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英语与汉语的区别判断句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

汇聚2000万达人的兴趣社区下载即送20张免费照片冲印
扫码下载App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莪芣想裝傻..o 莪芣想湮戲.oοО
洳淉莪們哋伖凊呮湜①場遊戲,哪麽莪蹆炪,洇爲莪芣會琓遊戲
┏━━━━━━━━━━━┓ ╱oの8.哖⑵冄㈡㈡鈤
┃▉▉▉▉▉▉▉▉ 99.9%┃ ︸﹊︸
┗━━━━━━━━━━━┛ 剼篨妳.....
請哨糇,妳ギ哋記憶囸茬剼篨狆……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3369)|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85074',
blogTitle:'古代汉语判断句的浅论',
blogAbstract:'&\r\n[摘要]&&&& 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是很大的,尽管它们有很密切的联系。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灵活用法,但其中的规律让我们可以从容面对古代汉语判断句。同时,本文传达出这样一个信息,古代汉语是能够学懂的,途径之一就是判断句。有很多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要改变他们的认识,首先让他们了解文言问的特点。古代汉语判断句给我们了解、学习文言文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r\n[关键词]……者,……也;是;为;维\r\n&&& 古代汉语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常用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今人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用现代汉语去套用古代汉语,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问题,毕竟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不容置疑。可以说,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4,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3,
mainCommentCount:2,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莪芣想裝傻..o 莪芣想湮戲.oοО \r\n洳淉莪們哋伖凊呮湜①場遊戲,哪麽莪蹆炪,洇爲莪芣會琓遊戲\r\n┏━━━━━━━━━━━┓ ╱oの8.哖⑵冄㈡㈡鈤 \r\n┃▉▉▉▉▉▉▉▉ 99.9%┃ ︸﹊︸\r\n┗━━━━━━━━━━━┛ 剼篨妳.....\r\n請哨糇,妳ギ哋記憶囸茬剼篨狆……',
hmcon:'0',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消息树】
您现在的位置:&&&&&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来联系,并帮助表示判断,否定判断就在是的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很不相同,尤其是秦汉以前,它不用判断词,而是在判断句的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
制,岩邑也。  《郑伯克段于鄢》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郑伯克段于鄢》
张骞,汉中人也。  《汉书?张骞传》
有时候,主语后面还可以加上“者”字复指,引出谓语,这也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另一常见形式。如:
吾所欲者,土地也。  《韩非子?五蠹》
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起义》
这种句中用“也”字煞尾,并且“者”与“也”前后照应,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有时候,可以不用“也”字。如:
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
陈轸者,游说之士。  《史记?张仪列传》
有时“者”“也”都不用。如:
夫鲁,齐晋之唇。  《左传?哀公八年》
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
两例的主语和谓语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的结构,这是判断句最核心的部分。
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上“非”,如: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论语?宪问》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这种用法的“非”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便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词,而是否定副词,它是来否定谓语的,而不是用来否定判断词的,所以不是“不”与“是”的结合。  
判断句的主语也可以根据语言环境省掉,多数出现在对话。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论语?微子》
子曰:“非吾徒也。”  《论语?先进》
下面谈一谈与判断词有关的几个词。
古汉语中“是”的出现频率很高,但它并不就是判断词,尤其在先秦的时候,一般是指示代词,作用和“此”一样,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如: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荀子?天论》
两句中的“是”都是作句子的主语的,“是”后的部分作句子的谓语。“是”换成“此”意思和作用不变。有时候,“是”在句中的地位很像判断词,但一经仔细分析,会发现它仍是指示代词。如: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  《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似乎可以理解为“是什么缘故呢?”,“是”好像是判断词。其实,“是”仍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是何故也”即“此何故也”,在同一篇文章中,下文有“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语法结构和上面的例句完全相同,只是“是”换成了“此”,“此”不可能是判断词,可见这里的“是”等于“此”,也不是判断词。又如:
