上,路过一家小饭店的门口,“上海老师到哪去啊,来喝杯酒”,从里面传出的声音肯定是叫我的,原来是108高三理科班的同学和他们的班主任徐老师在饭店里搞欢送活动,庆祝高三毕业,高考成功,我与他们不是很熟悉,但两位男同学没有商量地把我请了进去,这样一个喜庆的氛围,我也非常愿意与他们痛饮一杯,分享他们成长的喜悦,直到宏章又来电话催我。
其实吃一个两个粽子对我来说并不很重要,6月8日也是我支教一年中很平常的一天,但我要把它记录下来,在若干年后,当我又读起这篇短文时,让我想起生命中的这一天,想起这些给过我温暖的异乡的兄弟朋友。
&&&&&&&&&&&&&&&&&&&&&&&&&&&&&&&&&&&(此文发表于《老山》08第四期)
23、与朋友一起分享美好
、虽然从云南支教回来已多时,但心中的一段美好记忆,常让我不能忘怀,是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内24年,唯一的一位上海籍烈士,一等功臣刘贵彦给了我人生闪光的一刻,08年我被评为沪滇优秀支教老师,评为闸北区教育系统学习型先进党员,评为闸北区优秀共产党员,作为一个普通人获得这些厚礼,我不能独享,&非常愿意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一份充满深情的信任
、当今社会,我还是觉得人与人之间不缺乏热情,只是某些生活的现实,让我们变得外表冷膜,一时很能产生相互间的信任,但当你一旦走进他时,你就会发现他也是非常渴望认识你,需要你,甚至为你付出。
07年秋,我在云南麻栗坡磨山烈士陵园内祭扫英烈时,发现了我们上海同乡刘贵彦烈士的墓碑,很想为他做点事,但24年了,不知他的家现在哪里?家人是否安好?我把此事一直记在心上。08年寒假回沪探亲时,一定去寻访,不管结果怎样,慰问他们,询问他们是否需要我的帮助。
经过多方的查找,我终于确定了具体的地址,在杨浦区的控江街道,接着就是登门拜访,在民政科办公室见到了烈士的父亲82岁高龄的刘亚东老人。初次见面,尽管我带去了足以证明我身份的证件和我在烈士陵园里所拍的照片,但第一次交谈,老人谈的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只在我要回家时,他要求我再去云南时带一张儿子的照片,请我把它贴在墓碑上,但自己也很想去云南看望儿子的话,没有说出来,我当时也不便多问。在我再次去云南支教的前一天,我又与老人取得了联系,他要来见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80多岁的老人,还是我来吧,你在老地方街道办事科门口等我。这次让我认识了一个更真实的老人,一位曾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老兵,一位曾在朝鲜战场上火线入党的老革命,但是他无钱去云南看儿子的话让我难以相信,我怎能怀疑一脸悲伤的他此时的无奈呢,他是一位坚强乐观,有尊严的老人,我一定想办法帮他圆梦。为他打了好几个电话,与几个部门取得了联系,但都没成功。临近中午,我拉着老人的手来到了街道党委办公室,可能也是最后一丝的希望了,见到了一位姓李的年轻书记,我五分钟的陈述打动了李书记,她说你与老人非亲非故,这样有情地帮他让她感动,我也愿意帮助你,说完站起身来,领我们去找一位分管的领导具体解决,虽然提供的费用不很多,但我要第一个感谢的就是这位素不相识的李书记。老人也对我有了初步的信任,第一次要带我去他家,拿出烈士的照片交到我手上,并简单说了一下家中的一些情况,我小心翼翼地用报纸包好烈士的照片,把它放在西装的内衣口袋里,并纽好扣子与老人道别。
3日29日,我在云南文山机场迎接老人,从上海区昆明,又从昆明转飞文山,第一次乘飞机的刘亚东老人任凭一路颠簸,一脸笑容地出现在机场出口处向我挥手,我问他身体怎样,没想到他回答我,只要龚老师要我来,我爬也要爬过来。老人的这句话让我的眼睛湿润。当一周时间所有祭扫的活动圆满结束后,我与老人的情感与日俱增,送别时,&我很想知道老人是什么时候对我真正开始信任的,我好奇地问了他,他的回答让我诧异,是你把贵彦的照片包好放在内衣口袋里的那一刻,我完全信任了你,我一定到云南来,那怕借了钱也要来。当我今天得到很多人赞扬的时候,我也不会忘记老人一家和社会上很多好心人对我的信任。
一群天南海北的朋友
支教云南一年,我收获了很多,我结识了一群来自天南海北和当地七大少数民族的朋友。在圆上海刘亚东老人24年后来云南祭扫儿子夙愿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当年也在这老山地区参战的一些老兵,三位战斗英雄,了解了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里,他们共过生死的六位战友的英勇事迹,我也很想向那些帮助支持过我的社会上素不相识的朋友们当面说声谢谢。他们中有昆明的网名为老山女兵,军旅作家谢楠,她曾是战争时期的一名战地护士,战争结束后,她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在北京认识了毕业于中央党校的博士生丈夫,但她还是忘不掉出生入死,以及长眠在云南这块红土地上的战友,与丈夫一起离开京城又回到了昆明,边写作,边经营了一个名为老兵驿站的茶楼,楼内她精心布置,全部用当年战场上的军事器械装饰而成,让人难忘又充满敬意,她专门为来云南看望祭扫战友的老兵们提供服务,被战友们称为老兵之家,我得到了她很多次的帮助,让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和刘亚东老人一家对她的谢意。我认识了三位重情重义的战斗英雄:当年老山英雄戍边连副连长李仓林、当年主攻老山尖刀排长任津平、当年攻打老山敢死队长,被称为“活着的黄继光”的赵志华,他们创作拍摄了《重走老山路,追忆战友情》,以此来怀念那些为国牺牲的战友,第二张碟片《我的战友,我的兄弟》也在拍摄中,还有来自我们上海的路伟、方坚等四位老兵。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领队俞小苗先生和广东东莞新世纪篮球俱乐部的老总刘洪江先生宁愿少赢一场比赛也要带着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一起远道来烈士陵园接受教育…….,恕我不能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不管我今后在何时何地,我都会想念他们的。
一次感天动地的祭扫
我不能不把4月2日最后一次老人祭扫儿子的过程告诉大家,前夜的一场大雨把麻栗坡这个袖珍小城清洗得干干净净,第二天早晨还在下个不停,我还是一大早来到老人下榻的金路酒店。我对刘亚东老人说贵彦知道你今天要回上海,特地为你清扫送行。我陪他吃早饭的时候还是撑着伞去的,但我们正要去陵园时,雨却突然停了,我们没有带雨具第一批来到墓地,这是一次老人私人空间的为儿子祭扫,只有老人,小儿子贵臻和我三个人。老人先代贵彦谢谢我帮助他们来到这里,然后一个人喃喃自语地与大儿子倾诉起24年来的思念:“贵彦,你死得很英勇,三次写血书要来前线,我常去民政局询问有没有你写来的家信,我们已很多天没收到你的信了,尽管他们安慰我们,但我已预知你牺牲了,牺牲前你很了不起,把自己最后一个急救包给了战友,负伤23处,还忍痛坐着指挥,把生的希望给了战友,你是替我牺牲的,老爸在朝鲜战场也是一位战友救了我,而他却牺牲了,今天你为老爸还了这份情,我心安了”。说完这段话,老人忍不住哽咽起来,我和贵臻也早已泪流满面,也奇怪,这时老天下起了太阳雨,远处树林里一只不知名的鸟也呀呀地叫了起来,给寂静的墓地增添了几伤悲壮。老人从口袋里掏出烟来,为贵彦连续点了五支,蹲下身子陪他抽一会儿,我看到老人不太可能但又不可思议地把烟全部竖立在碑前,烟上火星有节奏地向下燃着,此时雨不大却一直下着,但并不需要打伞,我们三人默默地站着又哀悼了一刻钟,下山返程的时间到了,天又放晴了,一会儿阳光晒干了路面,老人望着这时雨时晴的天气动情地说,肯定是贵彦显灵,让老爸平安回家。在另块墓地采访的云南信息报记者的汤兴萍也走过来说要把今天的情景写进文章里,告诉读者一个感天动地的真实故事。请原谅我特地写上这一段,在这里我没有必要误导我真诚的朋友们。
