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昼霍州发廊在那条街那

----> 后官至直阁将军
后官至直阁将军
&&&&&&&&&&&&
华孟华孟(?―前145年),历阳(今安徽和县)人,东汉时农民起义军首领。永嘉年间,其时江淮之间连年遭受自然灾害,农民因不堪忍受封建王朝的压迫与剥削,纷纷奋起反抗。于永嘉元年(公元前145年)十一月,华孟自称“黑帝”,揭竿而起,率历阳及周边穷苦农民数千人起义。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攻下九江,杀死太守杨岑,声振江淮地区,威慑京城。汉冲帝坐卧不宁,急命中郎将滕抚,调集四方大军前往镇压,华孟及起义农民因征战疲劳,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华孟战死,起义军被杀3800多人,被俘700多人。昌义之昌义之(?―523年)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昌义之少有武干,随曹虎征战,多有战功。曹虎为雍州刺史后,以昌义之补防阁,为冯翊戍主。曹虎还朝,昌义之留雍州事萧衍,萧衍待其甚厚。齐末,战乱不断,中兴元年(501年),萧衍起兵攻打东昏侯萧宝卷,昌义之为辅国将军、军主,除建安王中兵参军。时竟陵芊口有邸阁,萧衍派昌义之前去驱逐,昌义之每战必捷。萧衍军至新林,昌义之随王茂于新亭,斩获尤多。攻克建康后,萧衍以昌义之为直阁将军、马右夹毂主。天监元年(502年)。萧衍代齐称帝,国号梁,是为梁武帝。封昌义之&&&&&&&& 为永N县侯,邑五百户。又除骁骑将军,出为盱眙太守。天监二年(503年),迁假节、督北徐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并击退魏军的进攻。天监三年(504年)进号冠军将军,,增封二百户。天监四年(505年)十月,梁武帝萧衍兴师进攻北魏,以其弟萧宏为统帅,率军进驻洛口(今安徽怀远境内)。天监五年(506年)二月,昌义之与魏平南将军陈伯之战于梁城(今安徽淮南田家庵附近),昌义之败走。四月,北魏以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都督扬、徐二州诸军事,率军10万迎击梁军。五月,南梁太守右卫率张惠绍攻徐州(治彭城,今属江苏),进抵宿预(今江苏宿迁东南)。昌义之复攻梁城,拔之。六月,张惠绍会同南徐州刺史宋黑,水陆同时并进,进攻北魏彭城。张惠绍大败。七月,南梁青、冀二州刺史桓和攻北魏兖州(今属山东),占领固城。梁南徐州刺史王伯敖与中山王元英战于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兵败,亡失5000余人。八月,魏将邢峦领兵夺回孤山(今山东滕县东南)、固城。时魏帝元恪诏平南将军元诠督促未出发的部队增援淮河以南。邢峦于睢口(今江苏宿迁南)击败梁将蓝怀恭,进围宿预。蓝怀恭退至清水(即泗水,此处指其下游,循今废黄河至清江西南入淮河)以南筑工事,继续抗击魏军的进攻九月,邢峦与平南将军杨大眼联兵进攻,于清水以南击斩梁将蓝怀恭,俘斩梁军以万计。时张惠绍被迫放弃宿预,梁将领萧\亦放弃淮阳(今江苏泗阳境)逃回。梁军统帅萧宏器械精新,军容甚盛,魏军认为是百余年所未有。梁军进至&&&&&&&& 洛口,前军克梁城,梁这诸将欲乘胜深入,但萧宏怯懦愚劣,得知魏将邢峦渡过黄河,与中山王元英会合,共同攻梁的消息后,甚为恐惧,即召开军事会议。齐将吕僧珍说:“知难而退,不亦善乎!”萧宏连忙说:“我亦以为然。”但诸将皆不同意,昌义之更是坚决反对,大怒不已,一时须发尽磔。他说:“吕僧珍可斩也!岂有百万之师出未逢敌,望风遽退!何而目得见圣主乎!”萧宏不敢违众议,停军不前。魏军知其懦怯,遗巾帼以辱之,并歌之曰:“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但适遇洛口天气突变,一夜狂风暴雨,萧宏遂不顾昌义之等将领的反对,抛下大军,领数骑落荒而逃。洛口将士随之散归,失亡近5万人。昌义之亦被迫放弃梁城,移军扼守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北魏宣武帝元恪欲乘胜灭南梁,遂攻克马头(位钟离西,今安徽怀远南),并将城中粮秣悉数运回北方。当时有人认为“魏运米北归,当无复南向。”梁武帝对形式看得很清楚,说“不然,此必进兵,非其实也”于是令昌义之完善钟离城的工事,以待魏军。十月,元英与镇东将军萧宝寅果然率众围攻钟离。十一月,梁帝诏右卫将军曹景宗都督诸军20万救钟离,屯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待众军集齐后并进。天监六年(507年)正月,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钟离城北阻淮水,魏军在邵阳洲(位于道人洲西)两岸架桥,树栅数百&&&&&&&& 步作为跨淮通道。元英据南岸攻城,杨大眼据北岸立城接应,以通粮道。时钟离城中仅3000人,昌义之督率梁军将士奋力抗击。钟离城堑水深,魏军以车载,人负,运土填堑,设飞楼冲车撞击城墙。昌义之率军用泥土补修被撞坏之处,冲车虽入,但城墙未坏。魏军昼夜苦攻,轮番冲击,坠而复上,莫有退者。昌义之善射,第每当有危难之处,便亲去救援,箭到之处,无不应弦而倒。双方一日之内战数十合,被梁军杀伤者以万计,死尸堆积与城墙相高,仍不能克;二月,梁武帝命豫州刺史韦睿自合肥(今属安徽)领兵增援钟离,受曹景宗节度。曹、韦两军进屯邵阳洲。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水军乘斗舰袭击洲上魏军。另以小船载干草,灌以油,趁风纵火,以焚其桥。同时,派敢死之士拔栅砍桥。时大水特别湍急,倏忽之间,桥栅俱尽。梁军奋勇冲杀,无不以一当百,呼声动天地。魏军大溃,元英见桥断,脱身弃城而走,杨大眼亦烧营而去。诸垒相次土崩,皆争先弃其器甲争投水,溺死、斩杀各10余万,淮水为之流。曹景宗令军主马广追击杨大眼至灭水上四十余里,杨大眼的军众死伤无数,伏尸相枕。昌义之闻报后,又悲又喜,不知说什么好,只是连声叫道:“更生!更生”(梁《书?韦睿列传》)!昌义之出来追击元英至洛口而还。元英单骑逃入梁城,部下兵士也全军覆灭,沿淮河百余里尸骸相藉,梁军又俘虏5万人。收其军粮器械,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计。钟离之战后,昌义之十分感激韦睿和曹景宗,便请二人会面,设二十万钱作为赌注,&&&&&&&& 让二人相赌,以报二人之恩。昌义之因攻进号军师将军,增封二百户,迁持节、督青、冀二州诸军事、征虏将军、青、冀二州刺史。未拜,又改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诸军事、辅国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有司所奏免。补朱衣直阁,除左骁骑将军,直阁如故。迁太子右卫率,领越骑校尉,假节。天监九年昌义之出为持节、督湘州诸军事、征远将军、湘州刺史。天监十年(509年),昌义之以本号还朝。不久又为司空临川王司马,将军如故。天监十一年(510年),昌义之迁右卫将军。天监十四年(513年),迁为左卫将军。天监十五年(514年),魏遣将逼荆山,扬声欲决堰二月,梁武帝诏令昌义之率太仆卿鱼弘文、直阁将军曹世宗、徐元和等救援康绚。昌义之军未至,康绚等已破魏军。魏又遣大将李平攻峡石,围直阁将军赵祖悦,昌义之又率朱衣直阁王神念等前去救援。时魏军兵盛,王神念攻峡石浮桥不能克,所以援兵不得进,魏军遂克峡石。昌义之班师后,为有司所奏,梁武帝以昌义之为功臣,没有加罪于他。