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台湾大学学教授李东华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终稿)主论坛议程_(可编辑)》
下载积分:1200
内容提示:《(终稿)主论坛议程_(可编辑)》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3:11:0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终稿)主论坛议程_(可编辑)》
官方公共微信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系)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系)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3期(2006.08)
一、學人動態
李文良助理教授獲教育部94年度「菁英留學計畫:專案擴增留學計畫(甲類教師)」補助,於95年8月1日至96年7月31日前往日本東京大學研究1年。
衣若蘭助理教授通過教育部博士後研究公費留考,並獲邀為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於95年8月1日起至96年7月31日赴英研究1年。
本系95學年度第1學期,邀請中國文物研究所出土文獻與文物研究中心研究員胡平生教授來臺客座講學。胡教授為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古文字碩士、國家級具有貢獻專家,擬於本系開設「簡帛學概論」、「秦漢魏晉簡帛選讀」課程。
二、專題演講
4.11&&&&&&&
張國剛&&&&&&& 中國與西方──論的中歐文化關係之時代特徵
5. 4&&&&&&&&
包偉明&&&&&&&
宋代士大夫籍貫觀念略論
6. 8&&&&&&&&
朱維錚&&&&&&& 從戊戌到辛亥──一則思想史的考察
6.13&&&&&&&
侯旭東&&&&&&&
漢魏六朝的自然聚落──兼論「
」、「村」關係與「村」的通稱化
三、學術活動
1.本系4月17日由系主任吳展良教授與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牛大勇教授簽署學術交流協議,內容包括雙方教師講學及研究、學生從事學習活動、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及學術出版品之互贈等合作事項。
2.本系教師講論會,如下:
5.18&&&&&&&
童長義&&&&&&&
日本歷史千年巨室藤原氏
6. 1&&&&&&&&
王遠義&&&&&&&
試論黃宗羲公私思想的歷史意義──中西公私觀演變的一個比較
3.本系4月28日舉辦「94學年度第2學期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如下:
研究生   論   文   題   目   
劉欣寧&&&&&&&&&&&
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談漢初的繼承制度
何 勵&&&&&&&&&&&
中國六朝時代的唱導
鍾旻圜&&&&&&&&&&&
北朝鄉里的複數豪族研究
吳雅婷&&&&&&&&&&&
宋代旅行書寫及其中反映的宋代社會行旅觀念
蔡文地&&&&&&&&&&&
宋代勸農文的分析
陳聖屏&&&&&&&&&&&
困而知之:曾國藩修身思想的起源與實踐
陳昀秀&&&&&&&&&&&
由江蘇教育總會看晚清國家與社會之間的變化()
陳泳翰&&&&&&&&&&&
流動的世界,虛構的生活──白銀時代及其小說
林易澄&&&&&&&&&&&
「禮教吃人」之後──魯迅與其時代的道德系譜學
臼井進&&&&&&&&&&&
旅遊的政治化:雜誌《旅》與臺灣形象的建構()
汪正晟&&&&&&&&&&&
徵兵制與國府建國的策略與實際
黎世輝&&&&&&&&&&&
威廉?羅伯森和他的歐洲帝國──以《查理五世統治史》為中心
4.本系8月7日至9月2日承辦教育部主辦之2006年「日本近代歷史與殖民地研究」暑期學校課程,提供全國各大學歷史研究所與臺灣研究相關研究所研究生「日本近代史」之課程。
四、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7期
《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主編為楊肅獻教授,95年6月。篇目:〈南宋政府的私鹽防治〉(梁庚堯)、〈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吳密察)、〈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沈松僑)、〈抗戰前中日「廣田三原則」談判()──著重其背景、緣起與議題〉(李君山)、〈專家與通識──章學誠的學術思路與錢穆的詮釋〉(許松源)、〈亂世從政之地理指南:羅澤南手稿《皇輿要覽》初探〉(范廣欣)、〈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程式:故事、閱讀與書寫〉(張元)、〈評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古偉瀛)、〈科學與想像之間──評克勞汀?柯亨《長毛象的命運》〉(楊彥彬)。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2期(2006.05)
一、學人動態
本系退休教師逯耀東先生於2月14日病逝,告別式於3月10日舉行。
本系94學年度第2學期邀請蒙古國立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杜格爾扎布那仁教授來臺客座講學,開設「蒙古史」、「蒙古國情與文化」課程。
本系94學年度第2學期邀請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室主任朱維錚先生來臺客座講學。朱教授專精中國經學史、文化史之研究,開設「中國經學史」、「中國思想史專題研究」課程。
浙江大學歷史系主任包偉明教授來訪。
二、專題演講
3. 2&&&&&&&
王鴻泰&&&&&&&
明清士人的生活經營與雅俗的辯證
3. 2&&&&&&&
林志宏&&&&&&&
王道樂土:清遺民情感抵制下的「滿洲國」
3. 9&&&&&&&
林志龍&&&&&&& 英日海運競爭──1930年代印度航線個案研究
3. 9&&&&&&&
馮啟宏&&&&&&&
國民黨的幹部訓練()
3. 9&&&&&&&
蘇信恩&&&&&&&
米開朗基羅理想美中的裸體藝術形象與無限、未完成
&&&&&&&&&&&&&&&&&&&&&&&&&&&&&&&&&&&&&&&
概念vs.中國藝術文化中氣韻生動與大象無形的思想精神
3.16&&&&&&&
龔 雋&&&&&&&
論歐美襌學史的寫作: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
三、學術活動
歷史系所教師講論會,94學年度由周伯戡教授擔任主持人,如下:
3.23&&& 閻鴻中&&&&&&&
從經史、道德與性情論談章學誠的社會思想
漢學研究通訊第25卷第1期(2006.02)
一、學人動態
周伯戡副教授自8月1日升任教授。
楊肅獻教授自95年2月1日起休假一學期。
胡平生教授以連續服務滿30年,著有勞績,獲頒行政院一等服務獎章;另於94學年度第二學期結束休假,恢復授課。
甘懷真教授以連續服務滿10年,著有勞績,獲頒行政院三等服務獎章;另於94學年度兼臺灣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職。
二、專題演講
94.11.14&&&&&&&
古偉瀛&&&&&&&&&&&&&&&&&&&
「後之視今」──後學下的史學方法
94.11.21&&&&&&&
周伯戡&&&&&&&&&&&&&&&&&&&&&
宗教、文明與歷史──一個韋伯式的進路
94.11.28&&&&&&&
Terry&F.&Kleeman && 歐美中國宗教史學研究近況
2&&&&&&&& Terry&F.&Kleeman &&
天師道法──從世界宗教史看中國固有宗教的建立
李豐楙&&&&&&&&&&&&&&&&&&&&&&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94.12.12&&&&&&&
梁其姿&&&&&&&&&&&&&&&&&&&&&&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三、學術活動
耶魯大學歷史學系史特林講座教授史景遷(Jonathan&D.&Spence)博士11月14日應本系與時報出版公司之邀演講,講題:「史景遷談歷史寫作」,談論其個人的歷史寫作經歷,夫人名作家金安平女士亦連袂出席。
本系舉辦94學年度「歷史系所教師講論會」,由周伯戡教授擔任主持人,如下:
94.10.27&&&&&&&
