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几个同名同姓叫赵宣臣

桑下饿人_百度百科
注释1、赵宣孟:即赵盾,谥号宣子。春秋时正卿。2、绛:国都,在今翼城县东南。3、飧(sūn):熟食。4、再咽:咽下两口。再,两次,第二次。5、宦:当奴仆。6、取:指窃取。7、脯:干肉。8、朐(qú):屈曲的肉干。9、贡:献给。这里是留给的意思。10、:的暴君。屡次对他劝诫,他怀恨在心。11、伏士:埋伏的武士。12、疾:迅速。13、及:追上。14、反:通“返”,返回。15、夫:那个。16、还:回去。
赵宣孟将上之绛(jiàng),见翳桑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飧(sūn),餐自含而哺之,饿人再咽而能食,宣孟问:“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居于绛,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餐,脯(fǔ)二朐(qú),再拜顿首受之,不敢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食之,吾更与汝。”乃复为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绛.
居三年,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命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既及宣孟,向宣孟之面曰:“今固是君邪!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及是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遂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得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故曰:“德无细,怨无小。”岂可无树德而除怨,务利于人哉!利施者福报,怨往者祸来,形于应于外,不可不慎也,此书之所谓德无小者也。诗云:“,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人君胡可不务爱士乎!
(选自《 》)
赵宣孟将要上国都绛邑去,看见一棵枯死的桑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来了。宣孟停下车,给他东西吃。宣孟连续喂了他几次,他一点一点咽下食物,慢慢地才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说:“我在绛做小差使,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去拿别人的食物,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他拜了几拜,接受了干肉,但却不肯吃。宣孟问他这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刚才吃了觉得味道很美,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肉吃了,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就离开了。
过了三年,要杀宣孟,就在房子里埋伏了兵士等待着宣孟的到来,然后把宣孟请来饮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藏伏的杀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命令房子里的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有一个士兵跑得很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人退让道:“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他返回身去跟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恩德再微也无所谓小”的意思啊!赵宣孟对一个普通士兵施恩德,尚且能使自己活命,更何况对万人施恩德呢!所以《》上说:“雄赳赳的武士,是捍卫公侯的屏障。”“人才济济,文王因此安宁。”作为一位人主,怎么可以不致力于爱怜贤士呢?贤士是很难了解到的,只有广泛寻求才可能得到。广泛寻求就能无所遗漏。
献一份爱心,不一定是为了图报,但是受恩之人会铭记心间。中国有句俗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选文中的桑下饿人知恩图报,今天我们仍需要这种美德。
《》,西汉撰。本书就是他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图籍,按类编辑的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二十卷的标目依次为:君道、臣术、建本、立节、、、政理、尊贤、正谏、敬慎、善说、奉使、权谋、至公、指武、谈丛、杂言、辨物、、反质。[1]
