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道数学题。1+1=? 难道家长的数学题=上 原 瑞 穗?大家都知道的,随便回答一点就好。不然会屏 蔽的

一道六年级数学题(下册练习册上的)我是这么做的:3.2—(-3/4)—5/24+(-2.1)原式=3.2-5/24+[-(3/4+2.1)]=3.2-5/24+2.85后面答案我就算不出来了,是我有什么地方算错了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啊?3.2—_百度作业帮
一道六年级数学题(下册练习册上的)我是这么做的:3.2—(-3/4)—5/24+(-2.1)原式=3.2-5/24+[-(3/4+2.1)]=3.2-5/24+2.85后面答案我就算不出来了,是我有什么地方算错了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啊?3.2—
一道六年级数学题(下册练习册上的)我是这么做的:3.2—(-3/4)—5/24+(-2.1)原式=3.2-5/24+[-(3/4+2.1)]=3.2-5/24+2.85后面答案我就算不出来了,是我有什么地方算错了呢?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啊?3.2—(-3/4)—5/24+(-2.1)
3.2—(-3/4)—5/24+(-2.1)=3.2+(-2.1)—[(-3/4)+5/24]=1.1+13/24=11/10+13/24=1又77/120
题目: 3.2—(-3/4)—5/24+(-2.1)
就没啦。。。。。我也是六年级的。。。。但没有看过这题。。。。。。是知识与练习册的吗?
额= =是练习册下册P8页上的第(4),如果还没有估计版本不同吧= =
你们的是不是海天出版社。。。。。一道数学题 □□□×□=□□□□_百度知道
一道数学题 □□□×□=□□□□
把1 2 3 4 5 6 7 8 这八个数填入空格内,三位数乘上一位数等于四位数,但数字不能重复。回答出来后说出具体过程,过程说的好就给分,谢谢。
***谢谢大家的回答,我评价几个比较满意的。年少轻狂又无知:谢谢你第一个回答正确,不过我不会编程,等于不知道过程。vym1:谢谢你提供的编程软件,和下面的算法,不过你的算法我不太看的懂。另外谢谢你给我发了那么多消息。_枫竹_:谢谢提供的过程,很好很详细,也很容易看懂。我爱玄妙:谢谢说出你的想法。bz3zwy:谢谢你提供的VB程序,但还是电脑算出来的。装AC无门:谢谢提供的杂志,有时间我会去看的。xinghuai123:虽然你没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你提出的那个问题我帮你回答了,你对我的回答还满意吧?wcymiss:谢谢提供详细的过程,很简单,比前面的居中排除法简单得多。superysun:谢谢,你的想法也不错。*我提这个问题,并且要具体过程,大家应该想想我要的是什么过程,编程穷举法,那只是用电脑算出来的,实际上不需要(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试试的),需要的是自己算出来的,所以,大家的回答,我会选择一个最好的采纳的。
提问者采纳
8个数字和为36。(1+2+3+4+5+6+7+8)36是3的倍数。 一个数字若为3(9)的倍数,那它各位上数字之和也必为3(9)的倍数。 一、被乘数、乘数、积均为3的倍数。且积为9的倍数。原因如下: 1、被乘数和乘数其中之一为3倍数,另一个不是时,积应为3倍数。但此时8个数之和必不可能为3倍数。与题不符。 2、被乘数、乘数均不为3倍数时:设被乘数为3a+1,乘数为3b-1,乘后积为3ab+1b-3a-1,但此时被乘数+乘数+积不为3的倍数,与题不符。(一个数比3倍数多1,那它各位数之和也比3多一。)同理,被乘数为3a+1,乘数为3b+1时,也与题不符。 二、积为9的倍数,数字之和只能是18或27。但若为27,则乘数为6时,被乘数数字之和为36-27-6=3,是不可能的;乘数为3时,被乘数数字之和为36-27-3=6,而数字之和为6的三位数最大为321,显然不合条件。所以积的数字之和只能为18。 三、 当乘数为3时,被乘数数字之和为36-18-3=15,组合为168、258、267、456,且大于333、个位不为1、5的三位数有618、816、528、582、852、627、672、726、762、456、654、546、564共13个数。像618、816、528、852、672、726、762一眼可看出不符条件。剩下6个数乘一下即可。得出答案582*3=1746。 三、当乘数为6时,被乘数数字之和为36-18-6=12,组合为138、147、237、345,且大于166、个位不为1、2、4、5、8的三位数有813、417、237、273、327、723、453、543共8个数,乘一下即可。 得出答案453*6=2718
