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鬼叫春 720p弦夏洪秋毛冬石

弦脉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大小:3.1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第二讲 脉诊的注意事项、四季之常脉:春弦
,欢迎光临!
您当前位置: &&
&& 第二讲 脉诊的注意事项、四季之常脉:春弦
第二讲 脉诊的注意事项、四季之常脉:春弦
08:41:59 来源:中医培训,脉诊培训,祖传诊脉培训,脉诊,诊脉,切脉 浏览:38次
内容提要:第二讲&脉诊的注意事项、四季之常脉:春弦一、脉诊的意义1、脉诊的意义不管是在古脉法还是后世脉法,怎么诊脉,有脉名,我们如何确定浮数沉迟,这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脉诊在黄帝内经上讲的很多,有20几篇讲到四诊的问题,脉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后来因为脉诊的指下难明等原因,后世的著作中对脉形
第二讲 脉诊的注意事项、四季之常脉:春弦
一、脉诊的意义
1、脉诊的意义
不管是在古脉法还是后世脉法,怎么诊脉,有脉名,我们如何确定浮数沉迟,这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脉诊在黄帝内经上讲的很多,有20几篇讲到四诊的问题,脉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后来因为脉诊的指下难明等原因,后世的著作中对脉形理解不一样,出现很多分歧,再加上诊脉靠师传,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所以现在的脉诊几乎是失传的,现在很难找到一个中医坐在那靠诊脉能诊出东西,所以大家认为脉诊悬而又悬或者说骗人的。我认为脉诊在临床当中非常有适用价值。关于脉诊的意义,《内经》的《阴阳别论》这样讲“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黄帝内经》的脉法就是以阴阳作为分别脉的标准,包括张仲景的《伤寒》也是阴阳的脉法。他特别强调了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就是知道什么是阳脉就知道什么是阴脉了,凡阳有五这个五指的是春夏长夏秋冬,每一季又有五个阳脉,所以叫做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真脏脉是没有胃气,见到真脏之气了,见到了真脏脉必死。“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讲的是脉必须要有胃气,也就是在《戏说脉》上强调的脉的胃神根。“别于阳者,知病处也,知病患时” 。就是说能很好的体察阳脉,就能知道病在什么部位,《内经》上有根据脉的部位的定位。“知病患时,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 ”,见到哪一脏的真脏脉,他什么时候会死,是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这一套讲下来的,包括年月日时辰,在内经上把脉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
2、四诊合参的现状
同时内经上强调四诊合参,尤其后世更强调四诊合参。四诊合参发展到现在已经变味了,他基本没什么用了,现在大都是西医搞出个病,中医搞个辩证分型,这个所谓的辩证分型大家把中医诊病的方法都去掉了,没有中医的诊病辨病辨病机就可想而知是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医。在《内经》上有这么几句话:“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来形容望闻问切,把切放在巧的位置,也成为后世医家不重视脉诊的依据。也有的医家比较重视这个,比如清代章虚谷在《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上这样讲“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四诊互证,方能知其病源,犹匠之不能舍规矩而成器皿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在临床当中,脉诊确实不能抛到一边去,介绍两个病例。
