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真挚友情》这篇文章讲了两个小故事,请概括这两个故事一个启示,并说说作者从中得到什么结论

从《两个和尚挑水》这个故事中,您得到什么启示?_百度知道
从《两个和尚挑水》这个故事中,您得到什么启示?
提问者采纳
粗的一看,我还以为是三个和尚挑水喝的老故事,心里还纳闷着,怎么跟这个故事有关呢?细细一看下去,原来是两个和尚挑水,跟三个和尚挑水喝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两个和尚挑水是各自为政,自己解决自已的问题,孤军作战,偶尔有所交流,但完全没有合作关系!后来一个和尚继续按老路,老方法,老一套去挑水喝,完全没有想到要改变现状,也没有想到现在状有问题,有什么需要改正的!没有发现问题,哪里会有解决问题,哪里会有所收获?!这暗喻了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工作现状,按老路子走路的状态。另一个和尚则积极思考,不按老路子走,改变现状,自己挖井,完全免去了挑水之苦,省下了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和乐,更加自信。 虽然第二个和尚看起来是搞了创新,自己挖井,自己喝水,但也是孤军奋战,在我看来,这些做法也是大问题!为什么不跟另一个和尚一起研究,挖井有更好的方法也说不定?就算没有,一个人挖井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时间长的又枯燥,何不两人一起挖?至少缩短一半时间吧,这样就更快的有水喝了,再去挖西山和尚的井,这样何乐不为呢?这个是也暗喻了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很多一线老师的状态,交流研究实在是太少了,单兵作战的效率低,时间长,很多方面还会有所欠缺!就象小课题研究一样,共同努力,共同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灵感,产生创新!这才是解决之道,这才是我们的的首选!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得到的启示是:我们今天不挖井,明天和后天也永远只能挑水喝。自己明天的命运完全由今天的我们来掌握。所以,我们今天的选择非常重要。即使我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间挖一口属于自己的井,培养自己另一方面的实力,未来当我们年纪大了,体力拼不过年轻人了,依然还是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清闲。
水不能不喝!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忆读书】 冰心1.读书让作者收获到了什么?请概括回答.2.作者在【2】 、【4】段中写到自己听、看【三国演义】的三次哭,通读全文,说说这与作者心目中好书的那两个特点吻合.3.品析【10】_百度作业帮
【忆读书】 冰心1.读书让作者收获到了什么?请概括回答.2.作者在【2】 、【4】段中写到自己听、看【三国演义】的三次哭,通读全文,说说这与作者心目中好书的那两个特点吻合.3.品析【10】
【忆读书】 冰心1.读书让作者收获到了什么?请概括回答.2.作者在【2】 、【4】段中写到自己听、看【三国演义】的三次哭,通读全文,说说这与作者心目中好书的那两个特点吻合.3.品析【10】段画线语句,谈谈它在本文中的作用.4.通读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从十二三岁时开始看【红楼梦】直到终年才把他读懂?
1、(1)得到了生命中最大的快乐、懂得了做人处事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学会挑选书籍.(2)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2、情节精彩、感情真挚动人3、(对不起,我没法回答)4、因为人对书的内容的理解是以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的知识层面为基础的.《红楼梦》的社会意义极为深刻,对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不易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到了中年便能较全面、深刻地认识这本书的深蕴.作者读《红楼梦》的体会正是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理解过程,也就是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过程.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实际,说说从《学奕》、《两小儿辩日》这两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学奕》作者是孟子,《学奕》通过奕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两小儿辩日》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
大家还关注小学语文展示课《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导学案优质课教学设计汇
25&&伯 牙 绝 弦
(授课年级:六年级&&授课教师:肖桂英)
课文简析:
& & 《伯牙绝弦》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难点是指导学生朗读,在此基础上感悟真情,并记诵积累。
学情预测: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第二次接触整篇的文言文,之前在五年级学过一篇《杨氏之子》,因此学生在学法上感到比较陌生。结合本班学生朗读习惯及能力较欠缺,课堂气氛较沉闷的实际情况,感到“读”既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让学生读准、读顺、读出节奏及韵味,才能在读中理解文意,感悟真情。
设计思路:
& & 根据第一次试教的情况和老师们提出的建议,稍作改动:开课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含义导入新课;接着采用自由读、范读、领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准、读顺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反复再读古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然后重点围绕“伯牙为何绝弦?从哪里看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等问题指导学生朗读,进行语言训练,并感悟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一个凄美的故事千古流传,它就发生在我们湖北武汉的汉阳江畔,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故事就是《伯牙绝弦》,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出示课题:25 伯牙绝弦
指名读课题,教师正音。质疑: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理解“绝弦”,整理疑问——伯牙为谁,又为何而绝弦?)