提问者评价
谢谢 9的倍数解方法很好 同时谢谢vym1、_枫竹_vym1没提到被乘数、乘数、积均为3的倍数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14条回答
用Mathematica6编程就一行,按个Shift+回车就出结果了
In[1]=For[i=123, i&=876, i++, For[j = 2, j & 8, j++,If[Sort[IntegerDigits[10 i + j + 10000 j i]] == {1, 2, 3, 4, 5, 6,7, 8}, Print[i, &×&, j, &=&, i j]]]]
453×6=2718
582×3=1746
解数比预料的少多了,看起来似乎存在人工推算方法,但真做起来却一团乱麻,难以入手。100%的推理过程我认为不会简明短小,但是可以做些合情猜想。假定填数为ABC×D=EFGH
我们看到1+2+…+8=4×9,便猜想 EFGH 许有9的倍数解,因为它的4位数字之和或许可是9的倍数。诚如是,则A+B+C+D也是9的倍数,那么ABC就不可能是9的倍数,所以D只能是3或者6。
先看D=6。这时C≠1,2,4,5,6,8,所以C=3或7。若为7,则A+B≡5(mod9),由于A+B&8+6=14,所以必有A+B...
543*2=1086 912*7=6384 132*4=5768 453*6=2718 582*3=1746
453*6=2718 582*3=1746 过程较复杂,也是慢慢凑的。
大致的思路说一下:
主要是用居中排除法
(1)从其中的一位数入手是关键,它不能为1,否则与1相乘等于本身,会重复,也不能为5,因为奇数与5相乘的个位数仍然是5,重复了,偶数与5相乘的个位数是0,不符合。所以其中的一位数只有在2、3、4、6、7、8中选取;
(2)确定被乘数的最高位:○1当一位数取6、7、8时,为了避免乘积是3位数,被乘数一定大于200,也就是说被乘数第一位不能是1;○2当一位数是4时,则被乘数必须大于308;○3当一位数是3时,则被乘数必须大于412;○4当一位数是2时,被乘数必须大于617。
(3)○1相关原理:由于数字落在方框内的概率是相等的,而我们需要的只是等式成立的情况,这就构成了一个标准的正态分布,简单的说就是去中间数值可以让等式成立的概率是最大的,但也不能否认...
453*6=2718 582*3=1746 唉!~~~~~~累死我了!只差吐血啊!~~~~~~计算机都没有太阳能了!~~~~~~明儿又得晒了!~~~~~~给我分吧!~~~~~~求你了!~~~~~~
上面已经有人回答出来了
我看过了很正确
不过过程是很难叙述的
编程谁都会 那只是电脑有穷举法得到的
真正认为思考的 我可以提供 一点
首先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得四位数要保证三位数的百位是大于一的数 且 一位数一定是大于等于5的数 才能保证结果是四位数
另一种可能就是3位数的百位大于5
一位数大于2
接下来就是自己去试着找了 具体过程
很难说清 真的 你要的话根本不可能详细叙述出来
543*2=1086 912*7=6384 132*4=5768453*6=2718 582*3=1746
453×6=2718 582×3=1746 四位数的个位上必是偶数,三位数的个位不能是1,5,因为是1就重复了,是5遇到偶数,那四位数的个位是0,而0没有。乘数也不能是1,5,理由同上,四位数的千位只能是1234,因为最大才是876*5=4380,目前我只能想到这些,剩下的就是试了。
543X2=1086912*7=6384 453*6=2718 582*3=1746 首先这几种都可以但是我不知道你看中哪个这样简单的题目你应该自己想有意义一点别人帮你做了出来有什么用还不是别人的成果
参考资料:
首先声明我不是在骂你
不知道答案,但是把方法留给你!若是ABC*X=EFGH则:既然是一个三位数成一个一位数,所以X和A肯定不会是1.如果X是2,A则为5以上。以此类推......(*^__^*) 嘻嘻……加油啦!
582*3=1746 453*6=2718 方法就是用排除法,缩小尝试的次数,如:1为三位数百位和一位数显然就不行,选2做一位的话,三位数百位只能填6,7,8。1在四位数首位,试下就知道不行;选3做一位的话,三位数百位只能填5,6,7,8……所以做这中题目得按顺序猜,不要看了就想晕,以为要做非常多次猜怕做不出来。用逻辑推理去想。像这题,只要先填那个一位数,排除不成立的数,试几下就出来了!!!
