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种无为法有无实体娃娃吧,有部与经部有何不同观点?

通灵佛教网&||||||
--(170)[] newsfy
《异部宗轮论语体释》有部系本末宗同异义
第二目& 系本末宗同异义一& 说一切本末宗同异义1& 总法观其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谓一切有部诸法有者,皆二所摄:一、名,二、色。过去、未来体亦实有。一切法处皆是所知,亦是所识及所通达。生、老、住、无常相,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有为法有三种,无为法亦有三种。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大众系的木末宗同异义,已如上述;有部系的本末宗同异义,今当略说。先论有部本宗同义。从有部所立的宗名看,可知他是主张一切法实有的,这实有的一切法:一为诸法的一切有,即色法、心法、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是;一为三世的一切有,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是。说前者的实有,是简别说假部及末经量部的学者的,因他们主张现在的有为法中,各随所应而假实不定的,如说五蕴是实,处、界是假。说后者的实有,是简别大众部及经量部等的学者的,因他们主张现在的有为法及无为法是有,而那无实体用的过去未来诸法是无的。就实有的诸法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形相粗显其体易知的物质界,总名为色的一类;体性隐做其相难知的精神界及无为界,总名为名的一类。如是名色的一切法,不论是显现的或潜在的,粗显的或做细的,差别的或统一的,常住的或无常的,无不是实有自性的存在。如以名色的五蕴说:由五蕴组合的实我固不可得,而能组合的五蕴实法不能说没有,假使五蕴的实法都没有的话,那儿还会有假相的我法出现?婆沙九说:&有性实有,如实见故&。所以假有的必依于真实的,依于真实,才能构成前后的相续相,同时的和合相。和合相及相续相,虽假有无实自性,但在和合与相续的现象中,采求到内在不可分析的点,即成为实有自性了。如分析和集的色法,到最敬细不可再分割的极微物质点,即为实有的自性,是组成粗显色相的实质。又如分析心法的精神,到最后不可再分割的单元,即为实有的自性,是构成前后相续的精神实体。所以他们认为要有实在的根本的自性物,然后才有世间的一切假有的现象。他们运用析假见实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的质素:& 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实体,也就是自性,这自性为万有的本元。顺正理论十三说:&未知何法为假所依,非离假依可有假法&。所以诸法实有,为萨婆多部最根本的见解。就实有的三世说,有部学者认为是:已生已灭的名过去,未生未灭的名未来,已生未灭的名现在。世间所以有这前后延续的三世时间相,是依法体现起引生白果的作用及作用的息灭而分别的。婆沙七十六说:&谓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正有作用名现在,作用已灭名过去&。法的作用有生有灭,法的自体恒常如此。未来之所以未来,是由法的作用未起,从未来来现在,虽作用已经现起,但法体仍然如是,并不因作用的生起而生起,所以未来法是实有的。