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有水的图片和言行一致的作文文

英语作文帮
双语英语列表摘要努力翻译中...梵高所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的作文示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
【审题解读】
通读材料,我们发现,其中的关键词有:贫困交加、振作、信心;关键句有:生活的色彩和心中的色彩不太一致。显然,此处的生活色彩指的是生活中的窘境、困境、坎坷和苦难等,而“生活中的色彩”喻指面对苦难生活,我们要内心明亮,坚守对生活的梦想,激发对生活的希望,强调精神生活对物质生存的超越。通读材料,命题者意图很明显:这是一则关系型的话题,需要考生思考: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内心的色彩如何?
面对“生活的色彩与心中色彩并不一致,很多人为此感叹过,思索过……”后面这一句补充,为本则材料增加了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色彩并不一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梵高型”,直面困境,内心依然拥有阳光,心中拥有梦想;另一种是“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型,虽然现实很美好,起码是看起来很灿烂,但是,终日不见理想与梦想,心中的色彩一片昏暗,属于悲观型。但是,在写作中,我们以为,根据命题者意图,从引领价值导向和高考作文写作规律角度,考生最好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写作时内心要充满阳光,即便文中有一丝悲观的色调,但是,在写作结尾最好要上扬一下,让文章亮丽起来。
当然,材料的开放性是一只“由线牵着的风筝”,即所谓的开放性是有限的。有些观点,例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是根据材料往前走了两步,有点过,不主张。
【批卷体会】
较之零模的辛迪的那首诗,本则作文材料显得非常的厚道,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之一:让考生有话说。总而言之,本次作文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真正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出来。
总体而言,本次写作,大多考生的立意是:面对困境,我们内心要有信心与阳光,要有梦想。部分优秀题目:《心若向阳,何畏悲伤》、《用心中的色彩涂抹一片蓝天》、《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用理想的光芒照亮现实的道路》、《让理想点亮生活》、《虽不能至、内心向往之》、《生命不曾屈膝》、《为现实染上理想的颜色》、《织造自己的生命之色》等等,看到这些题目,阅卷老师的内心也是阳光满满。
在议论文方面,有部分文章能够围绕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够运用多种论证形成自己的逻辑链条,写作充满了智慧与思辨。在议论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部分同学能够精读一个人,大胆尝试写人物评论或者作品评论,具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议论文优秀习作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学评论)、《葡萄藤下》(评点汪曾祺的《葡萄月令》)、《用美拯救世界》(评点汪曾祺的人生)。在记叙文方面,形势没有议论文那么乐观。
当然,通过本次批改,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有以下问题:
1.审题方面:部分学生依然出现偏题现象:比如写自由、勇气等,当然,还有部分脱离语境,纯粹写信心,写直面苦难,大而无当。还有部分学生专门写生活的色彩,比如《生活的色彩很丰富》。
2.记叙文方面:最主要问题是构思,编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章贴标签现象非常严重,好多考生只是在一味地强调“面对困境需要梦想、需要美好东西”,并未通过细致地刻画、生动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文章的主旨是表现出来的,而并未一味地呈现出来。点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点题就会让人反感。其二,在选材方面,部分考生视野狭窄,写作中选择了面向自我,通过自我的事例来表现主题,主要围绕高考与学习的话题,让人觉得事例简单老套。部分考生选择通过想象编写故事,可是编写的故事又显得虚假和矫情,技法也缺少变化。其三,在表达方式方面,有部分考生选择“1+1”形式,即前部分是记叙,后部分是议论,典型的文体不清,并且在描写方面,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套作现象非常明显。个别考生完全模仿高考优秀习作,还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试卷上的散文,均不应该。
3.议论文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思想不够深刻,仅仅在常识常理上滑行,没有深入论证,思维疲软现象比较严重;在论证方法上,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选择了举例论证,而缺少形象生动的比喻类比论证、思维缜密的推理论证等等,以例代议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部分考生采用“三段论”(一个观点+三个名人故事)方式,亟需改变;在论证思路上,部分考生尚未有将关联词、逻辑连词置于段首或重要位置来呈现思路的意识;论证素材老套现象也不容忽视,苏东坡、史铁生、海轮凯勒、曼德拉、霍金均为“高频人物”。
【解决对策】
1、回归书本。深入研究书本中典型议论文的写作,如《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寡人之于国也》、《朋党论》、《留侯论》、《伶官传序》、《六国论》等等,总结古人论证推理的方法,砥砺思维,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2、打通阅读与写作。一是打通课内外的阅读与写作,有意识地归纳整理阅读素材,打造属于自我写作的银河系;二是学会打通课内的文本阅读与写作,学习散文、小说、论述类等文本的写作技巧,积淀思想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3、学会智慧对接。部分考生已经有意识地将平时作文或者“半成品”运用到本次写作中,这个意识很好,但是,转换与对接能力仍需要增强。为此,平时学习中,学生一定增强构思能力的训练,学会巧妙对接,实现智慧写作。
【立意误区列举】
1.“战胜脆弱,通过刻苦实现梦想。”将生活的困苦等同于自己的刻苦和脆弱,没有注意到“贫困交加”,一个“加”说明这是外部因素,不是内部因素。
2.“生活有苦也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画画侧重在“将心中的美好表现出来”,而非“用美好的心境去发现美”,表现美不等于发现美。
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强调的是苦难现实和美好梦想的内在统一,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太不一致”,即“生活”和“梦想”的不可调和对立。况且材料强调的是两者的并存关系,并没有先后关系。类似的还有“沿着现实向梦想出发,不要空想,要运用智慧,把现实当作实现理想的阶梯”,材料中梵高的痛苦恰恰是梦想无法与现实兼容,面对与现实的“不一致”,梵高采取的是“努力振作”而非“协调妥协”。而且,这里强调的是“信心”,即悲剧英雄,而非“智慧”,即化悲剧为喜剧的智者。
4.“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清静淡泊的自我。”“贫困交加”固然有物质困乏的因素,但是也不能等同于“对物质的欲望”。而“清静淡泊”与材料中的“色彩绚烂”相违背。
5.只表现“勇敢地与贫困、病魔作斗争”,却并不强调这种斗争的意义——让梦想活着。
6.“只要努力,就能战胜苦难,在社会中成功成名。”但是以梵高画画为例,更强调的是生命在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前的一种灵魂表达和自我实现,而非得到现实生活的赏识,悲剧英雄恰恰不能以成败论。
灵魂突围,心花怒放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才是艺术,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艺术注定与生活不同。痛是生活感,痛并快乐是艺术感,艺术是关照生活的滤光镜,过滤了生活的灰色,让灵魂的灿烂底色重现在眼前的画布。这样的画里有艺术家持续注入的自信,不懈支撑这种自信的便是作为艺术家的自尊——绝不在阴暗的角落中苟活,但愿在灿烂的画布中永生。正是这份艺术家的自信和自尊,让忧郁的梵高们画出了金灿灿的向日葵。
&&&&其实,每个人的眼前都有一幅人生的画卷,而每个人也都有两只眼睛。一只是色彩的仆人——肉眼,作为生活的镜子,它只是将生活的黯淡忠实地反射到了画布上,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另一只是色彩的主人——心眼,作为心灵的窗户,它将灵魂的灿烂自信地直射到了画布上,这才是本心的觉悟。
诚然,人必须兼顾本能和本心,可是当两只眼都睁开时,现实和心灵的巨大的色差还是会让人错乱,这就产生了艺术家的忧郁气质,可艺术家的不凡不是因为能装出忧郁的眼神,而是因为他们的灵魂之声终究会通过呐喊的瞳孔冲破视网膜上的这一层忧郁。梵高的名画《星夜》便是他精神错乱时的产物,画布中的星辰被扭曲成一个个漩涡,可星辰终究还是坚守着灿烂的金色,向日葵与之相比,竟也有点土黄。
&&&&既然有了反射的色彩和直射的色彩,人生的画布上也就有表层的生活色和底下的灵魂色——只是大多数人只肯看看表层反射的颜色。优裕人生的表面自然是一层华彩,闲人们看着这就已经满足了;可表面早已是一层一层灰霾油污的忧郁人生呢?这些生活的烟尘色可是活埋了底下灵魂的灿烂笑容啊。这些烟尘油污,苦人们为什么不拿起锉刀狠狠地去刮?
