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右键没有属性说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属性?

《旅游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重难点分析:
1、旅游资源的特性。
2、对旅游资源价值的分析。
旅游资源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理解和分析。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高一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完全有能力学懂,教师只要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手段:
教学策略:&&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 图片文字材料等
播放一段学生和老师共同录制的视频《临潼欢迎您》,以及临潼区的旅游景观的图片。
旅游资源的分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
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旅游资源的价值:
是自然景观美的核心。
中国十大名胜游
十大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黄山、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中国十大名胜
十、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自我评价表:
十一、教学流程图:
中国十大名胜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旅游资源学
&&&&&&&&&&&&&&&&
/ 旅游资源学 
出版说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旅游正在成为现 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大众化 的群体旅游脱颖而出,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迅速形成规模产业,成为继 汽车、房地产之后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 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 30 亿人次,其中国际旅游者达 10 亿人次,旅游业收入可达 2 万亿美元。而且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教育 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今后参加旅游的人数将会不断增 加。所有这些都显示出现代旅游业充满勃勃生机和令人鼓舞的光明前景。  近十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由传统的接待事业 一跃转变为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的经济产业;并由过去单一的观光型旅 游发展成为集观光、度假、商务、研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旅游。中国旅 游业的综合实力已被列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国。旅游业的持续高速发展要依赖 于旅游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旅游业的蓬勃兴旺也促进了旅游教 育的迅速发展。截至 1996 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和已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已 发展到 160 多所,形成了“服务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喜局面,然而与 此配套的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建设则显得滞后,理论过时和资料陈旧的问题较 为突出。为了适应高等旅游教育教材建设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中国旅游教学研究会(筹)为依托,精心组织了国内部分高等旅游院校的专家学者, 编写了第一轮供高等旅游院校通用的系列教材,包括:《旅游学概论》、《旅 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 游法教程》、《旅游英语》、《旅游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餐饮管理》。本套教材选题广泛,涵盖了旅游经济、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服务三大层面,并且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从较高的理论 起点阐述了现代旅游管理和经营的一般规律,理论与实务兼备,注重了理论 的超前性和引用资料的时效性。此套教材也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自学考试 的专业教材,以及旅游行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它为专业人员提 供循序渐进的自学参考与指引。参与此次教材编写的单位有:中国旅游学院、 北京旅游学院、南开大学、天津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上海交 通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大学旅游学院、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南京大学、 湖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学院、云南大学、暨南大学中旅学院等。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邀请了我国旅游教学界知名的教授和专家对此套教材进 行了严格的审定。借此对支持和参与这套教材编、审工作的专家、学者表示 感谢。  本套教材将于 1998 年秋出版发行,欢迎全国有关院校师生和专业人士选 用,并请提出宝贵意见,以利逐步完善。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年 7 月 1 日前 言  旅游业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综合, 对丰富人民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 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有增无减,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 也是当代社会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展望 21 世纪,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 个重要推动力。从世界范围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就越是有发达 的旅游业;反之,越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就越发达。我国旅游 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经过近 20 年的努力,一个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产 业系列正在逐渐形成,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 现跨世纪目标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旅游资源为基础。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数 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风格各异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成为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并独具 特色的国家。旅游资源中多数属不可再生资源。盲目开发及过度消耗,会破坏或毁坏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各 类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形成机制多样,与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 密切相联,有着各自的发展与演化规律。只有掌握与理解各类旅游资源的成 因、发展和演化规律,才有可能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深度开发,使旅 游资源充分地可持续地为旅游业发展服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编写了这 本《旅游资源学》,试图对旅游资源成因、旅游资源系统、旅游资源开发进 行一些探索,并企望能对《旅游资源学》这门新学科的建立起到抛砖引玉的 作用。它可以试作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导游、规划等人员参考。 本书第一、二、三、五章由苏文才执笔;第四、十六、十七章由杨桂华 执笔;第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由孙文昌执笔;第十三、十四 章由张述林执笔;第十五章由李锐执笔。全书由苏文才负责统稿、定稿。书 稿完成后,承蒙杭州大学傅文伟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范能船教授负责主审, 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成书过程中,文彪同志给予了很多支持 与帮助。高等教育出版社李冬梅、靳剑辉同志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许多心血。作者一并向他们致以深切谢意。  本书的编写既然是一次探索,不可能有成熟之感。无论是体系还是内容, 肯定都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加上作者学识有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期 望得到读者批评指正。作者1997.11内容简介  本书是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涵 义、特征,以及旅游资源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并对旅游资源中的地 质地貌、水体、生物、气象气候、天象、历史遗迹、古建筑、古代陵墓、城 镇、宗教文化和社会风情等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了具体、详细的 介绍。书中还阐述了旅游资源的分布、保护及开发规划等内容。  本书除可以作高等院校旅游类专业的学生教材用书外,还可以用作高等 职业教育和自学考试专业用书,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用书。  