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青山为公立,两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君清。出自哪里?

绵州驿道考笔记7:清末民初绵州古驿道跨渡绵州三江路线考辨
一.绵州古驿道跨越绵阳三江的起止时间
绵阳城是涪江、安昌江和芙蓉溪三川襟带之地,是金牛古蜀道的重要节点。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之前,开元场和现城区之间连为一片。“涪江自州治之北,经城西与安昌江合。”
“巴”字涪江在今三汇高架桥一带及恒业人行桥一带接纳了西来的安昌江后,绕城南流至代家湾,再东向绕过南山嘴后,接纳了沈家坝流过来的芙蓉溪。
涪江河道一带很不稳定,故古绵阳城先繁荣于富乐山下的芙蓉溪右岸,再逐步扩展到开元场平坝、两江交汇地带。汉城大概在现芙蓉汉城一带,当时为峡谷地带。南北朝时,迁城到李杜祠附近的平坝地区。唐城向西南方向发展到现建设街,顺城街一带。宋城以今钟鼓楼为中心,以现红星街为界限。明城以现红星街为南北干道,北门位于现河心,以现警钟街和东街为东西干道,东门位于现在三桥河心一带,西门位于现翠花街和顺河街(?警钟街)相接处。清初,拓建了马家巷、黄家巷等。所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古绵阳城都处于涪江之东,古驿道过绵,大体要过饮马渡跨涪江和过东津渡跨芙蓉溪二江。要谈起古驿道跨渡绵州三江,是在清代康熙三十一年之后。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涪江河水暴涨,涪江河道从州城西改道州城东,洪水经城东北穿濠,冲毁州城东北二门,城池三分之二变成涪江河床,并形成新河道。幸存官员无署办公。三十四年,由知州李萃秀在水后独存的文庙侧搭茅屋作为州署。王士祯《秦蜀后记》(康熙丙子,1696年)户部侍郎王士祯《秦蜀后记》记了当时的情况:“二十四日。晴。食沈香铺,门人刘侍御修贤至。侍御,予壬子所取士,安县人,侨寓绵州。下富乐山,舟渡涪江。涪水自龙安来,经绵州城西,东南与安昌水合,汇于芙蓉溪,宛成巴字,流入潼川州(古梓州)界。康熙三十一年,涪涨,溃入北城,公私庐舍皆汩没,今州治移西南,版筑方始,予暂托宿焉。州有思贤堂,在旧治东,祀扬雄、李白、杜甫、樊宗师、苏易简、欧阳修、司马光、苏轼、黄庭坚九人。又有六一堂,宋欧阳观为推官,文忠实生于此。城东有渔父村,相传涪翁故居也。州守以其尊人太常公殉节录相示(讳兴元,官云南按察使,吴逆胁降,不屈,死事,闻赠太常寺卿。)行六十里。”
十年后,知州何瑞澜修瓦房作州署。到雍正十三年,屠用谦修新州署。州署新了,但州城仍然残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涪江洪水暴涨,城墙被冲毁,清政府被迫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迁州治于罗江”,决定“城垣不必再建”,原州址所在改设金山驿,即现铁牛广场附近,因当时有金山寺而得名。直隶绵州州治降格为金山驿,有清人吴省钦写了《旧绵州》一诗记录其事:“淡烟乔木郁婆娑,瓦鼓歌连豆子歌。杜老津头行鰋鲤,越王楼上罥藤萝。源浮雒水归差便,治徙罗江迹尚多。记取西川风候暖,闰年二月种秋禾。”
绵州城是因抵抗白莲教起义而重建的。嘉庆五年二月,白莲教义军经魏城向移州治后改称金山驿的涪城进逼。知州刘印全得讯,奔赴绵州金山驿,谋划和指挥抗御。捐俸银千两的刘知州带领激奋的士民、乡勇,用48天时间完成了绵州城墙的修复。临战,一路义军不敢来犯,一路被刘知州渡江过仙人桥打败。此事,地方志和何人鹤的《贼扰绵州东北乡记》均有记载。六年,获准撤销金山驿,州复旧治。七年,州署移回绵州旧治。从洪水冲毁到修城复治,历时110年,经历3位皇帝,49位州官。左绵书院主讲严履丰赞颂刘知州:“父老如云驿路哗,恭迎贤牧入新衙。”
至此,州治城址从原涪江东变到涪江西,由芙蓉溪和涪江环绕变成主要由涪江与安昌江环绕,城西移,面积减少,并以现在的正北街和大西街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南北干道。
过渡期的绵州金山驿(旧已设金山驿)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终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古驿道过绵州城区从跨越涪江、芙蓉溪二江到跨渡安昌江、涪江及芙蓉溪三江,就始于这个时间段内。
