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山县保定盘古村村有叫东朝霞的吗

您现在的位置: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休闲垂钓渔家乐
日期: 10:29
作者:杨璟
来源:武山县
点击次数:0
下载文件:&&
  盛夏时节,走进武山县,原野深处的池塘内银鲤泛波,池塘边垂钓者如钟端坐,向世人描绘着一幅悠闲自得的农家渔乐图。
  “武山县虽属内陆地区,但渔业水资源非常丰富,宜渔土地较多,具有发展渔业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全县有河谷滩涂地、渗水地、薄田等宜渔土地5000余亩,适宜于集中连片发展常规鱼养殖。特别是大南河西河支流、榜沙河上游河水和区域内分布的冷泉水是珍贵的适宜养鲑鳟鱼等冷水鱼的良好水源,有生产上千吨冷水鱼的水资源潜力。”采访过程中,同行的县渔业站站长、高级畜牧师张旭不时地向记者介绍武山县发展休闲渔业的优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武山县渔业主管部门积极主动谋划、引导休闲渔业发展,全县渔业已基本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养、从单一养卖到提供垂钓、餐饮、休闲观光等综合服务方式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两河、旅游区、城郊、镇旁、村边的休闲渔业发展格局。  在鸳鸯镇盘古村,记者看到,一片田野里,一个占地150多亩充满乡土气息的渔村赫然出现在眼前。规范、标准的池塘里鱼儿欢快地游着,仿村居建筑的餐厅错落有致。这里就是武山发展休闲渔业的典型代表,“四星级农家乐”——东胜渔家乐。30岁刚过的东胜渔家乐老板东付军已经有10年的养鱼经验了。看着自家鱼塘边前来垂钓、吃饭的客人,东付军心里乐开了花。他告诉记者:“2003年,我租了1亩鱼池育苗养鱼,现在已经发展到了100多亩,亩均效益达到4000元以上。每年到这个季节,来我们渔家乐观赏冷水鱼、品味地道农家饭、休闲观光的顾客暴增,平均每天有两百多人,看来发展休闲渔业这路子我还真是走对了。”
  张旭介绍道,在武山有一大批像盘古村这样的村庄,依托周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发挥自身环境优美、产品绿色环保等特点,为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观光垂钓、农村餐饮等服务,不仅延长了渔业产业链,而且经济效益还实现了翻倍提高。  休闲渔业前景广阔,这是大家尝到甜头后的共识。同时,也对发展休闲渔业充满了信心,卯足了干劲。“前些日子,县渔业站组织我们到陕西长安区大峪口村考察,让我萌生了做大做强的打算,我正准备继续流转一些渗水地,发展休闲渔业,让渔业继续成为我们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活水。”东付军对未来的发展很是看好。
  “全县类似东胜渔家乐的休闲、观光渔业已经有30多家,并呈星火燎原之势。”张旭表示,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深挖渔业资源,努力打造“龙台冷水鱼”、“龙台——四门西河冷水鱼一条沟”、“盘古渔村”等特色渔业品牌,把武山建设成为全省冷水鱼养殖大县和休闲渔业大县,让休闲渔业真正成为武山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引擎。  一条条自由嬉戏的虹鳟、金鳟活跃在一池池碧水;一处处新奇、鲜活的休闲渔业景观令人目不睱接、流连忘返。在武山,休闲渔业如同盛夏的天气,热度不减,方兴未艾。
字体:&&&&
您最近浏览的新闻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 中国农经信息网
欢迎您进入中国农经信息网站!"替党和政府分忧,为农民群众解难"希望全国的农经人都能为农经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欢迎注册,欢迎投稿!
