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扶缓有上古卷轴5的别名是?那天是圩日

亚州色情导航,欧美性爱台湾
友情链接:含山县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含山县声明本词条已参考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一起交流。
含山县,隶属于安徽省,地理位置位于中下游北岸,东部、之滨,全县辖8个镇,96个村、21个社区,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人口45万,自唐六年(公元623年)置县以来,已有1380 多年历史,是春秋吴楚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境内铜闸镇的凌家滩新石器文化遗址,被列为98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皆位于该县境内。含山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可供开采的矿藏有石灰石、石膏、白云石、大理石、耐火粘土、萤石、、石英、煤、磷等10多种,其中石灰石储量在13亿吨以上;无水硬质石膏总储量达58亿吨。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5%。2008年、年连续三年获得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1]外文名称Hanshan County别&&&&名横山行政区类别县所属地区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地区8个镇政府驻地环峰镇电话区号0555邮政区码238100地理位置马鞍山市西部面&&&&积1047平方公里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淮西片气候条件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著名景点褒禅山华阳洞风景区、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运漕古镇、凌家滩遗址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合肥新桥机场火车站巢湖站、巢湖东站车牌代码皖E、皖Q县城常住人口10万行政代码340522汽车站含山长途汽车站、巢湖长途汽车站
含山秦时为地,属九江郡。四年(公元前203),历阳属。元狩元年(公元前122),淮南国除,历阳仍属郡。武帝置十三州时,改九江郡为扬州,历阳属扬州。后汉因之。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历阳县为明义县。
三国时,历阳属吴。
西晋时期,历阳先属扬州淮南郡,永兴元年(公元304),属新设历阳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分历阳县境西部侨置龙亢县,县治在今县南40里,相传即今杨府城村,属扬州历阳郡。
南北朝时期,宋永初二年(421),龙亢属南豫州历阳郡,元嘉七年(430),属豫州历阳郡。大明三年(459),属南豫州历阳郡。齐建元二年(480),属豫州历阳郡。永明二年(484),属南豫州历阳郡。梁太清二年(548),侯景破历阳,江北之地尽属东魏。天保六年(555),齐、梁通和,遂改历阳为和州,龙亢归和州。陈宣帝末,北周尽取江北之地,将龙亢县地并入历阳县,至此龙亢县废。
隋开皇十三年(593),历阳县属和州。大业三年(607),历阳县属历阳郡。
唐武德六年(623),分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武德八年(625),含山县废,并入历阳县。长安四年(704),在原含山县境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神龙元年(705),复名含山县,领属关系未变。自此含山县名沿用至今。
唐元年(742),和州改为历阳郡,含山属淮南道历阳郡。元年(758),历阳郡再改为和州,含山属淮南节度使和州。贞元十六年(800),属舒庐滁和都团练使和州。元年(904),属淮南节度使和州。五代十国时期,含山初属吴、南唐,后属后周,均隶和州。
两宋时期,含山属淮南西路和州防御使。
元至元十三年(1276),含山属淮西总管府和州镇守万户。至元十四年,属庐州路总管府和州安抚司。至元十五年,属和州路。至元二十八年,和州路降为和州,属庐州路和州。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含山县废,县南部分入无为州,余并入和州,属南京庐州府。
明洪武七年(1374),属南京凤阳府。洪武十三年,复置含山县,属京师直隶和州。
清顺治二年(1645),含山属江南左布政使司直隶。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布政使司直隶和州。
民国元年(1912),废道、府、州,含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至17年,属安庆道。民国18年至37年,先后属安徽省第八、第五、第九视察区和行政专员督察区。
民国27年,日军侵占含山县城,国民党政府转移谢集乡农村。次年4月3日迁回县城。民国30年7月,县城再度沦陷,县城北迁仙踪镇。民国34年7月17日县城光复,8月2日,县城由仙踪镇迁回县城。
民国29年,日伪于含南运漕镇另立含山县政府,民国31年迁铜城闸镇。
民国31年,由共产党领导在福山、陶家厂一带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属皖中行署,后改属皖江行署。民国32年秋冬,成立含巢行政督导处,后改为含巢行政办事处(为县级政权),驻福山乡,属和含专员公署,直至1945年9月新四军北撤。
日含城解放,含山属江淮第五专区。同年6月,改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
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日,含山县、和县合并为和含县,属马鞍山市,县治设历阳镇。1959年4月和含县属芜湖专区。日,含山、和县分开,各还原建制。日含山改属巢湖专区(后专区改为地区、行署),日撤销巢湖地区设地级巢湖市,属地级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级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市。[2]
含山县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含山地处下游北岸,东经117°53′—118°13′,北纬31°24′—3l°53′。东与马鞍山市和县接壤,西与巢湖市相连,南与芜湖市无为县以裕溪河相隔,北接滁州市全椒县。全县辖8个镇,96个村、21个社区。总面积1032.8平方公里,耕地34.2万亩,山地38.4万亩;[3]向东距离华东第二大都市南京市(浦口区)约70km,向西距离安徽省省会合肥市(肥东县)约80km。县境地处北中低纬度地区,属北亚热带温润性季风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秋温和,春温多变,秋高气爽;雨量适中,但夏多冬少,分配不均,夏雨集中,梅雨显著;日照多,无霜期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颇为丰富。四季划分县境民间以农历1、2、3月为春季,4、5、6为夏季,7、8、9为秋季,10、11、12为冬季。以气候统计分析,按阳历12、1、2月份为冬季,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亦以1、4、7、10月份为冬、春、夏、秋四季的代表月。县境大致3月下旬入春,5月下旬入夏,9月下旬入秋,11月下旬入冬。春秋两季各占两个月,春季略少;冬夏两季各占4个月,冬季略长于夏季。丘陵、山地: 县境地形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部为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中部和西北丘陵起伏,山丘错杂,山势大部分坡缓谷宽;山脉走向以南西北东向为主,山顶海拔高程一般在300米左右,最高峰是苍山主峰,海拔高程481米。主要山峰自北向南有:青龙山、大茅芦尖、马山、方山、黑山、苍山、大犁头尖、六宕山、太湖山、林头山等。县低山高丘面积381.7平方公里,低丘山地371.3平方公里,分别占县总面积的36.96%和35.95%。
