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有哪些和精神疾病有何区别?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应学习什么心理

1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第7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7
中生的美感已有很大发展;答:随着初中生年级的升高,其意志发展表现出以下特;6.9.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日益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答:关于初中生社会化发展任务,朱智贤根据初中生心;6.11.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1)选择性;答:随着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7.1.高中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是什
中生的美感已有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外表,力求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第二,开始注意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第三,开始注意并提高自己对美的修养。 6.8.初中生意志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初中生年级的升高,其意志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意志行动的果断性增强,但行动的盲目性较大;(2)意志对行为开始进行调节,但行为还常表现出冲动性;(3)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坚持性,但持续时间还有限;(4)意志行动中动机的社会性成分增多;(5)采取和执行决定的速度由快变慢。6.9.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从初中阶段开始,学生日益能够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更能独立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与活动。这使得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出新的特点:(1)对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品质发生了兴趣,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这主要表现在初中生懂得了自我反省。(2)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初中生学会自觉地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有一个过程,具体为:首先是学会评价别人的个性品质;其次是学会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最后逐渐完善对别人和对自己个性品质评价的能力。(3)评价别人和自己的品质的能力与高中生相比较,水平还不高,而且也不稳定。 6.10.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任务是什么?答:关于初中生社会化发展任务,朱智贤根据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谋求独立。所谓谋求独立,指初中生从他们的父母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谋求独立之所以是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任务,主要理由是:第一,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身体外形、内部机能和性意识等方面快速发展,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觉得自己不再是孩子了。第二,随着初中生身心的发展,他们处理周围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依赖减少,这促使他们独立的信心增强。第三,初中生体格随身体的发育而健壮起来,使得社会也不再将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并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确定自我。所谓确定自我,指初中生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确定自我之所以是初中生社会化发展的任务,理由是:第一,初中生身体的逐渐成熟使得他们开始关心自己,对自我知觉的结果进行反思。第二,初中生思维发展,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从而引起了自我概念的改变。第三,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自我概念的变化。(3)获得性别角色。所谓性别角色,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的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从小学就开始了,一直到初中阶段还在不断发展。性别角色观念一般在初中三年级时才稳定下来。(4)准备适应“性”的成熟。对青春期的到来和第二性征的出现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初中生必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去适应“性”的成熟。(5)学习适应成人的社会。初中生必须学习各种各样的为成人社会所接受的、为适应成人社会所必需的行为,以便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好地适应成人的社会。6.11.初中生同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1)选择性。初中生结交朋友时,一般都是选择在空间距离上比较接近、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朋友的选择更重视兴趣、爱好与自己相投,性格上与自己合得来。(2)亲密性。一初中生对于自己的亲密朋友可以与之分享自己的隐秘和感受,他们常常是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与自己的朋友交流,而不愿意与自己的父母或老师交流。有亲密朋友的初中生与没有亲密朋友的初中生相比,他们更能对他人表示自己的关心,更愿意帮助别人。(3)易变性。初中生的朋友关系存在一定的易变性。 6.12.初中生的父(母)子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巨变,导致了他们与父母关系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情感上开始脱离父母。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情感依恋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对父母情感依赖的亲密程度下降,在情感上开始逐渐脱离父母。(2)行为的独立性增加。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对行为独立性的要求比以前更加强烈,他们反对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和干涉。在行动之前征求父母意见的次数逐渐变少,常独自做主。(3)思想观点上与父母产生分歧。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常从批判的角度来看待父母的思想观点,同时还常表现出不加批评地接受和喜欢新的思想观念。这些容易导致与父母之间产生思想观点上的分歧。(4)父母在初中生心目中的地位开始下降。随着初中生生活范围的扩大,接触的人物增多,一些成人的形象进入他们的视野,有时这些人物的形象是以理想化的状态出现,初中生通过比较,发现自己父母的形象与前述人物的理想形象存在很大差距,于是父母在初中生心目中伟大的光环消失了,导致父母的地位在初中生心目中开始下降。