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们,谁知道杨烔王源现在几年级上几年级了?!

谁知道梧桐山在深圳的哪个特区?如果我在下梅林该乘几路车?从哪儿上车,在哪儿下车?_百度知道
谁知道梧桐山在深圳的哪个特区?如果我在下梅林该乘几路车?从哪儿上车,在哪儿下车?
我还需要准备些什么呢?请有经验的人告诉一下。一般是什么时候去好呢?
对了,乘的车是分段收费还是一次性收费?
提问者采纳
梧桐山在罗湖区,不过也快到盐田了在梅林坐53路可以到,莲塘下车梅林联检站 - 福田党校 - 中级法院 - 公交大厦 - 莲花一村 - 笔架山公园 - 市二医院 - 体育馆 - 体育馆东 - 平安大厦 - 福田医院三分院 - 梅园路 - 笋岗村 - 田贝四路 - 翠北小学东 - 翠竹大厦 - 松泉公寓 - 金威啤酒街 - 东昌北 - 华城百货 - 东湖路 - 景亿山庄 - 彩世界家园 - 东湖宾馆 - 水库 - 水库新村 - 怡景花园 - 峰景台 - 罗湖体育馆 - 西岭下 - 聚宝路口 - 莲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梧桐山风景区位于深圳特区东部,横跨罗湖、盐田和龙岗三个区。包括东湖公园、仙湖植物园和沙头角林场的部分场地,面积共31.8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山体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国家森林公园。
最高峰达海拔九百四十四米,为深圳市第一高峰。梧桐山自西南向东北渐次崛起。在其主要山脊线上,分布着三大主峰(海拔分别为692米、706米、944米)。由此登高西可俯瞰深圳市区,南与香港大雾山(海拔958米)对峙,向东南远眺,烟波浩淼的大鹏湾海面及美丽的大鹏半岛尽收眼底。
梧桐山地区气候变幻莫测,山峰常年云雾缭绕,时而轻烟淡抹,时而浓雾成盖,梧桐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山涧溪流终年不绝,分布有大片良好的植被,野生昆虫和鱼类,身临其境颇有宁和、淳朴的自然美感。
登山的线路也...
做242路车到大梅沙在盐田区政府下车往前走有个人行天桥过了天桥一直往前走就是了.你是去爬山吗?爬行要带点水和食物大概要一天时间,而且还很累.多叫点人才好互相照顾.
38个站,下梅林坐102路 在 东门中/东门换乘351路到梧桐村,就在梧桐山下的站,到莲塘还要走很远。
梧桐山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唐诗故事:王勃一字值千金
唐诗故事:王勃一字值千金
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来到了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
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怪他们全在胡猜,非作者原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
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间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干金,不愧为当今奇才……”
此后一段时期,诗人不至于为生计所迫、终日奔波操劳了,闲暇时还可读书吟诗,于是,日子也好过多了。
唐诗故事:李贺叹书生
在中晚唐的诗人群中,李贺是突出的一个。他弱龄早慧,七岁时就以诗名传美京师,受到韩愈、皇甫菘等文章巨公的重视。但李贺短暂的二十七年生命中,却是充满了坎坷。
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做过边疆的小官,谁料到他的名字竟给儿子带来了噩运。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八岁的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他以自己一首《雁门太守行》赢得国子监博士韩愈的赞赏,前途似乎充满光明。
但李贺的才华早已引起了一些妒贤嫉能者的不安,他们上书朝廷,说李贺父亲名字叫“李晋肃”,因为“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不能考进士。而皇上自来就维护这样的封建道德,于是竟剥夺了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权利。
韩愈听说后,愤愤不平,亲自提笔写了篇题为《讳辩》的短论,为这位文坛奇才辩理,文中这样写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能为“人”乎?
这篇文章写得犀利有力,但是,同千百年来的“孝道”相比,它也无疑是以卵击石。李贺最终无法通过进士考试求取功名,只在太常寺当过两年多奉礼郎的小官,这使他感到十分屈辱。元和十八年(公元813年),他辞官回到家乡的南园,过了三年,患病死于家中。
李贺短促的一生,怀才不遇,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心情十分抑郁,便把全部精力倾注在诗歌创作上。但在内心深处,他却深深地为自己未酬的壮志遗憾,不满自己与诗书笔墨为伴,他的(南园》组诗中第五首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的意思是:是好汉男儿为什么不佩带上吴钩,去收复关山失陷的五十州郡?请你到凌烟阁上看看,那里画着的功臣,哪个是书生呢?凌烟阁是唐朝皇宫里的殿阁,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命画家阎立本绘长孙无忌、魏微等二十四功臣的图像于凌烟阁上,以表彰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南山》组诗之六写道: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诗的意思是:破晓时分,玉弓似的残月照在窗帘上,自己每晚寻章摘句,做着雕虫小技的营生,实在无聊。难道不见辽东渤海一带,战乱连年,即使写了像宋玉那样好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用场?
