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在森林里被盗贼抓住探险,你看到什么建筑或者遗迹会让你吃惊?

多云 7℃~21℃
18人去过这里, 0条目的地点评
这个地方还很荒芜,如果你去过这里,就来分享关于它的信息吧。
穷游城市住宿
价格比同星级平均水平低32%, 评分比同星级平均水平高7%
同等级酒店中评价No.1
同等级酒店中评价No.2
评分比同星级平均水平高16%
1个游记中提到
价格比同星级平均水平低27%, 评分比同星级平均水平高13%
同等级酒店中评价No.1
价格比同星级平均水平低16%
奥索尤斯推荐行程
Spirit Ridge Vineyard Resort & Spa
奥索尤斯交流区
热门最新精华
这个城市暂时还没有高质量游记,来做第一位贡献者吧~
《开场白》我,摩羯座。对于热爱的东西执着得可怕,比如吃,比如旅行。十多年前来到加拿大,定居在BC省,至此爱上这个地方。微博:/YixinMollyYangInstagram: /yixin_molly_yang微信公众号:yangyixin-1229加拿大的中产阶级是中流砥柱。大家都守着一份朝九晚五不用加班的稳定工作,一年有两
暂时没有关于这个城市的问题,提出你的问题,在这里让我们大家帮助大家~
暂时没有穷游er结伴去这里,发帖找个旅伴吧~
暂时没有好友点评过这里,去关注更多点评达人吧~
去过这里的穷游er还去过
热门旅游目的地
相关旅游目的地社区广播台
热门推荐:
震撼的史前文明存在吗?盘点发现的史前文明遗迹(多图片)
主题帖子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3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7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393, 距离下一级还需 607 积分
THX.jpg (88.63 KB, 下载次数: 9)
13:15 上传
0.jpg (23.7 KB, 下载次数: 9)
13:15 上传
  图中左右圆圈中是放大后的三叶虫。
  一九六八年的一个夏天,一位美国的业余化石专家在位于犹他州附近,也是以三叶虫化石闻名的羚羊泉敲开了一片化石。这一敲不但松动了一百多年以来现代人类所笃信的进化论,更替人类发展史研究敲开了另一扇门。
  这位名叫威廉·J·米斯特的美国人在敲开这片化石之后,赫然发现一个完整的鞋印就踩在一只三叶虫上,这个鞋印长约二十六公分,宽八·九公分。从鞋印后跟部分下凹一·五公分来看,这应该是一双和现代人类所穿的便鞋类似的鞋子,也就是说这只鞋子的主人是生活在一个有一定文明下的环境。令人纳闷的是,三叶虫是一种生长于六亿年前至二亿多年前的生物,换句话说,在这久远的历史时期之前,是不是有着和我们一样的人类文明存在?
  1968年,业余化石专家米斯特在美国犹他州发现踩在生活于六亿年到二亿多年前的三叶虫上的鞋印。鞋印放大后,看见左上方有只三叶虫。
  这样的疑问其实早在十九世纪就存在了,1822年的《美国科学杂志》卷五上,清楚地描述了由法国探险家在圣路易南,密西西比河沿岸所发现的一连串脚印,每一个脚印都清晰的显示人类脚掌底部的肌肉曲线。就在同一地点还发现有一道很深的压痕,长二英尺,深一英尺,似乎是由卷轴或纸卷筒所形成的(参考1885年《美国古文物研究》卷七,P.364-367),而这两个遗迹都是存在于距今有三亿四千五百万年前的密西西比纪石灰石上。
  这样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在上亿年前除了有人类存在的可能性之外,当时的人很可能也具有造纸技术等文明。
  另一个类似但是更为有趣的发现,是一位美国业余地质学家在美国内华达州的Fisher峡谷内,发现了一块带鞋印的化石。这个化石是由于鞋跟离开地面时所带起的泥土造成的,鞋印的保存出奇的好,并且这块化石的年代可以追溯到2000亿年前的三叠纪石灰石。化石被发现的时间是1927年,不过当近期的科学家以显微摄影重现这个遗迹时,才发现鞋跟的皮革由双线缝合而成,两线相距三分之一寸平行延伸,而这样的制鞋技术在1927年是没有的。加州奥克兰考古博物馆荣誉馆长SamuelHubbard针对这个化石下了这样的结论:“地球上今天的人类尚不能缝制那样的鞋。面对这样的证据,即在类人猿尚未开化的亿万年前,地球上已存在具有高度智慧的人……”
  而中国一位著名的化石专家海涛在新疆的红山也发现了奇特的类似人类鞋印的化石,距今约二亿七千万年。鞋印的印迹全长26公分,前宽后窄,并有双重缝印。鞋印左侧较右侧清晰,印迹凹陷,内呈中间浅两端深,形态酷似人类左脚鞋印,由于这个脚印与美国Fisher峡谷的发现相似,被人称为新疆的“奥帕茨之谜”(意为不符合那一地层时代的出土物)。
  海涛在《地理知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说,这种“奥帕茨”现象预示着地球上生命、文明演化轮回可能性的存在。
  伴随着上亿年前人类足迹出现的,除了纸卷筒遗迹之外,还有恐龙化石脚印!这些足迹发现于1970年,地点在美国奥克拉荷马州的克里佐山谷,年代介于1.55亿年到一亿年之间。其中一个鞋印前后距离还长达50.8公分,左右宽约20.32公分,而在离这些鞋印不远处竟有几个恐龙脚印。这样大的脚印也在其他地方被发现,如美国的维吉尼亚州发现的长36公分的脚印、以及在堪萨斯州巴克斯塔矿区砂岩中发现的巨型足迹,长约90公分等。这些脚印的尺寸都远大于我们一般现代人的脚印,而且年代都在一亿年之前。这几个脚印化石,一下子把人类存在的可能性拉到上亿年前,强力地撼动了进化论的框架。
主题帖子积分
 不过更令科学界感到讶异的是一些有上亿年历史的科技产物的出土,这些遗迹向我们透露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
