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古诗带拼音散文300字左右

散文《九龙笛腾》
九龙笛腾&&&&&&&&&&&&&&&&&
10月31日上午,竹笛演奏家张国柱打来电话,告知“邵志培先生来北京参赛,得了金奖。晚上聚聚庆祝一下。”对于邵先生,笔者早有耳闻,并见过闻名中外的手雕玉笛,只是尚未谋面,有了这样的好机会,自当欣然前往。&&
聚会的地点安排在离国柱乐器店不远的新街口郭林餐厅。笔者在餐厅门口巧遇国柱和邵先生。进得门来发现,演奏家王次恒和《乐器》杂志著名编辑孟建军早已落座等候。&&&&
邵志培先生以雕刻玉石乐器名闻海内外,得过无数大奖,是名副其实的大师级人物。此次来京,参加轻工部工艺美术协会举办的玉石文化协会百花奖评比。邵先生的参赛作品石雕《九龙笛》得了金奖。大家齐声向邵先生道贺。邵先生频频还礼。&&&
笔者观察,邵先生个子不高,略显清瘦,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相询得知,乃牛年生人,已七十开外了。大家连呼:“不象,不象。”邵先生笑谈:“我们那里六十五岁就可以免费乘车了。我早领了证。可是售票员总是斜着眼看我,一定是不相信我有那么大岁数了,怀疑我蹭车占便宜。一生气,给他一块钱算啦!”几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邵先生亲切近人的笑谈,使大家如相识多年的老朋友聊了起来
邵先生祖籍浙江绍兴,自小受祖父“诗书礼乐”教育甚深。邵先生回忆道:“祖父家道小康,甚怜穷苦,每至年关,总要走街串巷,看到有人家黑灯瞎火,连灯都点不起,便从门缝塞几个铜板施舍与人。外公的板胡、笛子在当地很有名。”得家风熏染,长大后,邵先生进入了当地一个小剧团当演员,吹、拉、谈、唱样样精通。
艺术人生,德字为先。良好的家庭教育,使邵先生深知“做事先做人”的道理。邵先生回忆道,当年,自已的石雕处女作――“石雕龙笛”拿给笛界一大师级人物看,没想到却被其窃为己有,并申报了专利。邵先生一怒投诉到法院,最后还是被有关领导拦了下来,理由是“他是名人,影响太大。”在艺高德更高的邵先生顾全大局、委屈自忍的情况下,这一大丑闻才未公之于世。&&&
谈到“艺德”类的话题,邵先生兴致勃勃地拉开了话题,向大家讲述起寻觅到“宝石”的经历。一日,在石矿坑口,见一少年,负石攀爬。邵先生前去查看,发现这是一块青田石中极为罕见的“秋葵黄”。邵先生介绍说,民间有话:“金有价,玉无价。”黄金,现价最高300元一克;最好的玉,3000元一克;最好的石头,5000元一克。这块“秋葵黄”重137斤(如果按市价,合3.425亿元人民币。下同。),“九龙笛”重一斤半(合375万元)。面对邵先生问价求购,少年唤来井下挖石的父亲。老实厚道的山民嗫嗫地说:“给点钱就拿走吧。”在这人欲横流、拜金成癖的世道,挖出宝石的人竟道出这样一语。邵先生大受感动了,赶忙“亡顾左右而言它”。邵先生拉着少年的手道:“为什么不去上学?”答:“没钱。”钱!……“这样吧,石头我拿走,孩子我也拿走。孩子就是读到博士,所有的费用我包了。”邵先生手携“无价之宝”,更承“一诺千金”,带子而归。&&
听着邵先生讲述“宝石”的故事,笔者不禁想到中华民族的“石文化”。
太古鸿蒙,混沌未开。当上帝之手拨动时钟,时间开始了。零点零分零秒,大爆炸轰然响起,万物奔突咆哮,宇宙核四分五裂;160亿年后,地球形成了,又过了40亿年,地球有了生命活动;距今480万年,人猿相揖别,腊玛古猿、蝴蝶古猿相继从树上下来,走向茫茫草原。大约300万年前,被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对于自然的对象化劳动”中,人类制造石器工具的时代开始了,同时,击发出人类最初的原始思维和审美意识。&&
石块,是人类接触时间最长的自然物。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起因,必须到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对于人类的影响中去找。当一天的辛劳结束时,我们某位天赋极佳的祖先,手握石块,横卧草原,仰望星河,突发奇想,那星星原本与石头是一体的,石块在劳动中发挥的神力来自苍天所赐,于是萌发了远古的石崇拜、石图腾心理冲动。由此,引发了中华民族原始的美丽神话。&&&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叩天发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生命由何而来?古史传说:“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石中不但诞生出禹的儿子,就连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大禹,也是石中所生。《淮南子.修务》云:“禹生于石”;《蜀王本记》:“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原始先民们认为人类的祖先是石头生的,于是赋予石头以生殖神祗的职能,由此,便出现了灵石信仰、神石图腾,即对石头的崇拜,关于灵石的礼俗也应运而生。人们向某些特定的石头(石祖)顶礼膜拜的风俗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存在着。&&&&