作《云栈纪程》的张邦伸、作《蜀輶日记》的陶澍经过绵州的时间分别是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和嘉庆十五年(1810年)。两位“钦差”均从驿道来去,均从仙人桥、北河渡来绵,渡安昌水而去。
绵州古驿道过三江至于何时呢?民国16年(1927年),城区石板路改筑灰土路面。17年(1928年),绵德马路通车,西门外安昌河修石构平桥一座,宽2.5米。19年(1930年),建绵罗(江)马路,北门到鸡鸣桥约50千米,城内路面改建为三合碎石路面。24年(1935年),绵阳至魏城公路开筑。25年(1936年),绵阳到剑阁马路通车。26年(1937年),川陕公路全线开通,古驿道随即废弃。马路的拓建,带来了交通史上的革命,绵州古驿道的地位从“国道”级别降低,并逐渐衰落。所以,我们把绵州古驿道道渡三江的时代考察放在清末民初的时间段里。
二.驿道跨过安昌江
康熙三十一年之前,涪江河道从州城西过,御营坝河段及以下尚属涪江主河道。古驿道渡江位置在哪里呢?从《直隶绵州志》等地方文史资料、从旗堡梁、御营坝,饮马渡等的历史存在、口碑传说及路程、地质稳定等方面考察,饮马渡都是成都经绵州北上的交通枢纽。涪江改道后,涪江下游变成了安昌江下游,从饮马渡过涪江变成了过安昌江。
涪江、安昌江都算大江大河,现在河道宽度也足200米,饮马渡位置自古无桥,过渡唯仗舟楫。在清代,饮马渡和北河渡、南河渡为绵州三大官渡。饮马渡在申用玺建北河浮桥的启发下,如法炮制地在饮马渡修建了浮桥。同治《直隶绵州志》这样记录了饮马渡:“饮马渡,治西一里,在大西门外龙王祠侧,夏秋水发,拨船济渡,入冬砌石架板为桥,以代舟楫。咸丰六年(1856年),州例贡生林上洪捐买西乡六里泉水堰灌溉水田五十四亩二分,载正粮银一两四钱九分,归城隍庙首事经理。每年收租谷七十七石作渡夫船支工食,及入冬搭桥之费。”
咸丰是清晚期的起始,此时开始,跨饮马渡的方式已正式变革为夏渡舟楫,冬过浮桥了。而翥鹤堰此段与安昌江并行,也对城西交通有所阻断,“清同治年间,州人在饮马渡搭建大浮桥时,同时搭建了小浮桥。”据资料记载,大浮桥跨安昌江,小浮桥跨翥鹤堰。民国《绵阳县志》记载,饮马渡在民国叫“大西河义渡”,“民国初又买大西门外官产铺面二间,并归北河义渡经营。”这时的小浮桥一带,还形成了小浮桥街,街名现存。
驿道至饮马渡,东略偏北行渡过安昌江,到达绵州城区的大西门外现油坊街处。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夏渡舟楫,冬过浮桥的方式一直延续了民国修川陕路时期,甚至稍后。
此处说明一点,饮马渡不是西南来绵州城驿道路上唯一的过渡点。比如还存在永兴二渡,从永兴既可泛舟到达州城,也可过江从陆路进城,又如小西门外的炭码头渡口,发展到民国成为撑渡和搭浮桥并存的“小西河义渡”,随着绵州城西河道逐渐淤塞,飞来石以下可能还会产生一些新的渡口或桥梁,例如68岁的张茂元老人说,常从炭码头稍上,现位于金阳公寓位置的武家窑过桥。这些过渡点的存在,并没取代饮马渡“国道”渡口的地位。
民国19-24年,川陕路修,古驿道降格。这以后的民国29年(1940年),“在建绵中(江)公路时,开始用水泥混凝土筑西河漫水桥(又称矮子桥),仅比水面高2米,13个桥洞,100余米长,桥面4米宽,仅能单向通行1台汽车。在城区接油房街口,比河岸还要低几米,过桥急转弯上坡进街;另一桥头在河滩上,稍涨水就漫过桥面,老百姓习惯称漫水桥。”
安昌河漫水桥,又名西河桥、大浮桥、矮子桥,小浮桥则跨小浮桥街东头的翥鹤堰。大浮桥的名字似乎已经被人淡忘,今天的绵阳人,一说小浮桥,已经约定俗成地认为就是饮马大桥位置。采访御营坝居民,得知漫水桥位于现饮马大桥稍上1、2米,从杨松林先生拍摄的老照片看,亦证明了西河漫水桥在饮马大桥稍上。现场到油坊街侧查看,还可见桥墩长达4、5米。
驿道跨绵州三江,此为首跨之渡。驿道过黄土梁现洞天公园后,沿着翥鹤堰沟渠走向铺设石板路,到饮马渡位置后,夏渡舟楫,冬走浮桥,跨越安昌江后,进入大西门外的油坊街。
三.古驿道过绵州城的路线初探
过饮马渡进康熙三十一年之前的绵州城,可能是在过东门后,再过东津渡,然后从芙蓉溪东岸经富乐山脚驿道到仙鱼桥一带。
嘉庆五年,筑成新的绵州石城。过饮马渡后,首先来到油坊街。油坊街及其名字自明代有,东北向,从大西门中心医院宿舍至饮马渡(后来西河漫水桥处、现饮马桥稍上),全长533米,城外472米。清代回族在城门外侧建清真寺,是最为繁华的商业街道。建国后,涪城路的新建,使油坊街成为了背街,街道长度也大大萎缩。
从小生活在油坊街一带的绵阳知名人士曹二哥曾写道:“当时一条200来米的油坊街集中了十多家油作坊。一条古城墙将大西街和油坊街断开。两街的交接处有一扇古老而沉重的城门。城门上吊着一盏昏暗的油灯,这就是有名的大西门(位于现在市中心医院新门诊部与医院职工宿舍大楼之间)。城墙为界,城里城外,油坊街在城外。”隔(大)西门与大西街相连。