时期,因为报答晋国的之恩而闻名。
即赵宣子,,名盾,谥号“宣”,时人尊称其或宣孟。春秋中前期卿大夫,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之后,晋国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担任执政,号称,法治晋国。他在晋国执政期间,,使晋国君权首次受到冲击与削弱,树赵氏之威,使赵氏一族独大晋国。一生侍奉三朝,维护了晋文公开创的霸业。
这个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相和歌辞十一·瑟调曲一》:“惭无灵辄 ,以报赵宣 。”
元《》第一折:“你则学那灵辄般报恩,休学那般雪恨。”
“翳桑”为饿馁绝粮的典故。
晋《·论仙》:“家有壁立之贫,腹怀翳桑绝粮之馁。”
宋《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诗:“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清《》卷八:“翳桑饿夫倒戈以卫宣子 ,漂絮进食而哀。”
王镔,王雪琴.课外文言文 银版.济南:济南出版社,2011:111-111居丧制度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制度的一部分,居丧制度还可分为制度和。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制度对亲人去世后的服饰、、居处、、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特别是还有“居丧三年”不能外出工作的规定。
,或称,或称、值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涉及、居处、哭泣、、言语、衣服、丧期等。中国以来的习俗经过的这一番加工改造,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和等级化的仪礼制度,即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包括埋葬制度和制度,居丧制度还可分为制度和。无论是埋葬制度还是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这种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中人们的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称之为。《·杂记》:“少连,大连善,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jī)悲哀,三年忧。”《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之俗规定的礼节很多,《》中《杂记》《檀弓》《曲礼》《丧大记》《闲传》《丧服旧制》《问丧》等篇都有记载。
居父母之丧,其居处,起初“居倚庐,寝苫枕块,不说绖带”,行卒哭祭之后,“拄楣翦屏,苄翦不纳”,过了小祥,“居垩室,寝有席”,大祥后“居复寝”,待举行过禫祭礼,才可以回到床上睡觉。
其“三日不食”,“既殡食粥,朝一溢米,暮一溢米”,卒哭后“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醯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平时“丧不贰事”,“父母之丧不避泣涕而见人”,见人“非丧事不言”,“言而不语,对而不问”,“既葬与人立,君言王事,不言国事,大夫士言公事,不言家事。”“丧者不遣人,人遗之,虽酒肉,受也。”“有服,人召之食,不往。”“未葬,读。既葬,读葬礼。
丧(毕)复常,读乐章。不言乐。”“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头有钊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葬,乃比于不兹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等等。
《仪礼·丧服》所规定的丧服,由重至轻,有斩衰(cuī)、齐(zī)衰、大功、小功、缌(sī)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五服分别适用于与死者亲疏远近不等的各种亲属,每一种服制都有特定的服饰、居丧时间和行为限制。
最初的是指从死亡到安葬的一段时间内,死者家人和亲属在起居等方面表现出的异于平时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为了表达生者心情之哀痛,又因人、因时、因地、因民族而各异,并无统一的标准。