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
这里的“是”所处的地位也很像是判断词,但它实际是用来复指“日月星辰瑞历”的。文章下面还有“繁启藩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是又”等于“此又”,这里的“是”用在副词“又”之前,显然不会是判断词。
“是”作判断词用,汉代肯定就有了。从汉语的发展来看,判断词“是”正是由指示代词“是”发展来的,这是词义的转移。《史记》《论衡》等书中就出现了“是”作判断词的用例。如:
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论衡?死伪》
若枯即是荣,荣即是枯,则应荣时凋零,枯时结实。  (范缜《神灭论》)
显然,这些句子中的“是”已经成为判断词了,这反映了当时口语中判断句形式的新发展。但在文言文中,“是”字作判断词的句式始终没被普遍采用,甚至到明清以至近代,文言中的判断句,绝大多数仍然采用先秦的形式。如: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
然则变化无穷者,地利也。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叙》)
例一的“是不得已也”就是“此不得已也”,“是”为指示代词,复指句子的主语;例二是典型的先秦判断句“……者……也”式,不用“是”字。
有人认为,“为”是先秦的判断词,很像后来的判断词“是”,翻译成“是”句子也讲得通。其实,“为”是个涵义非常广泛的动词,不是真正的判断词。如:
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论语?微子》
“为”有“作为”“算作”的意思,这些句子也是一般的叙述句和疑问句,不表示判断。只有极少数句子中,“为”才和现代汉语的判断词“是”相当。如:
余为伯,余而祖也。  《左传?宣公三年》 (,tiáo,伯,人名。)
3、“乃”、“即”,“维”、“惟”
古汉语判断句中,有时可以在谓语前面加上“乃、即、维、惟”等,来帮助判断。如
吾乃梁人也。  《战国策?赵策》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我马维骐。  《诗?小雅?皇皇者华》
厥土惟白壤。  《尚书?禹贡》
这四个词都不是判断词,前两个是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便”“就”;后二个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它后面的谓语并不能和前面的主语发生判断关系。“百工维时”(《尚书?皋陶谟》)“百工”与“时”并不构成判断关系。
判断句的活用:
判断句的作用本来是表示判断的,但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表示判断的判断句,也就是说,它们的主语和谓语并不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别,不能按照形式逻辑的要求来分析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例如: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这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比喻的一种修辞手法。下面的句子虽不是比喻,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判断关系来理解。
百乘,显使也。  《战国策?齐策》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白居易《轻肥》)
第一句“百乘”指的是车马,“显使”指的是人臣,两者构不成判断,句子的意思应理解为“带着百辆车乘的是显赫的使者”;第二句意思是“佩带朱绂的都是大夫,佩带紫绶的者是将军”。这些句子必须灵活地理解。
判断句最常见的活用法,就是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中,用带“也”的判断句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后来说明原因。如: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庄子?养生主》
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
例一的“割也”“折也”两个分句用来说明“更刀”的原因;例二以“位尊而无功”等三个分句来解释“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的原因。
上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
【实力成就精品
诚信呵护品牌】你的眼力 我的实力!古代汉语的判断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_语文_漠阳资源网
&|&&|&&|&&|&&|&&|&&|&&|&&|&&|&&|&&|&&|&&|&&|&&|&
最新公告:
&&没有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8:41:47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
&一、判断句式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被动句式
&&&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倒装句式
(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3、定语后置
&&&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四、省略句式
&&&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五、疑问句式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六、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
有以(有......用来)、
无以(没有......用来)、
有所(有.....的)、
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
为......所。(被……)
&&&&&&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
如......休(把......怎么样)、
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
何其(多么)、
一何(何等、多么)、
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跟......相......)