过去之所以过去,是由法的作用息灭,从现在到过去,虽作用已经息灭,但法体仍然存在,并不因作用的息灭而息灭,所以过去法是实有的。从这思想出发,所以他主张未来无量诸法,早就具足存在,这存在的所以没有生起,是因缺乏现法的引生,若有现法的引生,就可使未来的某一类法,刹那生起引生自果的作用了,自果的作用引生后,只一刹那的时间,作用就又消灭了,作用虽然消灭,但还有过去的法体存在。所以有部的三世观,是在作用的起灭上建立的。如诸法正生未灭时,是现实的自体存在,从现实的存在,推论到未生未减、已生已减的存在,就建立过去未来的贵有。所以有部学者常说:过去未来法,是现在的同类,不但现在有色声香等的一切法,过去未来同样有色声香等的一切法的。有部所以竭力主张三世实有自性,实有他强有力的理论根据的:一、现世所造作的善恶业因,虽已谢入过去,但仍感当来的苦乐白果;从已谢的业因潜在看,可以证知有实有的过去,从当感的自果显现看,可以证知有实有的未来。假使真的过未自体是没有的话,怎会有已谢的业因存在?又怎会由此业因感得当来的自果?俱舍二十卷说:&又已谢业有当果故。谓若实无过未体老,善恶二业当果应无,非果生时有现因在&。二、凡是识的生起,必有他的所缘,没有所缘,识必不生,这道理谁都知道的。第六意识是能缘过去未来的,假使真的没有实自体的过去未来,第六意识岂不是成了无所缘的识了吗?事实不然,因为所缘的境无,能缘的识也就没有。俱舍二十说:&谓必有境,识乃得生。无则不生,其理决定。若去来世,境体实无;是则应有无所缘识。所缘无故,识亦应无&。由此道理,所以不能说过未无体。还有,现在是观过去未来而施设的,假使真的没有实有的过未自体,现在不是就也没有了吗?因为离了过未,现在是不可得的。三世都无,有为亦无,有为若无,无为又那里会有?因无为是观有为而施设的呀!有为无为既都不可得,那还谈什么出离生死解脱涅盘呢?既无生死可了,涅盘可证,又何贵乎修学佛法子学佛者如果真的如此,那就成为极大的邪见了!所以有部学者,在婆沙论中,确切的建立三世有,竭力的评破二世无。一切法处,照大众的学者所说,唯是分得通者及见择灭理者所能通达的,普通的世俗智,一般的散意识,是不能了知与认识的。今有部采的学者与他们的看法不同:法处所包含的法很多,体相相似的心心所法,都在法处之中。所以不但分得通及见真理者,可以通达这一切法处,就是泛尔的世俗智,有漏的散意识,也可知识这一切法处的。生、老、住、无常,是有为的四相。老就是异,无常就是灭。这四相的形态,如粗显的说:生命的出生名生,生命的演变名老,生命的暂住名住,生命的结束名无常。如深细的说:存在的诸有为法,在一一刹那中,都具有生、老、住、无常的四相。关于四相的是有为还定无为,是假有还是实有,是相应行还是不相应行,在学派间,有着很大的诤论。经部譬喻师说:诸有为相,虽是不相应行,属于行蕴所摄,但不相应的诸法,都是依他建立而没有实在自体的,所以有为四相,也是无实自体可得。分别论者说:诸有为相,虽可为有为诸法作相,但诸相的本身却不是有为而足无为的,因为凡能使某一法生&&,某一法无常的,其本身必是强有力的,不然的话,必不成其为生法、老法、住法、无常法。有为无为中,唯无为法的体性强盛,可知有为的四相是无为的。法密部说:有为四相,虽也有的可以说是无为,但不全是妩为,属于无为的,只是四相中的灭相,因为唯有无为的灭相,才有力量可以灭他,赢劣的有为,是没有灭他的功能性的。还有一分学者说:色心所有的有为四相,从色心等为体,而不是小相应行。这些,在有部学者看来,都是一种妄执:为了遣除经部譬喻师的妄执,所以有部说诸有为相非足假立而实有体。为了遣除分别论者及法密部师的妄执,所以有部说诸有为相亦是有为而非无为。为了遣除余师的妄执,所以有部说诸有为桐非即色等而是不相应行。如是实有的、有为的、不相应行的四有为相,在五蕴中行蕴所摄。