直至春秋末期,学派的先驱(胡适认为即是)才对此产生了特殊的兴趣,并将其发展为礼制,其中最大的创造,就是《仪礼·丧服》中所提出的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的三年丧期(实际为27个月)。其后直至汉初汇集成的一书,又对三年丧期内的行为在容体、声音、言语、、衣服、居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如丧期内不得婚嫁,不得,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有官职者必须解官,等等。这就是宋高宗《起复诏》起始即称的“三年之丧,古今之通礼也”。但这些理论在未得到统治者首肯之前,还不能落实为强制性的规范。因此整个春秋战国至秦及汉初,除了弟子曾为孔子三年外,并无一例守满三年者。既便是孝子,如齐国晏婴为其父晏桓子、吴子诸樊为其父吴子乘、刺客聂政为其母,也都是安葬后即结束,时间一般为3个月或百日,称为“既葬除服”。的三年丧制度还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其中最激烈的就是,见于《墨子·节葬下》篇。
曾以法令的形式首先在中强制人民实行制度。如《·礼志》:“秦燔书籍,率意而行,亢上抑下。汉祖草创,因而不革,乃至率天下皆终重服,旦夕哀临,经罹寒暑,禁塞嫁娶饮酒食肉,制不称情。”按照礼制的规定,臣为君服斩衰三年,民为君服齐衰三月。而秦朝却规定臣与百姓一律为天子服丧三年,所以《》的作者说是“率意而行”。秦朝规定天下臣民 皆为天子三年,并不准饮酒食肉,嫁女娶妇,显然不太符合现实,所以《》说其“制不”。
汉代时的制度出现了礼、法统一的趋向。西汉初年,国江山草创,所以下令承袭秦制,“因而不革”,“率天下为天子修服三年”。但实行不久,汉文帝便意识到“其制不可久行”,在遗诏中改变了这一制度, 要求“出临三日,皆释服”;既葬,“服大红(功)十五日,小红(功)十四日,纤七日,释服”。(《·文帝纪》)。在这里,的三年之丧制度被“以日易月”,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原来服丧三年的主张,到此时被文帝的一纸遗诏修正了。
制度作为强制性规范始于,但整个两汉时期的禁约对象限制在王室诸侯范围内,法律上并未强制居三年丧。武帝初年,“好儒术”的窦婴、田蚡二人想恢复原来的三年之丧制度,但未能成功。据《·翟方进传》记载,成帝时方进为相,其后母终, 葬后三十六日,起视事,声称“不敢逾国家之制”。可见当时仍然遵循 文帝之制。到了哀帝时,又开始提倡三年之丧。如《·哀帝纪》:哀帝诏曰:“河间王良丧太后三年,为宗室仪表,益封万户。……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行三年之丧而可得万户侯的封赏;博士弟子虽有父母死, 也诏准告假。时,开始盛倡制。《汉书·传》说:“平帝崩,大赦天下,莽征明礼者宗伯凤等与定:天下吏六百石以上,皆服丧三年。”又说:“居摄三年九月,莽母功显君死,意不在哀。令新都侯宗为主, 服丧三年。”“建国五年二月,文母皇太后崩,莽为太皇服丧三年。”这样, 汉文帝的短丧制度又被正式取消。
东汉光武帝执政期间,国政多趋向简易,因此遗诏制度“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书·光武帝纪》)。诏告大臣不许“告宁”。但在这一时期,三年之丧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如《后·韦彪传》: “彪孝行纯至,卒,三年,不出庐寝。服竟,羸疾骨立异形,医疗数年乃起。”《后·鲍永传》:“扬州牧,会遭母忧去官”。《后·廉范传》:“父遭丧乱,客死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归葬,服竟,谐京师受业。”《后·刘平传》: “拜济阴郡丞,太守刘育甚重之,任以郡职,上书荐平。会平遭父丧去官,服阕,拜全椒长。”《后·江革传》:“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母终,至性殆灭。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以上这些事例,据杨树达先生考证均发生在光武帝时期。由此可见,的三年之丧制度经封建最高统治者和儒家的反复倡导、宣扬,至此已深入民心,以致光武帝不许大臣“”及“如孝文皇帝制度” 的短丧遗诏也变成了一纸空文。光武帝以后,的三年之丧制度更是大行于世。不仅们多行此制,而且女子亦行之。如《后·和熹邓皇 后纪》:“永元四年,当以选入。会(父)训卒,后昼夜号泣,终三年不食盐菜。憔悴毁容,亲人不识之。”如果大臣不服三年之丧,便为天子所讥。到明帝时,天子本人也自行三年之丧。安帝永初三年(109年),邓太后临朝执政时,又提倡三年之丧。《后·刘恺传》说:“旧制,公卿二千石刺史不得行三年丧,由是内外众职并废。元初中,邓太后诏:长吏以下,不以亲行服者,不得典城选举。”这一诏令,后又被列入《汉律》之中。此后,行三年之丧成为选举仕进的一种资格。久而久之,的三年之丧制度 终于成为“天下之通丧”。
至于三年之丧的履行,也有某些特殊情况,如按规定,军人可以“遭丧不服”;皇帝也可专门下诏,令臣下释服,后代称此为之制。还有某些人利用丧期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如《后·陈蕃传》所记载的赵宣, 葬亲后在中二十多年,被当地人称为大孝之子,但后来太守陈蕃发现赵宣的五个孩子皆在所谓居丧期间所生,真相由此才大白于天下。
按照汉代的之礼,死者的某些亲属主要是子女在死者未葬时应居服舍,葬后应居住在旁的草屋中,并不饮酒吃肉,不近妇人,不作乐,不聘妻,不访友。杨树达先生曾援引大量史料对此做过认真的考证。
