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养的红色草鱼肚子变得鼓鼓的肚子凉是什么原因病怎么医

您已经超出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购买吧!
阅读完整文档所需豆元:4.8
草鱼  又称鲩鱼、浑鱼、草根鱼、混子。是一种生长快,适应性较强的鱼类。体长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草鱼的养殖(一)(中华文化撷英)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家里小池塘里面养的草鱼,肚子上出现血红的空洞,求解!在线等!_百度知道
我家里小池塘里面养的草鱼,肚子上出现血红的空洞,求解!在线等!
怎么解决?麻烦专家给点意见,行吗那些鱼是跟一些石蛙养在一起的!,我想知道我的草鱼是不是生病了?!在线等,并且水不怎么换?我老爸提议用高锰酸钾丢进去杀毒
我有更好的答案
是有害虫。高锰酸钾只是用来杀菌的。需要咨询专家,不要在这里乱发帖
一般的养殖鱼类都用含氯的消毒剂消毒,但是你的鱼已经发病了,必须内服药物,至于什么药物,建议还是找专家,因为没有图片,只靠你口述,没法诊断你的鱼怎么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草鱼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防治方法_淡水养殖(鲟鱼养殖)_中国水产养殖网
当前位置:&→&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
今天是:日
水产养殖网―水产行业第一信息平台!
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疾病防治方法
出处:中国水产养殖网
中国水产养殖网
鲟鱼为软骨硬鳞鱼,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新疆、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等河流及其相连的湖泊和浅海中,其肉厚骨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黑色黄金”之称,尤其是用鲟鱼卵加工成的鱼子酱,更是驰名中外,其肉、卵含蛋白质极高,皮可制胶,同时也是高档的皮革原料,吻、胃、肠、鱼筋均是上等佳肴,可以说除了鳃外,它的全身都是宝。随着其野生资源的减少,人工增殖及人工养殖相继出现了。据报导,我国已开展人工繁殖和养殖的品种有中华鲟、史氏鲟,还有从国外引进的匙吻鲟、北美短吻鲟、俄罗斯鲟、美国高昂鲟以及杂交鲟等,水产业者普遍看好鲟鱼的养殖前景,通过不同的渠道投入资金,进入人工繁殖和养殖的行列。随着鲟鱼在池塘、网箱、湖泊和水库中的成功养殖,我国正形成一个人工繁殖和养殖鲟鱼的热点,疾病防治的研究是当务之急。&nbsp一、我国鲟鱼疾病研究简况&nbsp鲟鱼体被纵列骨板状硬鳞,有的硬鳞上具有锐棘,抗病能力较强,发病率较低。在年全国六省一市长江水产资源调查和长江鲟鱼专项调查期间,一些水产工作者采集到鲟鱼寄生虫标本并开展了鲟鱼病害的有关研究。1975年苏培义撰写“长江鲟鱼类病害及病原体的初记?论文,报道鲟鱼病害12种,敌害生物18种,6门10纲的病原体。此外,姜礼燔曾报道水环境污染会导致珍稀鲟科鱼类致癌,其他有关的研究资料比较少。&nbsp随着鲟鱼人工繁殖和养殖业的开展,病害逐渐增加,依据病因可以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以及环境因素和生物敌害几类,主要是寄生虫疾病。苗种发病高峰集中在仔鱼进入稚鱼的敏感期,主要防治措施是在敏感期用药物预防,开口饵料严格消毒,加大换水量,经常吸污,保持培育池清洁。鲟鱼养殖过程中应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如鱼种放养前用3%食盐水消毒,池塘每半个月泼洒生石来一次,每次用量20公斤,控制水质,以减少发病率。&nbsp二、我国人工养殖鲟鱼的主要疾病类及其防治&nbsp1.真菌性疾病&nbsp&nbsp①卵霉病&nbsp&nbsp症状与病因:鲟卵表面长有黄白色毛样絮状物,严重时鱼卵在水中象一个个圆球。由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寄生虫引起,常见的有丝水霉、鞭毛绵霉等。是中华鲟、史氏鲟鱼卵人工孵化中常见病,若不重视,一旦出现将有关功尽弃的危险。&nbsp治疗方法:主要是提高受精率,清降坏卵,保持良好水质,苏培义报道普用500克/立方米浓度孔雀石绿浸洗15分钟,控制病情发展。&nbsp&nbsp②&nbsp水霉病&nbsp症状与病因:鱼体受伤而感染,患处滋生大量水霉,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nbsp治疗方法:李文龙等用浓度为30-50克/立方米的孔雀石绿和1%的食盐水混合溶液浸泡20-30分钟有一定疗效,赵云芳等曾报道在中华鲟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以上,以28-30℃为好)。&nbsp2.细菌性疾病&nbsp①出血病&nbsp症状与病因: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出血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发病迅猛,死亡率高。