有为事有三种者,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无为事亦有三种者,谓虚空、择灭、非择灭的三种无为。三世前虽说过,但此是举有为与无为的两类对说的,与上所说并没有什么重复。三无为的意义,在《前大众部中说九无为的地方已解释过,这里不再重述。他的假实,学者也有诤论,现在略为分别:上座及大众之初,都是主张无为有实自体的,但后经量部及犊子系中正量部的兴起,就说无为无实而假有了。有部为遣无为假有的妄计,在婆沙论中举出种种理由,成立妩为的自体实有。有部与本大众部虽同主无为是实,然而,一为朴素的实在,一为形上的实在,是又有点不同的。三有为相别有实体者,三相与三世,是打差别的:三世,是在时间性上说的;三相,是在功能性上说的。就三相的功能在三世的时间上发生力能讲,有部说:在近于现在的未来法上发生功能,是生相;就在现在法上发生功能,是余相。大众部说:灭相是过去而不足现在,生相不是近于现在的未来,而茫与住异同在现在的。又,大众部说:三有为相,是不即色心不离色心的一种功能,并无实在的自体可得;有部同他的看法不同,所以说三有为相别有实体。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者,是约四谛分别有为无为。一谛是无为,指灭谛,因他是无因无缘无所造作的;三谛是有为,指苦集道谛,因他定有因有缘有所造作的。婆沙七十七说:&五取蕴是苦谛,有漏因是集谛,彼择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左。据此,可知苦集道三是有为,灭谛是无为了。然而,分别论者说:不特灭谛是无为,道谛也是无为的,闪无小正等菩提的妙道是常住小灭的,不论过去现在未来的诸佛出现世间,他都随之出现于世的,虽说能证的有不同,而所证的圣道并无别,所以佛在阿含经中说:&我得古仙人道&,&我得古仙人迹&,或说&我证旧道&:因此证知圣道是无为。有部学者不从此说为然,因几堕在三世之中的诸法,无一不是有为的,圣道既亦堕在三世之中,怎可说是无为?所以有部说:三谛是有为,一谛是无为。2& 杂法观四圣谛渐现观。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思惟欲得入正性离生,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六心说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世第;一法定不可退。预流者无退义,有退义。非诸皆得无生智。异生能断欲贪嗔恚。有诸外道能得五通。亦有天中住梵行者。七等至中觉支可得,非余等至。一切静虑皆念住摄。不依静虑得入正性离生,亦得阿罗汉果。若色界无色界身,虽能证得阿罗汉果,而不能人正性离生。依欲界身非但能人正性离生,亦能证得阿罗汉果。北俱卢洲无离染者,圣不生彼及无想天。四沙门果非定渐得。若先已入正性离生,依世俗道有证一来及不还果可说。四念住能摄一切法。一切随眠皆是心所,与心相应,有所缘境。一切随眠皆缠所摄,非一切缰皆随眠摄。缘起支性定是有为,亦有缘起支随阿罗汉转。有阿罗汉增长福业。唯欲色界定有中有。眼等五识身有染无离染,但取自相唯无分别。心心所法体各实有,心及心所定有所缘。自性不与自性相应,心不与心相应。有世间正见,有世间信根。有无记法。诸阿罗汉亦有非学非无学法。诸阿罗汉皆得静虑,非皆能起静虑现前。有阿罗汉犹受故业。有诸异生住善心死。枉等引位必不命终。佛与二乘解脱,三乘圣道各有差别。佛慈平等不缘,执有不得解脱。应宫菩萨犹是异生,诸结未断。若未已入正性离生,于异生地未名超越。有情但依现有执受相续假立。说一切行皆刹那灭。定无少法能从前世转至后世,但有世俗补特伽罗说有移转。