何......为(为什么......呢
古汉语特殊句式统说 14:42
&&&&&&&&&&& ┌①……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卧之所好者,道也。&&&&&&&&&&& │②……,……也。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千金,重币也。&&&&&&&&&&& │③……,……。刘备,天下枭雄。/&&&&&&&&&&& │④……,……耳。田横,齐之壮士耳。肯定判断&&& │⑤秦汉后,有少量含判断词“是”句。巨是凡人/不知木兰是女郎。& 基本句式& │⑥某些副词在主谓间,起“是”相等作用&&&&&&&&&&& │“即”(就是)梁父即楚将项燕。&&&&&&&&&&& │“则”(便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则寡人之罪也。&&&&&&&&&&& │“乃”(却、原来是)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   &&&  └“为”如今人为刀& 我为鱼肉。否定判断句-在主谓间加否定词。予本非文人画士。&&&&&   & ┌意念被动形式与主动句同-宠辱皆忘/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二)被动句│&&& 城陷,忠烈拔刀自裁。兵不克,执至白下。     & └有词语、句式为标志被动&&&&&&&  ┌①主语+动词+于+名词& 君幸于王。/不拘于时,学于余。   &  │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②主语+助动词(见、被 、为、受)+动词      │&&&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厚者被戮,薄者见疑。主要标志& │③主语+助动词(受、被、见、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其印为予从所得。   &  └④为……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者,皆且为所虏。(三)省略句     & ┌对话中省&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①省主语& │承上句省& 秦无亡矢遗簇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 于是(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蒙下句省&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承上句省&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迎)也。②省谓语& │&&&&&&&&&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 │蒙下句省 &&&&&&&&& └诗词中省& 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    ┌省“以”& 死马且买(以)五百金,况生马乎?/又试之(以)马。③ 省介词&&& ┤省“于”&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省“自”& 韩信亡(自)楚归。& *省介词现象广泛,上面3个介词要特别注意。&&&&&&&&&  ┌动词宾语& 权起更衣,肃追(权)于宇下。& ④省宾语& │介词宾语(通常是“以、与、为”常用)&&&&&&&&&   │“以”的宾语&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与”的宾语&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为”的宾语& 今为(之)奈何/于是赵王不怿,为(之)一击缶。& ⑤ 省兼语& 以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 ⑥省定语& 以(汝)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⑦省中心词& 伐无道(的君主),诛暴秦。& ⑧省量词 如:蟹六跪而二螯。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四)倒置句之一:主谓倒置句(多用于感叹、疑问句中加强语气一般为强调谓语)& 如:小人哉,樊须也! 谁与,哭者谁?(哭的是谁呀?)&&&&& 惜乎,子不遇时!甚矣,汝之不惠!之二: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提前& 古之人为余欺也/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 ┌在动宾句中& 大王来何操?&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提前│& 沛公安在?&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在介宾句中& 何以战?& 3.有结构助词(之、是、唯、焉、斯、之为)  “之”:宋何罪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 父母唯其疾之忧(“惟……之……”的格式)  “焉”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斯”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享用斟上的两壶酒来,杀几只肥壮羔羊)   “之为”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 (所以,一个人如果只看到生,他一定会死;如果只看到利的话,必定会受害)& 4.方位名词和时间作介词宾语时提前& 沛公安在?/夜以继日& 5.“以”的宾语强调提前&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6.为强调宾语,无条件提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三:定语后置句& 1.中心词+数(量)词&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铸以为金人十二& 2.中心词+定语+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者皆是也。&&&&&&&&&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中心词+之+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据意分析& 复为慷慨羽声(又发出慷慨的羽声)之四: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要是“于”“以”两个介词的情况)& 1.“于”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2.“以” 乃取蒙冲斗舰千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五)否定句& 含有否定词“不、毋、弗、未、勿、否、非、无、莫”句子&&&&&&&   &&& ┌含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句(六)疑问句&&& │含疑问语气词 “乎、诸、与、欤、邪、耶、哉”句&&&&&&&&&   & └含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的句
古汉语常见固定句式辑录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用法,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疑问、表反问、表感叹、表揣度、表选择、表方式、表因果等七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如:“王曰:‘何以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何所(所……的是什么)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③奈何、若何(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如:“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④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呢、拿……怎么办)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⑤孰与……(与……相比,哪个……)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何为……(为什么……)如:“君何为生我家?”(黄宗羲《原君》)
  ⑦几何(多少)如:“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段玉裁《戴震难师》)“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安……乎(怎么能……呢)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②何……为(……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左传•ブ健罚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夫晋,何厌之有?”(《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如何、如之何、奈何(怎么、怎么能……呢、为什么……呢)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三国演义•失街亭》)“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荷丈人》)奈何忧其坏?(《列子•杞人忧天》)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柳宗元《捕蛇者说》)“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采草药》)“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岂为死君乎?(《左传•ブ健罚
  ⑥安……哉(乎)(哪里……呢)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迎操将安所归乎?”(《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⑦不亦……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述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⑧……非……欤(……不是……吗)如:“子非三闾大夫欤?”(《史记•屈原列传》)
  ⑨宁……耶(哪里……呢)如:“宁知此为归骨所耶?”(袁牧《祭妹文》)
  ⑩独……哉、独……耶、庸……乎、顾……哉(难道……吗、不管……啊)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如:“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
  ②直(特)……耳(只不过……罢了)如:“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③惟……耳(只是……罢了)如:“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梁启超《谭嗣同》)
  ④一何……(多么……啊)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⑤亦……哉(也真是……啊)如:“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如:“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如:“求,无乃尔是过欤?”(《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ブ健罚