天监十六年(515年)昌义之为使持节、都督湘州诸军事、信威将军、湘州刺史。是年,又改授都督北徐州缘淮诸军事、平北将军、北徐州刺史。昌义之为人宽厚,善抚士卒,部下也愿为其效死力。不久,给鼓吹一部,改封营道县侯,邑户如先。普通三年(522年),征为护军将军,鼓吹如故。普通四年十月二十六日(即公元523年11月19日)昌义之去世。梁武帝深为痛惜,下诏书追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并鼓吹一部。给东园&&&&&&&& 秘器,朝服一具。赙钱二万,布二百匹,蜡二百斤。谥号为“烈”。其子昌宝业嗣位,后官至直阁将军、谯州刺史。&&&&&&&&张籍张籍(约768―830年),字文昌,祖籍吴郡(今苏州),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张籍系中唐著名诗人。贞元十五年(799年)为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国子助教、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国子司业等职,故世称张司业、张水部。张籍幼时家境清寒,贫而好学,熟读经史,爱写诗文。15岁时,开始5年的漫游生涯,足迹遍及祖国南北,眼界大开,为他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张籍同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王建等交往甚密。在交往酬唱中,还有元稹、裴度、姚合、李翔、韦处厚、施肩吾、令狐等多人,从名公巨卿、文坛领袖,以至释道布衣,外国友人等都有诗歌往来。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诗文精警凝炼,简朴清淳,语短情长,通俗自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乐府诗与王建的乐府诗,在中唐诗坛上被并称为“张王乐府”。唐大和二年(828年)张籍被授为国子司业。,大和四年(830年),病逝他乡,终年62岁。&&&&&&&& 张籍的诗歌,经过唐末五代的战乱已散失很多。现存诗400多首,编为12卷,名为《木铎集》今中华书局据各种版本辑成。《张籍诗集》。&&&&&&&&杜默杜默(1019-约1085年),字师雄,和县南义乡(现属功桥镇)丰山杜村人,北宋著名歌豪。他幼读经史,爱写诗文,20岁游学开封。当时,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爱慕杜默的才华,请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推辞未赴。同年六月,自谋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后应如进京都任秘阁校勘。与诗人欧阳修、石曼卿相处甚密。其师石介作诗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变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后人称言事为文不实者为杜撰。杜默不愿追逐名利,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辞官还乡,特意购六株玉蝶梅植于住宅边旁,平日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6岁。杜师雄生性疏狂豪放,倜傥不羁,敝屣功名利禄,耻于为五斗米折腰,为风骨高逸的狷介之士。杜师雄盛年辞官,挂冠归隐。离开京师前,他特意买了六株玉蝶梅,返乡后在宅边竹篱植下,精心护理,后来建造了一座规模可观的梅园。闲来无事,邀宴宾朋,对梅把盏,赏梅吟诗,大有王羲之当年兰亭雅集之胜。杜师雄曾缘此赋诗三首,其中第一首为《植梅》诗:“半亩花荫半亩田,宽适一角始周全;培&&&&&&&& 根急取他山土,设槛须添杖上钱;浅筑墙头防过酒,大开竹径为留贤;不妨酒力兼诗思,好具藤床待昼眠”。这首诗洗练地记述了植梅建园的过程及梅园的设计思想,表现了一种陶渊明式的闲适恬淡怡然自得的乐趣。&&&&&&&&沈立沈立(1007――1078年)字立之,历阳(今和县)人,北宋仁宗天圣八年(1036)举进士,签书益州判官,嘉佑元年(1056年),塞商湖水流入六塔河,泛滥成灾,有记载称:“漂没刍蒿,溺兵夫不可胜计”。遂命沈立负责塞商湖治理工程。沈立搜集整理水文资料,一边治水一边著《河防通议》一书。后来许多治水官吏及民间,《河均视防通议》为法典。沈立迁任两浙转运使时,因见“茶禁害民”,山场榷场多在部内,岁抵罪者辄数万,而官仅得钱四万”(《宋史?沈立传》,)故撰《茶法易览》十卷,乞行通商法,后罢榷法如所请。另外,还有未注作者姓名的《茶法总则》(1150年以前)。但是,这两部书均已亡佚。后调京西北转运使,参与治理六塔河水利工程。由于采纳他的“止修五股等河及漳河”的意见,节省了大量劳役。此后历任沧州知州,进谏议大夫,判都水监,江淮发运使,并知越州,杭州,在任内,曾以公粟购书,积数万卷,神宗问所藏何书,沈立呈上书目,并附所著&&&&&&&& 《名山水记》三百卷,神宗深赞其藏书之富。沈立司职宋代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多次受诏嘉。晚年徙宣州,提举崇禧观,终年72岁。毕生还著有《蜀江志》《剑南风物录》《钱塘、、图》《金陵记》《会稽图》《都江记》等。、、、&&&&&&&&龚楫龚楫(生卒年月不详)字道济,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系原兵部侍郎龚原之孙。宋高宗建炎初年(1127年),龚楫闻金人入侵,郡县等地沦陷,常郁闷激愤而食不甘味。金兀术占据和州后,以偏师万人,在新塘(今和县功桥镇)一带构筑堡垒,企图断绝通往裕溪(今芜湖市)方向的通道。龚楫奋起反抗,率领家佣百余人袭击金兵。乡里闻之从众3000余人,俘获金军千户二人,解救为金兵虏去的乡民数百人,缴获为金兵所掠夺的财物无数,皆分散给乡民。在归途中,龚楫遭金兵主力包围,龚楫率众改道圩上,金骑兵占据前进的道路,乡民企图从水中突围者,多被金兵杀死。龚楫对大家说:“今天斗死,亦足为义士,自弃沟漠,无益也。”于是率众与金兵苦战,终因寡不敌众,为金人所捕。但其仍刚烈不屈,骂不绝口,犹挺剑刺杀金将一人。后终为金人碎割而死,年仅22岁。&&&&&&&&魏石工&&&&&&&& 魏石工(生卒年月不详)字邦达,和州(今和县)人,宋宣和二年(1121年),上舍及第;建炎四年(1130年),任宣教郎;绍兴元年(1131年),任枢密院计议官,迁考功郎;后升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金兵屡犯宋疆,他反对屈膝议和,主张抗战。绍兴四年(1134年),叛臣刘豫勾结金兵攻宋,魏石工请缨随军北上拒敌,被任命督长江诸军。时南宋大将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之间互有成见,不能同心协力,他满腔热情,往来奔走,向三人反复慷慨陈词,备述利害:“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家,亦将有利其身”。并劝刘光世主动向韩、张写信通好,促成三将和睦,合力抗金,屡战屡捷,军威大振。后迁秘书少监,极力反对秦桧的投降主张。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利用权势,把魏石工叫到都堂,责问他为什么反对言和,魏石工不畏权贵,义正词严地阐述了自己的立场、观点,惯弄权术的秦桧,无言以对。