刮骨的痛毕竟是钻心的,忍着剧痛,还敢瞻仰灵魂笑容的苦人毕竟没有几个。当然,旁观者没有资格谴责这些当局者,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生活早已让他们饱受苦痛,以至于苦痛到麻木,以至于他们视麻木为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敢贸然清醒。如果黯淡是生活的色彩,我至少过得起;如果灿烂是艺术的色彩,我可真爱不起——这就是他们的信条。除了自我保护,他们还会自我安慰一番——万一刮到底,没有灵魂的灿烂笑容怎么办?禁锢他们的只是活着这件事吗?不,他们就算死得只剩下灵魂,就算已经来到地狱厚厚的叹息之墙前,估计还会顺着生前的惯性去想象肉身撞击高墙的苦痛,甚至还会拿墙后面未必有极乐净土来自欺。
可毕竟还有几个敢,在闲人和其他苦人的眼中,他们只是一群自虐狂和自恋狂,他们敢于剥开皮肉上结痂的旧伤,只为一窥心灵的笑容。他们觉得,心魂要醒,钻心的痛是必须的,这个过程刻骨铭心——他们要的不是一场没心没肺的麻醉,而是一台惊心动魄的手术。
&&&&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可是对于苦人来说,吝啬的生活很难为他们网开一面,鱼死网破的觉悟才是他们唯一的战友。纵然注定是个悲剧,也要做悲剧的英雄,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那具大马林鱼的骨架,呈现着现实的苍白,而那具筋疲力尽的肉体,却依旧有力气去梦见狮子。为什么?因为灵魂形态的自我,纵然无法在生活的苦难中一帆风顺地实现,也一定要在生命的梦境中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
是的,只有让灵魂从忧郁中突围,从麻木中觉醒,从苦难中振作,一个苦人,才能画出一幅心花怒放的画。
飞翔的农夫
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
&&&&风中的沙被朝阳定格成了悬浮的金粉,下面的麦浪也泛着金波,不对,确切的说,只能看个大概,也就是一片逼真的金色波浪……这景象太不真实了,但的确太美,美得让人听不见发动机的轰鸣,等等,怎么又能看见麦子了?不对啊,机头的螺旋桨怎么停了?发动机怎么没声音了?啊!救命!
&&&&“哇!”一只树上的昏鸦惊飞而去,昏睡的他这才挣扎着从田边的老树下爬了起来,夕阳西下,原来只是个梦。眼前也是一片黄,不过是焦黄色,和他的焦虑的脸色一样黄,只有热浪,没有风,今年又是大旱。不等叹气,他脖子和脸上抽搐的神经就像一条条缰绳,狠命将沮丧的视线勒回,一个转身,一瘸一拐地挪向自己的院子。
&&&&“作孽啊,一把年纪娶不上个媳妇。”
&&&&“活该,一把年纪,也不干点正经的事。”
&&&&“这次还要好,把腿都弄瘸了,幸亏没飞高就砸了。”
&&&&“就是就是,打杂都没人要了。”
这些声音很久以前就回荡在进村的路上,挥之不去,炙烤着他的耳朵,自从瘸了腿,这段回家的路就显得更加难熬了。“哼,我腿瘸,但翅膀没瘸。”这句倔强的话也只是在心里说了一遍,好歹支撑他挪回了自个的院子。
院子的墙头就像一排残缺的黄牙,夕阳就贴着这些缺口摸进去,屋里太闷,门向外张着,大口地喘着粗气,难免就让夕阳摸进了屋子,家徒四壁,屋里没有什么家具阻挡光线,让夕阳一直摸到了里屋尽头的墙上,墙上那两张发黄的遗照上,二老的眼神有些忧郁。
院子里的晒谷场倒显得充实些,电动车的零件和破轮胎、饱经沧桑的雨棚板、锈迹斑斑的钢管和铁支架、铝板被裁下的边角料、一对折断的机翼、一台烧黑的摩托车发动机……夕阳下,这些破铜烂铁却熠熠生辉。
“看来还是得去买个正儿八经的发动机,等腿脚好些了,还得进城揽活不可。”他在心中狠狠地说了这一句。那一晚,他没吃饭就睡下了。
“儿啊,别跑了,回家吃饭去,没有风,跑没命了,也飞不上天!”
他只觉得天昏地暗,好不容易看清,才发现自己浑身是黏糊糊的破报纸,顺着一条线望去,原来是被一个狂奔的孩子狠命地拖着往前跑,一砸一跳,连滚带爬……也不知道折腾了多长时间,他终于飞过了孩子的后脑勺,孩子回头一望,他从孩子闪亮的眸子里看到了自己——一只风筝。
&&&&“妈!你看!俺不是跑出风来了?把风筝放起来了?俺长大了,还要把自己放上天咧!”
&&&&没风的日子,这个梦都会来找他,今晚也不例外。
有关“一穗青色麦子与一片成熟麦子”写作指导与例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审题指导】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1.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2.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否则,后悔莫及。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3.“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例文赏析】
浅议因小失大
不要为了一株小苗而丢失整片森林;不要为了一朵红花而忘记整个花园;不要为了一掬溪水而忽略了整片大海。面对人生的靶子,切勿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止步,我们应做离弦的箭,直中靶心。
生活中不少人鼠目寸光,犯了不少因小失大的错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中国清朝,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为了一时的安静,阻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当这个泱泱大国正做着美梦,正享受着安逸的时候,别的国家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己经落伍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随之破灭。封建统治者的行为不就是因小失大吗?为了暂时的闲适生活,把中国完全与外界隔绝,这与把刚出生的小鸡蛋吞下有什么差别,母鸡为了小鸡能安全孵出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又怎能把它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封锁呢?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观念,而又统筹兼顾才能把事情办好,才能登上世界的巅峰。
不仅我国犯过这样的错误,外国也避免不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他们为了使国家的经济,政治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为图得眼前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使被工业污染的河流不得到及时的整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即使达到了所想的经济的效益,却要付出多少代价才挽回环境的污染局面呢?
在我们的身边,因小失大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为了玩电子游戏而荒废了学业,为了一时的懵懂而浪费了青春年华,为了暂时的舒适生活而不努力学习……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目光短浅,没有分清利害关系而造成的吗?我们正值豆蔻年华,是初升的太阳,还拥用无限的活力与精彩,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奋力,朝着梦寐以求的希望冲去,也许太多太多的诱惑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切勿因小失大,切勿等待事己定局而在岁月的黄昏里哀叹,痛哭!
