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我划线机的那个地方,为啥Fcos37°-f=ma?难道Fcos37°是合外力?为啥它是合外

高一物理一个问题F=√(F1²+F2²+2F1F2cosθ)
这个公式 力的合成计算公式 请问这个公式从何得来 如何得出这个公式?我今年高一 是不是无法用我现在所学的知识弄明白呢?_百度作业帮
高一物理一个问题F=√(F1²+F2²+2F1F2cosθ)
这个公式 力的合成计算公式 请问这个公式从何得来 如何得出这个公式?我今年高一 是不是无法用我现在所学的知识弄明白呢?
高一物理一个问题F=√(F1²+F2²+2F1F2cosθ)
这个公式 力的合成计算公式 请问这个公式从何得来 如何得出这个公式?我今年高一 是不是无法用我现在所学的知识弄明白呢?
这是根据高一数学中数量积公式得来的,你可以看看这个公式,应该就能推出来了
这个公式要等到高二数学才能解答。呵呵别急哦
这是数学知识在物理中的运用,F1,F2,合力F三个力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三个边,已知F1,F2和它们的夹角,由数学中的余弦定理可得。/view/52606.html?wtp=tt,证明可参考上面。
你把图画出来(矢量三角形),然后由余弦定理得出
我高一啊没有学过余弦定理啊。。
/view/52606.html?wtp=tt 你可以看看这个的证明哈~平面几何哈~不懂接着问哈~
这个是数学中的余弦定理,力的合成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表示,也可以变形为三角形定则,相当于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在新教材中,三角形定则只要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记忆这个公式的。在求合力的时候,会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好了。而且计算的还是特殊的情况。其实大多情况都是运用正交分解法做题的。力的正交分解必须要熟练运用的。...
这是根据余弦定理推导出来的
高一怎么不可以,高一下学期数学必修5会讲解三角形(苏教版)(人教版也是),学了你就明白了。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θ=370,sin37°=0.6,cos37°=0.8.箱子重G=200N,箱子..
如图所示,θ=370,sin37°=0.6,cos37°=0.8.箱子重G=200N,箱子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30.要匀速拉动箱子,拉力F为多大?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对木箱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由平衡条件得:竖直方向:Fsinθ+N=G水平方向:Fcosθ-f=0又& f=μN联立解得 F=μGcosθ+μsinθ代入解得,F≈61.2N答:要匀速拉动箱子,拉力F为61.2N.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θ=370,sin37°=0.6,cos37°=0.8.箱子重G=200N,箱子..”主要考查你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合成,共点力的平衡&&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力的合成共点力的平衡
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 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合力与分力: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①合力与分力是针对同一受力物体而言的。 ②一个力之所以是其他几个力的合力,或者其他几个力之所以是这个力的分力,是冈为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其他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当,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 ③合力可能大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小于任何一个分力,也可能介于两个分力之间。 ④如果两个分力的大小不变,夹角越大,合力就越小;夹角越小,合力就越大。 ⑤两个大小一定的力F1、F2,其合力的大小范围力的运算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作用在同一点的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不等于两分力的代数和,而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以表示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那么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这叫做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所示。 2.三角形定则和多边形定则如图(a)所示,两力F1、F2合成为F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演变为(b)图,我们将(b)图称为三角形定则合成图,即将两分力F1、F2首尾相接,则F就是由F,的尾端指向F2的首端的有向线段所表示的力。如果是多个力合成,则由三角形定则合成推广可得到多边形定则,如图为三个力F1,F2、F3的合成图,F 为其合力。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 图解法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当两个分力成一定的夹角α(α&180。)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或使两个分力都增大,合力的变化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公式推导分析,也可以用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分析,但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图解法。为了便于分析合力的变化,设,借助辅助参考圆来进行分析。如图所示,F1、F2的共点在圆心,而且开始时F1、F2的合力为F,大小恰好为圆的半径。(1)当保持力F2不变,只增大F1时,如图所示,合力,的大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F1、F1夹角α保持不变,在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2)当两个分力F1、F2都增大时,如图所示,合力F 的大小也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F1、F2夹角α保持不变,在同时增大两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F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整体法与隔离法:(1)整体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②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③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隔离法和整体法常常需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题简捷明了。