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乾坤 渔歌遥孑这首词描绘的景物还会有什么颜色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首词。_百度知道
阅读《卜算子·咏梅》这首词。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问题:1.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供碃垛度艹道讹权番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那你闹什么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
我只要你回答这一个问题 你说这么多不相关的干什么
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咏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渔歌子》描写的是一幅色彩丰富的美丽的春天景物图,我读到的描写色彩的语句有————--————_百度知道
《渔歌子》描写的是一幅色彩丰富的美丽的春天景物图,我读到的描写色彩的语句有————--————
提问者采纳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为何是这两句呢?
首先西塞山位于今天江省湖州市西面,属于南方的一座山,春天的时候必然是绿色的,白鹭本身就穿担扁杆壮访憋诗铂涧点明了白这种颜色,可以想象一下,一片翠绿的山林间点缀着儿只白色的鸥鹭,那里怎么一种闲适的感觉.
其次桃花为粉红色,溪水映着山林应为绿色.桃红色的桃花飘落在翠绿的水面上,不时还有几条鱼儿跃起出水面,不正是一派春意盎然吗?
为何不是“青箬笠,绿蓑衣” 呢?
这两句虽然有写出颜色,但看清题目是“春天景物图”,主要回答的是景物,而这两句主要是在写人,而非描写“春天”的景物,夏天的人一样可以青箬笠,绿蓑衣,但夏天就必定没有“桃花流水鳜鱼肥”了。
就这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渔歌子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绿)蓑衣
《渔歌子》说课设计
分类: 说课设计|字号 订阅
《渔歌子》位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本组选编内容全是描绘的山乡田园风光: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飘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我们随着课文,走进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片段,进而进行综合性学习。《渔歌子》便是借鉴了民间的渔歌而成的。此词语言清丽自然,寄情于景,写景简洁优美,以词入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江水涨、白鹭飞、斜风、细雨……似一幅水墨丹青展现在读者面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怡情山水的“渔歌图”,让我们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学生到了四年级已经积累了相当...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读了草这首古诗体会到了什么情感?-55BBS 我爱购物网
&&读了草这首古诗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读了草这首古诗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设计理念:   打开背景资料之窗,联系诗人生平,时代背景,个人抱负等,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让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读中想象,感悟诗情,与诗人产生共鸣,让学生读懂诗人、诗意、诗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3.联系作者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4.以“绿”字为例,体会诗人用诗准确,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的意思。   2.联系作者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   1.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背景资料及王安石的个人简介;   2.复习李白的《静夜思》;   3.《泊船瓜洲》古诗PPT加感伤的音乐背景。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引读古诗   (一)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是什么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的呢?(月亮)   (二)月光象征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这月亮经常能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出示古诗,听录音或师范读。   (四)过渡: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这首诗的呢?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泊船瓜洲》。   (运用一首学生已经学过的《静夜思》与新授诗情感相融导入新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能使学生感受到《泊船瓜洲》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为学新诗作了一个坚实的铺垫。)   二、通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了诗文,你能说说这首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要知诗意,悟诗情,必须要把诗读通、读顺,整体掌握其大意。)   三、学文解诗,感受乡情   (一)远离家乡,总带着一份思念和淡淡的伤感,读诗,你从哪些词句能体会到这样的情感?   (二)学生自读诗文,画出相关词句,关在旁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学生交流读诗感受。   1、以“实距、心距”悟乡情。   (品悟“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对照注释说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的大意。   (2)诗人的家乡在哪?(钟山)   (3)以当今的交通条件来看,诗人从瓜洲到钟山远吗?(不远,相当近)为什么在我们认为如此近的家乡(板“一水间、只隔”近),诗人如此思念却又不回去呢?为什么呢?   (4)请看诗人的背景资料,PPT出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年轻时,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据说这首诗是诗人应召自江宁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从这资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5)学生谈感受后,师引导学生读诗,读出淡淡的乡愁及思乡之情。   (6)诗人与家乡的距离在交通发达的今天看起来确是很近,但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山高水长,究竟是近还是远呢?(板“实际距离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7)学生谈感受,师相机点拨: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巨大的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8)配乐,生练习感情朗读古诗。(个读、比赛读、齐读)   2、以“春风、明月”寄乡情。   (品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对照注释说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大意。   (2)除在“距离”上寄托乡情外,还能从哪些景物的描写寄托乡情?