读着这些饱含不平之气的诗篇,我们怎能不为这位天纵奇才而叹息呢?
唐代的著名诗人李贺,少年时即有诗名,十八岁至洛阳为韩愈所爱重,但在考取功名上很不顺利。后来只做过低微的官职,年仅三十七岁就因病去世。诗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在唐代群星璀璨的诗歌王国里,李贺是一颗划过长空的耀眼的流星。他是韩愈诗派中最有创造性的年轻诗人。
李贺是一位遭遇不幸的天才诗人,但他懂得珍惜有限的生命。小时候,他就很有抱负,吟诗明志:“少年心事当那云。”(《致酒行》)他酷爱读书,勤于写作,就连出门骑在驴上的时候,也经常见他吟哦思考。母亲曾十分疼爱地责备他:“你一定要把心血呕出来才罢休吗?”
当时,一些贵族纨绔子弟,整日里金鞍肥马,花天酒地,绫罗香衫,招摇过市。年轻的李贺非常看不惯,写了一首《啁少年》的诗,殷切劝诫他们自爱惜时,诗中写道:
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
荣枯递传急如箭,天公不肯于公偏。
莫道韶华镇长在,发白面皱专相待。
诗人规劝那些少年们不要虚度光阴。他指出:“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能变桑田。”岁月陡转,光阴似箭,时间老人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不要说美妙的青春年华是永驻的,生命的年轮不是没有止境的,发白面皱也非遥远的事情。
李贺惜时如金,醉心创作,他留于后世的二百多首诗作,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诗人用自己的独特创造实现着生命的价值,他终于在诗歌的王国中获得了永生。
唐诗故事:韩愈直斥佞佛遭贬
韩愈(768—824)是唐代著名散文家和诗人,唐代古文运动(文学革新)的倡导者、领导者。
那时的皇帝唐宪宗,是个非常迷信佛法的人,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里,他派出一批太监与和尚,从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把所传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迎到长安皇宫里供奉,顶礼膜拜。这样大搞了三天之后,又把这节指骨送到长安的各大寺院里,依次供奉。一时间,京城内外的王公大臣们掀起了奢侈铺张的狂热活动,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全都议论纷纷。韩愈觉得,皇帝这样崇尚和提倡迷信活动,实在太不正常了,对于国计民生丝毫没有好处。他花时间精心写了一道奏章(即《论佛骨表》),痛切地指出佞(谄媚)佛是非常有害的事,要求皇帝立即下令制止。他并且勇敢地表示“佛有灵,能作祸祟(带给人灾祸),凡有殃咎(使受责罚、祸害),宜加臣身。”
这道奏章送上去后,唐宪宗顿时怒不可遏,几乎要下令杀了韩愈,幸亏有裴度等正直的大臣竭力救援,使唐宪宗不得不改变主意,但是仍然把韩愈驱逐出京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当时的潮州(在今广东)是南方海边的荒僻之地,与长安相距约八千里远。那一带有瘴气(热带和亚热带山林中的湿热空气),人碰上会得病,而且那时医疗条件很差,常会因此死去。被贬谪的官员是要立刻动身的。韩愈和哭哭啼啼的妻儿告别(后来他们也被驱逐出京),独自一个人启程,沿着驿道到潮州去。一路上,他悲愤不平,但是刚直不阿的品格又使他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尽管为反对迷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也毫不后悔。
韩愈的侄孙韩湘,是韩愈爱侄韩老成的儿子,两家向来如同一家。韩湘听说叔祖父孤身上路,非常不放心,赶来和他同行,在离京师不远的蓝田追上了他。
韩愈望望远处,终南山上满布着浓云,天空大雪纷纷扬扬下着,积雪堆在蓝田关前的大道上,连马儿都前进不得了。这时,他再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便悲歌当哭,激昂慷慨地向韩湘吟诵了一首著名的诗篇(即《左迁(贬官)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家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的意思是说:早晨一封奏章送到了皇帝(九重天)面前,晚上就贬官潮州远在天边。想要替皇上除去迎佛骨的弊病,怎能因衰老而吝惜我生命的残年!仰望终南山(秦岭)上浓云密布,我的家在哪里?立马蓝田关大雪阻路,心里感慨万千。知道你(韩湘)远道赶来应是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气弥漫的江边收拾我的尸骨返回家园。
