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国清寺门票供牌位多少钱一年

天台祖庭国清寺的佛事活动
以国清寺等大寺为例,佛事活动包括: 【朝时课诵】 每晨三时半打响板,全寺僧众起床。四时许集中,信徒亦可参加。住持主持,维那指挥,僧值维持纪律。依次为上香、上供、礼佛、诵经、绕佛等。所诵经文为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祝愿偈、十大愿王、三皈依、咒、祝韦驮、韦驮赞等。届时钟鼓齐鸣,鱼磬合声,僧众低眉垂目,供手合十,气氛庄严肃穆。全过程约一时半左右。 【暮时课诵】 每晚饭后举行,一般由首座或维那主持。先念弥陀经,接念大忏悔文(包括三皈依、念八十九佛、礼八十九拜),后三请普贤菩萨,至此圆满结束。全过程约一时半左右。 【盂兰盆法会】 智者大师在山开宗立说后,规定每年在各寺院庵堂举行盂兰盆法会。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九至十五,共7天。以为报父母养育之恩,亦求延年益寿。时国内外信徒云集,可达数千人。法会期间,每天上午由首座在妙法堂讲盂兰盆经,约2小时。 【佛诞法会】 佛诞法会主要是纪念佛、菩萨、祖师的生日、圆寂日、成道日。计有: 正月初一日,弥勒菩萨圣诞。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出家。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佛涅盘。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圣诞。二月二十一日,普贤菩萨圣诞。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四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圣诞。六月初三日,韦驮菩萨圣诞。六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七月十五日,大势至菩萨圣诞。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萨圣诞。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出家。九月三十日,药师佛圣诞。十一月十七日,阿弥陀佛圣诞。十一月二十四日,智者大师涅盘。十二月初八日,释迦牟尼佛成道。 以上法会,以四月初八、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十一月十七日最为隆重。届时,十方大众齐集或观音殿,梵香上供,诵经礼佛。法会由方丈主持,僧俗均可参加。 【讲经】 讲经旨在弘扬天台宗,宣传佛法,解说经义,教育僧众。主讲由德高望重、精博佛学的法师担任,既可是本寺僧人,也可向外寺聘请。国清寺讲经,一般在妙法堂举行,僧俗均可聆听。仪式是先维那鸣钟,引礼师击磬,主讲法师登堂。接着维那指挥唱颂香赞,然后主进法师开讲,讲毕回向。讲经时间视经文长短而定,长的达6个月之久。建国前,国清寺经常开讲,建国以来,长时间停止活动。1985年后,重新开讲,每年举行1-2次。此外,国清寺法师亦有应省内外寺院邀请前去讲经。 【传戒受戒】 是出家僧尼和在家信徒传授戒法的仪式。传戒受戒或称开戒、放戒。对受戒者说,则称求戒、纳戒或进戒。通过仪式,求戒者才是正式僧尼。戒法有五种: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法堂进行,第二阶段在戒堂进行,第三阶段在大雄宝殿进行。每阶段午先讲戒法、戒规,再行戒仪,然后正式传戒。建国前,传戒时间长达数月,现在一般在30天以内。正式传戒由戒师主持,必须有三师七证到场。程序复杂,有请师、礼佛、求勤劳、开导、请圣、忏悔、向遮难、受三皈、宣戒相、发愿、劝嘱、回向、剃度等仪式。受戒者男分比丘、沙弥二等,女有比丘尼、沙弥尼之分。俗家信徒受五戒后,男称优婆塞(清信士),女称优婆夷(清信女)。早时受戒,必须灸头,现在不再坚持。自愿灸头,亦可。建国前,国清、高明、万年、华顶诸寺,经常传戒。建国后,大为减少。1988年底,高明寺传戒,三师七证主要向国清寺聘请,来自全国各地的僧尼约450人。 【念】 念是应要求,寺内僧尼代为举办。念普佛有多种心愿:延生普佛,为生者祈福求寿;往生普佛,为超度亡灵,往生极乐;吉祥普佛,为祈求愿望;其他普佛,大率为家人亲友消灾去病。念普佛仪式,需1小时以上,一般在凌晨四时举行。 【放焰口】 仪式在晚上举行,由法师主持,司鼓者指挥。届时法器合奏,唱做并行,不断跪拜,需3-4小时。放焰口有单放焰、三放焰、五放焰之分。有时应施主要求,亦有七放焰、八放焰,甚至十放焰。 【拜忏】 忏分梁皇忏、水忏、地藏忏、法华忏等。时间由施主确定,一般是1-4天。拜忏人数有7人忏、13人忏、23人忏不等。 【佛七】 有7人佛七、13人佛七不等。信徒可以,但不计数。时间为7天,也有延长至49天(大佛七)。仪式是先唱香赞,接念大悲咒、心经,念阿弥陀佛圣号,最后回向。约5小时左右。 【水陆道场】 水陆道场仪式繁琐,是最大的佛事活动,相传始自南朝梁武帝萧衍。应施主之请,为生者祈求身心安乐、福寿绵延,使往生者位登上品,高超莲界。行仪前夕,全寺僧从(最少60人)领前,施主在后,先在大雄宝殿诵经礼佛,然后至寺内各殿堂绕场一周。