今天的绵阳人把油坊街一带叫大西门,可能是因为这一带处于大西门之外吧。现今的油坊街仅存230余米,有盛鑫苑小区、长兴小区等。原来清真寺一侧的油坊街,已被1959年修建的涪城路阻断,并全部修成了居民区、商业区等。原油坊街从今天的中心医院附属医院(原中医药专科学校或卫校)经过,到达现卫生巷2号中心医院家属院与市中心医院新门诊部之间的大西门,清真寺正处于原大西门门(镇川门)外之侧。
大西街,现名西大街,中心医院生命广场西侧,与东侧常家巷相对。其正南北向,从大西门至中心医院向北至警钟街,长200米,其中中心医院至警钟街150米。原临街有大公馆(清同治年建,州署接待过境官员,民国时为县党部,占地4亩),二公馆(建于清中叶,同治四年州官文棨重建,系州署接待过境少数民族头领住所,占地2亩,民国为西河义渡公所),武圣官(陕西馆,今绵阳中心医院);双忠祠、长生祠(骆文忠公祠)、福寿祠(在福寿巷),以及民国建的时代像馆,文艺印刷社不,福利咖啡馆、梁锡九诊所均在此街。
大西街陕西会馆修建于乾隆十一年,重建于嘉庆二十二年,占地30亩,修绵阳专区医院(中心医院前身)时拆。晚清俞陛云在《蜀輏诗记》中有记:“二十八日。出驿。经陕西会馆,甚宏丽。城凡五门,水陆辐辏。里许,渡安昌水……”此年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其记载更确切地证明了渡安昌水的地点是出大西门经油坊街过饮马渡。
向北走完大西街,就到了清末民初老百姓口中的“十字口”。小西门、小西街,吉祥街和正东街形成唯一的东西干道,和现在的警钟街、东街一线一致。大西街和正北街形成南北干道,原来的南北干道仅有现红星街一线,大西街和正北街等街巷形成的南北干道是在洪水毁城后,州城向西北发展的产物,其产生的时间是嘉庆五年,是旧城中心地段,商业繁华。
驿道行至十字口,是东向出东门(安定门)过涪江,还是北向出北门(迎恩门)过涪江呢?另外驿道会不会从小西门入城呢?我谨作如下考证——
《元和郡县志》记载,绵州城垣已有东西二门,“东门久塞,因富乐山气所冲,开之则丧乱。”风水观念的影响,至清代城池重建后,东门也至少处于不常开的状态。加之出东门就是新产生的今三桥一带跨度达400余米的涪江河道,河道之后又是韩家脊的河漫滩、芙蓉溪河道。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州城东门外不适合驿道经过,民国至现代的地图上都有北河渡标记,而东门外却没有渡口标记。小西门(长兴门)外有长兴街,在今安昌人行景观桥位置有小西门义渡,也就是炭码头。这里是清代、民国时期,安县至绵阳西河船只停泊卸煤炭处,其主要功能与驿道有别,所以也不是驿道来绵的主路。所以驿道自饮马渡到油坊街从大西门入城,经大西街、正北街南北干道出北门。
正北街,后曾名北大街,以现在的北街为主体,南北向,原北门至大西街十字口,长400余米。嘉庆六年(1801年),正北街成为绵州新城最繁荣的石板路街道。民国16年,改为三合土路,民国17年,加宽为二丈三尺,民国19年,正北街为三等街中的一等街。其临街建筑原有禹王宫(湖广馆,今绵阳四中处,占地8亩,乾隆七年建,嘉庆十六年重修,曾设北街小学,修绵阳四中拆建),靖天宫(武昌馆)在北街和新街口(1929年拆除),南华宫(广东馆,今南华宫商场,乾隆三十五年建,嘉庆二十一年重建),民国时有美丰银行、县银行等。建国后,初成三合土路面,再成沥青路面,到现在是地砖密铺了。
清代、民国到现在,北街均是绵阳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有人形容其为绵阳的“春熙路”,为绵阳的“王府井”。北街与相连、相近的公园路、翠花街、兴达街等连成一片,已形成以北街为中心的绵阳人气最旺的传统商业区。散步北街,望东风商场、红光商场、新华书店、大观园,南华宫,逛梅西百货、茂业百货以及那些摩肩的商场,很难想到这一切与200多年前的知州刘印全有关,很难想到现在的繁华正是继承了民末清初以来的繁华,很难想到这就是曾经的穿城驿路。
北门在哪里呢?参清代、民国和现今地图,可知现今的顺河街和临园路东段公路,正是原来的北城根街的位置,北门正处于现北街北口、铁牛街南口以及临园路东段交接的十字路口。北门,又名迎恩门,京城位于绵州东北,皇命、官方文书等都要通过驿道通过北门传至绵州州署,迎恩门、迎恩街名字的存在,间接证明了北门及外北街到北河渡正是驿道所在路线。绵州城清代开五门,民国开八门,不管怎么变化,北门的权重和城门内外的繁华都是无以复加的。