二、指导读文,感悟节奏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如“哉”是平舌音,“弦”不要读成xuan。)
3、出示课文内容,教师范读,提出听的要求:
做善听的子期,听字音,听节奏。
4、教师领读课文,强调重点语句的断句。
5、学生练读,指名朗读全文。
6、小结:同学们已经初步读出了文言文的节奏,如果我们弄清了课文的大意,了解了文章的感情,一定能读出韵味来。
三、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1、交流学法:要想弄清文言文的含义,我们有哪些好方法呢?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查阅工具书等等)
2、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
3、交流句意。
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字词不懂。
教师相机重点指导:
“志”的意思是想,“念”的意思也是想,“谓”是言字旁,是说的意思。
“善“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前两次是擅长、善于的意思,后两个是表示赞叹。
板书:伯牙(善鼓)& &&&钟子期(善听)
4、贯通全文。指名梳理课文的意思,教师加以点拨。
四、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解答疑惑。请回答我们先提出的问题: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
板书:知音。抓住词语“知音”提示:“知音”是什么意思?伯牙和子期不仅是朋友,还是知音,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指导朗读,你看见了怎样的泰山,请读出来(雄伟、高耸入云、巍峨、美丽的泰山)照样子读出音乐中不一样的江河。
2、口语拓展。伯牙在弹琴时,还想到了些什么景物呢?假如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你听懂了吗?请听一听!(播放《高山流水》)
填一填,读一读: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善哉,(& &)兮若(& &)!”
(如:杨柳依依,白云悠悠,清风徐徐,白雪皑皑,云雾蒙蒙,炊烟袅袅等)
& & 小结:这可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感悟一“喜”一“悲”:
(1)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虽然听者众多,但却始终觉得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所以他独自一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钟子期一个打柴人竟如此懂得他的琴声!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高兴,激动,又惊又喜等)
(2)伯牙与子期相约来年再见,可当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此时,伯牙心情怎样?(失望,伤心,悲痛,痛不欲生等)
指导体会伯牙悲痛欲绝的心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读好最后一句。
五、诵读课文,回味友情
播放音乐“伯牙吊子期”,集体诵读《伯牙绝弦》,感受伯牙与子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板书设计:& && && &
25 伯牙绝弦
伯& &牙& && &————知音————& && &子&&期
(善鼓)& && && && && && && && && && & (善听)
伯牙绝弦教案
1.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欣赏古典艺术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题导入。
1、齐读课题,质疑学法。(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示:多读、多想、查看资料和注释、联系上下文……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用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1)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找出钟子期赞叹的语句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7.感情诵读2——4句。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8.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之交淡如水。& && && && && & 士为知己者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酒逢知己千杯少。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莫逆之交& &刎颈之交& &忘年之交& &患难之交& &管(仲)鲍(叔牙)之交
板书: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 &&&所念& & 绝弦
钟子期善听& &必得之& & 死
[教学思考: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教学时要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读、思、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龙湾区第二小学&&王 敏
【教材简介】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学情分析】
这是教材中第二次出现文言文。前一次为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方法已有接触和初步了解。作为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应重在放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在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琢磨出“读好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反复诵读、注意停顿、放慢速度、古今联系等。同时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找到点文言文的感觉,就是我们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地方。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设计理念】
&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人教版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那我们要如何做才能使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呢?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以“读”为线索展开教学。首先以趣为先,营造浓厚的复古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以“读,悟出韵味——读,悟出意境——读,悟出思考”为读书路径,围绕“知音”,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为下文的失知音之痛做好铺垫。同时加以多种学习方法的无痕渗透(如“善”、“念”、“志”等字义的理解),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的特质、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以获得语言的发展,最后在诵读中,升华品味语言之精妙。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更是凸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本色。
【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文。
3.能根据注释及自己的阅读积累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兮”、“哉”这两个语气词在行文中所表示感叹作用。
4.感受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教预设】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 &出示《伯牙鼓琴图》,教师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古音古韵的琴声中,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打扮的,就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身着布衫的人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他们之间有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伯牙绝弦》
2、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初识韵
1、这篇文章和我们平时学的不一样,它是一篇文言文,我们有时简单地称它为古文,现在就让我们借助注释大声来读读这篇课文,注意要读通读顺。
2、练读标上停顿符号的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
3、指名练读,教师相机指导。
5、齐读,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注意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研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你读懂了什么?