最后两句,是在向侄孙托咐后事了。全诗写得正气磅礴,笔势从纵横开合,境界雄壮阔大,表达了一种深厚而抑郁的感情,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因而流传千古。
韩愈在《论佛骨表》中说:“凡在殃咎,宜加臣身。”这话多么大胆而自信。虽然他为此受了折磨,但后来却生活平安。他在潮州为老百姓做了好事,至今潮州人民还在纪念着他。当唐宪宗死后,换了个皇帝(唐穆宗),他又被召回朝廷,为国子祭酒(最高学府负责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可见佛是奈何不得他的。但唐宪宗疯狂佞佛,却成为历史的笑柄了。
唐诗故事:李白醉中捉月
在崇山峻岭之中,有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山路上爬行着一些衣衫褴褛的囚徒,其中有个手拄竹竿、脚步蹒跚的老人,他就是李白。这是唐肃宗乾元二年,李白由于一个案件的牵连,被流放到夜郎去,途经这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
历经千难万险,他们来到高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开始不相信这是真的,看到人们在欢呼雀跃,才醒悟过来。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江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空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
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注释:[谪仙]指李白。唐贺知章称李白是被天帝谪下凡间。
沿长江一带的大小酒店,干百年来,总爱用“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店号,用布帘写好,挑在门前廊下,称“酒旗”。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这首诗深切地悼念了老朋友纪叟:纪叟在阴间,应该还是做你的老本行——酿造“老春”酒吧(唐代名酒多用春字命名)可阴间没有李白,你卖酒给哪一个呢?
诗里的纪叟,据说以前在幽州老家时,老伴被老虎吃掉,幸亏李白正在狩猎,刺死二虎,救下了纪叟和他儿子。后来他在宣城开了家酒店,并四处寻找李白报恩。
李白是个爱酒如命的人,有酒才会有诗。那年冬天,李白常到采石矶边上鲁财主开的酒店去饮酒。鲁财主却经常在酒中掺水,李白气得要命。一天,他路过一家小酒店,便进去买酒,发现店主原来是纪叟。纪叟见了李白,高兴极了,忙用好酒来招待他。两人边饮边谈,畅谈旧事。李白酒足之后,诗兴勃发,眼望滚滚大江,青山红日,便提笔在门外的“联壁台”上写了一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自从李白题了这首诗,过路人都要停下来看。知道是“仙人李白”所写时,便一传十,十传百,纷纷从远道而来看这首诗。纪叟总是自豪地说:“这是李白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来的好诗呀!”
从此以后,过路的人都到纪叟的“太白酒家”来饮酒赏诗,纪叟的酒店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而鲁财主的酒店,却很少有人光顾了。于是他便特地带了两坛美酒,到江边找李白求诗。李白正要登上船去游历,见了鲁财主,便拱手说:“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呢!”说罢飘然登船而去。鲁财主只能灰溜溜回家,不久便关门大吉了。
一年后,纪叟不幸得病身亡。李白听说消息后,十分悲痛,亲自祭奠,泪洒长江,并写了上面那首新诗来悼念这位“酒中知己”。
后来,许多酒店便纷纷挂起了“太白酒家”的牌子,生意还真的比以前红火了呢!