一个热烈欢迎的场面
7月11日,我结束了在云南一年的支教工作返沪,飞机降落在虹桥机场,我也没想到我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上海老兵市政府接待处的一位干部路伟,遵云南几位当年部队领导所嘱,亲自佩戴特别通行证,驾车进入机场内迎接我,帮我提箱背包,走出机场出口,学校两位领导查老师和高老师已等侯在那里向我献花,烈士的弟弟贵臻和另一位老兵刘登科也手捧献花迎上前来和我拥抱,路伟手中的相机闪个不停,把我当作英雄一般,这一切令我终身难忘,我是一个普通人,难得朋友情,&对我来说,英雄始终只有一个,是那位真正的上海男人,那位为国捐躯长眠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内的刘贵彦烈士,我为烈士做些事,天经地仪。烈士精神永存,朋友之情难忘。
08年,我庆幸自己支教云南,那是一个让我一辈子也忘不掉的地方,我深信麻栗坡烈士陵园内957位英烈会保佑天下所有的好心人一生平安。
&&&&&&&&&&&&&&&&&&&&&&&&&&&&24、难忘09年清明
初春四月,大地色彩分明,人们沐浴在金色的菜花、粉色的桃花和碧绿的麦苗丛中,今天生活的美好就如这春天般温暖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四月初起,天人含泪共悲,人们追思着自己的祖先,怀念着民族的英雄,感叹着一个个平凡的生命,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应该是怎样的呢?
09年清明后的第一天,阳光格外明媚,是的,已经是4月6日了,悲伤的一天总会过去。在上海滨海古园英烈苑里,《再见吧,妈妈》和《血染的风采》两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典歌曲的旋律回荡着:
&&&&&&&&&&&&&&&&&&&&&&&&&再见啊!妈妈
&&&&&&&&&&&&&&&&&&&&&&&&&&&&&军号已吹响,
&&&&&&&&&&&&&&&&&&&&&&&&&&&&&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
&&&&&&&&&&&&&&&&&&&&&&&&&&&&&你不要把我牵挂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幸福的妈妈
&&&&&&&&&&&&&&&&&&&&&&&&&&&&&啊,啊,
&&&&&&&&&&&&&&&&&&&&&&&&&&&&&我为妈妈擦去泪花
&&&&&&&&&&&&&&&&&&&&&&&&&&&&&----
&&&&&&&&&&&&&&&&&&&&&&&&&&&&再见吧!妈妈
&&&&&&&&&&&&&&&&&&&&&&&&&&&&看山茶含苞欲放
&&&&&&&&&&&&&&&&&&&&&&&&&&&&怎能让豺狼践踏
&&&&&&&&&&&&&&&&&&&&&&&&&&&&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你会看到盛开的茶花
&&&&&&&&&&&&&&&&&&&&&&&&&&&&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你会看到美丽的茶花
&&&&&&&&&&&&&&&&&&&&&&&&&&&&啊!啊!
&&&&&&&&&&&&&&&&&&&&&&&&&&&&妈妈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你是否理解?
&&&&&&&&&&&&&&&&&&&&&&&&&&你是否明白?
&&&&&&&&&&&&&&&&&&&&&&&&&&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
&&&&&&&&&&&&&&&&&&&&&&&&&&你是否还要永久的期待?
&&&&&&&&&&&&&&&&&&&&&&&&&&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旗帜上
&&&&&&&&&&&&&&&&&&&&&&&&&&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也许我的眼睛再不能睁开,
&&&&&&&&&&&&&&&&&&&&&&&&&&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怀?
&&&&&&&&&&&&&&&&&&&&&&&&&&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
&&&&&&&&&&&&&&&&&&&&&&&&&&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
&&&&&&&&&&&&&&&&&&&&&&&&&&如果是这样,
&&&&&&&&&&&&&&&&&&&&&&&&&&你不要悲哀,
&&&&&&&&&&&&&&&&&&&&&&&&&&共和国的土壤里
&&&&&&&&&&&&&&&&&&&&&&&&&&有我们付出的爱!
歌声把我们带回到了那个年代。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我们上海的一位优秀儿子三次咬破手指写下了保家卫国的血书,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他永远留在了他的第二故乡云南,他的生命也永远定格在25岁。
今天在上海滨海古园英烈苑里来了很多他生前的亲人和朋友,大家都在盼望一位离家二十五年的游子、老兵、英烈,土生土长的上海儿子,毕业于复旦附中的学生,1984年7月牺牲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云南前线的解放军雷达技师一等功臣刘贵彦烈士。贵彦,你让我们等了整整25年了。你八十高龄年迈的父母亲自迎接你来了,家中的长子,你让他们日思夜想了25年啊!你在上海的所有至亲都来了,同胞情,值千金。你当年复旦附中的班主任陆老师带着十五位同班同学来了,老同学,你好吗?你在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同桌同室的好友,现任总装上海警备区主任大校吴建军来了,还有几位是与你一起在战场上为国家共生死的战友,路伟、袁暑红、刘登科和双目失明的伤残军人方坚、远在南京的战友董超英也赶来了,为国参战,是你们一生的荣耀。还有几十位少先队员也参加来了,他们要认识你这位大英雄。我们上百人手捧鲜花欢迎你,敬重你,上海十几家媒体都摄下了这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路的红地毯,欢迎横幅,宣传你事迹的展版,贵彦,你是何等的了不起啊!