之礼对于的规范尤其严格,例如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隆虑侯陈融、堂邑侯陈季须都因在为母期间奸淫、兄弟争财而服罪自杀。元鼎三年,常山王刘勃也因在父服丧期间奸淫、饮酒作乐而被其庶 兄刘悦告发,结果削去爵位,徒徙房陵。则因违礼被废去帝位。《·霍光传》载: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等文武大臣迎立昌邑王刘贺继承皇位。但在居丧期间,毫无“悲哀之心”,当昭帝的灵柩还停放在 前殿时,他居然让随从的昌邑乐人击鼓、吹箫、唱歌、演戏。而且还经常派人去买猪肉、狗肉,私下偷偷吃掉。他还与随从的昌邑官员一道偷吃祭灵用的供牲食品和美酒。刚即位二十七天,他就开始与宫女淫乱。由于刘贺 作乐、饮酒食肉及淫乐等丑行违背了居丧制度,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致不满,于是即位不到一月的刘贺被废去了皇位。又据《后·赵孝王良传》,赵惠王刘乾因居父丧私下纳妾淫乐而获罪,被汉安帝削去。
汉朝对于遵守居丧之礼的一般都给以赞美和奖励。如《后·东平王苍传》:“敞丧母至孝,国相陈珍上其状。永宁元年,邓太皇增邑五千户。”《后·济北惠王传》:“次九岁丧父,至孝。建和元年,梁太后 下诏曰:‘济北王次以幼年守藩,躬履孝道,父没哀恸,焦毁过礼,草庐,土席,衰杖在身,头不枇沐,体生疮肿。谅暗已来,二十八月。自诸国有忧,未之闻也。朝廷甚嘉焉。今增次封五千户,广其土宇,以慰孝子侧隐之劳。’”《后·任城孝王尚传》记载:任城王尚也“博有孝行,丧母服制如礼”,为此曾受到桓帝嘉奖,增封三千户。
两晋时期,三年丧与期亲丧已成为官吏的强制性行政规范,晋时对于违制的处罚大多并非出于法律或诏令之依据,而是出于“清议”。南北朝时期,居三年丧入于刑律。
隋唐时期制度全面法律化,不仅将居丧制度全面入律,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条款被列入“十恶”罪中。至明清时期,法律有所变革。《唐律疏仪》规定:居父母之丧,“丧制未终,释服从吉,若忘哀作乐,徒三年;杂戏徒一年。”居期亲之丧,“丧制未终,释服从吉,杖一百。”“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其二十五月外,二十七月内,是‘未除,此中求仕为‘冒哀’合徒一年。”“居父母丧,生子,徒一年。”“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居期丧而嫁娶者杖一百。”“父母之丧,解官居服,而有心贪荣任,诈言不解者,徒二年半。”
规定:“凡居父母及夫丧而身嫁娶者,杖一百;若男子娶妾,妻女嫁人为妾者,各减二等……若居祖父母、伯叔父母、姑、兄、姊丧而嫁娶者,杖八十。”《清通礼》载:“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任。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小入,不与吉事。”
《·檀弓上》曰:“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还有不饮酒食肉者。
《宋史·赵宗宪传》:“居父丧,月余始食食,菇落果实,终丧不饮酒食肉,比御犹狒入者久之。”有不外游访友者。
之俗,历代沿袭。后世在居直系尊亲之丧中,有庐墓者。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道:的母亲死后,“徐庶葬母柩于许冒之南原,守墓。”亦有久哀不绝者。
《清稗类钞·孝友类》:称连城笃信程、朱,行事遵礼,“,疏食三年,不外游,不内寝,动必以礼。”
的第十二回《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写道:娄府两公子听说萧山有“很高”的才分,便派家人的儿子去请。不多几日,来到萧山,“招寻了半日,招到一个山凹里,几间坏草屋,贴着白,敲门进去”,只见“穿着一身白,头上戴着高白夏布孝帽。”问明来意,向道:“多谢你家老爷厚爱,但我热孝在身,不便出门。……再过二十多天,我家老太太百日满过,我定到老爷们府上。”
述及之俗,《后·陈蕃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的人,二十余年,一直一个人住在之中。于是郡长官认为他是大孝子,推荐他做官。当陈蕃得知他有五个儿子,并且这五个儿子都是他期间生下的,这就说明他违犯了期间夫妇不可同房的规定,于是大怒,给他以惩罚。本想以居丧持久来哗众取宠,却不料身败名裂。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各抒己见问题被修改,不知是什么原因,现已改回来。可能我的问题与答题者的答案有出入、或者让人感到不适,但这仅仅是我的问法、可能不妥,但这是我提出的问题、仅供娱乐,尊重答题者和问题者应该是用户的基本道德,有问题可以大大方方写出来、任何情况我都可以接受~
刘禹锡。号称诗豪,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他在特定时间写的几首诗。唐顺宗期间参与变法,得罪了当权者被贬。几年后,可能觉得他还是挺有能力的,就把他招进京城。然后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逼格满满。由于太装逼,又得罪了人,刚回去又被贬。过了许多年,刘禹锡又被招回京,又写了首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这次装逼成功,没有被贬。于是继续…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别看我现在老了,20年前…当然,逼格最高的当属《陋室铭》。