453*6=2718
582*3=1746
我觉得就只有这两个。
首先,你说只有八个数能用,且正好有八个空,所以说每个数字都需要用。
等我写过程先。
453*6=2718582*3=1746因为........给我分再告诉你给我分啦,交个朋友嘛,互相支持一下 拜托啦~-~
453×6=2718
582×3=1746
解数比预料的少多了,看起来似乎存在人工推算方法,但真做起来却一团乱麻,难以入手。100%的推理过程我认为不会简明短小,但是可以做些合情猜想。假定填数为ABC×D=EFGH
我们看到1+2+…+8=4×9,便猜想 EFGH 许有9的倍数解,因为它的4位数字之和或许可是9的倍数。诚如是,则A+B+C+D也是9的倍数,那么ABC就不可能是9的倍数,所以D只能是3或者6。
先看D=6。这时C≠1,2,4,5,6,8,所以C=3或7。若为7,则A+B≡5(mod9),由于A+B&8+6=14,所以必有A+B=5=4+1(不可能3+2了,因H=2).但417×6=2502,弃。
剩C=3,则H=8,A+B=9=4+5或者7+2,验算:453×6=2718(行),543×6不用算(千位为3,与C重),273不用算,位数都不够,723×6=4338(弃).
再看D=3。比6的情况歧路...
453*6=2718 582*3=1746543X2=1086
912*7=6384543*2=1086453*6=2718582*3=1746583*2=1746
因为前面是三位数所以乘1没有办法得到四位数 然后三位数的个位数字不能是1
因为1乘任何数都得那个数那么假设三位数乘2或者是其他数字然后就代数往里算啦~
答案是453*6=2718 582*3=1746 这种题目要么用编程序解决,要么靠运气的,看你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不过想要靠运气是很难的了,除非你有超异功能
453X6=2718 582X3=1746基本上只能靠凑,不过其实也很快,先选乘数,再选被乘数的个位和得数的个位,然后再选十位,这样会快很多。
582*3=1746453*6=2718 兄弟,你要有耐心。我可是差点吐啊!把最佳答案给我吧!
582/3=1746写成竖式用字母代替空格应该比较快‘‘‘‘‘‘‘‘‘‘‘
543*2=1086923*7=6384
453*6=2748
582*3=1746
并没有楼上的那么麻烦。
三位乘以一个数变成四位首先确定百位数上必须要大于等于三453*6=2718 582*3=1746
453*6=2718 582*3=1746 首先 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得四位数要保证三位数的百位是大于一的数 且 一位数一定是大于等于5的数 才能保证结果是四位数 另一种可能就是3位数的百位大于5 一位数大于2 接下来就是自己去试着找了 具体过程 很难说清 真的 你要的话根本不可能详细叙述出来 太繁琐了
453*6=2718582*3=1746过程,,,我是用C++编程穷举的。。
一道数学题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道简单数学题,很急很急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题目是:x^2 - x 分之1加x^2 + x分之1加x^2 +3x + 2分之1 =? 书上答案是 (x-1)(x+2)分之3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_百度作业帮
一道简单数学题,很急很急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题目是:x^2 - x 分之1加x^2 + x分之1加x^2 +3x + 2分之1 =? 书上答案是 (x-1)(x+2)分之3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
一道简单数学题,很急很急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题目是:x^2 - x 分之1加x^2 + x分之1加x^2 +3x + 2分之1 =? 书上答案是 (x-1)(x+2)分之3不知道怎么算出来的
原式=1/x(x-1) + 1/x(x+1) + 1/(x+1)(x+2)=(x+1)/x(x+1)(x-1) + (x-1)/x(x+1)(x-1) + 1/(x+1)(x+2)=[(x+1)+(x-1)]/x(x+1)(x-1) + 1/(x+1)(x+2)=(2x)/x(x+1)(x-1) + 1/(x+1)(x+2)=2/(x+1)(x-1) + 1/(x+1)(x+2)=[2(x+2)]/(x+1)(x-1)(x+2) + (x-1)/(x+1)(x-1)(x+2)=[2(x+2)+(x-1)]/(x+1)(x-1)(x+2)=(3x+3)/(x+1)(x-1)(x+2)=[3(x+1)]/(x+1)(x-1)(x+2)=3/(x-1)(x+2)
3/x^2+2x+2
看不懂题目什么意思,好混乱啊
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1/(x-1)x+1/(x+1)x+1/(x+1)(x+2)=[(x+2)(x+1)+(x-1)(x+2)+x(x-1)]/[x(x+1)(x-1)(x+2)]=[x²+3x+3+x²+x-2+x²-x]/[x(x+1)(x-1)(x+2)]=[3x²+3x+1]/[x(x+1)(x-1)(x+2)]
式子是不是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
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1/[x(x-1)] + 1/[x(x+ 1)] + 1/[(x +1)(x + 2)]=[(x +1)(x + 2)]/[x(x-1)(x +1)(x + 2)]+[(x -1)...