之后,魏石工又上书赵构,直陈和之弊,战之利,表现了不屈的民族气节。终因与秦桧议不合退寓常山僧舍。未几,因父丧免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四任以卒。有《魏邦达文集》《魏邦达奏议》《治乱分录》等刊世。、、&&&&&&&&徐兢徐兢(年)字明叔,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十八岁&&&&&&&& 入太学,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会试时考绩不佳。后以父徐宏中任辅将仕郎,步入仕途。初授司刑曹事,秉公执法,继知县事,政绩有声。但主要以书法绘画知名于世。宣和六年(1124年),高丽入贡,请求派擅书画者赴高丽。徐兢得以随宋使路允迪报聘出使高丽。徐兢在高丽一个多月,考察了高丽的山川、地理、历史、文物、制度等。回国后撰《高丽图经》(原名《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内分“建国、世次、城邑、民庶、海道”等二十八类,详细记载高丽的国体、风俗、事物等,为我国人民研究和了解高丽,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书中原有很多插图,可惜于金人南下时散失。当时,宋徽宗阅后,甚为喜悦,特赐他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管书学。徐兢工画精书法,他的山水人物画,被人誉为神品。他的书法,兼备颜(真卿)、柳(公权)诸体之长。一日,徽宗诏他进宫书写“进德修业”四字,徐兢挥笔自如,写至业字,突变行笔之序,最后落笔中划,修劲端直,如高山坠石,旁观者骇异失声,徽宗击节称奇。绍兴二十二年(1153年),回历阳省亲,卒于途中。&&&&&&&&张孝祥张孝祥(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祖籍简州(今四川),后居安徽和县乌江,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幼年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十六岁考取举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他二十三岁时廷试第一(状元)。主考官原定秦桧的孙子秦埙为第一,张孝祥第二,曹冠第三。后高宗阅卷,发现张文“议论确正,词翰俱美,宜为第一”。故降秦为第三。秦桧怀恨在心,诬其父张祁有为交结胡寅“谋大逆”而下狱。不久秦桧病死,高宗亲自过问此事,张祁获释。张孝祥不顾个人安危,上疏高宗,为岳飞鸣冤,疏曰:“飞忠勇,天下共闻。一朝被谤,不旬日而亡。敌国庆幸,将士解体,非国家之福……今朝廷冤之,天下冤之,陛下不知也。当亟复其爵,厚恤其家,表其忠义,播告中外,俾忠魂瞑目于九泉,公道昭明于天下。”赵构爱其才,特优容之。张孝祥初任秘书省正字,后历任校书郎、秘书郎、礼部员外郎、起居舍人、知州、知府、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等官职。他为政清廉奖励农耕。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时,筑寸金堤,消除水患;置万盈仓,储粮备荒。在政治革新方面,他主张扫除积弊,赏罚分明;广开才路,破格录用;废弃冗官,裁减冗吏。“民怀其德,所至有声。”张孝祥词、诗、书法俱佳,尤以词名世。他的诗文充满爱国爱乡之情,知州修三河,他曾撰写《三河记》碑文。虞允文于横江打败金主完颜亮,他撰写《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兴隆二年(1164年)在建康留守席上,援笔写下他的名作《六州歌头》倾吐出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今存《于湖居士文集》四十卷、《于湖先生长短句》5卷、拾遗1卷。&&&&&&&& 张孝祥于乾道六年(1170年),病逝他乡,仅年38岁。&&&&&&&&张即之张即之(1186――1263年)宋代书家,字温夫,一字椐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生于名门显宦家庭,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爱国词人张孝祥之侄。以父荫授承务郎,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官监平江府粮料院、将作监薄、司农寺丞。后知嘉兴,以言罢。特授太子太傅、直秘阁致仕。史称其博学有义行,修洁,喜校书,经史皆手定善本。张即之书法称雄一时,据《宋史》记载,张即之“以能书闻天下”。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却不惜用重金购求。张即之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毫无温润典雅之感。有人称之为宋书殿军。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保本庵记》、《大字杜甫诗卷》等。&&&&&&&&憨山大师憨山(年)乃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安徽和县石杨镇绰庙人,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别号憨山。父彦高,母洪氏。生于&&&&&&&& 明嘉清二十四(1546年)。大师幼结佛缘,十二岁寻佛金陵报恩寺,十九岁削发为僧。大师终生学佛、拜佛、参禅,为佛教事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如在五台上与妙峰和尚一道主持千人盛大法会,在山东崂山同建海印寺,江西庐山同建法云寺,尤其是大师历经千万苦重修南华寺,影响更为深远,当时誉为中兴祖庭宗师。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研究,著作累累,弟子万千。大师一生业绩光辉,对佛学研究博大精深,在佛学界无愧为一位高僧、佛学大师。憨山大师在中国思想学术界也是一位杰出哲人,写了许多专著,《大学中庸直角指》如、《庄子内篇注》《观老庄影响论》《春秋左氏传四法》等。大师认为、、释、儒、道应该三教调和,共同发展,不应相互排斥。在学术思想以及宗教界门户之见很深的封建社会,憨山大师站得高,看的远,胸怀博大,充分展示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哲人的风范。憨山大师博学多才,通诗文,精书法,他的梦游诗构思奇特,禅意深邃,书法结构圆润,笔力遒劲,柔中寓刚。明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十一日,禅师世缘已尽,圆寂于南华禅寺,享年七十八岁。大师的肉身至今仍供奉在广东南华寺内。2004年7月,由南华寺独家投资150万元的憨山大师纪念堂,在大师的故乡石杨动工兴建,占地1800平方米。纪念堂作为一个展示大师生平的平台,如今吸引着无数海内外游客和善男信女前来拜谒。&&&&&&&& 戴重戴重(年)字敬夫,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十多岁便丧父,以孝顺祖母和母亲而名世。平时谨言慎行,能诗善文。十四岁为诸生,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拔贡生廷试第一。