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迹抹掉了,好像心里干净了一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师节祝福语100字左右(不少于一种修辞手法) 写多几句 越多越好 急需啊!!!_百度知道
教师节祝福语100字左右(不少于一种修辞手法) 写多几句 越多越好 急需啊!!!
1、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 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3、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4、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5、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6、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8、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在今天这属于您的日子里,恭祝您平安如愿! 9、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10、恩师掬取天池水,洒向人间育新苗。 11、敬爱的老师,您的教诲如春风,似瑞雨,永铭我心.我虔诚地祝福您:安康,如意! 12、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1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5、教师节祝福语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1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7、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18、老师,您好吗?很想您,但请相信:无论我们身在何方都不会忘记您---我最亲爱的老师! 19、老老实实育人,世(师)世代代受敬,宁(您)愿白了双鬓,好让小树成材。 20、敬爱的老师,并不是只在今天才想起您,而是今天特别想念您! 21、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们细心教导之情。我真心祝福老师万事如意、永远健康,永远HAPPY!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1、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 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12、您给了我灿灿如金的生活真谛,经过岁月的磨洗,弥久而愈明!
1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5、教师节祝福语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1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7、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18、老师,您好吗...
您是一堆柴火,烤干了自己照亮了一堆人!!!谢谢!
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您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阶梯。
您是摩天大楼的粒粒基石,您是跨江越河的座座桥墩,您是祖国建设的中流抵柱。老师,节日快乐! 您是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永远尊敬您,热爱您!
您是火种,点燃了学生的心灵之火;您是石阶,承受着我一步步踏实的向上的攀登;您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您事事顺心!发展顺利!宏图大展!
您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我们就像您培植的小树,我们愿在冬天为您抵挡寒冷,春天带给您绿意,夏天带给您凉爽,秋天带给您硕果! 您讲课的语言,悦耳像叮咚的山泉,亲切似潺潺的小溪,激越如奔泻的江流……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您的每句话...
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的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老师!
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老师,您就是滋润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老师,您是海洋,我是贝壳,是您给了我斑斓的色彩……我当怎样地感谢您!
踏遍心田的每一角,踩透心灵的每一寸,满是对您的敬意。
有如从朔风凛冽的户外来到冬日雪夜的炉边;老师,您的关怀,如这炉炭的殷红,给我无限温暖。我怎能不感谢您?
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感谢您,老师!
您用心中全部的爱,染成了我青春的色彩;您用执著的信念,铸成了我性格的不屈……老师,我生命的火花里...
1、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2、 我是一棵绿树,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在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天的深情,地的厚爱,铭刻在我心里,生生世世,永不忘怀。
3、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4、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5、敬爱的老师,素白的雪,是您的象征;献上为您编织的神圣光环,祝福您岁岁愉快,年年如意!
6、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8、别后,漫漫岁月,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身影,常在我脑中浮现;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