張嘉鳳&&&&&&&&&&&
稍將兒壽補人年──19世紀口英咭唎種痘在中國
8&&&&&&& 趙綺娜&&&&&&&&&&&&
1950年代的香港美國新聞處:美國在亞洲之反共宣傳活動
1.17&&&&&&&
林維紅&&&&&&&&&&&&&
中國婦女史研究的典範轉移
四、出版訊息
<font color="#.臺大歷史學報?36期
《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為「戰爭與歷史記憶專號」,94年12月出版,篇目:〈中國的第二次銅器時代:為什麼中國早期的砲是用銅鑄的?〉(李弘祺)、〈劉錡順昌之捷及其影響〉(王德毅)、〈近代臺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
──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陳宗仁)、〈政治權謀與戰爭創傷──1934年「拒孫之役」始末〉(胡平生)、〈一個人的戰爭記憶:解讀《東史郎日記》〉(羅久蓉)、〈中國古代的貨幣區系、黃金流動與市場整合〉(陳彥良)、〈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臺大文學院(8.5)〉(李東華)、〈英格蘭宗教改革後的服從論述〉(李若庸)、〈以撒?柏林的史論──從觀念史的思考到決定論的批判〉(林慈淑)、〈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重論秦漢的刑期問題〉(邢義田)、〈法國史學轉型的歷程──評《多元歷史:法國對過去的建構》〉(賴國棟)。
<font color="#.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
文史叢刊128(歷史類),高郁雅著,94年12月出刊。90學年度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指導教授為胡平生、林能士教授。
第24卷第4期(2005.11)
一、學人動態
胡平生主任7月5日、9日前往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及北京清華大學歷史系簽訂學術交流協議;主任任期於7月31日屆滿,並8月1日起休假一學期,新任系主任業奉核定由吳展良教授自8月1日起接任。
本系94學年度第1學期新聘秦曼儀先生為專任助理教授。秦先生畢業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專長為歐洲16至18世紀社會文化史、法國近代寫作文化史、西方婦女史、法國年鑑史學理論與方法。
衣若蘭助理教授7月14-23日至北京第一歷史檔案館、北京大學蒐集資料與訪問。
張嘉鳳副教授7月21-22日參加本校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傳統東亞文明與科技(自然)知識的傳承與演變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8月15-20日前往慕尼黑參加「第11屆東亞科學、醫學與技術史國際會議」發表論文。
黃俊傑教授獲選為94年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胡適紀念講座」講座教授,聘期自94年8月1日起至95年7月31日止。
陳慧宏教授9月13-14日參加本校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與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東亞視域中的『中國性』與『歐洲性』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9月30日擔任國科會補助西洋藝術史研究推動計畫「英雄:崇拜與塑造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人。
二、研究計畫
主持人   計  畫  名  稱   
方震華&&&&&&&&&&&
晚宋的統兵文臣家族──從衡山趙氏談起
王遠義&&&&&&&&&&&&
孟德維爾(Bernard&Mandeville)的現代性思想──啟蒙與現代社會的問題
古偉瀛&&&&&&&&&&&
臺灣天主教史與日本、韓國、越南的比較──以中華文化為參照系
甘懷真&&&&&&&&&&&
東亞、儒學與王權:從「漢字文化圈」的觀點
衣若蘭&&&&&&&&&&&
文人社群、史學思潮與女子新史:20世紀初期中國女性史之編寫(I)
李文良&&&&&&&&&&&
清初治臺政策與「臺灣籍」的成立及其影響
張嘉鳳&&&&&&&&&&&
陽施陰化──西晉至兩宋醫籍中的性別與身體
黃俊傑&&&&&&&&&&&
東亞近世儒家身心關係論的兩項命題及其涵義的轉化
楊肅獻&&&&&&&&&&&
柏克思想與英國啟蒙運動
劉巧楣&&&&&&&&&&&
19世紀中期巴黎的童年形象
三、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5期
創刊於民國63年(原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自民國85年第19期起改為今稱)。本期主編為楊肅獻教授,其他編委為劉翠溶教授、邢義田教授、梁其姿教授、胡平生教授、王遠義副教授、閻鴻中助理教授、方震華助理教授,94年6月出版。篇目:〈歷史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梁庚堯)、〈正統王朝的代價──後梁與後唐政權合理化問題〉(方震華)、〈改革者的內心世界──鄭觀應的道教信仰與濟世志業〉(楊俊峰)、〈想像的民俗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臺灣與中國〉(周婉窈)、〈理解與選擇──胡適與康納脫的科學方法觀比論〉(葉其忠)、〈自由主義外交政策的試驗──英國對柏林條約的推行,〉(王世宗)、〈1622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陳宗仁)、〈歷史學是一門科學嗎?引介John&Lewis&Gaddis,&The&Landscape&of&History:&How&Historians&Map&the&Past〉(陳慧宏)、〈做為商業史的企業家傳記研究:評介J.&Forbes&Munro,&Maritime&Enterprise&and&Empire:&Sir&William&MacKinnon&and&his&Business&Network,&〉(林志龍)。
第24卷第3期(2005.08)&
一、學人動態
張嘉鳳副教授奉核於93學年度赴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研修一年,4月16-18日參加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Fairbank Center
for East Asian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Epidemics in China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The
Guizi?s (Ghost) Method: Vaccination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4月29日主辦並主持哈佛燕京學社Chinese Medical
Culture學術研討會,已於5月30日回國歸建;6月8-10日參加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Infectious Diseases and Human
Flows in Asia: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Dimensions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6月12-30日為執行本學年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前往日本武田科學振興財團杏雨書屋蒐集資料;6月25日前往日本京都立命館大學
Graduate School of Core Ethics and Frontier Sciences
演講;7月21-22日參與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傳統東亞文明與科技(自然)知識的傳承與演變研討會」發表論文。
本系於94學年度第1學期新聘朱維錚先生擔任客座教授。朱維錚先生現為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擬於本系開設「中國經學史」及「晚清思想文化史」專題講座。