时李自成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福王迁都南京。马士英把持朝政,向戴重索取家藏“澄泥砚”,并以授湖州推官一职诱之。戴重未允,马士英欲以五百金购之,戴重仍不同意,遂改派廉州,戴重未赴任。这时清军入关,南明危在旦夕,戴重与王元震结太湖义旅为一军,并与吴江吴阳、宜兴卢象观互相呼应,攻复湖州,三失三复,转战三月,不幸为流矢洞胸,潜居在马鞍寺庙内。后闻大明王朝崩溃,幽愤之极,作绝命词十五首,绝食而亡。卒年45岁。乡人追谥他为文节先生。有《河村文集》《河村诗集》等刊印。、&&&&&&&&戴本孝戴本孝(年)字务旃,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曾以布衣隐居鹰阿山中,故号鹰阿山樵,又号前休子、破琴老生、鹂口道人、碧落精庐主人、西顾岩樵叟、石天蹈海人、迢迢谷口农、守砚庵老生、横江槎客、白石洞天逋臣、黄水湖渔父、天根道人。戴本孝一生不仕。能诗,工画山水。性情高旷,尝与友人夜谈华山之胜,晨起即L被往游。山水多取材于黄山风景,善用枯笔,强调虚实对比,&&&&&&&& 线条丰厚沉着,格调松秀枯淡,墨色苍浑,得元人之趣。创作上主张学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强调要“以天地为真本”和“我用我法”。所作多为卷册小景,风格学元代倪瓒、王蒙、黄公望等而自出新意。原济(石涛)早期山水画曾受其影响,后人称其与梅清、梅庚、石涛等为黄山画派。亦善画松梅。传世作品有《峻岭飞泉图》轴,现藏上海博物馆;康熙元年(1662年)作《山谷回廊图》轴、三年作《溪亭清兴图》轴藏安徽省博物馆;康熙十四年作《黄山图册》十二开藏广东省博物馆;《雪峤寒梅图》卷图录于《中国绘画史图录》下册;《山水册》十二开藏故宫博物院;《山水图册》藏沈阳故宫博物院;康熙十六年(1677年)作《华山毛女洞图》轴藏浙江省博物馆。著有前生、馀生诸集。&&&&&&&&陈廷桂陈廷桂(年)别名梦湖,字子犀,和县历阳镇人。少年时即“慎言敏行,如老成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乡试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进士,殿试二甲一名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与《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高鹗同窗。嘉庆元年(1796年),撰写《乐府》十章,三月散馆,改补刑部主事。后历任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 陈廷桂博学多才,工诗善书,已刊印的有《尚书质疑》八卷,《尚书古今考记》二卷,《续识小录》六卷,《香草堂集》十四卷,《诗略》十一卷,《试帖词》《牝金集》各一卷,、《蔗廓短书》八卷,《所独集》、《太音集》各二卷,《历阳典录》四十卷,《历阳陈氏家乘》六卷,《香草堂藏书目录》二卷,《神京风土记》十卷,《滇程日记》二卷,《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郧献随笔》《入秦记》、、、、、《秦三绝录》各一卷。道光七年(1872年),因病告退归里。归里后犹力疾著书,撰《笋根杂录》六卷、《历阳诗囿》十二卷、《年谱稿》一卷。并重修《和州志》稿,未交付刊印。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即病故,终年74岁。&&&&&&&&鲍源深鲍源深(年)字华谭,号穆堂、澹庵,和县白桥镇西梁山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成绩优良,授翰林院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官、纂修官,顺天乡试官、分教庶吉士、宣宗皇帝实录馆纂修。赴任贵州学正时,苗乱激烈,遵义府团首王安国谋反,他即调兵平乱,以救贵阳。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奉命帮助恭亲王办理洋务。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任实录馆纂修官,纂集《通鉴列后法戒录》。同年六月,授广西学政,八月升侍讲,十月转侍读,侍读学士,大理寺卿,都察&&&&&&&& 院左副都御史,江南监临官,工部、礼部左侍郎,吏部、兵部、户部右侍郎。同治十年(1871年)授山西巡抚。在任巡抚期间,除察吏治兵外,还明令禁种罂栗(即鸦片烟),并对州县成绩进行考核“以禁种罂粟多寡为定”。光绪元年(1875年)因病奏请辞职,奉准改为署理。,翌年山西饥荒,他自捐白银二千两赈济,兼劝绅商捐输。光绪三年(1877年)卸任启行时,再捐白银二千两。嗣后,闻山西灾荒严重,再次捐银赈济。事为皇帝知道,诏加三级。1881年受聘上海龙门书院山长。在京做官时,曾积极参与修建安徽会馆。总结为官之道,有“好官何?尽心焉而已”之语常为后世引用。鲍源深归里后,复捐田产数百亩,创立义庄,造福桑梓。光绪十年(1884年)六月病故,终年73岁,清廷下诏,按巡抚赐恤。生前著有《补竹轩文集》。&&&&&&&&范培开范培开(年)字朗轩,号新村,和县乌江镇人,少时家贫,然资质聪颖,勤奋好学,曾从清末进士张栗庵读书并习书法。他初学唐碑,后学汉魏,功力深厚。1903年中举,出任山东知府,后因政局不宁,辞官归里,深居简出,研究书法,兼行医,开帐设馆。他曾随张栗庵师游历名山大川,先后到达泰山、黄山、九华、琅琊、观赏历代石刻碑碣,投师访友,更是开阔视野。在艺术上主张为足配&&&&&&&& 履,以履适足,兼收并蓄,学为我用。反对泥古不化,敢于创新,对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臻取精弘、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特有的豁达大度,宏远精深,雄浑泼辣的艺术风格。正、草、隶、篆各体俱佳。民国元年(1912年)为书法家唐驼发现,深为推崇。民国2年(1913年),在上海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名,为许多有志书法之士所景仰。当代书画家林散之,曾就学于门下。后他的书体又为海外所瞩目,日本书法杂志《神州吉光》曾专文介绍。他为人正直不阿,与郭沫若、黄宾虹、张大千等皆有交往,其书法深为诸名流推许。他一生身居乡里,清心寡欲,生活贫团,寄居在岳父家,民国8年(1919年)秋,病逝于范家祠堂。&&&&&&&&nb