按文章标题
按文章作者
双击自动滚屏
文字颜色黑色白色红色灰色绿色蓝色青色黄色
背景颜色白色黑色粉红灰色绿色蓝色青色综色
字体大小9 pt10 pt12 pt14 pt16 pt19 pt
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发表日期: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甘肃省武山县农牧局&&本页面已被访问 1806 次
&&& 1、流转现状&&& 事实上,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户间便开始了以互换等方式为主的土地流转活动。从1991年引进推广日光温室开始,甘肃省武山县土地流转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步伐,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兼业农户逐渐增多,农民的增收渠道开始拓宽,经营土地已不再是农民收入的唯一来源,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土地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流转面积逐年扩大。尤其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颁布实施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出台以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有了较大发展。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6188亩,涉及农户8571户,占承包土地总面积的1%和总农户的9.8%。其中互换面积1406亩,2253户;出租面积3305亩,4499户(返租面积1710亩,2287户);代管面积1074亩,973户;其它面积403亩,846户。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非农产业是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 2、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按县委、县政府今年出台的《武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方案》,洛门镇郭庄村被确定为土地流转试点村。试点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一个100亩以上规模的农村土地流转示范点;二是签定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手续;三是成立郭庄村无公害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目前,试点工作已做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08年3月18日,县经管站抽调工作组与洛门镇有关人员进驻郭庄村,及时召开了村干部会,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县经管站站长、洛门镇分管领导、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县经管站工作人员和村上其他干部为组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组、政策调研组。为了确保工作进度,当天对预进行土地流转的地块进行了统一登记,涉及农户260多户,需要进行流转的110多户,同时研究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案。&&& 二是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3月20日,郭庄村村民代表大会在村委会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县经管站工作人员、镇上有关领导、村委会一班人。会上,县经管站相关人员首先就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内容进行了专题培训,镇上领导作了动员讲话,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就全村土地流转实施方案的操作做了具体安排。会后,参加会议的45名村代表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三是入户征求意见。从3月31日开始,领导小组分组入户,就流转的方式、期限、费用等向农户广泛征求意见,目前已入户92户,占应入户的80%以上。&&& 四是成立了武山县洛门田园蒜苗产销专业合作社,完成了工商注册登记,正在进行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五是各种表册的设计、合同文本的制定都已完成。&&& 3、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慢,面积小,发展滞后;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土地资源开发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具体地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的面积还不大,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不多。全县流转的土地面积大约1%左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仅占农业人口的25.8%。城关镇2007年底,土地流转面积为775亩,占耕地面积的1.6%,涉及农户972户,占总农户的9.5%,转移农村剩余移劳动力6542人,占农业人口的21.9%;洛门镇土地流转面积为1152亩,占耕地面积的1.8%,涉及农户1543户,占总农户的10.4%。该镇虽然小城镇建设发展较快,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仅为16670人,占农业人口的22.6%。由于土地流转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流转制度不规范,手续不完备。从已发生的土地流转情况看,存在流转程序不规范,合同手续不完备的情况,大多数的土地流转是由农户代表或村组与承包人签订合同,乡(镇)盖个章就行了;一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口头协议,并未履行任何手续。另外合同内容不全、职责不清,时间一长,难免产生种种纠纷。同时对土地流转也缺乏有组织的监督管理,不履约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集体统一经营效果差。全县有不少乡(镇)和部门从农民手中返租土地后,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又倒包给他人经营,但效果并不太好,有的甚至亏本。根据调查,为了推广日光温室,发展蔬菜产业,由乡(镇)、部门和村组织协调而流转的土地,全县就有1710亩,占流转面积的27.6%,涉及农户7户,占流转户数的26.7%。虽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效果不高,有些甚至出现了荒废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四是土地流失现象也比较突出。一是全县小城镇建设,交通建设等方面征用土地达到1123亩,涉及3075户。虽然对农户给予了一定补偿,但没有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是兴办砖厂等私营企业,全县流失土地150多亩,涉及农户86户。三是宅基地、殡葬用地也使土地不断流失,仅此一项,全县就流失土地130多亩,涉及农户685户。