排名不分先后,个别装逼不成反被操,目前更新到了谢安。娱乐写法,不要当真。许由巢父:洗耳。许由听到尧让位给自己而感到耳朵受到了污染,因而临水洗耳。巢父牵着牛准备让牛喝水,听许由一说,巢父头也不回地说:“不饮了,我真怕你洗过耳朵的水脏了我这牛犊的嘴!”说着,巢父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不食周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爱美人不爱江山?齐桓公:长勺之战。长勺之战是春战,战前齐国全国整在进行春季“淫奔”(顾名思义)活动。齐桓公很好奇就去林间参与“淫奔”。少女一开始没有认出他,就冲他唱歌调情。但是桓公平时没有练习过对歌,也不知道唱什么,就呆呆的站在原地,少女就骂他“木牛、蠢驴”,想唱不能唱才最寂寞,没听见温柔,只有木牛,桓公很生气,觉得齐国的少女素质真差;然后第二天他又看到一个美男子(竖刁)扮作自己的仇人鲁庄公跳《猗嗟曲》,周围一群少女跟着伴奏。今昨对比,桓公大怒,就上前去揍那个美男子,结果被美男子和少女围攻,最后有人认出了桓公才停止。于是齐桓公下定决定要去打鲁国抓住鲁国国君,让齐国那些“无耻少女”排成两列,看着她们的鲁侯欧巴坐着囚车进城。结果长勺战败,然后桓公要求全国禁止“淫奔”。管仲:开官妓之先河。管仲在齐国都临淄开设女闾,招待来往客商与本地百姓,也就是后世的妓院。其目的一是满足青年男子的要求,二是保护良家妇女不受骚扰。管仲也被国内性服务行业视为守护神。宋襄公:泓水之战。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秋,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救。双方的军队在泓水相遇。楚军开始渡泓水河,向宋军冲杀过来。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趁他们渡河之机消灭他们。” 宋襄公说,“我们号称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可以进攻了。宋襄公说:等他们列好阵的。等楚军布好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了大腿。事后国人埋怨襄公。公曰:“君子不困人於阸,不鼓不成列。” 次年箭伤发作不治而亡。伯牙:毁琴绝弦。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于是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私以为,琴瑟比喻阴阳男女,断弦之意,嘿嘿嘿)老庄:这个不用多说了,一本道德经,周朝的哪部书我没有看过?一部逍遥游,我跟梁国的惠施谈笑风生。这两位,逼格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秦武王:雍州大鼎。秦武王喜欢卖弄自己的武力,武王四年进攻韩国,抵达洛阳以窥周室。看到夏禹所铸九州之鼎,想拿走代表秦国的雍州大鼎。武王用力举起大鼎,结果手滑脱落,砸在右侧小腿上,当时断裂,血流不止,武王也因此在当夜死去。屈原:屈原的逼格堪称战国末最高点。“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些诗词无一不表现屈原的特立独行,逼格和别人就不是一个世界的。最后,怀石投汨罗,也展现了屈原的格调之高。陈胜吴广:流行音乐鼻祖。两人起事之前创作了神曲《狐狸叫》,晚上主唱吴广到部队驻扎地旁边的祠堂即兴演唱。What does the fox say? “大楚兴,陈胜王”。郦食其:三寸之舌。刘邦驻兵敖仓,郦食其决定帮刘邦游说齐国,劝齐国投降。果然,郦食其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齐王撤除了武装部队,和郦食其纵酒作乐。谁知韩信怕功劳都被郦食其拿到,就进攻齐国。齐王大怒,烹杀了郦食其。王莽:这个要大写特写。1.给匈奴高丽改名:王莽应当是比较仇视匈奴人和韩国人,曾经多次讨伐匈奴,意图将匈奴赶出北方草原。然后给自己募集的一支军队起名为“猪突豨勇”,猪突就是他首创的,表示英勇不怕死。匈奴臣服之后,他把原来的封予高句丽、匈奴等从属国的王全都改成了候。贬“高句丽”为“下句丽”,改“匈奴单于”为“降奴服于”。2.重视科研:王莽发明了青铜卡尺(),意图统一全国的度量,从原理、性能、用途看,这个青铜卡尺同现代的游标卡尺十分相似,但是比西方早了1700年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公元19年,王莽得知有位巧匠能制作了一种飞行器,这种飞行器是用大鸟的羽毛做成的翅膀,然后装在人身上,可飞行数百步。王莽立即召见他,并亲自观看了他的表演,支持他的飞行实验,那就是折翼飞行器的雏形。3.建立贷款制度:首创了政府借贷制度,人民因祭祀或丧葬的需要,可向政府贷款,不收利息。为了经营农商事业而贷款,则政府收取纯利十分之一的本息。 这类似于现代的助学贷款,创业贷款之类的。4.实行计划经济并征收所得税:王莽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六个城市设“五均司市使”,监管评定市场价格。