郭汉章郭汉章(1878――1968年),和县螺百(今沈巷镇)郭庄人。幼遭遗弃,1895年加入洪门会,1902加入兴中会,开展革命活动。1908年加入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年)11月3日,参加光复上海战斗,任敢死队队长。同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郭汉章负责其安全保卫工作。元月,正式被任命为总统府侍从队队长,担负保护孙中山安全的重任。晚年写了许多回忆文章。有《大总统的民主精神》《略谈上、海光复之役》等,多收入《辛亥革命回忆录》一书。郭汉章1968年病逝,终年90岁。&&&&&&&& 俞建章俞建章(年)和县历阳镇人,民国13年(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民国17年(1928年)由李四光介绍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古生物研究工作。民国22年(1933年)升为副研究员,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民国25年(1936)回国后,仍回原单位从事地质研究工作。民国28年(1939年)晋升为专任研究员,兼任重庆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地质系教授。1950年随李四光赴北京进行地质矿产调查。1952年任中苏科学考察队中方负责人,并兼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矿产资源考察工作。次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当选为吉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学部委员。1956年被选为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同年随中苏科学考察队到苏联参观,在莫期科参加中苏科学考察学术年会。1964年任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60年代,他系统研究我国丰宁统地层以及关于珊瑚隔壁生长规律,建立了“中珊瑚目”,为解决皱纹珊瑚与六射珊瑚之间的亲缘关系,找到了生物演化的证据。在异珊瑚类的研究上,填补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空白。1969年他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被迫下放到吉林辽源农村落&&&&&&&& 户。1972年因病回到长春,他仍坚持研究新疆东部早石炭纪地层及珊瑚项目。1976年以后,撰成《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专著一部。1978年5月,他出席吉林省科学大会,并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同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次年,俞建章恢复了长春地质学院副院长职务和教授职称。不久,他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第三十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同年,国际第九届石炭纪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他与学生林英荡、范影年合写的《中国下石炭中珊瑚新材料》论文在大会上发表,会议随即选俞建章为国际石炭系分会委员。俞建章教授有传世著述四十多篇,他是中国珊瑚化石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是世界地质界公认的权威学者。日,病逝于长春,终年82岁。&&&&&&&&林散之林散之(年),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人。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 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方文辞,尽读其藏书,书法亦获其指授。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又购周围荒岗,辟为果园,并植大量树木,名其居日“散木山房”。是时,其诗书画已颇有名声。二十六岁时,他着手编著《山水类编》,至二十九岁时完稿。三十二岁时,经张栗庵介绍,辞去教书工作,赴上海从黄宾虹学画山水,至三十四岁,因家中经济困难,还乡,仍教书。当年秋,家乡水灾,他挺身而出,义务主持圩事,公正廉明,甚受拥戴。&&&&&&&& 1934年,林散之三十七岁。遵黄宾虹教导,为师造化,孤身作万里游,得画稿八百余幅,诗近两百首。次年撰成《漫游小记》,连载于上海《旅行杂志》。1936年游虞山、扬州等地。1937年游黄山,得诗十六首,画稿若干幅。1938年,家乡为日寇侵占,林散之举家逃难,数年间,随身携诗稿、碑帖与笔墨纸砚,流浪中仍作诗书画不辍。1945年抗战胜利,他不胜慨叹,曾作诗十九首记之。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是年,“文革”运动爆发,林孤身一人在南京生活,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1972年,为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人民中国》日文版杂志拟编发“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特辑。评选中,他的草书条幅《毛主席词?清平乐会昌》得到郭沫若、赵朴初、启功等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书名初震。是时他七十五岁。次年元月,《人民中国》第一号出版,其作品单独列于特辑首页,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此后,日本书道界的访华团体来中国,都以能拜会林散之为荣,对其书推崇备至。是年3月,他自江浦重返南京。&&&&&&&& 1975年,他应荣宝斋之邀去北京,以其诗集《江上诗存》手稿奉请赵朴初、启功教正。赵为作颂诗,启为撰序文,给予极高赞誉。四年后,南京教师进修学院为之刊印三千册,从此流传海内外!由于林散之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重大的社会影响,1978年,他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书名大震后,他创作更勤,应人索请或参加展览,大量作品流传四方。全国第一、二、三、四届书法展,他均出以精品。日,日本书道访华团拜访林散之,团长、日本书坛巨X青山杉雨敬题“草圣遗法在此翁”为赠。同年,北京《了望》周刊四十七期发表《草圣遗风在此翁》评介文章。林散之“当代草圣”之称从此传颂四方。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关于“林散之是哪里人”之论争,实在是不值,&&&&&&&& 村野毛孩般脸红脖子粗的饶舌实在没有意思。林散之是艺术巨擘,横亘在我们眼前,无论是哪个地方(安徽或江苏)在检视各自的书画艺术成就时,都绕不开林散之这棵大树,因为这棵大树的华盖荫及一代艺术后学,这棵大树的根系深及乌江两岸苏皖两地乃至海内外。我们只有从这棵大树上汲取营养,丰富和超越自我,那才是不枉林老的彪炳风范。&&&&&&&&齐坚如齐坚如(年)原名齐敬鑫,和县历阳镇人。民国16年(1927)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森林系,获学士学位。民国19年(1930年)赴德国留学,民国22年(1933年)9月毕业于德国明星大学,获慕尼黑明星大学林业研究森林学博士学位。同年10月回国,先后任西北农学院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农业教育委员会常委、学术审议委员会专门委员、西北农专校长、安徽大学农学院院长。