出北门,左走猪市街(珠市街),正走外北街。外北街走完,就到了十字口。十字口处,北走铁牛街(西北不远有金山寺巷和金山寺),西南走泗王庙巷,东走水观音巷。水观音与铁牛街夹角位置曾有上世纪70年代才弃用的一口古井。参与编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的汤毓良认为,古井所在的地方,就是金山驿所在地。汤先生认定金山驿位置的依据:一是其位置正在金牛道(驿道)线上,从奉济驿(抗香铺)到绵州开元场渡涪江,金山驿位置与渡口最近,最适中。二是古井为证。驿站应靠近水井处,供水方便。乾隆《绵州志》记载:“驿铺”直隶绵州旧设金山、魏城二驿,共设马四十匹、马夫二十名、扛夫六十名。可见人马众多,用水频繁。三是外北有金山寺(今有金山寺巷)。四是附近百姓的口碑资料,也道出了金山驿的来由。(“金山驿离北门仅134米。”)汤先生认为,“金山驿始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终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仅30年历史。”30年的说法当大误。
对于绵州金山驿,同治《直隶绵州志》另有记载:“金山驿,在绵州治内,南至罗江驿九十里,北至本州魏城驿六十里。自康熙二十九年奉设,站马二十匹,五十七年添设马十匹,实在马三十匹,每匹日支草料银六分,岁共支银六百三十七两二钱。马夫十五名,每名日给工食四分八厘,岁共支银二百五十四两八钱八分。全年应买补马九匹,每匹价银八两,岁共支银七十二两。棚厂槽铡,每马一匹全年开销银一两四钱二分,岁共支银四十二两六钱。扛夫二十名,每名日支工食银二分,岁共支银一百四十四两。以上各项,岁共支银一千一百五十两六钱八分。乾隆三十五年裁县并州案内,知州移驻罗江,经管罗江驿务,将原管之魏城驿拨隶附近之梓潼县经管。仍将罗江县典史改为金山驿驿丞,专司金山驿及新铺腰站驿务。一切应支银两,由绵州地丁内存留支给报销。嘉庆七年,绵州仍复旧治,并复罗江县,裁去驿丞。所有金山、魏城两驿正腰站务,仍归绵州知州经管支发报销。”(按:金山驿为绵州驿道管理机构,迁州后指绵州旧治所在,与罗江县金山铺是两回事。另隋代的绵州曾为金山郡,因今白云洞一带金山命名,不知金山驿名称是否与隋代绵州称金山郡有无传承关系。)
外北街是铁牛街的南面初段,铁牛街和外北街通常为一个概念,南北向,包括北门至涪江河堤路段,长379米。清嘉庆建有接官厅,为绵州官吏在此迎送上级官员的接待所(民国时为北河义渡所)。铁牛街的接官厅和大西街的大公馆,正是绵州金山驿(或绵州驿)对过境官员“迎送在道,招待在城“的一个组合。
泗王庙巷旧有三巷,长均百米余,宽2米,清代为土路,临街主要由泗王庙和栖流所。泗王庙占地5亩,清康熙三十一年建,修城北派出所拆,今重建于铁牛广场之西侧。泗王庙在咸丰7年,由州牧毛震寿修补河堤时(重)建,名杨泗将军庙,并加砌镇水犀牛三座,修土地庙。因河堤上有镇水铁牛,故外北街又名铁牛街,另有灰牛两座,故有“铁牛铸的好,一大配两小”之说,惜大跃进中,生铁铁牛被熔掉;街末段河堤处有“涪城保障”木牌坊,另有临江寺、怀德祠、金沙寺、泗王庙、栖流所(无业游民栖居处)、水观音庙在此街附近。
不知杨泗将军庙在什么时候演变陈泗王庙。民国县志记载:“厉坛,在治北城外泗王庙十余步。每岁以三月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奉迎城隍神于坛所,长官遣僚属致祭,并祭无祀鬼神,历年无异。民国十一年,因城堤余款,增建坛宇一间。”同治县志记载:“厉坛,在州北门外,每岁清明、中元、十月朔,一日迎城隍神于坛主祭,祭境内之无祀者,郑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水观音巷有二巷,长均近200米,通水观音。铁牛街与水观音巷交叉口,原有古井,70年代废。水观音占地5亩,清末建,修城北小学时拆,后改为人民路小学、绵阳三中,现为海赋外滩的一部分。
再行至铁牛街北段,占地半亩的临江寺等地已被改造成铁牛广场。铁牛街北面大约止于今燃气公司宿舍区、永拓洋楼和铁牛公寓一带,然后转向河堤。此段与左前土栅子街(后名杉木街)、前面东西向的金山寺巷形成三角地带。金山寺巷有三巷、地有金山寺,金山寺占地2亩。
铁牛街早已成为一个宽泛的概念,人们习惯把杉木街、外北街、布壳街、北河路、新华巷、西环巷、水观音巷、泗王庙巷、金山寺巷等小街小巷统称为铁牛街。以往的铁牛街街道狭窄,以街为市,低矮破旧的民居间布满旧货市场、小商品市场、铁匠铺、豆腐坊、布壳作坊、小餐馆、小酒馆等
铁牛街和东河坝于今又蜕变成现代都市的休闲之地,成为绵阳人为之骄傲的铁牛广场、滨江广场和河边绿地。广场之上,一尊比原铁牛大三倍的铁牛卧在广场之上。想,从油坊街进大西门,经大西街到正北街,出北门到铁牛街,都是清代至民国,乃至部分路段到现代都市最繁华,最有人气之地。回想1692年之前,龟山之南是一片平原,长方形的州城东依芙蓉,西临涪江,为一方重镇。那一年,龙安之水倾斜而下,穿濠席卷州城三分之二而去,“凤爪”撕碎绵州山河,把开元场和残破的绵州城分离,让绵州从涪江之东变成了涪江之西。那以后,泗王庙兴、土地庙、水观音兴,铁牛铸就,历经300余年,水患遗孑动用地方人力、财力和中外“神力”守护绵州家园,终究筑造成当今现代化的百万人口大城市。涪江东河里的“泥鳅精”不是铁牛降服的,而是绵州人前赴后继战胜的。