(春风、明月)   (3)生读此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离家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从哪可看出,为什么?   (4)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生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汇报交流。   (6)师相机点拨(配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时了,刚刚离开,就在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之情浓烈。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7)引导感情诵读。师:“春天的夜晚,诗人在瓜洲借着皎洁的月光眺望家乡,面对一江浩荡的春水,重重的山峦,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乡愁顿生,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课件配乐出示整首古诗,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个别读、练习读、比赛读、小组合作读)并达熟读成诵。   (8)生练习默写古诗。   (通过补充诗人的背景资料,搭建品诗、想象意境的平台,学生更加亲近诗人,深知文字背后的特殊含义,其要表达的东西不言而喻。文以传承,诗以载道,在和学生一起解读诗词的同时,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抱负被学生所了解,思想上引起共鸣。)   四、以“绿”为引,揣摩写法   (一)阅读课后“资料袋”,说说从“绿”字多次的修改中你学到了什么?   (二)诗中诗人是凭什么来抒发思乡之情的?(借物抒情)   (其诗虽短,但却蕴含丰富的写作知识,有必要让五年级学生作一个感性的认识。)   五、课外延伸,升华情感(作业)   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者唱一唱
8条其他回答
一、教材分析   春天像眉毛,像眼睛,像音符,春天在唐代和宋代诗人眼里是怎样的呢?   春天在白居易眼里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原野上野草多么茂盛,到了秋天枯萎了。第二年春春天,草儿又变得茂盛了。不管野火怎样无情地焚烧也不能把它烧尽,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又会蓬勃生长。读着诗歌,头脑中出现的是草原野草蓬勃的景象。   春天在杨万里的眼里,是富有情趣的。《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一个孩子奔跑着追逐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怎么也找不到了。人物融入景物中,生活情趣多么浓。   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古诗的意境 二、预设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背诵古诗的兴趣。   3.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媒体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流 程教师引 导学生活 动设计说明 导入 自学 理解 感悟 背诵 写字1.小朋友,你会背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谁知道是哪两首吗? (如果学生已背出《草》,就直接进入"3"的学习) 3.出示:草 你能读懂了哪一句?   发现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小朋友及时请他们交流学习方法。(如查资料的,查字典的,问老师的) 你有什么需要同学老师帮助的吗? 4.相机理解诗句。   在这首诗里有一个描写草儿长得很茂盛的样子的词,你猜是哪一个? 这首诗里有一组反义词,你猜是哪一对? 什么季节"枯"?什么季节"荣"? 你能根据这两个字的意思,记住它们的字形吗?   野火是烧不完草原上的草儿的。哎,老师说的是哪句诗的意思? 5.朗读指导 你能从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什么? 你能像老师一样把它读出来吗? 6.让我们一起把它背好。 7.这首诗还有后半部分呢?小朋友你能找到它吗? 出示后半首诗,读一读 8.出示 "枯""荣""烧" 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几个字写漂亮? 老师板演:枯、荣、烧 背诵《春晓》、《春居》等。 会的小朋友背。不会背的小朋友听。 学生自学、交流。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划一划,说一说。 联系"一岁"理解。 想想,说说。 交流: ①春天的草长得很茂盛。 ②小草很顽强 ③小草又多又美 && 学生自由准备,互相读评。 背诵 打到后,看拼音读一读。 学生观察想象后自由发言。 学生书空后,练习写字 自由说自己了解的关于诗人和这首诗的事情。   暗示课前要预习,为已有这个习惯的小朋友搭建展示平台。 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在无痕中落实。   "猜"放松了学生学习古诗时的紧张情绪。激发学习古诗诗的兴趣。   识字和理解课文相结合。让学生展开想象,编成有趣的故事来记忆,提高识字的兴趣。   古诗离学生毕竟太遥远,老师的范读引领还是十分必要的。   感悟后的朗读更能读出水平。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生字的过程。教育的多重目标在无痕中实现是最高境界。 积累,再次加深理解。   大部分学生对这首诗是比较熟悉的,为了满足求知的愿望,为了在课堂上完成课后练习,把"我知道"放到这里完成。   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每堂课老师都要安排时间认真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复习 导入 理解 感悟 识字 写字 ⒈上节课我们学了古诗《草》,我们一起来背。 2.卡片出示:枯、荣、烧。 开火车读 口头扩词 由"烧"你想到了哪些字? 3.这节课,我们先来比谁猜字的功夫最高。 出示"宿新市徐公店" 你能猜出哪个字的意思? 谁宿在新市徐公店里呀? 杨万里? 杨万里是谁?   4.杨万里住在新市的徐公店里,他看到什么呢?请你把这首诗读一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 老师相机讲解:"疏疏","树头花落未成阴" 5.小朋友们,喜爱这首诗吗? 6.让我们把喜爱之情尽情地读出来!   ⒎多么有趣而生动的画面啊,我们仿佛在和图中的小朋友一同捉蝴蝶,一起做游戏!让我们一起把它背出来。 8.你能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吗?   9.出示:"1宿、2徐、3篱、4疏、5未"。老师读一个字,你们用手势告诉老师,读的是几号字。 卡片抽读。你要提醒小朋友什么? 10.出示:"未、追、店、徐、菜、宿" 你认为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老师的帮助? 有感情背诵。 学生说,记。看谁记住的词最多。 学生把"烧"换偏旁后的字说一说,复习一下。 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努力猜出这几个字的意思。 学生说说杨万里,背背《小池》。 自由朗读 学生畅所欲言 讲讲与"离离"的关系,说说与早春的不同。   说说"儿童急走追黄蝶"的快乐,想象"飞入菜花无处寻"后的天真样子。   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①读出春天的美!②读出儿童的"急"!③读出 "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失望&& 全班齐立,背诵。 小组里交流。 学生举手指示意。 读读说说 写一写,碰到困难举手咨询。 扩大词汇量。 进行生字归类。   争强好胜是小朋友的心理。比谁的功夫高,激活他们的思维。猜又让他们更大胆地说。 跟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   把识字、朗读、理解融在一个环节中,增强学生自由学习的时间。字不识的人读通它,成绩好的同学可以多从理解上下功夫。   难点就在"疏疏"和"未成阴"的理解上。心中有数,老师就会抓住课堂生成来克服。   通过说,让学生把字面的意思化作现实的生活,感受儿童在大自然中嬉戏的快乐。   有了第5问的讨论,学生肯定会很羡慕这样的生活,这时的读,一定是水到渠成。 整体感知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后练习不容忽视。 关注有困难的孩子,使下面的指导有的放矢。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优秀生搭建平台。   先试试,再来请求帮助。请求帮助也是获取知识的一种好办法