建国后,任安徽农学院林学系教授兼森林学教研组主任,并当选为安徽省民盟副主任委员、民盟中央委员,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会常委,1956年定为二级教授。齐坚如在森林学方面造诣较深,对国防用材核桃木,抗碱树种、抗旱树种、气象学、水土保持学等均有专门研究,其重要著作有《气候种》(德文本)《国防用材核桃木》《核桃代替木材之研究纲要》、、、&&&&&&&& 《治河造林抗碱树种――白榆》等。1973年病逝于合肥,终年73岁。&&&&&&&&丁山丁山(年)原名丁增熙,和县城南人。幼年丧父,自学成材,立志钻研中国古代史。自小学而入经学,由经学而入史学。后靠半工半读旁听北京大学文科课程。民国15年(1926年),他25岁时,考取北京大学文学院研究生。民国16年(1927年)年经沈兼士与鲁迅两先生介绍,任厦门大学国学院助教。民国18年(1929年)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民国21年(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民国22年(1933年)后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大学、西北大学、暨南大学等中文系、历史系教授。他尊重传统而又不为传统所局限,对史学有关的学科,如天文历算、沿革地理、民族学、考古学、经济学等进行系统学习,最后以文献结合甲骨金文资料,探索商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丁山在学生时代与任教初期侧重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的考释,所写《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由齐侯因月次敦铭黄帝论五、、、帝》《刑事与中庸》等专书与论文,对于甲骨文字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30年代后,他重点研究古史,把古文字与铭辞的考释融汇于其中,注意论述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吴雷考》《论炎帝太岳与昆仑山》《新殷本记》《商、、、、&&&&&&&& 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与等重要著述都成于此时。1949年后,他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初读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之后,联系中国历史,写了《姓与氏》《半亚血族群婚、制――媵》等论著,决心有计划地全面整理自己毕生研究的心得,从事《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的撰写,他还计划撰写《商周史》前编稿。该书从1949年9月动笔,到1950年冬,完成52万字的初稿。不幸于日病逝山东,终年51岁,葬于苏州。&&&&&&&&侯学煜侯学煜(年)民国元年(1912年)4月2日出生于和县历阳镇东门。少时就读于和县高小、芜湖萃文中学,后转入南京市中央大学附属中学。民国26年(1937)毕业于南京大学农学院农化系。随后,他在国民党中央政府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历任练习员、调查员,研究员等职。民国34年(1945年),他赴美深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院,先后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50年,侯学煜怀着对祖国的拳拳之心,耿耿之情,从太平洋彼岸向爱人林厚萱发了一封“我即将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加急电报,不久,回国投身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回国后,他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研&&&&&&&& 究室,任主任、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教授。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地理学会理事,植物生态学会和植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森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态学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和生物圈委员会委员,国际土壤学会会员,同时历任《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丛刊》《土壤学报》《地理学报》《自、、、然资源》等刊物的编委、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草原组、农业生物组成员、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侯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富于创见。1950年以后,他相继到祖国南北各地调查,于1954年集自己16年科研成果,写成《中国酸性土、钙质土和盐碱土指示植物》一书,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重要成果。1959年他又与林厚萱、章慧麟合著了《中国150种植物化学成份及其分析方法》一书。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学是中国解放后填补起来的一门空白学科。在建国十周年时,侯教授出版了《中国植被》一书。书中附有图三百页,其中有1∶800万中国植被图和中国植被分区图。在1965年出版发《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图集》一书中,1∶1000万《中国植被图》,是侯教授主编的。1979年,他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的全国植被调查资料,写成了《中国植被地理及优&&&&&&&& 势植物化学成分》一书。他主编的1∶400万《中国植被图》先后于1980年、1981年两度出版。他所编的这些《中国植被图》均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其中1∶400万《中国植被图》,受到国外有关学者的高度评价。在植被地理方面,美国的威克特在著文中认为侯学煜的学说,属于土壤顶极学说。侯教授所著《植物生态地理学的内容任务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日本著名生态学沼田真教授所著《生态学方法论》一书的主要参考之一。《中国植被及其与人类的关系》他的学术论文,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有关学者经常引用的文献。