???????白痴SB!!!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小题1】(1)通过对星星和黄昏景色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先生的崇敬。&&&&&&&&&&&&&&&&&&&&&&&&&&&&&&&&&&&&&&&&&&&&&&&&&&&&&&&&&&&&(2)奠定全文疑惑和忧伤感情基调。(3)为下文访故居的遭遇埋下伏笔。【小题2】(1)①用比喻手法写出作者走进从文故居心情的不平静。②表明作者对先生的无比敬仰。(2)①运用比拟(拟物)手法,把小姑娘比作小凤凰,写出她的可爱和善良。②表达作者对先生的精神或事业定会后继有人的欣慰。③反映了作者的意外惊喜之情。【小题3】(4分)情感历程:激动--失落--反思--欣喜(急迫--失望--困惑--欣慰)【小题4】①交代寻找过程,展现湘西风情 ②揭示不同人物(从文同胞,爱书的汉族妹仔,笔下人物原型)普遍对从文先生不了解的现状 ③为下文作者的失望困惑反思作铺垫【小题5】①表明作者的悲愤之情,有为先生鸣不平之意。②从文先生的遭遇体现了文学的悲哀。③说明现代人精神的麻木,只重物质不重精神。④说明从文先生为人低调,崇尚淡泊。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涉及到环境描写的相关知识,环境描写,一般就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放在文章第一段,还有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的作用。文章第一段描写到了星星、黄昏景色,从 “平静清淡的,也理解星光中智慧的疑惑和内蕴的忧伤”“ 笼罩着沉重的影子”的景物描写中,可以体会到意境的深沉,忧伤,这种基调,烘托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崇敬,也为下文访故居的遭遇埋下伏笔。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句子的赏析,要从内容和表达技巧方面来表述。(1)从句子的“像”以及对我的心的、小船,可以判定出,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而比喻的表达作用就是生动形象;而句子中的词语“肃穆”一词表现了作者对先生的敬仰。把内容和表达技巧融合在一起,就可以这样来组织答案: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作者走进从文故居心情的不平静,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无比敬仰之情。(2)从句子的上下文可以知道,作者把小姑娘比作小凤凰,这是运用了比拟(拟物)手法,小姑娘的善良、可爱很形象的表现出来。进而让人联想到小姑娘和先生拥有的精神相同。对于一直心情沉重的作者来说,是一件意外之喜。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3】试题分析:“我”的情感经历也算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在分析此题时,要在把握全文大意的基础上,从文章开始进入沈从文的家乡开始概括作者的情感经历。文章第二段,“我是中午从吉首到凤凰的,进了古气森然的南华门,就急着去拜谒从文故居,我的心在肃穆的感情中跳动,像坐在酉水的小船上。”“急着”“跳动”表明了作者激动的心情;从文章第四、五段中“遗憾”“生疏”可以看出作者的失落;“凤凰是小城,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为何轰动不了这座小城?表明了作者的反思;文章第七段小姑娘的引路,让作者感到了意外的惊喜。”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从作者写苗女、汉族妹崽、老翁的语句中,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个共同点,他们对对从文先生不了解。所以,这是作者分别从不同的人物角度来反映普遍对从文先生不了解的现状,结合下文作者的失落及反思,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写他们的还有一个用意:为下文做铺垫。同时在找寻先生的过程中,也能展现先生故乡的风貌。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小题5】试题分析:此题可以从作者的情感角度、文学现状的角度、现代人的精神状态角度和沈从文先生的性格角度来分析。如情感角度,要体现出作者的失落、悲愤;文学现状角度,要体现出文学发展的被人冷落现状;现代人只重物质,不重视精神的麻木以及先生的低调性格。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沿着民歌往回走范晓波①曾经有很长一段时期,我接受不了中国民歌。这主要因为民歌大多是吟咏爱情的,而在我看来中国民歌里的爱情太土了,它们似乎只属于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我喜欢的是欧美和俄罗斯的经典爱情歌曲,以及国内的少数流行音乐。但是在我经历了一些爱情以后,在我对爱情的看法趋向本质后,我发现还是中国民歌更能感动我一些,让我发生这种变化的,正好是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  ②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中国民歌中对恋人的称呼永远是“哥哥”或“妹妹”,不管是西北还是西南民歌均是如此;并且,歌词是也极少出现“爱”字,和爱来爱去的流行歌曲大异其趣。这大概同农耕社会爱情的含蓄与羞涩有关。对于生活在强调沟通能力的信息时代的人来说,羞涩作为一种心理气质绝不是黄金。但当满大街的女孩都在大喊“……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歌曲《叮咚》)时,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我的一位年长的同事说,他恋爱时如果能悄悄摸一下“阿妹”的辫梢,都会激动得几乎晕倒。这就是羞涩的力量,我们现在即便彻夜逗留在情人的芳唇上都不一定会晕眩了。③兄妹相称还凸显了爱情的另一种形态——亲情。有人说,流行歌曲和电视上的肥皂剧里之所以“爱”字泛滥,主要是由于现实中真爱以及相爱的能力的流失,越缺什么越要谈什么。这么说似乎过了点,但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泡沫爱情的流行美化了“哥”、“妹”在我心里的感觉。融入了亲情的爱情其实比所有浪漫之情都更纯粹。一个男人要背叛称自己为“甜心”的女孩也许是容易的,但要背叛那个柔柔地叫自己“哥”的人则十分困难。④中国民歌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表现了地老天荒的守候。