平原、圩区: 县境平原圩区属长江下游平原的一部分,为冲积平原。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支流裕溪河水系和滁河水系两岸。牛屯河、得胜河两岸也有小片冲积平原。平原地层主要由淤泥质亚粘土和泥炭层组成。圩区总面积279.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7.09%。圩区内沟渠密布,土地肥沃,是县内的主要产粮区。[4]地表水县年平均降水总量10.69亿立方米,年径流量246.8毫米,年径流总量2.5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632.4立方米,亩均占有601立方米。
地下水县境有泉水多处。主要有:昭关的马跑泉、太湖山的飞锡泉、东关的卓刀泉、白石洞泉、褒山的女儿泉、、谢集乡的陈村汤泉、六宕山的三石板泉、清溪镇的西王汤泉、张公乡的泉水井等。少数地方将地下水充作部分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褒山华阳、巨兴姚垄、半湖汤山、东关毛滩、张公泉水井等地枯水年曾利用地下水灌溉。[4]县境矿种较多,主要为非金属矿产,有石灰石、白云石、石膏、耐火粘土、萤石、、磷矿、硫铁矿、建筑砂矿、磨刀石矿、砖瓦粘土矿等;其次为燃料矿产,有烟煤、、泥炭;少数金属矿产,有赤铁矿、褐铁矿、方铅矿。其中可供开采的矿种10余种。少数矿种开采时间长,如磨刀石矿具有300多年开采历史。石灰石矿和建筑砂矿储量大、质量好、品种多,矿山布局较合理,是县内矿产优势资源。硬石膏矿品位高,少数矿种如铁矿、方铅矿、磷矿、硫铁矿等。[4]县境动植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较多,树种300多种,鱼50多种,药材518种,其中经济价值大的品种有:含山百日红鸭、太湖山、巨兴红打瓜籽、姚庙玫瑰花、三汊河螃蟹、义城圩菱角、都胜圩荸荠等,均名闻遐迩。[4]含山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省中东部,介于、合肥、南京、、五市之间。截至2010年,含山县辖8个镇:、、、、、、、。县政府驻环峰镇。[5]2010年全县常住人口为37643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9705人,下降5.1%,年平均下降0.50%。全县流出到县外半年以上人数为66843人。
全县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为44446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日零时的人相比,十年共减少434人,下降0.1%。
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91498人,占50.87%;女性人口为184938人,占49.1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14下降为103.55。
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60624人,占16.10%;15-64岁人口为272950人,占72.51%;65岁及以上人口为42862人,占11.3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5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39个百分点。
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25776人,占33.4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50660人,占66.5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49487人,乡村人口减少78121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58个百分点。
家庭户人口
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5310户,家庭户人口为36899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8人减少0.28人。
一、综 合   综合经济。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10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9.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19.7%;第三产业增加值31.3亿元,增长9.7%。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20.1:49.0:30.9变化为18.9:51.1:30.0。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13年全县生产总值
比上年增长%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其他服务业
年末在岗职工1.11万人,比上年增加304人;城乡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4.29万人,增加1119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66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5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9%。  二、农 业   农村经济。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222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67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24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906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253235吨,比上年增产1.7%。油料产量38402吨,同比增长4.4%。棉花产量9262吨,下降12.5%。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
201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
其中:油菜籽
