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经典歌曲三傻好莱坞。汽车下山的时候的歌曲???

专访印度电影人:低票价爱歌舞不怕好莱坞_影音娱乐_新浪网
专访印度电影人:低票价爱歌舞不怕好莱坞
  专访印度驻沪总领事戴思锐:低票价,爱歌舞,我们不怕好莱坞
  晨报记者 陈文 实习生 王思齐
  “我很高兴你们可以写些关于印度电影的报道。&”当记者提出要聊聊宝莱坞时,印度驻沪总领事戴思锐欣然接受了采访。
  印度电影,曾在中国人记忆中,留下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近20年来,它逐渐由熟悉的邻居变成陌生的路人。然而,随着近年来《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名字叫罕》等新一代印度电影的崛起,才使得中国人再度关注宝莱坞这位老朋友。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到来之前,与戴思锐这番关于印度电影的访谈,既让记者感受到印度电影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也让人感慨它在进军海外市场上与中国电影不一样的思路。
  除了宝莱坞,还有其他方言电影
  在印度人的生活中,电影意味着很多。虽然近年来印度电视业同样发展很快,但电影依然因为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印度人的头号娱乐活动。
  这样的现象得益于印度电影低廉的票价。戴思锐告诉记者,在印度,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电影都是一项很重要的娱乐活动。在印度的大城市里,即便是最高档的电影院、最贵的电影票,大概也只要200卢比(合25元人民币),而在小城市和乡下,电影票就更便宜了。
  在大多数外国人眼中,宝莱坞或许就是印度电影的全部,但事实远非如此。尽管位于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宝莱坞生产的印地语电影超过整个印度电影总产量的1/4,但除了宝莱坞的印地语电影外,印度的其他方言电影,诸如泰卢固语和泰米尔语电影,同样在印度电影中占有不小的比重。近些年来,一些印度的独立电影在海外电影节上频频拿奖,几乎都是“非宝莱坞电影”,它的风格自然也偏于小众和艺术性,风格与商业化的宝莱坞大相径庭。
  方言是印度电影非常特殊的一个现象,但这并不妨碍宝莱坞占领大部分的印度电影市场。“有时,如果一部宝莱坞影片很成功,它就被翻译成当地方言的影片,而有些影片一开始就会做成双语版。”戴思锐说,总体来说,印度不同方言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电影工业,但宝莱坞与这些印度电影之间绝非孤立发展。“就算当地电影发展得很好,宝莱坞也不会没有它的市场,宝莱坞电影遍及印度的各个地方,它其实代表的是这个国家共同的情感。”
  音乐和舞蹈,才能消除语言隔阂
  方言的多样性,同样也解释了印度电影中为什么总是唱唱跳跳。因为只有音乐和舞蹈,才能消除语言的隔阂。
  在大多数外国人看来,宝莱坞电影中动不动就唱唱跳跳的情节,似乎让人难以理解,但戴思锐告诉记者,这就是印度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印度的音乐与舞蹈有着很长的历史,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歌。”戴斯锐告诉记者,这就是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电影中,每一代印度人的成长都伴随着一些经典的歌曲,即使印度有着那么多方言,甚至一些人还不会看书写字,但这些宝莱坞的歌曲很快就能被全国的人接受。“这很难和其他人解释,但事实就是这样,有时候人们听到一首歌,就知道它是哪部电影里的,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甚至一些电影的原声会在电影上映前发行,如果歌曲很成功,电影的票房就会很好。”戴斯锐说,这就和记者问到的另一个问题的答案一样,为什么大多数印度电影中总是要有夸张的动作元素,要有英雄救美的浪漫桥段以及搞笑的戏剧场面一样,“这就和你们爱看功夫片是一个道理,这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表演方式。”
  独特民族性,帮助抵御好莱坞片