旅游资源学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交通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以及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 经济部门。  任何产业的发展,首先遇到的是资源问题。例如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土 地资源、气候资源;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一个区域旅游业的兴旺 发达,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度和资源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旅 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旅游资源?多年来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建设性的探讨。陈传 康、刘振礼:“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 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合”;孙文昌:“旅游资源应指凡能激发旅游者 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能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郭来喜:“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 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 体和劳务,均可称为旅游资源”;傅文伟:“凡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 社会景象和因素,统称为旅游资源”;杨时进:“凡是自然力和人类社会造 成的,有可能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物质或精神的诸多因素, 都可以视作旅游资源”;杨振之:“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资源、旅游服务及其 设施、旅游客源市场三大要素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有机系统,是有关这三 大要素相互间吸引向性的总和”??。诸种论述,都充分表达了作为旅游资 源必需具有的吸引向性及有可能被用来开发的特性。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对 旅游资源认识还会不断深化。本书对旅游资源的含义界定为:  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 被用来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与物(因素)的总和。简单地说, 旅游资源是能够诱发旅游动机和实施旅游行为的诸多因素的总和。它不仅是 作为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也包括旅游者和各种能传达旅游地 相关信息的事与物。应注意的是,郭来喜提出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值得重 视的。1991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 2 号指南第 6 版标准中,产品的 概念包括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和服务四项。服务成了产品的必要组成部 分。这样,旅游中的接待服务也可理解成旅游产品,与风景资源等一样,成 了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旅游资源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人们对于 山川、泉瀑、园林、寺塔等形态化的物质资源,认同感强。对于像上海海派 文化等无形的不易为人们感知和触摸到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往往缺乏对其 本质的理解与认可。实际上,精神的、非物质的旅游资源,是在物质基础上 产生的,并依附于物质而存在。  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旅游资源的范畴还在不断扩大。在区域旅 游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全国乃至于全球旅游业发展所处的不同历史 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内涵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随着科技的进步,旅游资  源的科技含量增加,资源潜能将进一步得到发挥。原来不是旅游资源的事物 和因素,今天可以成为旅游资源予以开发。人们遨游太空、登上月球旅游的 愿望也会成为现实。而且科技进步本身即可形成新的旅游资源,目前一些世 界发达国家,纷纷利用高科技大做文章,建造大型综合性旅游景点与游乐场 所。旅游资源的范畴已几乎到了无所不包的程度。但对其品评与开发,都应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与土地、矿产、海洋等资源一样,旅游资源也有它的价值属性。对人文 旅游资源的价值属性,认识较为一致。因为它是人类劳动的直接成果,凝结 着前人的智慧和汗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毫无疑问是有价值之物。而且它 的现存价值,与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对于自然旅游资源,人们却 错误地认为它不包含有人类劳动,是无价值之物,故无需进行价值补偿,不 参与生产价值的运动。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对资源的野蛮、粗放的掠夺式开 发,促使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资源遭受严重破坏与大量浪费。实际上, 许多无法用货币单位表明其自身价值的自然旅游资源,恰恰是它有价值的表 现。二、旅游资源的特点  旅游资源,既有与其它各种资源所共有的属性,又有它许多自己所独有 的特性:(一)区域性:旅游资源存在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是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因此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存在 区域差异,人文旅游资源也同样存在区域差异。因为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 律主要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而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他们 在适应自然、顺应自然、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带上一定的地域色彩。如民居建筑特色的区域差异,民 族服饰、饮食文化等的区域差异,都同气候的区域分异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二)观赏性:旅游资源与其它资源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有美学特征,具有观赏价值。尽管旅游动机因人而异,旅游内容与形式多种多样,但观赏 活动几乎是所有旅游过程都不可缺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缺乏观赏性,也 就不构成旅游资源。形形色色的旅游资源,既有雄、秀、险、奇、幽、旷等 类型的形象美,又有动与静的形态美;既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海、 雪原的色彩美,又有惊涛骇浪、叮咚山泉、淙淙溪涧、苍莽松涛等的声色美; 既有建筑景观的造型美、气势美、时代美,又有地方特色菜肴的味觉美、嗅 觉美和视觉美,??。它们都给游客以符合生理、心理需求的美的享受,使 人们的精神、性格、品质等在最有美质的各类旅游资源中找到对象化的表现。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理悟性,至今仍给人以启示。  (三)独立性和垄断性: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意味着资源的可模仿 性极差,它难以模仿或复制。尽管许多有关民族风情的主题园仿制了逼真的 诸如竹楼、蒙古包等兄弟民族的村寨或居室,但它缺乏地域背景、周边环境 与民族习俗等的依托,在游客的视域中,真假经纬分明,无法替代。那些历 史感强的资源,更无法离开特定地理环境的历史背景,否则将失去其本身的 历史价值与观赏价值。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壶口飞瀑等资源的特定地理环 境,更是无法用人工力量来搬迁或异地再现。  (四)文化属性:旅游资源除具有美学观赏性外,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不论是自然赋存或社会创造、不论是自然为主辅以人文、或人文为主利  用自然的各类不同形成机制的旅游资源,都有其科学性和自然、社会哲理。 正是旅游资源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才使它具有对游客的吸引力。旅游作 为一种文化型的经济活动,文化成为旅游的核心。但应指出的是,自然情趣 作为人的精神享受的一部分,要受到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制约。文化 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旅游景观的欣赏水平。因此文化内 涵的深浅,艺术水准的高低,在某种场合不与吸引力大小成正比。甲骨文具 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但不可能吸引大批人去观赏,就是这个道理。  (五)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 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 总是有减无增,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具有 600 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西藏 拉萨著名三大寺之一,1969 年被毁夷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 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甚至连 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机。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 定了其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 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有 人把旅游资源强调为能加以永续利用的资源,突出旅游资源供旅游者就地享 用,不可能占为己有,更无法随身带走,游客买到的是经历,带走的是感觉, 旅游资源却安然不动。值得指出的是,旅游资源的这种可永续利用,是有种 种条件限制的。例如石灰岩溶洞,即使游客高度文明,自觉维护洞穴环境, 但若不控制洞穴容量,让过多游客涌入,会改变洞穴小气候,加速洞穴化学 沉积物的风化和破坏。