 2.10万年前的金属花瓶
THX.jpg (38.99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在一八五一年的《科学美洲》中曾刊载在马萨诸塞州的一场岩石爆破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金属花瓶,据估计有10万年历史。
  一八五一年的六月号《科学美洲》(第七卷,p.298-299)刊载的一篇文章上提到在马萨诸塞州Dorchester进行的爆破中,一个金属花瓶被炸为两半而飞出岩石的发现。将两半合而为一就拼成了一个钟形花瓶,高四又二分之一英寸(一一·四三公分),底座宽六又二分之一英寸(一六·五一公分),瓶口宽二又二分之一英寸(六·三五公分),厚八分之一英寸。花瓶由锌银合金制作,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瓶身上还以纯银镶嵌了六朵花,呈簇状排列,下方绕以藤蔓,也由纯银镶嵌。雕刻和镶嵌的作工很精湛,出自于无名艺人之手。它自地下十五英尺处破石而出,据估计有十万年历史。但不幸的是,花瓶在博物馆间辗转相传很长时间后不知去向,很可能正在某个博物馆的地下室蒙尘,遭人遗忘。
3.三亿年前的铁锅
.jpg (2.61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一九一二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电子厂员工签名证实发现了这只从三亿年前的煤里掉出的铁锅。
类似的事件还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托马斯市电子厂。一九一二年,当两个员工把煤铲进工厂的壁炉时,有一块煤太大了,于是工人们用了大锻锤猛击。
THX.jpg (17.04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煤块裂开了,他们吃惊地发现有个铁锅包在里面!把铁锅拿掉后,裂开的两半煤正好拼成这个铁锅的模型。这两名工人都签名证实发现了此物。经过几位专家检验,证实包住铁锅的煤块是从三亿二千五百万年前的煤炭里挖掘出来的。目前铁锅安置在博物馆的创作证据.
THX.jpg (25.55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THX.jpg (51.45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THX.jpg (17.87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4.二十八亿年历史的金属球
9.jpg (17.68 KB, 下载次数: 9)
13:31 上传
  南非金属凹槽球
十几年前,南非的矿工挖出一些神秘的金属球。其起源无从得知,这些球直径大小约为1英寸,其中的一些球的“赤道”附近刻着三条平行凹槽。这种球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心的蓝色金属夹带白色斑点;另一种是空心的,内部填充柔软的白色物质。据说这些金属球是在前寒武层中被发现的,距今已有28亿年之久!金属球来自南非德兰士瓦省Ottosdal附近的叶蜡石矿中。它们是天然形成的,共有两种:埋藏较浅的球暴露在叶蜡石中,是针铁矿结核;埋藏较深的球没有碰到叶蜡石,是黄铁矿结核。地质学家认为叶蜡石的来源是史前沉积的黏土或火山灰,那些沉积物在埋藏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慢慢变成了叶蜡石,地质上叫“变质作用”;黄铁矿结核是黄铁矿的一种常见的存在形式,也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针铁矿结核(FeO(OH))则是黄铁矿结核(FeS2)遇到叶蜡石(Al2Si4O10(OH)2)后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的。在以上这些物质中,只有黏土或火山灰是28亿年前的,叶蜡石和黄铁矿结核的年代都要晚一些,针铁矿结核比黄铁矿结核的年代更晚。据说其中一些金属球上有环行的凹槽,但天然形成的结核上没有凹槽,因此有人认为它们代表了一个史前文明。当然我们还可以假设,有人事先在一些铁结核上雕刻好凹槽再埋入地下,但是经过亿万年的变质作用,那些凹槽都会被抹平。实际上,在强大变质所用下,没什么东西能保持原样。所以当现代的你看到了这些凹槽,便可以说:它们确实是人造的,但时间在铁结核被挖出来以后。谁,为了什么,做了这些球,现在还不能得知
主题帖子积分
 5 秘鲁Dr。JavierCabrera私人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块在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前,人已经拿着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石头。
1.jpg (8.01 KB, 下载次数: 9)
13:32 上传
  历史告诉我们,三百多年前的意大利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开启了人类对于天体观测最基础的一步。然而,这颗收藏于秘鲁ICA博物馆的石头上面刻画的人像,据估计起码生活在距今五百年以前,他的手却拿着望远镜在观察天空,同时有颗带尾巴的流星图案正要越过他的头顶。是什么年代、什么样的人也同样发明了望远镜呢?