1/(x^2 - x) + 1/(x^2 + x )+ 1/(x^2 +3x + 2)=1/[x*(x-1)]+1/[x*(x+1)]+1/[(x+1)^2+(x+1)]=1/[x*(x-1)]+1/[x*(x+1)]+1/[(x+1)*(x+2)]=[(x+1)*(x+2)+(x-1)*(x+2)+x*(x-1)]/[x*(x-1)*(x+1)*(x+2)]=3x*(x+1)/[x*(x-1)*(x+1)*(x+2)]=3/[(x-1)*(x+2)]=3/(x^2+x-2)
=1/x(x-1) +
1/x(x+1)+ 1/ (x+1)(x+2)=(x+1+x-1)/x(x+1)(x-1)
+1/ (x+1)(x+2)=2/(x+1)(x-1) +1/ (x+1)(x+2)=【2(x+2)+(x-1)】/
(x+1)(x-1)(x+2)=3(x+1)/(x+1)(x-1)(x+2)=3/(x-1)(x+2
是x的平方分之一还是x分之一的平方?没有括号之类的运算符么?【精品】探讨数学理论为什么1+1=2_数学论文_36 ...欢迎来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探讨数学理论为什么1+1=2_数学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请证明:1+1=2_百度知道
请证明:1+1=2
听说陈景润一生都在研究这道题呢!
提问者采纳
陈景润证明了1+2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与欧拉保持了长达三十五年的书信往来。
在日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命题。他写道: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
随便取某一个奇数,比如77,可以把它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个奇数,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这三个素数之和,461还可以写成257+199+5,仍然是三个素数之和。这样,我发现: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
但这怎样证明呢?虽然做过的每一次试验都得到了上述结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数都拿来检验,需要的是一般的证明,而不是一个别的检验。&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
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事实上,任何一个大于5的奇数都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欧拉的命题成立,则偶数2(N-1)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于是奇数2N+1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从而,对于大于5的奇数,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题成立并不能保证欧拉命题的成立。因而欧拉的命题比哥德巴赫的命题要求更高。
现在通常把这两个命题统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编辑本段]【哥德巴赫猜想的小史】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偶数n(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九个质数的积加上九个质数的积,简称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进度相关
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编辑本段]【哥德巴赫猜想意义】
“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
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哥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而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编辑本段]【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命px(1,2)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 x-p=p1或x-p=p2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数。 〔这是不好懂的;读不懂时,可以跳过这几行。〕 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命cx=ii --- ii 1- -----
p\x p-2 p&2 (p-1)2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h及充分大的X,用Xh(1,2)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p的个数:p≤x,p+h=p1或h+p=p2p3其中p1,p2,p3都是素数。本文的目的在于证明并改进作者在文献[ 10] 内所提及的全部结果,现在详述如下。