绕场由主法带头,维洒甘露,有的僧人摇铜铃,其他僧人和施主口念消灾延寿药师佛圣号,德高望重名法师断后,绕场完毕,进大雄宝殿回向。绕场圈,表示寺内一切闲神鬼魅已经清除。 水陆道场设大坛、内坛、华严坛、法华坛、诸经坛、净土坛等6坛,每坛各司其职。大坛拜《梁王忏》24部,法华坛念《法华经》24部,华严坛念《华严经》1部,诸经坛念《光明经》、《楞严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方广圆觉经》各24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各120卷,《梵网菩萨戒经》48卷。 一堂水陆,需时7天。第三天凌晨一时许,全部施主进入内坛,由主法、正标、副标、大香灯领头,举行焚香、礼佛、诵经、祈求、忏悔、绕佛、献宝等仪式,局外人不得入内。当天上千,在大雄宝殿前举行升幡仪式,下午在放生池举行放生仪式。第四天上午,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宝殿内对施主作开示。第五天晚上,由主法主持,在内坛对施主作幽冥戒。第六天凌晨三时许,由主法主持,在大雄宝殿前举行斋天仪式。当时举行五方焰仪式,约5小时左右。第七天上午,全寺僧众参加送牌位。下午一时许,集中内坛送信。然后鸣锣开道,将水陆榜文、疏文、花柏、纸马送出山门外焚化,最后至大雄宝殿回向。 【报恩法会】 释氏谓父母、师长、国王、施主于己有恩(称四恩),为报答恩惠,仪式有报恩法会。1982年,日本天台宗祖师碑揭幕访华团来国清寺参加3座碑落成典礼,1982年,日本日莲宗派团至国清寺参加“南无妙法莲花经幢”揭幕典礼,1987年,日本天台宗佛教青年联盟参拜纪念法会,为纪念日本天台宗开创1200周年,来国清参拜。
查看: 595|
佛缘网站的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及人力,以下法宝流通的收益将用于佛缘网站的建设。感恩您的支持!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通灵佛教网&||||||
--(201)[] newsfy2
赴国清寺寻访寒山、拾得遗踪汪祖民
—9日,在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率领下,包括寺法荣法师一行12人,远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寻找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遗踪和对当地寒山文化研究情况进行参观访问活动。我们冒着绵绵的春雨,在蒙胧的雾霭中,主要参观访问了隋代古刹、济公故里、明岩古寺、寒岩石洞,顺便游览了琼台仙谷景观,并参观的绍兴新昌的大佛寺。这里我主要写的是,供奉在苏州寒山寺“寒拾殿”里的寒山、二圣,在浙江天台山里的遗踪,值得耐人寻味。7日下午2点,我们一行从天台县城的金茂宾馆出发,风尘仆仆、马不停蹄赶赴我们准备参观访问的第一站——国清寺。当我们参观国清寺时,最早迎接我们远道而来的建筑物,第一亭是“寒拾亭”,第一桥是“桥”,这是诗僧寒山子与友伴、拾得在国清寺共同生活的遗迹的当代鉴证。寒山子有诗记录了他们三人之间的交往:“惯居幽隐处,咋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一、访问天台山国清寺常住进入国清寺后,法荣法师与客堂知客师联系,我们与常住进行了交流。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会见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一行,监院允观法师在会议室与参观访问团全体成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清寺及寒山、拾得及丰干的在国清寺里的遗踪,监院允观法师代表国清寺给我们赠送了《国清寺志》(丁天魁主编,1995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国清讲寺简介资料,并向每一位成员赠送了护身法宝佛珠(天然缅甸玉)一串——与佛有缘,爱戴佛珠。现任方丈可明法师,是浙江省黄岩市人,出生于1928年,1942年出家,曾就读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现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天台县政协副主席、天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日升座方丈。他爱国爱教,积极开展同各国佛教界和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弘扬佛教天台宗,振兴天台山国清寺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顗十分礼敬,为智顗在天台山上敕建寺院称“修禅寺”、并“割始丰具(即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蠲两户民(劳役)以供薪水”。