曾在史氏鲟幼鱼(体重小于150克)中发现。&nbsp治疗方法: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以及一些提高抗病力的添加剂,如维生素c、e等。&nbsp②细菌性肠炎等&nbsp症状与病因: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nbsp治疗方法:用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nbsp③肿嘴病&nbsp症状与病因:此病在史氏鲟幼鱼发生较多,为一种细菌性疾病,病因是因为吃了变质的饵料,嘴肿,四周充血,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着生,排泄孔红肿。&nbsp治疗方法: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饵料台进行消毒,不投喂变质饵料,尚无更好方法。&nbsp3.寄生虫病&nbsp①锥虫病&nbsp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呈“s”形或“l”形弯曲,常卧水底,不摄食,体色无光泽呈黑色,有时急剧在水中上下旋转,若不医治,3-5天后死亡。&nbsp治疗方法:苏培义曾报道用青霉素g盐按5公斤水体中加入药物20-40国际单位,每天一次,每次浸浴2小时左右,第一、二天用高剂量(40万单位),第三天后低剂量(20万单位)连续三天后出现明显好转,约7天后恢复正常,并出现摄食。早期治愈率可达100%。&nbsp②连轮虫病&nbsp症状与病因病原体为车轮虫。在鱼体和鳃耙上数量过多,直接影响生长,造成鱼体衰弱,游动迟缓,肠道无食,严重者造成苗种大量死亡。&nbsp治疗方法:苏培义曾报道将中华鲟病鱼用5%盐水浸浴1小时左右,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以好转而痊愈。何裕康报道曾用15%-25%浓度的福尔马林去除匙吻鲟鱼苗鱼体和鳃耙上寄生的车轮虫,切忌使用硫酸铜。&nbsp③斜管虫病&nbsp症状与病因:斜管虫大量寄生中华鲟体表、口腔、鳃部,病鱼在水中急燥不安,体表呈兰灰色薄膜样,口腔、眼腔有黑色素增多现象。&nbsp治疗方法:转入流水池饲养,自然死亡率约为3.6%。尚无有效治疗方法。&nbsp④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nbsp症状与病因:肉眼观察,在鳃丝有鳍条处严重,有些部位白点成片状。患病鱼鱼体日益消瘦,游泳能力大大减低,且浮燥不安,食欲减退。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小点为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粘液层,镜检分离白色病灶小点里的寄生病原体为瓜虫。小瓜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在组织里以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形成白色浓泡,当鳃组织被大量寄生时,引起鳃组织坏死,阻碍呼吸,导致鱼窒息死亡。&nbsp治疗方法:庄平等报道用50克/立方米福尔马林溶液浸浴治疗是较安全和有效的。赵云芳等曾报道在中华鲟苗种前期不使用药物治疗,而是用提高池水温度进行控制,效果很好(温度控制在25℃以上,以28-30℃为好)。&nbsp⑤三代虫病&nbsp症状与病因:由于投喂未消毒的水蚤造成,患病鱼苗症状嘴部四周充血,鳃充血,鱼苗有缺氧浮头现象。&nbsp治疗方法:王云山等人报道用0.25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治疗三代虫病,效果较好,控制住了病情。&nbsp⑥拟马颈鱼虱病&nbsp症状与病因:拟马颈鱼虱寄生在中华鲟鳍基部、肛门、鳃弓、口腔、鼻腔、咽部、食管等,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为最常见。&nbsp治疗方法:一般采用人工拨取虫体,涂搽抗菌素软膏;或用5%食盐水浸浴鱼体1-2小时,有较好的效果。&nbsp4.营养缺乏、中毒和环境因素所致疾病&nbsp①气泡病&nbsp症状与病因:由于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10mg/l),使得鱼的肠道、鳃内、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再汇聚成大气泡。发病时游动缓慢、无力、上浮、贴边。严重者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就可以看到里面呈线型排列的许多气泡。镜检,鳃发白,鳃丝间粘液增加,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肚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外观无其他症状,如同失血而死,有的则表现为整个头部都充血,口的四周红肿,口不能闭合。危害性极大。&nbsp治疗方法:主要方法是先改善水质,解决水源中过饲和氮气或氧气,然后用内服药饵继续进行治疗,王世权对此有详细报道。