  秘鲁Dr.JavierCabrera私人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块在伽利略发明望远镜之前,人已经拿着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石头。
  有关这颗石头的创作年代说法不一。秘鲁的Dr.JavierCabrera收藏了许多这类的石头,上面所描绘的主题除了天文观测外,还包括器官移植、输血,与追逐恐龙的人等等。西班牙的编年史中曾记载在印加古墓中发现了这类石头,因此科学家推算它们起码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从石头中描述了人与恐龙一同生活的情景来看,也许它们来自于更久远的时期。
  看了ICA博物馆收藏的这块石头,我们或许就不难理解非洲的多冈部落怎么能拥有如此发达的天文知识了。
  多冈人(Dogon)生活在西非马里南部的尼格尔河大拐弯处,以耕种和游牧为生,他们没有文字,只凭口授来传递知识。在这个部落口传四百多年的宗教教义里,对天文学家称作天狼星B(天狼星的伴星)的星体有十分正确的描述,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吃惊不已。
  因为这颗星体非常暗淡,是无法以肉眼观察到的。天文学家利用高科技的天文观测仪器作大量观察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才首次看到它。没有天文仪器,但历代的传说告诉了多冈人,天狼星由一颗大星和小星组成,小星的体积小而重量很重,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大星运动。而且多冈的老人用手杖在地面上画出两颗星的运行路线,与现代天文学家所绘的运行路线图非常地相似。多冈人的例子说明了他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相当程度的天文知识。
  秘鲁的人像与多冈人的天文知识透露了古人关于探索天空的知识与技术,比起我们来很可能是毫不逊色的。让我们继续往下看─有关古人对于飞行技术的掌握。
6.古埃及木鸟滑翔机
5.jpg (12.94 KB, 下载次数: 9)
13:32 上传
.jpg (19.86 KB, 下载次数: 9)
13:32 上传
开罗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只在古埃及陵墓内发现的木鸟,据实际研究,它不但能飞行,并且与今日滑翔机有相同的比例。
  中国古书上曾记载古人造出飞行工具,这个人就是被后人尊为工匠始祖、春秋战国时代的鲁班。《墨子·鲁问》中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三日不下。”意即这只像鹊的飞机能使他在空中持续地飞行三天。而为了在战争中担任侦查的任务,鲁班也曾造了个大木鸢,如《鸿书》中记载:“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除了侦查机,鲁班还造了个客机。唐朝《酉阳杂俎》记载鲁班远离家乡做活,因为念妻心切,于是做了一只木鸢,只要骑上去敲几下,木鸢就会飞上天,他就搭乘着木鸢飞回家会妻子,隔日再回去工作。
  关于木鸟的记载,在西方也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八九八年,在萨卡拉(Saqqara)的古埃及陵墓内,法国考古学家Lauret发现了一个木鸟工艺品,测定制造的时间约公元前二○○年。由于人类在一八九八年还不知道搭乘飞机在天上飞的滋味是什么,于是它被标上木鸟一词后,静静地躺在开罗(Cairo)的博物馆里长达七十余年,乏人问津。一直到一九六九年,热中于制造模型的埃及医生KhalilMessiha发现了它,这只木鸟让他想起制造模型飞机的经验。他想:这不单纯是一只鸟。它和一般鸟不同,没有脚、也没有羽毛,而且没有水平的尾羽。反而它的尾端却是直立的,并且有翼面的横切面(airfoilcross-section),均符合了飞机的制造条件。后来他依照相同尺寸去复制一只一样的鸟,虽然不知古埃及人怎么施力让它飞的,但医生用手射出后,发现确实能飞行。
主题帖子积分
 开罗博物馆里收藏了一只在古埃及陵墓内发现的木鸟,据实际研究,它不但能飞行,并且与今日滑翔机有相同的比例
  后来的科学家发现这个模型与现今一种推进式滑翔机有相同的比例。这类滑翔机几乎靠着自身就能保持空中飞行,甚至加个小引擎即能使它保持每小时四十五到六十五英哩(七十二到一○五公里)的速度,并能负载很大重量的物品。依古埃及工匠们在建造东西前先做模型的习惯来看,这只木鸟极有可能像是鲁班的木鸢一样,作为古埃及人的代步工具了。
  现代人类对于飞行的发展研究大约有二百年的时间,在一九○三年由莱特兄弟完成人类的第一次自由飞行后,才真正确立了飞行理论的基础。而鲁班、古埃及人似乎早在这之前就已经掌握类似的理论了,这些发现提醒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论,古人知识的发达或许超出我们所知道的程度。接下来的一个发现让人更为吃惊,它透露出古人的活动范围可能超过了天空,甚至远到大气层外的太空。
7.古代飞机模型
THX.jpg (48.07 KB, 下载次数: 9)
13:33 上传
  南美的一个国家出土了一个用金属铸造的古代飞机模型。据科学家们分析,这架飞机的模型不但设计精巧,而且具有飞行性能出土的类似美国B52轰炸机模型。
  日,一个名叫莫里斯的阿根廷人,将一份上面有着许多见证人并且已获得厄瓜多尔共和国承认的合法地契公诸社会,立刻引起轰动。因为这份地契讲述了一个令世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地契中最主要的部分说,莫里斯在厄瓜多尔共和国境内摩洛拿圣地亚哥省内的大隧道里发现了一些有着极大文化与历史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主要包括了各种不同形状和颜色且刻有各种标志和文字的石器和金属牌匾。这些牌匾可能包含了人类历史的一个片段,同时又是人类起源的一个证据,或者是某一种消失文化的线索。莫里斯请求厄瓜多尔总统成立一个科学委员会来核定、评价这些文物的价值,并愿指出大隧道的准确位置和入口……
