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朋友认识我砚台后面的铭文帮我译一下,懂得古砚拾零收藏的朋友帮忙看看价值,大概的年代和砚台的材质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本人所有资料来自网络和个人所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如有需要请购买正版图书,请您下载后勿作商用,于24小时内删除,本人所提供资料仅为方便学习交流。 本人如有侵犯作者权益,请作者联系官方或本人,本人将立即删除。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砚台收藏有讲究 当代名砚市场看好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砚台收藏有讲究 当代名砚市场看好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5|
上传日期: 04:32: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砚台收藏有讲究 当代名砚市场看好.DOC
官方公共微信觅万里 只为那倾心的“砚”遇(组图),要收藏几方最好的砚,明代砚砚台古玩收藏5皇冠,古砚铭文图片,盛世收藏古砖砚,麻子坑砚的收藏价值
觅万里 只为那倾心的“砚”遇(组图)
时间:日08:11 来源:青岛早报
原标题:觅万里 只为那倾心的“砚”遇(组图)
  2010年,沉寂已久的古砚收藏市场上突然出现了一批古砚珍品。消息灵通的范国华听闻后马上出发,用了12天的时间,奔走于南京、杭州、南昌等7个城市,全程除了有3天是在旅店休息外,几乎全部在路上奔波,这些努力终于为黄海学院博物馆增添了一批珍贵藏品。昨天,记者走进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座以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倾听“追砚人”的收藏故事。  博物馆探访  古砚馆追溯千年砚文化  “善小成博、大爱珍物、厚德立馆”,这是黄海学院博物馆办馆所坚持的理念,正是这种积少成多、聚小成博的追求成就了如今藏品丰富的博物馆。  在中华古砚馆展厅,一方桌面大小的砣矶砚吸引了大家,只见它呈沉稳的黑灰色,里面盛着清水,古朴而不失灵动。另一方箕形陶砚外形最为特别,它形如一只乌龟,龟壳顶部为凹陷,可供研磨。其旁边的一方砚台,形状看起来如同“风”字,形制大方稳重。据馆长范国华介绍,古砚馆里最有趣的还要数那方被磨穿的砚台,它正好可以代表勤学苦练的精神,与学校的精神气质相契合。  范馆长介绍,黄海学院博物馆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座以砚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目前展出的砚台有200多方,年代上起西汉,下至民国,完整反映了中国古代砚台文化的历史沿革。  除了砚台,陶瓷展厅内也陈列着数以百计的古陶器,另外还有不少汉画像砖,这些都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  镇馆之宝  铁砚磨穿契合学院精神  “巨璞何人凿,磨穿偶至今。”这是元代诗人萨都刺所写的 《破砚》中的一句诗。在黄海学院博物馆,还真有这样一方“破砚”。这是一方明代的门字砚,刻工、纹饰和形制非常普通,也没有名人偶迹、史事影痕;不仅如此,它的底部还穿了一个不小的洞。“它真不值钱,很多收藏家都认为它没有一点收藏价值,说实话它是别人不要送给我们的。”范馆长十分坦率地说。这方砚台在一般收藏家眼中实在毫无收藏价值,但是范馆长却看中了它背后所蕴含的“铁砚磨穿”的精神。  这方砚台底部之所以有破洞,是因为长期磨墨导致砚底太薄,也许是在后世的流转中被后人碰穿的,但仍可以判断是一方古砚。这方砚台承载着古典的苦学精神,因此被视为镇馆之宝。  清宫老物件变“模特”  博物馆内有一间展厅专门展示清宫老物件。一件乾隆时悬挂灯笼用的灯挑,头部饰着银质龙头,造型威猛,气度不凡;一只清代檀木雕覆金漆佛塔,覆钵内有释迦牟尼佛坐像,工艺精湛;还有清宫木胎金漆彩绘献寿匾,立体浮雕通绘云蝠纹,色彩富丽,为清宫祝寿典礼之用。这一系列藏品有精品,也有斑驳残缺的老古董,总共50多件,记者了解到,这一批藏品中除了个人捐赠,大部分是2011年他们从北京拍卖回来的。  