李白赐金还山
唐朝天宝二年(742),大诗人李白奉唐玄宗诏令来到长安,被封为翰林待诏,成了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
第二年春天,兴庆宫沉香亭畔的牡丹花逢时盛开,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摆起酒席,观赏名花。乐官李龟年拿起檀板刚要开腔歌唱,唐玄宗止住他说:“赏名花,对妃子,怎么能用旧词章呢!”命小太监赶快把李白学士召进宫来,写作新歌词。
李龟年和小太监到处去找,好不容易在长安的酒家里找到李白,那时他正和一些诗友饮酒谈天,已经醉了。李白被扶到沉香亭,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尚未告终。待到舞曲终了,唐玄宗笑着把刚才的意思告诉李白,他便执笔思索起来。一会儿,三首《清平调词》写出来了。第一首是: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说,杨贵妃的衣服真像霓裳羽衣那样的美丽,但究竟是由美丽的云彩联想到她的衣服呢?还是由她的衣服联想到美丽的云彩呢?杨贵妃的容貌真像牡丹花那样的娇艳,但究竟是由名花联想到她的容貌呢?还是由她的容貌想到名花呢?这些,连天才的诗人也觉得目乱情迷,难以断定了。而轻轻吹拂着栏杆的春风,这时已把含着晶莹露珠的牡丹花变得更加艳冶了。这样的花容,若不是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头才能见到,便只有在月夜里的西王母宫的宫殿——瑶台中才能相逢。
唐玄宗和杨贵妃读了都极口赞好,尤其是诗中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更加觉得高兴。他们继续读第二首: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是说,杨贵妃好比一支红艳带露的牡丹花,凝聚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从前楚襄王在巫山时梦中与神女相会,醒来之后为之断肠,其实梦中的神女怎能比得上眼前贵妃的花容月貌?若问汉宫中谁能比得上,那么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虽美,也还是用新妆来增艳添妍,又哪里胜得过贵妃的天然绝色?
最后一首,是正面写人又写花: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这是说,名花和美女(倾国)都非常欢乐,使得君王总是倚着沉香亭北的栏杆含笑而赏,一切愁恨烦恼全都消释(解释)得无影无踪。
杨贵妃天生丽姿,然而经过李白这三首诗的赞扬,就变成国色天香更加艳丽了。这使她非常快乐,常常吟哦着这三首诗。
可是有人却不快乐,近侍太监高力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据说,不久前李白起草一份重要文书时,曾经乘着酒兴命高力士给他脱靴子,高力士认为这是奇耻大辱,心里一直恨死了李白。现在,高力士见贵妃娘娘这么喜爱李白的诗,更加火冒三丈,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一个毒辣的主意来。
有一天,当杨贵妃又在吟诵《清平乐词》时,高力士阴险地说:“奴才本来以为娘娘读了这诗一定要恨死李白的,却没料到娘娘这样欢喜。娘娘上当了。”杨贵妃连忙追问:“为什么?”高力士便说:“李白第二首诗中把娘娘比作汉代轻贱的赵飞燕,这不是存心在讽刺、毁谤吗?”杨贵妃给高力士一挑拨,顿时气得满脸通红,怒火中烧。她不断在唐玄宗面前说李白的坏话,再加上高力士及某些权贵也用种种手段排挤他,这样,唐玄宗最后用“赐金还山”的名义,把李白赶出了长安。
唐诗故事:张打油和“打油诗”&
&&&&&&&&&&唐朝的诗篇,都是文人学子的风雅之作,自古流传,风采绝伦。但在唐朝,另有一名特殊的诗人.写了一些风味特殊的诗,也流传至今。这就是张打油和他的“打油诗”。
张打油生活于中唐时代,在当时,他的一些诗作就小有名气,如他的《咏雪》诗:
江山一笼统,井口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通篇咏雪而无一个雪字,可见张打油作此诗是颇动过一番脑筋的。
&&&&&&&&&&
有一年冬天,一位大官去祭奠宗祠,刚进大门,就看见粉刷雪白的照壁上面写了一首诗:
六出九天雪飘飘,恰似玉女下琼瑶。有朝一日天睛了,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大官大怒,谁竟敢在宗祠上写这样荒唐可笑的“歪诗”,立即命令左右:查清做诗之人,重重治罪。有位师爷禀报:“大人不用查了,看这诗的口气,一定是那个张打油。”
&&&&&&&&&&&
于是张打油被揪了来,他听了大官的呵斥,上前一揖,不紧不慢地说道:“大人,我张打油的确爱诌几句诗,但本事再不济,也不会写出这类诗来。不信,小的情愿面试。”
大人一听,口气不小,决定试张打油一下。正好那时安禄山兵困南阳郡,于是便以此为题,要张打油吟诗一首。张打油也不谦让,张口便吟道:
百万贼兵困南阳
那位大人一听,连说:“好气魄,起句便不平常!”
张打油微微一笑,再吟:
也无援救也无粮
大人摸了摸胡子,说:“倒也差强人意,再念。”
于是,张打油一气呵成后三句:
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喊娘的喊娘!