《敖包相会》、《草原之夜》、《走西口》、《赶牲灵》、《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莫不如此。那是落后的生产力和通讯造就的纯朴,这种纯朴又造就了用一生去等一个人的神话。我以前不知道西北的爷们儿为什么要舍下心上人赶着骡马走西口,而且一去就是数度春秋;当我在一个荒芜的春天,站在延安郊外的高坡亲眼目睹了陕北只生长贫瘠苍茫的荒塬时,我懂得了民歌里面的爱情为什么会那么浓烈和坚贞。我无比热爱的一首MTV是《东方时空》推出的《赶牲灵》;无比热爱那日日独坐山坡用心捕捉骡队铃声的美丽女子;无比热爱滚烫的脸庞上那两行比一个无望的下午还漫长的热泪、针线穿过新鞋底时从指端蔓延到心尖的颤抖;无比热爱掩饰在方言里的爱的细腻与坚韧:“你若是我的哥哥哟,招一招的那个手;哎呀你不是我的哥哥哟,走你的那个路……”&&&&&⑤我们很幸运生在了一个手机、越洋电话和网络空前普及的年代,不必在想对远方的姑娘抒情时慨叹“没有邮递员来传情”;高效交通让人跑得比心还快,一日千里,甚至一日数万里。思念的长度和浓度却因此遭到了削弱。我不能说现代科技破坏了爱情的经典性,但实事求是地说,和当下那种上午在广州说想你,下午就飞到北京见面的爱情相比,我更倾心民歌里的约会,更倾心那个站在黄昏的岔路口等了许多年仍痴心不改的西北姑娘。⑥民歌所特有的大量农耕和游牧文明的意象为许多怀旧的心提供了温暖的居所:羊群、马匹、马头琴、红棉袄、蓝蓝的天……它们重现了风吹草低、月光无垠的纯美景象,那是生活的原生态,爱情的原生态。我多么羡慕那个坐在草地上陪着马头琴默默哭泣的年轻男子,那时他的马在远处月光粼粼的河湾饮水,风掀动他额前的黑发,“劈啪”作响的篝火升上夜空时映亮了一张伤情的脸。我甚至喜欢陕北风味的红棉袄,它穿在漂亮妹姝的身上,把她的脸衬得更漂亮和健康,还有一种喜洋洋暖洋洋的感觉。它不可能在都市大街上闪亮登场,却是黄土地上永久的流行色。还有“妹妹”的长辫子,它是民歌中最灵动的细节,不矫饰,不病态,在我的心理地图上,它几乎成了通往纯洁的路标。在中性化的短发风靡街头的城里,和一个留着乌黑长辫子的姑娘恋爱,成了一个具有幻想气质的理想。⑦深入到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中国民歌,我常常有种幻觉,似乎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水草丰美的久远年代:那时生活简朴,但爱情如酒。我们在阳光下劳作,坐在月光与草地之间弹琴说爱,因为一个婉约的眼神脸红半天,为了等一个人,甘愿忍受一生孤独……【小题1】请分别概括对中国民歌作者认为“我接受不了”和“更能感动我”的原因。(4分)&&&&&&&&&&&&&&&&&&&&&&&&&&&&&&&&&&&&&&&&&&&&&&&&&&&&&&&&&&&&&&&&&&&&&&&&&&&&&【小题2】中国民歌“它们的音乐元素中那些很土的部分”指哪些方面的内容?请分条列举。(3分)&&&&&&&&&&&&&&&&&&&&&&&&&&&&&&&&&&&&&&&&&&&&&&&&&&&&&&&&&&&&&&&&&&&&&&&&&&&&&【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画线句的含义。(4分)(1)羞涩就显得有些珍贵了。(2分)&&&&&&&&&&&&&&&&&&&&&&&&&&&&&&&&&&&&&&&&&&&&&&&&&&&&&&&&&&&&&&&&&&&&&&&&&&&&&(2)爱情的时尚化、数字化的确使它越来越像肯德基店里价格不一的可乐,用水龙头控制配方和流量,可口,但不一定可心。(2分)&&&&&&&&&&&&&&&&&&&&&&&&&&&&&&&&&&&&&&&&&&&&&&&&&&&&&&&&&&&&&&&&&&&&&&&&&&&【小题4】从本文涉及的下列民歌意象中任选两种,分别说明它们所表现的中国民歌的特点。(2分)骡马&&&马头琴&&&红棉袄&&&长辫子&&&&&&&&&&&&&&&&&&&&&&&&&&&&&&&&&&&&&&&&&&&&&&&&&&&&&&&&&&&&&&&&&&&&&&【小题5】请赏析第4自然段画线句。(4分)&&&&&&&&&&&&&&&&&&&&&&&&&&&&&&&&&&&&&&&&&&&&&&&&&&&&&&&&&&&&&&&&&&&&&&【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文章构思巧妙,从民歌入笔,探寻了歌曲特点及其感情的不同表达方式,向往人与人之间纯朴的感情。 B.对民歌前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作者欣赏经典的外国歌曲和中国民歌,批评流行的泡沫爱情歌曲。 C.文章所描写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歌曲,反映了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的社会生活情景。 D.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与愿望。 E.文章以“沿着民歌往回走”为题,表现的文章主旨是:歌曲应回归原生态的本土民歌,爱情应回归原生态的纯真爱情。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小偷卢卡卢卡提着塞满了赃物的沉甸甸①的袋子,美滋滋的钻出天窗。他觉得腰部有点儿疲劳,但心里却舒爽坦然。从天窗里往外钻出来的时候,卢卡仰起头来,只见天空变成了一条狭长的垂直线;探身朝前俯视,周围是望不到尽头的坡面,一直伸向大楼的另一端,被突出屋脊的一只烟囱隔绝了;坡面朝下延伸,跟装饰精雅的飞檐联在一起了。这时,他向屋脊扫了一眼,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顿时惊呆了。屋脊后面伸出了一个肥大、黝黑的脑袋,两道熠熠闪亮的目光,透过黑暗,直向他射来。蓦地,那汉子一跃而起,站立在屋顶上,伸出手来,枪口对准卢卡;一声命令在寂静的夜空回荡:“举起手!”。小偷卢卡战战兢兢地举起了双手。他认出了这个汉子,此人是城里最精干和铁面无私的警察之一。警察站稳身子,朝着屋顶的顶端走去。处于惶恐状态中的小偷卢卡忽然瞥见,警察的双脚在瓦片上摇摇晃晃,兴许是由于这个原因,他赶紧止住了脚步,把两条又粗又短的腿叉开,支撑住身子。他仍然用手枪对准卢卡,说道:“过来,卢卡先生,你干得蛮不错,看来该打发你去睡觉了。不然的话……啊,上帝!……”卢卡的心立即惊喜交集地狂跳起来,因为警察由于一只脚跟没有站稳,身子摇晃了一下,径直从瓦房上滑溜下去。卢卡随即瞧见一个肥胖的身躯在屋顶的斜面上朝下滚动。于是他急忙拔脚朝屋脊奔跑。警察惊慌失措,用左手狠命抓住一块瓦片,不料这瓦片吃不住他的劲,也随着他向下滑溜,他直觉得十指连心的一阵疼痛,禁不住发出一声绝望的喊叫。他想用另一只扔下了手枪的手来攥住屋顶上的什么东西,但无济于事,他的身子继续朝下滚动,脑袋砰的一声撞在屋顶的烟囱上,但滚动没有停止。小偷卢卡奔到屋脊,转过身来,只见警察已滚到坡面的边缘,身子随即在空中消失了。卢卡心中蓦然一喜,不禁心花怒放。