7.1.高中生主导活动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的主导活动仍然是学习,但与初中生相比,其学习活动已有了很大变化。具体表现为:(1)在学习内容上,高中生以系统掌握间接的理性经验为主。(2)在学习性质上,高中阶段仍属于基础教育,高中生的学习以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为主,为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打好基础。(3)在学习主动性上,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主要表现在:学习目的性更明确;学习责任感增强;学习独立性提高,依赖性减少;学习的选择性加强,盲目性降低;学习更加有计划性。(4)在学习策略和技巧上,高中生更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分类等总结。经常对照计划检查自己学习的进度和取得的成绩,并根据检查结果修正自己的计划或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5)在学习动机上,高中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间接学习动机和长远学习动机占优势,外在学习动机、直接学习动机和近期学习动机的作用逐渐降低。同时其学习动机的稳定性明显增强。(6)在自学能力发展上,高中生随年级升高而逐渐提高,但是,他们自学能力的各要素发展不平衡,其中应考能力、记忆能力发展水平较高,而笔记能力、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7.2.高中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观察力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点,具体为:(1)观察的自觉性提高。(2)观察的时间延长。(3)观察的概括性高度发展。(4)观察的精确性显著发展。7.3.高中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随着年级的升高。高中生记忆发展表现出以下新特点:(1)记忆力增强。(2)以理解记忆为主,理解记忆能力在整个高中阶段不断发展并占主导地位。(3)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的发展出现了停滞。(4)抽象记忆占优势。(5)短时记忆稳定。7.4.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假设性、预计性和内省性。高中生思维的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能通过假设进行思维。第二,思维具有预见性。第三,思维活动中监控能力提高。第四,思维的灵活性增强。(2)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进入成熟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各种思维成分基本上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型抽象思维水平。第二,思维发展的可塑性变小了。第三,个体思维水平和类型的差异稳定了。(3)形式逻辑思维发展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7.5.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高中阶段处于创造性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有研究表明:25~40岁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但实际上有许多人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成果出现的年龄要比平均年龄(即25~40岁)早,所以高中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利阶段;(2)高中生创造性思维中现实性的特点突出;(3)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有意性增强;(4)高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迅速发展。高中生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表现出思路开阔、灵活、敏捷。 7.6.高中生想像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想像的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想像的有意性充分发展。(2)想像的创造性水平显著提高,创造性想像日益占优势。(3)想像的现实性明显增强。7.7.高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分别是:(1)情绪发展的特点。高中生情绪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们对情绪的体验上。所谓情绪体验,是指人在主观上感受和意识到的情绪状态。高中生由于认识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情绪的体验表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情绪体验的持续性延长。第二,情绪体验丰富。首先表现在情绪体验的种类接近成人;其次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内容丰富了。第三,情绪体验深刻。第四,情绪体验更加细腻。(2)情感发展的特点。①道德感。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道德感已发展起来,并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即高中生道德感的发展是积极健康的。同时高中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明显提高,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常以一定的道德理论为基础。②理智感。随着高中生年级的升高,求知欲、好奇心逐渐增强。③美感。高中生美感发展的特点是:第一,对美的追求表现出广泛性,他们能欣赏各种自然美、艺术美;第二,不仅关注外在美,而且更注重心灵美、思想美;第三,美感的产生与对美的认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对美的欣赏也更加注重思想性。7.8.高中生兴趣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兴趣发展的特点是:(1)高中生兴趣的发展经历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其中大部分高中生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志趣,即能够做到将自己的兴趣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结合起来。(2)高中生兴趣由肤浅向深刻发展。高中生兴趣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对事物发展的内部规律感兴趣。(3)高中生的中心兴趣逐步形成。(4)高中生的兴趣从广到窄。这可能与高中阶段面临的升学压力有关。 7.9.高中生性格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答:高中生性格发展的特点是:(1)高中生进入性格发展的第二个快速期。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性格有两次快速发展,第一次是小学六年级前后,第二次便是高中一年级前后。(2)高中生性格的类型逐步形成,不同性格类型者的行为表现差异明显。(3)高中生性格发展与其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及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明显。(4)高中生对性格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提高。能够意识到自己性格的优缺点,并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5)高中生性格特征的外部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和复杂。