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培育学说和道德机器学习论文的教育家是谁

(1)孔子(2)儒家学派;仁和礼(3)创办私学(4)《论语》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2016届江苏仪征市七年级上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下面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
(1)他是春秋时期的谁?(1分)
(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1分)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2分)
(3)作为教育家,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1分)由此,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1分)
(4)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被谁继承和发展的?(1分)
(5)他的言行都记录在哪本书里?(1分)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云南省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二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
⑴三个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1分)
⑵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1分)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1分)
⑶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1分)
⑷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1分)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解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罗兹?墨菲《亚洲史》材料二(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他)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请回答:(1)三个材料中的“他”是春秋时期的谁?(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思想主要由哪两部分组成?(3)作为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4)他突出体现“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科目:初中历史
题型:阅读理解
下面两段材料是中外历史学家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阅读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堪称人类历史上也许最成功的哲学、道德和伦理体系的创始人。——罗兹·墨菲《亚洲史》(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钱穆《国史大纲》请回答:(1)他是春秋时期的谁?(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 (3)他在政治活动中的主要主张是什么?(4)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的具体行动是什么?(1)孔子(2分)(2)儒家学派;(2分)仁和礼(2分)(3)创办私学;(2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2分)(4)《论语》(2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伦理体系的创始人”、“ 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结合所学,提出礼的规范,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等,由此可以看出所述人物为孔子。(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的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仁就是要爱人,要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应强加于人。具有仁德的人,无论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下,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3)孔子还是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之前,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孔子30岁左右,创办私学,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最能体现孔子平等的教育理念。孔子还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学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发展。此外,孔子还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学习方法。(4)孔子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72人。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整理成《论语》一书。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河北省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人们最早可以用到这一成就是在(
B.战国时期C.春秋时期
D.秦汉时期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广东湛江师院附中等两校八年级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揭示了鸦片输入的危害
B.说明中国人民不勇敢,惧怕竹枪火炮C.竹枪比火炮有较大危害
D.因为吸烟中国人民内部互相仇杀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武夷山三中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优越
B.实行商鞅变法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武夷山三中七年级12月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猿进化到人,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用于这一过程中的最主要因素是(
)。A.直立行走
B.手的发展C.语言的产生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公元前1046年属于A.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B.公元11世纪40年代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