今天我们首先要感谢上海滨海古园的所有好心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才有了我们这次的相聚。了解到烈士刘贵彦家人到麻栗坡祭扫的困难后,上海滨海古园决定在园内的“英烈苑”增建烈士刘贵彦的衣冠冢,并设立刘贵彦生平事迹陈列室,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为今天的这个仪式,他们已经忙碌很长一段时间了。
贵彦大哥,你回家的脚步是那么的沉重,从云南边陲文山麻栗坡到上海老家东海之畔的滨海古园,整整走了25年,但每一步都充满感动,而你和我之间的第一次相识,还历历在目,我一直在想这是老天的有意安排。我今天借了你的光,也做了一回嘉宾,第一个发言,和你爸为你铜像揭幕,接受近十家媒体的采访。&&&&&&&&&&&&&&&&&&
“只要一闭上眼,就浮现他圆圆的脸庞、笑起时两个酒窝,怎么也挥不去!”拿起那张略微泛黄的毕业合影,刘贵彦烈士的战友、总装上海特运办公室大校主任吴建军泪光闪动。他和刘贵彦同于1981年7月毕业于沈阳二炮学校雷达队。让吴建军印象深刻的是,复旦附中毕业的刘贵彦学习出色,生性活泼的他还一直是班级文体骨干,身为家中老大,刘贵彦特别孝顺父母,每个月仅有的7、8元津贴中,总要省下一大半给父母买补品。吴大校越说越激动,回忆老战友根本不需要看写好的讲稿,娓娓道来就像在拉家常一样。
“他是一个绝对的男子汉!”回忆起刘贵彦烈士生前的点点滴滴,另一位当年的同学、战友董超英几次哽咽难言。1984年7月7日,刘贵彦带领的雷达分队遭敌军偷袭,刘贵彦身受重伤,全身中弹32处,但他强忍伤口剧痛,把最后一个急救包让给战友,沉着指挥队伍安全转移,自己却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董超英向记者追述说,刘贵彦在军校、在部队总喜欢热心帮助战友,当年炮火纷飞的自卫反击战场上,党员、干部也总是冲在第一线,“对于他崇高无畏的精神,我们丝毫不觉得奇怪。”刘贵彦烈士安葬在云南后,董超英曾去墓前祭扫,冰冷的墓碑刺痛了他的心,他在战友墓前默默点燃四枝香烟,祭奠英烈在天之灵。这次夫妇两亲自从南京赶来,站在老战友的墓碑前,还是难抑悲伤的心情,标准地敬了一个军礼,从口袋里掏出一小瓶茅台酒,拧开盖子,倒一半,敬战友,自己喝一半,就像当年相聚一样,蹲下身来,给战友点一支中华牌香烟,含泪说道:贵彦,你知道吗,我今天来看你了,就在你身边。
方坚这位也在这场战争中失去双眼的上海籍战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动情地说,今天参加战友回家的仪式,心里感到非常地高兴,“贵彦25年能回家,终于可以圆了我们老兵的一个心愿”。
揭幕仪式是由滨海古园的工作人员王欢小姐主持,刘贵彦烈士的朋友龚奇、战友吴建军、烈士生前曾短暂工作过的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团委书记、烈士的父亲刘亚东和滨海古园的总经理赵小虎分别作了发言。
刘贵彦烈士铜像在滨海古园“英烈苑”落成揭幕,铜质浮雕头像下,碑体材料为印度红磨光,反面带弧形(刘贵彦生前是雷达兵),高120厘米,宽60厘米,铜像后刻下了烈士的英雄事迹,两块石碑寓意着贵彦有两个家,一个在云南,一个在上海。落葬仪式简单而凝重,刘贵彦烈士的妈妈孙杏英老人轻轻地把儿子身前穿过的那件崭新军装和生前的其他遗物放进衣冢冠,我受烈士弟弟刘贵臻的委托从他哥哥在麻栗坡烈士陵园墓地、老山的主峰上和贵彦生前战斗过的雷达阵地取回了三把泥土撒在衣冢冠的周围,战友“老山女兵”谢楠也让我带来八块被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八里河东山上的石块,也整齐地铺在墓前。战友和亲人们都献上洁白的鲜花,表达心中的敬意。此时此刻,在遥远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内,我的朋友热心人朱孝敏也在刘贵彦烈士的墓前敬献了花篮,并点燃了香烛,为我们的烈士送上祝福。
当晚的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作了播报,《文汇报》、《新民晚报》、《青年报》、《劳动报》等多家媒体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
在刘贵彦烈士铜像落成揭幕仪式上的发言
尊敬的贵彦大哥的至亲好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同样的心情在这里迎候一位英雄的回家,贵彦大哥,25年了,你应该回家了,你让我们等了整整25年了。
去年的国庆,我们第一次相识在遥远的西南边陲云南那个叫麻栗坡的烈士陵园内,那是,我刚到那里才一个月,而你却已呆了整整的24年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天注定要让我们认识。望着你墓前长着许多杂草,墓碑上还积着厚厚的尘垢,烈士陵园内唯一的上海同乡,读着墓碑上浓缩了你一生的短短几行文字,你显得那么的“孤独”,墓前冷落的景象让我心酸,我一定要帮你做点事,为你祭扫,为你找到你的亲人。
老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找到了。很欣慰,你的父母还健在,你的弟妹也都很好,他们都很想你,只是经济上的困难阻断了他们来云南看你的步伐。
贵彦大哥,你是一位民族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你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三次写下血书奔赴前线,为国参战。贵彦大哥,你是一位有情有义真正的上海男人,在你身受重伤,全身中弹32处,还是强忍伤口剧痛,把最后一个急救包让给战友,沉着指挥队伍安全转移,自己却因伤势过重英勇牺牲。你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今天我们都以为你做点事而感到光荣,我站在你的面前除了激动还是激动。
感谢滨海古园的全体员工,是你们对英烈的敬重,让我们今天相聚在这里,感谢当年为国参战的老兵们,是你们的流血牺牲,为我们今天带来了一个安宁的平凡日子,感谢老山女兵谢楠女士、麻栗坡好心人朱孝敏、《云南信息报》记者汤兴萍,感谢社会上所有的热情的朋友们,是你们的无私相助,才使烈士平安回家。
贵彦大哥,25年后,你终于到家了,你可以俯下身来,吻一吻清香的家乡泥土,你可以抬起头来,看一看日新月异的上海变化,你也可以抽出空来,聚一聚牵挂你的新老朋友们。
贵彦大哥,祝福你的父母健康长寿,也祝愿我们大家平安幸福。谢谢大家。
&&&&&&&&&&&&&&&&&&&&&&&&&&&&&&&&&&&&&&&&&&你的朋友:龚奇
&&&&&&&&&&&&&&&&&&&&&&&&&&&&&&&&&&&&&&&&&&&&
附二:《新民晚报》:看望云南的上海儿子&&&&&17:03:23《新民晚报》
&简要内容:图片说明:刘贵彦的双亲想念自己的儿子只能拿出照片一遍一遍地看。当龚奇在英烈录中记载的957位烈士中,发现唯一的上海籍烈士刘贵彦的名字后,便在墓群中找到了刘贵彦烈士墓。因为身体原因,孙杏英老人这次无法远行,她说,要把病先养好,争取明年清明节去云南“看”儿子。
刘贵彦的双亲想念自己的儿子只能拿出照片一遍一遍地看  
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郊外的烈士陵园内,埋葬着957位解放军烈士。每年,这里都有许多从各地赶来祭奠烈士的亲人。然而,陵园里唯一的一位上海籍烈士——昆明军区某部原雷达连技术员、1984年牺牲的刘贵彦的墓前,24年来,却很少出现亲人祭奠的身影。