他目迷神眩地注视着他的冤家对头消失的地方,他这样细细地凝望着,以致终于发现,警察并没有完全掉下去,他正发狂似的用两只手紧紧攥住飞檐的边缘。卢卡在屋脊上坐下,盯着这两只粗大、黝黑、越来越剧烈地痉挛的手。他等待着,希望看到这双手的消失,然后才扬长而去。卢卡从容不迫地坐在那里,胸脯和脑袋略略向前探身,就像置身于剧院里,观看舞台上的演出,剧情已达到令人不安的高潮时一样:他想象着警察的身躯悬吊着飞檐下的情景,不多一会儿,他的冤家对头的身子就要掉到石板砌的路面上,跌个粉身碎骨。他竖起耳朵,期待听到那庞然大物即将坠落地面的声响。警察的一只手已经吃不住了,不由得松开了原先死死攥住的屋檐,整个人的重量和抽搐立即都集中到一只手上,竭力挣扎着;不一会儿,松开的那只手又重新攀住屋檐,另一只手又松开了。警察在空中摇摆飘荡。蓦地,一种不可捉摸的感觉颤过卢卡的心头。这种感觉跟他开头那种幸灾乐祸的狂喜迥然不同。我紧紧地闭上双眼,而后又很快地张开,他听到下面急促的喘息声,看来是用那两只手拼命挣扎时发出的。小偷卢卡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不由自主地霍然立起身子,刷地把袋子从肩膀上卸下来,放在瓦房上;他又一次闭上眼睛,但又马上睁开,用手抚摸了一下前额,他不知道是什么缘故,也不明白自己正在干什么,便径直朝着那个方向跑去。他跑到屋檐跟前,立即扑到,肚皮紧紧贴着房瓦,伸出一只铁一般的坚实的手臂,钩住烟囱壁的棱角,向前探出身子,伸出另一只手臂,喊道:“拉住!”卢卡紧紧攥着正在挣扎中的警察伸过来的一只手。他感觉到那只手也紧紧握住他的手,他使出浑身力量往上拉,仿佛渔翁拉起沉甸甸②的渔网一样。他瞧见了警察的脑袋、肩膀;他继续往上拽,警察顺着他的劲儿,终于露出了整个身子;卢卡给了他最后一把劲,然后帮助他在靠近屋顶角落的房瓦上坐下。过了片刻,警察才结结巴巴地说:“谢谢。”卢卡站立起来,转过身去,不再理会他。他登上屋脊,那里放着他的袋子。他把袋子扛在肩上,不慌不忙地从屋顶的另一面斜坡走下去,然后顺着檐槽滑至地面。月亮隐没了,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在离开屋顶和抱住檐槽以前,他再次抬头望了望天空。卢卡黑夜行窃兴许已经上百次了,然而他从来不曾发现过,天空中竟有那么多灿烂的星星。(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有删节)【小题1】文章第一段划线处描写卢卡偷盗得手之后所看到的景致,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2】请分点概括文中卢卡的心理变化过程。(5分)【小题3】指出两处划线词语“沉甸甸”在句中所起的作用。(4分)【小题4】赏析文中加点的语句。(4分)【小题5】小说结尾,铁面无私的警察默许地放走了小偷卢卡,有人觉得该放,有人觉得不该放,你认为呢?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20分)&&跟陌生人说话&&&刘心武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们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公共场所。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母亲却并不能率先履行,而且,恰恰相反,她在某些公共场合,尤其是在火车上,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②有回我和父母同乘火车回老家探亲,同一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了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父亲望望她,又望望我,表情很尴尬,没听多久就走到车厢衔接处抽烟去了。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学什么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直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她也回问那妇女,那妇女跟她一个脾性,也絮絮作答,两人说到共鸣处,你叹息我摇头,或我抿嘴笑你拍膝盖。③母亲的嘴不设防。后来我细想过,也许是像我们这种家庭,既无饥寒之虞,亦无暴发之欲,母亲觉得自家无碍于人,而人亦不至于要特意碍我,所以心态十分松弛,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对哪怕是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善意。④有年冬天,我和母亲坐火车往张家口。坐的是硬座,有两个年轻人坐到我们对面,脸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些灰色的絮丝。母亲竟去跟对面的那个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又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另一个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的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里面一盒如意膏,用手指剜出一些,往那小伙子放在座位当中那张小桌上的有冻疮的手上抹,那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了另一只。母亲一边给他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药厂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又笑说自己实在是落后了,虽然如今新药品种很多,却只认这样的老药……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给冻疮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破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两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去上厕所,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站,下车时,站台上有些个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去。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是要在三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七号车厢去了,结果败露被逮……我和母亲乘坐的恰是三号车厢。