活时行摄即无余灭,无转变诸蕴。有出世静虑。寻亦有无漏。有善是有因。等引位中无发语者。四圣谛渐现观者,谓八忍八智的十六七,次第现前如实观察上下界中的四圣谛境,名渐现观。如善授经佛对长者说:行者于现观位观四圣谛,必是渐现观而非顿现观。因为无处可以容说对苦圣谛没有现观成功之前,就能现观集谛的,也无处可以容说对集圣谛没有现观成功之前,就能现观灭谛的,灭谛没有现观成功,自也同样的不能就去现观道谛了。又佛在经中曾这样的说过:非四谛中总相顿观,得能成为真正的现观的。所以现观是渐非顿。现观渐观固有理由,但当行者入于现观时,为什么一定是先现观苦乃至最后现观于道呢?这是就四谛的粗细而如此次第的:四谛中的苦谛最粗,所以先观,渐次乃至道谛最细,所以后观。如学射箭,最初必然的先习射粗大的东西,学习纯熟了,然后就可射细小如毛端了。所以如是次第现观。四谛既是这样的次第渐观,大众部为什么要说顿现观呢?有部学者说:现观有事、见、缘的三种,大众部说顿现观,是约事现观说,非余二种。事现观所以是顿者,因初观见苦圣谛时,即能断除苦下的集谛烦恼,证得苦下的灭谛择灭,断集证灭,是由修习对治的道谛功能。如是在现观见苦的阶段,于集灭道三,也有断、证、修习的力用,所以事现观是顿的。大众部据此说四圣谛顿现观,并没有什么过失。至于见、缘二现观,只可说他足渐非顿:以见现观观于四圣谛的一一自相,是各各现见的,如契经说:诸圣弟子,于苦的行相思惟于苦,于集的行相思惟于集,于减的行相思惟于减,于道的行相思惟于道。此四圣谛的别别自相,行者现观时,必不能顿时俱见,所以见现观是渐非顿。缘现观是缘迷境的,迷于苦谛有我执生,若于现观中缘此我执,悟达他的我相不可得,就可对治实有的我执了。但这不是顿观诸法无我,如果是顿观诺法妩我,就不能于谛别别了知了。所以唯缘苦谛非我时,得名为现观,非指泛缘一切无我。因此,缘现观是渐非顿。有部学者,亦即依据这见、缘的二种现观,说为渐现观的;若从事现观说,有部也承认他足顿观的。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者,谓四谛中的苦谛,有苦、空、妩常、无我的四行相,今以之配合三解脱门中的空、无愿二三摩地:无我及空的二行相,为空三摩地所观,无常及苦的二行相,为无愿三摩地所观。所以行者修空三摩地时,可能得人正性离生,修无愿三摩地时,同样的可得悟入正性离生。原来,众生的大病,不外见行与爱行:见行者,指根利的人,他的意乐坚固,对于任何事理,均由自己的智力抉择,自己认为是这样的,就这样的去做,不受外来的任何思想所转。爱行者,指根钝的人,他的智力薄弱,对于任何事理,都不敢轻下判断,唯一的爱信他人言说,他人认为这样对的,依照这样去行有益,他就这样的去行,自己毫无中心思想与主见。见行者,有我见与我所见的增上,欲求拔除增上的我见,须依无我行的空三摩地而实践实行,欲求拔除增上的我所见,须依空行的空三摩地而实践实行。爱行者,有懈怠与我慢的增上,欲求扫除增上的懈怠,须依苦的行相观察生死众苦,不贪着懈怠放逸的世间快乐,欲求扫除增上的我慢,须依无常行相的无愿三摩地而实践实行。所以依空、无愿二三摩地,俱容得入正性离生。今依此意,列表如下:思惟欲得入正性离生至第十六心说名住果者,谓欲得入正性离生,必须先观欲界的苦谛,离去欲界的惑染,然后方可,若已由此得入正性离生,即名见道。见道,有主在十六心,有主在十五心。主十五心见道,是说修八忍八智十六现观时,修到第十五心的道类忍的现观位,对于从所未见的四圣谛理,就已能够圆满的见到了,虽说十六心中修道类智,还有一谛是先所未知的,但并无一谛是先所未见的,所以十五心名为见道。此时虽已见道,但还没有住于初果,只是不断的行向初果罢了。婆沙六十四说:&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见道十五心顷,彼结尽非果摄&。