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食粮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买。求过于供时,政府即行卖出,以阻止物价上涨。 而对于工商业,包括渔猎、卜卦、医生、旅馆,以及妇女们家庭养蚕织布,从前都自由经营,现在新政府都课征纯利十分之一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王莽在其税制改革中,除了扩大工商业税范围征收懒惰捐外,还提出“除其本,计其利,十一分之”(《汉书o食货志下》)的征税原则,此为近代所得税之先驱。5.币制改革:王莽在世界铸币史上开创了主、辅币相结合的“宝货制”,《汉书·食货志》说:“凡宝货,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五物,指造钱所用的五种质地,即铜、金、银、贝、龟甲。六名,指六种货币名称,即泉货、贝货、布货、龟宝、银货、黄金。品指等级,六种货币各分若干等级,总共有二十八个等级,即二十八品。王莽用一些做工精美但不足值的货币代替以前的金块银块,完全是纸币的模型,是近代币制改革的翻版。赵宣:守孝二十年。东汉的时候强调以孝治天下,奖励有孝行的人。山东青州赵宣,他在父母去世之后,觉得守孝三年不够,于是就干脆就住在墓道里了,一住就是二十多年,因此而名闻天下。后来青州新上任了一个刺史陈蕃,慕名来访,却发现他有5个不到20岁的儿女。陈蕃登时勃然大怒,说你在墓道里都干了些什么(守孝期间不能性生活,苏轼曾经也因此受弹劾 )?于是立即剥夺了州郡给赵宣的各种荣誉称号,宣布其罪状,并把他囚禁起来。祢衡:击鼓骂曹。祢衡少有逸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他厌恶曹操,曹操就封他为鼓史来羞辱他。一次大宴宾客,其他鼓史告诉祢衡换上鼓史的衣服,他依然穿着自己的衣服。轮到他上场的时候,他径直走到曹操面前。其他人问他为什么不换衣服,还轻率进见。于是祢衡就当着曹操的面,脱光了,然后穿上鼓史的衣服。曹操笑道,我本来想羞辱他,结果反而被他羞辱了。后来孔融劝祢衡给曹操道歉,于是祢衡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大杖,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就把他送给刘表了,后来刘表转送给黄祖。祢衡因惹恼了黄祖被黄祖杀死。管宁:割席分坐。管宁这厮不仅逼格高,还很傲娇。管宁、华歆一起在菜园中锄菜,见到地上有金,管宁挥锄把它当作瓦砾不去管,华歆捡起来看看然后丢掉。两人曾经在一个席子上读书,外面有有乘坐华车而过的人,管宁继续读书,华歆扔下书出去看。管宁割断席子,对华歆说:“子非吾友也。“晋武帝司马炎: 羊车望幸。司马炎灭掉东吴之后,就把孙皓的5000名宫女接盘了。一下子这么多后妃,怎么宠幸地过来?患有选择恐惧症的司马炎就想到了坐羊车,车停在哪里就临幸哪个。为什么选择羊车呢?因为羊的个头小耐力弱,越野能力差,遇到一个坡一个坎就可能停下来;要是换做马车什么的,估计拉上大半天都不累,羊车也是司马炎的首创。石崇:石崇斗富。石崇和国舅王恺两人斗富,王恺拉出四十里的绸缎帷幕,石崇整出五十里锦绣长廊。王恺屡斗屡败,于是求助司马炎。司马炎给了他一棵珊瑚树,王恺得意洋洋的拿到石崇面前。谁知石崇叫人取出来一个铁如意,当即砸碎王恺的珊瑚树。待王恺要发作之时,石崇笑着叫人拿出二三十棵珊瑚树让王恺挑选,其中大多数都比王恺的大而好。王恺只好灰溜溜地跑了。(我没有引导攀比之风,只是举个例子)王敦:王敦(东晋大将军)与王导(东晋宰相)两兄弟曾共赴石崇的宴会。王导酒力很浅,因为怕劝酒的美女杀身只好强饮数杯,当场醉到在席上。王敦酒亮很大,但心肠硬且好恶作剧,任凭美女流泪劝酒也不肯喝一口。三位美女霎时失去俊美头颅,王敦仍不动声色,依旧滴酒不沾,结果又一个美女被拉出去了,随后传来一声惨叫。王导责备兄弟无恻隐之心,王敦回答说:“彼杀自家人,关我何事?”突出一个屌!竹林七贤:据说是七个逼格一致,臭味相投的男人凑在一起,具体情节稍后补充。(王西京 1999)嵇康,ISFP,独立打铁工作室开创者,隐居中。嵇康有个特殊爱好,就是打铁,打累了就在院子里的池子里泡澡。这个打铁搁到现在,就和那些会烘焙的人一样。私以为嵇康的打铁水平其实不太高,应该就是平时自己玩玩而已,就和一些喜欢烘焙但还到不了法国蓝带的水平一样。总的来说,他的“喝酒打铁泡澡”和谦儿哥的“抽烟喝酒烫头”差不离,格调突出一个高。然后有一次钟会带着文章来拜访他,他就埋着头打铁一副高冷的样子,在逼格上分分钟地秒杀了钟会并结了梁子。后来被钟会陷害,行刑前,逼格不减当年的嵇康要求再谈一曲《广陵散》,曲罢,托群众给大家带了个话“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从容就戮。阮籍,诗人,某狗颜文字概念提出者,九月新书《咏怀诗》。阮籍应当是建安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咏怀诗》八十二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但是他最出名的当属“青白眼”的颜文字了。据说,他的母亲去世之後,嵇康的哥哥嵇喜来致哀,但因为嵇喜是在朝为官的人,在阮籍眼中是礼法之士,于是他也不管守丧期间应有的礼节,就给嵇喜一个大白眼;后来嵇康带著酒、夹著琴来,他便大喜,马上由白眼转为青眼。