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物体、物体系。 (2)找出所有接触点。 (3)按顺序分析物体受力。一般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不接触力).再依次对每一接触点分析弹力、摩擦力。 (4)找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防“多”分析力) (5)看受力与运动状态是否相符。(防“漏”力、 “错”力) (6)正确画出受力图。注意不同对象的受力图用隔离法分别画出,对于质点和不考虑力对物体的形变和转动效果的情况,可将各力平移至物体的重心上,即各力均从重心画起。受力分析的步骤:第一步:隔离物体。隔离物体就是把被分析的那个物体或系统单独画出来,而不要管其周围的其他物体,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第二步:在已隔离的物体上画出重力和其他已知力。重力是一个已知力,可首先把它画出来。另外,物体往往在重力及其他主动力作用下才与其他物体产生挤压、拉伸以及相对运动等,进而产生弹力和摩擦力,所以还要分析其他主动力。第三步: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就是查找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点和接触面。弹力和摩擦力是接触力,其他物体对被分析物体的弹力和摩擦力只能通过接触点和接触面来作用,这就是说寻找物体所受的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和摩擦力只能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相接触的点和面上找。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要全,每个接触点或面上最多有两个力(一个弹力,一个摩擦力)。第四步:分析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处,如果有形变(挤压或拉伸),则该处就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在确定弹力存在以后,其方向就比较容易确定了。第五步:分析摩擦力。摩擦力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它们的产生条件是两物体接触处不光滑,除挤压外还要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因此分析接触面上有无摩擦力,首先要看接触面是否光滑(这是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其次看有无弹力,然后再进行摩擦力的判断:接触面上有相对滑动时有滑动摩擦力,其大小,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接触面上无相对滑动但有相对滑动趋势时有静摩擦力,它的大小和方向总是跟迫使物体产生相对滑动趋势的外力有关。受力分析中的技巧: (1)研究对象的受力图,通常只画出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按效果分解的分力或合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 (2)区分内力和外力。对几个物体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出现;当把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成了外力,要画在受力图上。 (3)在难以确定物体的某些受力情况时,可先根据 (或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再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判定未知力。也就是说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要时刻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同时对不易确定的力。可结合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其反作用力是否存在以及方向如何等情况。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θ=370,sin37°=0.6,cos37°=0.8.箱子重G=200N,箱子..”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38835293028145865158025178546239411高一物理,急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70的斜面底端,对物体施加沿斜面向上拉力F=24N,作用5秒后撤去拉力.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素为0.5,斜面足够长.(sin370=0.6
cos370=0.8
g=10m/s2)(1)撤去F_百度作业帮
高一物理,急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70的斜面底端,对物体施加沿斜面向上拉力F=24N,作用5秒后撤去拉力.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素为0.5,斜面足够长.(sin370=0.6
cos370=0.8
g=10m/s2)(1)撤去F
高一物理,急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倾角为370的斜面底端,对物体施加沿斜面向上拉力F=24N,作用5秒后撤去拉力.物体与斜面的动摩擦因素为0.5,斜面足够长.(sin370=0.6
cos370=0.8
g=10m/s2)(1)撤去F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2)撤去F后,物体还能继续向上滑行多远?(3)当物体再次回到斜面底端时共用了多少时间?
(1)有F拉力时物体的加速度a1F-mgsin37-umgcos37=ma1a1=(24-12-8)/2=2m/s^25s末的速度为v5=a1t=2*5=10m/s(2)撤去F之前的位移x1=a1t^2/2=25m撤去F后加速度a2a2=(mgsin37+umgcos37)/m=10m/s^2 与速度方向相反,取a2=-10m/s^2、v0=v5=10m/s、 vt=0由v=v0+a1t得t1=1s x2=v0t+a2t^2/2=10-5=5m(3)返回时a3mgsin37+umgcos37=ma3a3=2m/s^2由x=at^2/2得t=根号下(2x/a3)=根号下30=5.5st=t1+t2+t3=5+1+5.5=11.5s
受力分析(设沿斜面向上为正方向)ma=F-mgsin37°-μmgcos37°=24-2*10*0.6-0.5*2*10*0.8=4N
a=2m/s^2v=at=2*5=10m/s
