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生活中的陋习有哪些应说些什么

天安门广场上有许多身穿黄色衣服的环卫工人在不停地穿梭着清扫垃圾。在广场南面的荫凉处,众多游客席地而坐。一名保安来回走动劝说游人不要坐在城楼路口,但他每劝走一茬游客,马上又来一茬。“坐客”一走,地面上就会多出一些报纸、垃圾袋和广告传单,而垃圾桶就在十几米外。  
圆明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明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张澎介绍,许多游客喜欢随意触摸文物或在上面刻画,因为文物、古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破坏了,就永远无法修复了,希望游客“手下留情”。  
王先生一家到十渡风景区旅游,要进入“孤山寨”的景点,必须要过一个16米长的铁索桥。上桥后,感到桥晃得十分厉害,原来是前面一些人为了刺激,故意在晃动。看到他们一家人乱作一团,那些人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晃得更厉害了。后来,管理人员过来制止,他们才得以平安过桥。然而,桥头上赫然写着:“严禁在桥上嬉戏打闹、人为破坏、晃动绳索。” 
因为热门景区人多,李先生一家好容易找到一片有水有草地的幽静处,却发现这里的树上竟然挂满了红的蓝的破塑料袋儿。当地一个农户告诉贾先生,这里的管理处撤了后,来往游人留下的垃圾都没人管,风一吹,塑料袋、一次性台布,都挂上了树。  
海南省野生动植物园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每到“黄金鸟”花期最盛的时候,出园的人几乎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枝,蔚为“壮观”。据悉,该动植物园前两年从国家林业局科研所引进了4株红豆杉,想对习惯在温带生长的红豆杉进行观测记录,在游人不断触摸和采摘下,目前没有一株存活下来。  
法国:部分中国游客大煞风景  
在巴黎多家旅行社工作的中国籍导游李欣对旅游陋习感受颇深:法国很多景点有保持安静的不成文规定,一些大大咧咧的中国游客发出的嘈杂声音,不仅打破了这些景点的安静,而作为导游的她常因此受到景点管理人员的警告。  
法国旅游联合会负责中国事务的布朗先生说,法国很多景点空间小游客多,因此当地游客非常注意在拍照时“速战速决”,而中国游客不仅在别人拍照时挡住他们的镜头,而且长时间占用景点让其他游客无法拍照。 
布鲁塞尔:最烦中国游客不尊重当地风俗  
中国人爱热闹,大声说话的特点让欧洲人难以接受。无论在博物馆、教堂、餐馆,“老张”、“老王”的呼喊不绝于耳。对于西方人来说,教堂是神圣而安宁的处所,且不说在这里制造喧嚣对西方人而言是亵渎了神灵,显示出的不仅是自身修养的缺乏,也是对西方教堂文化的一种破坏。也正因如此,几乎每个著名教堂门口都有用中文标注了“肃静”或“安静”二字。而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纸屑,是中国游客非常普遍的现象,个别饭店因为中国游客在房间烟灰缸里吐痰、“糟蹋房间”而拒收中国旅行团。       (陈秋) 
相关链接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以来,至少已经发生了6起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不文明事件。其中包括影星黄渤在太平洋岛国帕劳潜水时捞到“中华”烟盒、中国游客在埃及神庙乱刻、中国游客马尔代夫潜水捞珊瑚、中国游客普罗旺斯为抢位置拍照而打架、中国游客在法国卢浮宫水池中泡脚等。  
今年我国首部《旅游法》于十一颁布实施,其中第二章第十三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盘点中国游客的旅游不文明行为 对旅游陋习说“不”
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经归纳整理的、民众反映比较普遍的不文明行为表现,其中包括随处抛丢垃圾、废弃物,随地吐痰、擤鼻涕、吐口香糖,上厕所不冲水……”
将于1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下简称“《旅游法》”)中,第十三条就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国内游文明公约: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爱惜公共设施、尊重别人权利、讲究以礼待人、提倡健康娱乐!