石头,除了关于生命之源的探索和尊崇外,更给了我们伟大的哲学――辩证法。人类对象化劳动,首先是从制造石器开始的。石器的制作使得人类从一种自然物的身上,培养了对于质地、光泽、颜色的敏感,而且还培养了对器物形体的巨大的感受力。当我们聪明的祖先打磨一片石斧时,逐渐醒悟到左右两面的打磨,比单纯仅从一面打磨的石斧要利快,于是,得到大自然的启示:一左一右,一阴一阳,对立统一,万物如此。这是人类思维史上的伟大觉醒。从此,人类从打磨一片石斧到打造太空航天飞机,再无新的思维模式,并建立起人类文化,不可遏止地自山顶洞冲向太空。&&
相传人间最美妙的音乐的七声音阶,也是石头自天上传播来的。在远古时代,人民处于草昧蛮荒之中,所谓文化生活也仅及“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也就是敲打着石块,随着声响节奏,翩翩起舞。这时有位名叫师旷的青年,家境贫寒,酷爱音乐,能用一片树叶吹出十几种鸟叫和人们喜爱的民歌,劳苦大众听得乐而忘返。师旷见到那么多的人喜爱自己的音乐,便想着用什么办法把这些动听的音乐记下来,传教给百姓们。师旷得到仙人的指点来到仙界,看到数十名仙女,人持一件乐器,,有的吹,有的弹,有的拉,有的唱。她们中间一位红衣仙女,正演奏着一架七弦宝琴,琴声优雅动听,回荡天宇。师旷向红衣仙女诉说了为人间百姓谱写音乐的心愿,红衣仙女答应他的请求,并提出只要师旷不触碰自己,便可跟随他赴人间传播音乐。师旷携红衣仙女返回人间,传播音乐,男唱女随,琴瑟友和,其乐融融。但是,红衣仙女就是不把记谱的方法教给师旷,原来两人相爱了,一旦道破天机,红衣仙女就要返回天界,与师旷分手。
一次,两人奏乐,流商畅羽,响遏行云,高山流水为之驻足,瑶池琼海为之扬波。师旷兴奋得忘乎所以,情不自禁地拉起红衣仙女,载歌载舞,不想触犯天条,红衣仙女轰然倒地不起。师旷急忙拥抱在怀时,只见红衣仙女已变成一块红色七孔小石碑。师旷追悔莫及,泪如雨下,抚碑痛哭,昼夜不息,不久变成了瞎子。
瞎了眼的师旷,每日怀拥七孔小石碑,表达对红衣仙女思恋忏悔之情。忽然,他的手轻拍到石碑的小孔处,竟有“铮、铮”之声发出,拍遍七孔,“哆、来、咪、发、唆、啦、唏”,七音俱全。原来红衣仙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将音乐传到人间。师旷欢喜若狂,急忙记下这七个音阶。之后,他用这七个音阶,谱写了一首又一首曲子,广播人间,成为中华民族的乐圣。历史传说是悲怆而美丽的,也可能仅仅为虚构的民间故事,然而,七孔红色小石碑――七音碑,却确有其物,被尊为宝物,矗于佛家圣地法门寺,得到人们的世代供奉,不幸毁于“文化大革命。”历史上确有师旷其人,其姓无考,名旷,字子野,目盲,乃春秋后期晋国的宫廷乐师,曾历事悼公(前572-前558年)、平公(前557-前532年)两代君主,精于审音调律,汉代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盐铁论.刺复》:“师旷之谐五音也,正其六律而宫商调。”
在石器的发展历史上,随着日常生活对于切、削、割、刮需要的增长,脆硬的小石片进入石器制作中,从而相当一些色彩美丽的石料为原始人所选用。小石器比大石器明显具有色泽上的优势。这对激活原始人沉睡的审美意识潜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色彩是审美的第一要素,这是为人类主要通过眼睛接受外界信息这一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从考古发现上看,距今八、九十万年前,陕西蓝田人已经能够用锤击法加工石器。北京人晚于蓝田人。1929年,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第一具完整的北京人头骨,震动了世界考古界。北京人的形态比蓝田人进步,身躯的骨骼和现代人差不多。脑容量平均1059毫升,而蓝田人只有780毫升。北京人掌握锤击、砸击、碰钻等打制石料的方法,能够制造复杂、精巧的石器。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能够制作出种种精巧的装饰品了,他们大多数装饰品是穿孔用线带穿成串佩戴的,用白色石灰岩制作的石珠最为精巧细致,直径最小的仅6.5毫米;制作时先把一块小石片小心地敲成四方形或多角形,然后把它磨平,再从背面钻孔;还有钻孔的小砾石,原料为绿色火成岩,长近四厘米,一面经过人工的研磨,孔是从砾石的两面对钻的;懂得对钻,而且对的相当准确,这只有在智慧和技巧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办到。&&&&&