是烈士的父母、弟妹不想念儿子、哥哥吗?当然不是。父亲已是80高龄,母亲也已76岁。只是前往云南不菲的旅费,拖住了他们长途跋涉“看望”烈士的脚步。
令人欣慰的是,清明节前夕,在闸北区几位援滇支教老师和援滇干部的帮助下,已筹得部分路费的烈士父亲和三弟,将代表全家前往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刘贵彦。
烈士陵园里的“孤独”英魂
这个故事还要从援滇教师龚奇说起。龚奇是闸北区青云中学的教师,去年援滇支教,现任麻栗坡县一中副校长。2007年国庆节清晨,龚奇老师与另外2位支教老师,结伴来到麻栗坡郊外的烈士陵园。
当龚奇在英烈录中记载的957位烈士中,发现唯一的上海籍烈士刘贵彦的名字后,便在墓群中找到了刘贵彦烈士墓。烈士是在老山自卫反击战中光荣牺牲的。龚奇在瞻仰时发现,与周围其他一些烈士墓相比,刘贵彦烈士墓前长着许多杂草,墓碑上还积着厚厚的尘垢,英魂显得有些“孤独”。墓前冷落的景象告诉他,烈士的亲人已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来祭扫了。
墓碑上只刻着几个字:刘贵彦,1958-1984。烈士牺牲时只有26岁!望着墓碑上黑白小照里那张微笑的脸,龚奇的心灵震颤了。他在墓前向烈士默默保证:明年的清明节到来时,我一定带来您亲人的问候和上海的土特产为您祭扫。
烈士父母没钱去云南扫墓
今年春节回沪探亲的当天,龚奇就着手寻找烈士家属。
他通过朋友帮忙查找未果,就上网发帖请网友们帮忙,也没有找到。他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输入“刘贵彦烈士”姓名在网上搜寻。结果显示,刘贵彦入伍前曾在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工作。龚奇马上打电话给公司保卫科,可因时间久远未留下什么材料,公司人员只知道有这个人,但不知其家庭的具体住址。龚奇并不死心,又通过上海市民政局和杨浦区民政局,终于找到了刘贵彦烈士家的确切地址——控江路1200弄某号204室。
龚奇立即上门拜访,见到了刘贵彦烈士的父亲刘亚东。在与老人交谈中,龚奇了解到,刘贵彦烈士1984年牺牲后落葬时,由部队出资,老人曾与刘贵彦烈士生前的女友以及一位同学一起前去整理儿子遗物,并到墓地祭扫。烈士的妹妹结婚时,也曾和新婚丈夫去祭扫过哥哥的墓地。但在以后的日子里,全家再也没人去上坟祭扫过。
让龚奇震惊的是,亲人不去祭扫的原因,竟然是两位老人的养老金微薄,其他3个儿女要么下岗、要么单位效益差,生活都比较困难,没有足够的钱能用在远赴云南扫墓上。
24年没“看”到他了,想他呀
昨天下午,记者根据龚奇提供的地址,踏访了刘贵彦烈士的家。老两口就住在二楼19平方米大的一间简屋里,正面墙上醒目地悬挂着刘贵彦烈士的大幅头像,两边分别悬挂着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烈士证明书和追记一等功证书。屋里还零乱地摆放着油漆斑驳的衣柜、桌椅,显得很拥挤。
“1984年7月的一天,我接到一封部队来的信,拆开后看到上面的‘刘贵彦烈士的遗物’几个字,我就眼睛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刘贵彦的母亲孙杏英刚说了几句话,泪水就簌簌而下。顿了顿,她的情绪稍微稳定下来,又回忆道:“我昏过去后,医院诊断是突发心脏病,很严重,20多年来一直没有治好,现在还有房颤。”
“其实在他牺牲的几个月前,我们全家还吃了一顿团圆饭,为我过50岁的生日。贵彦专门请假回来探亲,他告诉我,他坚决要求上前线,已被批准。我很担心地说,小心啊。他说,妈妈你放心,不会有事的。可是,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我已经24年没有‘看’到他了,我想他呀……”泪水再次从孙杏英的眼眶中涌出。
老夫妻俩把儿子的大幅遗像从墙上取下来,用布轻轻擦拭着,他们说,贵彦是家中的长子,也是4个子女中读书最好、最令父母自豪的孩子。
刘亚东一边劝慰老伴,一边对记者说:大儿子牺牲后,全家人一直沉浸在悲伤中,老伴因为长时间流泪,导致双眼底出血,视力下降到了0.03。“贵彦是为国家牺牲的,值得!每当我们想他时,就看看他的照片。我们也想去云南看他,但路太远,路费、住宿费负担不起。”
烈士女友嫁给了烈士弟弟
孙杏英透露,刘贵彦生前的女朋友张艳萍是他中学时的同学,两人相恋后,感情很好。贵彦牺牲后,她天天来安慰他们夫妇,帮助做家务,并承诺要永远照顾两位老人。
孙杏英说:“艳萍是个好姑娘,她经常来照料我们,看到我们家小儿子贵臻人品好,长相也酷似贵彦,就有了好感,结果,两个人产生感情,结成了夫妻。艳萍是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贵彦若在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要好好谢谢龚老师啊,有了他的帮助,今年清明节前,我们终于可以去云南‘看望’贵彦了!”刘亚东、孙杏英两位老人的眼睛里闪出神采。
为促成刘亚东及其小儿子前往麻栗坡祭扫刘贵彦烈士,让英魂不再“孤独”,龚奇在沪期间,多次前往控江路街道办事处,请求街道领导特事特办,从经济上助刘亚东老人一臂之力。控江路街道决定从双拥基金中拨款资助老人。刘贵彦烈士生前曾经短暂工作过的上海远洋运输公司,也明确表示拿出一笔资金,解决刘亚东父子的部分路费。目前各方资助路费共4500元。
闸北区援滇干部、文山州州长助理李华忠及龚奇等,已经安排好了刘亚东父子在麻栗坡的整个行程,并将承担两人的食宿费用。因为身体原因,孙杏英老人这次无法远行,她说,要把病先养好,争取明年清明节去云南“看”儿子。
附三:“儿啊,爸爸终于看你来了!”
——刘贵彦烈士八旬老父实现24年探儿夙愿
日期:&作者:张龙;江跃中&来源:新民晚报
特派记者&&张龙&&江跃中&&通讯员&&&&
&&&&远处河水蜿蜒流淌,近处青松绿树成荫。昨天下午,灿烂阳光照耀下的云南文山州麻栗坡烈士陵园里哀乐回荡,庄重肃穆。
&&&&“儿啊,让你等了24年,爸爸终于看你来了!”80岁高龄的老人刘亚东,在三儿子刘贵臻的搀扶下,走到刘贵彦的墓前,深情地抚摸着墓碑上的照片,然后伸出双臂,紧紧抱住墓碑,脸轻轻地贴在上面,喃喃自语:“你妈妈这次还是不能来,她嘱咐我对你说,她很想你很想你,等她身体好了,一定来看你……”
&&&&因经济困难等原因,刘亚东全家长期没能去麻栗坡烈士陵园凭吊烈士。在社会各界和好心人的关心帮助下,刘亚东父子昨天终于踏上刘贵彦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实现了探望亲人的夙愿。
墓碑镶上头像
&&&&麻栗坡烈士陵园是云南省第一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这里安葬着959位烈士,大多数都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场边境战斗中牺牲的。由于种种原因,陵园里的墓碑上,绝大多数都没有烈士的照片。
&&&&上海闸北区援滇教师龚奇在找到烈士的父母后,将烈士的照片制作成瓷片头像,请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所镶嵌在了刘贵彦的墓碑上。
&&&&刘亚东把一束鲜花缓缓地放在儿子照片的下方。刘贵臻特地送上了两个花篮,一个是他自己送的,缎带上写着:“大哥,你好吗?”还有一个是妻子张艳萍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的是:“贵彦,你好吗?”
