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批判旧初中班级文化是什么的运动是什么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专题
注: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大纲版集中归纳思想,新课标版兼顾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和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本专题包含知识归纳、规律小结、热点冷点、高考题例、新题预测五个实用构成部分。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农民阶级革命思想
(1)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借用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创立了拜上帝教。拜上帝教主张,“皇上帝”是唯一真神,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号召人民起来共同消灭“阎罗妖”(清朝统治者)。其特点是把中国农民要求平等自由的理想,用宗教理论表达出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的目标是要建立“四同二无”的理想社会。洪仁王干通过《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根本无法实行。
(2)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但应该辩证看待这个口号,“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却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排外色彩。
2.地主阶级改良思想
(1)新思想萌发:随着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和民族危机的出现,龚自珍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奠定了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积极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在广州设译馆,编译的《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他还积极仿造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新思想的特点:既有鲜明的时代变化印记;又有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2)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制度是主体,技术是工具)。其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统治)。前期旗号“自强”;后期旗号“求富”。
3.资产阶级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在洋务派中产生了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是王韬、郑观应。他们在经济、文化上的主张类似于洋务派,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实质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2)康梁维新思想:其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转变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要不要提倡西学等进行,实质上是封建主义思想同资本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3)辛亥革命:20世纪初,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中心是上海和东京,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思想家。“三民主义”纲领中,“民族主义”重在推翻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核心)重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的论战(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关于斗争方式和政权形式的斗争。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
(4)新文化运动: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产生。前期指导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新青年》是主要阵地;北京大学是主要基地。前期内容主要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它彻底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但没有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更没有同工农群众斗争实践结合。
(5)新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增加了反帝及国内各民族平等的内容,在民权主义方面增了反帝的个人和团体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的内容,在民生主主义方面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这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4.无产阶级思想: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以后,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通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长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阐述了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它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1942年延安整风,既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毛泽东的三篇相关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这次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整顿学风)(放在首位,强调中国革命要结合中国实际),反对宗派主义(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整顿文风)。这次整风,彻底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毛泽东思想:它在中共七大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包含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游击战、工农联盟、统一战线、持久抗战、群众路线、党的正确领导等许多层面。但它的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5)“两个务必”思想: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6)1957年整风:背景是三改造完成后国内敌后矛盾已基本解决;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提出必须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主题,按照“团结―批评―团结”公式进行;内容是反官僚主义(放在首位,因中共已经成为执政党)、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目的是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7)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8)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发展过程有:恢复工作是酝酿;十一届三中已产生;十二大提出特色理论;十三大社初基本路线;十四大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社初基本纲领以及十五大确定邓小理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还包括“一国两制”构想。
(二)新课标版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01):从“师夷长技”维新变法
(1)“开眼看世界”: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只是习惯地称他们为“岛夷”,对岛夷的情况一无所知。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2年,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3)维新变法思想: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他的《孔子改制考》说明孔子是主张变革命的先师。这样,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指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严复指出封建君主都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1898年,维新变法虽然很快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02):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新青年》的诞生: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在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陈独秀抓住旧道德为封建政治服务的本质,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孔乙已》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文学的典范。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20世纪中世界革命之先声”。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他号召知识分子到工农群众中去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植革命力量。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如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湖南“俄罗斯研究会”等。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组织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01):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三民主义的提出: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就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地价,原价归私,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三民主义的实践: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订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为了捍卫民主共和,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救国必寻新途径、新力量。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共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在民族主义方面,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帝的个人和团体,都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新三民主义尽管在内容上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02):毛泽东思想