雕刻技艺与音乐的“缘分”深远。三峡奉节出土的鸟形石雕、石哨、和刻有画纹的剑齿象牙雕,把人类原始艺术向前推至14万年前。考古发现,三至五万年前灭亡的尼安德特人,已开始在骨头上刻划图案。前苏联出土的雕刻有音孔的“骨哨”,据测定已有两万年以上的历史。1986年5月,被誉为“令人难以想象的工艺水平和七声音阶的运用”距今8000余年的“舞阳贾湖古笛”出土,将音乐史上的某些结论推翻。据《中国民乐》(日)转载《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报道:亦早在1986年,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出土一枚“骨笛
”,经专家们二十多年来复原修补,终于奏出《国歌》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专家认为,这支“骨笛”的成功演奏,表明早在约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认识和掌握了乐器的制作技术。对这支“骨笛”的研究,也是我们重新审视古人科技发展水平和古代人类的社会形态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历史的车轮轰然前行。我们有幸生在当代,因此,才有幸亲眼目睹国宝“九龙笛”。&&&&
大家闲聊中,国柱提议:“把国宝拿出来,欣赏欣赏。”&&
邵先生从随身提袋里拿出一精美锦盒,打开后,大家惊呆了。只见:“九龙笛”通体绿黄相间,油润细腻,闪闪发光,夺人心魄;九条龙盘曲回绕,张牙舞爪,博浪戏珠,喷云驾雾。早知道邵先生得“民间一绝”、“吉尼斯认定”的美誉,今日亲见,始知人类经百万年之打磨,中华民族经数十万年之雕刻,才得此物,始信刚才邵先生“无价之宝”所言不虚。&&&
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岂有见到“龙”不振奋的?&&&
相传龙王爷晚年得子,且一胞九子。九条龙九种颜色,九种能耐,九种性格。老大赤龙为火龙;老二橙龙为食肉龙;老三黄龙为兴风龙;老四绿龙为掌管潮讯;老五蓝龙善霹雳闪电;老六棕龙贵相土理地;老七紫龙喜好绫罗绸缎;老八黑龙为水龙;老九白龙则管理鱼鳖虾蟹。九是阳数的最大,象征着皇权和天子至尊。&&
中华民族古圣贤王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等,均有龙之态、龙之功、龙之誉,融合、团结、创新、奋进,成为龙文化的显著特征&。&&&&
在以“比德”为美的先秦时期,龙被誉为君子之德。《仪礼.乡射礼》郑玄云:“蛇龙,君子之德也。”《庄子.天运》篇云:“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归老聃哉!’”孔子拟老聃为龙,此龙既养乎阴阳,以其灵变多化则比德了智者的深邃难识。《离骚》云:“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其“飞龙”自是以智兽比君子。在先秦,灵变有章的龙之象,同智者难测之意,又正是相表里的。&&
在大家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中,笔者问邵先生:“此宝物何以雕成?”&&&
邵先生举起手道:“就凭这双手拿刻刀,一刀一刀雕出来的。前几年坐公交车,不慎将一指掰断,险些残疾得无法雕刻。这九条龙中口的牙,都是刻出来的,要用放大镜才看得清楚。”笔者细看,果然如此。汉魏以后,关于龙的意象愈变愈奇,以致被神化为一种形象极为奇特的怪物。宋代的罗愿《尔雅翼.卷26》引王符说:“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闻一多曾指出,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实际是中华大地上许多氏族和部落联盟大融合而形成的伟大图腾,因此,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应该说,几千年来,“龙”图腾的艺术形象是极其复杂的。邵先生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不仅是九条龙,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真实写照。&&&
