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花都湖畔花园绿道有多长

2011两会专题
将绿道网打造成民心工程
发布日期:日
  ——区城市管理局全力推进花都绿道建设
  节假日骑上自行车畅游绿道,领略花都的自然人文精髓,成为了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省绿道2号线和4号线花都段的建成,如两条碧绿流光的玉带,蜿蜒在我区的水库湖泊、山体丛林和历史人文景观中。绿道建设,不仅是我区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和推动大旅游建设的迫切需要,更是城市的“风道”,是城乡联系的纽带、低碳环保的代名词,是一项真正的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将绿道建设作为惠民实事来抓
  在去年区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区建设局局长黄栋洲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区‘绿道’建设”的建议,要求结合我区自然生态资源和旅游景点,及早规划和加快建设,争取建成全市示范绿道。区城市管理局接到区人大交办的任务后,加班加点、想方设法、攻坚克难,按时优质完成了2010年的绿道建设任务。“为使绿道带动旅游景点,选线舍易求难,一波三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施工历尽千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调研,部门间和衷共济,是团结拼搏赢得了胜利。”区城市管理局局长徐文胜总结出绿道建设的点滴艰辛与体会。
  花都绿道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项惠民实事来抓,尽量考虑利用绿道把花都的旅游景点、文化景观、田园风光等全部串联起来,带动花都旅游,让农民增收致富。在后来的项目规划、勘察选线、建设施工等过程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甚至“自讨苦吃”。由于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串联各大景点,只有排除万难开山劈路,依山就势而建,硬是在无路可走的荒山野岭间开辟出一条翠意盎然的“绿色长廊”。
  施工时间恰逢最热的6至8月份,工人们冒着酷暑加班加点,坚持在凌晨5点起来施工,晚上施工到8点多;架钢桥时,洪秀全水库周边的道路还没有建好,无路可走,大型船只和机械设备无法进入,唯有靠人力把施工设备从最先开辟出来的小道一点一点运到岸边,再通过挖掘机把设备吊到水里。整个施工过程要克服不同的困难,还要尽量保护生态。从原材料开始,各工序都设有专人对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绿道建设亦是一场部门间同心协力的“接力赛”。为确保按时完成任务,我区成立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深入现场部署调研,及时破解建设难题;省4号绿道花都段起点占用到水务局的部分土地,该局10天内便把土地交出;秀全水库周边原来有很多养殖户、养猪场等污染源头,有关部门、镇街马上联合行动,清理整顿,还原生态环境。
  在接受广州市绿道考核组的考评验收中,花都绿道深受好评,被认为是“又快又好完成了绿道建设任务”。
  独具特色的“生态人文花之廊”
  花都绿道建出了花都特色,是一条浓缩的“生态人文花之廊”。特别是省4号绿道花都段全长约23.68公里,以芙蓉嶂水库为起点,途经大布河、芙蓉市场、洪秀全水库、杨赤公路,一直畅游到天马河。沿途有郁郁葱葱的山林、水流潺潺的小溪、微波荡漾的湖面、赏心悦目的田园,充分体现花都“三山一水六平原”的自然风貌,网罗了资政大夫祠、圆玄道观、洪秀全故居、华严寺等知名景点。
  绿道沿路建设了以花为主题的景观带,如芙蓉水库的芙蓉花、秀全水库的杜鹃花、天马河沿线的樱花林等,以花会客。此外,还充分体现了低碳环保,如路面尽量采用透水性好的砖石、乡间小道以沙石为主、道路照明采用太阳能等。
  未来三至五年
  绿道网将串联全部乡镇
  据介绍,除已建成的省绿道2号线和省绿道4号线花都段共41.2公里外,我区还建有长约25公里的都市型绿道。按照计划,未来3至5年我区将努力使绿道网覆盖至全区所有乡镇,“以后出行可不用开小车,骑自行车沿着绿道可直通各乡镇。”徐文胜笑说。连接各乡镇的绿道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各区域的亮点开发建设,分成几个片区进行开发,如赤坭炭步片区,梯面则将王子山、红山村一带串联起来。