这几句,与‘‘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如出一辙,大家听了,哄堂大笑,连这位大官也被逗乐了,于是饶了张打油,张打油也从此远近闻名。
后来,人们把一些以俚语俗话入诗,不讲平仄对仗,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诗作,统统称为“打油诗”。打油诗幽默诙谐,以口语传神,自有它的价值。
唐诗故事:黄鹤楼畅引诗情
盛唐诗人崔颢(702-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他早年多写闺情诗,不免流于浮艳,后来他阅历广了,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加深了,又去过边塞地带,诗风就变为雄浑奔放。
有一次,崔颢到黄鹤楼(旧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上)登临观景。这时,他非常熟悉的传说在脑海中映现出来:古代仙人子安,曾乘黄鹤经过这里;三国时期的费文讳,又在此楼乘黄鹤登仙而去,这当然都是含有迷信思想的虚构故事,但在崔颢脑里,突然联想翩翩,一发而不可收,觉得仙去楼空,已成陈迹,只留下悠悠白云,千年不变,真是世事茫茫!他无限感慨,急忙要来笔墨,把得到的灵感一口气题写在楼壁上:
昔人已乘黄鹤楼,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四句纵笔写来,气势奔腾直下,气概苍莽,高唱入云,完全突破了七言律诗的格律,只因崔颢心中有了奇思,就顾不得平仄、对仗等的束缚了。崔颢写完上半首,换了一口气,又把刚才凭栏远眺时看到的景象和由此引起的乡愁,用工整合律的笔法写下去: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完八句诗,崔颢读了一遍,觉得文势从头到尾贯注到底,先放后收,很有情节韵律,这才署上姓名籍贯,含笑而去。
后来,大诗人李白也到黄鹤楼来游览。他登楼远望,见阳光普照汉水平原,汉阳城外的树木历历分明,而汉阳城西南浮在长江中的鹦鹉洲(已沉没)上,芳草萋萋,生机勃勃,真是画图般的美丽。李白不禁如获至宝诗情泉涌,拿过笔就要当场赋诗。忽然他抬头看到楼壁上崔颢已经题写的诗句,反复读了几遍,不禁连赞:“好诗!好诗!”他觉得,自己心中酝酿的篇章,未必能胜过此诗,便决定不再题写,只在崔颢诗后写了这样两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七律,确是佳作,同时由于李白如此激赏,从此成为题咏黄鹤楼的绝唱了。
但是,李白并不只是品评和激赏,他记住此诗,并学习其长处。几天后,他登鹦鹉洲游赏时曾写《鹦鹉洲》诗,后来他到金陵(今江苏南京)游凤凰山,又写《登金陵凤凰台》诗。这两首诗都有崔颢《黄鹤楼》诗的影子。特别是后者,完全可以比美《黄鹤楼》,全诗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诗开头两句也是写传说,并连用三个凤字。相传,南朝·宋永嘉年间有三只羽毛五色、状如孔雀的鸟栖集于此山,叫声和谐,众鸟来附,于是筑台,山和台都以凤凰命名。这两句是说凤去台空,只有长江水仍不断流着。三四句是说,三国时期的吴国以及东晋都曾建都金陵,现在,昔日繁华的宫殿早已荒芜,埋在僻静的小路之中,东晋的衣冠名人也都进了坟墓。五六句是远望所见,“三山”是山名,指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座并列的山峰,它们南北相连,远远看去隐隐约约,似乎有一半落在青天之外;“白鹭洲”则在金陵西边的长江中(今南京水西门外),把江水分割成两道。这两句壮丽工整,历来广为传颂。结尾两句用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包围皇帝,而诗人报国无门,忧国伤时,心情愁闷而沉痛。这样的主题就比崔颢的“乡愁”更加具有积极意义了。
唐诗故事:张祜逢知己
中唐后期重要诗人张祜,才华横溢,但却仕途坎坷,一生不仕。他有一首诗《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首诗在当时深受推崇。宣宗时任宰相的令孤绚的父亲令孤楚,认为这首诗为千古绝唱,于是上表给唐穆宗李桓,并把他的三百篇诗也一起呈上。