说话间,国柱拿起“九龙笛”吹了起来,笛声清脆透亮,饱满圆润,穿屋裂嵴,飞向太空。大家再次兴奋得热烈鼓掌,此笛此声,使人们明白了古人为什么称“金声玉振。”古人云:“玉,乃石之美者也。”玉笛,就是石笛。《晋书.律历志》:“舜时,西王母献其昭华之琯,以玉为之。”这是发生在4200年前的事。过了约2000年,此国宝为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宫索得。据晋葛洪《西京杂记》载:“玉管长二尺三寸,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琯’。”千年后,走向盛唐,玉笛更成为朝野争捧的宝物。&
随着历史走向盛唐的脚步,笛子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爱羯鼓玉笛,云八音之领袖”的唐明皇——玄宗李隆基,常常暗携玉笛临朝,一边听着臣子们奏议,一边偷偷抚弄着怀中的玉笛,急盼着下朝后跑到后宫,去当他的“八音领袖”。《明皇杂录》:“上初自蜀回,夜来乘月登楼,命妃侍者红桃歌《凉州》,即妃所制。上亲御玉笛为倚曲,曲罢无不感泣。因广其曲,传于人间。”唐明皇不仅“倚曲”(伴奏——笔者)水平绝高,还自制笛曲。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载:“《阿濫堆》(堆,音追――笔者注),《中朝故事》云:‘骊山多飞禽,名阿濫堆,明皇御玉笛,採其声,翻为曲子名,左右皆传唱之,播于远近,人竞以笛效吹。’故张祜诗云:‘红树萧萧阁半开,玉皇曾幸此宫来。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犹吹阿濫堆。’”&&&
被诗人余光中颂为“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似亦钟情“玉笛”。作为胡人的李白曾咏:“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是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悲主情。”(《观胡人吹笛》)即便在皇帝身边随王伴驾,李白的注意力仍在“玉笛”:“韩工吹玉笛,倜傥流英音。风吹绕钟山,万壑皆龙吟。王子停凤管,师襄掩瑶琴。余韵度江去,天涯安可寻。”(《金陵听韩侍御吹笛》)在李白笔下,听皇帝身边的韩侍御吹玉笛,令自己心醉神往,就连至圣先师孔子的古琴老师师襄也要把琴藏起来了。辞别朝廷,漫游天下的李白,还是要借“玉笛”安慰思友思乡之情,为世人留下著名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北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子,古人称“其声笛笛然”、“荡涤邪志,纳之雅正”,故名之为“笛”。战国时大哲学家邹衍,人传能呼风唤雨。《论衡.定贤篇》载:“燕有谷,气寒,不生五谷。邹衍吹律致气,即寒更为温,燕以种黍,黍生丰熟,到今名之曰‘黍谷’”。邹衍吹笛作法,感天动地,暖土丰收,可见笛子的“神力”。千年后,李白赋诗唱道:“燕谷无暖气,穷岩闻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邹衍谷》)笛子这一伟力似使我们民族产生“笛崇拜”现象,每遇困境,吹笛壮志,古今皆然。《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延伯危冠长剑,耀武于前,僧超吹《壮士歌》于后,闻之者懦夫成勇,剑客思奋。”据载:伟人毛泽东在井最困难时,夜半星稀,风掠霜染,岿然稳坐,吹箫自娱。(古笛、箫不分。);刚刚逝去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身陷美国,枪毙之声扰耳;思念故乡,以命之殉无憾时,在夫人的钢琴伴奏下,悠然地吹起竹笛。所以,战国宋玉《笛赋》称笛子可“安心隐志,可长久兮。”;汉代马融《长笛赋》赞笛子“可以通灵感物,写神喻意。”&&&
笛子在我国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笛子作为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最重要的标志性实物之一,非但没有进入博物馆,反而至今尚活跃在亿万人民的生活中,伴随着我们古老伟大的民族走向现代化未来。这一伟大的文化奇观,激发着众多志士仁人热爱笛文化、研究笛文化、弘扬笛文化。笔者欣赏着“九龙笛”,向大家建议道:“我们要创造条件,把中国笛子申报成世界文化遗产。”大家热烈响应。&&
笔者问邵先生:“自古国宝均有名。九龙笛叫什么名字啊?”&&&&
邵先生自豪地说:“它的名字叫‘腾’。我把它献给伟大祖国60年华诞,献给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腾!”