即使一棵小苗的枯死,也要相信森林的活力,即使一朵红朵哀败,也要相信花园的美丽,即使一掬溪水的消失,也要相信大海的澎湃……在小小的利益面前,坚守更深更远的目标,创造更大更美的奇迹。
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把持人生的信念,漠视身边的小利益,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大行不必顾细谨
整片麦田,因为一穗未熟的青麦,而枯萎落地。我们在可惜的同时,也审视着那个取舍不当的那个割麦人,只因追求事事完美,落得了颗粒无收的结果。于是,想起了鸿门宴上的那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古往今来,有多少故事或人物在诠释着此处的深意。他们中间,有的追求细枝末节而贻误全局,有的苛求圆满而最终抱憾,而有的却能放眼全局而成就伟业。五柳先生也曾在晋代吟出“读书而不求甚解”的词章,告诉后人不必细究书中的要义,吟诵抄览更能理解书文的精髓,获得非凡的感悟。在他眼中,求甚解往往一事无成,不求者,反是得其感悟。唯有全局了然于胸,才自能通晓世事,参透人生。
兵家常说:做大事,不必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正是拥有这样一种眼光和胆识。面对敌强我弱的革命形势,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共产党人从全局出发,在与其斗争的同时,积极谋求合作建国,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团结。为了和平建国,不惜放弃一些小的利益,来争取最大的民主。试想,如果共产党处处保求,绝不做出任何的退让,那么就失去民心,无法建立新中国。可见,一时的牺牲,一处的放弃,并不是全盘皆输,而是赢来最终成功的可能。
因而,“大行不顾细谨”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是在纵观全局后做出的选择。的确,这需要付出一些代价,那可能会让人暂时疼痛,甚至后悔,进而中断前进。但那仅是黎明前的黑暗,舍得芝麻才能捧到西瓜,如果保守到连芝麻也紧握在手,那也许到头来只剩下手中的一粒了。于是,我们应该学会取舍,学会舍小得大。正如炒股,真正的赢家绝不是分厘不丢的人,而输者往往是贪图小利而一败涂地,没有智谋没有胆量,更是不可能玩转股市满盆钵,自由穿梭其中了。
当然,不顾细谨并不意味着忽视细节,不重小处的积累。这种思考,是在不能双赢的情况下产生的。唯有面对选择,才要慎重的前行,不要因眼前小利迷了双眼,乱了方向。
江河入海,不因一朵浪花而停止流淌;雨雪润物,不因一株嫩苗而放弃飘落。朋友,请睁大双眼,放眼全局,经营好属于你的那片麦田。
成大局之美
大千世界之所以成其辽阔,是其包容万物粉饰缺憾的心胸使然。一雁失足不会破坏雁阵的雄美,雁排青天会弥补曾经的缺憾。一花枯萎不会影响花园的芬芳,百花齐放会充盈更浓的香气。一流弯折不会减弱黄河的壮丽,滚滚洪流会张扬更大的气势。从整体着眼的山河是一幅雄奇壮美的画卷,我们虽遗憾那几点微瑕,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更大的气象。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培养一种大局意识,不苛求一点一滴的瑕疵,不偏执一毫一厘的损失,以一种整体俯观的姿态,去欣赏天地万物之辽阔,去聆听恢弘的人间乐曲。
可是,又有多少人偏离了坦坦大道,转入死胡同,纠缠着那小小的不足?当无数求职青年踏破门槛,又有多少人只因相貌不正或不会外语而被无情的关在门外?当莘莘学子执着于求学之路,又有多少人只因一科不够完美而失去了深造的机会?难道我们都倾心于那一穗青色的麦子,非要等到它变黄时,才悔悟,我们还有整片麦田?我们万不该因小失大呀!
樊哙曾豪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细品来,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樊哙知道,称霸中原才是沛公的宏图大业,岂可因向项王告别而冤死在这不明不白的鸿门宴?他樊哙也是爽直之人,驰骋疆场,奋勇杀敌才是他心中的大局,怎能因项王的几块彘肩就俯首称臣?于是他豪爽地为沛公出谋划策,助其脱离险境,真的帮主公成就了大业。试想刘邦若执意回去话别,恐怕早已沦为项庄的刀下之鬼。“细谨”万不可毁了“大行”。
一片玉的微瑕不应迷惑我们的双眼,满地丰收的金黄才应是我们的追求。也许我们就应该不拘小节,成整体之完美。田忌能够舍弃一场比赛的失利,而为齐威王取得整场赛马的胜利,这是一种大局眼光。古今学者鉴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不会因为那几笔涂抹就否定了右军的卓越书法。当局部与整体不构成尖锐的矛盾时,我们又何必贪恋一枝麦子呢?天涯何处无芳草!有时该舍弃的必须舍弃,将完美的含义放宽,我们才会收获真正的完美。
但我们说不要因小失大,并不是说我们不关注细节。如果那一株麦子几天内就会澄黄,我们又何妨等待?如果因为一招棋差而满盘皆输,我们又岂不得不偿失?忽略小处并不是完全丢弃,而是为了整体的完美所进行的明知的抉择。
掠过了一雁的失足,我们欣赏到整片晴空;放过了一花枯萎,我们嗅到的是郁郁芳香。以一种宏观的眼光处世,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缤纷多彩。
指扣时机之弦
春光萌动,新芽破土而出,显露鲜嫩之绿;夏意微熏,粉荷映叶而生,呈现清新之容;秋境浸染,金菊临风而舞,昭示灵动之姿;冬韵飘溢,红梅凌雪而绽,演绎坚毅之魂。万物顺时而生,彰显盎然生机;人亦须相机行事,莫须待,空悲切。那农人因一穗青麦而贻误割麦最佳时机,岂不落得满腹遗憾?
指扣时机之弦,生命之音曼妙无限。
莫待机会空逝,勿以微小失全局。毛遂未因平原君一句轻视之言而动摇信念,把握出使楚国谋取救赵之策这一时机,诚挚自荐,终于以出色的辞令说服楚王,使赵得救。
不因一句轻视之语错失崭露锋芒之机,成就了“毛遂自荐”千古佳话。无视细小境无涯,时机面前何不大气一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适时扣响时机之弦,满怀一腔果敢坚决的豪气,方可弹奏一曲绝唱。当陈胜被征发渔阳途中,他揭竿而起,发出“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没有这一果敢的抉择,何以使秦王朝遭大大大削弱?自古英雄都拥有当机立断的犀利与敏锐!
善拨时机之弦,更需敏锐的洞察力和顺势而谋的睿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吞吴,东山再起,是因为他善处逆境,将逆境视为蓄势待发的契机;相反,项羽自叹时运不济,壮志满腹却一再错失良机,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凄凉结局,徒留“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悲叹!因为遇事太过追求极致,不能审时度势,以退为进,认识不到逆境亦是另一种时机,楚霸王殒身乌江,无力回天!智者顺时而谋,遇者逆理而动,正是如此!
以史为鉴,足以明理。我们面临的每一次考试又何尝不是一种机遇?面对考试,无须心生疑虑,只要平时脚踏实地的学习了,就抛弃所有烦恼,认真答题。在机会面前,切忌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坚决果断才能促成飞跃。
人须如此,国亦然。在新科技产业革命的时下,走向世界的中国面临大好给予,只有立足国情,高瞻远瞩,才能把握住中华民族振兴之机。
那个农人只因一穗青麦便忽视了整片金黄,惹人叹息,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坐失良机不可取,抓住时机须趁时。
见机不遂者殒功,智者相机而动,决不徘徊不定,收获的是满目金黄!
指扣时机之弦,勿以细微史全局,勿因踌躇失方向,勿以逆境失前途。、
指扣时机之弦,奏响命运悦耳旋律!