  独特的民族性,让印度电影在抵御海外影片的冲击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印度,不论国营公司、私营公司还是外国公司,只要拿到进口许可都能进口影片,并且国家对进口片没有指标限制。但似乎除了少数个案,能在印度引起轰动的好莱坞大片可谓凤毛麟角。“因为我们的民族独特性是很强的,我们能马上分辨出什么电影是宝莱坞电影,语言、音乐、感情关系、服装、社会环境都是我所熟悉的。所以我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竞争。”戴思锐告诉记者,在印度,好莱坞和宝莱坞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受众,像他这样生活在城市中的印度人,已经开始渐渐接受好莱坞电影,但在乡下,人们就不是很喜欢好莱坞。“宝莱坞对我们的吸引力很大,而且是持久的。”与此同时,戴思锐认为,像《三傻大闹宝莱坞》这样新一代印度电影中,除了有传统的歌舞外,还吸收了国外电影的长处,在喜剧的氛围中讲到了教育制度等严肃问题,因此,如今的印度电影在固守民族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进步。
  宝莱坞制造,正在成为新兴行业
  保持民族性的同时,近年来印度电影业在进军海外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影响方面取得了很多突破与成果。以2009年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这部以7.1亿卢比的收入创下了印度片海外发行票房纪录的作品,在印度电影界引起轰动。
  与此同时,为降低成本,很多好莱坞电影将后期制作外包到海外的电影基地,其中,一些好莱坞电影公司还通过与印度电影公司合作或在印度开设办公室,将后期制作业务移至印度。&2005年,《指环王》和《变脸》等影片的制片人Barrie&M.Osborne与印度的视觉特效公司&N&Madhusudhanan合作,在印度建立了一个专为电影制作高标准3D和视觉特效的公司;2007年奥斯卡视觉特效获奖电影《黄金罗盘》的后期制作也是由美国R&H公司设在印度的分公司完成的。
  “宝莱坞是印度的电影之窗,很多电影剪辑工作都在印度完成,这可能会成为IT产业之后,印度又一个新兴的产业。”戴思锐承认,宝莱坞越来越成为电影工业全球化中的一部分。同样,印度电影也希望能够和中国产生更多联系,“去年《三傻大闹宝莱坞》来到中国后,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欢迎。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可能之后印度电影也会陆续进入中国。”戴思锐说。
  石川:印度电影早已今非昔比
  晨报记者&&陈文
  在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印度电影这位邻居的形象依然是充满喜剧感的唱唱跳跳,然而,在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石川眼中,如今的印度电影无论在类型上、技术上还是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上,都有不少值得中国电影学习的地方。
  歌舞形式不再落伍
  歌舞是印度电影无法抹去的痕迹。即使是在默片时代,印度电影也并不是真的沉默,风琴、手鼓、小提琴常常在幕后伴奏。上世纪50年代,中国观众熟悉的拉吉?卡布尔(《流浪者》)开创了每部电影至少五首歌的潮流,直到如今,如果一部印度电影中的歌舞不能被传唱,就证明了这并不是一部成功的印度电影。
  和上世纪印度电影在中国大行其道不同的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的接触越来越少,导致他们对宝莱坞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唱唱跳跳的阶段。“这和印度电影缺少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有关。”石川表示,和上世纪50年代不同的是,如今中国引进电影的名额被好莱坞电影牢牢霸占,导致大家还以为印度电影了解不够,“但现在的印度歌舞已截然不同。”石川说,如今的印度电影中,虽然歌舞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它给观众带来的观感却是非常炫目和好看,“他们的音乐不再传统,而是有着明显的流行音乐化,舞蹈也有了新的表现方式,一些电影中,世界流行的街舞已经取代了传统民间舞蹈,镜头语言也非常炫目。”
  电影类型更加多元
  内容和类型上,印度电影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印度电影商业化的复苏,带动了印度电影的独立制片人,宝莱坞之外,许多独立印度电影开始聚焦文化现象和现实困境。