  ②得无……乎、得无……耶(恐怕……吧、该不是……吗)(兼表反问)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若辈得无苦贫乎?”(崔铣《王忠肃公翱事》)得无教我猎虫耶?(蒲松龄《促织》)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愈《师说》)
  ④……庶几……欤(……或许……吧)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孟子•庄暴见孟子》)
  ⑤……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⑥其……邪?其……也(真的……吗?大概是……吗)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知……)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徐珂《冯婉贞》)
  ②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耶,抑……耶(是……,还是……呢)如:“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金祖望《梅花岭记》)
  ④其……邪?其……邪(是……呢?还是……呢)如:“天色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①无以、无从(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荀子•劝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师无以应。”(段玉裁《戴震难师》)
  ②有所(有……的人事物、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史记•鸿门宴》)
  ③无所(没有……的人事物、没有什么)如:“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鸿门宴》)
  ④所以(用来……的、……的方法)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⑤以……为……(把……作为[当作]……)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①是故、是以(因此、所以)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余是以记之。”(韩愈《师说》)
②所以(……的原因)如: “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
8、其他固定句式
1、无以、无从。多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2、有以。多译作“有用来……”的办法。
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我所欲也》)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5、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6.是故(以),“所以,因此,因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
7.以故(是):可译为“所以。”
以……故:可译为“因为……的缘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8.有……者。译为“有个……人”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
9.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果这样,那么”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
10.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11.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2.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13.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4.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15.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16.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7.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19.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20."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第三讲: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一)形式: 1•词语:(1) 连词:则•即•乃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充即庐江人。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副词:非•皆•本•素……   A、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C、臣本布衣。D、且相如素贱人。  (3)动词:为   夫执舆者为谁?(区别)2•句式: (1)…者,…也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2)……者也  例:此沛公之参\樊哙者也。(3)…者,…… 例:天下者,高祖天下。 (4)……也  & 例:戴进,锻工也。3•无标志:1)有语音停顿:(1)刘备,天下枭雄。(2)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 &&&&& 2)无语音停顿:(1)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2)晋鄙宿将。(《信陵君窃符救赵》)(3)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
(二)翻译: 1•去掉标志,主语和宾语间加上判断动词“是”。 2•则•即•非•皆•本•素 还要加上其自身所包含的意思。 3•无标志,直接在主语和宾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三)•特殊情况的判断句: 1•形式上是判断句,实际上不是判断句:(1)实际上的比喻句――翻译为:“好比,好像,如同”等。 例: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2)实际上是推测原因的句子――翻译为“是因为•是……的缘故”。 例:A•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3)•实际上是表凭借的句子――翻译为“是靠…•是凭…”。 例:夫战,勇气也。    &&&&&&&&&&&&&&&&&&&&&&&&&&& 代词2•“是”在句中充当的词类:{&&&&&&&&&&&&&&&&&&&&&&&&&& 动词(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2)千里而见王,是予之所欲也。(3)夫执舆者为谁?是鲁之孔丘与?(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四)练习
(1)指出判断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秦,虎狼之国,不可信。3•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6•人非生而知之者。7•刘豫州王室之胄。8•非死则徙尔。9•梁文即楚将项燕。10•百姓皆以王为爱也。11•环村居者皆猎户。12•予本非文人画士。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4•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15•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16•晏婴,齐之习辞者也。17•夫鲁,齐晋之唇。1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9•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21•且相如素贱人。22•臣本布衣。2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4•此为何若人也。25•视之,非字而画。26•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27•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2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版本。3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判断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训练1、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邪?”对曰:“巨卿信士,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练习2、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二•被动句&&&&&&&&&&&&
(一)形式1•词语:a) 谓语+于+主动者例: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苛政猛&于虎&& 沛公军&于霸上 & )
b) 见(被)+谓语例: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教&&& 见谅&& 君既若见录&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zha3饷母。母封W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主语同谓语的关系:辨析: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2004年高考上海卷)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c) 为+(主动者)+谓语 例: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2•句式:
(1)…为+(主动者)+所+(谓语)(…为所…) 例: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见+(谓语)于+(主动者) 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于+(主动者)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3•无标志(意念被动句):  例:(1)1廉颇为赵将,2伐齐,3大破之,4取阳晋,5拜为上卿。&&&&&&&&& & 对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王之蔽甚矣。&&&&&& (3)文王拘而演《周易》。&&&&&& (4)洎牧以谗诛。(苏洵《六国论》)(5)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甚矣,汝之不慧!