全年禽蛋产量5910吨, 比上年增长0.8%。肉类总产量 16937吨,上升3.9%。水产品产量20020吨,增长8.2%。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农用拖拉机9537台,同比上升1.7%;农用运输车1593辆,上升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7.4%。农村用电量10412万千瓦小时,同比上升6.7%。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完成土石方800万方,新建、改建各类水利工程50项,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1座,荣获省农田水利建设“江淮杯”银奖、市“江东杯”金奖。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全年工业增加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22.6%。股份制企业继续快速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比上年增长%
规模以上工业(不包括巢东水泥)
其中: 轻工业
其中: 国有企业
股份制企业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
全县工业支柱行业增加值均保持增长,重点行业拉动明显。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3%。
2013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比上年增长%
精制食用植物油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5.3, 比上年上升11.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6.7亿元,增长21.6%;实现利税17.5亿元, 增长22.8%,其中利润10.9亿元,增长24.1%。 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铸造业、酿造业等五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7.8%。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利润总额5115万元,增长1.7倍。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62026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00012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镇投资56.5亿元,增长12.5%;农村投资 41.8亿元,增长45.0%。 从产业看, 第一产业投资2.8亿元, 比上年下降9.5倍;第二产业投资74.0亿元,增长7.2%; 第三产业投资41.2亿元,增长44.1%。从行业看,工业投资74.0亿元,增长19.5%,其中制造业投资71.4亿元,增长23.1%。 三产中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8亿元,增长1.1%, 交通运输业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27.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商品房销售额15.8亿元,同比增长119.4%。  五、商贸和旅游   商业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1.73亿元,增长14.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03亿元,增长13.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2.67亿元,增长13.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09亿元,增长14.9%。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下降15.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3.4%,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2.4%。  全年进出口总额70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出口7079万美元,增长16.2%,进口20万美元,增长9倍。  全年合同利用外资8796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5.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631万美元,增长26.7%。  旅游业。编制昭关褒禅山温泉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凌家滩文化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运漕古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得胜河旅游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  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铜闸镇凌家滩文化新村、环峰镇胡厂村。含山博物馆和青花坊瓷业工业旅游创建国家3A级景区。昭关假日酒店创建三星级饭店。鸣鹿堂农家乐酒店、喜相逢农庄创建四星级农家乐。  邀请俄罗斯国家歌舞团来我县褒禅山风景区游览观光。举行中国·印尼青少年文化交流营活动。举办“褒禅山”杯“美丽含山·生态家园”四季摄影大赛。含山的对外知名度不断扩大。  全年接待各类旅客11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增长43%。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1187万人,货物运输量157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1%和13.9%;旅客运输周转量2.3亿人公里,货物运输周转量4.6亿吨公里,分别增长3.9%和13.1%。  年末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12554辆,比上年增长3.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945辆,增长18.7 %。  交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塔古路一期改建工程实现与马鞍山长江大桥同步通车目标,维修县乡干道23公里,改造危桥7座。  在城区10多处公交候车亭设置文明宣传标语。太湖山路、昭关路、褒禅山路由公交公司建成20多个新式站牌,整体提升含城形象,方便市民生活。在客运车、出租车、公交车设置各类“遵德守礼”、“讲文明树新风”文明标语、公益广告,传递社会正能量。  邮电通讯业。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7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2亿元,增长11.7%;邮政业务总量0.35亿元,增长3.3%。 本地固定电话用户5.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3万户,增加2.3万户。每百人拥有电话(含移动)68.7部, 增加4.7部。年末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4万户,增加1987户。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亿元,增长25.1%。增值税增长4.3%,企业所得税增长14.8%。财政支出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5.7%,教育支出增长7.