&nbsp②肚性脑病&nbsp症状与病因:有报道中氏鲟、俄罗斯鲟等品种的幼鱼由于饲料或添加剂有毒而患肚性脑病,史氏鲟患病幼鱼体色、体表正常。无明显症状,偶有头部前端和吻端的腹面表皮脱落,背面粉红,患病初期不跳跃、乱窜等极度兴奋行为,散游或独游,食量减少,后期处于昏迷、混睡状态,停食,没几天陆续死亡。解剖发现肝脏紫色、褐色、灰色、肝糜烂,胆囊正常,肠内无食物,肾脏、脾脏、心脏正常,体腔未见异常。体内未见异常组织结构。脑组织坏死,糜烂,难辩结构。疾病发生集中在体重15-25克、体长15-20cm的转食阶段。&nbsp治疗方法:饲料中添加乳果酸或乳梨醇对史氏鲟肝性脑病有治疗作用。同时使用对肝损害较小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等治疗继发性细菌性疾病。主要还是以防为主,合理投饵,顺利转食。&nbsp5.多种原因造成的疾病综合症与原因不明的疾病:&nbsp①黑身病&nbsp症状与病因:自体发黑,瘦弱无力,腹部瘦小,解剖发现胃无食物,肠道半透明,内充满淡5-8cm的鱼苗,危害不大。&nbsp治疗方法:改善水环境,增加水流动性。将病鱼单独收集在一起,改喂线虫,或投喂营养较好的饲料。&nbsp②大肚子病&nbsp症状与病因:腹腔彭大,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发现胃中食物较多,有气,肠道边也有气泡。王世权认为是由于消化不良或气单胞菌引起。&nbsp治疗方法:改善水环境,降低密度,增加水流,在饲料中添加氟哌酸2?-6?,干酵母8?-12?,大黄3?,5天一个疗程。若发现鱼群粪例变稀,可把大黄减量或停喂。&nbsp③红斑病&nbsp症状与病因:患病仔鱼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以及背部、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有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苗常于水面缓游,大约可存活十天左右。可能由水蚤、虾类咬伤所致或孵化流速过大受伤引起,无传染性。&nbsp治疗方法: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流速,避免仔鲟受伤。&nbsp6.敌害生物及其他&nbsp苏培义曾详细报道过鲟鱼类的敌害生物,其中天然产卵场鲟鱼胚胎敌害5种,孵化器和培育池中鲟鱼苗敌害生物13种。还报道于1972年中华鲟人工繁殖中发现卵黄囊隘断病、卵黄囊瘪缩病,卵黄囊中部紧隘的象被捆扎似的(俗称“隘断”)或萎缩得极小,病鱼最多只能存活三、四天即全部死亡,无传染性,未有防治方法。&nbsp戴泽贵也详细分析了美国匙吻鲟苗池塘培育中生水昆虫、甲壳动物、水生植物和脊椎动物的控制方法。&nbsp三、结语&nbsp鲟鱼养殖仅三四年时间,正处于迅速膨胀的阶段,许多地方是首次养殖,虽有一些疾病防治的报道,至于病原的分离、鉴定以及防治药物的筛选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其他养殖品种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养殖种类刚刚进入一个地区的几年中,病害发生的情况比较轻微,以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续、养殖规格的扩大,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最后往往带来沉重的打击。&nbsp解决鱼类病害需要对病因、病原、病理和药物、防治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所需时间周期长,如果事先没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一旦疾病暴发,将难以控制。但对其病害防治的基础研究和系统研究工作应该尽快开始,这是保证鲟鱼养殖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nbsp (本文已被浏览 3675 次)
上篇文章:
下篇文章:
&&文章分类
& 相关信息:
& 相关文库:
& 相关新闻:
&&文章链接
扫一扫水产微信群申请
客服热线:
电话:025-
技术:客服:
地址:中国南京汉中路185号4F 邮编:210029
南京问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扫一扫加入中国水产养殖网微信草鱼常见疾病症状及防治草鱼如何养殖鱼出血鳞片脱落怎么回事
一、出血症
由出血病病毒(GCRV)引起的鱼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主要症状为病鱼肌肉、肠道、鳍及鳃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出血性肠炎与细菌性肠炎的区别:
&&&&&&&&&&&
&&&&&&&&&&血
防治方法预防:腹腔注射草鱼出血病灭火疫苗,或定期泼洒出血腐皮灵25ml/亩·米
治疗:(1)内服:鱼血停拌饲料投喂
(2)泼洒:出血腐皮灵50ml/亩·米或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或参福康5g亩·米