&&&&刘亚东老人用从上海带来的毛巾,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墓碑和照片,还和刘贵臻一起拔除墓穴上的杂草,为墓区清除杂物。
敬献上海特产
&&&&“哥哥,这次从上海给你带来了不少你喜欢吃的特产,让你解解馋。”刘贵臻边流泪,边从背包里取出上海老酒、大白兔奶糖、城隍庙五香豆等,一一摆放在墓碑前。
&&&&刘亚东打开老酒,撒在墓区周围。醇厚的酒香弥漫开来,温馨的亲情打动人心。陪同一起参加祭扫活动的麻栗坡县副县长王荣聪、团县委书记雷斌、县民政局局长姜朝钧、麻栗坡烈士陵园管理所所长张子培,以及上海支教教师龚奇、姜峰、沈铭等也在墓碑前,向烈士表达缅怀和崇敬的心意。
留影带回上海
&&&&随后,刘亚东父子在墓碑和人们敬献的花篮、花圈前留影。老人说,要把这些照片带回上海,给老伴和其他亲人看,给那些关心烈士和他们全家的好心人看。
&&&&父子俩又来到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向所有葬在这里的英烈鞠躬致敬。
&&&&祭扫仪式结束后,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军人、老党员刘亚东,带着儿子,参观了老山作战纪念馆。
&&&&“三千壮士成雄鬼,上万旌旗奏凯回,清明白发断肠虔,绿满春山啼子规。”麻栗坡烈士陵园记住了,烈士亲人记住了,祖国和人民,记住了。
&&&&(本报云南麻栗坡今日电)
刘贵彦烈士生平
&&&&刘贵彦烈士1958年3月出生于上海。1976年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当工人。1976年应征入伍。
&&&&1984年4月,刘贵彦所在雷达连开拔到云南麻栗坡地区。在战斗中,他表现英勇,受到前线指挥部的嘉奖。
&&&&同年7月7日凌晨2时许,刘贵彦所在的雷达分队突然遭到敌军偷袭,刘贵彦当场身负重伤,中弹32处,腹部绽开,胃肠外流。此时此刻,刘贵彦想到的仍是战友。当他看到战友徐德凯昏迷在洞里时,便强忍着疼痛,爬到徐德凯身边,取下自己身上最后一个急救包,让前来为他包扎的驾驶员先给徐德凯包扎。早上8时,刘贵彦因抢救无效牺牲,时年26岁。根据刘贵彦烈士平时一贯的优秀表现,中央军委给他追记了一等功。
烈士母亲欲带儿“回家”&了却25年的心愿
(&11:18:42)&《云南信息报》
1984年,来自上海的刘贵彦在前线牺牲后葬在了云南,从此,生离死别的灼痛便时刻煎熬着他远在上海的父母。
家,只有19平方米,刘亚东夫妇把儿子醒目的大幅头像,解放军总政治部颁发的烈士证明书和追记一等功证书端正地挂好,老人看在眼里,念在嘴上,疼在心头。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24年!由于路途遥远又没有路费,每年清明,老人只能遥寄哀思,艰难地咀嚼黯然心碎的滋味……一个偶然的机缘,使上海援滇教师龚奇了解到这一情况。经他多方努力,终于帮助老人实现了到云南“看望”儿子的愿望。由于身体原因,刘贵彦烈士的母亲孙杏英未能与丈夫刘亚东一同前往麻栗坡。
去年清明节,刘贵彦烈士83岁高龄的父亲终于圆了到麻栗坡祭扫的梦。而孙杏英仍在苦苦地盼着能在有生之年到儿子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看一看,能在清明节亲自到儿子的坟前祭扫一次……
去年,上海《新民晚报》和《云南信息报》有关烈士刘贵彦父亲到麻栗坡祭扫的报道刊出后,上海市滨海古园打算在园内的“英烈园”增建烈士刘贵彦的衣冠冢,围绕刘贵彦的生平事迹设专门陈列室,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清明节即将到来,烈士刘贵彦母亲到麻栗坡扫墓的同时,还将到刘贵彦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牺牲的地方以及麻栗坡烈士陵园的坟上取一些泥土带回上海,和刘贵彦的部分遗物安放于上海滨海古园的衣冠冢内。
25年后的清明,刘贵彦烈士终于能在母亲的“陪伴”下,“回到”他的家乡——上海。
【千里之外】母亲哭干眼泪想白了头
从上海到麻栗坡有3小时40分的航程和2小时的车程,而这一程,孙杏英却盼了整整25年!
3月14日下午4时,孙杏英乘坐的航班降落在昆明巫家坝机场。在昆明停留一夜,孙杏英无法入睡,儿子离家就像是昨天的事。对老人而言,所有的伤痛是那纸“烈士遗物领取通知书”带来的……
“没有人体会得出我的感受,光荣的背后是无尽的悲伤……当年,他爸爸支援内地建设离开了上海,我一个人带着4个孩子,日子过得有多艰难只有自己知道。贵彦是老大,小小年纪就很体谅母亲的艰辛。我工作忙的时候,弟弟妹妹都靠他在照顾。他学习成绩好,可惜他生不逢时。在没有恢复高考的时候,想读书唯一的出路就是进部队。他满怀理想和抱负进了部队,然后上了军校读本科……他是我4个孩子中最优秀的一个。”刘贵彦牺牲了,母亲哭得眼底出血,视力急剧下降,多次心脏病发作命悬一线!如今,孙杏英已是满头白发。有生之年能到麻栗坡祭扫儿子,是老人最大的愿望,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了。
“我昨天晚上好像看到贵彦了,他还是原来那个样子……他站在床边说‘妈妈,你终于来看我了’,我心里一酸哭了起来……原来是在做梦!”从昆明到文山的飞机上,孙杏英又抹起了眼泪。
【古园建冢】母亲要亲自接儿“回家”
这一次陪同孙杏英一起到麻栗坡的有她的二儿子刘贵庆夫妇、小儿子刘贵臻以及上海滨海古园工作人员王欢。刘贵臻说:“我们这次到麻栗坡,首先要感谢滨海古园为我哥所做的一切。其次还得感谢上海航空公司和刘贵庆所在单位宝钢集团特殊钢分公司,这两家单位分别赞助了我们四张机票。我哥生前在过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上海分公司得知今年清明我妈妈要到麻栗坡为哥哥取土,给我妈妈送来了4000元钱。没有这些单位,我妈妈此行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
滨海古园的工作人员王欢说:“在征得烈士父母和兄妹同意的情况下,我们设计了多种方案,为烈士刘贵彦建衣冠冢和陈列室,同时打造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根据烈属认可的方案,前期的准备工作已经结束。烈士母亲到麻栗坡取回泥土后,整个工程即可完工。预计清明节举行揭幕仪式,之后正式对外开放。”
得知滨海古园要为刘贵彦建衣冠冢,刘亚东一家喜出望外。“得到消息的那天,我爸立即爬到阁楼上,翻出一个珍藏了25年的箱子,这是我哥当年牺牲时部队送来的,里面除了我哥的遗物,还有一包泥土。”刘贵臻说。
之后,孙杏英决定无论如何要来一趟麻栗坡,亲自把儿子接“回家”。
【捧把泥土】“我的贵彦已经化在里面”
3月15日下午3时40分,在麻栗坡民政局副局长汪声的陪同下,孙杏英一行来到了刘贵彦生前战斗过的地方——白石岩。
漫山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着,老兵谢楠信手摘了一把送到老人的手上。“刘妈妈,这就是贵彦生前战斗的地方……”汪副局长说。
孙杏英弯下腰,默默地捧起一把泥土,谢楠赶紧帮老人撑开袋子。孙杏英捧起泥土后凑近鼻子嗅了嗅,然后轻轻地放进随身带来的袋子里。“25年了,我的贵彦已经化成了泥土……这里的山花开得多美啊……今天,我能亲手把我的贵彦带回家,心愿总算了了!”