3、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一个48岁女性患慢性湿疹9年,湿疹波及全身,除去手心和脚心没有,其他地方全有,去年入秋的时候开始在我这吃中药,吃了将近70付中药,冬天时全都好了,前几天肚脐周围又出了一点,过来又吃中药,吃了三付,全身各处又有散在的小皮疹的出现,这次用药就没按脉诊所得用,就按照现在流行的观点,清热解毒去湿,加了点祛风的,开了三付,吃到第二付晚上就给我打电话,脸肿了,是不是吃药过敏,告诉她不是过敏,把剩下的一付吃完,吃完后过来复诊,看她面部是虚肿的,手和腕子也是虚肿。她的脉象一直是沉弱的,有的部位带弦象,带点紧象,是寒湿型的,这次我把现在中医关于湿疹的观点抛到一边去,完全按照脉象走,给她用的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加上茯苓防风葛根,以大热药为主,这三幅药吃完后,浮肿下去了,全身发暗的皮疹干燥了,没出现新的,去年吃70幅药时,一直按照脉象走的,不考虑别的观点,就是说不管西医的病名,也不管是皮肤病也好,其他病也好,只看脉象,根据脉象处方用药。
第二个是肾病综合征,她浮肿很严重,面部虚胖,面色白中透着青黑。开始摸她的脉是弦洪数的,仔细体会,左肾脉特别弱,没劲,弦脉应该比较有劲,这个人特别没劲,脉体比较宽,很大,也有指下发硬不柔和的感觉,仔细体会指下特别弱,这个病的病机洪数是假象,弦象是假象,弱才是真相,给她用了金匮肾气的方子,做了加减,附子用到30克,山茱萸30克,加上五味子,还有别的东西,效果不错,浮肿逐渐消退和面部颜色变好,脉象的改变恢复得都不错。还有上次提到的颈椎病所引起的偏头疼,眼睛的疲乏,美尼尔,包括背了几年心脏病的帽子,通过脉诊,就是一个颈椎病,调调颈椎这些病就都没有了。所以说脉诊在临床当中非常有用。
二、诊脉时相关三个问题
1、营气卫气的问题
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不和大家都很熟悉。在脉上有这样一句话:“营血行于脉中,卫气行脉外”。如果真正把阴阳理解好了这句话就明白了,阴中有阳,阳中阴有阴,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说的是主体的大的巡行通道,是内外有别的。严格的说,卫气营血都可以出入脉中,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为用的,我们理解气和血的关系时“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脉为血之腑,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脉内行的营血肯定有气,没有气的推动,单纯血是不能动的。离经之血为淤血,为什么离开经脉,也是气的退动作用,在营气卫气对脉的影响上,应该理解为营血行于内,必须有卫气的推动,也就是脉内要有气,卫其行于外脉外肯定有血,我们摸到的都是大的经脉,络脉和孙脉中肯定也有血,只是我们摸不到,营血卫气的关系在后世相当多的医学著作中理解程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古代脉法特别强调胃气的作用
“所谓阴者真脏也”,真脏脉就是不带胃气的脉,后世脉法都强调脉要有胃神根。上次说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就是为什么从遍诊法发展为独取寸口法的依据。我们强调脉,特别重视胃气,《内经》讲:“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也是指的脉象,胃是五脏六腑之海,是水谷化生之处,又叫后天之本,这是一点。第二点脾和胃之间的关系,脾为胃行津液入三阴经,胃为脾行津液入三阳经,“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和胃之间的关系,胃要借助于脾才能为脾行津液如三阳经,他们互为对方输布津液。