(六)整体性:孤立的单个景物,往往很难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即使资源的品位很高,也会影响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因为游客总是期 望花最少的时间和财力,游览与观赏到尽可能多的景物。另一方面,单个景 物,在不同层次、不同旅游动机的游客面前,真所谓是“众口难调”,只能 吸引其中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游客。再者,常讲的“红花需有绿叶衬”, 说的是美需有组合,美需有层次。因此一个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 尺度景物的数量越多,比例越协调,联系越紧密,就越能显示出其观赏价值, 才能是大限度地释放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例如杭州,有山有水、有草有木、 有洞有泉、有园林和寺庙,有古迹和遗址。不仅类型多样,而且组合有序, 层次清晰,整体性强。无论游客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兴趣爱好 有何差别,在这里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游览地与观赏点,游客量久盛不衰, 成为誉满海内外的“天堂”世界。  (七)时限性:时代的变迁,季节的变化,都会促使旅游资源的含义、 特性、引力大小等产生影响或变化。本世纪 90 年代初中东海湾战争战场,随 着时代的推延,现已成为追求猎奇者的旅游热点地区。气候的季节性变化, 也直接对旅游资源产生影响。例如开展冰雪旅游,只能在严寒的冬季;大连、 青岛海滨避暑城市,盛夏季节才倍受青睐;北京西山的红叶,要到深秋才能 展现其魅力;民俗风情中的节庆活动,如藏族每年秋收前举行的“望果节”, 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蒙古族的“那达慕”等,都只能出 现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内。旅游资源的这种时限特性,会导致有关旅游线、旅 游点呈现旺季和淡季、热点和冷点。因此重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组合,从 而延长旺季时段,促使淡季不淡,显得格外有意义。  第二节 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一、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旅游资源学是专门研究旅游资源的类型、形成机制、开发功能、合理保 护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地理学、地质学、气候学、水文学、生物学、 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文学、美学 等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研究内容包括:(一)研究旅游资源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与历史背景  各类旅游资源都各有其自己形成的渊源,自然旅游资源是各种自然因素 相互作用,长期演化的结果;人文旅游资源是特定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下的 产物,也具有自然形成的属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需从研究旅游资源的形 成机制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深入挖掘旅游 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刻认识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提高旅游资源的艺术与观 赏品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旅游资源的效益功能。(二)研究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在认识各类旅游资源形成机制普遍规律的基础上,要寻找各类旅游资源 之间的差异,找出不同旅游资源的特点,注意不同特性资源的互相转化。差 异越大,特点越显,开发价值就越高。所谓旅游资源特点,系指旅游资源的 鲜明个性、旅游资源的“特殊本质”。对旅游资源特点的认识,要作深入的 考察、科学的分析、广泛的横向对比才能实现。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 展、旅游资源内涵的延伸,旅游资源的种类与数量越来越多。对旅游资源作 出合理的科学分类,是认识与研究旅游资源的前提与条件。(三)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功能  旅游资源是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 的客体。由于各类旅游者精神需求的差异,同一客体,对于不同旅游者的吸 引力是因人而异的。秀丽的山川田野,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寻求返璞归真、回 归大自然的精神需求,对城市居民有强烈的吸引力;而现代化的都市建筑能 够满足乡镇居民对现代化追求的精神需求,对乡镇居民有强烈的吸引力。另 一方面,同一客体,因包装、开发深度的差异,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会不同。 如苏州虎丘,原名海涌山,高仅数十米,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将其父阖闾埋 葬在此,并有建于宋代的八面七层砖身木檐的仿楼阁形塔而吸引着海内外众 多游客。该丘虽为矮小,但从成因考察,它是地质时期火山喷发堆积而成, 由下而上,层次清晰,有一定典型性。因此从科普的角度,开发虎丘的科学 考察旅游功能,定将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总之,对不同属性的资源,应采取 不同的开发利用对策。(四)研究旅游资源的合理保护对策  保护旅游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存环境条件,继承和延续人类文明成果的 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文明觉悟程度的重要 标志。要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高度,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1995 年通过的《旅 游可持续发展宪章》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 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间的关系,在全球范围 内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统一。应当承认,经济开发与资源保 护是有一定矛盾的,但如果能正确规划,科学安排,两者是有可能得到完满 的统一。一般地说,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一种最好的保护。我们既不能脱离  国家和地方现有条件、水平和需要,离开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单纯强调 旅游资源的保护;又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更不 能以牺牲旅游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效益。二、旅游资源学的研究方法(一)野外考察  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各自有着与所处环境适应的、特有的演化规律与进 程。要认识旅游资源,掌握旅游资源的形成机制,揭示与比较旅游资源的历 史、科学、艺术价值,就必需深入实地考察。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它是由 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物、植物等自然条件在内外营力长期作用下形 成,是各种自然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因此对它的认识与了解,更要从资源 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考察、分析着手。通过考察、分析与比较,才能掌握各 种旅游资源的特点与魅力所在,才能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利用与保护 策略。(二)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度量及分析研究的活动。它以社会现象 及现象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采取经验层次的方法,如观察、访问、实 验等,直接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系统地收集资料,然后依据在调查中所获得 的第一手资料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现象及其内在的规律。对诸如民俗风情、都 市文化等人文类旅游资源的认识与利用,对旅游资源开发决策过程中客源市 场的定位与分析,对旅游资源开发地区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容量等方面, 都必需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可根据不同目的采用座谈访问、参与 观察、社会测量、随机抽样等不同方法进行。(三)历史分析  研究人类发展的历程,研究人类发展的遗存,了解人类过去的生活环境, 判断已经消逝的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水平,都要采取历史分析的方法。 人类及其社会的发展是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文旅游资源中,相 当部分是人类社会各历史时期生产、生活、宗教、艺术等方面的文化遗产, 并且有很强的地方性和民族性。对其研究,只有采用历史分析方法,才能正 确判断其历史价值,才能真正了解其产生原因与演化历程。(四)遥感技术的运用  遥感就是感知遥远的物体,即在一定的距离以外感受、识别和量测所需 要研究的对象。目前在旅游资源普查、旅游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遥感 技术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一张航空像片,当比例尺为 1∶20 000,像幅为 18×18cm2 时,则它所摄地面的面积(截幅)约 13km2。而卫星像片所包括 的地面截幅为 185km×185km,近 3.4×104km2 的面积,它相当于上述航空像片 2 600 张所覆盖的面积。由于面积大,视野辽阔,信息丰富、真实、客观, 便于了解全面,分清主次,类比研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第三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  我国旅游资源品种多、分布广、“储量”丰富,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潜 力。