“野果与人生”作文讲评与指导
【原题再现】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山中采野果。
&到了目的地,面对一树红彤彤的野果,父亲问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野果,还有清泉、飞鸟和翠绿的山林。”
&老二回答:“我看见了爸爸、大哥、弟弟和野果。”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野果。”
【材料解读】
&老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了既定的目标,更留心路上的风景,享受游历的过程,说明他有一颗欣赏的心,向往诗意的人生。
老二是一个人道主义者,除了看到“野果”,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更在乎亲情的价值和家庭的温情,说明他有一颗朴素之心,向往感性的生活。
老三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眼睛永远盯着既定的目标,心无旁骛,因为他有一颗专注的心,向往简单的生活。
&画外音:人生原本就不完美,只要保持一种好的心境,就能享受到生活的别样美丽。
&我们可以心怀诗意,欣赏人生路上的美景,不必汲汲于名利;我们或许不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却可以尽情享受亲情的美好;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我们只要心无旁骛,专注而执着,人生路上,“野果”定芬芳。
&&&&&【立意分析】
&&&&&&&&作文立意确实有高下之分,但对考生而言,没有最佳,只有更适合。只要在作文范围内,紧扣文题即可。只有那些触及到自己心灵深处,又能激活头脑中的有效信息的“火花”才是最适合的立意。否则,就只能是望洋兴叹,或是老虎吃天。
&&&&&&因此,此作文立意既可以从三个孩子的角度单独立意,深层挖掘;也可从“野果与人生”的角度整体立意,广处拓展。
&&&&【温馨提示】
&材料作文题中“材料”的作用是什么?毋庸置疑,材料的作用就是引出文章的观点,而不能作为论据使用,更不能以材料为背景进行扩写。当前,很多考场作文都有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远离材料,文章中很难寻觅到材料的半点影子,导致了很多套作文章的出现。
&其实,材料命题作文最好是先概括材料,提取出精准的有效信息,然后巧妙地引出观点,结尾画龙点睛,精当地收束材料,首尾呼应。下面的两篇学生作品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范文导引】
留心行路&&眼界自开
2011级9班&&于玉
&&&&&&&父亲带孩子到山中来采摘野果,到达目的地后个人眼中之物迥异,老三眼中只有野果,而老大不仅收获了野果们还有美景。我更欣赏老大,因为它能够带着心前行,因此终收获了比野果更甘甜的美丽世界。
&&&&&&留心行路,眼界自开,需要有一份大心境,心宽了,眼界当然随之长远,广阔。面对纷杂的世间万物,我们更需将这眼界融入生活,做一位生活的欣赏者。
&&&&&&梭罗就是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懂得欣赏自然之美。毕业于剑桥大学,精通数理,头脑灵活,本可成为一位富翁,坐拥千万家产,但他却顺从本心,带一只斧子来到瓦尔登湖畔,依自然而居,与天地相偎。也正是因为这份大心境和欣赏之心,让他与《瓦尔登湖》一起,澄澈了时间污秽。他说那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因而他随他的大心境,如湖水一般,澄澈宁静。
&&&&&&&你若问尘世间该怎样留心人生之美,不妨去那非洲感受“非洲之子”史怀哲的“美丽”。
&&&&&&&作为演奏巴赫的第一人,这位音乐奇才却选择放下名利,弃文艺而用七年修得医学学位,携妻来到那遥远、寂寥的非洲大陆,成为非洲人心中的“欧加刚”,医治那里人民的病痛。这一切,只因他曾看过的一个雕像,那个非洲人无助的眼神让他难忘。也正是因为这一留心,让那痛苦的大陆与倍受煎熬的人们遇到光明。史怀哲的留心,带给世界一份善良,也因这份大心境,让他无愧于诺贝尔和平奖。史怀哲眼中的是“大写”的风景!
&&&&&&&若无处寻得大心境,不妨到太湖之畔走一遭,在那里你会看到一袭长褂的老人,银白的头发一丝不乱,安然地于太湖之畔,如话家常般传道受学。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的南怀瑾老人,会久久点染你的心境。
&&&&&&&诚然,人生路茫茫,我们无目的前行只会迷路,因此留心人生之路边的美景,并非叫你分心,心怀杂念,而是自始至终心之所向,执着向梦前行,同时别忘了带着一颗发现美的心上路。
&&&&&&&留心行路,用心发现,眼界自开,就像解救黑人于水火之中的曼德拉一般,完成“彩虹之国”的梦想,可以安然与家人共享莫桑比克的大虾一般率真,就像雪域高原最大的王——仓央嘉措一般,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像用脚思考人生,文字澄澈明亮的史铁生一般安然生活。
&&&&&&&带着心上路,“风物长宜放眼量”,定能觅得“野果”遍地香!
抛却杂念&&凝视所寻
2011级9班&&张燕
&&&&&&&&三个孩子回答显现了三种人生态度,而我唯心于老三。“我只看到野果”这是对目标的执着。人生亦如此,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就应一心一意,凝视所寻,刨除一切影响我们前行的杂念,人生路上定芬芳。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纯真的向往,抛除杂念,一心朝向大海,得意安放青春。“我们所追寻的,不是所在的,而是内心的,已被掩埋的事物。”林清玄如是说。我们唯有坚持本心,抛除杂念,才能寻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那片清凉和美丽。
&&&&&&&&三毛,一个与生俱来生命居住着浪漫和自由精灵的女子,一旦发现了世间还有这么一处所,可以安放自己的灵魂,任山高水远,旅途孤绝,依旧固执前往。她固执地相信,即便是在烈日苍茫下这片寂寥的不毛之地,也会蓬勃生长出一颗油橄榄,为她带来一世美丽。
&&&&&&&三毛抵达了属于她的远方,正是因为抛除了杂念,一心想着自己最初的梦想,终于寻觅到了属于自己的碧波地。
&&&&&&&还记得为缅甸民主与自由而奋斗的昂山素姬吗?“我的家庭的分离是为取得一个自由民主的缅甸我所必须要付出的代价之一”。昂山素姬发出惊人的一语。她本可以放弃理想,选择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她选择了坚持理想,她本可以无忧无虑,选择平淡的日子,但她选择为缅甸奉献一生。即便是受到政府的威胁,即便被囚15年成为“完全囚徒”,她依然固执地坚守本心,无怨无悔。
&&&&&&&正是因为昂山素姬抛除了一些私心杂念,哪怕家离子散,她才能执着地坚守,凝视所寻,昂山素姬是永远的亚洲女神。
无论是心怀怜悯奔赴非洲的史怀哲,还是扎根西藏高原洗涤心灵的毕淑敏;无论是弃文从政的瞿秋白,还是将内心寄放于瓦尔登湖的梭罗。他们都抛除了一切阻碍自己前行的杂念,凝视所寻,从而在人们的精神苍穹中矗立成一座座高峰。
&即使远在天涯,只要我们抛却了杂念,一心所想,我们都会抵达那遥不可及的远方,因为所有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沸腾和执着。
&抛却杂念,凝视所寻,你会发现苦苦寻觅的“野果”,就在不远的前方。
“活出样儿”与“活出味儿”导写及例文点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红尘滚滚,人海茫茫。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梵高只把他们分成两类:一类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活出“样儿”来,一类人则怀着平常心只图活出“味儿”来。你觉得人应该怎样生活?也许你否定前者赞成后者;也许赞成前者否定后者;也许你两者都不赞成,对“样儿”和“味儿”的内涵及关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
(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2)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
(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1.“样儿”是“成功的生活”;“味儿”是“享受生活”。
2.“也许你否定前者赞成后者;也许赞成前者否定后者;也许你两者都不赞成,对“样儿”和“味儿”的内涵及关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
3.“也许你两者都不赞成,对“样儿”和“味儿”的内涵及关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看法。”即:既赞成前者,也赞成后者。
4.作文是在“样儿”和“味儿”上展开,是二元关系。
[写作导引]
第一种理解:人应该活出个样儿来;
第二种理解,人应该活出味儿来;
第三种理解,人既应该活出样儿来,也应该活出味来;人在活出样儿来的同时,体味人生的味儿。
&&&&什么是样儿呢?人生的样儿就是指一个人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能够在别人面前功勋赫赫,能够在别人面前光显。如地位、金钱、事业成就、穿着打扮、吃穿用度等都比别人要显贵。希望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人生。
&&&&人生的味儿,是指一个人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就是遵循自己内心的意愿,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不在乎别人的说法,只求让自己真正的开心、快乐、舒适,平平淡淡才是真。
&&&&“活出样儿来的”的人物有古代的项羽、曹操、刘备、孙权、“投笔从戎”的班超、驰骋沙场的将士、汉武大帝、康熙大帝等;现代的有张爱玲、拿破仑、比尔&盖茨、撒切尔夫人、姚明、刘翔、乔丹等等。
&&&&&而“活出味儿来的”有古代的陶渊明等山水田园诗人、“梅妻鹤子”的林逋、逍遥游的庄子、李白、苏东坡,以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欧阳修等;
&&&&现代的有寄情撒哈拉的三毛、居住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纵情于空中楼阁的李乐薇等。两者兼而有之的关键在于如何去论述,如邰丽华、贝多芬、海伦&凯勒、居里大人、袁隆平等。
[写作例文]
世间两条路
&&&&看到梵·高的话,我不由大吃一惊,这位远在荷兰的画家对人的区分,怎么和几千年来中国先人的分的如此相似呢?这活出“样儿”的不分明是那些奔走急行,兼济天下的入世者,那只图生活之“味儿”的不正是那些弃尘绝俗,静观云卷云舒的出世之人吗?