李桓是个没有主见的皇帝,不知该不该重用张祜,便召来宰相元稹商议。元稹十分孤傲也盛享诗名,认为张祜的诗没什么出色的地方。于是穆宗便打消了重用张祜的念头。他只好扫兴而归。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张祜在家中听说大诗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便带着自己的诗卷来拜谒他。他认为白居易是个优秀的诗人,一定会赏识自己的诗才。谁知,他的诗中有几首是长安失意后做的,其中对元稹的不识贤才发了些牢骚,甚至讽刺他枉为朝廷重臣。张枯却不知道,元稹和白居易是知己,经常诗札往来,时人称为“元白”。他那样说元稹,自然让白居易心存不快,并有了偏见,觉得他太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因此,白居易并没有推荐他。
&&&&&&&&&&
这一年,张祜参加了江东文士的解元考试,准备从科举中走上仕途。但是,主持考试的恰恰是对他心存偏见的白居易。
考场上,白居易出题主考。他出的诗题是《余霞散成绮》,赋题是《长剑倚天外》。
考完以后,张枯自我感觉很好。有人间他有何佳句,他得意地说:佳句嘛?如——
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这些诗句,确实写得很好。张祜也觉得解元公非己莫属了。但是,白居易却没有看上他的诗,而是认为另一份卷子上的诗句更凝练、雄奇: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写这首诗的举子是江南颇有名气的诗坛老将徐凝,白居易就把他点为解元。张祜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他离开杭州,浪迹江湖,日日以诗酒自娱,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
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4年),著名诗人杜牧在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做刺史。张祜很想去拜访他,但想想以往的遭遇,不敢贸然前往。一次他在宣州当涂(今江苏丹涂县)的牛渚停留时,一时感怀,写下了一首《江上旅泊呈杜员外》的诗:
牛渚南来沙岸长,远吟佳句望池阳。野人未必非毛遂,太守还须是孟尝。
张枯在诗中把自己比作毛遂,希望杜牧能像孟尝君那样热情。杜牧收到了这首诗后,非常高兴。他早就听说了张祜的诗名,并且张的年纪比他大,可以说是诗坛前辈了,竟主动想来拜访,杜牧于是即刻写了《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来酬答:
&士子论诗谁似公,曹刘须在指挥中。荐衡昔日知文举,乞火无人作蒯通。
北极楼台长挂梦,西江波浪远吞空。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辞满六宫。
杜牧在诗中赞扬了张祜的诗才和名篇《何满子》,并借用孔融上表荐举弥衡和蒯通向丞相曹参乞火的典故,对令孤楚举荐张祜而遭元稹拒绝的事表示遗憾。张祜见诗后,立刻到池州与杜牧相见。一布衣,一太守,结为了知己。
唐诗故事:画眉深浅入时无
&&&&&&&&&朱庆余是唐代诗人。他年轻时到长安应进士试,按照惯例,带了自己的诗文前去。
当时读书人应试前,可以将自己的诗文送呈朝中贵显,请他们向主考官推荐,称为“行卷”。朱庆余把行卷送给著名诗人、官任水部员外郎的张籍,请求指教。
张籍认真读了一遍,从中选出二十篇好诗,放在身边向人推荐。
试期日益临近,朱庆余也越来越紧张。他从家乡越州(今浙江绍兴)千里迢迢赶来,在长安没有熟人,也还不清楚张籍的介绍已使他的诗名传扬开来,所以心里忐忑不安。他非常想向张籍打听一下,主考大人是否赏识自己的诗?有没有考中的希望?但又觉得这些问题不好鲁莽地当面提出来。
朱庆余毕竟是有诗才的,经过反复思索以后,他决定用比兴方法作一首诗,来求得答案。于是他提笔写好,送到张籍家,就回来了。诗的题目是《闺意献张水部》,诗这样说: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诗意是:一对新婚夫妻成家的第二天早晨,妻子等待着到堂上拜见公婆,她打扮了一番后问丈夫:画的眉毛是不是合乎时尚?
张籍把仆人递上的诗打开一看,一时愣住了,不清楚朱庆余为什么要把这种闺情诗献给他。后来仔细一想,禁不住连连称妙,原来这年轻人是来打听消息的!“画眉深浅入时无”,不是在问别人对他的诗作的评价吗?写得多么委婉含蓄啊!