为了深入认识与研究旅游资源,以便更好地予以开发利用,更大限度地 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取得良好效益,必须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分类,这是一  项既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践意义的工作。 旅游资源的分类工作,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一)按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划分、可分为:1.自然旅游资源(山水、气象气候、动植物等)2.人文旅游资源(文物古迹、文化艺术等)(二)按利用方式和效果分类,可分为:1.游览鉴赏型(优美自然风光、著名古建筑及园林等)2.知识型(文物古迹、博物展览、自然奇观等)3.体验型(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4.康乐型(度假疗养、康复保健、人造乐园等)  (三)按开发利用的变化特征、并结合资源的性质、成因分类,可 分为:1.原生性旅游资源 是指那些在成因、分布上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因素(山川风光、生物景观、气候资源、文物古迹、传统民族习俗和风情、 传统风味特产)。2.萌生性旅游资源  是指成因、分布上具有变化特征的自然、人文景象和因素(现代建筑风 貌、现代体育文化科技吸引及趣处、社会新貌与民族新风尚、博物馆与展览 馆、名优特新产品及美食购物场所、自然力新作用遗迹、人工改造大自然景 观)。(四)依旅游动机的不同,可分为:1.心理方面的(宗教圣地、重大历史事件、探亲等)2.精神方面的(科学知识、消遣娱乐、艺术欣赏等)3.健身方面的(沙疗、温泉疗、各项运动等)4.经济方面的(各地土特产等)5.政治方面的(国家政体状况,各种法律等)(五)依照旅游资源的结构,可区分为两个部类:  1.旅游景观资源(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人文旅游景观资源、社会民俗资 源)2.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用品工业资源、旅游食用资源、旅游人才资源等)(六)按旅游资源动态分类,可分为:1.稳定类旅游资源 长久稳定型(宗教圣地、古建筑、山岳、江湖等) 相对稳定型(小型造型地貌、瀑布、冰川等)2.可变类旅游资源 规律变化型(泉水、候鸟、云雾等) 不规则变化型(海市蜃搂、现代建筑风貌等)  (七)1992 年,由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主编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提出了旅游资源普查分 类结构。旅游资源由“类”和“基本类型”组成。全部基本类型共有 74 种,归为 6 类:1.地文景观类2.水域风光类3.生物景观类4.古迹与建筑类5.消闲求知健身类6.购物类 上述各种分类系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旅游资源的动态分类,把旅游资源从固定不变的形象转变为生动活泼、可以变化可以改造的事 物形象,增加了旅游资源给人的活力感。把旅游资源与旅游者心理活动、与 开发者和经营者有机地联系起来。此外,还有其他许多种类的划分方法,如1979 年美国的布赖弗(B.Driver)等将旅游资源划分为:原始地区、近原始 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 5 大类。  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成因分类,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分类方法。本书有关 章节的安排,基本上采用了该分类系统,并划分了 11 个类。(详见附表)旅游资源分类表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旅游资源?为什么说旅游资源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如何理解旅 游资源的价值属性?2.简析旅游资源的特点。3.简述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4.为什么对旅游资源要予以分类?旅游资源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第二章 地质地貌类旅游资源第一节 概述  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名胜,不论是峰谷、洞穴,还是河湖、泉瀑,都是在 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受各种地质因素所控制。人文景观中的古建筑、 古遗址等也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地质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因此,不论从什 么角度看,地质地貌条件与旅游资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具体表现在:(一)地质地貌条件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除气象气候等自然旅游资源之外,绝大多数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均有赖 于地质地貌条件与环境。例如:若没有构造节理强烈发育的花岗岩及其地貌, 也就没有黄山的怪石和温泉;如没有地壳变动的断块隆起,就无法形成雄伟、 奇险的泰山、华山、庐山等山地景观;假使没有地壳变动的构造断陷,也就 不可能产生青海湖、鄱阳湖、贝加尔湖等断陷湖泊旅游区。桂林山水、路南 石林、武陵峰林、长江三峡、天涯海角、黄果瀑布、钱塘涌潮、济南泉水、 五大连池等我国誉满全球的旅游区,都与该地的地质地貌条件联系在一起。(二)地质地貌条件直接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  随着科学文化的提高与发展,旅游者已不光满足单纯的观赏与游览,以 求知、科学考察等为目标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大量地质、地貌现象吸引着 众多游客,为旅游业提供了种类繁多的旅游资源。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吉林长 白山天池、古代生物掩埋形成的山东临朐山旺化石、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云南 腾冲温泉、现代活动着的甘肃祁连山七一冰川等都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三)地质地貌条件影响与制约着人文旅游资源的发生发展及其地域分布规律  人文旅游资源虽然是古今人类文化活动而产生的事象,但其形成和分 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 影响。因为一切人文旅游资源都植根于地表,莫不与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 赋存地域特征有关。例如:古人类遗址(岩洞)的选址要求是近水、干燥、 洞口背寒风;古建筑中凡高台、楼阁、宫殿、庙宇、园林的选址,均考虑到 地质、地貌、地下水等问题。人们常说的“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 建筑地点时,对地质、地貌、气候、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判 断,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风水学”在阳宅的 应用,剔除其封建糟粕外,确实有其科学合理的部分。(四)地质地貌条件控制与自然景观演化的促进  在地质营力的作用下,自然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作为自然景观当 然也不例外,都有其各自的演化过程与规律。那些“摇摆石”、“一线天”、 “万笏朝天”等自然景观,都是岩石风化过程中一定时期的产物,随着时间 的推移、风化作用的加深,这种自然景观就会随之毁坏与消失。而位于黄河 入海口的山东垦利县,黄河水流所搬运泥沙日以继夜的堆积,滩涂面积不断 扩大,滩涂上芦苇丛生、候鸟集聚,已初步开发成为颇具吸引力的旅游地。(五)地质地貌条件能增加美感,强化意境  自然旅游景观所表现的美,是自然显示出来的美,它离不开自然。如果 离开了自然旅游景观的自然属性,离开了它的质料、形式和外貌,自然旅游 景观的美就不存在了。    游览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你就会被那国内外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景观所吸引。这里是石柱耸立、奇峰千叠、树木葱茏、沟壑纵横,显示出一 派雄奇峥嵘而又俊秀幽微的自然美景,令人陶醉。尤其是索溪峪的十里画廊, 那“紫驼过江”、“山重水复”、“猛虎啸天”、“寿星迎客”、“采药老 人”、“众女拜观音”等若人、若神、若仙和似林、似禽、似兽的石英砂岩 峰林,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变化万千,真是十步一景,人在画中行,宛如一 幅气势磅礴的长卷画。  到武夷山,游人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观赏“鹰嘴岩”,它矗立在丛峰 之中,光秃的岩石向东南端突出,光曲如琢,活像一支雄鹰屹立在山岗展翅 欲飞。其实它是一块巨厚的砂砾层,经长期风化剥蚀,岩石光秃浑圆,其东 南端的岩块沿节理和层面崩落,留下前突部分恰似鹰嘴。这真是大自然巧夺 天工的造化。
第二节 地质作用和地貌成因 一、地质作用地球自形成以来,从未停止其变化和发展。今天所看到的地球,不过是它的全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尤其是地壳,既受到地球自身发展 的作用而引起变化,又受到地球以外的力量作用而引起变化。人们在日常生 活中常讲稳如泰山、坚如磐石,其实,所谓“稳”和“坚”都是相对的,不 稳和不坚才是绝对的。可以这样说,地球上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块岩石, 能够保持原来样子而一成不变。这种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 壳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发展的作用叫做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由地质营力 引起的。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外动力地质 作用和内动力地质作用。(一)外动力地质作用  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能源主要是太阳的热能。它使地壳表面各种物质成分 不断破碎、分解、迁移、沉积,使地壳表面削高填低趋于夷平。外动力地质 作用主要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硬结成岩等作用。在温度变化、气体(氧、二氧化碳)、水溶液、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岩石及矿物的物理状态或化学成分在原地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风 化作用十分普遍,地表的岩石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这种作用。即使像花岗岩、 大理岩等算是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仍然不免遭到破坏。据研究,花岗 岩在地表经过300~1500年后,风化深度就可达5cm。大理岩也只需经过340~1200 年左右,就可完成这一过程。不同种类的岩石,风化速率各不相同。