&&&&&活出“样儿”,活出“味儿”像森林中分出的两条小径,向不同的方向各自延伸开去。
&&&&&入世者如漫天云霞,在历史的天空上留下他们执着的身影。孜孜不倦如仲尼,在如磐风雨中勇敢前行,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豪壮者如幼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连营,率大军渡江归宋,汹涌一腔报国情。山海关上持枪傲立的袁崇焕,古街亭口慷慨就义的秋瑾,点燃星星之火的毛泽东,无不是以身为笔,饱蘸理想与意志。在生命的画卷上挥洒出一个大写的人,这样的人生活出了“样儿”。
&&&&出世者则如严子陵清溪上晏然高卧,王摩诘辋川庄中调素琴,阅金经,闲适者如靖节,荷锄带月,篱旁采菊,倦倚门前五柳树,闲着一畦韭花香。旷达者如苏子,夜饮东坡乐府醉复醒,拄杖听江声,回首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飘于世外的雅士们,拒绝喧嚣,守护心理那颗纯洁的月亮,且行且歌,忘却尘俗,忘却烦忧,真正活出了“味儿”。
&&&&一个向理想不断攀登,一个则坐看云卷云舒,不问浮生。我疑惑了,他们所走的路难道是两条截然相反的路途,人也因如此而大相径庭?
&&&&&不,不是这样,这两条路看似相反,实则相同,好像殊途,其实同归。活出样儿的人不断攀登,不断追求,在追求中感受困厄,在艰难里滋生力量,在体悟中达到新生,他们活出了味儿!而活出了味儿的人们坚守精神家园,风雨如晦,他们泰然处之,利禄相邀,他们冷眼观之,强权威逼,他们傲然对之,如屹立的山崖在风雨里尽显傲岸,他们活出了样儿!
&&&&于是顿悟。这“样儿”和“味儿”并不是鱼和熊掌,他们是可以同时拥有的,就如苗寨的李春燕,细心尽心的服务大家,活出了样儿,心里平静而安然,也活出了味儿。
生活就是这样,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自己的风采,这就是样儿,与此同时,心中坦然而无忧,这就是味儿。朋友,只要端正的走在大道上,不歪不斜,无畏无惧,到处都是朝暾夕月,处处皆有落崖惊风。
活着&&&&&&&&&蔡海辉
&&&&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说过一句话:“生活中最可怕的东西,正是生活。”人世间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都是凡人,凡人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365天都是那么平淡度过,谈何可怕?活得天天有味儿,活得快乐、舒适,更是可贵。
&&&&其实,“怕”是一种心态,不是任何人都怀有这种心理。“样儿”与“味儿”看上去没啥区别,实际上内涵大不相同,一个是追求物质,一个是崇尚精神;一个是活给别人看,一个是活得让自己舒坦。怕与不怕的奥秘便在于此。
&&&&活出样儿者,想的是出人头地,显赫于世,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居华屋美厦,食山珍海味。出则香车宝马警车开路,进则是恭迎叩拜妻妾成群。要命的是:这世上活给别人看的样儿一个比一个显耀,一个比一个气派,真是争苦斗妍,花样百出:你喝茅台、五粮液,他饮x0、人头马;你有豪宅别墅,他有水上仙居;你戴金银手链,他带钻石戒指……他们过着比平常人更加奢侈的生活。
&&&&说句心里话,活出个样儿来也真不容易。君不见媒体上曝光的那些落马的样儿们,何曾有个轻松日子?要么小心谨慎多擦领导的“皮鞋”,要么心惊肉跳搞权钱交易,要么是坑蒙拐骗机关算尽……
&&&&活出味儿者,则是淡泊处世,清白为人。居陋室养两盆花草同样满屋飘香,做工务农流一身汗水图个神清气爽。晚饭后,没有琐事缠心,可下棋可种花,可在灯下看书学习。休假日无应酬之苦,无攀附之忧。在蓝天碧水下悠然地生活着,在嫩草清水间寻觅温馨……棋盘一颗卒子逼死将军,会赢得开怀大笑;柳树下一壶酒,能喝个老少皆乐;年终时捧回大红奖状,心里充满成就感。
&&&&生活是最可怕的,它蕴藏着哲理无比深奥。一心想活出个样儿来的胡长清,死到临头才哀求回家做个种田的农民。他真的羡慕当农民的味儿么?非也,他骨子里是把当农民视为惩罚。惟真正领悟生活真谛的人,才会超然物外,无忧无虑。是的,不管地位如何显赫,名声如何远播,财富如何巨大,其实都是个包装,并不说明快乐与否。
&&&&生活的哲理其实又是最质朴的,如同简单就是美一样。只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做个普通人,日子就会天天有滋有味。
[点评]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杂文。围绕着人生的两种活法阐释了“活着”的真正意义。结构、布局合理,清晰美观。语言辛辣幽默,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使文章显得文采斐然,读起来酣畅淋漓。
活出个“样儿”给自己看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
云,不一定非得变成雨,只要在空中飘过;鱼,不一定非得变成龙,只要在水中游过,我们上了路,不一定非得达到终点,只要在路中走过,人不一定非得成就,只要活出个“样儿”!
&&&&活出个“样儿”来,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给自己看的,“样儿”不一定非要功成名就。“样儿”不一定非要众人周知,“样儿”不一定非要名扬千里,只要我们在世上活得坦然,活得光明垒落,活的有骨气,那就是“样儿”。
&&&&李白执剑出长安,苏东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海伦的努力,保尔的追求-------难道他们没有活出自己的“样儿”来吗?错!他们活出个“样儿”来了,不仅活出个“样儿”,而且活的还很精彩!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辑戏中流。”这是浪顶峰尖的浪儿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样儿”,昭示着一种澎湃与血液中的勇敢与不惧;“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样儿”,昭示着一种贯穿于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这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样儿”,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与信心。
&&&&让“样儿”之歌,在生命中唱响,唱出人生中绚丽的华章!
&&&&让“样儿”之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看时代风光!