  作为一名学者,50岁的莫里斯1965年来到厄瓜多尔,本来准备深入研究一下当地的各种部族以及人种学等,然而,他在6月的一次调查研究中,却因为意外地发现了这来历不明的大隧道而名噪一时。
  日,由厄瓜多尔考古学家法兰士和马狄维组成的科学调查小组,在莫里斯的带领下,再次对大隧道展开调查。
  隧道入口由一块大岩石凿通而成,几只夜鸟忽然飞出洞口,越发阴森恐怖。毫无倦意的莫里斯更是兴奋异常:此地是一支骁勇善斗的印第安人部落聚居区。这个神秘入口,就是大隧道的入口,隧道在厄瓜多尔和秘鲁的地底延绵好几百公里。
  调查队员钻进了神秘莫测的地下世界。进洞后是一段狭长的通道,伸手不见五指,他们开亮电筒和头盔上的射灯。接着隧道便垂直往下,他们把一条绳子垂到下面75米的第一个平台上,然后沿绳而下。
  接着,他们又沿绳下到第二平台和第三平台,每台高度都达75米。下到洞底,莫里斯领头摸索前进。法兰士注意到隧道的转角处都是直角形的严谨设计,有些很窄,有些又很宽,所有洞壁都很光滑,洞底非常平坦,很多地方像涂了一种发光颜料。很显然,这隧道并非天然形成的。
  法兰士和马狄维原先对隧道是否存在所持有的怀疑,顿时烟消云散。他们来到一个大厅的入口。那大厅很宽敞,大如一个飞机库,很像配给中心或仓库,并有许多通道。
  法兰士试图用罗盘测量这些通道的方向,但罗盘指针不动。“这里有辐射,所以罗盘失灵。”莫里斯解释说。在其中一条通道的入口处,有一副骸骨精心摆放在地上,上面洒满金粉,在调查队员的灯光照射下闪闪发光。
  莫里斯和法兰士以及马狄维发现了很多意外的东西。洞里出奇地静,只有脚步声、呼吸声以及雀鸟飞过的声音。他们目瞪口呆地站在这个巨大厅堂的中央。
主题帖子积分
大厅的面积约为21000平方米,中央有一张桌子,桌子的右边放有七张椅子。椅子既不像用石头、木材做的,也不像用金属做的,它摸上去好像是一种塑胶,但却坚硬又沉重得像钢。
  在七张椅子后面毫无规律地摆放着许多动物的模型,有蜥蜴、象、狮子、鳄鱼、豹、猴子、美国野牛、狼、蜗牛和螃蟹。最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动物都是用纯金做成的。在桌子的左边便摆放着莫里斯的地契所提及的金属牌匾及金属箔。金属箔仅几毫米厚,65厘米高,18厘米宽。
  法兰士经过仔细检查仍无法知道这些牌匾在制造时使用过什么材料。因为那些金属箔看起来很薄和脆弱,但竖起来却不弯曲。它们像一本对开本的书籍那样摆放着,一页连着一页。每块金属箔上都井井有条地排满像用机械轧上去的文字。
  法兰士估计金属箔至少有两三千块,这些金属牌匾上的字无人认识。他认为这间金属图书馆的创立者肯定想把一些重要的资料,留传给遥远的未来。因为这个金属图书馆的制作者想让它永垂不朽。
  莫里斯在大厅找到一个石刻,11.43厘米高,6.35厘米宽,正面刻着一个身躯为六角形的人,右手握着一个半月,左手则拿着太阳,令人惊奇的是双脚站在一个地球仪上。这石刻是在公元前9000年至前4000年做成,这说明那时的人已知地球是圆的。
  法兰士认为这个隧道系统在旧石器时代已经存在。他拿起一块刻着一头动物的石刻,它有29.20厘米高,50.32厘米宽。画面上所表现的动物有着庞大的身躯,正用它粗大的后腿在地上爬行。法兰士认为石刻画的是一只恐龙。法兰士不敢再想象下去:难道有人曾经见过恐龙?
  还有一块神秘石刻,刻画的是一具男人骨骼。法兰士仔细数了一下感到很吃惊,这石刻人的肋骨数竟为12对,是如此的准确。莫里斯又让法兰士看了一座庙宇的模型,上面绘有几个黑脸孔的人像,头戴帽子,手持一种枪形的东西。
  在庙宇的圆顶上,还绘有一些人像在空中翱翔或飘浮着。令法兰士惊异的是这个庙宇的模型,可能是圆顶建筑最古老的样本。此外,一些穿太空服的人像,更是让法兰士不可思议。
  一个有着球状鼻子的石刻人跪在一根石柱下,他头戴一顶遮耳头盔,极像现在我们用的听筒;一对直径5厘米的耳环则贴在头盔前面;耳环上钻有15个小洞;一条链子围住他的脖子,链子上有个圆形牌子,上面也有许多小孔,很像我们现在的电话键盘。
  这个隧道和它里面收藏着的稀世奇珍,可以说是见所未见。那些1.8米高的石像有的有3个脑袋,有的却是7个头颅;三角形的牌匾上刻写着不为人知的文字;一些骰子的6个面上刻着一些几何图形……
  没有人知道,这个隧道系统是谁建造的,也没人知道这些稀世奇珍是谁遗留下来的。据莫里斯讲,这个隧道的入口由一个野蛮的印第安部落守卫着,这些印第安人和他们的三位酋长都把莫里斯当成可靠的朋友。
  每年3月31日,酋长都要下到隧道的第一个平台进行祈祷。酋长的面颊两边都要贴上一个和隧道口岩石上的记号一样象征吉祥的装饰物。但酋长以外的人却不会进入隧道。他们认为隧道里住着鬼魂。
  在这曲折迷离的隧道中行走,法兰士莫名其妙地担心会触动隧道里的机关,使隧道自动关闭。带着巨大疑问,调查队沿原路退出洞穴,又赶往位于厄瓜多尔古安加的玛利亚教堂,因为基利斯贝神父收藏着许多来自隧道的珍宝。
  基利斯贝神父在古安加住了45年,在过去20年里,他从印第安人那里收集到大量石刻、金银制品等。神父带调查队参观了他的收藏室。第一号房间收藏的是石刻,第二号房间是金、铜和其他金属艺术品,据说是印加帝国的,第三号房间则全是纯金制品。
  法兰士注意到一块金板,52厘米高,13厘米宽,1.3厘米厚,上面有56个方格,每二格都刻有一个不同的人像。法兰士在隧道的金属图书馆里的那块金箔上,曾见过一模一样的人像。看来制造者似乎要用这76个符号或字母组成一篇文章。尤其令人吃惊的是一个纯金制成的女人像。她高30厘米,头像两个三角形,背后焊接着一对细小的翅膀,一条螺旋形金线从她耳朵里伸出来。
主题帖子积分
她有着健康、发育完美的胸部,两脚跨立,但无两条手臂,穿着一条长裤,一个球形物浮立在她的头顶上面。法兰士感到她两边的星星透露出她来自何处。那是一颗陨落了的星球吗?她就是从那颗星球来的吗?