1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清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等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是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是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山东卷)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 “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 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v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德思想感情?(3分)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答:(1)表达了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步裙、坚贞自励的情怀。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宁夏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8、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是承“I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5分)  9、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6分)  16.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  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注]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1)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2)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重庆卷)  13.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2分)  答:(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卷Ⅰ】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2、(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析】“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古诗二首》说课设计之一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思想品德课本第四册第六课《古诗二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二首》这一课安排了《春晓》和《草》这两首古诗。两者相比,《草》难度较之《春晓》稍大些。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按照课文编排顺序,先教《春晓》再教《草》。而我却认为,把难度稍大的《草》提前教学更合适。因为,在学《草》这首古诗时,引导学生突破了有些字的古今义有所区别这个难点,那么让学生再学《春晓》就可以迎刃而解。然后,再以一首带多首,放手让学生学习补充的两首诗歌《咏鹅》、《夜宿山寺》。当然,这两首古诗是经过精心挑选,难易适中,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是对古诗的积累。由此可见,学好古诗《草》是这课教学的关键。下面,我重点来分析一下《草》这首古诗。(出示图片并板书:草)《草》是学生在小学课本中学到的第三首古诗。在这之前所学的《画》和《锄禾》两首古诗,意思浅显易懂,字词的古今义基本一致。而《草》这首古诗中,一些字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离离”这个词,在古诗中是指野草茂盛的样子,而现在“离”则是分离或距离等意思,字义完全不同。像这样古今义发生变化的词语在学生今后所要学习的古诗中还有很多。那么,了解字词的古今义有所区别也就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从内容上看,《草》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诗句含义的理解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也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那么,教学重点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我制定了以下5个教学目标.掌握4个生字:离、荣、烧、尽,着重理解“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意思。这个目标也是针对课后练习1的要求制定的。根据课后练习2、3的要求,我又制定了接下去两个目标.能说出这首古诗的意思。3.能背诵古诗、默写古诗。4.了解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赞美野草的情感。5.初步了解学习古诗可以按“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个步骤学习。当然,这仅仅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模式。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我分两教时进行教学。第一教时:把《草》作为范例进行教学,充分解剖,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二是:引导学生学《春晓》,补充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样安排简洁、紧凑而又有所侧重。二、基本教学过程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贴卡片),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1.解诗题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举例说,学《春晓》这首古诗时,一般先弄懂“春晓”意思。2.知诗人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3.明诗意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离离枯荣尽)“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4.入诗境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5.诵诗句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1)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2)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3)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4)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朋友啊!”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最后,教师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草》,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懂得了是由白居易所作”、“懂得了字、词、句的意思”等等,但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内容上的概括,应该引导学生更深一步,从学习古诗的规律上说一说。像有的字词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规律性的知识、学习古诗可按这五个步骤等。当然,学生只要大概能说出就差不多了,不必要求太高,因为现在刚是学习古诗的起步阶段,在今后漫长的求学道路上,他们会慢慢感悟的。