智顗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自灌顶建寺以来,国清寺时有兴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至十三年八月问又重建,后又有增修。十年动乱中,佛像被砸,文物被抄,法器、石狮毁坏殆尽。1973年对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后,重又修复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国清寺自1973年整修开放以来,在方丈唯觉法师领导下,香火兴旺,游客不绝。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烧香求佛,诵经做道场的逐步递增,影响远播海内外。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看到的国清寺现任方丈可明法师,在侍僧的陪同下,拄着拐杖在客堂前走动,慈悲安祥;看到国清寺监院允观法师及念慧法师等年轻法师,僧容严整,机锋敏捷,觉得这个隋代古刹国清寺,既渗透着幽古的神韵,又展现出青春勃发的风采,让人生出感叹远古的高深莫测,当今的国清寺生机勃勃,魅力无穷!国清寺山门有一幅楹联:“古刹着域中创六代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双涧胜迹长存。”这真是对国清寺的真实写照!二、参访天台山国清寺胜迹随后,我们在国清寺念慧法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国清寺,获得了许多新鲜的感受。隋代古刹国清寺座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北约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风景幽美,山水秀丽。外有古塔(隋塔)迎宾,倚五峰,临双涧。周有五峰(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样云峰)环抱,双涧(北涧、西涧)回澜之胜,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国清寺的选址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势阻,地廓而形藏”的中国风水术的“四录兽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这固然与佛教所追求的静修教义及僧众的生存需要有关,也离不开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国清寺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古寺。国清寺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翠耸五峰环古寺,碧流双涧绕禅林”,自然景观独具一格。寒山子当年也进行过描述:“丹丘回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霓。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国清寺志》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第二首题为《咏五峰赤城》)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国清寺坐北朝南,总面积约73000平方米,尚存清代重建殿宇14座。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廓、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是国清寺建筑的鲜明特色,实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寺内建筑分布于五条轴线上,还有丰干桥、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隋塔及三贤殿等建筑。这里主要说一下与寒山、拾得的遗迹及一些特殊的建筑式样。寒拾亭。为纪念寺僧寒山、拾得而建,故名寒拾亭,是九十年代重建,在一行禅师塔理。亭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南方乡村的路亭(凉亭),南北有门相通,进寺大路穿亭而过,门上横匾题“五峰胜境”和“五松深处”,亭两侧设在石凳,还可以代过往行人和来国清寺朝拜旅监、览的宾客少驻休息之所。丰干桥。为纪念唐高僧丰干而建,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两端有特殊造型的石狮守护。丰干原为国清寺的舂米僧,与寒山、拾得齐名,当时被誉为“三贤”。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寺山门。