&&&&&&&&&&&&&&&&&&&&&&&&&&&&&
&日&&&&京南寓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整理:&&时间:&&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译文一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译文二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赏析: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1]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公元四到六世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处在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先后建立了北魏、北齐、北周等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 北朝民歌主要是北魏以后用汉语记录的作品,这些歌谣风格豪放刚健,抒情爽直坦率,语言质朴无华,表现了北方民族英勇豪迈的气概。这首民歌《敕勒歌》最早见录于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的第八十六卷《杂歌谣辞》。一般认为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它产生的时期为5世纪中后期。
在史书中,最先提到《敕勒歌》的是唐朝初年李延寿撰的《北史》卷六《齐本纪》:公元546年,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率兵十万从晋阳南向进攻西魏的军事重镇玉壁(今山西南部稷山县西南),折兵七万,返回晋阳途中,军中谣传其中箭将亡,高欢带病强自设宴面会大臣。为振军心,他命部将斛律金唱《敕勒歌》,遂使将士怀旧,军心大振。
《敕勒歌》作者到底是谁,各界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斛律金是作者之一,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就是斛律金。而有人认为斛律金只是已知最早的演唱者,而非作者
如果您对感兴趣,可点击查看
免责声明:作文大全为公益性学习网站,内容来自于网友自由投稿或互联网搜集,作文大全所有作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商业用途或转载请与原作者联系。本站要求作文投稿系本人原创。对非授权来稿,本站将立即删除。如有文章侵犯作者权利,违规,请联系本站删除。
Copyright &
Inc.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号-2 - 法律顾问:张律师散文&&&&&再见康健
&&&&&&&&&&&&&&&&&&&&&&&&&&&&&&&&
再见康健&&&&&&&&&&&
&&&&&&&&&&&&&&&&&&&&&&&&&&&&&&&&&&&&&&&&&&&&&&&&&&&&&&&&&&&&&&&&&&&&&&&&&&&&&&&&
&& 本文的“再见”,不是“Bay
Bay”,而是再次见到的意思。笔者于10月3日随金效左等一行人,前去厂桥一号,拜访孙再庆。再庆提前得到消息,准备了康健的上百张照片。再庆笑着说:“我连康健的中学毕业证书都准备出来了,你们看吧。”望着这熟悉的小院,看着张张熟悉的面孔,笔者大有再见康健之感。&
再庆准备的照片摆了满满两小桌,其中有两份法文报纸,座中无人识得。只见上载几幅很大的新闻照片,康健与几个法国友人微望着我们。再庆介绍:“这是康健在法国学习时照的,具体情况就不清楚了。”
10月8日上午,在家中,笔者研究歌剧,读孙慧双著《歌剧翻译与研究》;突然,书中一段话引起我的注意:“皮里松在法国最著名的、在西方歌剧界有广泛影响的法文杂志《歌剧舞台》月一期撰文写道:‘我刚回到法国,就在巴黎鲁瓦西机场迎接苗青和王慧英这两位未来卡门。她们将到南希市与扮演唐何塞的康健和扮演斗牛士的贾琦一同接受雅克林.布吕梅的严格培训。’”&
噢!康健,老朋友,这是你第二次前来与我“打招呼”了。&
读毕该书第一章《卡门疑团》,我才了解到历史概貌,不由得联想起在再庆处看到的两份法文报纸。让我们追溯历史(引述孙慧双书相关内容),解读当年法文报纸登载的康健与法国友人新闻及大幅照片的“奥秘”吧。&&&&&&&