路程s0=at^2/2=2*5^2/2=25m(2)撤去F后ma'=-mgsin37°-μmgcos37°=-20N分析: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成正比,而非与重力成正比,要注意判断重力是否与正压力大小相等,不能死套公式;力F作用的最少时间不是在F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而能使物体产生50m的位移,力F至少作用的时间.在最少作用时间作用下,木箱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木箱停止运动后总位移则好50m,此时对应的F作用时间为力F的最少作用时间.解答:解:建立如图坐标系,在两种情况下对木箱进行受力分析有:木箱都受四个力作用:重力G、弹力FN、摩擦力f和推力F由于木箱运动,故与地在间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故其大小f=μFN,由于在竖直方向木箱受力平衡,故两种情况下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FN不同,故摩擦力的大小也不一样.但解题中的第4步,拉力向上拉木箱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f=μ(mg-Fsinθ)≠μmg,故计算有误.故解法有误,错误在第④(3)由题中①得a1=4m/s2代入②得μ=0.4∴木箱在斜向上拉力F作用下产生的加速度a2=Fcosθ-μ(mg-Fsinθ)m=400×0.8-0.4×(50×10-400×0.6)50m/s2=4.32m/s2则拉力作用的时小时间对应拉力停止作用后,在摩擦力作用下木箱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当速度减为0时,总位移刚好为50m.则木箱的位移分成两部分:在拉力作用下以a2=4.32m/s2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时间t速度达到v;在摩擦力f作用下做初速度为v,加速度大小为a3=fm=μmgm=μg=4m/s2做匀减速运动;根据题意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有:加速的位移:v22a2减速的位移:v22a3又v22a2+v22a3=50所以可以求得加速后的速度v=14.4m/s则加速运动的时间t=va2=14.44.32s=3.33s答:(1)这位同学解法有不大合理的地方;(2)错误序号为④,理由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只有当正压力等于重力时才与重力成成正比,要注意判断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3)斜向上的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是3.33s.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1)是正确的理解和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f=μFN而非在什么情况下都有f=μmg,注意区分比较mg与FN的关系;(2)力F作用最少时间的确认,不是全程都需力F作用,能保证木箱产生50m的位移就行.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物理
辨析题: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质量为50kg,若用F=400N的水平恒力推它,可以在5s内使它移动s=50m。若用大小仍为400N、而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的拉力拉木箱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木箱能够到达50m远处,则拉力的作用时间最少是多少?()
&&&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当拉力水平时:由运动学公式,有①
&&& 由牛顿第二定律:&& ②
&&& 当拉力斜向上时:设加速度大小为
&&& 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③
再由运动学公式,&&& ④
解得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
&& (1)这位同学解法是否有不大合理的地方?(回答“有”还是“没有”?)
&& (2)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你指出这位同学错误步骤对应的序号,并说明理由。
&& (3)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科目:高中物理
辨析题: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质量为50kg,若用F=400N的水平恒力推它,可以在5s内使它移动s=50m。若用大小仍为400N、而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的拉力拉木箱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木箱能够到达50m远处,则拉力的作用时间最少是多少?()&&&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当拉力水平时:由运动学公式,有①&&& 由牛顿第二定律:&& ②&&& 当拉力斜向上时:设加速度大小为&&& 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③再由运动学公式,&&& ④解得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 (1)这位同学解法是否有不大合理的地方?(回答“有”还是“没有”?)&& (2)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你指出这位同学错误步骤对应的序号,并说明理由。&& (3)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上海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卷
题型:计算题
辨析题: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质量为50kg,若用F=400N的水平恒力推它,可以在5s内使它移动s=50m。若用大小仍为400N、而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的拉力拉木箱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木箱能够到达50m远处,则拉力的作用时间最少是多少?()
&&& 某同学是这样解的:当拉力水平时:由运动学公式,有①
&&& 由牛顿第二定律:&& ②
&&& 当拉力斜向上时:设加速度大小为
&&& 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③
再由运动学公式,&&& ④
解得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
&& (1)这位同学解法是否有不大合理的地方?(回答“有”还是“没有”?)
&& (2)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你指出这位同学错误步骤对应的序号,并说明理由。
&& (3)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
科目:高中物理
来源: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中学高三(上)期中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辨析题: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质量为50kg,若用F=400N的水平恒力推它,可以在5s内使它移动s=50m.若用大小仍为400N、而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斜向上的拉力拉木箱从静止开始运动,使木箱能够到达50m远处,则拉力的作用时间最少是多少?(cos37&=0.8)某同学是这样解的:当拉力水平时:由运动学公式,有s=即50=①由牛顿第二定律:F-μmg=ma1即400-μ&50&10=50&a1&&&②当拉力斜向上时:设加速度大小为a2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Fcos37&-μmg=ma2&&&③再由运动学公式,&&&&④解得拉力作用的最少时间:(1)这位同学解法是否有不大合理的地方?(回答“有”还是“没有”?)(2)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你指出这位同学错误步骤对应的序号,并说明理由.(3)若有不合理的地方,请用你自己的方法算出正确结果.当前位置:
>>>如图所示,物体重60牛,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用F=20牛的水平..