由于高中生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其性格表现不再那么直率和外露,行为表现更加含蓄。7.10.朱智贤提出的高中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是什么?答:朱智贤提出,由于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缓慢的发展过程,青年初期(即高中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基本上是少年期社会化发展任务的延续。当然,青年初期的社会化发展任务已包含了新的内容:(1)高中生继续谋求获得独立,希望摆脱父母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指导。(2)随着高中生各方面的成熟,特别是高级思维的发展与形成,他们确定自我的过程有了进一步发展。(3)高中生性别角色概念的发展,是他们在初中后期获得性别角色的继续和巩固。(4)高中生必须进一步适应性的成熟。(5)学习适应成人社会对高中生来说更为迫切和需要了。7.11.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什么?答: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中生心理发展具有积极作用:(1)它能够促进高中生良好性格的形成。(2)它能够使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3)它可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行为上的榜样。(4)它能促进高中生智慧潜力的发展。8.1.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的目标是什么?答: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和评价有三个主要目标:(1)确定人们在某种特征方面的差异程度。(2)确定各种差异之间的关系。(3)估计人们的某种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8.2.对个别差异进行测量所得到的结果的用途是什么? 答:测评结果的重要用途是:(1)确立标准。(2)(3)测量在达到目标方面取得的进步。(4)利用测评结果来分析发展或学习困难的原因,以便克服困难。8.3.查子秀等研究发现超常儿童有什么特点?答:查子秀领导的中国超常儿童追踪研究协作组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超常儿童具有如下特点:(1)感知敏锐,观察力强。(2)注意集中,记忆力强。(3)语言发展好,表达能力强。(4)思维敏捷,逻辑性强。(5)有独创性,求知欲旺盛。(6)兴趣深或广。(7)好胜、自信且有独立性。8.4.超常儿童在认知发展上有什么特点?答:(1)就差异的具体情况来看,创造性思维和数类比推理成绩差异最大,语词类比推理次之,图形类比推理及观察力成绩差异最小。这一趋势随儿童年龄增长而显得更为突出。(2)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不同方面构成的模式有明显不同的特点,超常儿童是以创造性思维和数类比推理较高发展为特征而形成了不同于常态儿童的认知模式,常态儿童在认知不同方面虽然也有差异,但特点却不同。(3)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认知发展的趋势不完全相同。 8.5.查子秀等认为鉴别超常儿童的原则是什么?答:我国查子秀等人经过多年研究,总结了有关鉴别超常儿童的几项原则:(1)在动态的比较研究中鉴别。(2)采取多指标、多途径、多方法进行鉴别。(3)把发展的质和量结合起来考察。(4)通过教育进一步鉴别。8.6.DSM一Ⅲ一R的弱智诊断标准是什么?答:美国智力落后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在1987年5月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本}}(DSM--Ⅲ一R)中提出的弱智诊断标准为:(1)一般智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个体测量智商(IQ)值为70或70以下。(2)同时存在适应功能缺陷或损害,即与其年龄和群体文化标准相应的个体功能的缺损。(3)发生在发育时期,即18岁以前发病。8.7.智力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答:智力落后的原因是以发生在母亲怀孕时(未出生以前)、分娩时(刚出生)以及生产后(出世以后)来划分的。医学上称为产前因素(原因)、产程因素(原因)和产后因素(原因)。另外,还有一类智力落后儿童,他们的智力落后找不出明显的原因,医学上称之为“原因不明”,所以“原因不明”也是智力落后的一个原因。(1)产前原因。所谓产前,指胎儿在母体中的阶段。产前因素主要指胎儿在母体内遇到的一些“情况”或“事情”,它们对胎儿的发育产生有害的影响。形成智力落后的产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遗传性疾病。比如唐氏综合症、猫叫综合症、克利法勒综合症、特纳氏综合症等都会导致智力落后。②代谢性异常。代谢性异常的基本原因是体内某一种蛋白质或酶的异常或缺陷,患者的身体不能利用正常人所必须的某些物质。常见的苯丙酮尿症、半乳血糖症、糖尿症等都属于代谢性异常引起的疾病。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使一些父亲或母亲携带的某一种病因,在后代身上显著地表现出来,而导致智力落后。④母亲怀孕期间患病、服药、受到辐射。(2)产程原因。产程指生产过程,即分娩过程。产程因素指在孩子出生时所遇到的有害因素,主要包括:窒息缺氧和早产或低重儿两方面。(3)产后原因。产后指婴儿脱离母体之后。产后因素指婴儿出生后所遇到的一些对脑发育不利的“事件”或“情况”,主要包括:①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血型抗原免疫后产生的溶血性贫血,此病症可导致智力落后。②头颅受伤。因头颅受到意外伤害而造成的智力落后。③脑部疾病。如脑炎、脑积水等严重影响脑功能时导致智力落后。④缺碘。长期缺碘而造成智力落后。⑤大脑中微量元素的不足。⑥环境不良。⑦营养不良。9.1.举例说明加涅的8种学习情境或水平分类。答:加涅根据学习的情境、水平,由简单到复杂把学习分为八类:(1)信号学习:即经典性条件反射。如认识某个物品、识字、认数等。这是最基本的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如看见篮球扔过来(S)就伸手接球(R)。(3)连锁学习:即一系列刺激反应动作的联合。如打篮球,把接球、带球、跳起、投篮等动作连接在一起。(4)语言的联合:与第三类学习一样,只不过它是语言单位的连接。如连词成句。(5)多重辨别学习:区分多种刺激的不同之处。如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属于这类学习。(6)概念学习:在对刺激进行分类时,对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性的认识。如认为花草树木等都是植物就是概念学习。(7)原理学习:即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如物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表现为热胀冷缩。(8)解决问题:在各种条件下应用原理解决问题,以达到最终目的。如根据已知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在解决问题中,往往用到以前学过的若干原理。9.2.举例说明加涅的5种学习结果分类。答:加涅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即学到的能力将学习划分为五类:(1)智慧技能(即智力技能),指运用符号对外动作的能力。如利用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计算电费。(2)认知策略,指对内的、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特殊认知技能。如写作策略。(3)言语信息,指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如一个星期有7天。(4)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协调自身肌肉活动的能力。如游泳。(5)态度,指习得的、决定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如一个人是喜欢听流行歌曲还是喜欢听民歌。