张籍很高兴,便也作了一首比兴体的诗回答朱庆余。诗中把他比作美丽的“越女”,也就是与他同乡的西施,又说她“一曲菱歌抵万金”,也就是说他的诗很好。这首诗同样写得婉曲而巧妙。
事实上,朱庆余的确有才能,再经过张籍的宣扬和推荐,他果然考中了。
唐诗故事:一骑红尘妃子笑
&&&&&&&&&这是唐玄宗在位时的一个故事:仲夏时节,长安东面的骊山上,林木葱茏,花草繁茂,画栋雕梁的宫殿楼阁,在满山浓绿中错落隐现,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那座华清宫,更是雄伟壮丽,美不胜收。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浴温泉,赏美景,殿上歌舞百戏杂陈,席间山珍海味满眼,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在他们已是司空见惯。这天午后,杨贵妃懒懒地对高力士说:“那东西该来了罢!”高力士回禀道:“娘娘,奴才估摸今天就到了。这是限时限刻的,皇上的圣旨,岭南、蜀地的那些地方官怎么敢怠慢呢!他们不怕砍脑袋吗?”正在说着,一个宫女快步进来禀告:“娘娘,大道上已远远看到驿使的马来了!”
这时,从华清宫一直到山下的千百扇门户,全都先后打开了,太监和宫女们急切地注视着山下大道上的飞骑,在滚滚尘土中急急驰来。两个驿使和他们的坐骑,口里不断吐着白沫。来到山下,没等他们跨下马,就全都昏死过去,沉重地跌在地上。接着,那匹高大的马也倒了下去。从山上飞跑下来的几个太监,口里叫着:“娘娘的宝贝来了!”他们走过去卸下马背上驮着的几个金漆木箱,飞也似地抬到山上去了,全都不管驿使和马儿的死活。
金漆木箱里的是荔枝,那是杨贵妃最爱吃的东西。荔枝虽然滋味鲜美无比,却极容易变味。但,既然贵妃娘娘非要吃新鲜的荔枝不可,皇帝便下令,特设驿骑一站站飞驰传送。为此,沿途不知跑死了多少人马,可是只要博得贵妃娘娘笑上一笑,这些人马的死活就没人去过问了。太监把木箱抬上华清宫,高力士早已在殿外等候。他打开木箱,抓起几颗鲜红的荔枝,剥开果皮尝了尝,哈哈笑道:“不错!几千里外传来的东西,味儿竟没有变!”赶紧吩咐宫女用金盘装起来,双手托着,飞奔送进宫去。……
过了大约一百年后,有位著名诗人杜牧(803——852),一天经过华清宫,见到满山青翠依旧,山上宫殿辉煌不减当年,心中自然映出那时驿骑数千里飞送荔枝的情景来,想像着杨贵妃含笑剥吃白玉般鲜果的场面。可是,在这骊山上,春秋时期的周幽王,不是为了博得妃子一笑而点燃烽火,最后导致国破身亡吗?那么杨贵妃娘娘,当安禄山从渔阳起兵,大队叛军滚滚杀来时,也就只好在马嵬坡自尽了。
杜牧思绪万千,诗情勃发,当即写下了《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咏史诗,其中一首这样说: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朴素自然,但其中的寓意却明白而深刻。
唐诗故事:虞世南抗命不和宫体
虞世南是唐初著名文臣,高风亮节,曾赋《蝉》诗以自喻:“垂委饮清露,流响出梧桐。居高声自远,不是藉秋风。”此诗是唐诗中咏蝉的名篇。
他在隋朝时,曾奉隋炀帝之命,作诗嘲笑号称“司花女”的宠幸宫女袁宝儿的憨态,其诗云:“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
单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旁辇行。”虽为诗人美谈,但未免失于轻浮。
&唐太宗历来倾慕南朝文化,有时对其糟粕也爱屋及乌。他曾作宫体诗,命虞世南和诗,虞世南不奉钦命,说:“圣上诗作得确实好,但宫体诗本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太宗警悟,当下收回成命。以后迷恋宫体诗的兴趣也有所收敛。
后来太宗作了一首论述历代兴亡的“雅正”诗篇,吟罢叹道:“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现在,虞世南已去世,我的这首诗给谁人看呢?”下诏令大臣褚遂良将诗稿在虞世南的灵座前焚烧,以告在天之灵。
&虞世南出身南朝名族,南朝陈后主与狎客江总等赋宫体诗荒淫嬉戏,不理朝政,后竟亡国的事,他亲身耳闻目睹,在隋朝他被迫为隋炀帝咏《嘲司花女》诗,只是到了唐朝时,才敢对太宗抗命,不和宫体诗,这说明了只有主上圣明,臣下才能忠直。
在唐初以后,宫体诗的靡靡之音不至于沉渣浮起,造成泛滥之势,虞世南的忠直抗命,太宗的知错能改,其功不可小视。
唐诗故事:黄巢咏菊花抒怀
唐代著名农民起义领袖黄巢(?—884),从小聪明。他作诗常别出心裁,与一般封建文人大不相同,风格刚劲豪放,气魄阔大。
有一年秋天,黄巢家中庭园里菊花盛开,他爷爷在园中设宴,召集子侄孙辈赏菊。喝了一会酒,爷爷乘兴命大家联句咏菊。一个个联下来,轮到爷爷时,骤然间竟接不上了。那时黄巢还小,站起来说:“我代爷爷联下去吧。”他马上朗吟两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哪知黄巢的父亲听了,急得怒骂道:“你这小子胡说八道!”伸手要去掩住儿的嘴巴,却已经来不及。
黄巢心想:我不过说菊花能成为百花的首领,因为老天赐给它穿的赭黄色衣服罢了,有什么不对!然而他却不懂避忌,那“赭黄衣”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这两句诗倘若传了出去,说不定就会惹下弥天大祸。这样一闹,联句停了。爷爷打圆场说:“联句不联了,还是罚这孩子做一首诗吧。”大家都同意,催黄巢快点吟出来,黄巢便从眼前景像起句,吟道: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题菊花》诗,是说满院菊花在西风中挺立,可惜此时蝴蝶已逝,不能飞来,徒然辜负了菊花的美丽芳香;将来有一天,如果我当了司春之神(青帝),就告诉菊花,让他也春天跟桃花一起开放。