(1)革命道路的探索: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来到北平,接触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在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他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国共对峙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对中国革命历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他提出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报告,他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以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同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此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还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5.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0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伟大的转折: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已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规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6.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01):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果断作出发展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即“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以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中国十分重视和平利用核能,先后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用核技术为国民提供电力。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4次无人飞行成功后,于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21小时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经过千百次试验失败后,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二号。这种水稻单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3)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Ⅰ号”。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这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中国还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0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中国的文学艺术界硕果累累。如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文艺期刊的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时期人们的文化生活。
(2)曲折的年代: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作者多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
(3)文艺的春天:“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他还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对我国发展科学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五讲”“四美”(“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文学方面,出现了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还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8.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0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这就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订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建立了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文革”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只要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不需要文化课考试就可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3)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整顿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邓小平提出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订了《义务教育法》;对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高等学校增设了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了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面向21世纪,在全国重点办好100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规律小结
1.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革命、改革与建设思想,都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特性。
2.这些思想既是各阶级对救国救民道路探索的成果,也是总结前人教训,借鉴国外经验的成果。
3.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革命、改革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把世界潮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4.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标志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维新变法思想传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5.《青年杂志》创刊,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6.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它的指引下,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民主义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三民主义发展了旧三民主义,反帝反封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7.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毛泽东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全党智慧的结晶。
8.邓小平理论解决了“文化大革命”结合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9.“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计算机的应用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10.“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革”结束,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1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的建设人才。“文革”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热点冷点
1.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主要思想主张的内容与评价,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近现代各主要阶级的思想与当时历史背景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注意纵向联系近现代史不同时期的思想成果,横向联系同时期中外历史上的主要思想。
4.注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5.注意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策和政治局面极大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科技、文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高考题例
01.(2005全国三卷文综14)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其教义综合了多种思想,主要有
①西方基督教教义&&& 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③农民的平均主义&&& ④儒家大同思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02.(2006广东历史7)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
A.经世致用    B.求富求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工商皆本
03.(2007北京文综16)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开办轮船招商局
C.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设立农工商总局
04.(2006重庆文综19)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05.(2007四川文综16)在近代中国,系统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06.(2007江苏历史8)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07.(2008广东历史6)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胡适
08.(2008全国文综Ⅱ卷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09.(2006广东历史1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1957年的整风运动& 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C.“反右倾”斗争& D.“文化大革命”
10.(2006广东历史17)1975年的全面整顿和1978年关于真正标准问题的讨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破除“两个凡是”&&&&& B.“批林批孔”&
C.批判“四人帮”&&&&&&& D.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1.(2009年浙江文综18)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 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 李獒笔下的孔子
C. 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12.(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13.(2009年广东历史8)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14.(2009海南历史22)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
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文艺水平&&&&&& 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1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1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③①②