国清寺座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南向,而是东向。黄色的南壁墙南面书“隋代古刹”四个楷体黑字,壁墙东头转弯处才是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楹联为:“古刹着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写尽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景观。西一轴线殿堂景观有妙法堂。单据三层,面宽五间。楼下为法堂,横匾书“妙法堂”,是讲经说法和举行一般佛事活动的地方,堂内洁净宽敞,正中置一精致讲座,上悬“台宗讲席”红底金字横匾,下挂智者大师水墨画像,左右两边,分列讲席数排。每当夜晚,红烛高燃,钟鼓齐鸣,僧众在此听讲念经。陈从周于1980年曾写《国清寺夜半参佛事》诗:“暂别尘寰事,空山叩寺门;万松人俱寂,月下几钟声。”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钦赐龙藏等珍品。妙法堂东厢原有三贤殿,过去又称“虎啸堂”。相传是丰干禅师养老虎的地方,老虎是丰干的坐骑。现已经移至妙法堂东北隅小殿中,供奉国清寺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的雕像。三贤殿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而建筑。殿旁在一石碑载文:“唐贞元间,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据传系文殊、普贤、弥陀三大士示现,故号称三贤也。”这在《国清寺志》中“圣贤遗迹”第一条。据《国清寺志》第二章“国清讲寺建设”记载,“这三位诗僧形影不离,有唱有和,出口成诗,尊誉为‘三贤’,其中寒山尤为著名,有诗三百余首传世。”《国清寺志记载》:两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日本高僧寂昭弟子念求又捐资重建,并在寺内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这是记录最早的“三贤堂”。 《国清寺志》还记载:“他(寒山子)生活在公元约734至871年之间,其中在天台生活了70多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人们在他栖遁外,建设了寒岩寺和寒山大士纪念塔,以供瞻仰”。这在《天台县志》也是有记载的,比在国清寺中的记录的“三贤堂”早了108年。殿内有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形态逼真的造像。这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有密切联系的地方所在,访问团人员特别关注这里边的情况。三贤殿供奉的正是丰干、寒山、拾得金身像。丰干居中,这位当年国清寺的护林僧,左手在招呼,右手持一大拐杖,模样倒也慈祥。其左侧的寒山双手撑一小拐杖,其右侧的拾得手握扫帚作扫地状。寒拾俩瘦得肋骨在外,面容憔悴,可谓饥寒交迫。而今见天台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三贤造像,似忠实于历史记载,并无半点神化。据了解,这是80年代恢复三贤殿,重新为丰干和寒山、拾得造像时,充分考虑到他们当时的身份,寒山状若疯癫,不可能具有富态。天台地区人士认为,天台国清寺是历史上真实的三贤形象,还其本来面目,苏州寒山寺是诗化的寒拾形象,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三、寻觅《国清寺志》中记载的寒山、拾得遗踪不知何因,难怪寒山感叹:“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当我们翻开国清寺常住赠送的《国清寺志》时,我感觉到,记录寒山、拾得和丰干的条目真的到不少。隋代古刹,中国佛教“八宗之首”的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天台宗的祖庭,能够挤身于《国清寺志》也确实不太容易!在《国清寺志》中,有关寒山、拾得和丰干遗迹有多处。1995年10月,丁天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清寺志》,由七彩色页相片,两序言,有十章,两附录,一后记共五个大部分组成。有序(一)提及“寒拾亭、丰干桥”;第一章“国清讲寺沿革”第三节“两宋时期的国清讲寺”,提及在两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日本高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并在寺内建三贤堂”;第二章“国清诗寺建筑”,第五节“东西轴线殿宇和佛像”记“三贤殿”;第六章“”历代名僧和住持,第二节“唐代名僧”记“三干禅师、“寒山大士”和“拾得大士”,记述他们的简历;第八章“名胜古迹”,第二节“圣贤遗迹”记了“三贤古迹”;第三节“永恒纪念”记“丰干桥”、“寒拾亭”;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录有寒山子诗《咏五峰赤城》、丰干诗《国清寺房中题壁》和拾得诗《天台山》各一首,第四节“传说”记“三贤事迹”,三贤事迹传说较多,录有事迹三则。