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8.9%,环境保护支出下降10.2%,科学技术支出增长81.3%。  财政管理水平提升。铜闸、昭关、林头获省级创建先进单位,全县8个财政所(分局)分别获得省、市级先进单位。  积极做好镇级资金监管指标传递、登记和项目录入工作,顺利通过财政部检查组验收。  金融信贷规模。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口径,下同)103.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6.8亿元,增长11.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78.3亿元,增长15.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7.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4亿元,增长15.2%。其中,短期贷款25.4亿元,增长27.6%;中长期贷款30.0亿元,增长22.9%。  保险业务。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19亿元,比上年下降13.1%。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0.46亿元,增长21.2%;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0.73亿元,下降26.3%。赔款和给付0.67亿元,比上年上升52.3%。其中,财产险业务赔款支出0.29亿元,增长16%;人身险业务赔款和给付支出0.02亿元,下降95%。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2013年获得省对县区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优秀等次。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147所,普通中学24所,在校生27374人。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4914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小学87所,在校生24277人,小学适龄入学率和巩固率为100%。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9487人,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87.7%,学前一年入园率100%。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上报率100%。  全年完成闲置校舍改建、增设附属幼儿园项目68所,投入资金507万元;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镇校扩容改造和寄宿制建设项目学校4所;教学装备达标学校34所。  完善困难家庭学生资助。2013年共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861人。  科技工作。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17 人。科研机构4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机构2个。全年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4395万元,比上年增长81.3%。  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10余项,获立项项目8项。分别为国家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大项目威达公司《无阀离线清灰电石炉炉气干法除尘系统装备》;自主创新试点省项目大平油脂《高油酸油菜新品种选育与生产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省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获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重点实验室1家。安徽大平油脂有限公司建立了我县首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申请专利539件,其中发明311件;授权专利109件,其中发明4件,实用新型70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8个;共有国家档案馆1个,馆藏档案资料3.87万卷(件、册),库馆总建筑面积0.25万平方米。   《留守妇女》和歌曲《大鱼滩的荷》,在全市“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精品奖。  组织参加安徽省第二届社区文化节“家庭才艺展示”,舞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获二等奖; 承办安徽省青少年国际式摔跤锦标赛开幕式大型文体展演;歌伴舞《走进含山》参加马鞍山市第25届李白诗歌节开幕式大型文艺演出。  凌家滩文化村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正在搬迁安置工作。胡蒋谷庄发现宋代墓葬进行抢救性清理,出土了宋代青釉“斗笠”碗一只,“开元通宝”等古钱币20多枚。  争取文化部补助流动演出车一部;凌家滩遗址获保护费用7586万元。成为全省5个重点文化扶持县。  广播电视事业。全县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5.17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少儿精品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评审结果中,电台栏目《校园风景线》喜获国家广电局颁发的“少儿广播栏目优秀奖”。安徽省广播电影电视局授予县台“2013年安徽省县级台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综合奖”。在安徽省播音员主持人大赛中,县台电视播音员荣获“安徽省播音员主持大赛优秀奖”。  卫生医疗服务。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61个,其中医院8个,卫生院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115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0人,注册护士426人。医院、卫生院共有床位821张。村卫生室9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74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总村数的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县,实际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业人口363688人,参合率100.4%。  铜闸镇长岗村等4个村为市卫生村,运漕镇镇政府等9个单位为市级卫生先进单位。环峰镇华阳社区申报省级卫生社区,已经通过市里考核通过,正待省里检查验收。  体育事业。2013年,含山县被授予“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同时被确定为“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  承办了2013年安徽省青少年摔跤锦标赛。