  在中心城区,未来新街河、田美河一带将划出专门单车道,让老百姓方便使用绿道;继续完善省4号绿道花都段的配套工作,目前天马河景观带比较单调,计划搞一些休闲、观光的景观,把绿道建设成为真正受老百姓、游客欢迎,惠及群众的民心工程。
  (记者吴秀霞)打造美丽花都的“五色板”
发布日期:日
  近期,住在花都新中路附近的居民发现了一个现象:新中路上突然变干净了,往日大量占道经营的小贩也不见了。但是这在以前可是不可想象的。过去,一到傍晚,小贩便如期推车到新中路摆卖水果等物品,占据人行道之余,叫卖声更是让附近居民忍无可忍。为了消除这样的“黑点”,花都城管执法部门与公安部门采取联合行动,守住了城市秩序的红色警示线。
  事实上,上述行动仅是打造美丽花都的一项举措。当前,花都已经在市容环境、环保执法、水环境、休闲娱乐设施以及环境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了系列措施,形成了打造美丽花都工作的一个“五色板”。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其中的“蓝色”名片,花都湿地工程已于2014年10月开工,2015年有望建成。
  “城管+公安”联合治“六乱”守住城市秩序的红色警示线
  红色往往用作警示的色彩,寓意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在花都,城管执法部门和公安,就是这样以守住城市秩序红色警示线为己任的部门。
  近期,针对年终岁末流动商贩乱摆乱卖、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通行的现象,花都区城管执法分局联合公安、食药监、工商等部门开展了市容“六乱”专项整治行动,其中22个市容“六乱”黑点是整治的重点。此次市容整治行动共出动1000多人次,清理、整治乱摆卖、乱张贴、乱拉挂等“六乱”行为1200余宗,取缔市容“六乱”黑点近20个,处置暴力抗法人员5人。
  近年来,流动商贩乱摆卖从过去的“肩挑、手推”经营模式向“职业化、集中化、企业化、市中心化、机械化、群体对抗化”新经营模式转变。对此,城管执法部门也有了新的整治措施——从严执法,重拳整治“六乱”,加强职能部门间的协同沟通。目前,花都区城管执法分局已与区公安分局建立“城管、公安联合执法协同机制”,在“六乱”整治中将全方面无死角地发挥作用。
  在城管执法人员的工作中,违法建设查处工作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2014年以来,在完成花季公寓、东富酒店员工宿舍楼两宗大体量违法建设强制拆除的基础上,城管执法分局保持着查违控违的高压态势,在区层面组织了8波次的拆违行动,共依法拆除违章农房、违法用地及违法建设478宗,建筑面积15.88万平方米,扣押违法供应混凝土车辆31辆。
  未来在“两违”整治中,花都区城管执法分局将突出“查、控、拆、督、究”五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创新的“究”是强化“既查违又查人”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参与违建的土地权属人、使用人、投资人、施工人、受益人“五种人”的责任追究,斩断违建利益链。同时,还将加大对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和违法违纪工作人员的查处和责任追究。
  关停一批电镀企业守护青山绿水
  绿色,往往与环保、生态相连。而为了守护一片青山绿水,花都近年来重点规范和整治污染企业,并保持对辖内众多河涌的监测。
  去年,在每月定期的河涌监测中,花都环保局执法人员发现新街河、天马河重金属镍超标。看到指数异常偏高,执法人员意识到不妥,沿着水路顺藤摸瓜,队员们查到了正在生产的地下电镀厂,废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排进了河涌。
  与传统做法不同,花都区环保局对3宗重金属严重污染环境违法行为依法查处,并以“涉嫌环境污染罪”移送公安机关侦办,刑拘7人,逮捕6人。其中2宗对环境违法人员进行刑事追究,地下电镀厂的经营者分别被判决入狱一年,罚款一万元和入狱一年半,罚款一万五千元。花都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洪标介绍,此为“两高司法对环境污染刑事使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广州市首例因严重环境污染而进行刑事处罚的案件。“这对花都区的地下电镀厂有不小的震慑力!”