由于孙杏英心脏不好,血压又高,随行人员唯恐老人激动,大家说话都没有过多谈论当年的情况。“你们放心,我没有事的。”孙杏英说。话虽如此,老人的眼睛还是湿润了。
“这是我妈妈第一次来,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以后的清明,我们会陪着父母到上海的滨海古园去祭扫。”刘贵庆说。
刘贵庆和刘贵臻说,很多话,在之前的25年里,从未听母亲说过。直到这一刻,他们才真正感受到折磨了母亲25年的是一种怎样的痛。
&&&&&&&&&&&
思念你的何止是那亲爹亲娘
&&&&&&&&&&&&&&&&&&&&&&&《解放军报》&李鑫
我的梦,从来没有这么湿漉漉的。梦里,我见到了30年前一起当兵的战友张开敏。
梦是那么清晰。……我和他一起穿插行军,他瘦弱的身体突然就落在了后面,我赶忙上去扶住他。他捂着肚子,脸色苍白:“我好像是病了,感觉好饿,肚子像被掏空了一样。”我注意看了一下他的腹部,那里出了很多的血,我焦急地一把将他抱住,他好像虚弱得已经没有气息……
我醒来时,泪水止不住地流淌,枕头早已湿了一片。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梦到战友了。坐在床上,我感到心里空空的,脑海里冒出一个无法阻挡的念头:去云南。是的,我要回去看看长眠在红土地已经二三十年的战友们。
1、我的脚步行走在2009年的4月。虽不是云南的雨季,但这几天麻栗坡的雨水却分外密集。青翠的群山在低低的云朵下显得格外潮湿,格外凝重。我轻轻地踏上烈士陵园的台阶,望着那高耸的英雄纪念碑和一排排坟茔,心中百感交集:“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
对于这个地方,我的确是太熟悉了。这熟悉不仅仅是对地形地貌的了解,也不仅仅是对人情物感的亲切,而是对一段历史刻骨镂心的记忆和关于军人关于战争的种种感悟。25年前,我曾经和他们同在这里为祖国的和平并肩作战;而今,我们却是生死两隔。清明之际,再次“相聚”,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25年前的4月28日,一个个年轻的战友在一瞬间告别了这个美好的世界。他们让我一次次感受到了生死离别的剜心之痛。战事第二天,我就和云南省军区新闻干事保明忠赶到了烈士陵园。就在我们到达的时刻,陵园里抬来了牺牲战友的遗体。管理烈士陵园的战友在认真地为他们净身之后,又为他们换上新的军装,轻轻地把他们埋进潮湿的坟茔中。一堆红土,一个用红漆写着烈士名字的木牌,安葬了一个为国捐躯的灵魂。
在陵园,许多故事至今难忘。有位烈士的眼睛一直不肯闭上。无论战友怎么用手抹他的眼睛,他总是不肯瞑目。战友们急得都哭了,后来,烈士的一位老乡来了,他对着烈士遗体动情地说:“兄弟,你放心地去吧,你的老娘就是我的亲娘,我会伺候她一辈子的……”战友再去抹他的眼睛,烈士就闭上了双眼。
5天之后,在前线的一个无名高地上,我还听到一位指导员的故事。可惜,我当时无法知道他的名字,权且称呼他的职务吧。指导员原是副教导员,本来家属已经可以随军,但由于妻子受家乡封建习俗的影响,在生了一个女儿之后,总感到没生个儿子是家族的遗憾,于是在副教导员探家时又悄悄怀了孕。谁知,孩子生出来又是女儿,而且还是双胞胎。为此,副教导员受了处分,被降职成了指导员,家属本可以随军的资格也被取消了。这位指导员在战斗中为掩护战友牺牲了,他的遗体被送到烈士陵园。他的妻子、女儿都被部队接来。看到指导员的坟头,他的妻子扑上去哭得死去活来。指导员的大女儿不过4岁,非常懂事,她拉着妈妈的衣角站在旁边,襁褓中两个幼小的女儿也哭得声音嘶哑。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此种情状,让每个人都很容易联想到战争中自己生命的种种可能,甚至联想到自己“光荣”之后亲人们悲伤的容颜。一位平时爱发牢骚的战友说,想想指导员,什么职务低啊,吃亏啊,我们都不想了,只要活着,就得好好工作……
2、1984年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故事太多,太多。岁月划过,那些感人的场景并没有淡化,而是更深刻地融入我的生命之中。有人说,现在的人情淡漠了。然而,当你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看着烈士坟头的那一束束鲜花,那一支支点燃的香烟,那一杯杯飘香的祭酒,就知道这个世界的感情有多重!真情有多深!怀念战友,怀念逝者,它让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平静而又格外的宁静。这种宁静,便是有时间有心情有氛围让我们细数过往。
1978年,一趟喷着热气的列车从冰天雪地的北方开往云南。在一节闷罐车厢中,我和我的同学张开敏同睡一个通铺。火车快一阵慢一阵地前行,张开敏站在闷罐车的小窗口前,望着一闪而过的田野说,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
张开敏很兴奋,他知道这列火车要经过武汉,就回头对我说,如果你们过武汉长江大桥的时候能够醒来,一定要叫醒我,我想看看那壮观的大桥。我说,火车过桥时发出的隆隆声音和平时铁轨上发出的声音不太一样,到时候我肯定能醒,我叫你。
果然,火车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轰轰隆隆奔驰的声音将我震醒了,我急忙喊张开敏。几个年轻的战友望着一个个一闪而过的桥栏和奔涌的长江之水,激动不已。
张开敏说,当兵真好,还能坐火车,看大桥,以后退伍回来时,我们约着坐飞机吧。
这是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青年,然而,他的这个梦想并没能实现,他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在一座烈士陵园中,他沉沉睡去,一晃就是30年。我知道,开敏兄弟也许在这里躺寂寞了,才会“托梦”给我。虽然我1984年来看过他,但毕竟又是25年过去。当年,我站在他的坟头前,遗憾连个相机都没有。我知道,他的家人还从没有来过,当时我特别想把这里的情景拍成照片送给他的家人。然而,却没有如愿。
开敏,我的好兄弟,此时面对着你的坟茔,我依然感慨万千。我知道,以你的机敏好学,你肯定很想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但我却无法带你去领略30年来我们国家走过的历程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我惟一能够做到的,就是拍摄下你坟头的一草一木,让这张照片坐坐飞机,让你家中的亲人看看你永久的宿营地,让那些还没能来过且时时惦念着你的人们看看你墓碑前的鲜花、香烟和美酒……
烈士——开敏,我们一起从家乡出发的时候,我从没想到你竟然和这两个字联系在一起。然而,作为为国捐躯的烈士,你并没有被人忘记,这是死者的哀荣,也是生者的慰藉。
3、基于一种共同的情结,这次云南之行,我遇到了一位特别令人敬重的当年的女兵。
她叫谢楠,是从贵州入伍的战士。她的从军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对烈士的那份情感更是深深地震撼着我,感动着我。
1984年,谢楠作为一个战地医院卫生员,随部队开往前线。当时,她穿梭在炮火硝烟的战场抢救伤员,由于表现出色,上级在准备为她立功的同时,还决定发展她火线入党。
然而,战友赵勇的牺牲,改变了谢楠的命运。
赵勇比谢楠小两岁,是谢楠的同乡。在艰苦的阵地上,赵勇从不失对生活的热爱。当时,赵勇很想买一个收音机,但却差15元钱,他想到向谢楠借。谢楠身上刚好有15元钱,却只借给了赵勇10元钱,自己留下了5元。女孩子嘛,说不准就有点事儿需要钱。
赵勇因缺少5元钱,最终也没有买成收音机。不久,在一次战斗中,赵勇不幸牺牲了。
噩耗传来,谢楠几乎快要崩溃了。在纪念阵亡战友的会上,自责和痛苦搅拌在一起,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悲痛,举起手中的冲锋枪,向空中发射出一梭子子弹,这是为战友送行的最好的方式。然而,她却不知这一行为违反了战场纪律。本来上级要处分谢楠,但考虑到谢楠的立功命令还未宣布,因此就功过相抵。当年,谢楠退伍了。
离开部队的谢楠后来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北京工作。由于她的聪明勤奋,工作十分出色。后来,她在北京结婚生子,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然而,18年后,因为偶然的一个梦境,再一次改变了谢楠的生活。那一天,她突然梦到了赵勇。满脸是血的赵勇用祈求的眼神看着她说:“姐姐,我冷……”这个梦后来又反复出现,谢楠无法平静了。她觉得留下她青春故事、埋葬着她战友的云南那片红土是那么让她魂牵梦绕,她决定回去看看。
那年,她从北京出发了。之后,她辗转来到麻栗坡,记下了这样的日记:
我第一次到烈士墓地的时间是25日晚上6点43分,天已经麻黑,我送了3个花圈,第一个很大的花圈,是送给麻栗坡墓地全体烈士的,挽联上写着:南疆英烈永垂不朽!