这五项内容分属于三个领域,前三项内容属于认知领域;第四项内容属于动作技能领域;第五项内容属于情感领域。 9.3.联系实际说明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答: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地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只需要学习者把学习材料加以内化,把新旧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即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融为一体,并存储下来。发现学习则不同,其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而必须由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将发现内容和结论内化。‘大量的材料是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而各种问题则通过发现学习解决。在儿童的发展中,接受学习比发现学习出现稍晚。接受学习的出现意味着儿童达到了较高水平的认知成熟程度。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以后,老师直接告诉同学们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就是接受学习。而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以后,老师让同学们观察长方形,学生自己发现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就是发现学习。另外,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意义学习又分为三种形式:代表性(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指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的过程。它包括:(1)代表性学习,如学习单词“desk”;(2)概念学习,如掌握单词“desk”的共同本质;(3)命题学习,如判断“TheDeskIsMadeOfWood.”是否符合事实。假如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将会导致机械学习。 9.4.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联结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S―R)的联结。(2)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不存在观念的中介。(3)学习过程中要经过多次尝试和错误才能找到正确的联结。(4)强调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9.5.桑代克是怎样对人类学习进行分类的。 答:桑代克根据人类学习过程的复杂程度将人类的学习分成四类:(1)形成动物式的刺激一反应直接联结,如10个月的婴儿学习敲鼓。(2)形成观念的联结,如两岁儿童听到“妈妈”一词想到他的妈妈,或看到一块糖时说“糖”这个字。(3)形成抽象的联结,如我们~提到“学习”就想起它的含义。(4)形成选择性联结,如根据语法规则、词义理解句子。9.6.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有何区别?答: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强化伴随条件刺激,但强化要与条件刺激同时或稍后出现,这样,条件反射才能形成,即动物要学习一事物是另一事物的信号。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同反应相结合,也就是有机体必须先做出适当的反应,然后才能得到强化,即动物要学习新的行为反应。因此,操作性条件反射是行为塑造。这就是两种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它们各自的生物学意义是不同的。通过经典性条件反射,有机体可以使一个刺激成为另一刺激的信号,从而可能辨别周围世界,知道外界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一定关系,得以预见与避开有害刺激,预见与趋近有益刺激。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为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可以操纵环境或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9.7.学生为什么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答:布鲁纳认为学生要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其理由是:(1)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2)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3)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4)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早期学习学科的基本原理可以促进儿童智慧的发展。9.8.发现法有什么作用?答:布鲁纳认为发现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2)发现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3)发现法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4)发现法有利于记忆。 9.9.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托尔曼的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会一套动作模式,而且是学会遵循一系列指向目标的符号,实质上是脑内形成了认知地图(即认知结构)。这种认知地图具有选用近的或容易的手段一活动的联结,而放弃远的或艰苦的手段一活动的偏向。(2)主张把“S―R”改为“S一O一R”,“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量,这些内部变量包括需求和认知等。他认为学习不是S与R而要以有机体内部变量为中介。(3)认为动物的行为是有预期的证实的目的,这就是一种内在的强化。所谓“预期的证实”,是指根据情境的感知,在头脑中有一种预期(或假设),为了证实自己假设正确与否,产生内驱力,这就是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强化。由此推理,外部奖励并非学习的必要条件。 9.1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是什么?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发挥潜能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即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与教师和班级成员进行交往,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的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认为在教与学中要做到:(1)必须尊重学习者。(2)必须相信学习者。(3)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9.11.影响学习的条件是什么?答: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影响学习的条件很多,这里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说明影响学习的内、外部条件。(1)影响学习的内部条件。①学生的原有知识、技能。储存于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最重要的内部条件。②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学生有了适当的知识、技能,但如果没有主动加工活动,学习仍然难以顺利进行。学生的主动加工活动可用学习动机和加工信息的策略来解释。