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列金牌榜首位。  全民健身活动精彩纷呈。组织开展了健身舞蹈、乒乓球、篮球、中小学生广播体操、羽毛球等多项比赛,积极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受到群众的好评。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计生。201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76‰,死亡率为4.80‰,自然增长率为4.96‰。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4.47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1066元,比上年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105元,增长13.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51元,增长10.0%,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1%,交通和通讯支出下降14.5%,衣着支出增长1.3%,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1.0%,居住支出同比上升42.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6%,与上年持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3.5平方米。  社会保障。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全部实施。年末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42万人、1.82万人、9.32万人、2.533万人、1.87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6.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率达100%。完成就业技能培训3237人、创业培训300人、企业技能提升培训2631人、培养新技师30人、培训高级工244人、职业技能鉴定3093人,。  全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达12119万元,直接扶持1780人成功创业,带动3600余人就业。  2013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县“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誉称号。全年城乡发放低保金额5183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资金和临时价格生活补贴1025万元,保障达227600人次,保障标准比上年同期提高11%。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保障农村低保对象171000人次,城市低保人数56600人次。  年末,全县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院床位2179张,收养各类人员1897人。  十一、城乡建设   城镇面貌。含城建设提质扩容。修编完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环峰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获省政府批复实施。陶厂路等6条道路竣工通车,准提庵路等10条道路开工建设,城区“六横十纵”路网加快形成。  含城湿地公园规划。完成东门河景观带中段等绿化工程,新增公共绿地16万平方米;实施得胜桥、大范桥改造,拔米沟、大众圩、城南泵站建成运行;新增城市雨污管网16公里、天然气管道35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旧城改造。轧花厂等区域棚户区改造加快,望梅路综合农贸市场投入使用,配套设施逐步改善。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县城,实施市容38项重难点专项整治和77个单位文明共建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小城镇建设。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7%。美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修编完善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建成胡厂等10个市级示范村、昭关新村等7个中心村、庙前和王坛2个产业特色村、大庙等7个整治村。  十二、环境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达标率100%。积极开展矿山整治,整合关闭矿山4个,创建省级生态镇1个、生态村1个。引进八达园林、安徽林海等园林企业投资兴建生态庄园示范区,林业科技示范园、花卉苗木基地开工建设;完成成片造林1.55万亩,新建绿色长廊32公里,创建省级森林城镇1个、森林村庄15个。当年人工造林面积902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9917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89.3万立方米。  安全生产。全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5, 比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工矿商贸从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2.97,下降0.09个百分点。全年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78起,比上年同期下降28.4%。 全年发生火灾事故90起,同比上升1.5倍。[6]含山历史上是农业县。种植业以水稻为主,麦、棉、油菜籽次之。据仙踪大城墩出土资料,早在3000年前,即有稻谷生产。畜牧业以猪、家禽为主。水产品占有一定位置。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束缚,水利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加上兵匪战乱,农业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农业总产值129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占工农业总产值79.8%。
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走集体化道路,解放生产力。继之,农民依靠国家和集体力量,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50年代中期农业生产发展迅速。1957年,农业总产值5271万元,比1949年增长3.1倍。“大跃进”时期,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快,加上严重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出现衰退,1961年农业总产值(1180万元)和主要农产品产量都低于1949年。之后。生产逐渐恢复。1966年“”开始。生产一度出现停滞。1970年始恢复到1957年水平,农业总产值5304万元。中共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88年,农业总产值12762万元,比1949年增长8.9倍,占工农业总产值39.15%。其中种植业产值8773万元,牧业产值2254万元,副业产值910万元,渔业产值479万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6.8倍、20.3倍,13倍、478倍。主要农产品产量与1949年比,粮食增长2.4倍,棉花增长10.6倍,油料增长9倍,生猪饲养量增长2.9倍,家禽饲养量增长10.8倍。农业人均收入475元,比元增长13.7倍。[7]