本文说:&若已得入正性离生,十五心顷说名行向,第十六七说名住果&。世第一法一心三品者,对大众部的多念三品说的。惟此一心三品,不是在一个身心上说的,而是约三乘圣者说的,由于圣者有三类不同,所以世第一法也就有三晶差别。婆沙五说:&一相续中则无(三品),多相续中则有;(三品)。谓佛种性是上品,独觉种性是中晶,声闻种性足下品&。其实,不特世第一法由三乘而有三品,就是暖、顶、忍,也由三乘而有三品的,如顺正理论说:&此四善根各有三品,由声闻等种性别故&。佛法讲座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俱舍问答 序文问答题
       
发布时间: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人关注&&&&&&
索达吉堪布:俱舍问答 序文问答题
&  1.请简单介绍世亲论师。
  答:世亲论师被誉为世界智者之顶饰,与无著菩萨一母所生。于那烂陀寺出家后,严持戒律,精通三藏。后据有部《大毗婆沙论》造《俱舍论》,于其中融合了经部诸宗的观点,而被誉为聪明论。经无著菩萨的劝说后,论师转而弘扬了大乘。尊者一生造论颇丰,被誉为&千部论主&。尊者每日讲授二十堂大乘课程,担任授戒之亲教师、轨范师之职,并辩论制伏外道。尊者真正以&讲辩著&智者三大事业度日。当时所有的大智者对尊者皆毕恭毕敬,五体投地。尊者一生广弘佛法,大兴寺庙,被誉为第二大佛陀。尊者培养了诸多不可思议的大弟子,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弟子即精通戒律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功德光、精通俱舍之殊胜弟子阿阇黎坚慧、精通因明之殊胜弟子阿阇黎陈那、精通慧度之殊胜弟子阿阇黎解脱部。
  2.请简单介绍蒋阳洛德旺波尊者。
  答:蒋阳洛德旺波尊者是极为著名的大成就者。尊者从小极具悲心、相续调柔。尊者出家后,闻思修精进,每日很少睡眠,因而腰带不曾解开过。尊者二十三岁时被授于金刚阿阇黎位,二十七岁时结集《续部集》,二十八岁时依止文殊菩萨化身蒋阳钦哲旺波尊者,并得到上师欢喜摄受。尊者讲经说法中极重视基础法门的修行,说任何高深大法,若无基础则修也无益。有些着魔之人经尊者加持,皆得痊愈。尊者示现圆寂时,大地散发奇妙异香,天空彩虹环绕。五天后,尊者躯体缩小到能被放置在一只小盘子中。荼毗大典时,木料全部自然燃烧起来,彩云遍满天空。
  3.本论的梵语、藏文、汉意分别是什么?
  答:梵语:阿伯达玛够卡嘎热嘎
  藏语:秋温波奏戒策累俄雪巴
  汉意:对法藏颂
  4.何为对法七论?
  答:对法七论是《发智论》与六足论,是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即《发智论》、《品类足论》、《识身足论》、《法蕴足论》、《施设足论》、《集异门足论》、《界身足论》。
  5.译者顶礼文殊童子的必要是什么?
  答:这是为了使翻译圆满等实现诸多暂时与究竟的愿望。
  一、顶礼文殊菩萨是让人们明白此论是论藏的注疏。
  (西藏第四十一王朝之国王阿多赤热巴巾,被称为具发髻国王,是大势至菩萨之化身,每次见到出家人都极为恭敬,他皆将头发披开于地上,让出家人走过。这位国王规定:翻译律藏,译礼为顶礼本师佛陀;翻译经藏,译礼为顶礼诸佛菩萨;翻译论藏,顶礼文殊菩萨。)
  二、论藏意义深遂难知,顶礼诸佛的智慧总集文殊菩萨,是为祈祷加持如理通达。
  三、祈祷遣除翻译中的障碍。
  四、可以令读者了知译者的身份乃佛教徒。
  6.世亲论师通过哪三个方面赞叹佛陀?