数十年来,侯教授笔耕不辍,共撰写专著十多本,论文三百余篇。他的这些学术著作,论文、推翻了“世上无土壤指示植物”的论点,令许多学者叹服不已,争相购索。他晚年还执笔编写《中国植被地理及优势植物化学成分》一书。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晚年,他终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日,侯学煜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时,讣告上这样写道:“他为发展我国科学事业而竭尽了全力。他的一生,是为科学事业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一生。他一生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事业,乃至世界生态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悼念文章中说:“侯学煜同志不幸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爱国者,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一位对中国的科学事业尤其对环境保护事业充满热情的活动家,这是中国科学界的一大损失。”&&&&&&&& 进入改革开放的80年代,侯学煜教授曾数度回乡探亲,对和县的山山水水、生态环境、经济文化建设,充满一片爱心,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和希望之情。他的这种深情,将永远铭刻在生他、养他的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心中。&&&&&&&&张智锦张智锦(年)和县香泉人,自幼家贫。父亲张礼林,除耕种少量土地外,主要靠帮人放鸭为生。张智锦十一岁时在师塾读书,三年后因病停学。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在《述我立场》一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民国28年(1939年)3月由宋超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撤离和县后,他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党的工作,先后发展契怀镭、浦玉民、王苏民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抗日时期江和全地区第一个党小组。民国30年(1941年)7月,省三十工作团,组成中共香泉区委会,胡克诚派张智锦担任区委书记。民国31年(1942年)5月,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1941年10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机关,迁至滁县花山,张智锦参加工委,担任组织部长,他与工委书记胡克诚一起,领导江和全地区的革命群众,争取改造大刀会,发展地下抗日武装,对国民党乡镇政府人员开展统战工作,在开&&&&&&&& 辟建立新四军二师与七师交通线等方面作出了贡献。民国31年(1942年)11月,在收编国民党和县特工队周宗汉时,由于内部有人告密,张智锦不幸被日军逮捕,同年11月14日在香泉晓山下惨遭日军杀害,临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殉难时年仅24岁。&&&&&&&&石仁祥石仁祥()和县乌江五塘村人。1959年参加革命工作,1965年应征入伍,1968年4月退伍回和县水利局工作。日,石仁祥写信给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和人民解放军某领导机关,反映他对林彪等人的看法。信中指出:“林彪不是马列主义者,而是一个打着红旗反红旗,耍弄反革命两面派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分子”、“是睡在毛主席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我个人的生死可以不考虑,长远的原则决不放弃,要同林彪反党集团斗争到底”。后被林彪、“四人帮”及其在安徽的代理人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于日被判处死刑。日,中共安徽省委作出“关于为反林彪战士石仁祥同志彻底平反昭雪的决定:一、在合肥地区召开万人大会为石仁祥同志彻底平反、昭雪,彻底推倒“四人帮”及其在安徽的代理人强加于石仁祥同志的一切诬陷之词,恢复名誉;二、根据石仁祥同志生前要求&&&&&&&& 入党的愿望,决定追认石仁祥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三、凡与石仁祥案件受株连的人员一律平反,恢复名誉”。&&&&&&&&胡业桃胡业桃(年)和县石杨镇中士李村人。1969年3月&&&&&&&&应征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生前是海军航空兵38521部队导航连战士。参军前,他把孤儿王为长接进自家,帮助料理生活,并为本村瘸腿老奶奶长年挑水,做杂事。有一次家乡发生山洪暴发,他不顾个人安危,抢起四捆稻草,跳进激流,顶往已被洪水冲坏的一座小闸口,保住水库的安全。参军后,1969年夏季,他因公外出时,发现马路上有辆大车突然翻倒,他奋不顾身冲上前去,钻进车底,用肩把车顶起,肩被铁钉扎进皮肉,鲜血直流,仍不顾疼,及时救出赶车老人。战友们关心他的伤口,他却说:“流点血没有关系,衣服破了好补,皮肉破了好长,军民关系不能分离”。日,在一次战备施工中,为抢救触电战友而英勇牺牲,年仅20岁。7月6日《人民日报》以“一份没有填写的入党志愿书”为题,报道了他的英雄事迹。7月27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光荣称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员,并向全军通报表扬。同年,和&&&&&&&& 县革命委员会在烈士家乡中士李村前山坡上建立一座烈士墓,并建造展览馆,供人瞻仰。&&&&&&&&许海峰&&&&&&&&许海峰(1957年――),安徽和县人。体育比赛被称为“文明的战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到1984年已历经88载,向世界各国运动员颁发了2500多枚金牌。但在许海峰举枪创造历史性时刻之前,还没有一枚是挂在中国人脖子上的。当许海峰在23届奥运会手枪慢射靶位上扣动最后的扳机后,一个崭新的历史被定格在靶牌上!中国人终于站在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那一刻被全世界亿万双眼睛行注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震荡寰宇。许海峰将零的纪录击碎,许海峰成了民族英雄!我们知道,那时候,国家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蓄势勃发期,许海峰的枪声无异于冲锋的号角,给了全国人民巨大的精神鼓舞。可许海峰并非科班出身,而是将出蓬门。少年时,许海峰是出了名的“弹弓大王”。