(二)翻译:去掉标志,在谓语前加“被”。(三)练习:
(1)指出被动句类型,并翻译句子。
1、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3、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4、惠连幼有奇才,不为父方明所知。5、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6、季布留邸一月,见罢。7、有备则治人,无备则治于人。8、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9、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10、汝可疾去吴,且见禽。11、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13、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14、故智者作法而愚者制焉。15、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1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7、兵挫地削,亡其六郡。1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19、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20、屈平既黜。21、王欲行之,何反其本矣。22、其印为予群从所得。23、屈原行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24、闻左公被炮烙。25、戍卒叫,函谷举。26、厚币委质事楚。27、不拘于时,学于余。28、(苏秦)乃得富贵,以白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29、人皆一见侮为辱,故斗也。30、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2)理解文段,指出被动句的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训练1、钱若水为同州推官①,知州性褊急,数以胸臆决事不当,若水固争不能得,辄曰:“当陪奉赎铜耳。”已而果为朝廷及上司所驳,州官皆以赎论。知州愧谢,已而复然,前后如此,数矣。训练2、马怀素,润州丹徒人也。御史大夫魏元忠为张易之所构,配徙岭表,太子仆崔贞慎、东宫率独孤t之饯于郊外。易之怒,使人诬告贞慎等与元忠同谋,则天令怀素按鞫,遣中使促迫,讽令构成其事,怀素执正不受命。时夏官侍郎李迥秀恃张易之之势,受纳货贿,怀素奏劾之,迥秀遂罢知政事。怀素处事平恕,当时称之。使还,迁考功员外郎。时贵戚纵恣,请托公行,怀素无所阿顺,典举平允,擢拜中书舍人。
&&&&&&&&&&&&&&&&&&&&&&&&&&&&&&&&&&&&&&&&&&&&&&&&&&&&&&&&&&&&&&&&&&&&&&&&&&&&&&&&&&&&&&&&&&&&&&&&&&&&&&&&&&&&&&&&&&&&&&&&&&&&&&&&&&&&&&&&&&&&&&&&&&&&&&&&&&&&&&&&&&&&&&&&&&&&&&&&&&&&&&&&&
三、宾语前置&&&&&&&&&&&&&&&&&&
 (一)形式:1、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莫•无2/否定动词:无/否定代词:莫)
例:(1)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名词)。2[三岁]贯女,3[莫]我(代词)[肯]顾。   (2)古之人不余欺也。 && (3)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2、疑问代词作宾语 (疑问代词:何•安•孰•谁•曷•胡•奚•恶•焉•乌)(1)谓语(动词)的宾语例:○1沛公安在?……○2大王来何操?
(2)介词的宾语 ○1君【何以】知之?