以上引自一篇解析数论的论文。这一段引自它的“(一)引言”,提出了这道题。它后面是“(二)几个引理”,充满了各种公式和计算。最后是“(三)结果”,证明了一条定理。这篇论文,极不好懂。即使是著名数学家,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这一个数学的分枝的,也不一定能读懂。但是这篇论文已经得到了国际数学界的公认,誉满天下。它所证明的那条定理,现在世界各国一致地把它命名为“陈氏定理”,因为它的作者姓陈,名景润。他现在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当他降生到这个现实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并没有对他呈现出玫瑰花朵一般的艳丽色彩。他父亲是邮政局职员,老是跑来跑去的。当年如果参加了国民党,就可以飞黄腾达,但是他父亲不肯参加。有的同事说他真是不识时务。他母亲是一个善良的操劳过甚的妇女,一共生了十二个孩子。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孩子生得多了,就不是双亲所疼爱的儿女了。他们越来越成为父母的累赘——多余的孩子,多余的人。从生下的那一天起,他就像一个被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似的,来到了这人世间。
他甚至没有享受过多少童年的快乐。母亲劳苦终日,顾不上爱他。当他记事的时候,酷烈的战争爆发。日本鬼子打进福建省。他还这么小,就提心吊胆过生活。父亲到三元县的三明市一个邮政分局当局长。小小邮局,设在山区一座古寺庙里。这地方曾经是一个革命根据地。但那时候,茂郁山林已成为悲惨世界。所有男子汉都被国民党匪军疯狂屠杀,无一幸存者。连老年的男人也一个都不剩了。剩下的只有妇女。她们的生活特别凄凉。花纱布价钱又太贵了;穿不起衣服,大姑娘都还裸着上体。福州被敌人占领后,逃难进山来的人多起来。这里飞机不来轰炸,山区渐渐有点儿兴旺。却又迁来了一个集中营。深夜里,常有鞭声惨痛地回荡;不时还有杀害烈士的枪声。第二天,那些戴着镣铐出来劳动的人,神色就更阴森了。
陈景润的幼小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他时常被惊慌和迷惘所征服。在家里并没有得到乐趣,在小学里他总是受人欺侮。他觉得自己是一只丑小鸭。不,是人,他还是觉得自己也是一个人。只是他瘦削、弱小。光是这付窝囊样子就不能讨人喜欢。习惯于挨打,从来不讨饶。这更使对方狠狠揍他,而他则更坚韧而有耐力了。他过分敏感,过早地感觉到了旧社会那些人吃人的现象。他被造成了一个内向的人,内向的性格。他独独爱上了数学。不是因为被压,他只是因为爱好数学,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数学上,还有另一个非常有名的“(1+1)”,它就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尽管听起来很神奇,但它的题面并不费解,只要具备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水平就就能理解其含义.原来,这是18世纪时,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偶然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例如3+3=6; 11+13=24。他试图证明自己的发现,却屡战屡败。1742年,无可奈何的哥德巴赫只好求助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威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提出了自己的猜想。欧拉很快回信说,这个猜想肯定成立,但他无法证明。
有人立即对一个个大于6的偶数进行了验算,一直算到了,结果都表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但就是不能证明。于是这道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素数之和[简称(1+1)]的猜想,就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即的“明珠”。
19世纪20年代,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数学方法“筛法”证明,每一个大于6的偶数可以分解为一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和另个不超过9个素数之积的和,简称“(9+9)”。从此,各国数学家纷纷采用筛法去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璨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1)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1+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陈景润(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1996年3月下旬,由于积劳成疾,在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光辉顶峰只有咫尺之遥时,陈景润却倒下了,给世人留下无尽遗憾。
当他升入初中的时候,江苏学院从远方的沦陷区搬迁到这个山区来了。那学院里的教授和讲师也到本地初中里来兼点课,多少也能给他们流亡在异地的生活改善一些。这些老师很有学问。有个语文老师水平最高。大家都崇拜他。但陈景润不喜欢语文。他喜欢两个外地的数理老师。外地老师倒也喜欢他。这些老师经常吹什么科学救国一类的话。他不相信科学能救国。但是救国却不可以没有科学,尤其不可以没有数学。而且数学是什么事儿也少不了它的。人们对他歧视,拳打脚踢,只能使他更加更加爱上数学。枯燥无味的代数方程式却使他充满了幸福,成为唯一的乐趣。
十三岁那年,他母亲去世了。是死于肺结核的;从此,儿想亲娘在梦中,而父亲又结了婚,后娘对他就更不如亲娘了。抗战胜利了,他们回到福州。陈景润进了三一中学。毕业后又到英华书院去念高中。那里有个数学老师,曾经是国立清华大学的航空系主任。
老师知识渊博,又诲人不倦。他在数学课上,给同学们讲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不爱数学的同学都能被他吸引住,爱数学的同学就更不用说了。