2012年新增特色种植基地5000亩。农业园区全面推进,大渔滩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平现代粮油加工示范园开工建设,太湖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创建为省级示范园区。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率先在全省启动镇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组织实施“转型倍增”计划,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个,“含眉”茶叶荣获“安徽十大品牌名茶”。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被评为全国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县、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县。[8]
2013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222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5673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240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906公顷。全年粮食产量253235吨,比上年增产1.7%。油料产量38402吨,同比增长4.4%。棉花产量9262吨,下降12.5%。蔬菜、水果在品种优化的基础上平稳发展。全年禽蛋产量5910吨, 比上年增长0.8%。肉类总产量 16937吨,上升3.9%。水产品产量20020吨,增长8.2%。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6.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2%。农用拖拉机9537台,同比上升1.7%;农用运输车1593辆,上升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7.4%。农村用电量10412万千瓦小时,同比上升6.7%。完成土石方800万方,新建、改建各类水利工程50项,除险加固小型水库21座,荣获省农田水利建设“江淮杯”银奖、市“江东杯”金奖。[9]唐宋时期,县境内已有制陶制瓷业:宋元时期,有酿酒业,明清时期,酿酒业兴盛;同治年间,产丝绸,年收入三千元。黄山麻漆输出,年收入银元二千元,苍山麻石输出,年收入二千银元。民国时期,个体手工业遍及全县城乡。手工业种类有酿造、制糖、榨油、水作坊、铁、木、竹、泥瓦、铜、锡、银、石、弹花匠、冶炉、纺纱、缝纫、缫丝、染色、刺绣、编织、剪纸、制笔、印刷、刻字、花炮等。民国16年(1927),运漕开办电灯公司。官、商合资兴办的三益公砻坊是县内较早的现代私营企业。建国后,人民政府鼓励、扶持私营工业及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继而组织它们走公私合营之路,1951年,县成立第一个手工业合作组织——运漕木业合作小组,1952年成立含城铁业筹备社(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建成含山县运漕酒厂、含山县东关石厂、含山县电厂等三个地方国营企业。
1958年全民大办工业,地方工业蓬勃兴起,全县有工业企业80个。1963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全县有69个工业企业,总产值为784万元。
“”初期,大多数企业陷入瘫痪半瘫痪状态。到1969年,工业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6%。1970年大办地方“五小工业”,新建9个规模较大的二轻企业和8个地方国营企业。1977年县内工业总产值4974万元。1978年后,工业发展加快。形成一个以建材、食品、酿酒、机械等行业为主体的多门类工业体系。198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244个,总产值19834万元(其中国营工业6826万元),比1978年增加309.2%,年平均递增15.1%。工业产品主要有:原煤、水泥、砖瓦、中小农具、大米、食用植物油、饮料酒、白酒、棉布、皮鞋、粘土、电杆,农用泵、萤石、日用陶瓷、铁砂布、纺织配件、起重机械、灯泡,塑料制品、内拖配件、民用构件、工矿配件、冶金配件24种。[10]
2012年规模以上完成增加值31.5亿元、销售收入115亿元,分别增长28%、29%。深入推进百家企业扶强行动计划,组织开展百家机关联百企活动,举办各类地方名特优产品展销活动12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家。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海立铸造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顺天纺织等项目加快推进,信德环保新材料等项目开工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提速,56个技改项目完成投入15.6亿元,增长31.2%,制冷配件基地被列入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高新技术产品11个,“大平”油脂获中国驰名商标。[8]
2013年全年工业增加值4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22.6%。股份制企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县工业支柱行业增加值均保持增长,重点行业拉动明显。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4.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3%。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325.3, 比上年上升11.1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6.7亿元,增长21.6%;实现利税17.5亿元, 增长22.8%,其中利润10.9亿元,增长24.1%。 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铸造业、酿造业等五大支柱行业累计实现利润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77.8%。[9]含山交通地图含山县地处马鞍山市与省会合肥对接前沿,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向发展、合肥都市圈、南京经济圈、江北集中区的交集之地。境内丘陵、圩区相间,交通以公路为主,兼有内河航运和铁路。公路有“三横一纵二高”,善尉路在北,省道S105路居中,巢二路(合裕路)在南,大江路(省道226线)纵贯全县,合巢芜高速公路横穿县南部四镇,北沿江马巢高速公路终于含山县附近,与合芜高速公路交叉,在含山境内设含山南互通立交,于日建成通车。初步形成以含城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10年,全县公铁水路总里程1498公里,其中:铁路25公里,高速公路26.7公里,省道82.9公里,重要县道36.2公里,县道183.1公里,乡道238.5公里,村道851.8公里,内河航道54公里。在建交通重点项目有:合福高速铁路、运漕裕溪河大桥。即将建设的重点交通项目有:商合杭铁路。