这种改变土地用途的做法,使农田面积在逐步减少,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短期内难以完成,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4、土地流转缓慢的原因&&& 尽管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法律框架已经廓清,《物权法》也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财产权,但农村土地的商品性、价值性、双重两权分离和社会保障功能等理论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机制难以建立,制约了农村土地的进一步流转。&&& 一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对有关土地的法律政策了解少,习惯于传统的种植模式,粗放经营,耕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一些有文化的农村青年来说,由于其他就业门路不多,土地仍是他们最后的生活保障线,既使撂荒,也不愿流转出去。&&& 二是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不能就地转移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使外出务工,由于缺乏一技之长,即使出卖劳动力,收益也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出去。另外由于当前种田收入不高,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也不足。再加上缺乏善于经营土地的农村能人,因而土地流转不了。&&& 三是农民对土地流转的预期收益心中无数。如果土地流转的预期收益比自己经营高得多,农民会自动将其土地参与流转。&&& 5、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思路&&& 一要加大土地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送法律、政策进村入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广大农民的土地法律政策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改善农业投资环境,为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县上要制定能促进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涉及到土地流转经营的工商、税务、土地、农业、水利等部门要搞好服务,不能人为地设置一些不必要的关卡。另一方面,要在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小城镇建设方面,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三要积极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在全力抓好洛门镇郭庄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继续完善鸳鸯镇盘古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同时在马力、四门、滩歌等镇各选择一村进行土地流转试点,总结试点经验,制定出台《武山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 四要培养一批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各种经营大户,提高土地流转工作效率。实行土地流转,就是要减少种田的农民,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当前,就是要大力培养和扶持种田能手,形成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武山县要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它中介组织,把农村的种田能手,经营大户扶持起来,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加快乡镇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农民就业岗位;要鼓励农民向小城镇聚拢,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减少农业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六要进一步放活土地流转权,兴办农业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在同一县、乡(镇)内要允许农民带退宅还耕指标进镇统建住房。农民进城入户,可保留对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三年内执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镇;允许农民以房屋产权证、土地和山林承包经营权证作抵押,向信用社申请贷款,扩大土地和山林的经营规模;要鼓励在职职工带薪到农村租地独办、领办和合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和农村集体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搞活土地经营。创办农业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农民即可分红,也可进企业当雇员拿工资,进一步搞活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效益。&&& 七要建立土地流转补偿基金和农业高科技投资基金。对土地流转大户和高科技农业项目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发展基金,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高新技术项目的发展。&&&&&&&&&&&&&&&&&&&&&&&&&&&&&&&&&&&&&&&&&&&&&&&&&&&&&&&&&&&&&&&&&&&&&&&&&&&&&&&&&&&&&&&&&&&&&&&&&&& 二00八年七月一日
双击自动滚屏
  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
评论内容:
(最多评论字数:200)
|&&|&&|&&|&&|&&|您现在的位置: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鸳鸯镇农村土地流转纪实
日期: 09:52
来源:武山县
点击次数:0
下载文件:&&
  近两年来,鸳鸯镇积极拓展发展渠道,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以深化改革促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大力支持以农业公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大户,以较为成熟的土地流转体制,为其创造条件优越的投资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4年以来,在镇党委、镇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全镇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多措并举,加快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镇共流转土地4355亩。