当我打开《国清寺志》,看到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第一首便是刘长卿(709—约785,字文房,唐河间(今河北省)人,官隋州刺史。有《刘隋州诗集》存世)诗:《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第二位诗人便是唐释寒山子(约734—871,陕西咸阳人,自号寒山子,后人编成《寒山子诗集》,收诗三百多首。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人们在他栖遁处,建造了寒岩寺和寒山大士纪念塔,以供瞻仰)诗《咏五峰赤城》,第三位是唐释丰干诗《国清寺房中题壁[1] 下一页通灵佛教网&||||||
--(134)[] newsfy2
走进国清寺(探访宗教之旅)
图为内景图为内景图为国清寺内景图为国清寺隋塔
制图:孙有靖刚进入浙江省天台县的地界,就是白鹤镇,刚下过雨,迎面而来的是碧色如洗的山麓和山腰间袅娜的白色雾气,天台毓秀的灵气已经沁入心脾。&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当年李白的感受,至此已能领略一二。世人熟知普陀山,然而不是中人恐怕很少识得天台山。而在清朝时期在华传教45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眼中,天台山的地位甚至高于中国的四大名山,是与麦加、耶路撒冷等宗教圣地齐名的东方宗教中心。这里是中国佛教创立的第一个宗派的祖庭国清寺的所在地。车行至距天台县城3公里处的天台山南麓,如入桃花源,周围景致更为窈然幽深,忽见群山环抱中一片错落有致的土黄建筑,便是国清寺。寺与国 兴废、盛衰休戚相连来到天台,讲到天台山、国清寺,所有人的讲述都与一个名字紧紧相连,就是的开宗祖师,法号智顗(538年&597年)。生前自绘的一张图纸造就了今天国清寺的格局。公元598年,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隋炀帝,承智者大师的遗愿,开建天台国清寺。寺名取义&寺若成、国则清&,蕴含的不仅是一个美好愿望,更是智者大师将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智慧。&智者大师的思想遗产之一就是他的政治智慧。&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王雷泉说。在许多专家眼中,智者大师是中国哲学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哲学家,他用佛教哲理去教化士族显贵,这种政治智慧降服的,包括七请其讲经说法的南朝陈后主,以及其&弟子&、后来成为隋朝最高统治者的隋炀帝。当时的杨广还是才智过人、礼贤下士的有志青年。国清寺与皇家的联系也正缘于此。国清寺不负其名,据说公元601年寺落成后,隋朝迎来了开皇盛世。如今见到的国清寺已经是&清朝版&。经历了朝代更迭的国清寺,在康熙初年已经年久失修,在康乾盛世三位帝王的接力重建中,国清寺恢复了寺观。然而,上世纪60年代末&文革&的动荡时期,国清寺再次被毁。所幸的是,1973年,周恩来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国清寺修复,并拨款30万元,同时从北京调运大量珍贵的佛像、法器到寺。这一段&文革&期间修复的历史,由国清寺法师向记者娓娓道来。让人尤为感慨的是,国清寺不仅是中国天台宗的祖庭,1000多年前,天台宗先后传入日本、韩国,因此国清寺也成为日本、韩国天台宗祖庭,被日韩僧众顶礼膜拜。这样深厚的历史渊源对于当时加强中日民间交流、促进两国建交起到了特殊而重要的作用。1975年10月,日本天台宗访华团来到国清寺朝拜。国清寺也由此成为了&文革&期间全国唯一对外开放的。国安则寺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进一步落实宗教政策,房产、文物全部归还寺院,1984年还重新复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就是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国清寺恢复了青春。国盛则寺兴。如今的国清寺,正在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青春。日韩之外,天台宗已经传播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寺与理 精绝之中蕴藏和谐在访问国清寺住持可明长老之前,记者跟随着允源法师,在濛濛细雨中领略了一个完整的国清寺。此前,只在纸页中窥见天台宗教理的吉光片羽。但在这里,一泓溪水、一片屋瓦、一尊塑像,都有奇特之处,都仿佛在诉说智者大师的思想和后人对他的缅怀。还未入山门,就可看到自东和自北而来的两支山涧,一清一黄在山门前交汇激荡,盛夏多雨之际会造成涧水西流的奇观。