3、宾语+之(是)+谓语 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姜氏(何)餍之有?   (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4、唯+宾语+是+谓语 例:(1)【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贤是用   (2)【唯】(余)马首是瞻。&&&&&&&&&&&&&&&&&&&&&&&&&&&&&&&&&&&&&&&&&&&&&&&&&&&&&&&&&&&&&&&&&&&&&& 5、介词+宾语 (可提前,也可以不提前) 例:(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启乃淫逸康乐,【野于】饮食。 (二)译法:去掉标志,把宾语还原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三)练习:(1)指出宾语前置类型,并翻译句子。
1、谏之不入,莫之继也。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4、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5、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6、虽五尺童子之市,莫之或欺。7、无故无亲,唯才是举。8、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9、忌不自信,复问其妾曰…10、皮之不存,毛将安傅?11、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1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13、微斯人,吾谁与归?14、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15、富者曰:“子何恃而往?”16、何以效之?17、吾子未之恩也。18、孔子云:“何陋之有?”19、时人未之许也。20、国【胡以】相恤?&&&&&&&&&&&&&&&&&&&&&&&&& 2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22、一言以蔽之。2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24、父母唯其疾是忧。25、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26、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27、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28、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汝之不惠。)29、惟(陈)言之勿去。30、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理解文段,指出定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1、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责。”2、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3、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4、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四、定语后置&&&&&&&&&&&&&&&&
 (一)形式1、中心词(名词)+定语+者(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3、中心词(宾语)+有+定语+者(1)楚有(涉江)者。(2)(宋)人有(耕)者。&&&&&&&&&&&&&&&&&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4、中心词+数(量)词定语(1)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2)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 (二)译法:去掉标志,把定语放到中心词前翻译。(三)难点探析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1、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捕蛇者说》)(“之”前表领属)2、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如: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语后置)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四)练习:(1)指出定语后置类型,并翻译句子。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2、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3、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得平土而居。4、其故人尝与之佣耕者闻之…5、生长松之千尺,产灵芝而九茎。6、固国不以山河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8、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1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14、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1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1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8、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19、吏二缚一人诣王。20、齐桓公得管仲,有霸诸侯之荣。                                           (2)理解文段,指出定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练习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练习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练习3、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 五、省略句式&&&&&&&&&&&&&&&&&&
(一)形式1、主语省略:例:1成名遽扑之,2(蛐蛐)入石穴中3(成名)掭(之)&以尖草&,4(蛐蛐)不出,5(成名)以筒水灌之,6(蛐蛐)始出。 2、谓语省略:例:(1)1一鼓作气,2再鼓 而(士气)衰,3三鼓 (士气)而竭。          (2)君之视& 廉将军孰与秦王(厉)?&&&&&&&&&&&&&&&&&&&&&&&&&&& (吾孰与徐公美)          (3)1杨子之邻亡羊,2既率(其)党(追之),3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宾语省略:例:(1)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狄)也。     &&&&&&&& (2)齐桓公好衣紫,齐人皆好(衣紫)。      &&&&&& (3)“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4、兼语省略:&&&&&&&&&&&&&&&& 例:(1)郑穆公使(其)视客馆。          (2)每字一印,火烧之令(其)坚。 5、介词省略(于1、地点/2、被动&&&& •以):        例:(1)及太子即位,王居(于)别宫。          (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3)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6、量词省略:        例:(1)蟹(六)跪而(二)螯。      &&&&&&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7、省略中心词。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一般是不能由定语状语来替代省略的。读文言文时,应引起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1)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出师表》)(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出师表》)
(二)译法:把省略的词语补出,翻译后加括号。(三)练习
(1)指出省略句式类型,并翻译句子。
 1、医和曰:“上医医国,其次疾。” 2、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3、予将以其道觉之,非予觉之而谁也? 4、人皆有兄弟,我独无? 5、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6、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8、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白之。 9、夫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 10、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1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12、死马且买之,况生马乎? 13、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4、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5、权以视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宛。 1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18、(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19、有志者,不随以止也。 20、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心剌谬乎?
(2)理解文段,指出省略句式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六、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一)判断:& 1、介词短语作补语。        2、必须放在状语位置上翻译语句才通顺。   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张良具告&以事&。注意:&&&&&&&&& 3、(陂池)之鱼入&于权家&。(不提前,不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4、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5、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介词短语在谓语之前,也不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式) (二)译法:把介词短语放到状语的位置上才通顺。 (三)练习(1)指出介宾短语后置类型,并翻译句子。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3、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4、王语暴&以好乐&。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7、(张循宪)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8、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顿踣而死者之比比乎?9、子墨子闻之,起于鲁。10、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11、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12、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3、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1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15、覆之以掌,虚若无物。16、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1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8、皆不可限以时月。19、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2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理解文段,指出介宾短语后置句子及类型,并翻译句子。练习1:
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对曰:“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练习2: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练习3: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
练习4: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练习5:英公虽贵为仆射,其姊病,必亲为粥,釜燃辄焚其须。姊曰:“仆妾多矣,何为自苦如此?”蓿Jī)曰:“岂为无人耶!顾今姊年老,抟嗄昀希溆梦⒅啵纯傻煤酰俊
练习6: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画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虏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适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时观音,多广笔也。
高考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高考: 下一篇高考: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相关高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与汉语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