&&&&让“样儿”的剑,在生命中磨亮,披荆斩棘,不怕长路漫漫,我自创辉煌!
&&&&朋友们,让我们把勇敢的“样儿”,自强的“样儿”不屈的“样儿”刻苦的“样儿”都拿出来吧!从现在开始,活出个“样儿”来,给自己看吧!
内容:切合题意。作者对所给材料理解准确,这一点从文章题目上就可以看出。结尾处再次点题,中心突出。
表达:语言流畅。采用了议论性的散文笔法行文,少了正统议论文的呆板枯燥,多了灵气,更加耐人品读。
总评:认识深刻,富有文采。对问题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并能够运用例证法、引证法对问题进行透彻分析,发人深思,启人心智;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文采飞扬。深沉的情感,深刻的哲理,诗化的语言犹如水乳交融的结合在此文中,给人以久远的审美回味。
材料作文“攀登珠峰的人”素材运用指导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希拉里却将这个珍贵的机会让给了当地向导丹增。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角度一:尽管没有人要求希拉里让给丹增,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可见,他这一行为是战胜自己欲望之后的自觉行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他的境界得以升华。所以,我们可以写“战胜欲望”、“遵从心灵”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这个角度的素材相对而言比较好选,但最好还是避开人们过于熟悉的“屈原”、“李白”、“陶渊明”、“苏轼”等,他们已被考生们写得太多了,而是要尽可能选择那些比较新鲜的、不太为人熟知的素材。比如曾国藩在湘军全盛时期拒绝分裂中国,这个例子就不错。
角度二:丹增是个向导,在许多人的眼中,他只是个服务者,是个配角,但在希拉里的眼中,他却是一个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希拉里此举,表达的是对珠峰及夏尔巴人的一种尊重。他将珠峰看作一个值得崇敬的生命,爱屋及乌,也因此而尊重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他谦让的行为背后,是对自然、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我们可写“尊重”、“平等”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在选择这类材料时,要注意不要把“尊重”、“平等”仅仅理解为人,应该把它放大到其他事物,比如自然、山河,只要把这些自然之物也看作一种生命,就会赋予它们同样的尊重,这样做可以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比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诗句“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就体现了这种平等与尊重。
角度三:希拉里战胜了自己的欲望,突破了小我,突破了一己之私,达到了一种更高的境界,拥有了一种常人难以达到的气度。他的选择虽然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对于他自己,不是屈服于外来的压力,也不是矫揉造作的作秀,而是一种心灵的抉择——就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样。所以可以写“决择”、“胸怀”、“境界”、“气度”等话题。
选材小贴士:同学们可以选择心灵升华的例子来使用,应该注意突出境界由小到大的突破过程,同时要写清这种由小到大的升华是如何进行的,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比如李煜,由帝王之贵而成亡国之君,痛苦的遭遇使其内心世界发生剧变,词风由开始的刻意雕琢,追求字句的精雕细琢到后期的追求境界的高新清丽,可以说是一次蜕变,所以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境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就是一种境界的升华。
【高分素材】
2011年度茅盾文学奖前10名作者中,有8位是省级作协的主席、副主席。我们不否认这些带有官号的作协“主席”们在文学上的造诣,但是茅盾文学奖评的是文学,评的是艺术,评的不是作家的头衔和权力。而且,纵观以前的茅盾文学奖,就感觉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批“官员作家”评上了,下一批“官员作家”等着上榜,这好像把“茅盾文学奖”变成一个涂红官员顶戴的染缸,跟老百姓喜欢的学者、作家越来越无缘了。
素材点拨:这个素材是一个现实性很强的反面素材,这里边存在的媚官媚权、沽名钓誉思想是可以批判的,为官者有权有位,于是想沾点“文化”的气息;而一些文化人又想用文学奖“慷他人之慨”,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只是文学气息却越来越少了。同学们可以用来批判“媚官”、“媚权”、“附庸风雅”等庸俗思想。
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周太王长子,为了顺从父亲传位给弟弟季历,从而再把王位传给孙子姬昌的旨意,与弟弟仲雍结伴到了陕西西部,建立起了吴文化的雏形——句吴。泰伯出亡后不久,其父病逝,他为尽孝道,回国奔丧。这时季历提出要让位予泰伯。泰伯坚决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又回到荆蛮吴部落中。后来,季历又派人让泰伯回北方当王,泰伯用对犯人的刑罚对自己施了一遍,笑着对来人说:“一个犯人怎能当王呢?”泰伯如此三让天下,连被称为圣人的孔子读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惊呼。在他看来,泰伯的品德已达到了几乎不可逾越的境界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是一个正面的素材,适合用于“高洁”、“坚守自我”、“胸怀”、“气度”等话题,同时还可以顺便以孔子来烘托太伯的高贵人格,还可以联系后来周朝的壮大,这些都可以很好地突出太伯让天下的境界之高,以及让天下的意义与价值。
1864年,曾国藩攻破南京镇压太平天国后,一时威镇天下,功高盖主。因此不仅湘军部下曾国荃、彭玉麟等人密谋拥戴曾国藩自立,甚至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等人也表示“愿以长江两岸数十万余部”拥戴曾国藩为帝,只要是建立的帝国是汉人自己的帝国。但曾国藩在深深的思考后,写下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无意自立的想法。
素材点拨:“倚天照海花无数”可以理解为身在高处,君临天下时,就会发现天下绚艳的花朵无尽无数,一如天下有很多人比我更出色。“流水高山心自知”,是说像流水一样,甘居下方,围绕高山曲延流淌,万世不变,波澜不惊。这则素材属于历史素材,体现出曾国藩面对帝位的巨大诱惑,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遵从了自己的本心,达到内圣外王的极高境界。
【素材练兵】
雪山般的情怀
河北唐山一中&&刘鸣赫
珠穆朗玛,巍峨挺立,圣洁而崇高。人们记住了英国登山家罗伯特一句掷地有声的“因为山在那里”,记住了“藏族队”集体登临14座八千米山峰的传奇往事,更记住了希拉里登顶时克制私欲,彰显出的雪山般的情怀。
犹记得希拉里逝世时,新西兰举国悼念。所悼者不仅在于登临珠峰的伟业,更在于他一生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那是如冰雪般纯洁的心灵,是如山般伟岸的人格,那即是雪山般的情怀。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凡争强好胜,数数然追名逐利者,有几人能不被时间的波涛冲洗得了无痕迹?拼搏不止并不难,难的是在义与利的抉择关口停下自己的步伐。面对自己曾苦心追逐的成功,面对一去将不返的机遇,谁能在义与利的天平上依然撤去关乎名利的砝码?只有情怀如雪山的君子,才能恪守住道义。以失去的利禄功名,换取人生千古的无悔。
在攀登人生的最高峰中,一段段往事为我们留下一个个伟岸的背影:历尽千辛万苦助齐桓公即位的鲍叔牙,将相位让给了贤才管仲;吴国的始祖太伯,为了将王位让给贤能的弟弟千里远遁,断发文身;东汉末年割据徐州的陶谦,屡次欲将自己的土地、军队让与刘备。相位也好,王位也罢,更多的是无数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谋夺。而这些高风亮节的礼让令一切利欲熏心者相形见绌。鲍叔、太伯、陶谦,是他们成就了齐侯首霸,凤鸣歧周和刘备的枭雄霸业。而当一切宏图伟业风流人物都归于沉寂后,他们雪山般的情怀却依然被人们传颂。名利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崇高的道德才能照耀永恒。
追寻一方高远的净土,在此刻似乎不那么容易。据称珠峰早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那我们心灵高地又如何纯净?某知名文学奖项评审中,道貌岸然的官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搅得铜臭熏天;各种争先争优评比中,面子工程和群众演员早已数见不鲜;象牙塔中的钻之弥坚,充斥着剪刀加糨糊式的批量生产。难道真是因为全球变暖,雪山情怀也将消融殆尽吗?呜呼哀哉!请留下一片高洁的净土吧,莫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漂泊无依!