母亲问我那边乱哄哄怎么回事?我说咱们管不了那么多,我扶您慢慢出站吧。⑤母亲晚年到我家来住。她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不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后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结果从那师傅摊上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恰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最后,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我母亲就把他带到我家,俨然亲子相待。邻居们惊讶不止,我和爱人孩子开始也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的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⑥生活中因不慎与陌生人主动说了话或被陌生人引逗得有所交谈,从而引发出麻烦、纠缠、纠纷、骚扰乃至于悲剧、惨剧、闹剧、怪剧的例子太多太多。但母亲84年的人生经历里,竟没有出现过一例类似的事情,( 1)这是上帝对她的厚爱,还是证明着即使是凶恶的陌生人,遭逢到我母亲那样的说话者,其人性中哪怕还有萤火般的善,也会被煽亮? 母亲去世多年了,她与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还时时浮现在心中,浸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世,却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⑦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声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深深的海洋》。歌声迅速在我心里结出一张蛛网,把我平时隐藏在心底的忧郁像小虫般捕粘在了上面,瑟瑟抖动。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士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给他们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那女士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我们说句什么吧!”⑧(2)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再不能动,心里涌出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蔼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有删改)【小题1】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2分)&&&&&&&&&&&&&&&&&&&&&&&&&&&&&&&&&&&&&&&&&&&&&&&&&&&&&&&&&&&&&&&&&&&&&&&&&【小题2】解释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含义。(5分)(1)(2分)&&&&&&&&&&&&&&&&&&&&&&&&&&&&&&&&&&&&&&&&&&&&&&&&&&&&&&&&&&&&&&&(2)(3分)&&&&&&&&&&&&&&&&&&&&&&&&&&&&&&&&&&&&&&&&&&&&&&&&&&&&&&&&&&&&&&&【小题3】盲人夫妇中的丈夫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需要啊!”这句话表达了盲人夫妇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小题4】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笔墨颇少,但父亲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觑,试作分析。(4分)&&&&&&&&&&&&&&&&&&&&&&&&&&&&&&&&&&&&&&&&&&&&&&&&&&&&&&&&&&&&&&&&&&&&&&&&&【小题5】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在当今社会似乎已得到很多人的认同,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一告诫有何看法?(5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八点档(台湾)吴念真直到他医学院毕业、当完兵,然后进入著名的教学医院当第一年住院医师,并且把第一个月薪水拿给她之前,他从没看过母亲的笑容。他记得那天母亲很认真地看着薪水袋,好久好久之后才自言自语地说:“人家说我这么拖磨,总有一日会出头天……,他们都不知道,最悲哀的是你,我是在等你出头天。”他没父亲,没兄弟姊妹,跟妈妈同姓,身分证父亲那一栏之前始终写着“不详”,后来才改成空白。从小到大他从不曾像电影或电视里演的那样,在某个年纪时会问母亲:“我为什么没爸爸?”他说不懂事的时候不知道要问,到懂事的时候则根本不敢问。小学的时候,母亲每天得帮三户人家洗衣兼打扫,至于下午的时间,他记得母亲曾经卖过臭豆腐、炸粿、蚵仔面线等,而且放学时刻就会把摊子推到学校附近来卖给学生,所以一下课他就必须赶过去帮忙,生意高峰过后他就在摊子旁边写功课,直到卖完为止,没卖完的母子俩当晚餐自己吃。每当几个特定的孩子走过摊子前面,母亲总会小声问他:“你考试有没有赢他?”无论他的答案是有或没有,母亲接下来的话永远是:“人家他们的爸爸不是有钱就是在做官,你爸爸是死在路边被狗拖,如果你连读书都赢不了人,那你以后就准备去帮他们做奴才倒尿桶!”后来洗衣机方便了,摆摊子也常被警察抓,母亲只好转业,去一家当时开始流行的地下酒家当内将,那时候他已经念高中。他的便当和晚餐换成母亲从酒家带回来的剩菜,比起小学时代不仅花样多,而且豪华又丰盛,蹄筋、龙虾、鲍鱼、鱼翅不稀奇,他说:“甚至还经常吃到里头附送的牙签、酒瓶盖和烟头。”考上第一志愿医科的那一年春节,母亲终于带他回中部的老家“返外家”,听到母亲以那种故作卑微的语气跟几个脸上没什么表情的阿姨和低头抽闷烟的舅舅们说:“没想到这个从小被我用馊水养大的孩子也会考到医生!”回来的火车上,他终于鼓起勇气问母亲:“你少年的故事到底是怎样?”没想到母亲闭着眼睛装睡,很久很久之后才说:“免问啦,看电视就知道啦,我的故事……连续剧常常在扮。”几年后他的小阿姨心脏开刀,成了他的病人,查房的时候偷偷问她母亲的遭遇,没想到阿姨也同样说:“现在想想……,很像八点档的连续剧。”