能在1800年前就提出并最先使用了颜文字,阮籍还真是高逼格。山涛,政府公务员,解答官场酒场问题。山涛混迹官场,免不了要应酬,经常喝酒,对酒场的规则自然非常熟悉。尤其是他练就了一门独家绝学,自带八斗量杯,无论给多少酒,总能准确地分出八斗来。书载:山涛饮酒八斗才会醉,武帝想试他的酒量,准备了八斗酒让山涛喝,而暗地又添一些酒,结果山涛喝完八斗就不再喝了。这项技术,简直炫酷。向秀,创业合伙人,负责解决运营问题。向秀先生经常陪嵇康先生打铁,他在一旁鼓风,嵇康打铁工作室能从最初的创业走向逐渐收支相抵“以自赡给”,这和向秀先生超乎常人的运营能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向秀先生还入股了吕安先生家的菜园子,时不时地去翻腾几下,帮着侍弄。三个人不但是生意上的伙伴,更是生活中的密友,这跟向秀先生出色的人际交往运营能力是分不开。听说向秀先生现在又重操旧业,办起来创业培训班了,大家快去喝鸡汤啊!刘伶,一枚清新的小流氓,别私信,我醉着呢。刘伶在竹林七贤里算是逼格很高的了,举两个例子。刘伶嗜酒如命,所谓“杜康酿酒刘玲醉”,他经常乘鹿车,手裏抱著一壶酒,命仆人提著锄头跟在车子的后面跑,并说道:如果我醉死了,便就地把我埋葬了。这样随性而高逼格的做法,估计很难有人匹敌。但是刘伶在古人眼里算是个老流氓了,他喜欢裸睡。刘伶裸身于屋中,客人进屋找他,假如有人来讥讽他,刘伶说道: 天地是我的房屋,室内是我的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阮咸,自由音乐人,新专辑《三峡流泉》将于十一月发售。阮咸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天才,嵇康谈琴,阮咸琵琶。而且他的成就之高使得一项乐器以他命名。设想一下,有一天阮咸的孩子拿着阮咸问妈妈,——“妈妈,爸爸叫什么?”——“宝贝儿,记住了,你爸爸叫阮咸!”——“哦,那这个是什么?”——“这个乐器叫阮咸。”——“哦,妈妈,你是和他一起生的我吗?”——“不是!@¥&*¥!小小孩不学好!面壁去!” 嘿嘿,多炫酷!王戎,扛过枪,经过商,没嫖娼,现任理财顾问,欢迎咨询知产问题,按分钟收费,微信号:........。王戎这个人是最早保护知识产权的,这个意识比西方不知道早多少年去了。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子树,结出来的李子非常好吃。王戎就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然后种下去结出一样好吃的李子树,于是就事先把李子钻破,把种子取出来,再买掉。这个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逼格,简直吊炸天。其实这段是瞎写的,但是内容是真的。昨天本来不打算更新了,感谢大家给我点赞,竹林七贤中,向秀、刘伶、阮咸三人的史料太少,不是太好写,所以这部分就写的略微娱乐了点。其实最高逼格在于,竹林七贤都在知乎。受到
答案的启发,今日更新几位有洁癖的。王思微:王思微有洁癖。下人服侍他穿衣服时,必须要用白纸裹上手指头才行。家里的狗在屋子的柱子旁撒了一泡尿,王思微让下人洗净;洗完后觉得还是不干净,再让人刮削柱子;刮完之后,一想觉得还不行,就让人换了一个新柱子。王维:王维隐居辋川别业的时候,地上容不得有一点儿尘埃,每天都要准备十几把扫帚,专门差两个僮仆扫地,有时扫帚还供不上。王维还喜欢督促两个僮仆,每天都把他俩累个半死。快去干活儿!王维说。荆公夫人:王安石的夫人姓吴,喜欢洁净,夫妻俩不和。王安石从江宁辞职回家,家中有一张官府的藤床,是王安石夫人借用的,一直没还。官吏来索要,下人们都不敢说什么。王安石就赤着脚跳在床上,躺了好久。夫人看到后,立即让人送还给官府。又有一回做衣服给大女婿,眼看就要做成了,有只猫卧在衣服旁边,夫人就把衣服放在浴室里,任其腐败,一直没给人。王安石这个人整天不喜欢梳洗打扮,衣服上虱子跳蚤很多,有人怀疑是月老配错了两人。米芾:米芾每天饭前要洗十七八次手,但还是觉得不干净,他嫌脸盆太脏,洗手总要用银斗,安一个长柄,让仆人拿着把水倒在手上,他把这叫做水斗。洗完后两手拍着让它干,都不用毛巾擦拭。若有客人来看他,待客人走后,必要洗他坐过的坐榻。头巾帽子也要时常洗涤。如果朝靴被别人拿过,就很嫌恶;因此反复洗,以致洗破不能穿了。他的女儿到了出嫁年龄,米芾相中了一个书生,此人叫段拂字去尘。米芾谈起原因,说:“看他的名字,已经拂了,又去尘,多干净,做我女婿肯定没错!”周仁熟与米芾交好。一天,米芾说:"我得了一方砚,世间罕见,定是天地秘藏,只等着我来鉴识它。"周仁熟说:"你虽博识,可得到的东西真假各半,别吹逼了。"米芾于是打开箱子取砚,周仁熟也随之而起,拿了毛巾再三地洗手,象是要很恭敬地观赏的样子。米芾喜出望外,拿出砚来,周仁熟称赏不已,说:"真是好东西,就是不知道发墨怎么样?"于是命人取水。水还没到,周仁熟吐了口唾沫就开始研墨。米芾变了脸色道:“你这人怎么这样啊?怎么先前那么恭敬后来又这么无礼呢?砚也被你弄脏了,这不能用了!我不要了!”周仁熟就把砚拿走了。倪云林:倪云林爱喝山泉,雇了个挑夫每日为他到附近的山上挑两担泉水。路途很远,担子又重,倪云林却不许挑夫换肩。泉水运到家里,他用挑夫挑的前桶煎茶,后桶洗脚。他的朋友看见了,觉得莫名其妙,问他原因,倪云林说之所以不让挑夫换肩,就是为了能把前后两个水桶区别开,因为后面的水被挑夫沿途中的“屁气”弄脏了,不能沏茶,只能用来洗脚。