李東華教授3月受聘擔任教育部「大學校務評鑑規劃與實施計劃」評鑑委員,擔任師範院校、人文藝術、體育類組評鑑工作,自3月至5月中旬結束訪評工作;5月7日擔任萬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與歷史專業:東亞研究的微觀與宏觀」學術研討會論文之對談人;5月13日擔任輔仁大學「文化交流史:文化接觸的中間人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人;6月10日出席海洋大學「2005年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發表專題演講。
衣若蘭助理教授5月13日參加「東亞傳統家庭教育與家內秩序──東亞傳統婦女與家庭教育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
二、專題演講
大陸史學史研究的現狀、路徑及方向
三、學術活動
本系教師講論會,本學年度由王世宗教授擔任主持人,如下:
臺北帝國大學時代的歷史系,
從佛教邊地到佛教中國:試探漢傳佛教中心的建立
第24卷第2期(2005.05)
一、學人動態與學術活動
衣若蘭助理教授1月4日應邀至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演講,講題:「貢獻史、補充史與文本解讀──當前中國女性史的研究取向」。
本系新聘專任助理教授陳慧宏先生、劉慧先生已於2月1日到職。
張嘉鳳副教授2月25日、3月18日應美國哈佛燕京學社邀請演講,講題分別:「臺灣高等教育概況」、&#65533;&Why So Hesitant to
Become a Pediatrician in Medieval China&#65533;&。
本系教師講論會3月31日由王世宗教授主講,講題:「自由主義外交政策的試驗──英國對柏林條約的推行,」。
二、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4期
《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主編為楊肅獻教授,其他編委為劉翠溶教授、邢義田教授、梁其姿教授、胡平生教授、王遠義副教授、閻鴻中助理教授、方震華助理教授;93年12月出版,篇目:〈皇帝的餐桌:明代的宮膳制度及其相關問題〉(邱仲麟)、〈自由與限制──梁啟超思想中的個人、禮與法〉(楊貞德)、〈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象〉(周婉窈)、〈臺灣總督府的「南支南洋」政策──以事業補助為中心〉(鐘淑敏)、〈1935年「華北自治運動」與中國派系之爭──由《蔣中正總統檔案》探討戰前中日關係的複雜性〉(李君山)、〈冷戰時期的德臺軍事交流,〉(陳郴)、〈重論《大智度論》的作者〉(周伯戡)、〈從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看其戶籍中的性別與年齡結構──兼論戶與里的規模〉(于振波)、〈從中日比較思想史的視野論經典詮釋的「脈絡性轉換」問題〉(黃俊傑)、〈從社會行動者互動的視角重構臺灣殖民研究的理論框架:述評柯志明著《米糖相剋──日本殖民地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陳思宇)、〈金門史的研究與寫作:評《金門史稿》〉(楊肅獻)。
第24卷第1期(2005.02)
一、學人動態
復旦大學歷史系王立誠教授10月15日至12月15日至本系研究並發表演講,王教授專研中國外交史。
吳展良教授11月13日擔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評論人;11月21日擔任臺大東亞文明中心「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學術研討會」主持人;12月4-6日擔任臺灣大學「公私領域新探:東亞觀點與西方之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人兼評論人;12月20-23日出席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古偉瀛教授11月26日參加「西方思想對東亞文明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張嘉鳳副教授12月4日出席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與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鄭和下西洋():歷史與文化的涵義研討會」,發表論文〈百年來鄭和研究的特色與趨勢〉。
二、專題演講
〈放紙虎〉--從〈黑函〉到〈新聞〉之間
戰後臺灣防癆技術之轉變:以卡介苗接種為例,s
中法戰爭前後的北臺灣()--以1892基隆廳、淡水縣輿圖為例的討論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incipate: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Augustus
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
1240年代的英國王廷秘書處--亨利三世專政的工具
抗戰至國共內戰時期的夜戰
視覺資料的歷史學意義--以耶穌會在中國的傳教事業為例
《史記》論黃老與申韓關係的再檢討
毛澤東、赫魯曉夫與中蘇分裂
1950年代上海的高等學校改革研究
西方古文明中有關「個人」與「人像」的思想演變及詞彙探討
由中華古文明中的「個人」與「人像」詞彙探討中國人像來源
英國改造近代中國海關的研究
近年來夏商考古的新發現及研究進展
三、學術活動
93學年度第1學期教師講論會,由王世宗教授擔任主持人,如下:
朱子的世界秩序觀析論
古典研究、古典考掘與哲學的歷史--吉朋的史學與歐洲學術傳統
東亞世界的冊封體制與儒教
第23卷第4期(2004.11)
一、學人動態
古偉瀛教授7月8-13日獲茶山學術文化財團邀請,赴韓國訪問;8月27日至9月6日參加比利時魯汶大學召開之「南懷仁基金會第8屆國際學術會議」,主題為「無名英雄--中國帝國晚期之前的外國籍人士對教會的貢獻」,發表論文On
the Authenticit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Pro-Catholic Memorial by Censor
Huang Entong in
日參加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西方思想對東亞文明的衝擊:跨文化的視野」學術研討會;9月29日應邀於政治大學發表演講,講題:「從文獻研究法來看宗教史的研究」。
趙雅書教授自8月1日起退休。
高明士教授自8月1日起退休。
張嘉鳳教授自8月1日起至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研究一年。
本系自93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李弘祺為客座教授。李弘祺先生現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將開設「傳統中國教育專題研究」課程。
本系自93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衣若蘭及陳宗仁為專任助理教授。衣若蘭先生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班,專長為婦女史及社會史;陳宗仁先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班,專長為臺灣史。
二、研究計畫
本系93學年度獲國科會補助之研究計畫:
近代臺灣天主教史的三階段研究:清末、日治及戰後國府統治初期(3/3)
東亞、儒學與王權:從「漢字文化圈」的觀點(1/2)
烏干達問題與自由派帝國主義的實踐,
佳苗引毒--19世紀中國牛痘文獻研究
吉朋與《羅馬帝國衰亡史》
布萊斯?馬登的中國問題與現代主義
清末臺灣清賦事業與邊區社會的整編
變遷與傳承:光復初期的臺灣大學文學院()
金世宗的女真政策及其對女真政權發展的影響
東亞儒者對《論語》「學而時習之」的解釋及其哲學涵義
三、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3期