岩 性常是造成风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矿物成分复杂的岩石,因各矿物的抗 风化力强弱不一,所以比矿物成分单一的岩石易风化;通常深色的矿物吸热 多且快,因此含深色矿物多的岩石也相对易风化;矿物颗粒细小且呈等粒状 结构的岩石,比粗粒状的和斑状的岩石抗风化的能力要强。除岩性外,岩石 所处环境温度条件和水分状况是影响风化强度的基本控制因子。据记载,我 国汉朝的虞翊,在甘肃南部疏竣河道时,曾将堵塞江中的礁石用柴烧得滚烫, 后再“以水灌之,石皆罅裂。”说明古人对岩石因冷热变化而破裂是早有认 识的。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水、湖水、冰川、风等处于运动状态的外营力对地壳表层岩石、土壤等的破坏作用,称为剥蚀作用。岩石经风化和剥蚀后, 其产物大部分被流水、海浪、冰川、风等搬运,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作用,则 称搬运作用。剥蚀作用与搬运作用是紧密相连的过程,而且是由同种营力进 行的,它们之间没有一个显然的分界。有剥蚀就有搬运,有搬运就能使剥蚀 更趋活跃。地面流水的剥蚀作用又称侵蚀作用。在自然界的各种剥蚀动力中, 河流的侵蚀作用是一种最广泛、最强烈的作用。当河水流动时,以本身的动 能对河床底及河岸两侧的岩石进行着冲击;由河水携带的岩石碎屑,对河床 和两岸岩石进行撞击、摩擦,两者都对岩石进行着机械破坏,导致河槽加深, 河床变宽。另外,河水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的溶液,它可以溶解河床底部及 两岸岩石,造成对岩石的化学破坏。河流侵蚀作用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河流所 具有的动能,动能愈大,侵蚀作用就愈强,而河流的动能又受河流流量和流 速的影响。河流又是地表最重要的搬运动力。河流搬运力的大小主要由流速 控制。流速大,水流的动能也大,搬运力就大。山区河流在洪水期间的流量 和流速猛增,具很大的搬运力,所以在山间河谷溪流中,常可见到直径大于1m 的巨砾。海水的运动(海浪、潮汐、洋流等)能对海岸产生很大的冲击力。 据测定,一般状况下,海岸每平方米所受到压力达 1~3t,遇风暴巨浪时, 最大压力可达每平方米 20~30t。海岸岩石受强大压力的不断冲击,最终将 破碎崩解。海水冲蚀作用的产物以及由河流搬运而进入海洋的各种物质,都 随海水的运动而被搬运,其中波浪是海水搬运的主要动力。此外,湖水、风力、地下水、冰川的剥蚀与搬运对地表形态的演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所后,因条件变化(如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等)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称为沉积作用。一般地说,大的石块,流水不易搬运,往往堆积在河流上游或就地堆积,小的砂粒就远离“家乡”, 沉积到河流下游。因此在一条没有支流或没有较大支流汇入的河流中,从上 游到下游,会出现沉积物按大小、轻重不同呈带状分布的现象。在同一地点, 沉积物从下到上也会出现不同大小和轻重颗粒的分选现象。同样的道理,一 般在海洋近岸带沉积较粗粒碎屑,一些较细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离海岸 较远的地区。在近岸带沉积的砾和砂,经海浪的长期作用及颗粒间的互相摩 擦和碰撞,亦具有良好的磨圆度。风力搬运的沉积物,也具明显的分选性, 在顺风方向上的分布具有粗细明显的分带现象。至于可溶物质及肢体物质的 搬运,在一定条件下(浓度达到过饱和、不同电荷的中和等)会沉淀析出, 形成盐类沉积物或铁、锰、硅等胶体物质的沉积。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类, 当达到过饱和状态时,会析离出来形成地下水化学沉积物。(二)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本身,即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所 谓内能,主要指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重力作用 形成的重力能。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1.地壳运动 大地从来没有安静过,但人们平时却并不感觉到这点。正如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所说:“地球的变化同我们短暂的生命相比,是很缓慢的,因此, 简直注意不到它的变化。”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我们有可能依靠精密的 仪器,测量出地面起伏的微小变化。测量的结果证实了地壳既有升降运动, 还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方向的运动。例如从晚第三纪以来,喜马拉雅山从古地中海升起,上升幅度达七八千米,而同一时间,江汉平原地区却表现为缓 慢下降,沉积了近一千米厚的沉积层。从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使我们 清楚地看到红海和亚丁湾两侧的海岸极其相似,简直可以吻合起来。据测量, 红海正以每年 1.5cm 的速度加宽着。从东非大裂谷在 2 500 万年前形成至今, 裂谷的宽度平均已扩展了 65km。如果我们把东非大裂谷加宽的速度定为每年1 厘米的话,再过 5 000 万年以后,裂谷的宽度就是 565km。裂谷以东的大 片土地,就跟非洲大陆分离了。2.变质作用 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当所处的环境改变时,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以建立新环境下新的平衡,这样的变化, 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变质岩。在变质作用中,温度 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大部分变质作用是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其 主要作用是促进矿物重结晶,使颗粒变粗和增强物质的活动性,也使原来的 矿物发生分解或化合,形成新的矿物。除温度外,压力也是引起岩石变质的 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岩浆中分泌出来的气水溶液(热液),当其在岩石 的孔隙或裂隙中渗流时,可将某些组分带入或带出,从而形成新矿物,使岩 石发生变质。当然,温度、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的流体,均属外因,原岩 的成分和性质则是变质的内在因素。人们喜爱的首饰中的红宝石和蓝宝石, 是色彩美丽而透明的刚玉矿物,它主要是在高温和富铝缺硅条件下形成的变 质矿物。内动力地质作用中的岩浆活动和地震,将在后面有关章节中阐述。二、地貌成因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与发展,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结果。内动 力地质作用主要形成地表基本起伏(巨型、大型地貌),向着增强地势的趋 势发展;外动力地质作用趋向于削平地表的基本起伏,向着减弱地势的趋向 发展。这种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贯穿在从地球形成以来的一切地貌演化过 程中。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岩石和地质构造。不同种类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矿物成分、不同的结构构造、不同的颜色,因而就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侵作用 的能力。同一岩性,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抗蚀性也不相同。地质构造形态对 地貌形成与发育有重要影响,这体现在地貌对构造的适应性上,许多地貌发 育与构造线(褶皱轴、断裂带等)相一致或部分一致。特别是流水地貌,更 易于适应各种构造形态。  地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不断变化发展。各类洞穴、各种象形石景、各 地奇峰怪石??,都将随时间推移而改变自己面貌。  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形 成的地貌,则有沿纬向呈水平分布规律和沿山地呈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 布规律与一定的气候条件有联系。各个气候带或气候区都有独特的外力作用 方式和一定的外力作用强度,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组合。以内动力地质作用 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一定的大地构造单元、地壳构造运动的方向 以及时间有一定的联系。地貌类型包括大陆形态和海底形态两大部分。大陆 形态,从大范围来说,包括山地、平原和盆地三大类。山地又可根据其形态 或成因进行分类。例如按山地的形态,即按高度可将山地分为高山(绝对高 度>3500m)、中山(绝对高度 m)、低山(绝对高度 500~1000m)  和丘陵(绝对高度 200~500m)。按山地的成因可将山地分为由地壳运动形 成的褶皱山、单面山、断块山;由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类型的火山;以及经 长期切割而形成的山原等。平原也可根据绝对高度和成因进行分类,例如按 高度将平原分为低平原(海拔高度 0~200m)、高平原(200~600m)、高原(600m 以上)及洼地(海平面以下);按成因则分为剥蚀平原、侵蚀平原、 堆积平原、岩溶平原及构造平原等。         第三节 地质旅游资源 一、岩石(一)岩石的成因与种类  平常人们所说的石头,在地质学上叫做岩石。各种不同的矿物集合在一 起,便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岩石。地壳就是由岩石构成的。当岩石尚未成为一 门独立的学科时,不论是矿物还是岩石,通用“石”字,如石灰石、花岗石、 金刚石等。“岩”与“石”互用,混淆不清。现在矿物和岩石已各自独立成 专门学科,各有专名,一般矿物的名称通用“矿”或“石”字,如方铅矿、 方解石等,岩石的名称通用“岩”字,如花岗岩、石灰岩等。据统计,地壳 中的岩石不下数千种,按照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在地下深处(50~250km),有一种成分非常复杂的高温熔融体,叫做岩 浆。岩浆由深处向地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凝固,形成不同类 型的火成岩。火成岩的化学成分极为复杂,几乎包括了地壳中的所有元素, 其中最多的有 O、Si、Al、Fe、Ca、Na、K、Mg、Ti 等 9 种,它们占火成岩总重量的 99%左右,通常称为造岩元素。由于 SiO2 在火成岩的化学成分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火成岩的矿物组成中,以硅酸盐矿物为主。其中最主 要的造岩矿物有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7 种,这些造岩矿物在不同的火成岩中,其含量是不同的。在不同环境下冷凝成的火成岩,具有不同的结构构造特征。地下深处冷凝成的火成岩,具晶 质结构、块状构造;在岩体边缘部分或岩浆喷出地表冷凝成的火成岩,由于 急剧冷却,物质来不及结晶,形成隐晶质、玻璃质或斑状结构,并具特有的 流动构造、气孔构造等。根据火成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 特征,可对火成岩进一步分类。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范围内,由各类岩石经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作用以及由某些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的形成条件不 同于火成岩,所以在矿物成分上两者差异很大。