大家暗暗惊异: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为菊花鸣不平,要重新安排它开放的时令,他的胸襟抱负可不小啊。
唐诗故事:唐高宗与王勃
唐太宗李世民云世后,其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在位期间,为王勃之才一叹二叹,乃至于三叹,在初唐时即被传为佳话。
王勃,字子安,十四岁不到就去应幽素举。应试之日, 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惟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郎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郎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
王勃赴考高中后,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嗣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宸游东岳颂》、《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高宗见此两篇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烔、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不久,沛王贤闻其名,如为沛王府修撰,十分爱重。沛王贤,周王显,均是贪嬉少年,相与以斗鸡为乐,不惜千金求珍禽,以较高下。二王素来喜欢与王勃谈笑,每次斗鸡时,必请王勃一道畅饮欢宴。王勃仗着文才,戏为《檄英王斗鸡文》,文云:
盖闻昂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翰音之是取。历晦明而喔喔,大能醒我梦魂;遇风雨而胶胶,最足增人情思。处宗窗下,乐兴纵谈;祖逖床前,时为起舞。肖其形以为帻,王朝有报晓之人;其状以作冠,对门好称好勇士。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齐境长鸣,知群黎之生聚。决疑则荐诸卜,颁赦则设于竿。附刘安之宅以上升,遂成仙种;从宋卿之窠而下视,常伴小儿。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文顶武足,五德见推于田饶;杂霸雄王,二宝呈详于蠃氏。迈种首云祝祝,化身更号朱朱。苍蝇恶得混其声,蟋蟀安能窃其号。即连飞之有势,何断尾之足虞?体介距金,邀荣已极;翼舒爪奋,赴斗奚辞?虽季郈犹吾大夫,而树桀隐若敌国。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已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爰资枭勇,率遏鸱张。纵众寡各分,誓无毛之不拔;即强弱互异,信有喙之独长。昂首而来,绝胜鹤立;鼓翅以往,亦类鹏抟。搏击所施,可即用充公膳;翦降略尽,宁犹容彼盗啼。岂必命付庖厨,不啻魂飞汤火。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于焉锡之鸡幛,甘为其口而不羞;行且树乃鸡碑,将味其肋而无弃。倘违鸡塞之令,立正鸡坊之刑。牝晨而索家者有诛,不复同于彘畜;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此檄。
不料此文传到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被逐。
这样,过了些年头,到了上元二年(675年)冬,长安城里都传颂着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一天,唐高宗也读到这篇序文,见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不禁拍案,惊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云,见一首四韵八句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唐皇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做了一篇长文字,还有如此好诗做出来,岂非强弩之末尚能穿七扎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当年朕因斗鸡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错也。”于是高宗问道:“现下,王勃在何处?朕要召他入朝!”太监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高宗喟然长叹,自言自语:“可惜,可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年级英语现在进行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