  一是加大政策法规宣传促进流转。充分利用广播、报刊墙报、宣讲车入村等宣传媒体对《农村土地承包法》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共计发放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资料达2500份,利用广播宣传114次,出动宣传车宣传15次,出墙报、黑板报15期,张贴标语、横幅14条。二是鼓励建立家庭农场带动流转。支持砚峰村巩丑成、鸳鸯村陈宏全两位种植、养殖大户共流转土地360亩,用于投资建设家庭农场,现已初具规模;鼓励盘古村安咀组种植大户安胜强流转土地1400亩,用于经济林建设。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这些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们凭借自身的才艺胆略,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既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壮大了自己,又为鸳鸯镇开辟了财源和劳动力就业出路,为振兴家乡经济起到了典型引路和示范推进作用。三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增加流转。目前鸳鸯镇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2个,镇政府多次组织培训会传授技术,并在营销方面,积极为他们牵线搭桥,促成交易。2014年,武山县三阳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丁门村流转土地620亩,建成了设施蔬菜钢架大棚示范基地和半干旱山区经济林示范园;田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丁门村流转土地120亩,用于设施蔬菜建设;向阳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丁门、麻山两村流转土地600亩建成经济林示范园;武山县桃缘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金鳞养殖专业合作社在丁门村共流转土地135亩,用于建设集种植、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生态园建设;晟陇源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盘古村流转土地200亩,建设金银花种植基地。这些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带动了周边村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当地农业增收和经济发展。四是吸引外商投资推广项目流转。引进天水民盛果蔬购销有限公司,在盘古村流转土地300亩,用于建设食用菌钢架大棚培育基地;扶助定西巉口林场在鸳鸯村、砚峰村流转土地500亩,用于建设城市绿化苗木基地;支持张掖海阔种业有限公司在鸳鸯村流转土地120亩,建设制种基地。这些公司的引进,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解决了镇内富余劳动力,增进了鸳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土地流转拉动镇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今后,鸳鸯镇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要求,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台帐,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二是积极引导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育规模经营主体,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依法行政,确保流转程序合法、合同规范、手续完备。三是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做好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和土地流转的政策落实工作。建立土地流转的信息库,建立土地流转动态管理台帐。四是依法做好土地流转纠纷调处工作。加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调处力度,依法按程序协商解决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和纠纷,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字体:&&&&
您最近浏览的新闻武山县 - 天水市 - 甘肃省 - 行政区域网&&&&&&&&&武山县武山县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区划代码:地名由来:因县城西南有武城山而得名。因县境有武城山,为邓艾拒姜维处,故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历史沿革:因县城西南有武城山而得名。远在年前,就有人在此生息。春秋以前为西戎地。春秋前期,西戎服于秦。秦孝公元年(前361年),“西斩戎之▉王”,▉被灭,并以期族名为地称,置▉道县,其地始入秦。秦昭王时置陇西郡,今武山为陇西郡▉道县地。西汉时,今武山渭水东北地属▉道,渭水西南地属襄武。东汉初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道地属汉阳郡。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陇西郡地置南安郡,▉道为南安郡治。北魏改▉道县为桓道县,故址在今县西南武城山下。隋开皇年间将桓道并入内陶县。唐时今武山地属陇西县,为陇右道渭州所辖。宋天喜二年置宁远寨,属通远军。宋崇宁三年(1104年)升为宁远县,属巩州所辖。金废为寨。元至元年间再置宁远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巩昌路。明初移县址于渭水之滨即今城郭,属巩昌府。清代宁远县属甘肃省巩昌府。1914年易名为武山,为今名之始,属渭川道所辖。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1936年属甘肃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后,仍称武山县,隶属甘肃省天水专员公署和天水地区行政公署。1958年先后与漳县、甘谷合并,仍称武山县。1962年初与漳县、甘谷县分设,恢复原武山县建制。1985年7月后属天水市。村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相关网站及友情链接甘肃省武山县经作站开展川水地麦后复种萝卜试验
 信息来源:天水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的根茎类蔬菜需求逐年增加。通过调查研究和结合市场需求,近日,武山县经作站在鸳鸯镇盘古村开展了川水地麦后复种萝卜试验工作,引进韩白玉、世农301等萝卜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  韩白玉、世农301等品种的萝卜生育期短,油菜和麦后复种都能在8月20日之前上市,该时节正是南方蔬菜供应的淡季,如能试验成功且大面积种植,将通过北菜南运等形式,填补夏季南方蔬菜市场空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又一有效途径。  今年,武山县经作站选择了以油菜、小麦、玉米种植为主且土地利用率较低的鸳鸯镇盘古村作为试验示范点,进行麦后韩白玉、世农301等品种的种植试验。通过试验,提高当地土地利用率,保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探索全县高原夏菜生产的新模式,有力促进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增加全县蔬菜销售的新途径,努力让蔬菜种植取得更高的效益。
&页面功能:
【】&【】&【】
中国农业网编辑&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我来说两句
尊敬的中国农业网用户:近期一些“公司”以注册域名为由,通常说:企业域名到期、不续费马上就停止等为借口,欺骗企业。
中国农业网版权所有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销售专线:010- 文网文[号 网络实名,通用网址_中国农业网
客户服务热线:010- 传真:010-  电子邮件: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山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