  接着,马狄维又看到一只直径21.25厘米的铜饼上面图案清晰,刻着两条栩栩如生的蠕虫,两个笑着的太阳,一个愁眉苦脸的半月,一颗巨大的星星和两张男性三角形面孔。铜饼中央有许多细小而突出的圆状物,其含义没人能理解。
  基利斯贝神父收藏的大量金属箔,上面刻有星星、月亮、太阳和蛇。其中一块金箔的中央刻有一个金字塔,两边各刻有一条蛇,上面有两个太阳,下面是两个怪物及两头像羊的动物,金字塔里面是许多带点圆圈。
  在另一块刻有金字塔的金属箔上,两只美洲豹分别趴在金字塔两边,金字塔底刻着文字,两边可以见到两头大象。据说大象在1.3万年前即在南美出现,那时地球上还没有产生文明。
  最让法兰士震惊的是,他在基利斯贝神父这里见到了第三架史前黄金模型飞机。第一架他是在哥伦比亚的保华达博物馆见到的,第二架则仍放在大隧道里。多年来,一些考古学家把模型飞机看成是宗教上的装饰品。
  纽约航空机械学院的阿瑟·普斯里博士经试验认为,把这架模型飞机看成代表一条鱼或一只鸟显然站不住脚。从模型几何形的翅膀、流线型的机头及有防风玻璃的驾驶舱看,很像美国的B—52轰炸机,它确是架飞机的模型。
  难道史前便有人能够构想出一架飞机的模型?一切都无定论,一切都是谜团。至今为止,人们仍无法确定或找出这隧道系统究竟是谁建造的。而在隧道里面,又存放着那么多无从稽考的壁画、牌匾、黄金制品和雕刻品,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8.远古卫星地图
THX.jpg (38.65 KB, 下载次数: 9)
13:36 上传
十六世纪土耳其海军司令雷斯从多张远古地图拼凑出一张与现代卫星拍摄的照片非常相似的地图。
  西元一九五九年,美国成功地从人造卫星接收到第一张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虽然这张照片的效果不尽理想,却是人类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从一万七千英哩的上空观察我们居住的地球。之后,许许多多的科学研究也开始大量的使用卫星照相技术,在其中的一次地理观测中,有了相当惊人的发现。
  科学家们将照相机装在开罗上空飞行的太空船,从上而下俯摄。当照片冲洗出来,就看到这样的一幅画面:由于照相机的镜头正对着这一区域,因此以开罗为中心,方圆五千哩半径内,一切事物都维妙维肖地复制在上面。但是,自中心点游目四顾,陆地和平原的景象,就逐渐变得模糊弯曲起来。这是因为地球是球形的,距离中心点越远,这些景象就越向下倾斜。拿南美来说,地形就变得非常古怪狭长。相同的景象也发生在太空人从月球上所拍摄的照片。可是当科学家们把这些卫星照片拿来与一张土耳其的古代地图做比较时,却发现地图中绘制的内容与卫星照片所呈现的几乎相同。南极的山脉数百年来是被冰雪封闭着的,而现代科学家在一九五二年靠回声仪的帮助才发现它完整的地理位置,而在这张古地图上,却已经清清楚楚地描绘出来。另外,美洲与非洲大陆的轮廓和经纬度也相当地精准。然而,这张古地图却是由一位土耳其海军司令雷斯,在十六世纪初拼凑多张远古地图后绘制成的。
  这项惊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相当大的兴趣,经过进一步研究后得到的结论如下:1.这张地图是由六张远古流传下来的原始地图所拼凑而成的。2.这些原始地图的绘制技术应该与我们现今所认识的平面几何技术相同,至少是具有相同能力的技术。3.地图的绘制应该是以埃及开罗为中心发展而成的。从这些发现我们不难看出雷斯所握有的原始地图,是需要具备和我们今天一样进步的技术才有可能绘制的。而十六世纪之前的人类拥有的只不过是航海技术,对于空照技术是根本无法想像的。到底我们的祖先使用了何种技术完成了这么精确的地图呢?或许他们曾经在太空中活动过?
9.二十亿年前核反应堆
THX.jpg (57.82 KB, 下载次数: 9)
13:36 上传
  20亿年前,十几座天然核反应堆神秘启动,稳定地输出能量,并安全运转了几十万年之久。为什么它们没有在爆炸中自我摧毁?是谁保证了这些核反应的安全运行?莫非它们真的如世间的传言那样,是外星人造访的证据,或者是上一代文明的杰作?通过对遗迹抽丝剥茧地分析,远古核反应堆的真相正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在我们面前。
  1972年5月,法国一座核燃料处理厂的一名工人注意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当时他正对一块铀矿石进行常规分析,这块矿石采自一座看似普通的铀矿。与所有的天然铀矿一样,该矿石含有3种铀同位素——换句话说,其中的铀元素以3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它们的原子量各不相同:含量最丰富的是铀238;最稀少的是铀234;而人们垂涎三尺,能够维持核链式反应(chainreaction)的同位素,则是铀235。在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地方,甚至在月球上或陨石中,铀235同位素的原子数量在铀元素总量中占据的比例始终都是0.720%。不过,在这些采自非洲加蓬的矿石样品中,铀235的含量仅有0.717%!尽管差异如此细微,却引起了法国科学家的警惕,这其中一定发生过某种怪事。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从该矿采来的一部分矿石中,铀235严重缺斤短两:大约有200千克不翼而飞——足够制造6枚原子弹。
  接连几周,法国原子能委员会(FrenchAtomicEnergyCommission,简写为CEA)的专家们都困惑不已。直到有人突然想起19年前的一个理论预言,大家才恍然大悟。195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乔治·W·韦瑟里尔(GeorgeW.Wetherill)和芝加哥大学的马克·G·英格拉姆(MarkG.Inghram)指出,一些铀矿矿脉可能曾经形成过天然的核裂变反应堆,这个观点很快便流行起来。其后不久,美国阿肯色大学的一位化学家黑田和夫(PaulK.Kuroda)计算出了铀矿自发产生“自持裂变反应”(self-sustainedfission)的条件。所谓自持裂变反应,即可以自发维持下去的核裂变反应,是从一个偶然闯入的中子开始的:它会诱使一个铀235原子核发生分裂,裂变产生更多的中子,又会引发其他原子核继续分裂,如此循环下去,形成连锁反应。
  黑田和夫认为,自持裂变反应能够发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铀矿矿脉的大小必须超过诱发裂变的中子在矿石中穿行的平均距离,也就是0.67米左右。这个条件可以保证,裂变的原子核释放的中子在逃离矿脉之前,就能被其他铀原子核吸收。