本期主編為古偉瀛教授,其他編委為劉翠溶教授、邢義田教授、梁其姿教授、胡平生教授、楊肅獻教授、甘懷真教授、閻鴻中助理教授,93年6月出版,篇目:〈文武糾結的困境--宋代的武舉與武學〉(方震華)、〈宋代的「車駕臨奠」〉(皮慶生)、〈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吳展良)、〈金代女真進士科制度的建立及其對女真政權的影響〉(徐秉愉)、〈萬髮俱齊:網巾與明代社會文化的幾個面向〉(林麗月)、〈皇帝的最後一道命令--清代遺詔製作、皇權繼承與歷史書寫〉(陳熙遠)、〈日本機密檔案中的武廷芳〉(孔祥吉、村田雄二郎)、〈方豪神父與民國天主教會〉(李東華)、〈殖民地邊區的企業--日治時期東臺灣的會社及其企業家〉(林玉茹)、〈激進主義、現代情境與中國無政府主義之崛起〉(楊芳燕)、〈無政府主義概念史的分析〉(王遠義)、〈日本學界對中國無政府主義之評介〉(安井伸介)、〈如何審視鏡像中國?評介《中國與歷史資本主義:漢學知識的系譜學》〉(邱澎生)。
第23卷第3期(2004.08)
一、學人動態
古偉瀛教授4月8-10日參加由喜馬拉雅基金會資助,於上海復旦大學召開之「21世紀的中國史學和比較歷史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4月26日應邀於大同大學發表專題演講,講題:「歷史的轉捩點」;5月7日參加由亞洲空間基金會資助,於比利時新魯汶大學召開之「18-20世紀的東西方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The Opium Wars in the Eye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5月21日應邀於師範大學史研所發表專題演講,講題:「傳統史學與後現代史學的互動」;6月10-11日參加輔大天主教史料中心舉辦之「義和團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李永熾教授自5月20日起借調至總統府擔任有給職國策顧問一職。
趙雅書教授、高明士教授自8月1日起退休。
張嘉鳳副教授8月1日起出國研究一年。
二、專題演講
《明史》「烈女」傳記的採摭與明清之際亡國記憶的敘寫
近代中國的城市、性別覺醒與婦女運動
關於唐高宗、武后時期國家禮儀的一些觀察
派系?國家?社會:關於國民黨政權與國民黨派系研究的幾點思考
清代臺灣的社會控制--以購線為例
三、學術活動
92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師講論會,由甘懷真教授擔任主持人,如下:
當後現代遇上儒家史學--新與舊的辯證
我對當代中國史的一些想法
第23卷第2期(2004.05)
一、學人動態
李永熾教授自93年1月1日起至93年5月19日止借調至總統府擔任有給職國策顧問一職。
二、專題演講
中法戰爭()中的淡水之役
革命就是到處亂糟糟(Semua rusuh-rushuh di revalusi)--印尼與菲律賓革命研究與亞洲史學
「公司」源流初探--兼論明清時代商船的人員結構及其隸屬關係
清代臺米對中國大陸之供輸與兩岸財經
三、學術活動
歷史系教師講論會,本學年度由甘懷真教授擔任主持人,第一次講論會如下:
宋代福州士人與舉業
四、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2期
由《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主編為古偉瀛教授,其他編委為劉翠溶教授、邢義田教授、梁其姿教授、胡平生教授、楊肅獻教授、甘懷真教授、閻鴻中助理教授,92年12月出版,篇名如下:〈從律令制的演變看唐宋間的變革〉(高明士)、〈嚴昏曉之節--古代中國關於白天與夜晚觀念的思想史分析〉(葛兆光)、〈歐陽脩筆下的宋代女性--對象、文類與書寫期待〉(劉靜貞)、〈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蕭啟慶)、〈從「經世」到「經濟」--社會組織原則變化的思想史研究〉(金觀濤、劉青峰)、〈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學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王晴佳)、〈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李弘祺)、〈科舉文獻與「科舉學」〉(劉海峰)、〈16世紀的朝鮮族譜〉(常建華)、〈多元與辨證的時間觀--讀費爾南?勃羅代爾〈歷史和社會科學:長時段〉〉(徐梓)、〈鐘鳴旦、杜鼎克主編《耶穌會羅馬檔案館明清天主教文獻》〉(李天綱)。
第23卷第1期(2004.02)
一、學人動態
大陸復旦大學歷史系吳景平教授兼系主任11月7日至12月5日至本系研究並發表演講;吳教授專研中國金融史。
甘懷真、王世宗副教授於91學年度第二學期升等為教授。
方震華教授10月19-20日出席「宋代墓誌史料的文本分析與實證運用國際學術研討會」,擔任評論人。
張嘉鳳副教授10月20日應邀高雄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演講,講題為:「氣、水與經脈--傳統中國醫學的身體觀」;10月23日應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演講,講題為:「魏晉至隋唐之間的小兒病因學」;11月4日參加第一屆亞洲醫學史學會主辦之「亞洲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擔任主持人暨評論人;11月24日應邀花蓮師範學院社會教育學系演講,講題為:「傳染病與古代中國社會」;12月17日應邀陽明十字軍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演講,講題為:「戰爭與疾病」。
高明士教授11月6日出席「第六屆唐文化討論會」主持第二場論文宣讀;11月7日出席「第二屆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持第二場論文宣讀;11月10日出席臺大文學院與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合辦臺大創校75週年暨改制58週年校慶「東亞儒學與教育系列演講會」發表演講,講題為:「廟學與東亞傳統教育」;11月17日出席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舉辦的「東亞教育史研究方法的近況與方法」討論會發表演講,講題為:「東亞教育史研究諸課題」;11月20日出席「第一屆東亞地域孔廟與儒學研討會」發表演講;11月28日,出席臺大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世界觀、民間宗教與性格的形成:傳統善書與啟蒙教材討論會」,主持第三場論文宣讀;11月29日出席由政大法學院基礎法學中心、中國法制史學會主辦的「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先生九五冥誕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演講,講題為:「律令與禮刑的關係」;12月20日出席「2003年東亞文明教師研習營」發表演講,講題為:「東亞傳統的政治與教育」;12月29日出席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主辦「第七屆中華文明21世紀新意義:東亞教育與考試的傳統特色」研討會發表演講,講題為:「日本沒有科舉嗎?」。
甘懷真教授12月20日出席「2003年東亞文明教師研習營」發表演講,講題為:「東亞儒學與王權:從經典詮釋的觀點考察」。
二、專題演講
日治時期電力事業與工業發展
英美的企業菁英和美術館
關於清代邊疆民族幾個問題的研究
東亞海域「商貿時代」中的雞籠、淡水()--兼論臺灣早期史研究的新進展
漢末魏晉肉刑的爭議與刑罰制度的變遷
近代中國銀行業的轉變--以上海為中心的考察
歷史的解釋
宋子文和國民政府的財政金融
三、學術活動
本系教師講論會,每月輪流由本系教師一人做專題報告,本學年度由甘懷真教授擔任主持人,如下:
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爾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
哲學還是思想,儒教還是儒學?--大陸學界的爭論及其背景
光復初期的臺大文學院()
19世紀末年日本人的臺灣論述:以上野專一、福澤諭吉與內藤湖南為例
本系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之「林本源中華文教基金會92年度年會暨臺灣史研討會」於12月15日在本校舉行。
第22卷第4期(2003.11)
一、學人動態
甘懷真副教授7月16日應邀參加第三屆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授課,題目為:「傳統中國文化與現代價值:一個史學的觀點」;7月21日應邀參加「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第五次學術講論會」,發表論文〈亞、儒學與王權:「漢字文化圈」研究的省思〉;7月28日擔任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歷史變遷中的權力與經典詮釋工作室」第一次研討會討論人,題目為〈儒家倫理與政治秩序〉。