他说自己想像过无数次,原本以为会曲折离奇、悲情万分的故事,经阿姨一讲果然老套又无趣:母亲小学毕业后先在家乡的裁缝店当学徒,之后也没跟家里讲,自己偷跑到台北,介绍所帮她找到一个带小孩的工作,谁知道没多久却被这家人的大儿子侮辱了,人家是当官的人,给钱了事可以谈,其他打死不认帐,外公和舅舅们无力对外,只会骂母亲贱,母亲从此一去不回,带着小孩自力更生。就这样。“不过,结局还不错。”他说。两三年前一个夜晚,他被紧急叫进开刀房,救回一个知名官员的命,忙了一整夜,第二天他还主持记者会,跟媒体讲病况。当他累歪歪地回到家,听见母亲在房里叫他。他走过去,却发现门锁着,他敲敲门隔了好久之后他才听见母亲说:“我没事,免烦恼……我是说……我前辈子一定欠那个xxx非常多……让他侮辱没关系,还要这么辛苦替他养儿子,来……来……救他那条狗命!”【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结构艺术极为高超,开头部分采用倒序的方式,仅凭借“他”最终“出头天”就形成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欲望。B.在他小时候,母亲询问他考试成绩时说的话,可以看出年轻时的遭遇是她一生永远的伤痛,她内心充满对有钱人的仇恨。C.他念高中时常吃母亲从饭店带回来的剩菜,剩菜中“附送的”东西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作者对有钱人为富不仁的批评。D.在他考上医科后母亲第一次带他回老家这一段叙述中,“终于”和“故作卑微”两个词语流露出母亲压抑多年后的骄傲。E.小说以“八点档”为题,是因为“母亲”的故事在小说中人物看来,与晚上八点钟的连续剧故事十分相似,平淡而老套。【小题2】小说中有一些文字暗示了“他”的出身与平常人不同,请从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小题3】小说中母亲的形象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小题4】小说的最后两段,有人认为可以删掉,有人认为应该保留,你赞同哪种看法?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佛鼓林清玄①住在佛寺里,为了看师父早课的仪礼,清晨四点就醒来了。走出屋外,月仍在中天,但在山边极远极远的天空,有一些早起的晨曦正在云的背后,使灰云有一种透明的趣味,灰色的内部也早就织好了金橙色的衬里,好像一翻身就要金光万道了。②鸟还没有全醒,只偶尔传来几声低哑的短啾。听起来像是它们在春天的树梢夜眠有梦,为梦所惊,短短地叫了一声,翻个身,又睡去了。③最最鲜明的是醒在树上的一大簇一大簇的凤凰花。这是南台湾的五月,凤凰花的美丽到了峰顶,似乎有人开了染坊,就那样把整座山染红了,即使在灰漾的清晨的寂静里,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它不是纯红,但比纯红更明亮,也不是橙色,却比橙色更艳丽。比起沉默站立的菩提树,在宁静中的凤凰花是吵闹的,好像在山上开了花市。④说菩提树沉默也不尽然。经过了寒冷的冬季,菩提树的叶子已经落尽,仅剩下一株株枯枝守候春天,在冥暗中看那些枯枝,格外有一种坚强不屈的姿势,有一些生发得很早的,则从头到脚怒放着嫩芽,翠绿、透明、光滑、纯净,桃形叶片上的脉络在黑夜的凝视中,片片了了分明。我想到,这样平凡单纯的树竟是佛陀当年成道的地方,自己就在沉默的树与精进的芽中深深地感动着。⑤这时,在寺庙的角落中响动了木板的啪啪声,那是醒板,庄严、沉重地唤醒寺中的师父。醒板的声音其实是极轻极轻的,一般凡夫在沉睡的时候不可能听见,但出家人身心清净,不要说是醒板,怕是一根树枝落地也是历历可闻的吧!⑥醒板拍过,天空逐渐有了清明的颜色,但仍是没有声息的,燕子的声音开始多起来,像也是被醒板叫醒,准备着一起做早课了。⑦然后钟声响了。⑧佛寺里的钟声悠远绵长,犹如可以穿山越岭一般。它深深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钟声敲了几下,我算到一半就糊涂了,只知道它先是沉重缓缓的咚嗡咚嗡咚嗡之声,接着是一段较快的节奏,嗡声灭去,仅剩咚咚者的急响,最后又回到了明亮轻柔的钟声,在山中余韵袅袅。⑨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⑩钟声还在空气中震荡的时候,鼓响起来了。这时我正好走到“大悲殿”的前面,看到逐渐光明的鼓楼里站着一位比丘尼,身材并不高大,与她前面的鼓几乎不成比例,但她所击的鼓竟完整地包围了我的思维,甚至包围了整个空间。她细致的手掌,紧握鼓槌,充满了自信,鼓槌在鼓上飞舞游走,姿势极为优美,或缓或急,或如迅雷,或如飙风……?我站在通往大悲殿的台阶上看那小小的身影击鼓,不禁痴了。那鼓,密时如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轻时若微风,拂面轻柔;它急切的时候,好像声声唤着迷路者归家的母亲的喊声;它优雅的时候,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鼓声歇止有一会儿,我才从沉醉的地方被唤醒。这时“维摩经”的一段经文突然闪照着我,文殊师利菩萨问维摩诘居士:“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当场的五千个菩萨都寂静等待维摩诘的回答,维摩诘怎么回答呢?他默默不发一语,过了一会儿,文殊师利菩萨赞叹地说:“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后来有法师说起维摩诘的这一沉默,忍不住赞叹地说:“维摩诘的一默,有如响雷。”诚然,当我听完佛鼓的那一段沉默里,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佛鼓敲完,早课才正式开始,我坐下来在台阶上,听着大悲殿里的经声,静静地注视那面大鼓,静静地,只是静静地注视那面鼓,刚刚响过的鼓声又如潮汹涌而来。?殿里的燕子也如潮地在面前穿梭细语,配着那鼓声。(取材于林清玄的同名散文)【小题1】 本文题目为《佛鼓》,作者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静谧肃穆”的晨景图。请谈谈这样写的用意。(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结合具体文意,说说你对下列两句中加点词“雄辩”和“感觉”的理解。(4分)①凤凰花的色泽也是非常雄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听那钟声有一种感觉,像是一条飘满了落叶尘埃的山径,突然被钟声清扫,使人有勇气有精神爬到更高的地方,去看更远的风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 本文第13段画线的“几乎体会到了维摩诘沉默一如响雷的境界了”一句,写的是怎样一种境界?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自己获得的启示。