1.肠炎病又名烂肠瘟,是一种流行很广的细菌性疾病。能危害各种观赏鱼类及常规养殖鱼类,也是对鱼类危害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疾病之一。此病常和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并发。
2.流行特点:此病在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在水温25—30℃,发病严重时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3.症状:病鱼食欲降低,行动缓慢,常离群独游,鱼体发黑或体色减退,腹部膨大,肛门外突红肿,挤压腹壁有黄红色腹水流出。拨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粘液较多。发病后期,全肠呈红色,肠壁弹性差,充满淡黄色黏液。
4.防治方法
预防:(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2)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治疗:(1)内服参肠宁+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
三、赤皮病
(1)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2)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四、烂腮病
1.烂鳃病可分为粘细菌烂鳃病、真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性烂鳃病三种
2.流行特点:
3.发病症状
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全池均匀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鱼肝宝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五、水霉病
水霉病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水生鱼类的真菌病之一
1.流行情况: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於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预防:(1)彻底清塘消毒;苗种运输过程时要小心以防止操作受伤
(2)苗种下池前用3%~5%的食盐洗浴5~8分钟
治疗:(1)全池泼洒霉菌净50ml/亩·米
(2)内服参炎康+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六、细菌型败血病
1.&鱼细菌性败血病是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气单胞等的引起鱼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危害鲢、鳙、鲤、鲫、团头鲂、白鲫等鱼。
2.流行特点:近年来,名、优鱼类,如斑点叉尾摇、鳜等也有本质发生。主要侵害1月龄以上的鱼,和2月龄的鱼种。在混养的鱼池中早期发病的是鲫、白鲫、鲢,随后为团头鲂和鳙。如果肠鼠气单胞菌引起鲤的细菌性败血病,但不能使鲢、鳙发病。本病发生的温度为9~36℃,而28~32℃为高峰,6~7月份容易暴发。如果鱼池中淤泥增多,水质恶化,饲养密度过大,饲料变质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3.病症表现:发病初期,在鱼的颈部,口腔、鳃盖、体侧和鳍条部轻度充血。病鱼食量减少。随后病情严重,病鱼体表充血加重,眼眶充血而眼球突出。如刹去鱼皮全身肌肉充血,呈红色。剖检,腹腔内含有黄色或白红色腹水、肝、脾、肾脏肿胀,肠壁充血,呈半透明,肠道内充气并有稀薄的粘液。部分鱼贫血鱼鳃色变深。
预防:(1)彻底消毒;定期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2)内服暴血停+高能免疫VC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治疗:(1)内服鱼病统杀+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料饵投喂,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金碘200ml/亩·米
七、竖鳞病
2.流行特点:主要流行于冬末初春,一般当水质恶化或鱼体受伤时,经皮感染。
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患病鲤的亲鱼死亡率高达85%。
3.症状表现: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无力。
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的鳞片竖立,向外张开像松球;而鳞片基部的鳞囊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