  第二个必要条件是,铀235必须足够丰富。今天,即使是储量最大、浓度最高的铀矿矿脉也无法成为一座核反应堆,因为铀235的浓度过低,甚至连1%都不到。不过这种同位素具有放射性,它的衰变速率比铀238快大约6倍,因此在久远的过去,这种更容易衰变的同位素所占的比例肯定高得多。例如,20亿年前奥克罗铀矿脉形成的时候,铀235所占的比例接近3%,与现在大多数核电站中使用的、人工提纯的浓缩铀燃料的浓度大致相当。
  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必须存在某种中子“慢化剂”(moderator),减慢铀原子核裂变时释放的中子的运动速度,从而使这些中子在诱使铀原子核分裂时,更加得心应手。最终,矿脉中不能出现大量的硼、锂或其他“毒素”,这些元素会吸收中子,因此可以令任何核裂变反应戛然而止。
  最终,研究人员在奥克罗和邻近的奥克罗班多地区的铀矿中,确定了16个相互分离的区域——20亿年前,那里的真实环境,居然与黑田和夫描绘的大致情况惊人地相似。尽管这些区域早在几十年前就被全部辨认出来,但是远古核反应堆运转过程的种种细节,直到最近才被我和同事彻底揭开。
  轻元素提供证据
  重元素分裂产生的轻元素提供了确凿无疑的证据:奥克罗铀矿在20亿年前确实发生过自持核裂变反应,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十万年。
  奥克罗的铀异常情况被发现之后不久,物理学家就确定,天然的裂变反应导致了铀235的损耗。一个重原子核一分为二时,会产生较轻的新元素。找到这些元素,就等于找到了核裂变确凿无疑的证据。事实证明,这些分裂产物的含量如此之高,因此除了核链式反应以外,不可能存在其他任何解释。这场链式反应很像1942年恩里科·费米(EnricoFermi)及其同事所做的那场著名演示(当时他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反应堆),反应全靠自己的力量维持运转,只是时间上提早了20亿年。
  如此令人震惊的发现公布后不久,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便开始研究这些天然核反应堆的证据,并在1975年加蓬首都利伯维尔的一次特别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关于“奥克罗现象”的研究成果。第二年,代表美国出席那次会议的乔治·A·考恩(GeorgeACowan,顺便提及,他是美国著名的圣菲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至今仍是该研究所的成员)为《科学美国人》撰写了一篇文章(参见1976年7月号乔治·A·考恩所著《天然核裂变反应堆》一文),文中他讲解了当时的科学家对这些远古核反应堆运行原理的猜测。
  比如,考恩描述了钚239的形成过程——数量更加丰富的铀238捕获了铀235裂变释放的一些中子,转变为铀239,然后再释放出两个电子,转化成钚239。在奥克罗铀矿中,曾经产生过超过两吨的钚239。不过这种同位素后来几乎全都消失了(主要是通过天然的放射性衰变,钚239的半衰期为2.4万年),一些钚自身也经历了裂变,它所特有的裂变产物证明了这一点。这些轻元素丰富的含量让科学家推测,裂变反应一定持续了几十万年之久。根据铀235消耗的数量,他们计算出了反应堆释放的总能量,大概相当于1,500万千瓦的机器运转一整年所消耗的能量;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证据,就能推算出反应堆的平均输出功率:不超过100千瓦,足够维持几十只烤箱的运作。
  十几座天然反应堆自发工作,并维持着适度的功率输出,运转了大约几十万年之久,这确实令人惊叹。为什么这些矿脉没有发生爆炸,没有在核链式反应启动后立即自我摧毁?是什么机制使它们拥有了必不可少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些反应堆是稳定运转,还是间歇式发作?自奥克罗现象最初发现以来,这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答。实际上,最后一个问题困扰了人们长达30年之久,直到我和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的同事检测了一块来自这个神秘非洲铀矿的矿石之后,谜底才被逐渐揭开。
  惰性气体揭露谜底
  在奥克罗反应堆遗迹中,氙同位素的构成比例出现异常。找出这种异常的根源,就能揭开远古核反应堆的运作之谜。
  最近,我们对奥克罗的一个反应堆遗迹进行了研究,重点集中在对氙气的分析方面。氙是一种较重的惰性气体(inertgas),可以被矿物封存数十亿年之久。氙有9种稳定同位素,由不同的核反应过程产生,含量各不相同。作为一种惰性气体,它很难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学键,因此很容易将它们提纯,进行同位素分析。氙的含量非常稀少,科学家可以用它来探测和追溯核反应,甚至用来研究那些发生于太阳系形成之前的、原始陨石之中的核反应。
  分析氙的同位素成分需要一台质谱仪(massspectrometer),它可以根据原子量(atomicweight)的不同而分离出不同的原子。我有幸可以使用一台极其精确的氙质谱仪,那是我在华盛顿大学的同事查尔斯·M·霍恩贝格(CharlesM.Hohenberg)制造的。不过在使用他的仪器之前,我们必须先把氙气从样品中提取出来。通常,科学家只须将寄主矿物加热到它的熔点以上,岩石就会失去晶体结构,无法再保留内部储藏的氙气。为了获得更多关于这种气体起源和封存过程的信息,我们采取了一种更加精巧的方法——激光萃取法(laserextraction),它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矿物样品的个别颗粒中释放出氙气,而不会触碰周围其他的部分。
  我们可以利用的唯一一块奥克罗矿石碎块仅有1毫米厚、4毫米宽,我们把这种技术应用到碎块上的许多微小斑点之上。当然,我们首先需要决定将激光束聚焦到什么位置。在这方面,我和霍恩贝格得到了同事奥尔加·普拉夫迪夫切娃(OlgaPravdivtseva)的鼎力相助,她为我们的样本拍摄了一张详尽的X射线照片,识别出了候选的矿物。每次萃取之后,我们都会将得到的气体提纯,然后把氙气放入霍恩贝格的质谱仪中,仪器会显示出每一种同位素的原子数目。
主题帖子积分
 氙气出现的位置令我们大吃一惊,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大量分布在富含铀元素的矿物颗粒之中,储藏氙气数量最多的竟然是根本不含铀元素的磷酸铝颗粒。非常明显,在目前发现的所有天然矿物之中,这些颗粒中的氙浓度是最高的。第二个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与通常由核反应产生的气体相比,萃取出来的气体在同位素组成上有显著的不同。核裂变一定会产生氙136和氙134,但在奥克罗矿石中,这两种同位素似乎缺失严重,而其他较轻的氙同位素含量则变化不大。