16.(2009年浙江文综20)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 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 外景:考场门口悬挂这“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 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路略的标语&&
D. 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7.(2008山东文综27第(2)、(3)、(4)小题)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
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四&& 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
――《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1953年)
(2)根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18.(2009年全国Ⅱ卷文综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必有学百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材料二&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国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12分)
&高考题例答案及解析:
01.C& 识记拜上帝教的三种思想来源。
02.A& 熟悉新思想萌发的思想基础。
03.B& 轮船招商局属于“求富”的洋务派民用企业。
04.C& 熟悉早期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05.D& 联系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06.C& C项仅适合新文化运动。
07.A& 联系1925年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态度可知。
08.C& 明确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实质。
09.A& 熟悉1957年整风的背景。
10.D& 从实质上待这两个历史事件。
11.C& 从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思考。
12.B& 这里主要强调“旧道德”被袁世凯利用。
13.A& 五四运动时期的“过火”思想只能是马克思主义。
14.D& 点明“双百”方针的目的。
15.D& 熟悉“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6.A& 从时间上判断,其余三项都是1977年以后的历史事件。
(2)(从重个人到重整体,从经济、思想、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原因)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加深。
(3)(经济和政治因素要明确清晰)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社会化大生产);国家的政治变革(或政府政策推动)。(如果笼统回答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最多给2分)
(4)(辩证看待)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18.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
(第(1)小题主要总结材料邓实的倡导国学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反对国学;第(2)小题主要是对比“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第(3)小题主要强调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新旧杂处的背景和邓实弘扬国学的双重作用)
(1)同:反对儒学独尊(2分)。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6分)。
(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8分)。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4分)。
&五.新题预测
01.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其实质是&& C
A.使中国人了解了世界的形势 B.在军事上引进了先进技术,增强了抵御外来侵略的实力
C.启迪人们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D.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02.“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颍ú菽敬栽樱笆蕹雒唬┲祝匚阶N玻跷恐溃捎诜孪盎鳎溉⊥馊酥ぜ迹猿芍泄ぜ迹恢录┯谙嘈危箍捎斜付藁肌! 以上最有可能是谁的观点&& B
A.林则徐&&&& B.李鸿章&&&& C.梁启超&&&&& D.陈独秀
03.在中国近代史上,封建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他”指的& C
A.孙中山&& B.袁世凯&& C.康有为&& D.陈独秀
04.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保皇派认为革命将破坏社会秩序,造成内乱,必将引起外国干涉,招致亡国灭种的危险。革命派认为革命以建立民主政治为目的,不是争权夺位,不会引起内乱;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外国干涉。据此推断,不正确的结论是&& B
A.保皇派反对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B.保皇派反对建立民主政治
C.革命派对建立民主政治的困难估计不足& D.革命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05.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吾国年来政象,惟有党派运动,而无国民运动也。”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B
A.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逆流&& B.国民的民主意识是共和立宪的根本保证
C.反对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 D.发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民大革命运动
06.1957年我党决定进行整风运动,要求遵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原则,以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这表明& D
①当时整风运动着力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②当时整风运动已经转入反右派斗争
③整风运动开始扩展到党外&&&& ④整风运动的初衷是统一思想,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07.史学界有人评价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跪着向封建制度造反”。主要是由于康有为在这里&&& C
A.纯粹考证儒学经典的真伪&&&&&&& B.不敢从正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C.借助儒学外衣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D.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08.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对三民主义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C
A.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
B.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生主义是要变地主土地所有为农民土地所有
D.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09.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 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④声讨北洋军阀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③③④
10.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于20世纪20年代毅然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新”在:&& D
①反对帝国主义&&&&&&&&&&&&&&&& ②“耕者有其田”&&
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④ 废除满洲贵族的统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有计划的建设政权,深入土地革命,扩大人民的武装”体现了毛泽东&& B
A.城市暴动的思想& B.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C.土地革命的思想 D.农民起义的思想
12.近代以来,优秀的中国人把人类先进的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 C
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②三民主义 ③毛泽东思想 ④邓小平理论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③&& D.③④
13.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一个在徘徊中前进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理论上取得的重要成就有&& B
①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强调“科教兴国”&&&&&&&&&&&&& ④正确的认识社会主要矛盾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14.(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目不能骤变,时文不能遽废,而小楷试帖,太蹈虚辞,甚非作养人才之道。似应于考试功令稍加变通,另开洋务进取一格,以资造就”。
&&&&&&&&&&&&&&&&&&&&&&&&&&&&&&&&&&&&&&&&&&&&&&&&&&&&&&&& ――李鸿章
“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 ――梁启超
材料二&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无论何种学派,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自由发展,以改变吾国数千年学术专制之积习”。
&&&&&&&&&&&&&&&&&&&&&&&&&&&&&&&&&&&&&&&&&&&&&&&&&&&&&&&&& ――蔡元培
材料三& 百分数――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实践中,常常要用到分母是一百的分数。例如:先锋电机厂无产阶级革命派掌权后,坚决执行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产”的指示,今年第二季度的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六十八,六月份的总产值相当于去年同期的百分之二百;……象上面这些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 ――上海市小学暂用课本《算术》
材料四& 1977年冬天,全国有570多万考生走进了考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最大的则有三十六七岁。
(1)材料一中李鸿章和梁启超的主张有何异同?(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蔡元培的办学思想。这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判断材料三最有可能是什么时期的教材?体现了什么特点?(2分)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事件?有何影响?(3分)
答案要点:
(1)同:都主张改革科举,选拔实用人才。(2分)异:两人改革科举的程度不同。(2分)
(2)思想自由,兼容并包。(2分)使北大成为新文化的摇篮,促进了新思想的传播。(2分)
(3)“文革”时期。教育为政治服务。(2分)
(4)恢复被“文革”中断的高考制度。(1分)推动了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培养了人才。(2分)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没有相关教案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批判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