《金山驿》“此是当年磊落州,客来还问越王楼。山分剑北云犹族,江破城东水横流。旧日埋金沙岸出,新乡割地邑人愁(新移州治于罗江割城东八里入梓潼)。就中自大官惟判,也向民间说故侯。”
难寻古迹与旧梦,谨考驿路作小记。
(有关街道数据参2001年《绵阳市城乡建设志》)
四.驿道跨涪江之北河渡
“三川襟带、一水中流”,查看绵州城周围的河流,竟有北河、东河、南河、西河四名。炭码头及饮马大桥一带的西河原属涪江,涪江改道后为安昌江流域。绵州城东北原来是和开元场相连的平坝,涪江改道后,人们把东河坝以东的涪江叫北河、东河。自成都上京,必然西河来绵、北河上京。饮马渡和北河渡是绵州驿道过城区的要津。
北河渡和饮马渡、南河渡为清代三大官渡。同治《直隶绵州志》载:“北河渡,治北里许,涪江经流,文报络绎不绝,为由省赴京要津。”民国《绵阳县志》载:“在北门外里许。涪水为吾县要津,上达燕秦,下通成都。”《开元场碑记》刊:“涪江北岸龟山之阳,为川陕来往待渡之场站。”乾隆四十六年《云栈纪程》明确地指出了仙人桥和北河渡是驿站津要:“又西行,跨山脊十里,至炕香铺,十里至滥泥沟,又五里下坡渡仙人桥七里……绵州过河木桥用船浮搭,两面栏干颇好,桥头铁牛系镇水兽云。”
出铁牛街至涪江河堤的北河渡,历史上的绵州北河渡在什么位置呢?可以确定的是在今东方红大桥和涪江三桥之间,在今铁牛所对河堤边游泳广场位置或稍上鱼嘴处,距大桥约350米许,此段河面近300米,海拔450米许。参绵州《城址变迁图》,可知北河渡的位置正处于明城北门稍下位置。MYTV涪江行22介绍:“在60年前,涪江的水流量是现在的六倍。”可见,驿道路上的涪江,那是波涛汹涌。
“云林一簇古绵州,问渡平沙暮景幽。萧管遗音悲帝子,青山何处越王楼。”程派青衣说,张问陶这个“平沙”,就是过去在北河靠城这边望对岸河漫滩的景象,他小时候看见的就是这个效果。
北河渡的历史传承是怎么样的呢?北河、东河一带原是平坝,当然也就没有渡口之说。康熙三十一年的大洪水穿濠毁城,于现位置形成新的河道,于是在龟山之南地质、河道最稳定的地带产生了北河渡。
北河渡缔造艰难,其维持、发展都有赖于清代地方官府和民国政府的支持,有赖于地方城乡绅士、乡民和寺庙等的大力参与和支持,称之为河北义渡,甚为贴切。
据民国《绵阳县志》记载,北河渡最早由宋姓土人据为私渡,向来往人众索要过渡费用。清同治八年,有入彰明籍绅申用玺,慨请州署,愿一力担兴义渡。秋暮则造舟为梁,春暮拆以舟渡。申君义举,对宋姓私利构成威胁,双方打官司多年。申君去世后,他的三个儿子道兴、道长、道修继承父志,再次向州署提出申请,兴义渡于光绪初年。申氏的义举,得到了绵州城乡绅耆支持,协请官府,州牧刘南为作了最终裁决。多年的官司,让申氏力已不足,仅能拿出造船之费,其善后所需,得城绅孙五福、邓正华、冯天顺等倡捐,北河义渡浮桥建造成功。但是北河义渡每年得到开支很大,公推邓崇浩、吴天枢等分路外出募化善款,“上至昭、广,下达成都,中悉绵境,”余存及续捐款悉置田产、房产,备作常年经费。又在北门外修接官厅等。原规定渡船十二只,船夫二十名,夫头二名,由义渡首事酌雇宋姓人一二名,以理旧业,而示体恤。其首事由城乡公举轮充,后改五省总领,首事轮流兼管,五年一替。刊碑局门,记其概略垂后。嗣光绪二十四年,西乡普明寺水田一百亩捐归义渡。后又拉城隍、火神二庙出款。又押金祥寺坝田八十余亩。县绅集金,又买二公馆及几处街房助之。民国九年,凝祥寺将寺田七十余亩,尽数捐归义渡。因隍庙及火神庙,普明、凝祥、金祥三寺焚献衣单等费过巨,而义渡连年遭水,漂失船只,遂致双方经济交困。于是将义渡产业与隍庙划开,各自管理。蒙蒲县长莅任,首先注重义渡,逐一清厘普明、凝祥、金祥三寺所捐之田,各除马路、庙基所占外,普明寺实有净田八十九亩九分,凝祥寺有净田六十六亩七分,金祥寺亦捐有净田八十八亩,改组收合几处义渡,统归一起,更名为绵阳义渡公所,设于北门翠花街,脱离隍庙关系。饬令举绅中殷实公正者,轮流管理。县长复又呈准驻防司令部给有管业证书,维持善举,以垂永久……民国县志还显示,东津义渡、大西河义渡、南河义渡、白云洞义渡、永兴场义渡、小西门义渡等归北河义渡管理经营。
北河义渡渡口一带是很繁华的地方,一直延续到川陕路开通之后许多年。北河义渡不是一叶孤舟之渡,冬季把船连串成北河浮桥,车马人尽从上过,夏季船棹林立,不难想象其南来北往过渡之繁华景象。1935年,北河渡在现在东方红大桥设置了北河汽车渡口,老北河渡位置专司渡人。年,北河汽车渡口改渡为桥,彻底改变了绵阳涪江之上的渡跨方式。1998年,北河渡拆除废止。开元场李先生(46岁)介绍,听自己父亲说,北河渡实际不是一个码头,上下罗列一共有四个,一个是北河渡主渡口,在原航管站所对位置,一个在现在冬泳广场位置,一个在现在水厂位置,一个在三桥附近。锅铲先生介绍,曾在现水厂附近河堤边出土过赑屃。