  这些电影中,石川印象尤深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恐怖分子》。这部电影表现了种族歧视的主题,人肉炸弹、一夜情、圣战、母性等关键词,让这部印度电影更接近欧洲电影的风格。即使是宝莱坞电影,同样体现着这样的趋势。石川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说,这部近年来印度最成功的电影,在歌舞和喜剧元素的背后,却是直面现实,讽刺印度的教育问题,“它里面体现出来的社会问题中国都有,但事实上,我们现在还很难拍出这样的电影,即使拍了,也很可能拍成艺术片,远离大众的口味。”
  风格的转变,让印度电影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化。石川认为,这和印度电影一直以来都处于市场化进程中有关。“宝莱坞近十年来,无论是电影技术上,还是电影类型上,和国际前沿的跟进非常快,这是中国电影值得学习的。”
  海外拓展不遗余力
  近年来,印度电影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收效颇丰。除了历来在国际影展上有着一席之地外,印度电影业在海外发行、国际合作上也屡屡出手,取得不少突破。仍以《三傻大闹宝莱坞》为例,该片以在海外发行400个拷贝的成绩创下了印度影片的海外发行量之最。
  石川认为,这首先离不开印度在语言上的优势。近年来,很多宝莱坞出品的印地语电影开始使用英文片名,此外,一些印地语影片的主题曲采用了英文歌曲,影片中有时还会出现英文对白,“除此之外,印度与西方的渊源也远比中国要深,更容易在西方得到认同。”
  然而,更重要的一点,是印度电影人在西方电影世界中做出的努力。石川告诉记者,首先,印度电影在海外的音像制品发行很成功。“在北美,即使是很小的城市,我都在那里的音像店看到大量印度电影的DVD。”石川说,由于印度电影独有的民族性,欧美的印度裔社区成为印度电影的主要消费群,除了DVD市场外,一些印裔还在北美搭建专属的印度电影院线,而华语电影在海外至今都未能在院线上有所突破。
  走的弯路值得借鉴
  印度电影曾经走过的弯路,也可以给中国电影有所借鉴。石川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过度商业化,印度电影曾经遭遇寒潮。“宝莱坞电影一度变得品质低下,内容雷同,情节和人物公式化,剧情脱离现实,盲目追求奢华。”石川表示,这一情形和曾经一段时期的香港电影似曾相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印度电影才逐渐恢复元气。“虽然宝莱坞和印度电影在市场化和推动民营电影业的道路上,比中国电影有着丰富得多的经验,然而过度商业化后产生迎合市场的行为,导致了印度电影一度迷茫。”石川认为,从印度电影上,中国电影人可以学到很多。
  专访印度导演阿努拉格-卡夏普:关键不是审查,而是故事
  晨报记者 彭骥
  印度制作人、导演阿努拉格?卡夏普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推出时长超过五个小时的惊悚黑帮电影《Gangs&of&Wasseypur》。在戛纳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卡夏普表示,审查制度、好莱坞电影从来都不构成对印度电影人的困扰,他们拍片想得更多的是给印度本土观众看,“印度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关注民众需求,满足最大众化的娱乐口味,很多卖座影片都是讲述小人物的励志故事。”
  宝莱坞电影是印度电影的不二霸主,但随着越来越多印度电影人海外学成归来,实验新手法,让印度电影在国际影坛上呈现出丰富的多面性。阿努拉格?卡夏普就是印度电影这股“新时代”中的一员。卡夏普表示,由于印度观众最爱印度电影,印度电影人乐得不断将好莱坞电影复制成地道的印度片,“将好莱坞经典电影拍成印度电影,有时候情节和人物关系都不变,在印度很有名的电影《机器人之恋》,就有不少《终结者》、《蝙蝠侠》等好莱坞大片的元素。”当然,他认为这种手法并不高明,电影技术方面多学习好莱坞,才是印度电影人更该做的。
  从制作人角度,卡夏普称,他们拍片,首先考虑的是印度观众,“我们的想法是只要能够内部消化就好,但这同样是我们的弱点,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成长得很慢。”但印度电影向世界的输出,印度色彩浓厚正是最大特征,“印度电影并没有丢掉自己的特色,每一部输送到世界各地的本土电影,都能让观众看到印度的民族风情。”
  同时,卡夏普还谈到,近年来印度电影审查制度愈加宽松,让印度电影在题材、拍摄手法等方面都更宽泛,“放在若干年前,奥斯卡获奖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绝对无法通过官方审查,因为片中对印度贫民区有十分逼真的描绘。但这部真实反映印度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不但在印度上映了,还因风格写实而获得了许多印度中下层观众的好评。”但他并不认为电影审查制度对印度电影创作发挥有多大束缚,“《三傻大闹宝莱坞》连接吻戏都没有,依然能够打动观众,关键原因不是审查,而是故事。印度电影最大的特点是关注民众需求,满足最大众化的娱乐口味,很多卖座影片都讲述小人物的励志故事,具有鲜明的草根特色,情节轻松、主题积极。”