雪峰巍巍,千里冰洁。映一缕孤光,照我表里澄澈。仰止行止,铸我情怀如雪山。
综观本文,其亮点有二:
1.素材丰富,古今对比。本文使用了大量鲍叔、太伯、陶谦等古代仁人贤士的例子,然后与当今“铜臭熏天”“媚官媚权”的文学奖、不顾民生的“面子工程”、“剪刀加糨糊”式的批量生产之类的人对比,突出了雪山般情怀被污染的后果,深刻地反映了主题,体现了作者的忧患意识,表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怀。
2.双关化用,意蕴深远。文章第五段“据称珠峰早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污染,又指雪峰情怀被污染,所以后面写当今人们的种种丑态就显得非常自然了。结尾化用南宋词人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两句还有古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富有文采同时意蕴深远。
“朴与华”作文审题分析与佳作展示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朴,有“朴实、朴质”意;华,有“光彩、光辉”意。“朴”和“华”是艺术特色,也是人生底色。有人喜欢“朴”,有人追求“华”。“朴”与“华”可集于一身,“朴”与“华”也能相互转化……
请以“朴与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题意理解】
提示语既诠释了“朴”与“华”概念的部分内涵,也揭示了“朴”与“华”的外延范畴,并点出了二者可能存在的关系。认真研读提示语,有助于我们迅速打开思路。
“朴”可以理解为抱朴守素、简约质朴、返璞归真……(不可理解为贫困、不如意的生活处境),“华”可以理解成人生华章、人格光华、生活奢华……
能准确理解题意,必须要能揭示“朴”与“华”二者的关系。“朴”与“华”可以理解为内里与外表、内敛与外现、朴素生活与人格光辉、坚实积累与华彩绽放,二者的关系既可以是并列共存,也可以是相互转化(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还可以是对立统一。深度立意应该能体现出辩证思考,对二者的论述最好兼顾中有所侧重。
【评分细则】
本次评分严格按照五类卷来打分。一类卷63—70,二类卷56—62,三类卷42—55(三类上49—55,三类下42—48),四类卷28—41,五类卷27以下。
一类卷:切合题意,立意必须准确、深刻、独到,能紧扣二者关系阐发‘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文体特征鲜明。
二类卷:符合题意,立意准确,能点明二者关系,但个性色彩不太鲜明;内容比较充实,语言通顺,符合文体要求。
三类卷:基本符合题意,未能点出二者关系,或对“朴”和“华”概念的理解前后不太一致,或有部分内容(不超过三分之一);内容基本充实,语言基本通顺,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四类卷:对题意的理解有较大偏差;内容空洞;语言基本功较差;文体不明。(有其中情况之一者,即归入此类。)
【暴露问题】
本次暴露的主要问题是,说理论证严重匮乏。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地罗列、堆砌事例,或者简单地列出分论点,而分论点间缺少论证的深入与思维的张力,比如有文章的三句脉络句为:“人性中那一份最朴实的情感能超越血缘,缔造人世间最温暖的亲情。”“当然,华美也是人生的底色。”“在我看来,若能实现由朴到华的转变,将会是人生价值最完美的实现。”这样的文章其实并没有任何分析,貌似议论,观点为描述,由一二两个分论点根本不能推出第三个分论点来。也有些同学未能揭示出“朴”与“华”的关系,或者只是结尾点明但文中缺乏充分的论证、阐述。
还有部分同学论证时观点闪烁不清,尤其是对“朴”和“华”的理解前后不尽一致,比如前半部分将“华”理解为人格的光华,后半部分理解为生活上的奢华。
用例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叙例冗长且不会裁剪,有叙无议,观点与材料脱节。
【佳句拾遗】
1.其实,当一个人已经意识到自己内在并不华丽时,他已经是在向华丽迈步了。
2.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兰,容谷幽兰,孤芳自赏;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他们虽然各自迥异,却拥有一样的特点,华美其外,质朴其内。
3.静坐在月光下,掬一捧清水,洗去身上的油彩,褪去心中的欲望。在阵阵菊花香中体味弘一法师淡淡的话语“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佳作展示】
曾经喜欢词句优美的诗文,喜欢“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迷蒙,喜欢“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婉。
所以,初读《红楼梦》,记忆最深的不是《咏白海棠》,不是《葬花吟》,却是那《芙蓉女儿诔》,认为晴雯成了芙蓉花神的宝玉对着池中的芙蓉花焚香祷祝,写下祭文。当时,觉得颇为感动,作为贾府嫡亲子孙,这于他本是不合身份的。(最好能引《芙蓉女儿诔》中的几句华丽的句子为证。)
后来细读时,发现宝玉在写祭文之前思考要用何文体来写,写完后竟与黛玉讨论文中有待斟酌改进之处。虽然是出于审慎,却好像写祭文不是为悼念,倒像是为欣赏。渐渐觉得,那字斟字酌的《芙蓉女儿诔》竟不再是字字泣血。
其实,不少古人都作过悼亡的诗文,却往往过于在乎形式,追求骈散结合,讲求词藻华丽。写出来的诗文读起来固然唇齿留香,却不免有文字游戏之感,真情大概也在字斟句酌间稀薄了许多。
最真切的大概要属苏轼的《江城子》和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最是质朴,也最为动人。尤其喜欢东坡那一句“小轩窗,正梳妆”。我想十年中他一定常常回想起妻子梳妆的情景,“夜来幽梦忽还乡”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他不曾揽胜自己的妻子如何美丽如何贤惠,然而那回忆中却含着深切的怀念,其他的其实并不重要。(此段论述应该突出“朴”。)
最质朴的真情远胜于最华丽的诗篇,因为太过华丽的外表让人无暇顾及事物的本质。即使当初情真意挚,却无法天长地久。
为人亦如此。
那善于诗文、精通音律的司马相如离开了卓文君,那《凤求凰》的华彩曾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但却没有能演绎司马相如的忠贞如一。
“一蓑烟雨任平生”、“老夫聊发少年狂”,那样狂傲不羁的苏轼却最是深情。
太过华丽的东西终究短暂,光彩夺目的人生无法长久。时间将会慢慢褪去华丽的外衣,露出质朴的本相。质朴的人像是蚌中的沙粒,经历漫长的岁月,却越发圆润光泽,被时光静静打磨成光芒耀眼的珍珠。
越是质朴,往往越是真实。(末句应扣住“朴与华”收结。)
点评:本文能以《芙蓉女儿诔》为由头,引出悼亡诗文的朴与华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的朴与华,角度小巧而挖掘颇深,此种模式,很值得大家借鉴。但由于考场行文仓促,本文还有一些值得润色加工之处,眉批中已点出。得分:62分。
1965年初,绵延了一个冬季的大雪终于停了。