2014年内开工的商合杭铁路将在含山县设站,设到发线4条(含正线),侧式站台2座,站房面积2400平方米。据了解,该站具体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山马村以东,距凌家滩文化遗址约2.5公里,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约6公里。北距巢湖东站22.5公里,南距芜湖北站21.4公里。车站按中间站设计,近期通过能力为高速列车109对,远期通过能力为132对。商合杭铁路途经含山县清溪、林头、铜闸、运漕4个镇,长度约31公里。[11]
全县共有含山汽车站、含城中心、城南、城西以及塔岗、运漕、仙踪等7座客运站,客运企业包括锦江公交公司共5家,登记物流企业2家。县内线路 42条(包括36条村村通班线),跨县线路 12条,跨省线路8条,县城公交营运线路 4条。在籍客运班车470辆6838座,出租车362台,货车1080辆。含城到各镇均有班车通行,人员流动量大的村都通了村村通班车,初步形成以县城和集镇为中心的半小时“交通圈”。[12]截止2011年底[13],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148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中4所、职高2所、初中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110所、幼儿园11所、成人中专1所、特校1所;现有在校学生64327人,包括,普通高中8712人、职业高中5488人、初中18531人、小学26561人、在园幼儿5020人、特殊教育15人。含山县林头中学
截止2011年底,全县在编教职工总数3576人(其中初中及以上1794人,小学1667人,公办幼儿园111人,特殊教育4人),专任教师3408人(包括成人中专8人、职业高中111人、普通高中506人、初中1057人、小学1633人、幼儿园89人、特教4人);全县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的现任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 %、99.94%、98.43%、91.67%和93.3%;现有专任教师中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1876人。
截止2011年底,全县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73.95%,学前一年入园率94.58%;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巩固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7.78%,初中毕业升学率90.09%,其中,17周岁人口初中毕业率98.14%,“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8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9.2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含”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县教育系统坚持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强化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含山中学
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持续改善。近年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投资亿元的含山中学新校区、投资7000万按国家级C级标准建设的县职教中心、投入2000万元建设的环峰第三小学等一批项目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三中建设工程正在实施,该工程占地90亩,计划总投资4000万元,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引进滨江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总投资3亿元,建筑面积6.95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一期工程正在建设,学院申报正按程序有序进行。同时,引进计划投资4000万元的民办试验幼儿园建设成功签约,该工程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农远”项目投入697万元,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覆盖全县中小学。三年来,投入资金1.13亿元,实施校安工程项目学校110多所,新建、加固总面积14.09万平方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全面化解,化债总额3700万元。“十一五”以来,全县择优聘用高校毕业生628人,较好解决了全县民办代课教师历史遗留问题,逐步缓解了我县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创新措施,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十一五”以来,我县先后实施对含城地区、东关地区和部分生源少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整合,撤销或撤并了农村5所初中、53所小学和教学点。在新教师分配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同时,我县坚持把城乡校长教师互动交流,作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抓手,积极探索、深入实践,促进了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每学年初,由城区学校牵头,与农村学校结成对子,每轮3学年,共同确定学年活动内容和重点,包括管理人员及教师的交流配置,原则上互派1名挂职校长或副校长和不超过8%的教师进行交流,仅2011年,我县确定10所城区学校与11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共建,全年组织校长交流、教师支教、送教送研、互动交流总数389人。我县开展的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市教育部门的高度肯定,市教育局2011年在我县召开了全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城乡校长教师互动交流现场会。2011年,县政府出台了《含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及边远地区学校教师激励机制的通知》,县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在农村农村一类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