趙雅書教授自8月1日起休假研究一年。
劉景輝教授自8月1日起休假研究半年。
古偉瀛教授自8月1日起休假研究半年。
李永熾教授自8月1日起借調至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擔任主任一職。
吳展良教授自8月1日起至美國芝加哥大學參與中國研究學人交流計畫。
吳密察副教授自8月1日起借調至文化建設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一職。
本系自92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葛兆光客座教授。葛兆光教授現為北京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專長為思想史及宗教史,教授「中國佛教史與道教史研究專題」、「古代中國思想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課程。
本系自92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李弘祺客座教授。李弘祺教授現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教授、臺灣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國教育史英文著作導讀」課程。
張嘉鳳副教授8月17日至9月7日獲國科會專題計畫補助,前往中國中醫研究院、上海圖書館等機構蒐集研究資料。
二、研究計畫
本系教師獲行政院國科會補助之研究計畫如下:
顛沛流離:近代中西史家及其史學思想,--歷史未停滯: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2/2)
近代臺灣天主教史的三階段研究:清末、日治及戰後國府統治初期(2/3)
魏晉隋唐宗廟祭祀與政治的關係(1/2)
東亞「將軍號」之研究:中、日、韓之比較研究
義利之辨:英國自由黨與柏林會議的推行,/2)
蒸忤啼哭:中古時期小兒醫學之研究
啟蒙與史學:吉朋歷史思想的形成
蒙德里安與巴黎現代音樂
三、出版消息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
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及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協辦之「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部分論文集結而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印行,92年8月出版。內容如下:〈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高明士)、〈東亞冊封體制與龜趺碑〉(平勢隆郎)、〈秦漢帝國的出現與東亞世界〉(鶴間和幸)、〈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谷川道雄)、〈唐代的軍事決策與領導體制述略〉(張國剛)、〈唐曆在東亞的傳播〉(王勇)、〈羈旅長安的新羅人--說唐代東亞文化圈現象之一〉(馬馳)、〈韓國谷城郡發現觀音寺緣起與菩薩頭像及其意義〉(韓昇)、〈統一新羅的專制王權的權力體制〉(申瀅植)、〈北宋、高麗關係之演變〉(金渭顯)、〈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以琉球王室漢化為約論中心〉(陳捷先)、〈東亞律令的交通規制一瞥〉(池田溫)、〈日本律令制與古代東亞文化圈--以稅制和戶口掌握為中心〉(大津透)、〈從律令制度看奈良時代的社會等級結構〉(徐建新)、〈日本古代法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對近現代法的影響〉(何勤華、曲陽)、〈傳統中國法對日本形事立法最後的影響--以《新律綱領》與《改定律例》為中心〉(黃源盛)。
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儒家思想篇
由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及國立歷史博物館主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協辦之「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將部分論文集結而成,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編、印行,92年8月出版。內容如下:〈多元現代性:「儒家」東亞興起的涵義〉(杜維明)、〈「東亞」概念與儒學〉(子安宣邦)、〈東亞文化圈形成過中天文學的角色〉(Henderson,
B.)、〈西方事的民族主義:東亞宗教思想鐘的無教會主義〉(李弘祺)、〈以韓國三國時代儒學詮釋東亞文化圈〉(李甦平)、〈中韓儒學的「情」--以朱子與李退溪為例〉(林月惠)、〈中國古代皇帝號與日本天皇號--東亞政治秩序與儒家經典詮釋之研究〉(甘懷真)、〈從17世紀中日交流情勢看朱舜水與日本古學派〉(童長義)、〈吉田松陰與孟子思想〉(郭連友)、〈日本慕末思想家高杉晉作的中國觀--兼論「明倫館」與「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徐興慶)、〈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葛兆光)、〈「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陳瑋芬)、〈「儒」與「史」:論儒學之歷史淵源〉(王晴佳)。
第22卷第3期(2003.08)
一、學人動態
本系自92學年度第1學期新聘蔡孟安為兼任助理教授,陳元朋、吳雅婷、趙立新、林志宏及黃春木為兼任講師。陳元朋、吳雅婷、趙立新、林志宏講師並於5月15日舉辦教學研討會,講授「歷史一二課程計畫」。
張嘉鳳副教授4月7日應邀於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專題演講,講題為:「鬼子之法——牛痘在19世紀中國」;4月18日應邀在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系專題演講,講題為:「疾病、傳染與社會」。
古偉瀛教授5月20日應邀於元智大學專題演講,講題為:「後現代主義與傳統中國史學」。
李永熾教授自今年8月1日起借調至總統府擔任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主任。
吳密察副教授自今年8月1日起借調至文化建設委員會擔任副主任委員。
趙雅書教授自今年8月1日起休假一年。
劉景輝教授及古偉瀛教授自今年8月1日 休假一學期。
二、專題演講
隨俗為變、近取諸身——試論扁鵲故事的社會與政治性格
蘇聯解體後的俄國現代史寫作
歷史答問系列 (一)
讀史華慈教授(Prof.B.I. Schwartz)對盧騷的看法
世界史中的社會恐懼:從獵巫、叫魂到臺灣的認同危機
抗戰時期的中美外交
三、學術活動
本系從87學年度開始實行教師講論會,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每學期舉辦三次,本學年度由楊肅獻教授擔任主持人,講論會如下:
略論宋代的絹價問題
律令與禮刑的關係
四、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1期
創刊於民國63年(原名《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自民國85年第19期 改為今稱),於第23期(民國88年6月出版)開始全面改版。本期由《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主編為古偉瀛教授,其他編委為劉翠溶教授、邢義田教授、梁其姿教授、胡平生教授、楊肅獻教授、甘懷真副教授、閻鴻中助理教授,92年6月出版,篇目如下:〈從王國維〈北伯鼎跋〉看周初「邶入於燕」的史事〉(陳致)、〈中國古代君臣間的敬禮及其經典詮釋〉(甘懷真)、〈義例、名教與實錄——劉知幾史學思想溯義〉(閻鴻中)、〈宋敏求的家世與史學〉(王德毅)、〈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李文良)、〈殖民與再殖民——日治時期臺灣與海南島關係之研究〉(鍾淑敏)、“The
Jesuit Role“Experts”in High Qing Cartography and Technology”(Benjamin A.