沉积岩除含有来自原岩的陆 源碎屑矿物外,还含有大量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矿物。火成岩中普遍存在的 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矿物,因它们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故在沉积岩中 很少见到。而像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等,为沉积岩特有的矿物, 火成岩中是不会存在的。沉积岩的颜色多种多样,一般情况下,沉积岩的颜 色就是组成沉积岩碎屑的颜色。例如长石砂岩常呈肉红色、白色或灰白色, 这正是长石本身颜色的反映。黑色页岩往往是含有沥青、锰质或其他有机质。 沉积岩中的铁质,若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大陆条件下,气温较高,铁被氧化成 高价铁,沉积岩则呈现红色,等等。沉积岩在地表分布最广,约占地球表面 积的 75%。但按地球总体积而论,沉积岩仅占 0.02%。沉积岩的分类,一般常以成因为基础,结合成分、结构特征,把沉积岩划分为碎屑岩、粘土岩、 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三类。其中粘土岩、碎屑岩中的砂岩、化学岩和生物化 学岩中的碳酸盐岩,它们共占沉积岩总量的 98%~99%。  前面已提及,由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变质岩。变质岩一词来源于希 腊文,其意是“形态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把一个馒 头放在火炉上烤,一不小心,馒头会烤焦,时间一长,整个馒头都会焦。烤 焦后的馒头,尽管形状没有多大变化,但其成分已完全改变,淀粉变成了碳。 地壳中的岩石也如此,不论是火成岩还是沉积岩,常常受到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所产生的高温、高压的影响,使岩石中原来的矿物重新结晶,改造原来 的结构和构造,生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岩石。变质岩的种类也不少,其中 人们最熟悉的可算是大理岩。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经过再结晶变质 而成。纯白而致密的大理岩,俗称汉白玉,除用于建筑外,还可供艺术雕刻。 如果其中含有带色的矿物,就使大理岩具有各种美丽的斑彩。我国云南大理 是大理岩的著名产地,大理岩就因此而得名。  据统计,地壳中的岩石不下数千种。但在旅游资源中涉及最多最易构景 的,只有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页岩、大理岩等少数几种。(二)花岗岩景观  花岗岩是一种酸性的深成的火成岩。我国众多的名山中,有不少是由花 岗岩构成的山岳景观。如泰山、华山、黄山、衡山、崂山、普陀山、莫干山、 三清山等。这些名山不仅各有特性,而且具有许多共性。如在垂直节理发育 的地方,风化过程中往往出现崩塌作用,因而形成石柱林立、孤峰擎天、悬 崖绝壁等景观。被节理分割成块(长方块或立方块)的花岗岩,其棱角部位 接触大气的面积多,最易风化。天长日久,棱角逐渐消失,方形石块变成球 状石块,这种现象称为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最普遍最典型的景观, 也是花岗岩构景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如黄山的“仙桃石”、“莲山峰”、 厦门的“万石山”等。在花岗岩节理和球状风化规律支配下,由于岩体各部 位抵抗侵蚀作用的强度不同,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就形成许多奇特造型, 如黄山的“猴子观海”、九华山的“观音峰”、苏州灵岩山的“乌黾望太湖” 等。(三)玄武岩景观  玄武岩是一种基性火成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玄武岩在地球 上的分布极广,常呈厚层的岩流、岩被产出,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熔岩。不 仅在陆地上有广泛分布,就连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洋壳上也几乎全为 玄武岩所覆盖。在我国东南沿海及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分布有 许多玄武岩。  玄武岩一般为黑色或灰黑色的细粒致密的岩石,经风化后可呈红色或黑 褐色以及暗绿色等,常具气孔。玄武岩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它的柱状节理。 柱状节理是由于岩浆冷凝收缩而造成的裂隙,每个冷凝中心发生向三个方向 的裂隙,它们之间的夹角在理论上应是 120°,这样就形成了六边形的柱子。 但在自然界中,理想的六方柱很少,大部分柱子的截面是五边形,也有呈四 边形的。  广东湛江市南面的硇洲岛,面积约 30km2,整个岛屿是由玄武岩构成的 盾形台地。硇洲岛地貌的一个特点是典型的玄武岩陡崖,六角柱形的柱状节 理极为发育,柱体直径在 50cm 上下,每边长约 40cm,高达 16m 左右,整个  陡崖像一根柱子挨着一根柱子排列而成的一幅巨大屏风,是国内最为雄伟、 最具吸引力的玄武岩石柱。广东佛山王借岗、南京六合桂子山、福建澄海牛 首山等地均有气势磅礴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景观。(四)砂岩景观  从侏罗纪到早第三纪,我国很多地区发育了一套红色的砂砾岩层,简称 红层。红层的形成,是由于当时气候干热,干、湿季交替明显,沉积在地势 低洼盆地中的碎屑物,经过强烈氧化,富集红色的氧化铁,使岩体呈现红色, 由于氧化铁富集程度的差异,岩层出现有紫色、绛红、浅红等色彩变化。红 层胶结与固结程度普遍较差,岩石硬度较小,易受风化侵蚀。由于侵蚀、风 化剥落、重力崩塌等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地形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 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丹崖赤壁地貌。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县的丹霞山为 典型,故称“丹霞地貌”。人们常用“丹霞赤壁”来形容广东仁化的丹霞山, 用“碧水丹山”来赞美福建武夷山,这里的“赤”和“丹”,均系指岩石的 红色。丹霞地貌在我国风景旅游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黄进研究,我国的丹霞 地貌目前已发现有 263 处,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福建、浙江、四川、贵 州、甘肃等地,绝大部分都构成独具一格的风景旅游地貌,并不同程度地成 为国家级、省级或地、县级的风景名胜区。而且这类砂砾岩一般都呈厚至巨 厚层产出,有较好的整体性,岩石性能又可雕可塑,为凿窟造龛提供了理想 的天然场所,故大量石窟、石刻,如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大足石刻、乐 山大佛等均布局于红层中。由于砂粒成分、胶结物性质等的不同,砂岩的种类很多。位于湘西的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整个公园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大峰林、大峡谷地 貌为主体。三千奇峰,八百秀水,古木参天,洋溢着原始的荒美情调与生态 风貌,堪称世界自然景观的一个奇迹。1992 年 12 月,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 名录,这意味着它具有特别的和世界性的价值。这里的峰林地貌不同于由钙 质胶结的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层构成的丹霞地貌;不同于石灰岩地区以溶蚀作 用为主形成的桂林山水和路南石林;也不同于由玄武岩构成的柱状石林。在 这块面积为 390km2 的土地上,石英砂岩峰林列队成阵,横无际涯,展示着一 种磅礴美。据研究,距今 3 亿 8 千万年前,湘西北一带遭受海侵,古大陆上 的碎屑物质被反复侵蚀、搬运到此沉积,由于地壳较长时期的稳定,因而形 成了一套厚层的(500 多 m)、成分较均一的(含 90%以上的石英砂)、产 状平缓或近似水平的石英砂岩。后在印支运动影响下上升为陆地,经过几次 强烈的地壳运动,导致石英砂岩中三组垂直层面的节理发育,岩层发生纵横 交错的破裂。在风化侵蚀、搬运、重力崩塌等作用下,岩层沿节理不断地解 体,留下中心部分的受破坏力最小的“岩核”,即形成今日的大小不同、高 矮各异、千姿百态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二、化石(一)古生物与化石  所谓古生物,是指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一般以第四纪全新世开始(距 今约 1 万年)作为划分古代生物和现代生物的时间界限。保存在地层中的地 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就叫做化石。生物遗体指的是像动物的骨 骼、贝壳、牙齿,植物的茎干、花叶、种子等;动物的粪,猿人或古人使用 过的石器、骨器等则为生物遗物;而虫迹、足迹,外壳形成的印模、人类祖 先用火形成的灰烬等都属于生物遗迹。    古代生物并不是都能在地层中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形成化石的只是其中 很小的一部分。这是因为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生物死亡后,生物体必须迅速被掩埋,以防止外界的风化和破坏。如 果生物体暴露在外,任凭风吹日晒,动物啃咬,遗体就易氧化腐烂或遭受破 坏,不易形成化石。一般在滨海、湖泊、洞穴等环境中死亡的生物则较易被 掩埋而形成化石。  2.被掩埋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充填、交替、蒸馏等不同类型的石化作 用才能形成化石。例如动物骨骼、贝壳等硬体的孔隙和细胞组织中,往往被CaCO3、SiO2 等矿物质充填,从而保全原来硬体的形状与构造。这个石化过程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3.一般必须具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件,如骨骼、牙齿、贝壳、树干、孢 粉等。因为那些肌肉、皮肤等软组织不仅易腐烂分解或被其他动物吞食,而 且在地层内受到温度、压力等作用,还会迅速分解、挥发。  可见生物死亡成为化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人做过一些统计,古 代生物能够形成化石的比例大约不会超过 5%。也就是说,大部分生物遗体 被风化或腐烂掉了。目前已知的保存下来的动植物化石物种,全世界只有 13 万种左右。如果说文字是记载人类社会历史必不可少的工具,那么化石就是大自然史册的天然记录者。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公元