动机与策略两者相辅相成,较强的学习动机导致学习者选择高效的学习与记忆策略;反之,高效的学习与记忆策略的运用,提高了学习效果,会进一步加强学习动机。(2)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影响学习的外部条件非常广泛,其中,两个最主要的外部条件是:①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教材和教师要提供经过加工的、易被学生吸收的信息。这样教学的结果,不仅会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条理性强,更重要的是学生会逐渐学会加工知识的方法、策略。②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主动加工的意向。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10.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性质有何区别?答: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性质有明显区别:(1)从输入输出看,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止的,其输入与输出的内容相同;而程序性知识是活动的,其输入与输出不同:(2)从储存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来储存,后者则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储存。(3)从激活与提取来看,前者提取速度慢,往往是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4)从学习与遗忘速度来看,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速度也慢。(5)从测量角度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 10.2.陈述性知识同化的条件是什么?答:陈述性知识同化的基本条件主要为:(1)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能学)。(2)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即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该学)。(3)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意义的学习动机(愿学)。10.3.简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条件?答:概念的形成过程是辨别(关键属性)、假设、验证和概括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条件有两方面:一是内部条件,即被试掌握和辨别正反例子变式的能力。二是外部条件,即主试对被试分出的例子所做出的反应(肯定或否定),这是被试必须得到的反馈信息。 10.4.举例说明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答:奥苏伯尔提出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要遵循两个教学原则: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奥苏伯尔假定,在人的头脑中,某门学科的知识内容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在这个层次结构中,最概括的知识处在这个结构的顶点,在它下面是概括性较低的知识、较分化的从属知识和具体材料。所以,在教学中应首先讲授最一般和最概括的命题和概念,然后根据细节和特性渐进辨认,此即渐进分化原则。例如,小学语文有的课文就应这样安排:动物一哺乳类动物一鲸~齿鲸植物一树一果树一梨树食物一副食一蔬菜一菠菜人一男人一男青年一男共青团员综合贯通原则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已经确定了的知识,可以相互关联,产生新的组织,从而出现新的意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成分的这种重新组合称综合贯通。在教学中,综合贯通可以消除已有知识之间的混淆与矛盾,从而达到新的认知过程。例如,有经验的教师在复习代数时,向学生指出,二次三项式ax的平方+bx+C,二次函数Y=ax的平方+bx+C,一元二次方程ax的平方+bx+c=0,一元二次不等式ax的平方+bx+c≠0等的一般形式都可以用ax的平方+bx+c(a≠o)来表示,这样沟通了互相关联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将其组成纵横交叉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既易于巩固旧知识,也易于同化新知识。10.5.辨别学习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辨别学习的有利条件是:(1)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当学生遇到难以辨别的细微特征时,这些细微特征就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关键特征,这时加强辨别的最好方法是,突出关键特征加强对比。(2)发挥多种知觉系统的作用。多种知觉系统参与知识,有利于加强记忆、提高辨别能力。(3)及时反馈。当学生对类似刺激辨别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反馈。对于错误辨别要进一步指出错在哪里,正确答案是什么。这样有利于加强、巩固正确印象,否定并及时纠正错误印象。10.6.采用规一例法学习规则的条件是什么?答:采用规一例法学习规则的内部条件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与新规则有关的概念和旧规则,外部条件是学生领会了规则的含义后,还要提供足够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由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10.7.元认知对策略学习有何作用?答:元认知对策略学习所起的作用,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2)促进学生对学习情境变化的敏感。例如,升学时注意到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测验方式等的改变。(3)诱导学生考虑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哪些学习方法与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特点等最相适应,从而能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法。(4)使得学生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成绩,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10.8.学习策略的学习过程是什么?答:学习策略属于程序性知识,因此,学习策略的学习同样经历三个阶段:(1)习得阶段,这时学习策略的学习处于陈述性知识阶段,学习策略通常被归纳为一些对学习方法选择、运用和调整的规则和步骤。(2)巩固与转化阶段,这时学习策略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习策略(对学习方法选择、运用和调整的规则或步骤)开始支配、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3)提取与应用阶段,这时学习策略已成为对内调控的规则,它被用来在变化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在该阶段,学生要学会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应用学习策略(即在不同条件下选择、运用和调整学习方法)。这样学习策略才能有效地向新情境迁移。10.9.举例说明元认知的他人提问训练法。答:他人提问训练法是运用外部提示来训练元认知监控技能的方法。该法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训练者(教师或实验者)在被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供一些指向元认知监控的问题,另一种是学生相互提问。