严重时全身鳞片竖立,鳞囊内积有含血的渗出液,用手轻压鳞片,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之脱落。
病鱼常伴有鳍基、皮肤轻微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腹水等症状;病鱼贫血,鳃、肝、脾、肾的颜色均变淡,鳃盖内表皮充血;病情严重的鱼体鳍基部充血,鳍有腐烂的现象。
患病鱼体游动迟钝,呼吸困难,腹部向上,2至3天后即死亡。
4.诊断: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必须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见有大量短杆菌即可做出诊断。必须注意,当大量鱼波豆虫寄生在鲤的鳞囊内时,也可以引起竖鳞症状,用显微镜检查鳞囊内渗出液,即可加以区别。
预防:(1)彻底清池,患病的鱼种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浴10分钟
(2)定期泼洒金碘150ml/亩·米
治疗:(1)发病初期加注新水
(2)全池泼洒二硫氰基甲烷50ml/亩·米
(3)内服参舒康+高能免疫VC+高效免疫多糖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八、指环虫病
由指环虫属中许多种类引起的种寄生虫性鳃病。我国饲养鱼类中常见的指环虫有鳃片指环虫、鳙指环虫、鲢指环虫和环鳃指坏虫等。
1.流行情况
指环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鳃病。它主要以虫卵和幼虫传播,流行于春末夏初,大量寄生可使鱼苗鱼种大批死亡。对鲢、鳙、草鱼危害最大。
大量寄生指环虫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鳃丝全部或部分成苍白色,妨碍鱼的呼吸,有时可见大量虫体挤出鳃外。鳃部显著浮肿,鳃盖张开,病鱼游动缓慢,直至死亡。
3.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1、生石灰带水消毒
2、发病季节,三环绝杀拌料投喂,连用三天,半月一次。
治疗方法:1、全池泼洒菌虫卵三绝杀20ml/亩·米或混杀鱼安30ml/亩·米
2、内服三环绝杀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九、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
由多子小瓜虫侵入淡水鱼的皮肤、鳃、鳍等组织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
1.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高密度养殖鱼类的幼鱼和观赏鱼。病程一般5~10天。传染速度极快,若治疗不及时,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死亡。
典型症状为寄生处组织增生,形成脓包,在皮肤和鳍上形成许多小白点。鱼体感染初期,胸、背、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分布,此时病鱼照常觅食活动,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鱼体失去活动能力,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游动迟钝,食欲不振,体质消瘦,皮肤伴有出血点,有时左右摆动,并在水族箱壁、水草、砂石旁侧身迅速游动蹭痒,游泳逐渐失去平衡。
3.防治方法
预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虫体胞囊,全池泼洒纤虫清20ml/亩·米
治疗:(1)全池泼洒纤虫清
(2)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十、车轮虫病
由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鳃或皮肤上引起的一种纤毛虫病。
1.流行情况:主要危害多种鱼类的鱼苗,鱼种阶段,流行的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
寄生在体表和鳃上,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又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常引起鱼苗、鱼种的大批死亡。寄生于鱼体表的车轮虫在鱼体表来回滑动,剥取宿主的皮肤组织细胞和鳃组织作营养,破坏皮肤和鳃组织,影响鱼的呼吸和正常活动。
3.防治方法
预防:(1)生石灰彻底清塘
(2)三环绝杀拌饲投喂,连用三天,半个月一次
治疗:(1)全池泼洒车轮斜管杀100g/亩·米或车轮一次净150ml/亩·米
(2)同时内服三环绝杀+高能免疫VC+可立康拌饵投喂,连用五天
十一.大中华蚤病
:正大灭虫精&鱼虫杀星或杀虫止血灵。
十二。锚头蚤病
正大灭虫精,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肚子叫是什么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