数学分两大部分: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纯数学处理数的关系与空间形式。在处理数的关系这部分里,论讨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枝,名叫“数论”。十七世纪法国大数学家费马是西方数论的创始人。但是中国古代老早已对数论作出了特殊贡献。《周髀》是最古老的古典数学著作。较早的还有一部《孙子算经》。其中有一条余数定理是中国首创。后来被传到了西方,名为孙子定理,是数论中的一条著名定理。直到明代以前,中国在数论方面是对人类有过较大的贡献的。五世纪的祖冲之算出来的圆周率,比德国人的奥托的,早出一千年多。约瑟夫(指斯大林)领导的科学家把月球的一个山谷命名为“祖冲之”。十三世纪下半纪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高潮了。南宋大数学家秦九韶著有《数书九章》。他的联立一次方程式的解法比意大利大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出了五百多年。元代大数学家朱世杰,著有《四元玉鉴》。他的多元高次方程的解法,比法国大数学家毕朱,也早出了四百多年。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是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是数学的好温床。
有一次,老师给这些高中生讲了数论之中一道著名的难题。他说,当初,俄罗斯的彼得大帝建设彼得堡,聘请了一大批欧洲的大科学家。其中,有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他的著作共有八百余种);还有德国的一位中学教师,名叫哥德巴赫,也是数学家。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确实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那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
说到这里,教室里成了开了锅的水。那些像初放的花朵一样的青年学生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了。
老师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学们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师说,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我们小学三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难题是最难的呢。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有谁能够做了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呵!
青年人又吵起来了。这有什么不得了。我们来做。我们做得出来。他们夸下了海口。
老师也笑了。他说,“真的,昨天晚上我还作了一个梦呢。我梦见你们中间的有一位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高中生们轰的一声大笑了。
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也被老师的话震动了,但是他不能笑。如果他笑了,还会有同学用白眼瞪他的。自从升入高中以后,他越发孤独了。同学们嫌他古怪,嫌他脏,嫌他多病的样子,都不理睬他。他们用蔑视的和讥讽的眼神瞅着他。他成了一个踽踽独行,形单影只,自言自语,孤苦伶仃的畸零人。长空里,一只孤雁。
第二天,又上课了。几个相当用功的学生兴冲冲地给老师送上了几个答题的卷子。他们说,他们已经做出来了,能够证明那个德国人的猜想了。可以多方面地证明它呢。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哈!哈!
“你们算了!”老师笑着说,“算了!算了!”
“我们算了,算了。我们算出来了!”
“你们算啦!好啦好啦,我是说,你们算了吧,白费这个力气做什么?你们这些卷子我是看也不会看的,用不着看的。那么容易吗?你们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
教室里又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些没有交卷的同学都笑话那几个交了卷的。他们自己也笑了起来,都笑得跺脚,笑破肚子了。唯独陈景润没有笑。他紧结着眉头。他被排除在这一切欢乐之外。
第二年,老师又回清华去了。他现在是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全国航空学会理事长沈元。他早该忘记这两堂数学课了。他怎能知道他被多么深刻地铭刻在学生陈景润的记忆中。老师因为同学多,容易忘记,学生却常常记着自己青年时代的老师。
福州解放!那年他高中三年级。因为交不起学费,一九五○年上半年,他没有上学,在家自学了一个学期。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历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那年,大学里只有数学物理系。读大学二年级时,才有了一个数学组,但只四个学生。到三年级时,有数学系了,系里还是这四个人。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国家又急需培养人才,四个人提前毕了业;而且,立即分配了工作,得到的优待,羡慕煞人。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在第X中学当数学老师。这该是多么的幸福了呵!
然而,不然!在厦门大学的时候,他的日子是好过的。同组同系就只四个大学生,倒有四个教授和一个助教指导学习。他是多么饥渴而且贪馋地吸饮于百花丛中,以酿制芬芳馥郁的数学蜜糖呵!学习的成效非常之高。他在抽象的领域里驰骋得多么自由自在!大家有共同的dx和dy等等之类的数学语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三年中间,没有人歧视他,也不受骂挨打了。他很少和人来往,过的是黄金岁月;全身心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面。真想不到,那么快,他就毕业了。一想到他将要当老师,在讲台上站立,被几十对锐利而机灵,有时难免要恶作剧的眼睛盯视,他禁不住吓得打颤!