1981年,根据中法文化交流协定,中央歌剧院提出要在法方的协助下,排演《卡门》。法国方面对于中国人能否胜任这样一部世界著名歌剧的演出毫不掩饰地表示了担心。法方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这部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比才作曲的歌剧,是近百年来各国上演率最高的经典作品之一。中央歌剧院虽然演过《茶花女》等西洋歌剧,但在十年动乱之后排演《卡门》这样的高难度的大型歌剧还是第一次。&
歌剧《卡门》描写的是美丽的波希米亚姑娘卡门和英俊的龙骑兵唐何塞之间的一场扣人心弦的爱情悲剧。先是卡门和唐何塞热烈相爱,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卡门又爱上了斗牛英雄艾斯卡密尤。唐何塞受不了爱情妒火的煎熬,终于在欢腾的斗牛场外,不顾一切地杀死了卡门。&
中方下定决心,法方排除万难。《卡门》准备期间所碰到的问题实在是不胜枚举。最重要的问题是谁象卡门?谁能演卡门、唐何塞?经选定后,便是殊死的排练。法国专家事后说:“‘殊死’一词,或许读起来感到有些言过其实,但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和证人,可以证实各位演员都不仅在拼体力,而且在拼心力,殊死地完成演出任务。其中有的演员整天甚至晚饭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排练场上滚爬过来的。他们有些人摔得全身是伤;有的人每天打针,甚至在演出当天仍是打了针即刻上场;有的人牙肿痛得无法开口说话,却硬是要坚持在台上演唱。”&
1982年元旦,北京天桥剧场第一次响起中国人用自己的语言演唱的《卡门》。当时,法国电视台派员录音录像,并通过欧洲电视网向48个国家播放了演出实况。一位意大利声乐教授在《钢琴时代》杂志上赞叹道:“我带着极为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聆听了这用中文演出的《卡门》,它无论在风格上还是技术上都是第一流的。”担任《卡门》指挥的法国指挥家皮里松说:“歌剧《卡门》问世一百多年来,早已征服了全世界。是真的早已征服了全世界吗?《卡门》在中国上演之前,尚有很大的空白。只是到了1982年元旦之后,才真正填补了这块空白。”&&
作为法国著名指挥家,皮里松赞叹道:“能把《卡门》演好,简直是个奇迹。这部歌剧要求演员具有杰出的才华,才能把各个不同的角色演得恰如其分。中央歌剧院的演员们尽管年轻,却能进入角色,深入体会距自己的天性和感情都甚远的那些人物的性格,在表演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当那些来自巴黎的音乐评论家们看到我们的首演时,都不断地发出阵阵的赞美声。这是我永远也无法忘怀的。”
皮里松说:“赞美声很快传到巴黎,以至夏尔.科罗斯协会的评审团都为之欢喜若狂,决定授予用中文灌制的《卡门》唱片1983年唱片大奖。”&
全部由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年青歌剧演员用中文演唱的《卡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一成功不但属于中国人,而且激起世界媒体的热烈报道。法国最有名的、以严谨著称的《世界报》音乐专栏特派记者雅克.隆尚用浪漫的笔调报道说:“一组由法国人导演、由中国人用毛泽东的语言演唱的《卡门》,1月1日在北京首演获得了相当罕见的成功。”《巴黎日报》风趣地报道:“卡门在距法国1万3千公里的异国,度过了光彩夺目的一生,斗牛士变成了人们亲爱的朋友。”法国通过国家电视系统,向世界许多国家转播了中文《卡门》的首演实况录音和录像。法新社、美联社、卢森堡、日本电台、西德报纸,甚至非洲等国家的报纸,也都发了赞益性的消息,给予很高的评价。
我们还要感谢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负责声乐训练的雅科琳.布吕梅夫人。她是法国文化部声乐督察员、南希音乐学院教授、南希大歌剧院歌队负责人。她是国际各种艺术奖获得者中的明星、曾经扮演过多种角色。她从1947年至1959年在巴黎喜歌剧院扮演过12年的米开拉(《卡门》剧里角色。),曾经5次帮助歌队排练这部作品。她对《卡门》了如指掌,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使我们的声乐演员得到极大的教益。&&