第三方面,食入于胃和饮入于胃输布的过程,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饮食水谷进入胃以后,有一部分进入肝脏,充养于筋。还有一部分进入心脏,充养于血脉,通过血脉的流经而进入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这个皮毛指的是毛脉象络脉孙脉等。好多小的毛脉又汇集到府部,行于府,腑精神明,气归于权衡。再有一方面的意思是心肝脾肺肾所主时的问题,在《内经》上有的篇章说脾主长夏,有的说脾主每个季节最后的18天,还有的说脾不主四时,但是四时又无所不主,脾土为中,以制中央,常以四时长五脏,四季都靠脾来濡养五脏,同时又灌溉四方,因为土厚德载物,土生万物而法天地,脾胃之气每时每刻都在发挥作用,不象肝主春,心主夏等只主一季,不管古脉法还是后世脉法,特别强掉脾土,在任何季节的脉象当中都体现脾土。
3、诊脉中的五运六气
在《内经》上,关于五运六气,有南政北政的问题,南政年和北政年按天干排的,甲为1,排到10,1和6为南政年,其他的8个为北政年,他有什么意义呢?比如今年是丁亥年,是北政年,厥阴司天,按照《内经》,在脉象上应该右尺不应,诊脉时,一个平人,右尺稍微弱一点,就要考虑到和今年的纪年有关系,这是需要注意的。&
三、诊脉注意事项
诊脉的时间在《熊猫戏说脉》上已经说了,《内经》上讲:“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在诊脉时有几点需要注意:患者活动后,让他静下来;情绪不稳的也诊不出有过之脉。第二酒后不诊,酒喝完后心跳快,脉是数脉,酒扩张小血管,“酒入于胃,络脉实,经脉虚”,小的毛脉是实的,大的经脉是虚的,我们摸脉时脉是洪大的数的,肯定脉象比较软,比较虚。第三种,诊脉时问患者是否吃饭,饭前和饭后的脉象有区别。我们知道胃大肠小肠都是腑,腑以通为顺,腑的特点是更虚更实,虚实交错,饮食入胃,胃是满的,肠是虚的,过一段时间后,胃的内容物排到肠后,肠是满的胃是空的,涉及到诊脾胃脉,诊大小肠脉这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是否吃饭,吃了多久。
《熊猫戏说脉》上诊脉前的注意事项应该说基本上挺简洁的给打上了。在诊脉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因为《黄帝内经》上出现的脉名是相当多,但是没有脉形。在《濒湖脉学》和李中梓对脉象的描述上,有二十七脉、有二十八脉。实际在临证当中,因为他们说的都是单脉,相兼脉相当多,两个相兼、三个相兼、或者有时候四个相兼,出现脉的变化是非常繁杂的。那么怎么体会这些脉象?一个是体会“上下来去至止”这六个字,又叫六字方针。还有的说体现一个“位数形势”再加上“微甚兼独”。其实这是对复杂多变的脉象一个很好的概括和总结。一般在体会这个脉象的时候,我们先把脉名记住,脉象的特点是什么,这点要掌握住。还有一个是“位数形势”是清朝的周学海的,“位数形势、微甚兼独”。“位”指的是位置,浮沉指的是位置。“数”指的是:数脉、迟脉、缓脉还是常脉?“形”指的是脉形:是细小的细脉,是宽大的洪脉?还有一个“势”是指:是弱脉、是实脉?就是脉来的势头,它是弦脉还是微脉?这是“位数形势”,然后再加上一个“微甚兼独”。这个“微”和“甚”指的是太过和不及说的。这个“微”在这儿不是指微脉说。“微甚”就是在什么部位,它是一种太过的脉象还是不及的脉象?这个“独”在《戏说脉》上有“察独”的解释,就是别的地方都没有的,唯独这个部位出现这种情况的,这个就是“独”。清代的周学海的这个“位数形势,微甚兼独”,是挺不错的一种解释。诊脉前应该注意的东西大概也就是这么些。
其他包括诊脉的体位、怎么下指、几种指法啊,这些东西应该是依照个人习惯而定吧。不管是怎么下指,你的最终目的是想从脉诊上获得有用的身体内部的基本信息,只要达到这个目的,不管你怎么下指,你是弹指也好,一指禅也好,布指上面你是斜着也好,在诊法上你是弹指也好,你是浮中沉三部取也好,你还是推法也好,或者你用双手对比法也好,总的说,目的是一样的。形式是依照个人习惯而定。诊脉应该注意的事项大概也就这么多吧。
四、四季脉之春弦
下边有点时间咱们说说这个季节的正常脉。《内经》脉法强调的其实就是这么三种:第一种脉叫季节脉,就是平人之常脉,这是季节脉。第二种脉是死脉,就是决死生之脉。第三种脉是诊病之脉。就象《内经》里所要求的,“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先别说诊病的脉和决死生的脉,先说这种正常的脉,因为只有知道正常脉以后,才能以这个作为基准,去判断其它的脉是不是病脉。