(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本文第④段描写菩提树,并非只是一般的写景,它象征一种静默而坚强的精神,历经寒冬,守候春天,在沉默中孕育着新的生命。&B.本文描写女尼击鼓时,以她那“小小的身影”“细致的手掌”与佛鼓形成“不成比例”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作者此时心灵的震撼。&C.作者在文中多次出色地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比如用鸟低哑的叫声来衬托了出家人的身心清净,用极轻的醒板声衬托清晨的宁静。&D.作者虽然细致记述了听佛鼓的过程,赞美了佛鼓的丰富意蕴,但都是为了突出晨钟给自己留下的更深刻的印象和拂之不去的影响。&E、本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晨景,听醒板,听钟声,听佛鼓,每次内容的转换都衔接自然,文章最后以燕子细语作结,意味深长。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老 爱 情苏童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问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栽,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番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轮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看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柬,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老人说:“外套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套死的,外公今天也套死的。”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婪哩。”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采,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节选自《现代青年》2011年03期)【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的。【小题2】小说的标题“老爱情”有什么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小题3】小说中的“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小说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6分)【小题4】小说结尾说老人夜里12点陪着老妻去了,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不再转动了。有人说这个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你认为这个结尾是否应该删掉?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已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品&质约翰·高尔斯华绥我很年轻时就认识他了,因为他承做我父亲的靴子。他和他的哥哥合开一爿店,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我把幼小的脚伸到他跟前时,羞怯地问道:“格斯拉先生,做靴子是不是很难的事呢?”他回答说:“这是一种手艺。”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人们不可能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精华缝到靴子里去了。有一天,我有机会跟他谈了一件事,我忘不了那一天。我对他说:“格斯拉先生,你晓得吗,上一双在城里散步的靴子咯吱咯吱地响了。”他看了我一下,没有作声,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然后他说:“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对不起,它响了。”“你是不是在靴子还经穿的时候把它弄湿了呢?”“我想没有吧。”他听了这句话以后,蹙蹙眉头,好像在搜寻对那双靴子的回忆;我提起了这件严重的事情,真觉得难过。“把靴子送回来!”他说,“我想看一看。”由于我的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我内心里涌起了一阵怜悯的感情;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惨心情。“有些靴子,”他慢慢地说,“做好的时候就是坏的。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那不是我做的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东西。为了讲究时髦,我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这里疼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唯一的一次。“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再后来,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那几双靴子。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死掉了!”“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慈悲的上帝啊!”“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但是饿死——”“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据沈长钺译本删改)【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格斯拉先生的悲剧,展现了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的残酷现实。B.靴子的灵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格斯拉举止怪诞,对现代工业文明心怀怨愤,对品质的追求让他被认为是那个物质社会的怪人。