出境游文明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注重礼仪,保持尊严;讲究卫生,爱护环境;衣着得体,请勿喧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女士优先,礼貌谦让;出行办事,遵守时间;排队有序,不越黄线;文明住宿,不损用品;安静用餐……
国内旅游不文明行为大盘点
出境旅游不文明现象事件回放
一组国人在法国卢浮宫前面广场的水池中泡脚的照片在网上传开,再次令此种行为受人诟病。有的网友认为这“煞风景”的举动是“素质低”的表现。
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国外导游,日本导游则吐槽中国人在日本吃饭时,喜欢强行自带酒水,“这是日本人无法忍受的。”对此,专家表示产生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
从一位导游得知2伙中国游客在薰衣草田里,为抢位置打起来了。一伙是拍婚纱的,一伙是小情侣。混战一团,婚纱也扯了,赤膊上阵,草田都被踩了……
“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网友“空游无依”的一条微博迅速引发热议,他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
据美媒报道,当地时间周二,一名中国籍女子因涉嫌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大教堂中泼洒绿漆,在当地高等法院出庭受审。她被控与华盛顿包括林肯纪念堂在内……
此间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游客在美国旅游过程中表现出的上述行为,大多是“无心之失”,是一些可以注意和改进的“小事”……对旅游陋习说不
贵阳文明网
  随着春节小长假的逐步临近,许多家庭已经拟好了春节出游计划。新春佳节,带上老人孩子,或约上三五好友在一年的忙碌过后,和家人朋友一起美美地享受一下团聚的时光。外出旅游,去观赏大自然的风光旖旎、鬼斧神工,或是领略人文景观的叹为观止、沧海桑田。旅游时的身心愉悦自不必说,亲情友情的增温更是让人眉梢添喜。
  但是,外出旅游,切不可喜了自己,愁了他人——旅游陋习无时无刻不在践踏旅游文明。
  2013年,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丁*昊到此一游”几个汉字将国人脸面丢尽,随后,网上兴起大规模对旅游文明的探讨。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纷纷爆出:“三亚3公里海滩遍布50吨垃圾”“十一北京八达岭长城日清理百吨垃圾”“ 江苏夫妇因航班延误大闹香港机场”“黄渤帕劳潜水捞到‘中华’烟盒”。网友评出十大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在景点刻字、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排队加塞等不文明行为赫然在列。
  在此,我们仔细审视国人的旅游陋习,不难发现很多不良习惯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然成型的。外出旅游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就将日常的生活陋习带到了景点。然而正如诗中写到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每个游客的言行举止,决定着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要破除旅游陋习,让刀尖的“到此一游”变成纯粹的脚下的到此一游,尚需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更加充分的发挥职能作用,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早在2006年10月,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 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旨在倡导游客遵守公约,争做文明游客。23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 旨在进一步加大面向公众的文明旅游宣传引导,提示纠正居民出游活动中的不良陋习。而景点单位,也应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而不应局限于盘算一个节日赚了多少钱。必须注重公共服务的细节化,细致到一个垃圾桶的设置、一块提示牌的安放,注重细节引导,为游客提供方便的文明旅游配套实施。最重要的,是身为游客的我们,应当时刻恪守公德,树立文明风尚,注意文明养成,尊重旅游地风俗习惯,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知礼守礼、文明游览。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文明习惯,一旦养成,定将受益终身。
  春节即将到来,各位有春节出游计划的人,不妨从出发的那一刻起,带上文明旅游的理念,畅游四方,做一个快乐的游客,做一个传播文明的使者。(李晶晶)
责任编辑:筑文明
中国文明网联盟网站
贵阳市文明委成员单位
重点新闻网站
地方文明网站
联系地址:贵阳市金阳新区市委大楼 市文明办秘书组
咨询电话: 7988179
邮编:550002
Copyright&贵阳文明网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中国文明网]  url:/qqherb/html//content_689682.htm,id:0
随团去台湾旅游,归来颇有感触,我就说说同伴们的三个陋习吧。
  一是嗓门太高。无论在景点游玩,还是在餐厅就餐,或者是商场购物,总有人风风火火,高门大嗓,某女伴坦言“俺们生活在东北,地方大,喊惯了!”当然南方游客也不示弱,即使到了台北博物馆那么高雅肃静之地,人们依然大声喧哗,呼朋引伴。南方人叽叽喳喳,北方人吵吵嚷嚷,如果打手机,则似在广场上演讲,声情并茂,嬉笑怒骂,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在从花莲到台北的小火车上,行车一个多小时,车厢赛蜂箱,嗡嗡声成片,有两个旅游团的人因为抢占座位而怒气冲天,争执不休。
  别提了,日月潭小岛上有一块巨石,因为上刻“日月潭”三个红字而成了香饽饽,被称为“吵架石”。
  二是胆子太大。出门在外,安全第一,古人早就教导我们:“君子不临危墙之下”。然而,无知者无畏,咱们怕啥呀?台湾的野柳海岬,怪石突兀,风猛浪急,人称“疯狗浪”,导游再三叮嘱后,仍有不少人越过红色警戒线,脚踩危石,手挥凉帽,做出各种奇葩姿势,冒险留影,其中居然还有花甲老人!在台湾最南端的猫鼻头,有人站到了入海的“鸡爪石”上,海风吹得他们身体直摇晃,真让人捏一把冷汗。据导游说,从2009年至今,大陆到台湾观光者,五十余人客死他乡,一大半是因为拍照而失足落海,被大浪卷走……
  在海边是这样,到了峡谷亦如此,有的游客在悬崖上不守规矩,人走车道,犹如在自家庭院散步;至于无视红绿灯,再现中国式过马路,那更是家常便饭。
  我们团里一位游客,明知海关安检不让带瓶水,他偏把“农夫山泉”塞进拉杆箱,“到时不让带再说”。结果过关时被扣,与“大部队”失联。眼看要登机了,仍不见其身影,领队急得快吐血了。
  三是照相太多。就像流传的顺口溜儿那样:“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总结的太到位了。在有些游客(以中老年女性为主)的心目中,旅游就等同于拍照,然后放到微博上展览,秀佳图。
  她们不听导游讲解,不看旖旎风光,不品地方风情,不注重自身的体验,就是喜欢举着手机到处拍,在夜市照,在寺庙照,在游船上照,手机都“照”热了。据我观察,宾馆内一盏新颖的落地灯,田园里几株艳丽的鲜花,景区的一个简陋凉亭,都能勾起姐妹们强烈的拍照欲望。为了增加美感,还互相换穿服饰“上镜”。
  为什么会这样?有位女伴说:“反正不要钱,就可劲儿照呗。”话音刚落,她便踏着草坪,连蹦带跳,向一个雕塑品跑过去自拍,仿佛返老还童了。最令人脸红的是,她们竟然在飞机过道上,倚靠着座椅拍照,或合影,或单挑,摆造型,露笑容,嘴里喊着“茄子”,遭到乘客们的白眼。尽管空姐两次前来柔声劝阻,也无法熄灭她们拍照的火热激情。唉,把人都丢到台北的航班上了。
  旅游本是件快乐之事,我们应该尽情享受,但若不顾他人的存在,不改上述仨陋习,那岂不会大煞风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向陋习说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