1、弦脉的三种类型
第一个季节脉就是春弦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第一个就是春天的脉。春天的脉是这种弦脉。在所有的脉象当中,我感觉最不好掌握的就是弦脉。它可以是正常的季节脉,就是现在我们这个季节它应该反映的是正常的季节脉。第二种弦脉,它见于这种病脉。象我们所说的一些肝病――就是现在西医所说的肝脏疾病,包括西医所说的高血压,包括一部分阴寒内盛的这部分人,包括象刚才我说的今天我复诊的肾病综合症的这个人,这种弦脉是一种病脉。在《内经》里还提出弦脉是肝脏的真藏脉。见到肝脏的这种弦脉,《内经》上提到是必死无疑的。
2、弦脉的特点
关于弦脉的标准,春弦夏洪,春天的弦脉,刚才我反复强调了,不管在任何季节都必须有胃气。那么这个胃气是什么呢?在脉上怎么感受所说的这个胃气?其实这种胃气它就是在脉上感觉,从节律上感觉,它是从容和缓的,好像不慌不忙,那么沉着,那么稳定。这是从速率上讲。从位置上讲,它应该是中的,没有明显的浮,也没有明显的沉,基本上处在一个中取的位置。从形上讲,这儿容易出现一个混淆的是什么呢?就是脾为湿土,有的上面介绍它是一种细脉,实际上有胃气的脉它并不细,从形上看它应该是宽窄适中的。它不像细脉形体那么细小,也不像洪脉形体那么宽大,它的形体是适中的。然后还有它的势,它的势也是适中的。因为土为中央,从这个意义上说,反映胃气的脉象,从“位数形势”这四个方面讲,它都应该是没有太过,没有不及的,都是处在一个中间位子上。所以从势上讲,它不是特别有劲的,像弦脉这么“端直以长”,它也不像实脉那样沉取特别有劲,都顶指,它也不像紧脉如绳转索,在手底下有这种感觉,它不是特别有劲,但是它也不是那种弱脉,也不是特别没劲。脉有胃气的感觉,我总体上是说不清楚,只有自己慢慢的摸,慢慢的体会。找什么样的人摸?找年青一点的,二十岁上下的,十几岁的,找这样人体会脉的胃气比较容易。脉有胃气,用语言很难表达的,但是我们应该理解土为中央以贯四方,既然它在中央,它就肯定是不偏不倚,没有太过,没有不及。从周学海这个“位数形势”上讲,这个位置――它既不是浮脉也不是沉脉;这个数――从速度上讲,它既不是迟脉也不是数脉;形――从形式上也不是特别宽大也不特别细小;从势上――也不是特别有劲的也不是特别虚弱的,是这样一种情况。但是在有的书籍上介绍胃气着重一个“缓”字。我体会这个“缓”字不只一个慢意,因为我们按一息四至为缓,一息三至为迟,这个“缓”字它不是指“一息四至”。一息五至可不可以叫做“缓”?从严格意义上边说,“一息五至”就不能叫做缓脉了。这个缓,就是“从容和缓”,这个“缓”不是“缓脉”的缓,它是那种从容不迫,那种连绵,那种连续、悠长是这样一种意思。要是体会从容和缓这种脉象的话,因为我们上次讲中医就是一个取类比像嘛,观察自然界的一些事物,我们可以到海边去站在沙滩上,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你看那个涌,它在那儿一下又一下的涌到沙滩上。在好天的时候涌并不大,也就是10公分、20公分这么高,这个涌打上沙滩的这个感觉。站在沙滩上,仔细地看那个涌,一个上来、下去,一个上来,连绵不绝,非常的从容不迫。你要是观察仔细的话,能理解这个从容和缓。总的感觉,说半天,这个脉的胃气还是说不清楚。这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我参考了好多脉学著作,对这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解释,也只能说自己去体会。尽管这个东西说不清楚,但是这个东西还必须要体会到。因为脉的胃气你要体会不到的话,那么平时的诊脉你就不会诊。
现在,其实不光现在,在过去也有,象那个所谓《太素》里边挂的这个脉名,现在流行以脉诊西医病这些东西,我也看过一点,应该说他们那些东西不是传统中医的脉,而是一个个人经验的总结。当然人家在总结当中也花费了非常大的心血,这人肯定是非常聪明有才智的,要不然他体会不到这么丰富的内容。现在一些脉学书上介绍以脉诊西医病名的,他们基本不是中医的脉法。这个中医脉法能不能诊断西医的病?我说也是可以的。因为我在上次也介绍过我是西医出身,并且从学中医的这二十年来,有意识的把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脉象作对照。但是这个东西不是告诉你说在哪个位置出现什么脉就是西医的什么病,不是这么简单,你必须要把握这种正常的有胃气的脉,把握正常的四季的季节脉,然后才能说其它的东西。这个胃脉就说到这吧。