另外两个是小花圈,一个是送给我的手足战友赵勇的,挽联上写着:弟弟,你在天堂还好吗?
第三个是送给一个叫吉兴林的副连长的。他是为掩护战友牺牲的,10天后,他女儿吉云云出世,更不幸的是他女儿16年后,发现得了脑瘤。在孩子生命垂危之际,一直未改嫁的嫂子带她第一次来到她父亲的墓地前。面对副连长贫寒的家境和困境,几天的时间,战友们和社会各界自发捐款13万多元,挽救这位烈士遗孤(因为吉云云的病情十分严重,一直没有得到真正控制,到现在谢楠不知道她是死是活)。挽联上写着:你女儿吉云云是我们的孩子,上帝会保佑她,战友们会爱戴她,你安息吧!
那次从云南回来之后,谢楠突然发现,让她最感到亲切的地方竟然不是自己的出生地贵州,也不是工作最顺畅的北京,而是云南这块土地。在云南,她有一种找到根的感觉。她给丈夫讲了自己的想法。丈夫是个宽厚豁达的人,两个人感情很好,为了让真挚的妻子找到心灵的宁静,他们举家迁到了昆明。
住在昆明,离麻栗坡近了,也离战友近了。谢楠想念烈士的时候,就可以开车去陵园看看他们。
又一个清明节到来的时候,谢楠决定再次去看望战友。她一直在想着给烈士们带些什么?最后她决定送红玫瑰。谢楠知道,玫瑰是代表爱情的,但它更代表真情。那些牺牲的战友在倒下的时候是那么年轻,很多人甚至没有品尝到爱情的滋味,谢楠相信天底下有许许多多的姑娘热爱他们,她一定要把人间最美好的爱献给烈士,以告慰英灵。
谢楠把这件事看得非常神圣。她决定用这些年发表的诗歌、散文的稿费来定购红玫瑰。她发表的那些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回忆战友和军旅生活的,她觉得这些钱不同于生意场的利润,只有这样的钱才能表达一个女兵对烈士的深深敬意。
在谢楠去买红玫瑰的时候,有人知道她是为了献给烈士,就真诚地劝她买白菊花。只有谢楠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她坚持买了红玫瑰。
那一天,谢楠约了几个好朋友,和她们一起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将鲜艳的红玫瑰小心翼翼地插在了每一个烈士的坟头,那片肃穆庄严的烈士陵园瞬间充满生机,显得异常的美丽。谢楠感到,这惊心动魄的美丽,独属于烈士的生命,独属于这方血染的红土。
那次,谢楠还来到了当年战地救护经历过的一个地方,在一个小土包前,她也恭恭敬敬地插上了一枝红玫瑰。只有谢楠清楚,那里埋着一位曾经的对方女兵。
我想,谢楠的举动不仅是出于一位女性的善良,更是基于一位老兵的情怀。我们似乎应当明白,有时战争自有战争的道理。无论是昔日的硝烟还是今天的和平,也许我们不必要发出更多的感叹。作为军人,只要能够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献出热血和生命,都值得我们敬重。
4、凡是到麻栗坡祭奠烈士的人,大多都会去寻找一位叫朱效悯的人。我来到边防团后,也在打听朱效悯。刘建宝团长、朱海林政委和文山军分区的李建国科长对朱效悯都很熟悉。其实朱效悯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兵,但所有来这里的军人都称他为战友。这其中的缘由与朱效悯这么多年尽心尽责做的一件事儿有着密切关系。
朱效悯是麻栗坡县城一家照相馆的老板。驻地某部的许多官兵因来他的照相馆照过相,都和他比较熟悉。一次,团里政治处干事边富斌来找他,说老兵们临近退伍,很多老兵希望能在烈士陵园留影,希望他能带上照相机到烈士陵园为战士们拍照。退伍老兵们在烈士陵园留影时的那份真情,还有在陵园中看到的烈士战友或亲属扫墓的感人情景,深深地打动了朱效悯。从此以后,朱效悯只要有机会,就到烈士陵园拍照。茫茫青山之中,他拍照时一个个动作,都成了对烈士的祭奠。
2004年清明节,在陵园拍照的朱效悯突然看到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她手扶烈士赵占英的墓冢悲伤地哭泣,老人家整整哭了两个多小时,朱效悯也动情地用DV和照相机记录了这感人的情景。
当天晚上,朱效悯就将这张照片贴到了自己的博客中,这张照片震撼了许许多多的网友,后来,有一位叫做“云淡水暖”的网友给这张照片配了一首诗,题目叫做《妈妈,我等了您20年》,更是催人泪下:
&&&&妈妈!那一定是您,
&&&&我听到了,那手工的绣花布鞋,踏在地上的声音。
&&&&从襁褓时开始就听着,一直听到穿上了绿色的军装。
&&&&妈妈,20年前,
&&&&当我被子弹击倒在前沿,
&&&&我多么想您亲手为我合上双眼,
&&&&用您温柔的手,再摸我的脸颊一遍……
&&&&妈妈,20年来,
&&&&我昔日的兄弟姐妹们来过,
&&&&他们把泪水洒在这墓前,
&&&&鲜花、美酒、香烟,还有他们的后代那红红的脸。
&&&&可是没有妈妈那替代不了的抚摸,
&&&&我心中的寂寞,永远无法排遣。
&&&&妈妈,您的哭声是那样辛酸,
&&&&我明白您嫌自己来得太晚,
&&&&妈妈,您空手来的,没有任何祭品,
&&&&我不怪您,因为您没有足够的钱。
&&&&妈妈,您在我头上的拍打是那样的无奈,
&&&&我明白您在追问为什么要20年这么长时间。
&&&&妈妈,
&&&&我不求再有什么额外的照料,一声“烈士”已经足够,
&&&&我只求下个清明,我的妈妈,能够再来抚摸我的墓碑,
&&&&因为我的妈妈,没有剩下多少20年。
朱效悯拍的这张照片和这首深情的诗歌感动着许多人。谢楠也看到了,她难受得不能自已,眼泪无法止住。谢楠从烈士的墓碑上找到了赵占英烈士简介,并通过云南省嵩明县民政局找到了赵占英烈士的家。那一天,谢楠终于见到了赵妈妈。简陋的烈士之家让谢楠的心头充满了酸楚。谢楠知道,尽管国家对烈士家属发有抚恤金,但是,烈士的家人更需要的是社会共同的关注和温暖。回昆明后,谢楠就将赵妈妈的故事和图片还有家庭住址贴在了网上。很快,好心的人们为老人寄来汇款,汇款单上的很多人并没有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多是“妈妈,我们爱你”……又一个清明节到来的时候,赵占英烈士终于又“见”到了自己的母亲,老人家是由嵩明县民政局的同志陪着赶来的……
赵占英烈士母亲得到了社会和政府多方面的照顾,这让谢楠很欣慰。真挚、善良的谢楠对我说,人间的爱有时候很需要我们用心灵的温暖去连接。