D.公元10世纪40年代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福建宁化县七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A.编钟
B.铜钟C.古筝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安徽濉溪县城关中心校八年级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由此可知他感叹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科目:初中历史
来源:学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敬业学校九年级上期期中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各有什么重要发明?这两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共同启示是什么?(5分)1.BC(B“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于文无据,绝对化。C“民族气节”错,不是“汪伪”时期,与“民族”无关。)
2.指的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是有多么豪华的建筑。即主要看软件而非硬件。((1)讲清大意即可,(2)能自圆其说,表达通顺即可)
3.(1)从侧面表现梅贻琦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勇敢和智慧;(2)从正面表现学生对校长的理解和爱戴。(两点各2分)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山西省康杰中学学年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任用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
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人物传记,完成15—17题。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 “他”是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辞。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梅贻琦爱生如子。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他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或通知可能要遭逮捕的学生立即离校。一次为掩护郭德远同学脱险,甚至同意把他藏在自己的汽车里偷运出去(未实施)。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实现了他的理想。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梅贻琦自比为京剧中的“王帽”,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乐于当师生的配角,既反映了他民主治校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为人谦逊的品格。
B.梅贻琦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说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
C.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聘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挚爱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
D.梅贻琦亲拟的清华大学校训反映了他注重德行的人才观,本文标题则突出了梅贻琦作为校长对清华大学的伟大贡献和巨大影响。
E.本文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为纲,记叙了时势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言行与功绩,表达了作者坚梅贻琦的崇敬之情。
16.“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简要说说理由。(5分)
17.文章第十段记录学生模仿梅贻琦口吻编的一首顺口溜有什么作用?(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5届山西省高二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23分)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梅贻琦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1931年底,他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任用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人称他是“寡言君子”。如遇工作问题,他总先问旁人:“你看怎么办好?”如果同意,便说:“我看就这么办吧!”如不同意,则说还是怎么怎么办好,或者说:“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疾言厉色。
另一方面,他与秘书有约定,凡是求情信件,不必呈阅,不必答复,“专档收藏了事”。抗战前的清华总务长,是梅贻琦的好友,也是位有声望而干练的“回国学人”。一次,那位总务长要求梅贻琦聘他为教授,以“重”视听。梅认为行政人员与教授司职不同,不可混为一谈。结果那位总务长拂袖而去。梅贻琦终不为友情所动,显示他固执的一面。
西南联大办了一所附中,由于教学质量高,昆明市民都想把自己的子弟送到这所学校读书。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女儿龙国壁报考了这所学校,但没有考上。联大创立时,龙云给予很多支持,这次他的女儿没被录取,十分生气,认为梅贻琦太不给面子,就派他的秘书长到梅贻琦处疏通。但秘书长踌躇不动,龙云生气地问他:“你还站着干什么?”秘书长说:“我打听过了,梅校长的女儿也未被录取。”龙云这才作罢。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针对教育部所提倡的“只重专才,不重通才”的教育方针,他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大学不应该也不可能负担起直接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专才”的任务,这种任务应该由其他教育机构来承担,而大学应该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着眼于为学生们通向高深而做基本能力的培养,其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仍坚持唯实,不唯上。
1940年,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他举行公祝会,感谢他为清华服务25周年。面对朋友、同仁道贺,他在答辞中说:“无论哪个人总有一些长处,但也必有他的短处,只是诸位不肯说这个人的短处罢了。或许诸位因为爱清华的缘故,爱屋及乌,所以对于我这个人不免有情不自禁的称扬的话语。”
梅贻琦爱庐,亦爱庐内的同仁、朋友。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后事,一面跟当局交涉追查凶手,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学生们也很体谅梅贻琦,每要闹学潮时,又怕影响梅校长的地位,总要先贴出拥戴梅校长的大标语。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驾驶着“清华”这条船驶向了坦途。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是梅贻琦发自内心的真诚告白,浓缩了他对清华这个学校,对清华同仁、朋友、学生的挚爱。