  答:一、自利断证圆满:&何者尽毁一切暗&,直接宣说了断除圆满,间接说明了证悟圆满,因为断除烦恼圆满,则证悟智慧必然圆满。
  二、他利事业圆满:&引众脱离轮回泥&,众生皆于轮回泥中难以自拔,是佛陀引得众生脱离轮回之淤泥。
  三、成办他利之方便圆满:&如理说法佛&,为了利益有情而如实宣说自己所证之道。
  7.什么叫两种不知之痴暗?什么是四不知因?
  答:两种不知之痴暗:具染不知之痴暗与非具染不知之痴暗。
  四不知因:
  &因佛法深细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如来之戒蕴。
  &因对境遥远而不知:如目犍连尊者不知母亲已转生到具光世界。
  &因时间久远而不知:如舍利子尊者不知华杰施主具有随解脱分善根(此善根是成就解脱之因)。
  &因分类无量而不知:对于如孔雀翎羽之颜色等的产生原因,各种之分类,无法了知。
  此四不知因属非具染不知之痴暗,阿罗汉亦不能知,唯佛陀能一一了知。
  8.什么是轮回泥?
  答:泥是淤泥是有蛙等小含生集聚之地,难以逾越,必须仰仗他者才能越出。同样,轮回也是凡夫众生集聚之处,有爱的浸润,即以爱而耽著不舍,难以越过,必须依靠佛陀方能跨越。
  9.什么是对法?如何分类?
  答:法:不舍本身的为法,如色法不舍变碍之相;
  对:能现前胜义法涅槃故称对。
  对法:是对向涅槃之法,即以此对法可以令修学者相续现前涅槃。对法分胜义对法与世俗对法:
  胜义对法:见道、修道以及无学道的无垢智慧及其随行分(指与无漏智慧俱有的心心所、四相、得绳以及无漏戒等),或者说所属五蕴或四蕴。
  世俗对法:是趋入胜义对法之因。包括诸慧,即俱生智慧以及闻思修所生三慧,此四种有漏智慧;还有诸论,即包括有关胜义与世俗对法内容的七部论藏等所有论典。
  胜义对法是果,是真正意义的对法;世俗对法是因,就是从其是胜义对法之因的角度,其亦名为对法。
  10.对法藏之藏是什么意思?
  答:藏有二义:
  一、能摄藏,即此论摄藏、涵盖了对法七部的所有精华之义故名为&藏&;
  二、所依,此论的所依即是对法七部等,对法七部等名对
  法藏,所以此论就以所依论的名字命名亦名为对法藏。
  11.为什么宣说对法?
  答:对法是观察四谛一切法,并对向于涅槃之法。如果没有辨别有漏无漏一切法的智慧,则无有其他的方法可以灭尽根本与随眠的一切烦恼。烦恼是三有的根本,烦恼未灭,则必依之而造业,以业牵引将永远漂泊在世间三有大海中。所以为了引导众生出离三有而宣说对法。
  12.请辨析&传闻此论乃佛说&之义。世亲论师对此持什么观点?
  答:对于对法七论是否为佛所宣说有不同的观点。
  有部宗认为对法及佛散说于经藏、律藏中,后由七位阿罗汉所结集;世亲论师以&传闻&一词来表达对有部宗之说法的不满;以甲智论师之意,论主同意经部观点,即对法七论非佛所宣说,而是由阿罗汉所造;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及明朗译师的《漫谈佛教》中说,若说因为对法七论中有过失则非佛所说,那么亦不应为阿罗汉所说,因为说阿罗汉说法有过失。
  以上说法皆有根据,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即佛曾散说了对法,阿罗汉们也作了结集。而其中所存在的某些过失,只不过是阿罗汉为了建立自宗的一种不同见解而已。
  13.此论必要等四法为何?
  答:一、所说(内容):有漏无漏一切法,以&诸法&来表达;
  二、必要:说诸法而令弟子相续中生起辨别诸法的智慧;
  三、必要之必要(即究竟之必要):依辨别之智慧最终获得有余、无余涅槃;
  四、关联:必要之必要依靠必要,必要依靠所说内容,此为关联。或者所说诸法与能说的此论相互联系为关联。
  14.什么是有漏法?什么是无漏法?