童年时,许海峰兄弟妹妹众多,家庭生活十分困难,家长能给孩子的玩具实在可怜。父亲给许海峰做了副弹弓,它成了小海峰心爱的宝贝。在田间玩时,他经常&&&&&&&& 随手拉弓,射击田间小径上的麻雀、知了等。1974年许海峰高中毕业,当时便去应征准备当兵,体检合格了,并且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好,但由于年龄小了4个月,当地政府最后没有让他走。其实当时只需要许父出来说一句话,许海峰就可以走了。他和母亲也一再恳求,而最后许父的回答是:“有本事靠你自己,不要靠老子。”就这么一句话狠狠地刺激了许海峰,于是以后不管做任何事,他都很努力,要做得最好,而且从不依靠家里。因为4个月年纪限制,没有当成兵,当时还在螺百公社当知青的许海峰一气之下,用有限的生活费买了一支气枪、几盒子弹,开始练瞄准,打麻雀,为他单调的生活平添了几分乐趣。1978年,许海峰加入了县业余体校射击训练班,开始了正规的射击训练,起初练习空汽枪,1982年,许海峰改练手枪,成绩迅速提高。许海峰的眼睛不好,这多少影响了他后来的成绩。眼睛是他当时的工作环境造成的。1979年秋天,许海峰招工回城,到原新桥区(现功桥镇)供销社当了一名化肥营业员。那时候卖化肥是开票式的,就是自划性质,整个新桥区7万多人的化肥计划都掌握在许海峰一人手上。而营业员必须进库发货、核对单子票据。库房里的化肥散发着浓烈的氨气,而氨气对眼睛的刺激特别大,长时间的刺激导致眼睛经常发炎,时间久了,许海峰整个视力就下降得特别快。在供销社卖了3年的化肥,许&&&&&&&& 海峰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仅降低损耗一项,每年就给国家节约5千块钱。1982年,安徽省举行第5届运动会,许海峰不仅在这届运动会上夺得射击冠军,而且把省纪录提高了26环。有关方面认为不能再无视这个射击天才的存在了。1982年年底,许海峰才离开新桥供销社,来到安徽省射击队参加集训,开始了真正的射击生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积淀,使中国人往往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习惯:如果你是英雄,就不应有瑕疵,就要完美到底。对体育明星更是如此。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为国立了头功,盛名之下,也有人对许海峰4年以后在汉城奥运会未获金牌、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成绩退后有些失望,甚至说三道四。对此许海峰感到困惑与无奈。“世界高峰只有一座,你不可能登上高峰就有能力永远独占高峰,这不符合竞技体育的沉浮规律,也不现实。”这句话是许海峰平静理智地面对荣辱甜酸的真实写照。其实,在洛杉矶奥运会后的一段时间,许海峰的身体一直不好;眼睛对于一名射击运动员来说,它的重要性可想而知。1991年以后,他的迁移性视网膜炎使视力下降到了0.2左右。这种病发作时看东西变小,变形,颜色变深,视野中心有一个黑圈。对射击选手来说,这是致命的。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许海峰还是坚持代表祖国参加了包括奥运会在内的数次国际重大比赛,直到1995年才被迫收枪执教。他把病痛埋藏在心底,没有告诉任何人。病痛的打击还算小的,心理上得不到理&&&&&&&& 解更受折磨,是一般人所无法忍受的。许海峰这位安徽硬汉硬是挺了过来。许海峰的运动成绩:1983年在五运会射击比赛中,获手枪慢射和气手枪两枚银牌。1984年夺得第23届奥运会男子气手枪金牌。1986年在第10届亚运会上,以超世界纪录的660环的成绩获自选手枪冠军、气手枪个人金牌和自选手枪团体冠军。1986年在全国射击分项赛上又以662环的成绩,超过小口径自选手枪慢射世界纪录。1990年夺得北京亚运会四枚金牌。1991年夺得世界气枪锦标赛冠军。1991年夺得第7届亚洲锦标赛五枚金牌。所获荣誉:1984年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4年和1986年两次当选为全国十佳运动员。曾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赠予的一等军功奖章,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被授予全国劳模称号。1994年底退役后,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女子手枪班主教练,后担任国家射击队副总教练,2001年3月,开始担任国家射击队总教练,6&&&&&&&& 月担任国家体育总局射击中心副主任。执教战绩: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许海峰所带的队员李对红获得冠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许海峰所带的队员陶璐娜夺得冠军。当前情况:2004年11月至今任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和击剑管理中心副主任,主抓现代五项。&&&&&&&&曹发贵曹发贵(年)&&&&和县乌江镇黄坝村人。1976年&&&&&&&&入伍参军,1983年入党,1989年起,任乌江黄坝村民兵营长、村委会副主任、主任,199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兼调解委员会主任。日,在调解一起民间纠纷时,为保护村民生命安全,阻止歹徒行凶,不幸以身殉职,时年47岁。自1989年担任黄坝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以来,曹发贵兢兢业业、不图名利、无私奉献,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调处了婚姻、邻里、土地、务工赔偿等矛盾纠纷2000余件,化解民转刑案件30余起,全村连续15年无群体上访事件发生,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为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 献。他不仅积极做好人民调解工作,而且认真履行基层干部的职责,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村支书的10年里,心系群众疾苦,积极带领群众致富。他始终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面对危险,毫不退缩,牺牲自己,保护群众,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员的楷模。司法部、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追授曹发贵同志“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并追认为革命烈士,入选中央电视台2005“中国十大法制人物”。曹发贵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演讲,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荣发廊在那条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