(责编: Gracetot)
& 播放大片:
电话:010-采购商到访:
6691人 供应商:21949家 产品:5128
条 在线:2140人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寻找兰彻
核心提示: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曾创造了印度本土电影的票房奇迹。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曾创造了印度本土电影的票房奇迹。这样一部几乎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导演,没有大场面的印度电影,究竟有什么魅力让其广受好评呢?我确实很早就注意到《三傻大闹宝莱坞》,毕竟这是一部荣获孟买电影博览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配角、最佳剧本以及国际印度电影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情、最佳摄影等16项大奖的好制作。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译名让我误以为是三个印度佬在宝莱坞没头没脑玩耍的小游戏,况且电影有三个小时之久,拍不好岂不是折煞观众的寿命?然而看过电影才知道,如果译为《寻找兰彻》,那么这部电影简直有理由入选经典行列。
  电影以两个好友在寻找兰彻的过程中展开回忆:在一所印度传统的名校里,成绩代表所有,工作、人生都被你争我夺的竞赛体制操控。但男主角兰彻却用他的智慧、善良、幽默和开朗进行着反抗,并深深影响他两位朋友的一生。这样的人总能够成就一番卓越,最后,他凭借对机械的喜爱和热情成为印度的科学家,开办小学校,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们。电影以变幻的情节,动人的细节和幽默的小桥段诠释了友情的珍贵,笑料十足,非常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整整三个小时都透露着辛酸的喜剧感,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子,却拍得毫无沉重和压抑,电影结束时反而带给人希望和动力。
  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一出生就被告知,生活是场赛跑,不跑快就会惨遭蹂躏,哪怕是出生,我们都得和3亿个精子赛跑。&但兰彻却说:&你们都陷入比赛中,就算你是第一,这种方式又有什么用呢?你的知识会增长吗?不会,增长的只有压力。但这里是大学,不是高压锅。&瞧,多么诙谐。有时候,电影讲的那些大道理会让我们感到厌倦,可依旧无法对&教育体制、贫富差距、事业梦想&这类词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内容是严肃的,导演却刻意用调侃的姿态将这些呈现出来。自嘲让大而空的电影主旨能够脱离现实的调子,反而更易被接受。倘若真的严肃起来,这样的理想主义怕是无法自圆其说了。乐观是种心态,而不是假装。正如兰彻经常在嘴边念叨的&一切都好,一切都好&。即便无法立刻解决问题,也能安抚一颗焦虑恐惧的心。
  《三傻大闹宝莱坞》让我想起之前在国际上获了大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然都是很棒的片子,但《贫民窟》毕竟是一个西方导演从西方人的视角来审视东方的贫穷落后、肮脏疾病,即便尽量客观,但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得到印度人民的反感。而《三傻》却在融入好莱坞式喜剧的同时,原汁原味在印度当地取景,我们看到的不再是脏乱差,而是整洁干净的医院、机场和街道,古典优雅的校园。就连表现那家像贫民窟一样的环境时,导演故意将这一段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使用了&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这样的说法,让人觉得那只是以往的印度而已。而在寻找兰彻的过程中,印度的自然风光更是呈现眼前: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泊,巍峨的高山,还有印度的山间小镇,都宛若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风情。