  同位素构成比例上的这种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化学反应无法提供答案,因为所有同位素的化学性质都完全相同。那么核反应,比如说中子俘获过程(neutroncapture),能不能给出解释呢?经过仔细分析,我和同事们把这种可能性也排除了。我们还考虑过不同同位素的物理分选过程:较重的原子移动速度比较轻的原子稍慢一些,有时它们就会相互分离开来。铀浓缩装置就是利用这个过程来生产反应堆燃料的,不过需要相当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建造出这样的工业设备。即使自然界能够奇迹般地在微观尺度上创造出类似的“装置”,仍然无法解释我们所研究的磷酸铝颗粒中混合在一起的氙同位素比例。举例来说,如果确实发生过物理分选的话,考虑到现有的氙132的含量,氙136(比氙132重4个原子质量单位)的缺失,应该是氙134(比氙132重2个原子质量单位)的两倍。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看到那样的模式。
  绞尽脑汁之后,我们终于想通了产生氙同位素构成比例异常的原因。我们所测量的所有氙同位素都不是铀裂变的直接产物。相反,它们是放射性碘同位素衰变的产物,碘则由放射性碲衰变而来,而碲又由别的元素衰变产生,这是一个著名的核反应序列,最终的产物才是稳定的氙气。
  我们的突破点在于,我们意识到奥克罗样品中不同的氙同位素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它们所遵循的时间表由它们的母元素碘和再上一代的元素碲的半衰期所决定。某种特定的放射性前体(precursor,即一系列反应过程的中间产物)存在的时间越长,它们形成氙的过程就被拖延得越久。例如,在奥克罗的自持裂变反应开始后,氙136仅过了大约1分钟就开始生成;一个小时后,稍轻一些的稳定同位素氙134出现;接下来,在裂变开始的若干天后,氙132和氙131登场亮相;最终,几百万年之后,氙129才得以形成——此时,核链式反应早已停止很久了。
  如果奥克罗矿脉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那么在它的天然反应堆运转期间积聚起来的氙气,就会保持核裂变所产生的正常同位素比例,并一直保存至今。但是,科学家没有理由认为,这个系统会是封闭的。实际上,有充分的原因让人猜想,它不是封闭的。奥克罗反应堆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自行调节核反应,这个简单的事实提供了间接的证据。最可能的调节机制与地下水的活动有关:当温度达到某个临界点时,水会被煮沸蒸发掉。水在核链式反应中起到了中子慢化剂的作用,如果水不见了,核链式反应就会暂时停止。只有当温度下降,足够的地下水再次渗入之后,反应区域才会继续开始发生裂变。
  这种关于奥克罗反应堆如何运转的说法强调了两个要点:第一,核反应很可能以某种方式时断时续地发生;第二,必定有大量的水流过这些岩石——足够冲洗掉一些氙的前体,比如可溶于水的碲和碘。水的存在有助于解释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氙现在留存于磷酸铝颗粒中,而没有出现在富含铀元素的矿物里——要知道,裂变反应最初是在这里生成那些放射性前体的。氙气不会简单地从一组早已存在的矿物中迁移到另一组矿物里——在奥克罗反应堆开始运转之前,磷酸铝矿物很可能还不存在。实际上,那些磷酸铝颗粒可能是就地形成的,一旦被核反应加热的水冷却到300℃左右,磷酸铝颗粒就会形成。
  在奥克罗反应堆运转的每个活跃期和随后温度仍然很高的一段时间里,大量的氙气(包括形成速度相对较快的氙136和氙134)会被赶走。等到反应堆冷却时,半衰期更长的氙前体(也就是最后会产生目前含量比较丰富的氙132、氙131和氙129的放射性前体)则会优先与正在形成的磷酸铝颗粒结合起来。随着更多的水回到反应区域,中子被适当地慢化,裂变反应再度恢复,使这种加热和冷却的循环周而复始地重复下去。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奇特的氙同位素构成比例。
什么力量能让氙气在磷酸铝矿物中留存20亿年之久呢?再进一步,为什么在某次反应堆运转期间产生的氙气,没有在下一次运转期间被清除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据推测,氙可能被囚禁在磷酸铝矿物的笼状结构中,这种结构即使在很高的温度下,也能够容纳笼中产生的氙气。尽管具体细节仍不清楚,但不管最终的答案如何,有一点是明确无误的:磷酸铝俘获氙气的能力真是令人惊叹。
  间歇式核反应堆
  远古核反应堆犹如今天的间歇泉,有着天然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它们在核废料处置和基础物理研究方面,给科学家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搞清了观测到的氙同位素在磷酸铝中产生的基本过程之后,我和我的同事们试图从数学上为这个过程建立一个模型。这个计算揭示了有关反应堆运转时间的更多信息,所有的氙同位素都提供了大致相同的答案。我们研究的那个奥克罗反应堆每次“开启”30分钟,然后再“关闭”至少2.5小时。这样的模式犹如我们所看到的一些间歇泉,先是缓慢地加热,然后在一场壮观的喷发中将积蓄的地下水统统蒸腾而出,接着再重新蓄水,开始新一轮循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续下去。这种相似性支持了这样的观点:流经奥克罗矿脉的地下水不仅充当着中子慢化剂的角色,还不时会被蒸发殆尽,形成保护这些天然反应堆不至于自我摧毁的调节机制。在这方面,这种调节机制十分有效,数十万年间没有发生一次熔毁或爆炸事件。
  人们大概会设想,从事核电工业的工程师也许能在奥克罗学到一两样本事。他们确实能学到东西,不过不一定是有关反应堆设计的,更重要的也许是处置核废料的方法。毕竟,奥克罗就像一个地质储藏室那样运转了如此漫长的时间,这就是科学家要细致入微地进行调查的原因,他们想知道裂变的各种产物如何从这些天然核反应堆中迁移出来。他们还仔细检查了另一处类似的远古核裂变区域,这个地点是通过勘探钻井发现的,位于大约35千米以外的一个叫作班哥贝(Bangombe)的地方。班哥贝反应堆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埋藏位置比奥克罗及奥克罗班多地区的露天铀矿更浅,因此在近期有更多的水流过那里。总之,调查得出的结论令我们信心倍增:多种危险的核废料都能够成功地被隔离于地下。