就在今年的3月16日,谢楠又去了一次麻栗坡,她是陪同上海籍的刘贵彦烈士的母亲来扫墓的。20多年来,亲人们一直无法知道刘贵彦的下落。然而,亲情有缘,是上海市一位来麻栗坡定点支教的老师发现了他。老师叫龚奇。敬慕英烈的龚老师一有空儿总是来陵园寻看碑文,当他在陵园中看到刘贵彦是自己的同乡,又从陵园工作人员那儿得知刘贵彦的家人还没有来扫过墓时,就迅即与上海市民政局联系,寻找烈士的父母。
烈士的父母是抗美援朝时的老军人。是龚奇、谢楠他们的善举,终于圆了母子“相逢”的梦。
其实,像谢楠、龚奇这样的充满大爱之心的人何止千千万万。老山之行,让我结识了不少这样的热心人。其中朱效悯介绍认识的一位叫兰刚的朋友,这些年来也一直在做着抚慰烈士英灵的工作。
兰刚是广西人,多年前,他就在网上发现有不少寻找战友的帖子。从帖子所讲的故事中,知道他们不少人参加过边境作战,他们的战友已永远地留在了烈士陵园。看到网上那浓浓的情感,兰刚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此他为自己制订了一个计划,一定到每一个烈士陵园去看看,一是为了祭奠他们,二是拍摄这些烈士的墓碑。由于兰刚没有多少钱,他就选择了最简单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沿着边境一个县一个县地寻找。山路太难行了,人们不能想象他一路遇到的艰难,但是,为了烈士和他们的亲人,兰刚还是完整地拍下南部边境线上烈士陵园中所有烈士的墓碑,并且做了方便检索的技术处理。
兰刚在拍摄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不少烈士家属的情况。兰刚告诉我说,之所以现在还有很多烈士的家属没能够来到烈士的坟前祭奠,除了经济困难等原因,很多烈士的家人并不知道自己的亲人埋在什么地方。为此,兰刚才用心地将烈士的资料整理出来,将其贴在自己的博客中,以方便烈士的亲人或战友查找。
兰刚和朱效悯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将烈士的情况了解得更详细一些,比如,烈士的家境如何?父母是否健在?现在有谁来赡养?目前还有什么困难?这样,就能让社会上的热心人更多地来关心他们。
兰刚对烈士的那份真挚情感让我感动,他的工作精细程度更让我敬佩。我的家乡淮阳县有9位牺牲的烈士,我除了知道张开敏安葬的地点外,其他的都不知安身何处。我曾向家乡人武部齐修众干事询问,他说,9位烈士的家属除一家烈士的弟弟去扫过墓,其他全都没有去过。因为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亲人牺牲在云南,具体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还是兰刚帮我找到了他们,告诉我了准确的位置。此次云南之行,因为时间太紧,我只有托付我的战友、蒙自军分区徐延东副政委来代替我……
5、就像烈士们再不能回家,活着的人也有很多困难使他们不能到这里来。毕竟从内地到边疆的路太远了,烈士的父母有的年事已高,有的重病缠身。
讲解员杨丹告诉我,现在麻栗坡烈士陵园中大概还有100多个烈士家属从没有来扫过墓。她曾经接待过烈士丛明的妈妈,这位妈妈家住在昆明,按说来这里并不十分困难,但是,她却是第一次来。个中原因是她不愿相信自己的儿子真的已经牺牲。老人家心里存有一个幻想:说不定哪一天儿子就会回来的。无论平时还是梦中,她总是常常听到门口有人喊“妈妈”&,老人家就忙着去开门,然而门口却从来是空空如也。多少年后的清明节,母亲见再也等不到儿子,终于赶到麻栗坡烈士陵园。她本想着儿子在这里一定很孤独,没想到,儿子的墓碑前竟然放着一个花篮,那鲜艳的花篮映衬着丛明烈士的英名,感动的热泪一下子涌出了丛妈妈的眼眶。
丛明烈士坟头上的花篮是朱效悯代表丛明的亲人献上的。每到清明节,朱效悯除了忙着迎接远方扫墓的亲人和战友,还会收到很多远方的拜托,这些远方的朋友不能走到这里,但他们很希望通过朱效悯代表他们为烈士献上花圈和祭品,这些人大多并不是烈士的家属,也不是烈士生前的战友,但他们会给朱效悯寄上钱来,将一份真情托付给朱效悯。我看了朱效悯记事的小本子,仅3月底这几天,就有湖南省桃源县中学的师生、深圳的李瑞驰、福建的郑向东等给他汇来了钱,让他代表他们给烈士墓前献上花圈,为那些亲人还没有来到过的烈士扫扫墓。若是钱有剩余,就让朱效悯转给那些来到这里却没有回家路费的烈士家属。朱效悯将这些嘱托做得十分认真,每次他都会将祭奠的过程拍成照片或DV,留给那些拜托他的人。
除了朱效悯,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接受这些事情就更多一些。杨丹还告诉我,韩跃奎烈士的母亲每次来祭奠儿子,都会给烈士炒上一份猪肝,因为他的儿子生前最喜爱吃猪肝。然而,今年老母亲因身体不太好,不能来儿子坟前了。前不久,老人家从贵州打电话给陵园的管理人员,拜托他们清明节这天,到街上炒一份猪肝送给她的儿子……
6、多少断肠故事,多少人间真情。
烈士如若在天有灵,我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感受到那么多真诚的思念。那些不远千里而来的真诚的祭奠,那些来来往往的不再年轻的身影,那些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真实的怀想,甚至,还有那些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发的梦的脚步。是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祖国需要的时候,不惜赴汤蹈火献出生命的英烈。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祖国和人民种植了和平幸福之花。
&逝者长已矣!在他们身后,鲜花开放,大道康庄,阳光温暖,生活和谐。古老而年轻的共和国,即将迎来60华诞。
掬一捧清明的春雨,我与烈士告别:亲爱的战友们,你们安息吧!你们将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们也会更加努力地活在你们的光荣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我说爱我 日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