C.格斯拉叫“我”把那双咯吱咯吱响的靴子拿来看看,表现了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因为这是他用心做成的,他相信靴子的品质。D.小说通过陈列靴子的橱窗的变化暗示了格斯拉经营的不善和最后的没落,也同样暗示了人们对格斯拉处境及死亡的漠不关心。E.本文叙事平淡,语言朴素,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既对格斯拉的“僵硬和迟钝”流露出遗憾,也对其不幸遭际深表同情。【小题2】请分析标题“品质”的深刻含义。(6分)【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4】一个手艺精湛的鞋匠最后饿死了,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怪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卖蚯蚓的人汪曾祺我每天到玉渊潭散步。玉渊潭有很多钓鱼的人。钓鱼旺季常可以碰见一个卖蚯蚓的人。他慢慢蹬着一辆旧自行车,有时扶着车慢慢走。走一截,扬声吆唤:蚯蚓来——有的钓鱼的就从水边走上堤岸,向他买。来买的掏出一毛钱,他就从一个原来装油漆的小铁桶里,用手抓出三十来条,放在一块旧报纸里,交过去。有人只买五分钱的,也有人要求再添几条。“添几条就添几条,一个这东西!”蚯蚓这东西,泥里咕叽,原也难一条一条数得清,用北京话说,“大概其”就得了。这人长得很敦实,五短身材,腹背都很宽厚,看起来是不会头疼脑热、感冒伤风的。衣服都是宽宽大大的,褪了色,而且带着泥渍,但都还整齐。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只有他刺了头,刮了脸,才看到本来的肤色。新剃的头皮雪白,下边一张红脸,看起来就像一件旧铜器在盐酸水里刷洗一通,刚刚拿出来一样。天天见面,熟了,我们碰到了总要点点头,招呼招呼,寒暄两句。有时他在钓鱼人多的岸上把车子停下来,我们就说会子话。我问他一天能卖多少钱。“一毛钱三十条,能卖多少!块数来钱,两块,闹好了能卖四块钱。” “不少!”&&&“凑合吧。”“您一直就卖蚯蚓?”“不是!我原来在建筑工地上当壮工。退休了。退休金四十几块,不够花的。”我算了算,连退休金加卖蚯蚓的钱,有百十块钱,断定他一定爱喝两盅。我把手圈成一个酒杯形,问:“喝两盅?”“不喝。烟酒不动!”那他一个月的钱一个人花不完,大概还会贴补儿女一点。“我原先也不是卖蚯蚓的。我是挖药材的。后来药材公司不收购,才改了干这个。”他指给我看,“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您怎么会认药材的?是家传?是学的?”“不是家传。有个街坊,他挖药材,我跟着他,用用心,就学会了。这北京城,饿不死人,你只要肯动弹,肯学!”我在玉渊潭散步,经常遇见的还有两位,一位姓乌,一位姓莫。乌先生在大学当讲师,莫先生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乌先生听我和卖蚯蚓的闲谈,问我:“你为什么对这样的人有兴趣?从价值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属于低级价值。”莫先生不同意乌先生的意见:“不能这样说。他的存在就是他的价值,你不能否认他的存在。”“他存在,但是充其量,他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填充物。”“就算是填充物,‘填充’就说明他存在的意义。你不能否认他也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极不重要的一部分。就像自然界需要维持生态平衡一样,社会也需要有生态平衡。从某种意义说,这种人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需要的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呼啸着前进的、身上带电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历史的遗留物。这样的人生活在现在,和生活在汉代没有什么区别,——他长得就像一个汉俑。”我不得不承认,他对这个卖蚯蚓人的描绘是很准确且生动的。乌先生接着说:“他就像一具石磨。从出土的明器看,汉代石磨和现在没什么不同。现在已经是原子时代一一”莫先生抢过话来,说:“原子时代也容许有汉代石蘑,石磨可以磨豆浆,你今天早上就喝了豆浆!”他们争执不下,转过来问我什么看法。我说:“我只是想了解了解他。我对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包括站在时代前列的人和这个汉俑一样的卖蚯蚓的人。这样的人在北京还不少。他们的成分大概可以说是城市贫民。捡破烂的、捞鱼虫的……我对他们都有兴趣,都想了解。我要了解他们吃什么和想什么。用你们的话说,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是个写小说的人,对于人,我只想了解、欣赏,并对他进行描绘,我不想对任何人作出论断。对于这个世界,我所倾心的是现象。我不善于作抽象的思维。我对人,更多地注意的是他的审美意义。你们可以称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个卖蚯蚓的粗壮的老人,骑着车,吆喝着‘蚯蚓——蚯蚓来!’不是一个丑的形象。——当然,我还觉得他是个善良的、有古风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他至少不是社会的蛀虫。”(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脸上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只看到风、太阳和尘土”,说明卖蚯蚓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经风霜但是身体强健。B.四十几块的退休金加上卖蚯蚓的钱,卖蚯蚓的人每月有百十块钱的收入,他自己花不完,每月都会贴补儿女一点。C.乌先生认为卖蚯蚓的人“长得就像一个汉俑”,这个比喻形神兼备,既写出人的外貌特征,又评价了他存在的价值。D.“这是益母草,这是车前草,这是红苋草,这是地黄……这玉渊潭到处是钱!”这句话表明卖蚯蚓的人既用心又会赚钱。E.这篇文章平铺直叙,情节比较简单,波澜不大;主要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活气息浓郁。【小题2】文中卖蚯蚓的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3】简析“我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这句话的含意。(6分)【小题4】乌先生和莫先生对话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