年)曾在太 行山一带发现岩石中镶着螺蚌壳,他当场解释说:“这里过去是海滨,这些 螺蚌壳是古代海洋生物的遗体变成了化石,??但今天海洋已距太行山千里 之遥了??。”精辟地论述了沧桑的科学道理,正确地阐述了研究化石对恢 复古地理环境的关系。(二)山旺化石  山旺,位于山东临朐县城以东 20km 处。山旺化石作为科学考察的旅游资 源,其旅游考察价值,不论在数量或质量上,都举世无双。化石产于“山旺 组”,时代定为中新世,距今约 1800 万年。由于中新统的时代特点,生物遗 体很难形成化石,保存下来更不容易,这是世界上在中新统地层中很难找到 化石的主要原因。像山旺这样保存有完好的中新统古生物化石,在世界上实 属少有。就化石种类而言,现在已发现和描述过的就有 10 多个门类 400 余种。植物群落计有硅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等 128 种;动物群 落中,有昆虫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 270 余种。1976 年发现的一具鸟化石,完整、清晰,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中新世鸟类 化石,也填补了我国第三纪鸟类化石的空白,被命名为“山旺山东鸟”。  中新世,山旺当时的古环境是一种典型的淡水湖。湖水稳定、较浅,水 中生活着大量硅藻。硅藻死亡之后,堆积于湖底,形成造岩的主要物质基础。 经过石化作用,就形成了层理非常清楚的硅藻土层。由于硅藻土十分细腻, 因此对于化石保存十分有利,许多微细构造都得以清晰地保存,这在其他岩 性的地层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例如蝌蚪化石丰满如生;青蛙的皮膜清晰细腻; 甚至连蜻蜓翅膀上最细小的纹路,蝙蝠的翼膜,老鼠的须毛等,都保存得完 好无缺,历历可辨。鱼群化石,更是栩栩如生。尤为珍贵的是,还发现了带 有颜色的昆虫化石,这在世界上是很稀有的,具有很高的科研和观赏价值。1980 年 2 月 7 日,国务院批准山旺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山旺,已不仅为世界古生物学界所瞩目,也成了爱好自然的旅游者所向往的胜地。(三)自贡恐龙化石  “恐龙”这一名称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创建的。他在总结了当时已被 发现的九个大型爬行动物之后,于 1842 年提出的。“恐龙”的拉丁文原意是 “恐怖的晰蜴”。  恐龙是爬行动物古晰亚纲中已绝灭的两个目。它们从中三叠世开始出现 到白垩纪末期绝灭,在地史时期延续了 1.4 亿年左右,在这段时期成了陆地 上占统治地位的动物。恐龙的体形一般都较大,最长者可达 25~27m,生活 时体重最重者可达到 80 多吨。但也有纤细到只有一只鸡那样大小的。  四川红色盆地是我国产恐龙化石的重要地区之一,目前已了解到的产地 不下数十处。其时代上的分布从侏罗纪早期直至白垩纪晚期。但在侏罗纪地 层中发现的化石比白垩纪丰富得多。由区域古地理、古气候研究得知,当时 该地为一冲积平原,既有广阔陆地又有大量河湖分布,炎热潮湿的气候有利 于植物发育。这种自然地理环境既有恐龙活动的广袤场所,又有丰茂的水草, 为其生存和繁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川恐龙多,自贡是个窝”。自贡市大山铺北场口的恐龙化石点,是 一个以恐龙为主的古脊椎动物群栖息之所。化石埋藏在中侏罗统的砂岩之 中,含化石层厚达 4m,化石富集区面积达 17000m2。这里不仅化石丰富,埋 藏集中,而且种类繁多,保存完好。目前已挖掘出的有长达 20m 的草食性长 颈椎晰脚龙、长 10 余 m 的短颈椎晰脚龙、凶猛的肉食性恐龙、身躯细小的鸟 脚龙、世界上比较原始的剑龙等。一座新型而独特的专业化恐龙博物馆,已 在大山铺恐龙埋藏现场建成,海内外游客纷沓而至。前几年,河南省南阳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的发现,被国内外专家、学者称之为世界自然奇迹。它不仅数量多,而且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是一份高品位 的旅游资源。三、地层(一)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一部长篇小说,总要分卷立册。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有世纪、朝代的顺 序。那么 45 亿多年来的地球历史,是不是也要划分一下“章、节”“朝代” 呢?当然需要。地质工作者为了研究地壳的发展、变化规律,为了矿产资源 的寻找和开发,将地球演化的历史,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 代、新生代五个大的演化阶段,再在每个代中又划分出若干个纪。各代的命 名,表示着生物在进化。古生代是指地球上出现古老生命的时代;中生代就 是地球历史上生命发展处于承前启后的阶段;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生命发展 的新时期。至于太古代与元古代,顾名思义,古字头上又戴上了“太”和“元” 两顶帽子,说明那段历史时期太(元)古老了。而一些纪的名称,它们有的 来源于地名,有的来源于古代名族名。  那么,这些代和纪,是依据什么来划分的呢?主要是根据生物化石和地 壳运动。古代的生物是过去地球发展和演变的经历者。生物界总是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进化的。因此早期的种类就原始,晚期的种 类就较进步。在一定的地史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当地史环境改变 时,那些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衰退了,灭绝了;那些适应能力较强的生 物则保存下来,并向新的更高级的类别演化,以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得到了 新的发展。在生物发展的这一进程中,已经灭绝了的类别不会重新出现,已  经消灭了的器官不会再度恢复,已经衰退了的器官也绝不会回复到它以前的 发展程度。在一定的地史时期,就有一定的生物类别;时期不同,生物的种 类也不一样。所以根据生物在岩层中所形成的化石,来确定地质年代与划分 地层,是非常可靠的。当然也不是任何一种化石都能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 只有那些在地史上生存时期短暂,地理分布广泛,且数量很多,极易找到的 生物化石才具有意义。除生物化石外,地壳运动也是地质年代划分的依据。 在地球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每次地壳运动都会在地层中 留下若干变动的痕迹。例如一套水平地层,受地壳运动影响,往往会产生倾 斜、褶皱、甚至断裂。当后来新的地层平整地覆盖上去时,新老地层之间就 存在着不协调的特殊分界面。这样的分界面(即不整合面)就成了地质工作 者划分地质年代、划分新老地层的又一依据。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某一地质时代所形 成的一套层状岩石,称为那一时代的地层。其与岩层的区别,在于地层具有 时代的含义。按照地层的岩性、古生物等特征及形成先后顺序,可对地层进 行分层。将不同地区同一时代的地层进行比较。通过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可 建立起广大地区地层的年代顺序系统。(二)国家地质自然保护区——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  沿着蓟县——兴隆公路,裸露着满山遍野的古老岩石,这里展布着一条 举世罕见的地质剖面——蓟县中、上元古界标准剖面,国务院已批准列入国 家级地质自然保护区。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岩石的年龄;用地球物理法测 定岩石古纬度、古磁极的位置;用电子计算机研究古代海盆地环境、气候和 富集元素;用 X 射线、激光、电子探针等测定了岩石、矿物晶体结构。他们 还在高倍显微镜下寻找到了 10 亿年前的动物遗迹及古孢子、微体古植物。从 而证实了这些岩石是在距今 8 亿年至 19 亿年生成的。根据陨石同位素年龄测 定资料,地球年龄为 46 亿年,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就占整个地球年龄的四 分之一。更可贵的是在这些岩石中,找到了极其微小的属蓝绿藻类的真核生 物化石。生物学家认为,在 18 亿年的地层中发现真核生物是一种新的信息, 为探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提供了极其有价值的资料。遍布全世界的中、上 元古界地层,目前看来,其发育完善程度均逊色于蓟县剖面。外国地质学家 赞扬和推崇蓟县剖面,公认为是世界第一流的。(三)云南梅树村界限剖面  距今大约 6 亿年前的地层,人们把它称之为前寒武系地层。在前寒武系 地层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矿产。据统计,地球陆地上铁矿总储量的 70%、 铜矿总储量的 61%、锰矿总储量的 63%,金、铂、石墨、石棉等的大部分均 赋存于前寒武系地层中。因此,确定前寒武系地层与寒武系地层的界限,对 了解研究地质发展史、寻找矿产资源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成为国际 地层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1972 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专门成立 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工作组,计划在全世界寻找一条岩性岩相单一、 地层连续、古生物等证据充分的地层剖面作为界限层型剖面。自此,我国地 质科学工作者先后在云南、湖北、四川、河北等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系统的 研究工作。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云南晋宁梅树村界限剖面被国际选用,这里 被置上“金钉”,作为世界永久性重要文物加以保护。这颗世界上不朽的“金  钉”所闪烁的光芒已召来五湖四海的游客,为昆明增添了光彩。四、构造遗迹  由于内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地壳会随之升降或产生水平运动,岩层会 随之强烈弯曲,产生褶皱和断裂??。这些构造变动的遗迹,不仅具有科学 研究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观赏价值。  意大利那不勒斯湾附近的波簇奥里城,在古代是座叫普台奥里的小镇, 曾遭地震毁坏,公元 63 年修复。然而不久,维苏威火山爆发,小镇大部分被 火山灰埋没。1749 年小镇从掩埋废墟中被发掘了出来。在镇的废墟中耸立着 三根高 12m 的大理石柱。石柱底端的 3.6m,因被火山灰掩埋而光洁无痕。但 再往上的 2.7m 一段石柱,却布满了被海生介壳动物蛀蚀的小孔。这说明在某 一时期内这三根石柱曾被海水淹没了 6.3m。据考证,这一地区已经历了几度 沧桑,大约在 13 世纪时下沉入海,18 世纪中叶上升露出水面,19 世纪初复 又下沉。到 1945 年,三根石柱又已被海水淹没 2.5m。现以年平均 17mm 的速 度下沉着。这里成了世界最有名的地壳升降运动遗迹景观的实例。  我国大连市的白云山公园,占地面积 7.5km2,域内分布着高高低低 30 多个山丘。这是一座以考察和研究地质构造、进行科普教育和纪念著名地质 学家李四光同志业绩为中心内容的地质公园。这里表现多重的环形山脊和沟 谷,多重环形断裂。若居高俯瞰,类似一朵永开不败的莲花。李四光同志命 名为莲花状旋卷构造,它是地壳在水平扭动力作用下的产物。这一由地质构 造遗迹构成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和大批游客前往考察与观 光。五、地震灾变遗迹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说它常见,是因为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 震多达 500 万次。但由于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海洋里和人烟稀少的地方,加 上地震的分布很不均匀,因此使人感到地震是罕见的。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地壳中的岩层会发生倾斜、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在刹那间发生断裂错动,从 而使由于地应力的关系而积累起来的能量得到迅速释放。释放的能量以弹性 波的形式从岩层断裂处向四面八方传播,这种波叫做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 地面时,地面发生震动,这就是所说的地震。地震确实有着震撼山河的力量,造成刹那间的巨变,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我国 1976 年 7 月 28 日凌晨发生的唐山大地震,把一个人口稠密,工、 矿企业发达,灯光通明达旦的现代城市,顷刻间成了一片废墟,96%的民用 建筑和 80%的工业建筑被摧毁。死亡 24 余万人。唐山就像是历史上的庞贝 古城,当时国外有人评论说:“唐山被从地球上抹去了。”然而,唐山并没 有像庞贝那样从此淹没在历史的流沙中。21 年来的重建和发展,今天唐山的 工业生产规模已经是震前的 6 倍,联合国则因新唐山的优美环境和良好的居 住条件,授予它“人居荣誉奖。”  现今在河北理工学院的校园里,保存着一片“7.28”大地震留下的废墟。 遗迹约有 1000m2 大小,一段段粗壮的水泥柱被折成了直角??。这片国家地 震局和唐山市政府特意保存下来的遗迹,是一处具有历史价值,科普价值的 宝贵旅游资源。对它的旅游开发,不仅可让后来人清楚地看到大地震造成的 毁坏,而且更可让后来人懂得社会主义所显现出的无与伦比的优越性。  