如图所示,物体重60牛,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用F=20牛的水平推力推物体,物体沿斜面匀速向下滑动。求:(sin37°=0.6,cos37°=0.8)(1)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2)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题型:计算题难度:中档来源:0103
解:(1)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正交分解:
根据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条件: 代入数据,解得:Ff=20N,FN=60N (2)根据滑动摩擦定律: μ=1/3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如图所示,物体重60牛,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用F=20牛的水平..”主要考查你对&&共点力的平衡,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共点力的平衡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
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 图解法分析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当两个分力成一定的夹角α(α&180。)时,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或使两个分力都增大,合力的变化情况如何呢?这个问题可以用数学公式推导分析,也可以用函数图像数形结合分析,但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图解法。为了便于分析合力的变化,设,借助辅助参考圆来进行分析。如图所示,F1、F2的共点在圆心,而且开始时F1、F2的合力为F,大小恰好为圆的半径。(1)当保持力F2不变,只增大F1时,如图所示,合力,的大小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F1、F1夹角α保持不变,在增大其中一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2)当两个分力F1、F2都增大时,如图所示,合力F 的大小也有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减小、不变或增大,即,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当两个力F1、F2夹角α保持不变,在同时增大两个分力时,它们的合力F大小可能减小、不变或增大。整体法与隔离法:(1)整体法:当只涉及研究系统而不涉及系统内部某些物体的力和运动时,一般可采用整体法。运用整体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的系统和运动的全过程; ②画出系统整体的受力图和运动全过程的示意图; ③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为了弄清系统(连接体)内某个物体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一般可采用隔离法。运用隔离法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①明确研究对象或过程、状态; ②将某个研究对象或某段运动过程、某个状态从全过程中隔离出来; ③画出某状态下的受力图或运动过程示意图; ④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列方程求解。隔离法和整体法常常需交叉运用,从而优化解题思路和方法,使解题简捷明了。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 (1)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质点、结点、物体、物体系。 (2)找出所有接触点。 (3)按顺序分析物体受力。一般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不接触力).再依次对每一接触点分析弹力、摩擦力。 (4)找出每个力的施力物体。(防“多”分析力) (5)看受力与运动状态是否相符。(防“漏”力、 “错”力) (6)正确画出受力图。注意不同对象的受力图用隔离法分别画出,对于质点和不考虑力对物体的形变和转动效果的情况,可将各力平移至物体的重心上,即各力均从重心画起。受力分析的步骤:第一步:隔离物体。隔离物体就是把被分析的那个物体或系统单独画出来,而不要管其周围的其他物体,这是受力分析的基础。第二步:在已隔离的物体上画出重力和其他已知力。重力是一个已知力,可首先把它画出来。另外,物体往往在重力及其他主动力作用下才与其他物体产生挤压、拉伸以及相对运动等,进而产生弹力和摩擦力,所以还要分析其他主动力。第三步: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就是查找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点和接触面。弹力和摩擦力是接触力,其他物体对被分析物体的弹力和摩擦力只能通过接触点和接触面来作用,这就是说寻找物体所受的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和摩擦力只能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相接触的点和面上找。查找接触点和接触面要全,每个接触点或面上最多有两个力(一个弹力,一个摩擦力)。第四步:分析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在被分析物体与其他物体的接触处,如果有形变(挤压或拉伸),则该处就有弹力,反之则没有。在确定弹力存在以后,其方向就比较容易确定了。第五步:分析摩擦力。摩擦力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它们的产生条件是两物体接触处不光滑,除挤压外还要有相对滑动的趋势或相对滑动。因此分析接触面上有无摩擦力,首先要看接触面是否光滑(这是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其次看有无弹力,然后再进行摩擦力的判断:接触面上有相对滑动时有滑动摩擦力,其大小,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接触面上无相对滑动但有相对滑动趋势时有静摩擦力,它的大小和方向总是跟迫使物体产生相对滑动趋势的外力有关。受力分析中的技巧: (1)研究对象的受力图,通常只画出根据性质命名的力,不要把按效果分解的分力或合力分析进去,受力图完成后再进行力的合成或分解。 (2)区分内力和外力。对几个物体的整体进行受力分析时,这几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为内力,不能在受力图中出现;当把某一物体单独隔离分析时,原来的内力变成了外力,要画在受力图上。 (3)在难以确定物体的某些受力情况时,可先根据 (或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再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来判定未知力。也就是说在分析物体受力时要时刻结合研究对象所处的运动状态,同时对不易确定的力。可结合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其反作用力是否存在以及方向如何等情况。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 ②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弹力; ③接触面间有相对运动。 说明: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特别要注意“相对”的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跟接触面相切,并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能等同于“与运动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可能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公式:F=μFN (F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FN表示正压力的大小,μ叫动摩擦因数)。 ①FN表示两物体表面间的压力,性质上属于弹力,不是重力,更多的情况需结合运动情况与平衡条件加以确定; ②μ与接触面的材料、接触面的情况有关,无单位,而且永远小于1; ③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并不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发现相似题
与“如图所示,物体重60牛,放在倾角为θ=37°的斜面上,用F=20牛的水平..”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3018717139538025237605211042836914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停车位划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