从大量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越王楼、碧水寺一带,在唐宋已经形成水湾。清代两次洪水彻底让涪江改道,为今日绵阳城市布局奠定了基础,涪江之西为涪城区,涪江之东为游仙区。跨渡北河渡,行至今游仙区辖地内。
“满山蝴蝶纸成灰,知是清明上冢回。笑指保安堤畔路,踏青女伴过江来。”正是清代文棨对同治年间北河渡一带的深意描述——旧州远去,绵州新生。
五.驿道跨渡芙蓉溪
跨过涪江北河渡,进入开元场。绵阳城区与开元场、韩家脊在历史上曾是一个整体,洪水毁城后,州城一分为二,江东的开元场的地位似乎仅为出城过河后的起始道路和来绵待渡之地。开元场兴盛年久,失落于洪水之后,又于民国38年(1949年)建场,建国后先后有精神病医院(现三医院)、制药厂、东方绝缘厂、剑南路小学等等,这里临近碧水寺、越王楼、李杜祠、富乐山和平阳府君阙等绵阳重要人文景点。
上北河渡东岸,其位置大约在开元北街西口到绿水巷南口一带。驿道是如何从这一带行至东津一带,再至仙人桥的呢?参考清、民及建国后的地图,北河渡口东岸位置到李杜祠对面,有现在500余米长的开元北街的近距路线,此路线与剑南路东段大路相距不到200米,又处于地质稳定地带,很有可能是驿道通行路线。当川陕马路修好后,行人可能从北河渡通过绿水巷等行至三医院一带,再与川陕路合。(待进一步考证)
北河渡东岸上游500余米位置有新晋国保碧水寺。其唐为水阁院,宋改今名。其岩壁刻佛像多龛,并刻《金刚经》三十二品,属隋唐之作。旁立一尊3米余高圆雕观音,民国县志载:“前石佛一尊,高丈余,系从开元寺废址锄得舁此供养。案:《旧志》称“开元寺右有水阁院。背刻崖石肖像及金刚经,里人建小阁护之。”即此。其与开元寺中崖刻之金像,为正观时同造者可知。”题刻、雕像两侧置明穆宗绵州籍兵部尚书金献民墓前圆雕石翁仲一对,高2.1米。景区内另有从青义镇千佛岩迁移来的千佛龛,上遗留有“广明元年十月十五”等三则题记。寺内还存一些清代至民国文物。
紧邻碧水寺的,有越王楼遗址。唐太宗第八子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建楼宇州城外西北龟山上,有百尺越王台,台上有楼,下瞰州城。杜甫寓绵时,作《越王楼歌》:“绵州州府何磊落,显庆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甍照城郭。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君王旧迹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越王楼历经宋元明几次重建,毁于清,后仅剩台基,2001年开始重建,建成高99米,为我国仿古建筑之最。古往今来,关于越王楼的诗篇留下150余篇,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楼。
开元场旧有开元寺、龙湫泉、天池山等,也是汉唐宋明城所及之地。文物工作者曾在开元小区发现汉代水井。这些遗迹都已远去,都市之间,驿道之路行至芙蓉溪一带——古绵州最先繁荣之地。芙蓉溪在今东津桥位置由西南向转向东南向,沿河西行近1里到芙蓉桥西头,东头南角有李杜祠。
志书记载,“芙蓉溪,《省志》:“在州东北二里,源自彰明境,迤逦百里至州城东北入涪水,夹岸多芙蓉,故名。”《方舆胜览》:“在郡北官道旁,一名蚌溪,下流至东津与涪水合。”《旧志》:“源自彰明县之高泉山来,溪之东侧为古治平院。逊清时,溪上建李杜祠。城外分野:“溪左东乡,溪右北乡”。
我认为芙蓉溪东津渡口不是驿道过三江的路线,而是涪江改道之前,驿道跨渡两江的必经之地。现谨对东津古渡作一小考。
芙蓉溪下游东津在明清以前,是绵州州城主要所在地。
“自仙鱼桥以下的芙蓉溪,江流平缓,水质清澈,盛产鱼虾,素来又是观渔、泛舟的最佳处。“这是陈见昕对芙蓉溪东津河段的描述。同治和民国县志均记载,“唐时涪江,经城西北流。东津则在州东北,与芙蓉溪同源,实为芙蓉溪下游。凡自城东行者,必于此渡,故曰东津。”意即东津位于芙蓉溪下游,是绵州向北出川的必经渡口。唐宋元明至清初,驿道跨度饮马渡经绵州城东渡东津,过治平院(左绵公馆、李杜祠前身),东北向行于芙蓉溪东岸、富乐山西麓,过富乐寺(富乐堂前身)前面,于今仙人桥一带,继续北上。
东津古渡似乎有上下两渡甚至更多,据赵义元《杜甫绵州遗迹考》,东津渡“准确位置在今李杜祠下约一公里处。”据此,就是明城东门所对的今三桥(富乐大桥)富乐山侧。建国后韩家脊一带地图上显示,明城南北干道(今红星街一线)到今顺河前街所对的芙蓉溪上,有人渡渡口,到后来修建了“胜利桥”,此桥处于今三桥和东津桥中间,也即今开元中街和芙蓉小区之间,现无存。此地曾是涪江改道后,韩家脊河漫滩的分界带,不知此地是否是东津渡的曾经所在?