1982年元旦,用中文演唱的《卡门》走上中国舞台,连演25场,场场爆满。世界名剧来到龙的故乡,吸收了龙的灵性,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再创造,成为中国的《卡门》。它标志着中国歌剧走向世界。中法艺术家的精诚合作,被誉为“文化合作的典范”,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在这一页上铭刻着我们杰出的战友的名字。
1981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艰辛的时期。工作压力自不待言,抚育后代更让我们备尝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锅、碗、瓢、盆”交响曲中,忙得昏天黑地度过的。记得那年夏天特别热,忙完白天的工作,夜晚来临,还要照顾不满一岁的女儿。那时,没有空调,又不敢开电扇吹,怕小女受不了,两口子只好推着小车到天安门广场。好容易有点凉风了,回家吧。谁知刚出广场,熟睡中的女儿就闹起来,只好又回到广场中央。待回得家中已凌晨3点了。才睡下,忽听爱人惊呼:“闺女撒尿啦!”急忙起身看时,发现女儿甜甜熟睡,却原来笔者的汗水早己浸湿半片凉席。待起身收拾停当,天已放亮,又要抱着孩子挤公交车上班了。真如俗语所言:“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呀!如今,女儿已成人,闲话当年,她吃惊地瞪大眼睛,痴痴笑着说:“呦!爸爸、妈妈辛苦啦!”&&
是呀,辛苦更有辛苦人啊!在我们共同履行着应尽的责任时,我们的战友康健肩负着民族的使命,西渡巴黎,苦苦奋斗。&
那个年代,文革刚结束,改革开放还是悬念。外电天天散布“谁来养活未来的中国?”我们也承认,文革使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世界在担心如果十几亿中国人饿得满世界疯跑可怎么办?当时,思想解放运动刚刚落幕,人们“左”的意识形态还很严重,孙慧双先生的书中透露,有人反对《卡门》上演,担心引发青少年犯罪。权威人士特意撰文道,经查过公安档案,有因看黄色书刊犯罪的人,但没有发现因看《卡门》犯罪的青少年。《卡门》演出的决策背后,我们分明看到了邓小平挥动着的改革开放的巨手。而《卡门》演出的成功,带给中国和世界的恐怕远远不止文化艺术上的意义。&
世界上有一种舆论,说中国人聪明,理由是美国科学家大多是中国人云云。以笔者看,这其实是误解。西方人信奉:“我思故我在”,中国人的圣人孔子教导自己的民族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得到的智慧显然比仅“思”来的多且好。两千五百年来,“学”与“思”已形成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性格。&&
展开这两张尘封了近30年的法文报纸,我们似读懂了什么。新闻照片上的康健,以一米八之岩岩若松之躯,调皮幽默、自信而令人陶醉之玉山将崩之笑,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人没有饿得满世界乱跑,而是堂堂正正地来了;我们善于学习世界优秀文化;今天,我们向世界学习;明天,世界要向中国人学习;中国人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笔者看过许多世界知名的歌唱家扮唱《卡门》里的唐何塞,如:卡拉雷斯,扮相、歌唱都是一流的,但身量架子不够魁伟。相比较而言,康健扮唱的唐何塞堪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中被誉为美男子的多明戈媲美。这太给中国人争气了。感谢孙再庆、金效左,她(他)们的辛劳叫我们一赌英雄本色。让我们应和着康健放声高唱《卡门》唱词:&
&&&&&&&&&&&&&&&&
&& 卡门,你使我如醉如梦。
&&&&&&&&&&&&&&&&&&
&卡门,卡门,我爱你!&
&1、学与思:《论语.为政第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岩岩若松,玉山将崩:《世说新语》:“嵇叔夜(康)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
&&&&&&&&&&&&&&&&&&&&&&&&&&&&&&&&&&&&&&&
&&&&&&&&&&&&&&&&&&&&&&&&&&&&&&&&&&&&&&&&&&&&&&&&&&&
京南寓中&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诛仙敕勒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