第四节 地貌旅游资源一、山岳峡谷  在地貌学上,对山岳划分首先是根据其高度。一般绝对高度在 500m 以上 的称为山或山岳。谢凝高从风景的角度和直观视觉效果,把相对高度作为山 岳景观分类的依据。指出:相对高度在 1000m 以上,坡度大而陡峻,主峰明 显,群峰簇拥的山岳称高山风景。我国人民历来把高和险,作为构成山岳美 景的重要内容。“无限风光在险峰”,登高极顶景无穷,成为游览名山的传 统内容。(一)高山景观  它们在地质构造上往往有共同的成因,多数是被断层所切割而隆起的断 块山。这种断裂的地质基础可以是复杂的褶皱岩层,也可以是单斜或缓倾斜 岩层。断块山可以只在一面有断裂,也可能两面皆受断裂控制。它们都具有 雄伟高大,拔地通天之势。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的华山,五峰挺拔,地势 险要,素有“华山天下雄”、“华山奇险冠天下”之誉。华山之所以那么雄 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 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现今 的华山,高出渭河平原约 1600m 左右,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 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位于山东 中部的泰山,山体沿泰安断裂上升,断裂南翼相对下陷,构成了泰山南侧相 对高度达千余米的断崖和若干块体,溪流在断崖面上沿断裂线奔流切割,形 成深切谷地和奇峰怪石。登山途中,到处看到潺潺溪流和飞瀑深潭,登十八 盘,几乎呈垂直,它的两侧是三四十米的悬崖峭壁,这都是岩体的节理或断 裂所在。江西庐山,也是一座断块山,山体平地拔起,气势雄伟,大部分山 峰海拔在 1200m 以上,多危岩峭壁,清泉飞瀑,素享“匡庐奇秀甲天下”之 誉。安徽黄山,由花岗岩体组成,岩体形成后,经历过多次地壳运动,使黄 山发生强烈的断裂和抬升,花岗岩又被多组节理所裂解,这些被裂解的岩块 经日晒雨淋,被风化剥蚀成多姿多态的奇形怪石。此外,峨眉山、衡山等风 景名山,均系受断裂控制的断块山地。作为风景名山,不仅有绚丽的自然景色,而且还会有文化底蕴很深的人文景观。例如山东泰山,它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融为 一体,自古被尊为“五岳之首”,以古建筑和刻石为代表的极为丰富的人文 景观,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成为全人类的珍贵遗产,1987 年已 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又如安徽黄山,文风昌盛,源远流长,有 着丰富的文化积淀,那遍布风景区内的崖刻碑刻、楼舍亭阁和磴道古桥等, 为黄山的千年历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遗迹,它们渗透在雄奇秀美的自然 山水之中,成为黄山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峡谷景观  峡谷,是指狭而深的谷地,横剖面常呈“V”字型。两坡陡峭,构成峡谷 景观。例如我国长江三峡,是长江风景旅游线上最为奇秀、最为集中的山水 画廊。它西起重庆市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 192km, 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所组成。这三段峡谷又分别由大宁河、香 溪、庙南三段宽谷所间隔。瞿塘峡居西,长约 8km,雄奇壮丽,有“夔门天 下雄”之称。巫峡居中,长约 40km,绮丽幽深,山峻水秀。西陵峡最长,约  75km,以滩多流急闻名。如此壮美的三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早在距今二 亿年前的三叠纪,那时我国的地形是东部高、西部低,现今长江流域的西部 地区是一个水域非常辽阔的大海,它与古地中海相通。到三叠纪末,发生了 强烈的印支运动,地壳上升,海水最终退出了三峡地区。但在西部遗留下巴 蜀湖、西昌湖、滇池等九个大水域,它们被一个水系串连起来,这就是西部 古“长江”的雏形。东部当阳湖、鄂湘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亦有水系相 连,这是东部古“长江”的雏形。距今大约七千万年前,强烈的燕山运动使 四川盆地和三峡地区隆起,厚层的岩石被挤压弯曲,形成了七曜、巫山、黄 陵等背斜,并间隔着二个向斜。背斜隆起以后,东西两坡上顺着坡面发育的 河流,各自形成相反的流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长江水系。到距今三四千万 年的喜马拉雅运动时,长江流域地区普遍间歇上升,其中上游上升最为剧烈, 中下游上升稍缓,甚或继续沉降,于是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为大江东去 奠定了基础。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背斜两侧的河流,在河流下切和溯源侵 蚀过程中相互靠近,最终被切穿背斜而使江水贯通一气。当大江东去的流势 一经形成,江水以每秒数万立方米流量和每小时几公里、十几公里的流速冲 刷着河床和河流两岸时,就向下方和两侧侵蚀,使河床逐渐加深,再加上流 水等自然营力的作用,形成了如今驰名中外的长江三峡。至于峡谷与宽谷的 相间排列,则是因背斜向斜出露的岩层不同,它们的抗蚀能力各异的结果。 位于美国犹他州东南部的格林河和科罗拉多河汇流处,经过 200 万年来 两河的冲刷和侵蚀,使这个地区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峡谷之一,在碧落岛 6000 英尺(约 1830m)的最高点,可以俯瞰 2 000 英尺(约 610m)下的河谷。1964 年该地区被正式建为峡谷地国家公园。二、火山  地下岩浆和从中分离出来的气体,顺着地壳中裂缝经常地或周期性地喷 出地表的现象,叫做火山喷发。根据地下岩浆涌出地表的方式,可将火山分 为裂隙式与中心式两类。裂隙式是指岩浆通过地壳中的裂缝缓慢地流出地 表,没有强烈爆炸现象。裂隙延长可达几百公里,流出的熔岩冷凝后形成厚 度相当稳定而面积又广的岩被。我国内蒙古、河北北部的第三纪玄武岩台地, 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等都是岩浆裂隙喷发的结果。中心式是岩浆经过一个中 心通道溢出地表,是现代火山活动最主要的类型。这个与地壳深处相通的中 心通道,叫做火山喉管,喉管顶部的出口称火山口。每次火山爆发时,岩浆 经火山喉管从火山口喷出来。火山喷出的物质围绕着火山口堆积而成火山 锥。当火山喷发停息后,火山喉管被凝固了的熔岩及其他喷发物堵塞,漏斗 状的火山口便常蓄水成湖。我国吉林长白山的天池,就是这种火口湖。在火 山喷发出的固态物质中,有颗粒直径小于 0.01mm 的火山灰;有颗粒直径大于0.01mm 的火山砂、火山豆;也有更大的火山碴或火山弹。这些大大小小的固 体物质总称为火山碎屑物。颗粒大的火山碎屑物,一般只降落与堆积在火山 口附近,颗粒愈细的碎屑物一般堆积在离火山口愈远的地区。  素有“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之称的黑龙江五大连池,是我国新兴的旅 游胜地。五大连池原名白河,是黑龙江的支流。公元 1719 年至 1721 年间火 山数次喷发,熔岩将河道截成五段,形成五个串珠状排列的火山堰塞湖,称 为头池、二池、三池、四池和五池,五池之间相互连通,纵长 20km,统称五 大连池。弯弯曲曲的五池碧水点缀在 14 座火山锥之间,与广阔的熔岩石海交 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独特的山、水、石风景区。其中老黑山,高 200m,方  圆 5km,保存有完好的火山口。火山口呈漏斗状,直径 350m,深 140m,内壁 陡峭,十分壮观。站在火山极顶,可见到一望无际的熔岩流,怪石林立,波 峰浪谷,犹如大海波涛一样汹涌奔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火山喷发景 象的喷气锥,其分布面积之大和保存的完整程度,为世界所罕见。被称为世 界第三大矿泉的五大连池矿泉,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价值。神奇的火山环境, 还孕育了神奇的火山文化。旅游者一踏上这片火山热土,犹如走进了充满七 色光环的神话世界。此外,从吉林长春去长白山,在 300 多 km 的公路旁,分 布有 260 多座火山,有 12 个火口湖,构成了我国又一条火山观光的旅游热线。 海南省琼山县石山区,有 70 多条火山熔岩隧道。其中中荣堂村一条隧道 长度超过 4 公里,宽度有 3~13m,洞高 10 多 m,还有分叉隧道,形成了一个 复杂的地下隧道系统,规模十分壮观。这些熔岩隧道的形成,是炽热的岩浆 从地下喷出地表后,表面冷却,形成硬壳,下面的熔岩物质仍然在流动。当 火山活动减弱或停止喷发,岩浆源枯竭,在熔岩流内部就留下了巨大的地下 空洞即熔岩隧道。隧道两侧岩壁上不仅可看到熔岩流动时的痕迹,还可看到 熔岩冷却形成的葡萄状、绳状、麻花状、瀑布状的熔岩乳。有些地段,因火 山岩浆的气泡逸散,留下了气泡洞穴和竖井,组成了一个奇丽的火山公园,美不胜收。东北镜泊湖地区也已有火山熔岩隧道的开发与利用。三、岩溶  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形成的水 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地貌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据统计,我国典型的岩 溶地貌面积达 30×104km2,而西南三省区(云、黔、桂)就占了 20×104km2, 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泛、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一)影响岩溶景观发育的因素  影响岩溶景观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因素、生物因素和地质因素。气候因 素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降水、温度和气压。降水量多的地区,地表 径流量大,水交替条件好,水的溶蚀力强。当然碳酸盐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是 很微弱的,只有当水中含有 CO2 时,碳酸盐的溶解度才显著增大。水中的 CO2 含量越高,H+也越多,当含多量 H+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H+就会与从 CaCO3
中离解出的CO 2?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点右键没有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