她一个人从家里带出了木叉大扫把,奋力扫开了戏台上堆积一季的雪。冰碴粘住了扫不掉,她就脱掉手套徒手去扒,直到双手冻得通红。
那一个冬天的夜晚,她站在乡村的戏台,全身上下,只有一件红袄看的过眼。戏台的顶棚只有几根粗糙的木梁,上面随意的铺着稻草。雪化开了,水从缝隙滴落下来,叮叮咚咚,伴着鼓点,有着说不出的味道。
她捏了一个指花,不着粉黛的脸上带着忧伤的神情。一边甩着不存在的舞袖一边唱了起来,是汤大师的游园惊梦。声音哀怨中透着华丽,情感饱满中透着真挚。
台下摆着几排破旧的木椅子,满满地坐着几十个村民。他们衣着朴素甚而破烂,表情却是渴求神往。看着台上的她唱着他们听不懂的戏,却被她真挚的情感打动,不时爆发出喝彩声。
一曲唱毕,人走的七七八八,留下的瓜皮果壳,她耐心地一一拾起扔掉。
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唱多久,只是觉得这样可以唱着昆曲的日子,华丽而充实。“能多唱一天就是一天吧”她想。
2012年初,她坐在新修的梅兰芳大剧院的观众席上,拿着一张价值不菲的门票。
可以容纳500余人的大厅豪华气派,墙壁上有着各式各样的扩声、隔噪器。身下的座椅还散发着特有的新家具的味道,柔软而舒适。
面前的舞台被各种高价灯打出的灯光的拥簇着,完美的背景前,站着华服的艺人。她们的脸上是厚厚的一层粉妆,堆砌得毫无瑕疵,服装繁纷复杂,十分考究。
年轻而有名的表演者按照既定的剧本演唱着,声音缠绵婉转、柔曼悠远。从扩声器里传来的声音带着点不真实感,却被机器处理得恰到好处。
“这杜丽娘……穿得倒花哨,声音不错,只是节奏和咬字差了些。”她像个老行家似的,细细品味着,不自觉说了出来。
旁边认真听着的人白了她一眼,好似她贬低了昆曲艺术一样。
自嘲地笑了笑,她起身离去。与其让人不快倒不如自得清净。
北京的雪下得猛烈,像刀子一样要将你的脸划开。她驼着背在街上慢慢走着,额上纵横的沟壑是岁月的痕迹。像碴子一样的雪飘散在眼前,随风摇起她的记忆。
她突然站定了,眼睛因怒气瞪得滚圆,手指不听使唤地捏了一个极不标准的指花,就要放声唱了,“那牡丹虽好,它春归怎占得先——”。
戛然而止,她愣怔了片刻,手无力地垂下。天际有些昏暗,她的背在夜色中显得更加佝偻了。
那一声苍老干枯的声音,已不再华丽,随飞雪飘散在空中。
点评:本文以一位昆曲行家为主角来写,人物形象生动饱满,意境悠远,语言颇佳。主体部分写了两例,一是简朴中的华丽,二是华丽中的浅朴,——前后的“朴”与“华”不是同一内涵。结尾点题有些含混,如果改好,此文可进入一类卷。想想怎样改?得分:60分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生梦蝶
许多年后,仍有许多人会念及那对伶人兄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曲朴与华的霓裳。
人间,是抹了脂粉的脸,淡妆浓抹,深一眼浅一眼都是云烟。
华,是戏园里的人生;朴,是戏园上方的天空。每次抬头望天,他总是记起母亲临终前的那一句“善待阿妹”,这短短一句凝成蝴蝶,时常飘至耳边。他记得当年是他带着妹妹在寒冬腊月在戏园外跪了三天才进了园子。他替阿妹挨打受罚,阿妹窝在墙角静静流泪,那一段质朴无华的岁月啊!
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转眼已是十年。当初的兄妹也成长为角儿。血色罗裙间拾级而下的白衣花旦,罗浮仙子素霓裳,他眼里流动的波澜,竟可叫人心醉。如今的奢华岂是当初的质朴可比?说来也怪,其实不过是些抑扬顿挫的曲子,添了几抹华丽的长短句,生生道来一出美丽到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戏文。角色里的帝王将相带来华而不实的快乐,可毕竟还是显出撕裂后破败的颓唐。
三教九流,戏于卑贱。生命是蝴蝶,盲目而华丽;是蝴蝶,却飞不过沧海。
1932年,日军袭击上海,一座歌舞升平的城市顷刻硝烟弥漫。
而于他,仍旧是血色的罗裳,风情的妆。他是要唱一辈子戏的,差这一场都不行。于是在台上唱他的独角戏,我便在千万麻木不仁或惊恐的眼中看见这双绝望的眼,疯癫了,沦陷了,叫人心碎了。终于,他不能忍受这样虚无的华,跪倒在地,泪湿了朱粉凝妆,垂死的光华,不要它又何妨。
繁华,果真是一掬细沙,总会从指缝中溜走。不如那当初的朴,苦涩却让人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阿妹在为他画眉梳妆,阿妹轻喃:“来生仍愿做你的妹妹,相依为命,执朴弃华。”他浅笑,这笑里一片斑斓,是爱,是悟,是舍弃戏园的不悔。在不用仰头寻朴,出手便可触到风之朴的清爽舒心。
自此,世上多了一双蝴蝶,蝴蝶的名字,叫朴。
点评:立意、落笔皆不凡。此文之序,微显其功力。作者将目光投诸梨园这一域,已显其素材之新。以“蝴蝶”为线,将“华,是戏园里的人生;朴,是戏园上方的天空。”故事婉转,扣题精巧,语言雅致,更难得的是作者将文章的人物的情感通过故事的表现而升悟为国家大义。着实让评卷者赞叹。
泊于秦淮河上,她是绝色娇娘;漫步于青石小巷,她是世间最羞涩的姑娘。
若想用一个字形容江南的美,无论是朴,或华,我想都是不合适的。想来也是,若能一言以蔽之,那江南就不能称其为江南了——这使人炫目、令人神往、复杂而又简单的江南。
秦淮河里流水的,不是水,是六朝脂粉。这胭脂溶在酒里,化在泪里,终汇到了河里。“我们醉,不以微涩的酒,以微漾着、轻晕着的夜的风华。”迎面的暖风带来的,是无尽的欢声笑语,是无尽的奢华。难怪杜牧会发出“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感叹,江南的华丽已足以让她背负亡国之恨了。
然而,光靠华美的外表是不能吸引世人全部的目光的。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无数,都偏爱江南,在我看来,更是为她淡妆艳抹之下的清谈质朴所吸引。
蒙蒙烟雨将过客的思念在此刻唤醒,氤氲的水汽弥漫着江南宛如女子一般的雅气。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阿炳的《二泉映月》打破了水面的静谧,二胡的三个把位上回环着江南幽静的气息。在蒙蒙薄雾中,周围的一切,石头桥、巷子、小船,甚至自个儿,都渐渐地变淡,变淡,淡到已不可说,不可拟,且已不可想。一片的空灵宁静,再配以橹轻划开水面的“汩汩”声和船身轻微晃动的“吱吱”声,江南的质朴恬静之美显露无疑。
其实,若仅仅是奢华,江南也许会沦为一个花红柳绿的销金窟;如果只有质朴,江南也永远是个小家碧玉,不能登大雅之堂。而江南正是集两者之精华,成其这边独好之风景。
有时候,朴与华似乎也没有那么明确的界定,它们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融溶。华丽到了极点便归于质朴,质朴到了极致也便成了华丽。弘一法师有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或许我们也可以化用一句佛语——华即是朴,朴即是华。
行走在水乡,品味江南的朴与华。
行走于心灵,品味精神的朴与华。
评语:本文是质美兼具的优秀之作,文章将江南喻为女子,紧扣“朴与华”的内涵与关系,把江南的华丽与质朴演绎得惟妙惟肖。文章先写江南的华丽,然后笔锋一转,又写江南华美的外表之下深蕴着质朴的神韵,最后写江南是朴与华的完美统一,阐明两者的关系,层次清晰明朗。语言清新、细腻且富有感染力,字迹工整,字体美观。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山寨的英语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