2、通过反馈,指导“善”的意思为擅长。
3、请学生读出他们擅长的特点。
(二)研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1、再读课文,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默读课文并划下来。
2、在学生的反馈中解决志的意思
3、感受“峨峨”
4、感受“善哉”,理解“善”的第二种意思。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题。
5、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兮”体会伯牙的琴技高超,并指导读出感叹之情。
6、指导朗读:“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并作相应评价。
(三)研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第二三句中藏着几个四字词语,你发现了吗?(泰山峨峨、江河洋洋)
2、你还知道这样的关于描写场景的词语吗?课前预习时老师请同学们完成了课堂作业本第二题,请你来说你积累的关于场景的词语。
3、伯牙的琴声一定不只是表现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伯牙的琴声肯定还会表现很多动人的场景呢!抑或是清风徐徐,抑或是明月皎皎。子期都是怎么样赞叹的呢?
4、同学们,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不论清风还是明月,反正善鼓琴的伯牙弹什么,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得出来,这真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相机指导学生“志”和“念”为同义词。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四)遇知音之喜
1、其实,伯牙和子期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逢,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你会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
此时,伯牙心情如何?
2、伯牙把自己的欣喜之情化作了高山流水在白云间流淌,此时他多想对子期倾诉心声啊,如果此时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写下来。(小练笔)
3、反馈交流
五、思读疑——破琴绝弦终为谁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终于寻觅到一个知我懂我的知音,他该是何等的欣喜啊,可最终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课外作业超市:
★& && &1、有感情地朗读。
★★& &2、搜集并积累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3、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有兴趣的不妨去读一读。
附板书:& && && && && && && &伯牙绝弦
& && && && && && && && & 知音得遇,喜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课前进行一个词语积累的训练:我们要描写优美景物时常常要用到一些好的词语,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老师说一个,大家认真听,微微清风,谁能像我这样也这样说几个词语,教师板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一段情,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有一个故事世代久远却历久弥新,成为歌颂友谊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这是一篇文言文,是继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之后与文言文的又一次亲密接触。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喜欢文言文,为自己的文学积累加上更加厚重的一笔2、谁能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3、伯牙绝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是何魅力让它流传千古仍能动人心弦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4、指名读文,指导注意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教师做范读。读好语气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1、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们已经读通了文章,接下来,就要读懂文章,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结合注释、工具书、讨论交流等)学生自学,然后进行交流。2、都读懂了么?交流一下你都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1)通过解题,让学生理解“绝弦”的本意和变通的含义。学会因文而异,理解词语,不机械翻译。 (2)“善”的含义,理解在文言文中同字不同意的情况,具体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善哉”可以怎么理解?体会表示赞叹的作用。(3)理解2、3句,谈出各自不同的体会,说自己的理解,具体体会“善鼓琴、善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利用课前练习积累的词语进行仿句训练,体会语气。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伯牙,子期,进行仿句训练。深化“善鼓琴、善听”。通过“若、似”理解文言文中同意不同字的情况。(4)假想伯牙听到的他人的赞美和子期的赞美又和不同,进而深一层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想象伯牙无知音时的痛苦和遇知音时的兴奋。(4)再读课文,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体会知音含义。感受知音难求,二人互为知音。(5)通过“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伯牙丧友之痛。为什么要“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如何破琴,如何绝弦?感受伯牙认为世上再无知音的心情。再扣课题。三、拓展内容,深化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在江边相识。当时,伯牙在船上鼓琴,子期在岸边听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二人从此成为知音。无奈,月由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子期死后,伯牙曾到子期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鼓琴,子期听琴的情景——写下了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想象伯牙此时的心情再读全文,引导学生读: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2、子期死了,只剩下伯牙和他无尽的孤独和哀伤,他满腹的哀怨无人倾诉,只有这则动人的故事还在千古流传。