三、作业设计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2.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现在我简单来讲讲第二教时的教学安排。我先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春晓》,让学生根据五步曲自学,找找哪些字的古今义发生了变化,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赞美春光的情感。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学习《咏鹅》、《夜宿山寺》这两首古诗,可以同桌讨论。当然,对于补充的教材,要求可以适当放宽,只要基本理解古诗意思就差不多了。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附板书:草解诗题: 草知诗人: 白居易明诗意: 离离枯 荣尽入诗境: 想象画面诵诗句: 赞美之情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答: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 猎》 王维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这首诗颔联中“疾”“轻”二字用是极为微妙传神。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全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疾”写出了猎鹰发现猎物迅疾俯冲的敏捷,“轻”写出了将军纵马驰骋的雄姿。天上地上互为呼应,传神地描绘出从发现猎物到追捕猎物的过程。全诗借此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汉江临眺》 王 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答:(1)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2)“浮”和“动”。“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意思对即可)(3)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A、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B、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 (2)古人对于后两句诗曾有“造语之奇,构思之巧”的评价,请结合三、四两句诗来赏析一下。答:“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被誉为“造语之奇,构思之巧”,“奇”在古人常常以人喻花,而作者却以花喻人且兼用移情手法。在诗人的想象里,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因此,特地点燃高烛,使海棠打起精神,真是痴语。同时,也化用了李商隐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照残酒”(《花下醉》)却又无斧凿之迹。故这首绝句流传千古。5.《东栏梨花》 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1)诗人为什么见“东栏一株雪”而“惆怅”?请联系全诗作简要分析。(2)有人认为“梨花淡白”与“一株雪”相重复,主张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熳”。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答:(1)诗人见梨花而“惆怅”是因为他感到春光易逝,人生短促。(梨花盛开、柳色深青远是春末夏初之景,已暗含伤春之感;“人生看得几清明”便是直接感叹人生短促)(2)不能改为“桃光烂熳”,因为“梨花淡白”是紧扣诗题写景,如果改为“桃花烂熳”本诗就变成写桃花了。“花满城”也就成了“桃花满城”了。6.《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 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 义? ② 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③ 最后两句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该诗的整体风格是怎样的? 答:① 征尘表示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  ② 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转而写景,以景衬情,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  ③ 在感情表达上采用的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愤。诗歌的整体风格是:感情深沉,委婉含蓄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编辑本段一、诗词简介  1、题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献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3、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文治武功、畋猎游乐乃至都城官室等,曾一度霸踞文学的题材领域,现在让位于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田畴、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中国诗史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的评论例如,明王世贞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碎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编辑本段二、原文《行行重行行》之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青青河畔草》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青青陵上柏》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今日良宴会》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R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之五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磐石固,虚名复何益 《冉冉孤生竹》之八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   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庭中有奇树》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迢迢牵牛星》之十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东城高且长》之十二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沈吟聊踯躅.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去者日以疏》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生年不满百》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凛凛岁云暮》之十六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希.   徒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孟冬寒气至》之十七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 四五:农历二十日. 三岁:三年.灭:消失. 区区:指相爱之情. 《客从远方来》之十八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明月何皎皎》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给个例子给你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季渔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