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意识不反应客观实在,这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正确吗?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怎么理解?求举例. 还有 不能为人的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怎么理解?求举例. 还有
不能_百度作业帮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怎么理解?求举例. 还有 不能为人的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怎么理解?求举例. 还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怎么理解?求举例. 还有 不能为人的意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怎么理解?求举例. 还有
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就不是物质吗?
哲学上讲的物质不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是抽象的,是客观实在,而不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包括意识.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不管你意识到它还是意识不到它,它都存在,表明它的客观实在性.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它,可以认识它,我们能举到的例子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哲学上物质的外延.它强调的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性.物质都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强调的是物质是可知的,可知论.
意思是现实存在的东西,就算你看不到,但它,比如书本是依然存在的,不会因为你看不到就不存在,所以是不依赖,但你可以看到并对这本书的内容进行评论,所以是反应
意识是物质的属性
首先,先辩证物质的本质意义,首先物质在哲学上的定义,是物质量的变化、其次在验证意识,所谓客观存在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本身是有对象的,比如风险,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也可以是物质。当前位置: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C.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D.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主要考查你对&&意识及其与物质的辩证关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意识及其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关于“意识”问题的几个认识误区:
正确理解意识:(1)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的人因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世界观等主观因素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识。 (3)意识从性质上来看,有正确的意识与错误的意识,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如实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错误意识的内容也来自于客观存在,不过它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反映。(4)“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不能说“意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脑与动物的大脑在构造上有着质的区别。这些区别说明了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没有高度发达、完善的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作为基础,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 (5)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客观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人脑,人脑才会形成客观存在的反映,也才会产生意识。&
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不是人脑自生的,离开了客观对象,就不能产生人类意识。 (1)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指人脑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错误的意识则是歪曲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而在于对客观事物作出了不同性质的反映。(2)无论是抽象思维还是具体感受,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抽象思维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形式。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共同的属性的概括反映,是对客观事物作出的间接的但又是更为深刻的反映。具体感受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抽象思维与具体感受的区别只是反映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而不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3)无论是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反映还是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人们对未来的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而作出的一种超前反映,根源于过去、现在的客观存在。因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能动的,它能够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作出某种想象,进行“超前”反映。
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二者关系如图所示:
正确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方面内容: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能动地认识世界:(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不同于动物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3)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
发现相似题
与“以下观点正确的是()A.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81458191002216992252363146497256290BBBBA&& BABBA
试题分析:1.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科学的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唯物主义观点。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5.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并不是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知识。学习间接经验也可获得知识。6.“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关键部分的功能和状态对整体起决定作用。7.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
考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获得知识的途径。整体和不烦你的关系,质变和量变的关系,发展的实质。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题的知识点都是学习过程中的易错、易混点。澄清这些知识的盲点是做好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关键。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澄清易混点。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广东省等六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4分)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与付出和奉献有关,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材料二& 2013年感动中国的广西桂林的小学生何玥,汶川地震时,她把自己的零花钱全捐出去;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生病后,老师和同学给她捐了2000多元,她要求父亲把捐款捐出去。《感动中国》创办以的11年间,评选出100多位这样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1)上述材料折射出我们应如何认识人的价值?(5分)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10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9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陕西省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政治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6分)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剧烈变革时期,在日趋多样多元的社会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创办了《感动中国》这一人物类年终盘点节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对于感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人们有不同的感觉。但是,感动,一定是属于整个社会群体感同身受的一种心理体会,是能让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判断。《感动中国》节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顺应了广大人民崇尚美好构建和谐的心愿,铸造起一个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精神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感动中国》成为当前引领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精神品牌”的原因。(8分)
材料二& 节目创办以来的l l年间,100多位被评选出的“感动”人物和群体,无数次让我们泪眼婆娑,怦然心动。他们执著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他们传递的社会“正能量&,已经催生了更多共识,凝聚了更多正气,引发了人性光辉的相互温暖与内心情感的共鸣共振。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感动中国》节目产生的社会影响。(12分)
材料三& 100多位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的事迹不同、美德各异,能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动;但他们又都拥有“爱国”“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等宝贵的精神和品质,这些精神和品质又都升华为社会共同崇尚的理念和价值。
(3)这一现象体现了辩证法的什么观点?请加以简要分析。(6分)哲学与生活易混易错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
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
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
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应该是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
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
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5、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6、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
7、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
8、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
9、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注意: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10、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11、规律有好坏之分。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
12、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3、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4、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6、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1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
18、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9、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
2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21、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22、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23、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24、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
2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
26、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27、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28、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
29、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3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31、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3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33、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3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36、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
37、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38、实践决定于认识。
(注意:决定不等于决定于)
39、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
40、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
4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注意:根本动力)
42、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4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注意:唯一来源)
4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5、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
46、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47、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48、"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
4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
5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51、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52、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
3、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注意: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5、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8、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
9、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10、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1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12、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
13、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
1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注意: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5、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
16、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17、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注意:总趋势是前进的)
19、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
20、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1、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22、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2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注意: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24、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25、矛盾就是斗争。
(注意:说法片面,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
26、矛盾越少越好。
(注意: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7、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注意: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28、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29、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0、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31、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3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3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4、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
35、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有影响)
36、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注意: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
37、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注意: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38、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39、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注意: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
40、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注意: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
41、扬弃就是抛弃。
(注意:错误,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4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注意: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4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
(注意: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注意: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
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注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注意: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
8、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9、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10、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
11、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注意: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
1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注意: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14、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注意: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15、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16、得到社会承认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7、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