3、历代医家对弦脉的解释
下面我们说弦脉。弦脉按我的感觉是一个最难体会的脉。从王叔和作《脉经》以后,后世出现好多脉学著作,对弦脉的解释内容不尽统一。因为我们每个人接触的环境不一样,看的书也不一样,可能我们看的是不同作者的书,对弦脉的描述不一样。今天就把弦脉说的稍微多一点吧。弦脉在《内经》当中开始时是以季节脉出现的,它就是对春天脉的一种形容。第二是作为决死生脉,作为死脉,这个应该是从季节脉和有没有胃气这里引申出来的。你看它这个描述:“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这个“新张弓弦”它就没有胃气,没有胃气的从容和缓,所以把它叫做死脉。但在《黄帝内经》上边它对这个弦脉脉形的描述和后世脉法的描述就不一样。《素问•玉机真藏论》上面说春脉,春弦夏洪嘛,春脉就指的是微弦这个脉,对于春脉的描述是“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它对于弦脉的定义有软、弱、轻、虚,而滑,这和后世脉法对这个弦脉的定义区别很大。这是《黄帝内经》上出现的弦脉的脉名和脉形的形容。《难经》上边弦脉的脉名和脉形基本上是沿用《内经》上的这个提法。但是这个《内经》上面对弦脉的定义应该说――包括《难经》上面对弦脉的定义――应该说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它这个“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因为古人有时候以长脉为弦,比如春脉弦,就说软弱直长是弦,实际上,这个弦脉它应该是不包含轻虚软弱,是不包含这些东西。但是后世脉对它的定义也有“端直以长”这个成分。到张仲景的《伤寒》上对弦脉是这样形容的:“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然后再解释这个弦脉,“夫痉病,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你看他这个形容,“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然后在《金匮》上面又解释为“夫痉病,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在这儿的“紧”就不应该理解是紧脉,只能说是脉形比较紧张,也就是后世脉法当中这个弦脉要含着比较有劲这么一个条件。到张仲景的《伤寒》弦脉的脉象就基本上定下来了。这是《内经》和《伤寒》对于弦脉脉形的描述。
古脉法《内经》和《伤寒》上面都强调一个纯弦脉,也就是纯肝脉,它是一种死脉。仲景是这么说的:“假令得纯弦脉者,死”,这是《平脉法》上面讲的,这个纯弦脉就是没有胃气的脉象,因为张仲景的脉法基本上是秉承《内经》的。到王叔和的《脉经》,他所提出弦脉的脉形就变成是这样:“举之无有,按之如按弓弦状”。这个弦脉象按弓弦这种形容应该是对的,但是在《脉经》上他提出一个“举之无有”,这个“举之无有”应该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临床中经常见到浮弦脉,“举之无有”那么也就是说只有在平脉或沉脉时才能见到弦脉,那么我们临床当中见到这种浮弦脉也就没办法解释。同时在《脉经》上面还提出“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这个“浮紧为弦”应该说也是不对的。在王叔和《脉经》上形容的这个弦脉,这句话本身它就存在着矛盾。因为“按之不移”它必定是一个沉脉,是一个牢脉或石脉,它是沉的性质,然后又形容为“浮紧为弦”,应该说《脉经》上面对弦脉的这个描述是不太合适的。再以后《诸病源候论》上面它是这样说的:“按之如琴瑟弦,三关通病,梗梗无有屈挠,名曰弦”。这个形容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以后的好多个医家象《诊家枢要》说“按之不移,举之应手,端直若丝弦”。象那个《脉诀刊误》说:“指下左右皆无,从前中后指若挺然于指下,曰弦”。象那个《查病指南》说:“劲急如悬弓弦”。还有象《濒湖脉学》说“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这些各家的说法,基本上都肯定了一个弦脉有“端直以长”,再有一个“如按弓弦”,也就是脉形是比较长的,指下必须要有比较有劲的这么一个感觉。