我们能试着背诵这篇文章么?3、学习了这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好么?面对伯牙的绝望,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高山流水》到底是怎样的一首曲子呢,让我们闭目聆听这首古曲,感受伯牙子期的这段友谊的千古绝唱。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 杨柳依依 明月皎皎 炊烟袅袅 流水淙淙 芳草萋萋 霞光灼灼 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 洋洋兮 / 若 / 江河 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感悟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理解人物之间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了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与钟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补充资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5.伯牙绝弦
伯牙& & 善鼓琴& &所念& &绝弦
& && && && && && && &&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必得之& &死
&&伯牙绝弦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有一些文言文、古白话文的阅读基础,因为在五年级学过《杨氏之子》、《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等等,而且就词句的理解来说,此文词句更容易理解。当然就课文的内涵和意蕴来讲,文章所讲述的“知音文化”更为丰富和玄妙。我期待呈现学生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学习提升过程,因此,课前不让学生准备任何对课文的预习,只凭借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情感体验,循序渐进地推进学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一、提示课题,质疑课题
师: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琴师叫俞伯牙,他的琴艺相当的精湛。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有关这位琴师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借助注释说说课题的意思,质疑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好停顿
带着疑问走进这篇古文
生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师:一读就明白讲谁和谁的故事?
毕竟是古文,哪些语句难读。
预设:1、子期死……
& && &2、……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师:谁能一口气把课文读下来。
生:读全文。
师:兮后要停顿,指导学生再读。
生:再读课文。
师:我真想说句:善哉。老师也来读读。
生:齐读。
三、研读课文,品味“知音”
1、感受“知音”之间的默契
哪些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生:读相关句子。
师:请你理解这句话,借助注释。
师:注意到没有,他们有注释的地方,借助注释,没有就联系上下文。
师:文中“善鼓琴”和“善哉”这两个善字,意思一样吗?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
师:善哉,一延长,好像琴声落到心里去了。再请学生读。
师:你读峨峨兮时眼前出现怎样景象,请你再读一读。
生:再读。
师:后面一句,志在流水,谁来读读。
师:好像让我们看到了那江河。江河在古文中是特指。指什么?
生:长江和黄河
师:是的,江是中国最大的江,长江,河指黄河。你想到哪些词语
师:就是这样的……,你再读,读出……的江河。你还想到哪些?
师:请你读
师:正是这样磅礴雄伟的泰山,正是这样汹涌澎湃的江河,齐读。
师: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生写,交流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师: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一样。
生:志。都是心里想的。
师:你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必得之的是什么?
师: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声。那文中说的也不仅是伯牙的琴声吧,还道出了什么?
师: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情怀,有谁得知?你想一想,如果你是伯牙,遇到钟子期,你有何感想。
小练笔:伯牙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接着往下写。
配乐,学生写作。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怎么说的吗?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师:此时伯牙真想告诉全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
2、领会古文的写法之妙处
师生合作读全文。你发现这个语言有什么特点
师:一个伯牙,一个子期。仿佛让我们看到伯牙和子期多么默契
3、感受痛失“知音”的痛苦”
师:传说这次相会让他们觉得相见恨晚。第二年中秋再相会时,伯牙却得到的是子期死的消息。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还有人能知我之志,还有人知我之念吗?还有人知我之心吗?知音不再,知音难觅呀!齐读
四、总结延伸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里以生动的笔触写下了这个动人的故事。伯牙在子期墓前曾写一下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
出示,配乐朗读
《伯牙绝弦》的故事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后人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同样动人的歌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和着这首动人的歌曲再来感受那动人的一幕。
以后我们遇到很知心的人,就可以叫他们什么?知音虽然我们知道知音难寻知音难觅,我们仍然要在生命中找寻我们的知音。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用的两个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