更有意思的是,一次倪云林的好友徐御来做客,羡慕他家环境幽静,便要留宿。开始的时候他很不情愿,但又抹不开面子,于是便答应了,可又怕好友不讲卫生,便在徐御的卧房里巡视,一夜之间,竟亲起视察三四次。等大家都睡下之后,倪云林忽然听到徐御咳嗽了一声,结果失眠了一夜。天亮之后,赶紧让仆人们进入徐御的卧房寻找痰迹,可仆人们找遍了整座房子仍旧一无所获。仆人怕挨骂,就找了一片颜色较深的叶子,倪云林捂着鼻子命仆人拿到三里地外丢掉,还命人不停地挑水洗树,弄得好友十分尴尬,灰溜溜离开了他家。因他太爱干净,所以少近女色。但有一次,他忽然看中了一个姓赵的歌姬,于是带回别墅留宿。但又怕她不清洁,先叫她好好洗个澡,洗毕上床,用手从头摸到脚,边摸边闻,始终觉得哪里不干净,要她再洗,洗了再摸再闻,还不放心,又洗。洗来洗去,天已亮了,只好做罢。后来他因故入狱,到吃饭的时候,却让狱卒把碗举到眉毛那样高,狱卒问他为什么,他说:“怕你的唾沫喷到饭里。”狱卒大怒,把他锁到马桶旁边,后经人求情方得释放。畅纯父:畅纯父这人还有强迫症,与人一块儿喝酒,定要别人喝得干干净净,用毛巾擦净酒杯后再递给他,这样他就十分欢喜了;一个人饮酒时也是这样。食物也要自己来做,大概是受到倪云林的影响,喝水也只喝挑水人前面的一桶,烧火的木柴定要剁成一尺长才用,吃葱也要切成一寸长才吃。洁癖与强迫症更新完毕。王子猷:雪夜访戴安。王子猷居山阴,大雪夜睡醒了,开门,令下人煮酒,四下望去一片皎然,突然想到了戴安。当时戴安在剡县,于是他就乘小舟前往。到了戴安家门前,天已亮,于是王子猷转身回家。留下一句逼格杠杠的话,“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九月二日更新:应部分知友要求,更新一下谢安的事迹,史料来源为《世说新语》中对谢安描述的114则与晋书。谢安:有一次谢安趁子侄们聚会的时候问:“《毛诗》(不是《毛泽东诗选》)里哪句最好?” 侄子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公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把宏伟的规划审查制定,把远大的谋略宣告于众。)' 我觉得这一句很有雅人的深远志趣。”由此可见,谢安处世不为一己谋身,而有天下之虑;筹划不为一时之计,而为长久之规的情怀。
桓温埋伏好甲兵,摆下宴席,请朝中的大臣都来赴宴,准备趁此杀掉谢安和王坦之。王吓尿了,问谢安:“ 有什么办法吗?” 谢安神色不变,对王坦之说:“晋室的存亡,在此一行。” 于是和他一起赴宴。王坦之脸上一副死相,谢安的沉着从容。他望着台阶,走到座位上,还像洛阳书生那样,吟诵嵇康的“浩浩洪流” 诗句。桓温被谢安的气场所慑服,就急忙撤掉了伏兵。王坦之、谢安以前齐名,自此以后,二人的优劣就分辨出来了。谢玄等人在一起议论“ 竹林七大V” 的优劣,谢安说:“作为长者,我要说你们几句啊,你们啊,图样图森破,桑太木图乃伊吾。像我们这样的长者,从不议论褒贬那些“大V”。说到底,世间万物,说不清「好坏」,只有「趣味」。" 谢安问王献之:“你的书法和你父亲比怎么样?” 王回答说:“ 原本就不一样。” 谢公说:“ 外人的议论可完全不是这样。”王献之说:“ 外人知道个屌?!” (这个故事王献之是主角。)谢万在寿春战败,逃跑之前,还要他的玉饰马镫。当时谢安是太傅,也在军中,他前后没有一次批评谢万的话。这天也只是说:“这尼玛还要穷讲究!” (这个故事谢万是主角。)苻坚的军队已经靠近东晋的边境,谢安对王献之说:“ 我要率领国家的栋梁,在这里干掉他。”
淝水之战晋军收复寿阳,谢石和谢玄派飞马往建康报捷。当时谢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旁边,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怎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回内室的时候竟然忘了还有门槛,一激动,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陆机(陆逊之孙 陆抗之子):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下问陆机:“ 陆逊、陆抗是你的什么人?” 陆机回答:“ 就像你和卢毓、卢珽(卢志的爷爷与父亲)的关系。” 陆云听了之后有些害怕,从屋里出来以后,对哥哥说:“ 你何必如此,他可能是真不知道呢。” 陆机严肃说道:“ 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四海,他难道会不知道,狗东西敢如此无礼!”(原话,没有改。) 谢灵运:自制谢屐。康乐公谢灵运喜游山陟岭,因此特制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可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因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谢公屐”。亦称“灵运屐”等,李白梦游天姥山的时候就写到“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可以想象发明家谢志颖,哦不对,是康乐公,穿着自己做的木屐是多么彰显逼格的一件事。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有几个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