  2012年以前,花都区电镀企业共有34家,多数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规模小、污染源分散、工艺技术落后,偷排、闲置治理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对花都环境带来不小的影响。而自2012年2月起,花都区环保局对全区34家电镀企业进行停产整顿,时至今日,29家电镀企业已依法关闭,5家电镀企业经整改验收合格后恢复生产。重拳同时出击至铅蓄电池生产企业,目前,4家企业已经通过整改验收,另外2家均已关闭。
  谈及未来的环境保护计划,杜洪标表示,加强对重污染企业、重点区域、重点项目的监控力度最为重要。“将督促未完成在线监控系统安装任务的企业按时完成任务。”
  在水污染整治方面,花都区环保局将继续抓好9条河涌周边74家涉水企业的检查监控,坚持每月一次夜间执法检查行动,对违法排污和超标排污的企业一律立案处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也将按要求完成工业锅炉的整改和淘汰,加强对餐饮业油烟、有机废物、扬尘污染、加油站储油库油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及时依法查处违法排污行为。
  投资2.5亿元建设花都湿地 打造城市蓝色名片
  蓝色,所寓意的澄澈、纯净,除了常常与海洋、天空并肩出现,也让人联想到水。而花都湿地工程就是花都目前正在打造的城市蓝色名片。
  记者了解到,花都湿地的建设已经列入花都2015年城市环境提升和改善计划中,该项目计划在2015年完成建设。其中,花都湿地工程计划总投资2.5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整治新街河迎宾大道上游河段,包括铁山河、铜鼓坑、机场西北排渠与新街河交汇部分,整治河长约为2.57公里,占地547.8亩。
  “项目已于2014年10月开工建设。”花都水务局建管中心主任杨玉岭表示,花都湿地工程主体有望于2015年建成。
  事实上,花都湿地是花都湖公园的三期项目。花都湖公园作为兼具河流恢复、自然保育、旅游、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河滨公园,整治创建国家4A旅游景区。“同时我们也在申报国家级水利4A风景区,这有望成为花都首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站在花都湖畔,人们还能看到,有一条连着花都湖的河流蜿蜒数公里,并如飘带般绕过区政府,这就是著名的田美河。杨玉岭告诉记者,田美河升级改造工程和花都湿地工程一样,列入了2015年城市环境提升和改善计划中。该改造工程范围为田美河三东大道段至新街河河口,共5.31公里,计划总投资为3367万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周边堤岸环境改善和水环境改善等方面,其中将对堤岸边破旧的路面铺装进行更新改造或修复,局部新建人行栈道,串通整个沿河人行步道,跨河桥梁两侧挂花槽,“相当于打造一条绿道”。河道也将营造浅水湿地,增设曝气喷泉对水体进行曝气,以提高河道自净能力和增强水体流动性,此外还将在新华路下游左岸铺设截污管。
  除了花都湿地、田美河改造,花都还有更多惠民的水务事业。治理“水浸街”就是花都的一项重点民生工作。花都区水务局总工程师赵辉表示,近年来,花都水务局花大力气对城区“水浸街”进行了全面整治,从源头入手,通过工程措施和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抑制住了“水浸街”对市民的困扰,目前已经取得了基本成效。
  据统计,“水浸街(村)”治理项目累计总投资8.6亿元(到2015年底),其中水利部分投资5.1亿元,市政部分3.5亿元。目前已经开工的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可完成河涌整治长度24公里,泵站强排流量64立方米/秒,管渠建设长度15公里,将使河涌排涝标准提升到20年一遇,已整治水浸点排水标准由不足一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
  “往年福宁路一下大雨、暴雨,两侧的米铺就‘遭殃’。”多年奋战在治理水浸第一线的花都水务局排水所所长王喜堂告诉记者,福宁路与商业大道交汇处以前是水浸黑点,每逢大雨、暴雨就会出现水浸,特别是建设北路东亚酒店处水浸深度最深达到70厘米,退水时间为2到3小时,而道路两侧的商铺也受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经过整治后,建设北路、建设路与云山大道的水浸现象得到有效缓解,积水基本未达到20厘米;福宁路与商业大道交汇处因下游顶托,渠箱满水导致无法外排,出现水浸,但停雨后可在半个小时内排完,且在大塘边泵站及时开启下,福宁路与商业大道交汇处至今也未再出现水浸。
  此外,花城路排水渠箱工程也告完成,“现在排水渠上游涵管直径增大至1.8米,下游排水渠箱宽达4.8米,足以开小车”,也使这个逢雨必浸的片区得到了很大改善。
  花都湖公园儿童游乐场地将扩至2万㎡ 让孩子享受橙色般的欢乐
  橙色,寓意欢乐与幸福。伴随着一座座公园的建成投用,花都居民也获得更多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的好去处。而花都湖公园计划将儿童游乐场地扩建至2万平方米,将让孩子们享受到橙色般的欢乐。