例如:有一个实验让学生解决几个类似于电子游戏的问题。将这些学生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有指导的相互提问组,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每个学生一个提问单,上面列有解决问题的三个阶段的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相互提问并作回答。第二组为单纯提问组,还是两人一组,并要求他们在学习解决问题时相互提问,但不给以如何提问的指导。既不要求相互提问,也不给任何指导。训练每周2次,每次45分钟,共持续3周。这就是利用学生相互提问进行的元认知他人提问训练,其结果表明训练学生两人一组就一些认知策略知识相互提问,有助于提高元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0.10.如何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复述策略?答:教学是发展复述策略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以下措施来发展学生的复述策略:(1)经常要求学生复述,培养复述习惯。(2)要求学生掌握多种复述方法。如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全文或重点段;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和题目;要求复述思路或思考过程等。(3)对学生的复述要给予引导,不能把复述搞成简单的死记硬背,而应通过复述更好地了解材料之间的意义、连接、关系或使之变得明显,易于从记忆中恢复。(4)对复述的要求应逐步提高,不能只停留在原内容的重复水平上,(5)要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的要求对自己的复述过程进行清晰的认知和调控。10.11.精加工策略应如何培养与训练?答:(1)课堂教学速度要适当,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时间。(2)课堂教学中随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3)在知识的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4)训练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精加工方法。 10.12.组织策略的培养与训练方法是什么?答:(1)教给学生组织材料的步骤。组织材料的步骤通常分为三点:提取材料中的要目;对提取的要目进行分类;按类与类及所属项目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构建,得出一个简明有序的结构。(2)培养学生的概括策略,这是提高组织水平的关键。(3)让学生多练习组织并对组织的过程、结果进行总结、评价和调整。11.1.动作技能有何特征?答:动作技能在形成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如下特征:(1)准确性。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的动作越来越准确。(2)动作的速度加快。动作技能形成后,相应动作的速度越来越快。(3)多余动作的减少。(4)灵活性。一种动作技能形成后,其固定的动作程序不是单纯的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固定衔接,11.2.动作技能可以怎样进行分类?答:(1)从有没有器械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操纵器械的和不操纵器械的两大类。操纵器械的,如写字、绘画、打字、弹琴等;不操纵器械的,仅仅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的骨骼肌运动,如唱歌、跳舞、打太极拳等。(2)从动作技能操作时调节方式的不同来划分,动作技能可分为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大类。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较多受外部情境所制约,需要根据外部情境中的信息,不断调整操作者与外部情境的关系,如开汽车,滑水,骑自行车等;不连续的动作技能一般自我调节,较少受外部情境控制。通常不连续的动作技能只包括较短的序列,其精确性可以计数。如射箭、投篮等。 11.3.动作技能的形成要经历哪些阶段?答:技能动作的形成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为知觉学习。其学习重点是观察动作反应的线索,即观察操作程序。在认知阶段,初学者也要学习一些技能中应用的动作反应。但尚未掌握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做出这些动作反应。(2)联系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重点是使某一特定的刺激与某一特定的动作反应形成联系,即有意识地使操作程序支配动作反应。即使是一项简单的技能,它包含的刺激和反应也较复杂,所以联系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时间。(3)自动化阶段。技能学习进入这一阶段时,一连串的动作系列能够自动地连续下来,即操作程序自动支配动作反应,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这时,技能逐步由脑的高级中枢控制转入由较低级中枢控制。人们可以一面从事熟练的活动,一面考虑其他的事情。11.4.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趋势是什么?答:不同的动作技能,通过练习可以得到不同的练习曲线,但归纳大量的练习曲线可以得出动作技能形成的一般趋势:(1)练习成绩逐步提高。这种趋势表现在速度加快和准确性提高上。速度加快的标志为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增加或每次练习所需的时间减少。准确性提高的一般表现是每次练习的错误数减少。(2)高原期现象。指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指在各种技能形成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成绩在某一水平上下稍有波动的现象。11.5.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技能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以后就逐渐缓慢了?答:技能的进步先快后慢,其主要原因有二:(1)在练习开始时,技能中某些动作成分,可以利用原有的经验,所以在练习初期进步较快;随着可以利用的原有经验的逐步减少,建立新联系的需要逐渐增加,练习中的困难越来越多,有时任何一点改进都需要改造旧的动作联系,并且要用较大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后来成绩提高就变慢了。(2)有些技能可以分解为几个简单动作进行练习,比较容易掌握,所以在练习初期成绩进步较快;而在练习后期,主要是达到各个动作之间的协调,而这种协调又不是若干个别动作的简单总和,它比简单动作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所以成绩提高慢。此外,学生对某些技能在练习初期可能兴趣比较浓厚、情绪比较饱满、练习比较认真努力,这可能也是成绩进步先快后慢的原因之一。 11.6.“高原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高原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二:(1)由于这时期成绩提高需要改变旧的活动结构和活动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在没有完成这个改造以前,成绩就会处于停顿状态。具体来说,就是由于改造不是很快就能完成的,采用新方法也会遇到新困难,所以在改造初期,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可能降低,因而练习曲线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或暂时下降。当经过练习,完成了改造过程,成绩又会提高,所以在高原期之后,曲线又继续上升。(2)由于学生练习的兴趣降低,或者身体状况欠佳(如疲劳、疾病等),成绩也会出现暂时停顿现象。 11.7.动作技能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里,其产生原因是什么?