再上游有李杜祠,其是国内唯一一座李白和杜甫合祀的祠堂,后依富乐山,前临芙蓉溪。东津门坊为李杜祠原大门,为砖石八字形牌楼式建筑,额有吴朝品所书的“东津”石匾,石质门柱上镌一对联,分别摘取宋代陆游、唐代罗隐诗句:“打鱼斫脍修故事,淡烟乔木隔绵州”。祠内有仙圣堂单檐悬山抬梁式木结构古建。问鱼舫是吴教谕根据宋代陆游流寓绵洲追寻杜甫遗踪所作“走马朝寻海棕馆,斫脍夜醉舫鱼津”诗意创建,又名“寻棕问鱼之坊”或“斫脍坊”,为单檐歇山卷棚顶抬梁式木结构水榭。内有“巴西第一胜景”照壁和古碑十余通,另有今重建的春酣亭、无名亭和问津楼等。
按志书记载,李杜祠系西汉中国针灸创始人涪翁、东汉著名游方道士李意期鹤居之地。唐初,州人在此建治平书院,成为接待文人学士吟诗作文、修身养性的驿馆。杜甫寓居绵州时,都在治平书院居住。唐宝应元年(762年),杜甫流寓绵州,住绵州治平院(又称左绵公馆、海棕馆),在东津观打鱼后,写下《东津观打鱼歌》、《越王楼歌》、《海棕行》等吟咏绵州的诗作18首,大部分都反映了芙蓉溪、治平院和东津的密切关系。宋代至清代,陆游、邓文原、唐庚、赵蕃、杨慎、果亲王、何绍基、李调元、等名士先后到其地寻觅杜甫遗踪,留下不少诗篇。(按:黄庭坚寓绵轶事无可考,民国县志辨误甚详。程派青衣认为黄晚号涪翁,非涪城涪江的涪翁,是涪陵的涪翁。另翁同和是否来绵,也待考)诗圣到诗仙故里,却没与诗仙相遇。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光绪庚子拔贡吴朝品在绵州东郊芙蓉溪畔、相传为唐代治平院旧址地方购地6亩,建造了李杜祠,了却了千年夙愿。
《古春酣亭记》载,春酣亭“前临官道,后瞰溪流”。驿道经东津过芙蓉溪到李杜祠位置,此地今有驿亭路街道地名,与李杜祠相聚不足千米的富乐寺富乐堂一带,遗留下众多唐宋等各代石刻及遗迹,与其毗邻驿道有很大的关系。
我认为,涪江改道后,东津渡就降格了。民国六年,其创建成东津义渡:“清光绪末年,因东津李杜祠所在,游人苦思渡不便……在北河渡拨船一只,以供游泳……”可见东津渡在民国初年的规格之低,完全不入“国道”级别,属于游东山、李杜祠和民间往来的渡口。
东津桥到芙蓉桥再到治平路之间西北面有花果山小区、华蓥小区、公安培训学校等,这段山为大银山,没扩路之前,这一代山下江边地势狭窄,汉代涪城就夹在大银山和东山之间。行至治平路口,有良居酒店,有朝阳厂退休老者说,良居酒店上面是尚家湾,酒店位置原有一座石牌坊,几十年前才毁掉。按照石牌坊一般修建于驿道大路之上的传统,此地应该处于驿道路线之上。在探寻过程中,开元场的李先生(46岁)说,开元场有个砸儿牌坊,说开元场老百姓有砸坊许求子愿的民俗。汤毓良的《开元场打儿牌坊的传说》介绍此牌坊“位于开元场以东,老川陕路边,芙蓉溪畔的今芙蓉桥北桥头,芙蓉汉城西口凉亭附近。”根据文字,似乎跟良居酒店的牌坊不是同一座牌坊。汤先生考证此牌坊是志书上记载的明代百岁坊:“百岁坊,《旧志》明隆庆三年,安绵道史阙疑、知州常廷圭建立,在芙蓉溪畔春酣亭后仙人桥道上。坊刻金献民字舜举,号蓉溪,致仕尚书,寿八十二……”余文松(70岁)大爷说,打儿坊就在芙蓉桥西侧芙蓉汉城通州府位置,横枋间有30来厘米石缝,只要把石头丢进石缝不掉下来,生男丁的愿望就会实现。余大爷说,那实际上是迷信。芙蓉村多位居民介绍,仙人桥汉阙一侧原来也有牌坊。此几座牌坊似乎串联起了驿道今芙蓉汉城一带的行走路线——驿道自东桥桥沿芙蓉溪西岸,现剑南路东段路址东北向行400余米到芙蓉桥,又行300米许到治平路口,再行400米许到五里堆路口,接着行200余米到平阳府君阙。
此段路程左边西面临山,右边东面为新修芙蓉汉城,隔涪江与富乐山相望。治平路上有尚家湾,五里堆路上有李家湾。五里堆一带缓坡山梁,传为三国时张飞屯兵之所,留有已经消失的“张飞点将台”遗迹。绵阳江瑞炯《绵阳诸葛亮遗迹考》指出,这里是涪水诸葛营。“诸葛亮营盘遗址位于今绵阳城区龟山至五里堆一带平缓的山梁!”“直到明朝末年甚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这座涪水诸葛营不仅遗迹尚存,而且还是省内的一处名胜古迹。”“直到上世纪50年代,民间还都有‘这里当年是诸葛亮营盘’的传闻。”(按:另说洞天公园旗堡梁处为涪水诸葛营)
驿道行至现绵阳科技馆前的平阳府君阙。平阳府君阙,位于开元村4组,西边一环路(川陕路路段),东面科技馆和芙蓉溪,建于东汉晚期至蜀汉时期(约公元150-250年),因阙上刻有“汉平阳府君叔神道”的铭文,故名,是我国现存汉代石阙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双出阙。是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进行过重新组装。该阙是立在宫殿、宅第、祠庙和墓葬入口两旁的标志性建筑,具有表示所有者身份等级的作用。平阳府君阙属于墓阙,坐西向东,左右两阙相距26.2米。阙身由石条和石板叠垒而成,分主阙和附阙两部分。阙上刻有众多仙灵异兽、传说故事和生活画面。梁大通三年(公元529年),佛教徒在阙身上雕刻佛像29龛,另有题记三则。平阳府君阙是研究汉代建筑、雕刻艺术、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珍贵实例。阙身上的佛教造像,也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法国人色伽兰曾图文记录此阙。对此阙阙主,向来有争论。