  自2013年开放以来,花都湖公园就成为花都又一新地标,高峰期游客甚至达到每天10万人次。为满足市民的需求,目前花都湖公园后续工程在建项目有岭南园、世界国花雕塑园,筹建的项目有花都博物馆(花都阁)、花都湿地、体育广场等。其中,岭南园和花都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游览、参观展览、参加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花都湖公园已计划扩建儿童游乐场地,预计今年建成,日均接待量将达到2000人次以上。
  同样将于今年6月1日前建成的,还有花都儿童公园项目,届时日均可接待3000人次参观游玩。
  据透露,规划中的花都万达旅游文化城项目,将打造华南首个大型的室内滑雪场以及全球唯一全体验式的大型国际化儿童乐园。
  “上述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满足我区儿童游乐的需求,并进一步提升我区的区位影响力。”花都区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温荣如是说。
  走马花都,记者发现,公园或者小游园已经遍布城乡。
  走进炭步塱头村,“廉洁文化主题公园”醒目的大字映入记者眼帘。这个主题公园已于去年国庆开放迎客。温荣表示,“该主题公园,把塱头村深厚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与廉洁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又探索出了一条以本地文化推动廉洁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据了解,塱头村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正是花都大力推进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的缩影。2012年至今,花都区新建、改造村级公园(小广场)249个,面积约65万平方米,计划到2015年,全区188条行政村都建成一个以上的小公园或小游园。
  接下来,花都将全面推进森林公园、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大工程,开展以花园、花景、绿化、绿道、花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美丽行动”,形成一批引领花都景观亮点的园林精品,一批展现花都生态特色的门户景观带,一批惠及广大市民群众的休闲好去处。
  此外,按照“三年提升、绿满花都”的整体工作部署,2012年以来,花都区先后对迎宾大道、三东大道、凤凰路、紫薇路等城区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景观升级改造,其中:迎宾大道以“花海迎宾——花团锦簇迎宾客”为主题,以木棉为基调树,通过加种不同品种、不同花期、观花观叶相结合的乔灌木,营造了12公里长的道路花径景观。三东大道以“红耀花都”为景观主题,以凤凰木为基调树,营造了9公里长的道路花径景观。目前,全区以道路为骨架具有花都特色的“一路一景”城市绿网正在逐步形成。
  环卫“夫妻路”带来干净洁白环境
  白色有干净洁白的象征。这也是花都对城市环境的追求——干净整洁。而在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背后,就有着默默奉献的环卫工。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市容面貌也得益于花都城市管理局的创新举措,其中就包括了被称为“最恩爱的‘夫妻路’”。
  花都城市管理局环卫所所长向泽森表示,环卫工人的工作时采用轮班制,合作的人常常互有怨言,“经常有人抱怨上一班的人没有做到位,自己工作时更辛苦”。对此,管理人员制定了“夫妻路”计划,让夫妻共同负责一条道路。现在花都已有几十条道路都是“夫妻路”,包括主干道花城路,此举让环卫工人间少了不少不必要的摩擦。
  而最具“关怀”的莫过于小水管冲洗人行道。向泽森提到,花都区城市管理局效法香港,摒弃了大水喉统一冲洗的做法,改用小水管。“大水管是很省事,但不仅会弄湿商铺的物品,还会影响行人,孱弱的老人容易被高压的水流冲倒,改用小水管非常人性化。”
  除了清扫洒洗的创新,花都城市管理局在垃圾运送等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与广州中心城区的大街小巷不同,花都城区的道路上并没有出现垃圾二次转运点——成批的大型垃圾桶,这使得街道相对干净、整洁。据介绍,花都之所以不设二次转运点,原因在于执行了定时、统一的垃圾运送计划。向泽森说,“早晨的普扫时间是5时至7时,5时半我们开始用车将垃圾桶放置到各条路上,环卫工人清扫后直接装进垃圾桶,7时再将垃圾桶拉走,一天两次统一运送。”
  如今,花都城区市容环境整洁,环卫保洁水平逐年提升。环卫管理始终保持城区道路18小时、内街14小时、重点区域(夜市、商业街)20小时的保洁模式,实施网格化精细管理,作业与巡查“二合一”,保证城市卫生无死角。