答:学生掌握生产劳动技能和写字技能上的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可从活动的速度和质量上概括为四种类型:速度较快,错误很少;速度较快,错误较多;速度较慢,错误较少;速度较慢,错误较多。练习曲线出现个别差异的原因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态度、练习方式、知识经验、准备状况以及努力程度等。 11.8.动作技能保持的特点是什么?答:动作技能的保持比知识的保持牢固;越是复杂的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长;越是简单的动作技能,保持的时间越短。 11.9.传统的学习迁移理论的特点是什么?答:传统的迁移理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统迁移理论讨论的迁移是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迁移,即先学课题A对后学课题B的影响。(2)迁移发生的条件之一是两种学习活动有相同要素。(3)迁移发生的条件之二是学习者能概括两种学习活动的共性,如共同原理(概括化理论)、共同关系(关系转换说)、共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定势说)、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概括说)等等。 11.10.举例说明概括化理论。答: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先前学习的A之所以能迁移到后继的学习B中,是因为在学习A时掌握了一般原理,这一般原理的部分或全部将适用于A,B中。这一理论强调掌握一般原理的重要性,并认为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因素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即要产生迁移必须有相同因素,但有了相同因素若学习者未能发现它也是枉然。所以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能从两种学习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原理。贾德在1908他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学生作被试,分成两组,要求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给一组学生充分讲解水的折射原理;给另一组学生不说明水的折射原理,他们只能从练习中获得一些具体经验。在开始的一系列投掷练习时,靶子置于水下12英寸处。教过和未教过折射原理的学生,其成绩相同。也就是说,在开始测验中,理论对于练习似乎没有起作用,因为所有的学生必须先学会运用标枪,理论的说明不能代替练习。随后改变条件,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这时没有学习折射原理的学生,他们投掷水下12英寸处靶子时的练习,未能帮助他们改进投掷水下4英寸处靶子的练习,错误持续发生;而学过折射原理的学牛,迅速适应了水下4英寸的条件。贾德在解释实验结果时说:“理论曾把有关的全部经验----水外的、深水的和浅水的经验----组成了整个的思想体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背景上,理解了实际情况以后,就能利用概括了的经验,去迅速地解决需要按实际情况作分析和调整的新问题。”11.1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迁移的最重要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概括水平较高的观念越多、越清晰、越稳定,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来自教材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教材要以概括水平较高的基本概念、原理为核心,基本内容之间要形成清晰的、有层次的联系,教材的呈现次序要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教材的设计思想充分展现给学生。既要注意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用已有的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辨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将知识纵向联系横向贯通,塑造学生的良好认知结构。11.12.认知策略迁移理论给我们什么启示?答:认知策略迁移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迁移除了指概念、原理的迁移以外,学习方法或学习策略的迁移是迁移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让学生掌握“学生迁移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要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习策略”,首先得让学生对使用的学习策略有明确的认知。其次学生要对认知策略的作用进行自我评价并形成习惯。11.13.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的方法是什么?答: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如下方法有助于提高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1)当原有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比过度学习新知识效果更好。因此,比较性“组织者”揭示了新旧知识的异同,(2)当原有的知识本身已很稳定和清晰时,提高可辨别性的有效方法就是过度学习新知识。(3)形成一种比较新旧知识的心向,而不实际呈现比较性组织者时,也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巩固。 12.1.品德与道德的关系是什么?答: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的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但是,两者又有区别。道德的产生、它不以个人的存在、个人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12.2.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应遵循什么规律?答: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遵循以下规律:(1)从把规则单纯当作外在的东西去遵守,到真正理解规则的意义。(2)在对周围人的关系上,从单方面的尊重到相互尊重和多方面的尊重。(3)从被动地、受约束地遵守准则到自觉主动地遵守共同约定的准则。(4)从他律(根据别人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到自律(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 12.3.柯尔伯格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答:柯尔伯格的主要观点是:(1)儿童的品德发展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由于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因而其品德发展也具有阶段性。(2)提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的六个阶段,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阶段、社会习俗的定向阶段、秩序和法规的定向阶段、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和良心或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并认为在所有文化条件下,儿童都是按同样的顺序通过相应的阶段而发展的;儿童逐渐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不能逾越,后继阶段高于前面的阶段;由低级阶段进人高一级阶段,并不表现出文化价值知识方面的增长,而只是包含了道德判断早期形式的重组和转换。