规范管理,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县成功创建省示范高中1所、市示范高中3所、市示范职中1所、市示范幼儿园2所。我县切实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相继开展了“教学管理年和延伸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年”、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工程、建立初中“有效课堂”试点等活动,构建成“县-片-镇-校”四级教研网。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有“留守儿童”近2.4万人,各校在关爱管理上积极探索,形成特色。如关镇小学不断创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模式,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作了报道,吸引了县内外许多学校和部门团体来该校考察交流。我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保持原巢湖市前列,全县高考二本以上总达线率、文科达线率连续六年,理科达线率连续五年位居原巢湖市第一,连续两年获得原巢湖市高考质量优胜奖和进步奖;2011年,县教育局获得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优化环境,行风建设显著加强。我县不断加强安全“四防”建设,县政府专项投入配齐学校安保人员和安保设施,配备保安272名、安装摄像头240台。先后投入110万元加强高考平台和标准化考场建设,高、中考平安完成。安全管理实行“无缝隙”化,多年来,全县教育系统未发生一起安全卫生责任事故。我县通过采取广泛宣传教育、常规督查暗访,强化问责问效等措施,严格贯彻落实《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全县办学行为得到有效治理。为强化行风建设,2010年起,在全县教育系统深入开展 “万名家长评学校、万名学生评教师、千名教师评校长、百名校长评机关” 为主要内容的“四评”活动,通过评学校正行风、评教师正教风、评校长正校风、评机关正政风。县教育局建立健全活动评价机制及检查考核机制和活动长效机制。以“四评”活动为主线,各校通过签订师德承诺书、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行风监督员等活动丰富“四评”活动内容。目前,全县正在集中开展中小学教师满意度网上评议活动,按城内各校教师总数的10%、农村各校教师总数的5%开展评议,教师参评人数达200人。
在今后教育发展进程中,我县将以创建“教育强县”、逐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目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围绕“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发展高等教育、重视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全县教育事业均衡、和谐、健康发展。
含山县高中有七所:含山高级中学 、含山二中、含山县运漕中学(完全中学)、仙踪中学(完全中学)、林头中学(完全中学)、含山陶厂中学(完全中学)、含山县第三中学(完全中学)
含山县初级中学生十八所一览表[14]
学校英文名称
含山县褒山初级中学
Baosha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环峰镇褒山行政村
含山县九连初级中学
Jiulia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环峰镇胡蒋行政村
含山县张公初级中学
Zhanggong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环峰镇张公社区街道
含山县东山初级中学
Dongsha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环峰镇三官行政村五里岗村
安徽省含山县第一中学
The first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含山县环峰镇鼓楼社区环峰东路132号
含山县黄墩初级中学
Huangdu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运漕镇黄墩行政村
含山县海口初级中学
Haikou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运漕镇庙赵行政村
含山县张疃初级中学
Zhangtua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林头镇龙台行政村张疃村
含山县东关初级中学
Donggua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林头镇东关社区
含山县铜闸初级中学
Tongzha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铜闸镇新街
含山县长岗初级中学
Changgang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铜闸镇长岗行政村
含山县关镇初级中学
Guanzhen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陶厂镇铜庙行政村圣河村
含山县清溪初级中学
Qingxi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清溪镇清溪社区时家城
含山县钜兴初级中学
Juxing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清溪镇巨兴行政村土龙岗
含山县姚庙初级中学
Yaomiao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仙踪镇姚庙社区
含山县河刘初级中学
Heiliu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仙踪镇骆集行政村范庄
含山县谢集初级中学
Xieji Middle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昭关镇潭泉行政村大庙胡村
含山县福山学校
一贯制学校
Fushan school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林头镇福山行政村
含山县高级职业中学(职高)
其他学校附设中学班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of Hanshan County
含山县陶厂镇南峰社区
含山县含山旅游景点众多,主要有、华阳洞两个国家AAA级景区。褒禅山风景区,包括因楚国名将伍子胥智过昭关的历史故事而闻名遐迩的古昭关、因北宋宰相王安石传世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胜名远扬的褒禅山、商周时期的仙踪大城墩遗址、江淮之间现存唯一一座大三孔明代石桥——仙踪江淮桥以及与半汤温泉一脉水系的昭关温泉等。太湖山风景区,包括别号“江北小九华”的太湖山,群峰连绵、佳木葱茏、清雅幽深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华东第一的太湖山养鹿场,98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凌家滩古文化遗址等。[1]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丹峰的别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