  奥克罗还演示了一种方法,能够储存那些一度被认为肯定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核废料。自从核能发电问世以来,核电站产生的大量放射性氙135、氪85和其他惰性气体,都被释放到大气之中。天然裂变反应堆表明,磷酸铝矿物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能力,能够俘获和储存这些气体废料达几十亿年之久,把这些废气封存在这种矿物之中也许是可行的。
  奥克罗反应堆还向科学家们透露了这样的讯息:他们曾经认定为基本物理常数的α(阿尔法,控制着诸如光速这样的宇宙参数),可能曾发生过改变。过去30年来,发生在20亿年前的奥克罗现象一直被用来驳斥α曾经发生过改变的观点。但是2005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史蒂文·K·拉蒙诺(StevenK.Lamoreaux)和贾斯廷·R·托格森(JustinR.Torgerson)却根据奥克罗现象推断,这一“常数”确实发生了明显改变(而且十分奇怪的是,他们得出的常数改变方向与最近其他人得出的结论相反)。对于拉蒙诺和托格森的计算来说,奥克罗运转过程的一些细节十分关键,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我和我的同事们所做的工作,也许有助于阐明这个复杂的问题。
  加蓬的这些远古反应堆是地球曾经出现过的唯一天然反应堆吗?20亿年前,自持裂变所需的条件并不十分罕见,有朝一日,我们或许能够发现其他的天然反应堆。我想,一丝泄露天机的氙气,将给这项搜寻工作带来极大的帮助
THX.jpg (19.24 KB, 下载次数: 9)
13:39 上传
经地质考证,奥克洛铀矿成矿年代大约在二十亿年之前,成矿后不久就有了这一个核反应堆。这样的研究结果使得科学家不得不认真思考史前文明的存在是可能的,也就是说这样一个精密的核反应堆是属于前几次人类时期的文明产物。
10.白垩纪地层的人脚印
THX.jpg (37.13 KB, 下载次数: 9)
13:39 上传
自1969年起,StanTaylor开始PaluxyRiver的挖掘,在移开数吨重的石灰石后,他在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似人的脚印。
在美国得克萨斯州GlenRose的拉克西河(Raluxy)河床中发现有生活在白垩纪的恐龙的脚印,考古学家们吃惊地在恐龙脚印化石旁十八英寸半的地方,同时发现有12具人的脚印化石,这就是白垩纪人类脚印化石!
   甚至有一个人的脚印迭盖在一个三指恐龙脚印上。
  把化石从中间切开,发现脚印下的截面有压缩的痕迹,这是仿制品无法做到的,显然不是假冒的。
11.人与恐龙的脚印交错
THX.jpg (28.12 KB, 下载次数: 9)
13:39 上传
在1999年的干旱季节中,拍下河床上人与三趾恐龙的脚印清楚地交错而行,图片上通往人的站立处的脚印为人的,向右边的则属三趾恐龙。
12.德州白垩纪地层发现的人造铁锤
THX.jpg (32.42 KB, 下载次数: 9)
13:39 上传
6.jpg (15.17 KB, 下载次数: 9)
13:39 上传
只有教科书还睁着眼睛,大声地说:“人类在1万年前还是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经分析,铁锤制造纯度非常高且稳定,远远超出现在的炼铁技术;铁锤木柄上的黑色部分已经煤化,说明岩层固化时,锤子就在那儿了。
一截手柄还紧紧留在铁锤的头上。这个铁锤的头部含有96.6%的铁,0.74%的硫和2.6%的氯。
  这是一种非常奇异的合金。现在都不可能造出这种氯和铁化合的金属来。一截残留的手柄已经变成煤。要想在短时间内变成煤,整个地层要有相当的压力,还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才行。如果锤子是掉在石缝中的,由于压力和温度不够,就不存在使手柄煤化的过程。
  这说明岩层在变硬、固化的时候,锤子就在那儿了1
13.著名的巴格达电池
THX.jpg (36.52 KB, 下载次数: 9)
13:39 上传
  1936年6月的一天,一群筑路工人正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外修筑铁路,忽然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石板,上面刻有许多古代波斯文字。工人们感到非常惊奇。他们继续深挖,结果发现是一个巨大的百板砌成的古代坟墓。
  古墓惊动了伊位克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他们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发掘。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工作,考古学家们找到了许多文物。尤其是打开石棺以后,发现了大量从公元前248年到公元前226年波斯王朝时代的器物。
  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威廉·卡维尼格这样描述:“陶制器皿类似花瓶,高15厘米,白色中夹杂一点淡黄色,边沿已经破碎。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之中有一个铜管,直径2.6厘米,高9厘米,铜管顶端有一层沥青绝缘体。在铜管中又有一层沥青,并有一根锈迹斑斑的铁棒。铁棒高出沥青绝缘体一厘米,由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覆盖着,看上去好象是一层铅。铁库的下端长出铜管的底座3厘米,使铁棒与铜管隔开。看上去好像是一组化学仪器。”经过鉴定,卡维尼格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在巴格达出土的陶制器皿,是一个古代化学电池。只要加上酸溶液或碱溶液,就可以发出电来。”
  卡维尼洛的论断震惊了考古学界。如果承认这是一个古代电池,那就意味着,早在公元前3世纪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波斯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电池了。这比公元1800年由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伏特发明的第一个电池早了2000多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头儿子在森林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