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怎么样避免挂科读

您当前的位置:&>&&>&
&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一句来形容现代人的大众阅读可以说再合适不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发布的《中国文情报告()》的调查结果表明,2012年仅长篇小说便从过去的年产2000多部,猛增到年产4000部,而这一数据还没有包括当今文坛最为庞大的文学存在&&网络文学。当代中国人的阅读选择广阔到何种程度,可以说不言自明。令人担忧的是,伴随着汹涌的阅读浪潮而来的不是国民阅读层次的提高,而是在媚俗世风影响下,走向浅俗的阅读和在科技发达、速食主义的影响下,数字化阅读带来的&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主要指的是对类似微博、手机短信这种短的内容,或者长的内容被拆散后,通过零碎时间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还包括网上的一些&百科&、&知道&等。)
& & 大学生的阅读有其精神的提升性,不同于一般读者阅读的休闲性。他们的阅读价值取向和阅读选择、接受能力,阅读的深度与大众阅读群体有很大的区别。但是调查也显示,大学生作为与互联网、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等媒介最为密切的群体,&浅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青年学子。其弊端如使人形成一种惰性化的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等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
& & 一份以山东大学理工科大一、大二为主,中文专业学生以大三为主的调查研究表明,山东大学学生中,43%(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拿出一定时间来阅读文学作品(括号内是中文专业学生调查数据,括号外是理工科学生的调查数据),而&几乎没有文学阅读&的为6%(0)。同时,每天用于文学阅读(包括网络小说、电子书等)的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有11%(47%),几乎每天都不读文学的为2%(0)。在购买文学书籍的问题上,43%(17%)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买书&,但也有55%(71%)的学生平均每月会买100元以下的文学书籍。&图书馆借阅&是大学校园内学生最主要的读书方式(理工科58%,中文系90%)。&阅读电子书或上网在线阅读&则是青年人喜好的阅读方式(理工科43%,中文系51%)。还有10%(6%)的学生喜好&在书店蹭书&。
& & 这一份调查表明在阅读状况和意向上,山东大学学生有着很好的积极性,同时显示了电子阅读在学生群体中的巨大影响力。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在阅读泛滥的时代,勤奋之外,大学生如何更有效地读书?如何把握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间的平衡?笔者采访了文学院李剑锋教授和两位对读书颇有心得的学生,希望能给山大学子一点启发。
& & 李梦琳是土建与水利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平时比较喜欢文学类的书籍,大概一周能读两到三本。除文学书籍外,还会读一些杂志和名人传记,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另外还有一些提高技能的书,比如自主学习CAD、PS的书。她说自己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有事没事就会翻上几页。李梦琳认为读书要抽自己心情好的时间去读,这样效率才会高一些,也更能体会读书的快乐。她强调读书要有侧重点。比如一般文学书籍,只是略读,只有一些名家著作,比如获得一些重量级文学奖的作品,或者很吸引她的,才会细看,感觉好的甚至还会反复多读几遍。说到喜爱读书的理由,李梦琳说,&看看杂志可以增长见识,让我们从书中的人生百态得到启迪,反思自己,增加自己的阅历。另外,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我很享受读书,真心的喜欢读书。每次在读书之前我都会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把书中的内容记在心间,我觉得这样才能实现读书的意义。 &
& & 张明珠是文学院2011级闻一多班的学生。她每天至少有3到4个小时的固定读书时间,一周完成一个长篇小说的阅读,一个月读完一本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如美学、哲学方面的书籍。用她的原话来讲就是&除了上课之外我基本上都在阅读。 &
& & 对于大学生该读什么样的书,张明珠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好书是经典之作,诚然,经典的作品如《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当然是不朽之作,无法超越,需要下功夫甚至用一辈子的时间去仔细阅读,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我们还需要多读一些不同类型的作品,对当下文学给予关注。有人说《鬼吹灯》、《河神》等网络文学或称为通俗文学算不上文学,但不可否认,任何作品都有可取之处,不管是畅销书还是网络文学,它在当下影响力如此之大,即使作为一种文学现象也应当给予了解,在它背后所反映的正是时下人们的阅读心态和阅读品味。将网络文学当做读书生活中的调味料,但不应该作为重点来阅读。 &