Elman)、“Mapping out a Liberal Programme of Imperialism: The Liberal Party on the
Eastern Question and British Policy in the Berlin Congress and
Beyond”(王世宗)、〈郝大維與安樂哲論儒家民主〉(楊貞德)、〈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秦漢的刑期問題〉(邢義田)、〈簡述清史的研究及史料〉(馮爾康)、〈書評:《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陳怡宏)、〈書評:《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江瑋平)。
第22卷第2期(2003.05)
一、學人動態
新聘趙綺娜副教授於2月1日到職,講授「美國現代史名著選讀」、「美國現代史名著選讀研導」二門課程。
李永熾教授自2月1日起借調總統府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六個月,任籌備處主任一職。
二、專題演講
赫拉克利斯(Heracles)在東方:其形象在古代中亞、印度與中國造型藝術中的流播與變形
中國近現代觀念起源研究和數據庫方法
第22卷第1期(2003.02)
一、學人動態
本系於91學年度第一學期通過新聘專任副教授趙綺娜。趙綺娜為美國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歷史系博士,專長為外交史。
本系於91學年度第一學期通過新聘大陸清華大學葛兆光教授至本系客座講課一學期,著有《中國思想史》,專研中國思想史。
張嘉鳳、王遠義助理教授於90學年度第二學期通過升等為副教授。
古偉瀛教授10月19-21日參加喜馬拉雅基金會主辦的「中華文化與域外文明的互動」研討會,發表〈中華與歐洲的交流——以比利時為例〉。
甘懷真副教授10月20日至福建泉州參加「第五屆中華文明的21世紀新意義?中華文化與域外文化的互動暨海上絲路之路——泉州學術研討會」,發表〈古代東亞政治秩序與儒學經典詮釋〉。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主任陳祖洲10月27日率領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師生蒞臨本系訪問,與本系師生座談、交流。
甘懷真副教授12月5日應邀於弘光技術學院演講,講題為:「傳統中國禮儀與現代社會」。
古偉瀛教授12月5-6日出席在輔仁大學舉辦之「中梵建交七十年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古偉瀛教授12月13-14日出席故宮博物院舉辦之「18世紀的中國學術研討會」,擔任特約評論人。
二、專題演講
中國對日政策與執行()
現代性、殖民文化與法制傳統的交會:國民政府時期上海中國律師業的發展
民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在離去與到別之間
從敦煌吐魯番文書看該地區歷史文化的特殊性
初級階級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清史的研究與史料
三、學術活動
歷史系教師講論會:
近世中國心靈中的社會觀——以童蒙書、家訓、善書為觀察對象
從霧峰林家的發展看清代的台灣社會變遷
四、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30期
由《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主編為古偉瀛教授,編委為劉翠溶、邢義、梁其姿、胡平生、楊肅獻教授,甘懷真副教授,閻鴻中助理教授;本期學報主題為「東亞政法與文化」,91年12月出版,篇名如下:〈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谷川道雄)、〈東亞古代士人的共通教養〉(高明士)、〈唐曆在東亞的傳播〉(王勇)、〈日本律令與古代東亞文化圈——以稅制和戶口掌握為中心〉(大津透)、〈從律令制度看奈良時代的社會等級結構〉(徐建新)、〈德川時代儒者伊藤仁齋的「實」概念〉(童長義)、〈傳統中國法對日本刑事立法最後的影響——以《新律綱領》與《改定律例》為中心〉(黃源盛)、〈想像的和實際的:誰認同「亞洲」?——關於晚清至民初日本與中國的「亞洲主義」言說〉(葛兆光)、〈姚興與佛教天王〉(周伯戡)、〈這美麗的肉〉:塞尚的浴女圖與19世紀中葉的自然感應論〉(劉巧楣)、〈日本古代法文化的行程發展及其對近現代法的影響〉(何勤華、曲陽)、〈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方震華)。
第21卷第3期(2002.08)
一、學人動態
新聘李文良先生及方震華先生為專任助理教授。李文良先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班,專長為臺灣史,將於91學年度第一學期教授「臺灣史」課程;方震華先生畢業於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班,專長為中國文化史及唐宋社會文化史,將於91學年度第一學期教授「中國通史」課程。
新聘吳文星為兼任教授,曾品滄、蔡宗憲及王立本為兼任講師。吳文星現為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將於本系講授「臺灣古蹟與文化」課程;曾品滄先生將講授「臺灣史」課程;蔡宗憲先生將講授「中國通史」課程;王立本先生將講授「中國近現代史」課程。
張嘉鳳助理教授5月2日應邀在本系思想與文化史討論會演講,講題為:「劍河儷影——魯桂珍與李約瑟」。
古偉瀛教授5月8日應邀於臺南女中發表專題演講,講題為:「全球化趨勢與多元文化下的歷史新思維」。
古偉瀛教授5月10日接受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記者Helen Leavey的採訪,提出有關基隆前日軍碉堡留下大批黃金的可能性。
張嘉鳳助理教授5月17日前往高雄醫藥大學醫學社會學系演講,講題:「中西醫學結合的可能性?」。
張嘉鳳助理教授5月23日前往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演講,講題:「疾病、傳染與社會——以漢唐時期為例」。
古偉瀛教授5月31日參加由喜瑪拉雅基金會資助,於湖南嶽麓書院召開之「中國傳統教育與21世紀的價值與挑戰」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黃俊傑、高明士教授、甘懷真副教授、童長義助理教授6月26-27日應邀參加「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
查時傑教授自今年8月1日退休。
二、教學研討會
日&&& 期&&&&&
主講人&&&&&&&&&&
講&&&&&&&&&&&&&&&&&&&&&&&&&&&&&&&&&& 題
臺灣史課程計畫
中國通史課程計畫
中國近現代史課程計畫
三、學術講論會
日&&& 期&&&&&
主講人&&&&&&&&&&
講&&&&&&&&&&&&&&&&&&&&&&&&&&&&&&&&&& 題
朱舜水與17世紀的日本儒林
從身體到自然:塞尚的浴女圖與19世紀中葉的(自然)感應論
由女真進士科看金代中葉女真政權性格的轉變
四、學科考試
本所於4月18-19日舉行90學年度第二學期資格考試,通過考試者如下:博士班:林志宏、王立本;碩士班:劉嵐崧、劉曉芸、胡雲薇、吳鳳家、吳尚玟、張繼瑩、賴志偉、邱昭惟、吳政哲、黃子寧、張季安、葉勝裕、山本万紀、上運天英光。
五、出版訊息
臺大歷史學報29期
91年6月出版。本期主編為黃俊傑教授,其他編委為蕭啟慶、邢義田、古偉瀛、吳展良教授,林維紅、甘懷真副教授,童長義助理教授。本期內容:〈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陳立勝)、〈王畿與佛教〉(彭國翔)、〈天下興亡,「匹夫」之責?——明清鼎革中的夏家婦女〉(孫慧敏)、〈包容儒學、諸子與黃帝的國學:清季士人尋求民族認同象徵的努力〉(羅志田)、〈直覺與工具理性批判:梁漱溟對儒家經典的文化詮釋〉(高瑞泉)、〈日本陽明學者中江藤樹與大鹽中齋對「孝」之解釋〉(張崑將)、“Time,
Religion and History in India”(Harbans Mukhia)、〈作為事件的祖徠學:思想史方法的再思考〉(子安宣邦)、“Making