4、后世脉法对弦脉的解释存在的问题
后世脉法中对于弦脉的解释应该说存在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个是紧的问题。象张仲景他这个“浮而紧”,“紧如弦”,他有这种提法。刚才说的《脉经》上也说“浮紧为弦”。所以以后那些医学们在说到弦脉时,往往有一部分人他要用“紧”这个条件。《脉诀》他也说“小紧为弦”。《外科精义》上他说“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切绳而转动,以此为异”。其他的还有《医碥》的《脉学指掌》,有好多著作上边都有这个“紧”。但是到《濒湖脉学》以后,应该说后世医家们对弦的紧的解释,“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这个“紧”字它就不应该理解为“紧脉”的“紧”,它应该理解为弦脉,它这种形是比较有劲的,但不是那种紧脉的。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内经》上面对春脉有“轻虚而滑”这种说法,所以后世著作也有把这个“滑”作为弦脉的条件的。但是我们要是仔细体会《内经》它这个“轻虚而滑”,理解它真实的含义,因为后世的脉学著作上对弦脉的“端直以长”,形容为“长竿末梢”,这个“长竿末梢”它本身是不是也是“轻虚而滑”的?《内经》上边“轻虚而滑”这个条件是把它理解为轻、虚,而滑,轻脉、滑脉?轻脉怎么解释?叫芤脉?所以我觉得这个“轻虚而滑”不应该把它理解为脉,而应该把它理解为对“长竿末梢”那个意思的一种形容。当然在那个时候没有出现“长竿末梢”这个提法。这个“轻虚而滑”在先,“长竿末梢”是后世脉法。也就说《内经》上边把这个“轻虚而滑”是不是就是形容弦脉这个“端直以长,如长竿末梢”的这种描述?因为对这个“轻虚而滑”我理解这句话应该是把它看成是对“长竿末梢”的形容。在《内经》上边它这个“轻虚而滑”,如果说不把它作为对于弦脉“端直以长”的形容的话,那么这句话实际就是非常不好理解的了。因为这个“轻虚而滑”不怎么太好理解吧,所以以后的脉学著作,我查了一下,象《诊家正眼》、《四诊择微》、《脉学慧辨》、《脉诀启误注释》,象这些书上它都把这个“滑”作为弦脉的条件之一。
还有的书上对弦脉的解释,象这个《寿世管言》上边,它说“数而有力为弦”。也就是数脉加上一个有劲,它把这个作为弦。这个不用解释也知道它是不对的。因为我们有时候碰到迟弦,这个“数”不应该作为弦脉的条件。再一个你像张景岳在那个《景岳全书》上面“按之不移,硬如弓弦”,他这个形容“硬如弓弦”那就不对了。“硬如弓弦”的话,那就是没有胃气的纯弦脉,就是肝的真藏脉了。对于这个弦脉,诊病的弦脉这个条件,它也就太过了。
5、弦脉的三个标准
后世脉法众多的脉学著作当中对弦脉虽然说法不尽统一,但是综合各家的观点,就像我发的《熊猫戏说脉》上那个弦脉的标准,那几条也都是综合了众多脉学著作以后才提出那么几条标准。这个弦脉呢,它肯定是一个代表有力度的脉。在《熊猫戏说脉》当中,代表力度的脉有实脉,有牢脉,在这个实脉和牢脉当中它肯定都有弦脉的因素。同时我们在《戏说脉》当中也说到芤脉和革脉。对芤脉的形容是两边有中间没有,中间空的。我记得在那上边好象说是按葱管去体会芤脉。革脉同样是中空的,但它表面张力是有的,就好像在脉的中间有一平台,这平台就象绷着一张鼓皮一样。但是弦脉肯定是代表有劲,代表力度,是有点劲的。像这个实脉呀、牢脉呀、芤脉呀、革脉呀,这些东西肯定都包含着弦脉的性质。这是弦脉的条件之一:就是弦脉肯定是要有力度的,就是按着稍微有点劲的。这是一个条件。再一个条件就是“端直以长”。一个条件:就是比常脉稍稍有力,稍稍有点劲的;第二个条件就是端直以长,这个“端直以长”就是长度比较长,但是它和长脉还是不一样的。第三个条件:脉管端直,按之不移。这也是总结了好多后世脉法的脉学著作,对这个弦脉我提出这么一个,也算是标准吧。对这个弦脉的体会,我觉得按这个标准应该说是比较好理解,也比较好掌握的,稍微有点劲,但劲也不太大,如果太大,就变成实脉、变成牢脉了。这是一个。第二是“端直以长”,长度比较长。
6、长脉和短脉在后世脉法中的错误解释