  而在垃圾分类方面,花都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花都区城市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刘小军介绍,目前,花城街已有34个物业小区实施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收运模式,覆盖56.97%的社区人口;其余3个街道已开展19个物业小区,覆盖15442户居民,中心城区实施该模式的住户达到19.91%,12月底前可达到30.47%。
  刘小军表示,农村收运体系方面,目前已经新建和改造了5座垃圾压缩站,全区188个行政村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327座,1300多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生活垃圾密闭收集点,实现全区所有农村标准化密闭化收集。
  而备受关心的垃圾填埋场改造扩建项目也在稳步进行中。刘小军说,施工单位已于日正式进场施工,目前砍伐树木、填土工程基本完成,正在执行的边坡修整也将在2015年1月上旬结束。“垃圾填埋场预计在2015年4月投入使用,届时花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将达100%。”
  ■数读
  1.目前,花都区林地面积52.7619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6.4%,森林覆盖率36.90%,森林蓄积量210.20万立方米;生态公益林27.4113万亩,占林地面积的51.9%(2014年数据);公园绿地面积1530.28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12.54平方米(2014年预计数据)。
  2.花都区环保局“铁腕治污”,检查企业2093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48宗,处罚金额294.09万元。
  3.治理“水浸街”项目累计总投资8.6亿元(到2014年底),其中水利部分投资5.1亿元,市政部分3.5亿元。目前已经开工的项目总投资约5.9亿元,可完成河涌整治长度24公里,泵站强排流量64立方米/秒,管渠建设长度15公里,将使河涌排涝标准提升到20年一遇,已整治水浸点排水标准由不足一年一遇提高到5年一遇。
  4.花都区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正逐步完善,每月资源回收量达6000多吨。全区188个行政村建成生活垃圾中转站327座,1300多个自然村全部建成生活垃圾密闭收集点。
  5.花都城管执法分局清理、整治乱摆卖、乱张贴、乱拉挂等“六乱”行为1200余宗,取缔市容“六乱”黑点近20个,处置暴力抗法人员5人。
  ■记者观察
  让环境变美
  为城市增添竞争力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蕴含着人们的期盼。不过,要实现这样的期盼与目标,需要很多支撑因素,其中不可或缺的便是良好的城市环境。
  在笔者看来,打造美丽城乡环境,正是给城市竞争力加分的事,更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关键。
  试想,在一个脏乱差的城市环境中,蚊蝇和老鼠滋生,流行性和感染性疾病往往借此传播,生命健康面临威胁,还会有多少人才愿意往这样的城市去居住,还会有多少企业愿意去投资?
  当前,广州正在深入推进“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工作,正是切中要害。花都区地处广州北部,坐拥空港,扼守南北往来交通要塞,正是这座城市的门户与客厅,正应当成为广州推进“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工作的关键战场。
  我们看到,花都已经明确提出了打造美丽花都的目标,并落实为系列行动,在城市环境改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毋庸讳言,花都的城市环境与先进城市、先进城区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要弥补这样的差距,还需要花都上下齐心协力,更需要与之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让各个职能部门、街镇以及全体居民动起来,共同为这座城市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撰文: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许晓冰
  记者 黄少宏 实习生 魏申
  通讯员 王建锾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通讯员 姚日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济南绿地国际花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