Sense of Time: Towards a Universal Typology of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Jo毒n Ru毗en)、〈中西文化傳播的雙向互動與文化轉型:兼評張西平《中國與歐洲早期宗教和哲學交流史》〉(王曉朝)、〈評陳爽著《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趙立新)。
第21卷第2期(2002.05)
一、學人動態
黃俊傑教授自2月1日起休假研究二個月。
新聘客座教授平勢隆郎先生已於3月2日到職,講授「中國古代史」、「左傳史記專題討論」及「左傳史記專題研導」三門課程。
本系於3月28日新聘專任助理教授李文良、方震華。李文良先生為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專長為臺灣史;方震華先生為美國布朗大學歷史系博士,專長為中國文化史。
甘懷真副教授3月21-25日應邀前往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從事古蹟考察。
吳展良教授3月23日應邀出席中研院社科所所舉辦的
「公民社會基本觀念第一次Workshop」,受邀評論林毓生先生的〈反傳統主義〉。
二、專題演講
從「臺灣版教育敕語」來看日本式殖民地統治的確立——大正初期國語「同化」教育變化的意義
論宋代「獄訟」中「情理法」的運用
略論孫子思想的源流與孫、老關係
二戰後國際秩序的起源與中國
北宋文武對立的深化——從太祖到仁宗朝
清出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像
性理之外:宋代世人的民間宗教信仰
David Bindman&&&&
重申布雷克為畫家:威廉.布雷克的但丁主題水彩畫
第21卷第1期(2002.02)
一、人事動態
本系於90學年度第一學期第一次教評會通過新聘東京大學平勢隆郎先生至本系客座講課一學期;平勢隆郎先生,現為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著有《左傳的史料批判與研究》,專研中國上古史。
本系楊肅獻副教授於89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系教評會議中決議通過升等為正教授,業已經本校教評會通過並報奉教育部核定通過。
二、學術交流
廈門大學副校長鄭學檬先生於90年12月3日蒞臨本系訪問,發表專題演講;鄭學檬先生,係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五代十國史研究》(1991)、《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1996)等,以及論文多篇,專研中國隋唐史。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教授於90年12月6日蒞臨本系訪問,發表專題演講;林毓生教授,係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思想與人物》(1983)、《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1989)等,以及論文多篇,專研中國思想史。
紐約市立大學歷史李弘祺教授等人於90年12月24日蒞臨本系訪問,與本系師生座談、交流;與會學者另有奈良國立文化財研究所特別研究員杜曉帆教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周瀚光教授、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朱漢民教授及湖南大學副校長王耀中教授。
三、學人動態
9月17日,本系張嘉鳳助理教授順利完成「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研究與學人交流計劃獎助()」,自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暨東亞研究中心返校服務。
9月29日,本系吳展良教授應邀出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之「近代中國的改革與革命——紀念辛亥革命九十年座談會」,發表論文〈清末學人的求道心態〉。
10月4-6日,本系黃俊傑教授前往美國Rutgers大學出席「中國經典詮釋與思想變遷研討會」,並於會中發表論文“Historical
Narrative and Universal Principles in Confucian Classics”。
10月9-12日,本系張嘉鳳助理教授前往香港城市大學參加「第九屆中國科學史會議」,發表論文並擔任會議主持人。
10月13-14日,本系黃俊傑教授在臺灣大學校總區主持「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計畫第九次研討會。
10月24日,本系古偉瀛教授參加國史館主辦之「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學術會議」,發表論文〈臺灣天主教史上的淺次郎與涂敏正〉。
10月28日至11月17日,本系高明士教授於日本明治大學訪問,並於該校法學部作三次公開演講。11月6日之講題為:「廟學制?成立?發展」;11月7日之講題為:「賓貢科?成立?發展」;
11月10日之講題為:「唐律????家長?責任????」;此外,於10月31日在中央大學大學院生之講題為:「治統廟制?道統廟制??消長」;
11月8日在東洋大學學部生之講題為:「賓貢科?成立?發展」;11月16日在學習院大學之講題為:「唐律????家長?責任????」;11月9日在上智大學文學部舉行座談會。
11月7-11日,本系黃俊傑教授前往上海師範大學出席「海峽兩岸大學通識教育研討會」,發表論文〈科技時代的人文議題與人文教育〉。
11月12-14日,本系黃俊傑教授訪問香港城市大學,發表「中國文化課程講座」三場。
11月24日,本系高明士教授應邀出席「國防大學見效百年紀念敦煌學研討會」,並擔任主席。
11月30日,本系高明士教授擔任東海大學歷史學系訪談委員。
11月30日,本系古偉瀛教授參加輔仁大學法學院主辦之「臺灣社會價值觀的追尋、回顧、定為與前瞻——以人本價值觀為基礎的對談國際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耶穌會與臺灣,〉。
12月8-9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應邀出席在高雄市舉辦之「2001年高雄研究學術研討會」,並主持開幕式。
12月11-17日,本系黃俊傑教授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擔任2001年「禾田講座」,發表六場演講,出席中山大學哲學系主辦之「『什麼是經典』研討會」。
12月18日,本系古偉瀛教授應邀於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發表演講,講題為:「後現代史學的反思」。
12月22-23日,本系黃俊傑、吳展良教授、甘懷真副教授在臺灣大學校總區「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第十次研討會,分別發表論文〈從東亞儒學史脈絡論「經典性」的涵義〉、〈朱子的經典詮釋之特色〉、〈中國古代皇帝號:與日本天皇號的比較〉。
12月27-29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應邀出席中央研究院舉辦之「第三屆中華文明的21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並擔任論文評論人。
12月28日,本系梁庚堯教授榮獲90年「胡適紀念講座」,並於校總區發表專題演講,講題為:「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
四、教師講論會
魏晉至隋唐之間的小兒及其病因學試探——兼論小兒醫學專科的成立問題
主權、權力與職分——略述錢賓四先生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
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
五、專題演講
論析德國人契爾學(Athanasius Kircher)1667年拉丁文版「中國圖像」(China
illustrata)中對亞洲自然風景之報導
先秦經典中的動物
敦煌吐魯番文書與唐史研究
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兩個基本問題
民主的條件
試論包涵性與排它性的文化相互理解的途徑.史華慈(Benjamin
I. Schwarz)與費格勒(Herbert Fingarette)關於《論語》之意義的論辯