关于长脉和短脉的事,在这儿还要说一下。后世脉法对长脉和短脉出现了一个非常错误的解释。这个错误的解释在什么地方啊?它说长脉和短脉只见于尺和寸部,不见于关部。这是后世脉法的普遍解释。我们后世脉法描述的这些脉都是一些病脉,它不是常脉,不是那种平常的正常脉。假如说是正常的脉,那么在关部它是不可能见到长脉和短脉的,它不可能尺部有脉到关部没有了,或者特别短的一个然后一下蹦到寸部去,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后世脉法它没有平脉辨证的这一套东西,只是在那个《内经》上面有季节脉,是属于正常的平脉。张仲景在《平脉法》、《辨脉法》他介绍一套平脉――正常人的脉。而后世脉法说的都是病脉。那么病脉为长脉和短脉,在关部是可见的。我在临床当中遇到的,比如说一个胃溃疡的病人,他的右关下入尺的部位,他出现一个弦紧长的脉,这个弦紧长的脉线肯定要落到尺部,这是一个胃溃疡的。假定说我们碰到一个肝硬化或者脾肿大,我说的这都是西医的病种啊,碰到一个脾肿大的,你诊他右关同样这种弦会比较硬,比较实,象这种脉它肯定也要入尺的。所以这个时候三指分寸关尺,它肯定要超过中指范畴的。同时还是以右关为例,我们在检查食道疾病的时候,按中医穴位疾病的范畴吧,按西医方位说,我们在诊查食道病症的时候,比如说散流性食道炎,比如说食道的息肉,比如说食道炎,再比如说得严重一点食道癌的这些病人,他肯定是要从右关进入到右寸的,像这方面临床上真是太多太多了,它肯定是要入寸的。那么从临床观察到的情况,也就是后世脉学著作当中普遍的存在一个对于长脉和短脉理解上的错误。像刚才我说的营血和胃气在脉内脉外的问题一样,后世好象也对这个理解得不那么到位。关于这个弦脉就说这么多吧。
这个季节脉呢,它讲的是“春弦”,这个“弦”是微弦,稍微带点弦象。我们刚才把弦脉的标准说完了。现在这个季节是正好体会这个所谓带弦象、带微弦的这个季节。还要强调的是在体会脉的时候首先要体会脉的胃气的有没有。然后再体会四季的正常脉。象我们这个春季弦脉是稍微带点弦象的,弦可不能过多。对于弦脉的体会,对于春弦夏洪这个脉象呢,因为脉应四时,这时候出现弦象,我觉得还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呢?就是从春生,春生夏长嘛,从春生的角度去体会弦象。你像春天嘛,万物复苏,所有的生物从蜇伏状态变成出生、发生,变成这样一个阶段。在这个时候要体会春天的发生,发生于什么地方?发生于冬天所藏,发生于冬,冬之所藏。冬天藏的是什么?藏的是精。冬天的“藏”藏住了,春天才能正常的生。春天正常的生,夏天才能正常的长。夏天正常的长,秋天才能正常的收。秋天正常的收,才能冬天正常的藏。对这个季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应该按照咱们中医的思维方式去仔细的体会。像《内经》上边讲的如何适应春气,如何逆春气,这些东西把正常脉说完之后,把四季当中的逆春气、逆夏气、逆秋气、逆冬气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这个春夏秋冬四季应该如何顺应天气,把这些东西串一遍。
五、关于脉晕
先按至骨,然后再松开,这种指法应该说也不是多见的。因为我们按照脉学著作上说,指法无非就是一个举法,一个推法,像这个按法呢,应该说也是不多见的。但是我所理解的这个推法起码是有一样好处,就按我所理解的喔,因为我们说半天脉其实有一个问题并没有说到,就是关于这个脉晕的问题。像这个洪大脉,脉体宽的时候,脉晕对脉体的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是细弱脉呢?往往在脉的两侧出现所谓的“晕”。这种晕有时候干扰你对于脉象脉形粗细的判断。你像上手就沉取至骨,然后再慢慢地放松,应该说这种指法是可以排除脉晕对脉形的影响。实际在诊脉的过程当中,你浮取和中取,在脉的两旁感觉到有那么点东西,但是你沉取至骨然后你再慢慢的向上抬的这个过程当中,脉两侧的这种晕的干扰就没有了。你刚才提到这个一上手就沉取至骨,按我的理解起码可以排除脉晕对脉形的判断。
[ 本帖最后由 素灵 于
16:45 编辑 ]
15:34:33 15:33:31 15:32:07 18:15:53 15:27:52 21:38:12 11:36:38 09:35:19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赞助商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鬼叫春完整版在线观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