晚期驿道从开元场过来后,从平阳府君阙南侧150许经过,东向100余米到达芙蓉溪,此段河面现70余米宽,仙人桥曾飞架其上。原仙人桥位于今闸坝公路仙人桥上游50米许,现在枯水季节可见河道中的遗迹,其长70米,宽2米,1978年扩至4米,系11墩平梁龙头桥。仙人桥下枕东津,东津多鱼,其原名“鲤鱼桥”。游弋东津的渔翁里,最知名的莫过于西汉的涪翁。人言仙人桥西侧曾有石碑和牌坊,今无存。在驿道和博物馆之间,有两只赑屃,是锅铲先生等人从安昌河飞来石附近迁移而来。
仙人桥,又名仙鱼桥。考县志,仙人桥“通驿递,利行人”,“为北道通途,赋皇华上计吏者日有所经,下抵商贩行旅于于。”可见其正是驿道路线所在。仙人桥临近平阳府君阙,又是去富乐堂和宋哲元墓的通道之一,加之桥本身也有不平凡的经历,实属富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
谨考仙人桥历史——
《绵阳市城乡建设志》第33页记载,仙人桥“为古官道平桥,始建于汉,清嘉庆三年重建。”现多说“不知始建于何时”。乾隆十九年(1754年),前州牧王二南补修。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桥面随波去,基石仅存”。
“每岁里役捐赀,架木垒草实上,以通驿递利行人。遇水涨则土草冲刷,易以舟楫。”20余年之后的嘉庆三年(1798年),州判刘廷枢为图一劳永逸,带头捐资重建石桥。“旧桥本低洼,今增高五尺,加长十九丈,外护石栏,两岸添建坊表,以志古迹。”修葺后的仙人桥很快就得到了大用,嘉庆五年,白莲教义军犯绵,刘印全带领子弟、乡勇出北河渡后,“分左右中三路,刺史领二队,由中路仙人桥沉香铺进,军功某某分领四队,左路由漏风垭进,右路由游仙观进。中路行二十里遇贼……放歌而归”。60余年后的同治时期,文棨知州认为仙人桥“为北道通途,赋皇华上计吏者日有所经,下抵商贩行旅于于。然履道坦坦,胥于桥是赖”,但是“石有时以泐桥且缺。中空无底,过者骇目,夜行者尤病”,于是“易新石弥其隙,既完且坚”,留《培修仙人桥碑记》。
仙人桥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四川通志》记录了异人除害的故事:“绵州鲤鱼桥仙迹,治北八里,即涪江汇入芙蓉溪上游,沿岸多民田,每夏秋潦水逆流,鱼随水上,多食禾稼,民甚病之。后遇异人于桥凿一叉一网,其鱼遂集滩下,不敢上。渔人每于此时捕之,得利数倍。本名鲤鱼桥,因遇异人除去鱼患,改今名。陈见昕的《仙人桥小议》还收录鲤鱼报恩的民间传说:一过路客商在鲤鱼桥买了一条鲤鱼,因行路疲劳,想休息一会儿,再去桥旁小店烹饪。于是用柳丝穿好,并系在柳树根上,放在溪水里养着。客商一觉醒来,日已偏西,慌忙赶路,忘了拴住的鲤鱼。鲤鱼被洗脚的农民发现,见是金甲鲤鱼,口作哑哑之声,目有哀求之情。这位好心的农民把鲤鱼放生了。从此,这一带五谷丰登,鱼类繁殖也年富一年,于是人们就把桥命名为“仙鱼桥”。清代文棨《仙人桥》赞曰:“烟霭暮苍苍,邮亭路正长。野风吹水白,斜日衬云黄。芦渚初飘雪,枫林渐染霜。东津知不远,新月上鱼梁。”
仙人桥是驿道必经之路,《蜀輶日记》和《云栈纪程》也可侧面作证。&
张邦伸的《云栈纪程》可完证仙人桥、北河渡是绵州驿道的要津。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张经过绵州——“自沉香铺七里,至蔡家桥,水出沉香铺,西流入涪。又西行,跨山脊十里,至炕香铺,十里至滥泥沟,又五里下坡渡仙人桥。桥下水出白家坝,东南流入涪。循涪水北岸望富乐山,如在目前,富乐山在州东五里……七里绵州过河木桥用船浮搭,两面栏干颇好,桥头铁牛系镇水兽云。十里石桥铺。”
陶澍《蜀輶日记》记录了其从驿道线路到四川的历程,来到绵州是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七月,“二十七日,三十里沉香铺,即杜工部重送严公之奉济驿也。五里蔡家坝,有水出梓潼之潺山,经沉香铺至此,南流入涪。过桥西行,越山脊,荦确亘道,其顶有一石,宛肖七曲山所谓盘陀者。十里炕香铺,十五里度仙人桥,过芙蓉溪,水色渟涵,上通灵山,夏月潦盛则涪江倒汇而入。……”
六.对驿道跨越三江路线考察的小结
参同治《直隶绵州志》、民国《绵阳县志》、2001年《绵阳市城乡建设志》、张邦伸的《云栈纪程》、陶澍《蜀輶日记》、参陈见昕、汤毓良、王代升、陈永乐、刘大军、王志强等绵阳地方文史专家的著作及文章,我认为清末民初驿道经过绵州城的路线为:饮马渡-油坊街-大西门-大西街-正北街-北门-铁牛街-北河渡-开元场-仙人桥。其间跨越安昌江、涪江、芙蓉溪三水,起始时间在清代康熙三十一年到乾隆三十五年时间段内,终于民国26年,从1692年-1937年,时间跨度近两个半世纪。
由于资料有限,由于考辨及文字能力不佳,文中错误当多,期待各位不吝指教。
(李戴于2014年4月5日)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