据说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为研究历法,千里迢迢至此,向精通算法的国清寺达真法师求教,真诚感动天地,连涧水都为之西流。涧边因此立碑&一行到此水西流&,来纪念这段虚心求教的千古佳话。过桥抬头又有一奇,并不见寺院山门敞开,行至右侧,才看见别具一格东开的寺门,颇有&步至佛寺不见寺,停立门前门何处&寺院园林的含蓄之味。这种有违一般山门南开的格局,有很多风水上的解说。但据允源法师解释,当年智者大师是自东而来,至天台讲经说法,并且东向正是如今智者大师肉身塔的方位,寺门东开,表达了深厚的缅怀和崇敬。沿着寺院的中轴线再往里行,穿过弥勒殿,来到天王殿。国清寺的天王殿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雨花殿,传说国清寺建成后,章安灌顶大师登台讲述《妙法莲华经》,感动上天神灵,天降花雨,故而得名。四字竖排的大雄宝殿牌匾,&文革&后枯木逢春的千年隋梅&&天台山清净奇美的山川形势,精绝之中又有着和谐幽静的气场。我感受着这种气场,聆听智者大师在这样超凡的气场中创造的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故事。&一念三千&、&性具实相&、&三谛圆融&,天台宗的核心教理也如这里的自然与建筑一般,既精辟又充满丰富的和谐之义,圆融了当时佛教学派的不同思想。不仅如此,天台宗还和谐统一了佛教的教理与修行,形成了教观并重、知行合一的严密的佛教体系,一举改变了佛教传入中国几百年来理论与实践混乱分裂的局面。记者继续在寺中穿行,玉佛阁、三圣殿、妙法堂&&来到伽蓝殿前,国清寺还赠我一奇:这里供奉的是天台宗佛法护法神王子晋,然而他却是一身道士装束。原来智者大师调和了佛、道矛盾,将道教神仙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允源法师告诉我,智者大师在义理和修行上破除了儒释道三家的隔阂,让人们看到,不同流派和信仰之间的鸿沟是可以超越的,这也正是天台宗一大创举,儒释道这三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日后融合发展的基础就此奠定。远眺寺对面的隋塔,历经千年、古朴安详。行走、聆听、观看、触摸,天台宗圆融和谐的思想,润物育人细无声。寺与人 传统现代相互辉映幽居群山之中,国清寺严格而从容地恪守传统。凌晨3时半,国清寺开始敲板集众,4时到6时是早课,僧人们用过早饭,诵经、打坐、念佛至10时半,下午的修行从1时到4时半。晚课从5时到7时40分。日复一日,这种生活和修行的方式延续了1400多年。而且国清寺的师父们如今仍然保持着&出坡&的传统,在寺庙周围的田地耕种、挖笋。&以前有国清寺生产大队,天台人还没学会种双季稻的时候,我们出家人就已经会了。&可明长老不无自豪地表示,困难时期,寺庙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还供给国家。同时,我们所能看到的环抱国清寺的郁郁山林,每一片都有僧人在不辞劳苦地管理种植。日耕夜禅、林丰粮茂,好一幅世外桃源的图景。允观法师告诉记者,前阵子暴雨冲坏了寺院的一片瓦,至今仍未修复,因为这种瓦的材料和烧制方式传承古法,几近失传。遍寻数月,终于在江苏某地找到一处作坊能够提供。寺与人,对传统恭敬地沿袭,令人动容。然而,毕竟时代在变迁,国清寺焕发了新颜。用可明长老的话来说,寺院现在是&外土内洋&。虽然修行仍沿袭传统,但是寺院内该有的现代设施一样不少。如今冬有暖气、夏有凉风,餐餐食鲜,心安则道灵,出家人的衣食住行得到了妥善安置,能更安心地用功办道了。寺院的现代还表现在对外开放上。现代的寺院已经不完全是出家人的清修之地,在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国清寺广开法门,敞开胸怀接纳各地香客和游人,也热情接待海外信徒。&海外很多人对我们国家的宗教政策有很多误解,但看到我们寺院有这么多人能够自由地前来朝拜,出家人生活安定,他们的误解都会打开。&可明长老说,寺院是宣传国家宗教政策的一个窗口。如今,自发护持寺院的信众越来越多。可明长老说,寺院困难的时候,伸手向国家政府要钱都能得到满足。而现在除了用于寺院维护,寺院多余的资金都会用于助学、修路、造桥等慈善事业。同时,寺院旅游也带动了天台县经济的发展。&佛教不是自私的,佛法要回报国家和社会。&可明长老说,这才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现代僧人与前辈一样,传承着智者大师的法脉。只不过他们的传承,如今增添了现代讲学的方式。天台山佛学院内,教室、宿舍窗明几净。天台山佛学院的副教务长观初法师向记者展示,最用功学生的课桌上,除了天台三大部外,还有一本厚厚的被翻烂的《古代汉语词典》和一册册字迹工整的听课笔记。除佛教知识和古代汉语之外,学生们还要学习书法、电脑等课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国清寺如玉,在传统中涤荡得更为明澈,同时也紧随着时代的发展,映照着社会的变迁。住持长老说,向善守法、关爱亲人、团结他人,这些朴素而亘古未变的佛法内涵正是通往和谐社会的铺路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台山国清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