六、學科考試
本所訂於90年11月22-23兩日,舉行90學年度第一學期資格考試,通過者名單如下:
博士班:楊翠、王俊中、蔡宗憲。
碩士班:曾堯民、上運天英光、王貴格。
本校訂於90年10月5日舉行「90學年度研究生第二外國語免修甄試」,本所通過之研究生名單如下:
博士班:李福鐘、洪進業、宋惠中、陳宗仁、曾品滄(日文)、吳晒、張藝曦(法文)。
七、論文口試
本所於90學年度第一學期通過論文口試之研究生如下:
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
南宋縣衙的「獄訟」&&&&&&&&&&&&&&&&&&&
王德毅&&&&&
唐宋之際北方向南方的移民與影響&&&&&&&&&&
挑戰與困境: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
政策史研究&
八、招生消息
院校系所: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班
年& 度:91學年度
報名日期:90年2月27日至3月2日
筆試日期:89年4月13-14日
語音查詢:02-
網路查詢:臺灣大學電子佈告欄
IP:140.112.1.6 Aca-demicAffs
公告區及臺灣大學全球資訊網站,網址:http://info.ntu.edu.tw
考試科目:中國史一(上古至五代)、中國史二(宋代至現代)、西洋通史史料與史學、國文、英文。
錄取人數:正取15名、備取3名
洽詢電話:02-01轉107
郵寄地址:(106)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九、出版資訊
《臺大歷史學報》28期,由《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主編為黃俊傑教授,其他編委為蕭啟慶教授、邢義田教授、古偉瀛教授、吳展良教授、林維紅副教授、甘懷真副教授、童長義助理教授;本期學報主題為「東亞文化與思想:文本、詮釋與行動」,90年12月出版,臺北市,284面,ISSN&
第20卷第4期(2001.11)
一、學人動態
本系阮芝生教授自今年8月1日退休。
本系胡平生教授自今年8月1日起請假研究半年。
本系王世宗副教授自今年8月1日起請假研究半年。
4. 本系自90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劉巧楣先生為專任助理教授。劉巧楣先生畢業於巴黎第一大學歷史學藝術史博士班,專長為藝術史與文化史,將於90學年度第一學期教授五堂「歐洲近代文化史」課程。
5. 本系自90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李福鐘先生、陳思宇先生為兼任講師,兩位先生皆於本系開授三至四堂「中國近現代史」課程。
二、學術交流
1. 8月6-17日,本系張嘉鳳助理教授應邀前往美國
The Gest Oriental Library,&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訪問研究。
三、學術活動
7月1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於《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發表論文與書評。
9月2日,本系黃俊傑教授出席於天津所舉辦之「海峽兩岸素質教育與創新人才培育研討會」,並於會中發表論文〈臺灣的大學通識教育改革:過去、現在、未來〉。
9月6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應邀參加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辦之「國際漢學學術研討會」,並發表論文〈國際漢學研究的新動向: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業績與展望〉。
9月7-9日,本系梁庚堯教授應邀參加由輔仁大學天主教史料中心及比利時魯汶大學南懷仁文化協會主辦之第七屆「中國天主教史國際學術會議」,會中發表論文〈《四字經文》、本位化與臺灣天主教〉。
9月22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於臺灣大學校總區主持「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第八次研討會。
四、出版資訊
《臺大歷史學報》27期,由《臺大歷史學報》編輯委員會主編、印行,本期主編為黃俊傑教授,其他編委為蕭啟慶教授、邢義田教授、吳展良教授、吳密察副教授、林維紅副教授、甘懷真副教授、童長義助理教授;本期學報主題為「傳統中國史學與現代價值的激盪」,90年6月出版,臺北市,238面,ISSN&
,本期收錄了9篇論文,作者與篇名如下:從發展觀點看《周易》時間哲學與歷史哲學之形成(劉述先)、中西史學思想之比較─—以西方歷史哲學與儒家思想為中心(王晴佳)、「疾疫」與「相染」─—以《諸病源候論》為中心試論魏晉致隋唐之間醫籍德疾病觀(張嘉鳳)、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張崑將)、西方史家對所謂「儒家史學」的認識與誤解(汪榮組)、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黃俊傑)、重省中國現代人文學術的建立─—陳平原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述評(吳展良)、評李明輝著《孟子重探》(黃俊傑)、評柯志明著《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王興安)、附錄《臺大歷史學報》稿約、《臺大歷史學報》撰稿格式及本期學報英文目錄。
第20卷第3期(2001.8)
一、學人動態
本系阮芝生教授自今年8 月1 日退休。
本系胡平生教授自今年8 月1 日起休假研究一年。
本系王世宗副教授自今年8 月1 日起請假研究半年。
本系自90 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劉巧楣先生為專任助理教授。劉巧楣先生畢業於巴黎第一大學歷史學藝術史博士班,專長為藝術史與文化史,將於90 學年度第一學期教授五堂「歐洲近代文化史」課程。
本系自90 學年度第一學期新聘李福鐘先生、陳思宇先生為兼任講師,兩位先生皆於本系開授三至四堂「中國近現代史」課程。
二、學術活動
&3 月31 日至4 月1 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於美國史丹佛大學主持「第二屆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
&4 月1 日,本系吳展良教授應邀參加於美國史丹佛大學舉辦之「第二屆中華文明二十一世紀新意義」學術研討會,會中發表論文〈尋找核心價值:論儒學與現代社會的價值困境〉。
&4 月20 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於臺灣大學主持「第二屆大學理念資源分配與社會實踐」研討會。
&4 月27 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應邀於弘光技術學院,發表專題演講「人文教育在技職院校的重要意義」。
&5 月8 日,本系張嘉鳳助理教授應美國芝加哥大學The Morris Fishbein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Medicine 與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 andCivilization 之邀請,舉行演講。6. 5 月11 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應邀參加由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等單位主辦之「政治學與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並於會中發表主題演講「論政治學研究與中國人文經驗之關係」。
&5 月12 日,本系黃俊傑教授於臺灣大學主持「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第六次研討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东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