B.破格任用华罗庚和想尽办法保护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及吴晗教授,是梅贻琦爱惜人才的不同表现。
C.在西南联大的清华师生为梅贻琦举行的公祝会上,他认为朋友、同仁的道贺并没有真正反映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D.梅贻琦无论是在治校风格还是为人处世上,都在认真地用毕生的实践,躬行他为清华校刊题写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E.本文通过梅贻琦为清华服务的种种小事,写出了旧时代一个教育家与黑暗势力抗争所表现出的忍辱负重与团结合作的精神。
2.梅贻琦被称作“清华的名片”,其原因是什么?(6分)
3.从本文看,“梅贻琦做人外圆而内方”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4.你对梅贻琦提出的大学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的观点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答。(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梅贻琦.清华的名片
【比喻形象,突出其对清华大学的影响、贡献】
由教授到校长,连续为清华服务近半个世纪,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他出任清华校长后创造了清华的黄金期,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厥功至伟,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的功劳很大】
“他的确是蔡孑民先生而后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位教育家。”教育家傅任敢先生如是说。“他”是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也。
“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梅贻琦用这八个字概述了他与清华的血缘之亲,也表达了他对清华的挚爱。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
1931年底,他出任清华校长,可称得上受命于危难之时。在就职演说中,他提出一句关于大学教育的经典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拘一格揽人才,被“三破格”的华罗庚即是典型一例。
在治校方面,梅贻琦倡导“吾从众”的民主作风。他以京剧中的“王帽”自喻,把主戏让别人唱,并说“那是自己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大家都说他是个只知有事,不知有“我”的人。他博采众议,无为而治。但又择善固执。他在主张学术独立、自由教育的同时,审时度势,极力推行通才教育。他认为在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以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为宗旨。显然,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是与国民政府颁布的《抗战建国纲领》相悖的,但他一意坚持唯实,不唯上。他还强调对学生的操行的培养,要求教授在指导学生读书、做学问时,“必须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1948年时局发生变化,是年底梅贻琦与一些名教授被当局接到南京。12月22日国民政府要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坚辞。据当时一起同行的张起钧教授回忆,梅贻琦在清华同学会上沉痛地表示:他身为清华校长,把清华弃置“危城”,只身南来,深感惭愧,怎好跑出来做官?这“表现了学人的风格,树立了师德的典范”。
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对清华的一草一木寄有深情,对“清华基金”,他更视为命根子。晚年的梅贻琦患病住院,无力支付医药费。而在他病桌旁始终有只从不离身的手提包。在梅贻琦去世后,夫人韩咏华打开包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账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者无不动容。
西南联大时期,闻一多被害,令他悲愤欲绝。梅贻琦为防止类似惨案发生,旋将潘光旦夫妇、费孝通一家和张奚若安排到美驻昆明领事馆避险。他一面妥善安排闻一多的善后,一面向当局交涉追查凶手,向报界发表谈话,揭露特务的罪行。吴晗教授思想活跃,当局曾令清华解聘吴晗。梅贻琦一面拒绝,一面悄悄地通知吴晗离去。
梅贻琦爱生知子。他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坏的。”国难当头,学生运动迭起。梅贻琦完全理解、同情学生的爱国热忱。他以超人的冷静维持稳定局面。学生进城游行后,梅贻琦派卡车把同学接回。对当局逮捕、开除学生,他总想方设法予以保护。或通知可能要遭逮捕的学生立即离校。一次为掩护郭德远同学脱险,甚至同意把他藏在自己的汽车里偷运出去(未实施)。有学生被逮捕,他总费尽周折去保释。对梅贻琦与警察局周旋呵护学生的行迹,学生们模仿梅校长的口吻,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概或者也许是,不过我们不敢说。传闻可能有什么,恐怕仿佛不见得。”【侧面描写,烘托梅贻琦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勇敢和智慧。】
梅贻琦在1941年曾说:“在这风雨飘摇之秋,清华正好像是一条船,漂流在惊涛骇浪之中,有人正赶上负驾驶它的责任。此人必不应退却,必不应畏缩,只有鼓起勇气,坚忍前进。虽然此时使人有长夜漫漫之感,但吾们相信,不久就要天明风定,到那时我们把这条船好好开回清华园,到那时他才能向清华的同仁校友敢说一句‘幸告无罪’。”梅贻琦以他的智慧、务实精神和果断的态度,在那非常的岁月,保存了清华的元气,实现了他的理想。
梅贻琦曾亲自为清华校刊题写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以毕生的实践,躬行了清华的校训,弘扬了清华精神。
(张昌华《曾经风雅》,有删节)
13.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以“生斯长斯,吾爱吾庐”为纲,记叙了时势危难之际,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言行与功绩,表达了作者对梅贻琦的崇敬之情。
B.梅贻琦极力推行通才教育,认为大学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说明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都长于基本技能,而缺少尖端专门的技术。
C.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拟聘梅贻琦出任教育部长,梅贻琦坚辞不就,表现了梅贻琦对清华大学的挚爱和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
D.学生模仿梅贻琦课文编的一首顺口溜,从正面表现梅贻琦热爱学生、保护学生的勇敢和智慧。
E.梅贻琦自比为京剧中的“王帽”,作为清华大学校长,乐于当师生的配角,既反映了他民主治校的作风,也表现了他为人谦逊的品格。
14.根据文本内容,谈谈你对标题“梅贻琦.清华的名片”的理解。(4分)
15.曾任清华外语系主任、后任民国外交部长的叶公超“慢稳、刚”三个字评价梅贻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三个字的理解。(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学习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