从北京拍回这些清宫老物件放在博物馆,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古物临摹,进行手工艺创作,还能在历史实物的熏陶下培养人文素养,传承传统文化,老物件的价值由此得到更充分地利用。  我与博物馆  为追砚12天跑遍7个城市  谈到收藏这些砚台的经历,范馆长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古砚这种文玩收藏历史悠久,但是近年来在市面上已经十分罕见,馆藏的这些砚台都是他们长期搜集来的。范馆长表示,他对砚台等文物收藏情有独钟,平常也关注着全国各地收藏界古砚台的流动信息。“我们大概知道哪个收藏家手中有什么样的砚台,也知道拍卖市场上砚台的拍卖信息,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紧急出发去寻找。”范馆长说。2010年,他从藏友那里得知,南方出现了一批历史文化价值很高的砚台,这批砚台不仅在私人收藏家之间流动,也出现在多个城市的拍卖市场上,如果不马上动身,恐怕不久就会花落他家。于是他立即出发,先到南方打探消息,寻找愿意将古砚台出手的私人收藏家,一路上或通过交换,或通过重金收购,将一方方古砚台收入囊中。这次经历前后历时12天,涉足南京、杭州、南昌等7个城市。“我也是为了赶时间,顾不上吃饭,有时随便吃点方便面和鸡蛋,时间赶得紧,连住宿也很将就。”范馆长说。忙碌的成果是,他一共收了三四十方砚台,装了半个编织袋。可是接下来怎么将这几十斤重的砚台运回来又成为新问题。“这些砚台不能上飞机,因为怕托运装卸过程中摔坏,所以只能自己拎着上了火车。”范馆长说。于是他一路辗转,最终将这些宝贝安全带回了学校。虽然一路艰辛,但每当他看到摆在博物馆中的砚台时,就感到心满意足。  遗憾错失甲午风云铭文砚  与一方砚台的失之交臂,让范馆长感到十分遗憾,这就是甲午风云铭文砚。虽然这方砚台最后被一位河北藏家拍得,但范馆长却对它的形制、流转及历史背景了如指掌。“我之前查了很多资料,就等着拍卖,但是当时工作太忙,稍不留神儿就被人抢拍走了。”范馆长十分惋惜地说。  他介绍,这方砚台身上没有字,只是在瓦砚所配竹盖盒上刻有“锦山题署”的“铁鞍”铭文,铭文中出现 “征清之役”等字眼。"征清之役"是日本人的称谓,指的就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范馆长说,砚台配竹盒不是我国传统,加上铭文内容,判断是当时日本人入侵时劫掠或购买获得该砚台的。这方砚台与国运相通,国家被蹂躏之时,也是它流离命运的开始,直至近年才得以重回国内。  虽然错失了这方历经甲午风云的砚台,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对它的研究。范馆长整理了之前的研究资料,将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写成文章,发在博物馆的网站上,让学生们也了解一方砚台背后的风云故事。  博物馆成学生实践课堂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在这座博物馆内,有好几间学生活动室,里面摆放着手工艺品,如新制作的砚台和印章、精致漂亮的剪纸和绘画,也有表情夸张的泥塑。在一间创作室,几名学生手里拿着刻刀等工具,正照着桌上的一方砚台雕刻,手中砚台已经初具雏形。范馆长介绍,博物馆为了吸引学生,不仅成立了社团,还安排专门的指导老师教学生雕刻、绘画等技能。对于该馆办馆理念的含义,范馆长说:“藏品不管大小贵贱,只要有人文内涵和研究价值,能帮助我们培养学生,我们就会当作宝贝来收藏。”范馆长说。  黄海学院博物馆现在所展出的藏品只是所有收藏的一部分,有些珍贵的藏品因为安保问题还没有对外展出。但黄海学院博物馆的新馆正在建设中,新馆建成后将背靠学院校区,面对着街道,而且安保设施更有保证,珍贵藏品可以向社会展示。记者了解到,5月中旬,该博物馆刚刚通过了省文物局的审批,已经成为岛城40多家正式登记成立的博物馆中的一员。 本版撰稿 摄影 记者胡明山 黄飞 杨博文
本文相关推荐
15-05-2915-05-2715-05-0815-04-2615-04-2615-04-2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砚拾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