& & 提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张明珠有自己的一套好办法。&对于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书,我会先略读,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情节然后再读一遍去慢慢体会品味书的细节。每看完一本小说我都会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供以后翻阅回忆,每一次回味就能够勾起阅读时美好的回忆,再一次被情节感动。有时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一些经典著作,却不能够被书的内容所吸引,这个时候我就会进行反思,去查找资料,去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并及时与老师反映交流,关注书中的序言与后记,进一步去了解这本书的魅力。 &除了写读后感,及时的查阅资料与阅读思考之外,张明珠还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那就是自己写评论,每看过一本书,就会尝试着从评论家的角度站在总体的高度评价这本书,这样有利于加深对书籍的理解。
& & 有没有纲领性的读书秘籍呢?文学院李剑锋教授提出了四点建议。
& & 一、读书有纲有目。如今的书籍浩如烟海,泥沙俱下,如何读书成为每一个人面临的问题。李教授认为,不同的专业选择实际上就划定了一个读书的专业范围,就课程设置而言,分为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而这三种课的排列顺序又是不一样的,&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课是下面的基础,是支撑这个房子的,必修课是建这个房子必须用的材料,选修课就使你的房子盖得漂亮,有风格。 &基于这样的划分,他建议同学们,基础和必修是必须要看的。而怎样选择经典读本,李教授给出了&抓住学科的线,关注重要点&的方法。他以古代文学的学习为例阐释这一方法,&古代文学有上千年的历史,哪些是经典,在学科建设当中已经体现出来。就像是游览一处景观一样,导游说哪些地方是景点,必须要看一下。学习古代文学史也是一样,《诗经》、《离骚》、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你要去读。全文不能读,至少被选入作品选的部分你要全读。当你读得有兴趣的时候,再扩大开来。比如说你对杜甫感兴趣,就把和杜甫相关的书全看。 &每一个学科都有一个发展的脉络,抓住学科发展的这条线,关注这条线上重要的点,这些点大致可以看成是经典。
  二、读书有精有泛。书海浩瀚,读书一定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李教授认为上面提到的学科上的经典一定要精读,基础课需要的一定要细读,对于能进入心灵的书籍和感兴趣的东西要反复地读,&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老人家对吃饭的要求很高。每天必须吃的东西要精细地对待它,不能总是吃快餐和垃圾食品,这个东西如果吃太多的话,对身体不会有好处,身体是如此,精神也是如此。 &至于泛览这一块,他认为必须要扩展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定要把面扩展开来。感兴趣的可以多读,不感兴趣的翻翻题目而已,当你需要的时候,你知道这本书,再找回来读也可以。 &对于非专业书籍,李教授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问到文理生的差别时,李教授认为文科生、理科生都适合这样的读书方法,但是&读书无一定之规,开卷有益,你看多了自会找出自己的一套读书方式。只要读书,总是会有收获的,入心的营养总能够沉淀下来。 &
  三、读书也有好时节。李教授说他一直有一个观点,读书就像赶节气种庄稼一样,要读得及时。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境情绪之下会有不同的读书渴望。&你要趁着你拥有这种渴望的时候,抓紧读一批书,终生受益,你过了这个阶段以后,原来你感兴趣的东西可能就不想看了。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感兴趣,趁着这个机会抓紧看一些写爱情的诗歌,和爱情有关的小说,讲爱情的影片,你会对爱情在感性上有一个把握。同时,我们是读书人,不要在感性和感情的这个层面徘徊,要读一些评论和经典性的阐释,从理性上把握,你会获益匪浅。 &
  四、读书要厚积薄发。在谈到读书和发表的问题时,李教授认为,现在的评价体系有些急功近利。功利性的评价使学生的心很浮躁,为了测评去写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制造一些准垃圾。该用在读书上的大好时间被这些东西浪费掉,在浮躁中消耗掉。他告诫同学们应当厚积薄发,&好好读书,你心里有知识,将来的一天肯定会发挥出来,积累多了,自然成文章,不要被眼前的这一点蝇头小利局限住。眼前的利益不能不顾,但是不要被它牵着鼻子走,我们应当有这种自由的思想,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生活。 &
& 相关内容
? && ? && ? && ? && ? && ? && ? && ? && ? && ? &&
广告赞助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美国读大学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