  电影不是颂歌,发生在印度的那些传奇和噩梦,其实正发生在你我身边。像五月天阿信为电影写的那首歌:&这故事熟悉吗、走过吗、无奈吗、心痛吗?傻不傻瓜,代价一样无价。到最后一转眼,就老花,一转眼,就白发。一转岁月,眼泪也都爆炸。只剩三个悲伤傻瓜。&
主办单位:苏州市吴中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承办单位:吴中在线运行中心
服务热线:1 Email:
部分信息源于网络,经过我们整理发布。如您发现有任何侵权犯益行为,请与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访问人数:标准的好莱坞式的印度电影
  至今为止,我最喜欢的印度电影是《阿育王》。当然,还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宝莱坞生死恋》(这个名字很烂,让我差点就错过了这部电影),喜欢的老电影中就有一部《大蓬车》。至于很有名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则完全是好莱坞的制作了,不完全是印度电影了。
  事实上我并不排斥在电影中加入绚丽的歌舞元素,歌舞片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用音乐直观地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推动剧情,这是其他类型的电影做不到的。当然,像90年代的印度电影,无缘无故地加入大量歌舞元素拖慢剧情实在就太极端了。
  这部电影译作《无畏之心》,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中文译名。这部电影的剧情很好,这样的剧本哪怕卖到好莱坞也不成问题,悬念设置精彩,剧情层层推进,直到最后才让人恍然大悟。这部电影的演员也很好,女演员很漂亮,演技也很好,表演自然流畅毫不生硬,当她对着沙丽嚎啕大哭的时候真是见者伤心闻者流泪。
  以好莱坞电影业的标准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如果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大概就是某些片段的剪辑显得有些奇怪而已,并不影响电影的素质。
  然而这部由印度导演、印度演员拍摄的一部发生在印度的故事为什么没有任何印度特色?没有歌舞,连一首表达主人公心理的歌曲都没有,甚至连配乐也是中规中矩毫无特色,印度人不是很喜欢音乐吗?更别说在电影中有什么浓墨重彩的色彩画面,就连表达印度传统节日时,导演出没有为这个热闹的节日染上任何丰富强烈的色彩,整部电影的彩色就是那么平淡,毫无印度特色。虽说电影最后有印度的传统节日,人们抬着祖父巡游,妇女们把朱沙涂抹在每一位经过的妇女脸上表达祝福……可是我为什么觉得这只是一个外国游客眼中的印度节日呢?那位千里寻夫的女主角完全可以换成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或者五官平和的中国人,反正这位女主角对自己本国的文化认识似乎也不多,大多都是从丈夫口中听来的,甚至在她出场时我怀疑她会不会讲印度话。好吧,她是从纽约回国寻夫的印度人,极有可能是支Banana。
  经常看到某些评论说中国电影学学好莱坞电影什么什么的。我觉得每个国家的电影都有其特色吧,例如提到法国电影就会想到浪漫,提到英国电影会想到古典,提到印度电影会想到歌舞片。就我看来,虽说有部分中国电影的质素需要提高,但也没有什么都照搬好莱坞的那一套呀,小心学着学着就把本国电影优秀的地方都给学丢了。
  拜托,伦敦。
  明显是去拿绿卡了。
  没有歌舞就不能是优秀的印度片了,剧情紧凑悬念迭起就是照搬好莱坞,这叫什么逻辑。
  那女的是特工人员冒充海外归侨的,LZ根本没看懂。而且这就片子就是反映了印度社会传统和现代东西并存毫无违和的真实状况。
  特别说说,片中的音乐也是孟加拉风格。不要以为印度电影只有宝莱坞。印度各地比如孟加拉、南印、印西北、喜马拉雅地区都有艺术水平很高的、思想深刻的好电影,中国电影根本无法与之匹配。如果LZ只知道阿育王、三傻那你才是外国游客看印度认为人家应该怎样怎样。
剧情 / 惊悚
苏乔伊·高什
薇迪亚·巴兰 / 帕拉姆巴拉塔·查特吉 / 纳瓦祖丁·席迪圭 / Dhritiman Chatterjee
& 2005-, all rights reserved也许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7. 8. 9. 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印度电影歌曲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