他的猜想立刻就得到了证明。他是完全不适合于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最不善于说话,说多几句就嗓子发痛了。他多么羡慕那些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下了课回到房间里,他叫自己笨蛋。辱骂自己比别人的还厉害得多。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发烧到摄氏三十八度。送进医院一检查,他患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症。
这一年内,他住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当然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了他的专业。中国科学院不久前出版了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陈景润就买到了。他一头扎进去了。非常深刻的著作,非常之艰难!可是他钻研了它。住进医院,他还偷偷地避开了医生和护士的耳目,研究它。他那时也认为,这样下去,学校没有理由欢迎他。
他想他也许会失业?又有什么办法呢?好在他节衣缩食,一只牙刷也不买。他从来不随便花一分钱,他积蓄了几乎他的全部收入。他横下心来,失业就回家,还继续搞他的数学研究。积蓄这几个钱是他搞数学的保证。这保证他失了业也还能研究数学的几个钱,就是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就是数学。至于积蓄一旦用光了,以后呢?他不知道,那时又该怎么办?这也是难题;也是尚未得到解答的猜想。而这个猜想后来也证明是猜对了的。他的病好不了,中学里后来无法续聘他了。
厦门大学校长来到了北京,在教育部开会。那中学的一位领导遇见了他,谈起来,很不满意,提出了一大堆的意见: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王亚南,厦门大学校长,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翻译者,听到意见之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不同意他所听到的意见。他认为这是分配学生的工作时,分配不得当。他同意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
听说他可以回厦门大学数学系了,说也奇怪,陈景润的病也就好转了。而王亚南却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意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为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了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儿的《数论导引》。陈景润都把它们吃透了。他的这种经历却也并不是没有先例的。
当初,我国老一辈的大数学家、大教育家熊庆来,我国现代数学的引进者,在北京的清华大学执教。三十年代之初,有一个在初中毕业以后就失了学,失了学就完全自学的青年人,寄出了一篇代数方程解法的文章,给了熊庆来。熊庆来一看,就看出了这篇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采。他立刻把它的作者,姓华名罗庚的,请进了清华园来。他安排华罗庚在清华数学系当文书,可以一面自学,一面大量地听课。尔后,派遣华罗庚出国,留学英国剑桥。学成回国,已担任在昆明的云南大学校长的熊庆来又介绍他当联大教授。华罗庚后来再次出国,在美国普林斯顿和依利诺的大学教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华罗庚马上回国来了,他主持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工作。
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文章中的英姿勃发和奇光异采,也提出了建议,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正是:熊庆来慧眼认罗庚,华罗庚睿目识景润。
一九五六年年底,陈景润再次从南方海滨来到了首都北京。
一九五七年夏天,数学大师熊庆来也从国外重返祖国首都。
这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有熊庆来、华罗庚、张宗燧、闵嗣鹤、吴文俊等等许多明星灿灿;还有新起的一代俊彦,陆启铿、万哲先、王元、越民义、吴方等等,如朝霞烂熳;还有后起之秀,陆汝钤、杨乐、张广厚等等已入北京大学求学。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涵数论、泛涵分析、几何拓扑学等等的学科之中,已是人才济济,又加上了一个陈景润。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齐整。条件具备了,华罗庚作出了部署。侧重于应用数学,但也要向那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挺进!
要懂得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一回事?只需把早先在小学三年级里就学到过的数学再来温习一下。那些1 2 3 4 5,个十百千万的数字,叫做正整数。那些可以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剩下的那些数,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如2,3,5,7,11,13等等,只能被1和它本数,而不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叫做素数。除了1和它本数以外,还能被别的整数整除的,这种数如4,6,8,9,10,12等等就叫做合数。一个整数,如能被一个素数所整除,这个素数就叫做这个整数的素因子。如6,就有2和3两个素因子。如30,就有2,3和5三个素因子。好了,这暂时也就够用了。
一七四二年,哥德巴赫写信给欧拉时,提出了: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例如,6=3+3。又如,24=11+13等等。有人对一个一个的偶数都进行了这样的验算,一直验算到了三亿三千万之数,都表明这是对的。但是更大的数目,更大更大的数目呢?猜想起来也该是对的。猜想应当证明。要证明它却很难很难。
整个十八世纪没有人能证明它。
整个十九世纪也没有能证明它。
到了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问题才开始有了点儿进展。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和你说的1+1=2不是一个概念的,呵呵
哥德巴赫猜想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
公元日哥德巴赫(Goldbach)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Euler),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 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
,.,.,.,.1+1本来就等于2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难道家长的数学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