  答:有漏法:漏即烦恼,因为烦恼在这些有为法中,通过所缘或相应的方式连续不断地随顺增长,所以这些有为法(苦集二谛)称有漏法。
  无漏法:道谛及三种无为法是无漏法,烦恼缘这些法虽然会生,但不会随顺增长,故是无漏法。
  15.烦恼是以何方式增长的?
  答:烦恼是以所缘与相应的方式增长的:
  以所缘的方式增长:依靠所缘境以爱、见执为我所,从而增长贪心等所有烦恼。
  以相应的方式增长:有漏法与心所一起,加上眼睛等增长缘以相应或能依的方式增长烦恼。
  16.三种无为之法相是什么?
  答:虚空:是指不被色法阻碍的一种常法,因其远离了能障所障并能容纳色法的缘故。
  抉择灭:依靠无间道无漏智慧力远离所破有漏法的一种无为、常有、善事的灭。
  非抉择灭:能永远制止所破未来法产生的一种无为、无障、无记常法,未来法不能产生,只是因为缘已不具足。这就是抉择灭以外的非抉择灭。
  17.举例说明非抉择灭的具体含义。
  答:非抉择灭是指能永远制止未来法产生的一种灭法,但这种灭法与抉择灭不同,抉择灭是以智慧断除所断后,而离开烦恼系缚的一种灭法;非抉择灭法并非是以断除所断烦恼令其不生而安立灭法,而是说未来法不能产生是因为缘不足而安立灭法。比如说眼睛专注蓝色物体心不散乱,就此一刹那中,唯有缘此蓝色而生之识,而于此时间同时存在的另外的色、香、味、触等未被缘取而也已成为过去,那么在未来世缘这些色、声、香、味、触而生之识毕竟不会再产生,因为境已成为过去,而不能再被缘取,也就是缘不具足,故成非抉择灭。
  18.关于三种无为法有无实体,有部与经部有何不同观点?
  答:有部宗:三种无为法具有实体:
  一、虚空能起到无阻无碍的作用;
  二、抉择灭能除本身的所破法;
  三、非抉择灭可制止本身的所破法产生。
  经部宗:三种无为法名相有,但其实体不存在:
  一、虚空只不过远离了有阻碍的所触而已,并无实体;
  二、抉择灭仅仅远离了自己的所破而已,并无实体;
  三、非抉择灭也只是说一法在因缘不具足的情况下未生而已,并无有一实体之灭法。
  此处所谓有无实体,在有部即说一切有部承许三世一切法实有,即一切法皆具有一种实在的体相,如说灭法具有一种实有体相,说命根、同类等不相应行皆实有体相。而经部则对有部承许无为法、不相应行法等有实体皆一一进行遮破。如说抉择灭,只不过是以智能断除了烦恼,而烦恼已经不存在了而已,并没一个实有的其他之法在相续中又重新存在,然而有部在这时却安立了一个灭法,并说其与烦恼等法一样具有实体。当然,有部、经部皆据所化众生根基以及自宗见解而作安立,但经部以上对有部某些成立有实体的观点的遮破,确实更加合理。经部对于无为法等法的名相之存在并没有遮破,而是遮破此等法具有实体。
  19.《俱舍论》共分几品,品名如何?
  答:《俱舍论》颂词上共分八品。
  第一品:分别界品;
  第二品:分别根品;
  第三品:分别世间品;
  第四品:分别业品;
  第五品:分别随眠品;
  第六品:分别圣道品;
  第七品:分别智品;
  第八品:分别定品。
  论主亲自作的《俱舍论》长行文中又加了一品,即破我品。
----------------------------------------------------------------------------------------------------------------
----------------------------------------------------------------------------------------------------------------
欢迎投稿:
QQ: &  &&&&&&&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下一篇:
还没有任何项目!
佛教导航@1999-
|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实体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