(3)品德发展不是通过直接的生物成熟,也不是通过直接的学习经验,而是通过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的重新组织这个发展过程而出现的。(4)个体可能停留在这个固定顺序的某个阶段,但是能够促使他向上进步。 12.4.皮亚杰四阶段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皮亚杰根据对儿童游戏的观察和儿童对“对偶故事”的判断,将儿童品德的发展划分为自我中心、权威、可逆和公正四个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阶段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这一阶段的儿童在游戏中总是自己玩自己的,按照自己的想像去执行规则。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分开来,而是把外在环境看做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2)权威阶段(6~8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绝对地尊敬和顺从外在权威。儿童尊重道德的权威,认为服从有权威地位的人就是好的;不服从、不听话就是坏的。他们把现存的一切规则都看成是固定不变的。(3)可逆性阶段(8~10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儿童已经意识到同伴间的社会关系,且应相互尊重。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阶段开始进入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1~1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12.5.意义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意义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道德要求不符合学生原有的需要;要求过于频繁,又不严格检查;学生对道德要求实质产生误解;采用强制的方式提出要求,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学生感到教师处理问题不公正等等。12.6.确立道德信念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答:确立道德的有利条件是:(1)学生确立道德信念不仅有赖于道德认识的深刻程度,更主要的是通过自己和集体的道德实践,获得道德行为的经验和富有情感色彩的体验。为此,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要多为学生创造身体力行的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道德要求的正确性,在实践中丰富并加强自己的道德要求。(2)教育者言行一致,在学生道德信念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实验研究都说明了身教重于言教。因此,作为一个教育者一定要言行一致,才有助于学生确立道德信念。12.7.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顺序是什么?答: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评价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一般顺序是:(1)从“他律”到“自律”。即从根据别人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到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做出道德判断。(2)从“效果”到“动机”。即从重视行为效果的评价转向重视行为动机的评价。(3)从“别人”到“自己”。小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往往只会评价他人,而不会评价自己。初中生,由于自我意识的急剧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也发展起来。(4)从“片面”到“全面”。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容易以偏概全,喜欢作绝对的肯定或绝对的否定。高中生道德评价才带有全面、客观、深刻的性质。12.8.培养道德情感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培养道德情感要注意:(1)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与教育活动中的情感因素。情感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核心,应该让学生从小在健康的生活中陶冶其情感。在教育中无论从内容到气氛都要注意情感方面的心理效果,争取在情景交融的道德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2)重视通过美育和美感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它以一种独特的手段触及人的情感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教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生活休闲娱乐、专业论文、10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习题等内容。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吐血整理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年1月 2010年10月 2009年1月 2009年10月 ...  2001 年 10 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 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 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列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在发展心理学历史上,关于心理发展的动力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皮亚杰认为 “既讲外因又讲发展”的代表学派是( A.构造主义学派 填空题 1.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目汇总及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题目...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 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 1.同一...  2012年1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真题-附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全国 2012 年 1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466 一、单项选择题(本...  2013 年 1 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是 1-7 A.普莱尔 B.达尔文 C....  第一章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习题 答案 习题一、填空题 1.达尔文根据长期观察自己孩子的心理发展的记录而写的 一书是儿童心理学早 期专题研究成果之一, 它...  全国2013年10月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_教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全国2013年10月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自考试题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调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