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酷比2 舞台风波舞台风波克蕾西唱的歌

虫眼看欧洲&-&路德维希二世和玛利亚特蕾西亚皇后的故事
在慕尼黑行程比较宽松,节目也不多,好些时候一直到到中午过后才能出门,闲暇期间,利用等待时间读了两位皇帝的生平,一位是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另一位是奥匈帝国的特蕾西亚女皇。他们的生平都颇具传奇色彩,身后也都留下好多珍贵的文化遗产。维基百科这两个词条英语版史实比中文版详尽很多,按个人喜好做些摘要。
路德维希二世(25 August 1845 & 13 June
1886),身高1米93,高大英俊,被后人称作天鹅国王、童话国王,极度自我,极度内向,颇具艺术和建筑天分,性格乖张,挥霍无度,死前被内阁以精神病(妄想症)为理由废黜,不久离奇死亡。他的名字,永远跟他最辉煌的杰作
新天鹅堡连在一起。在世时,他大兴土木掏空了国库,而死后一百多年,那些昂贵的工程带来的旅游收入让巴伐利亚州成为德国最富裕的地区。
如果有选择的话,路德维希也许会从事艺术行业。看他建造城堡时投入的热情和精力,以及那些未完成项目的宏伟规划即可知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同时他的作品也非常成功,新天鹅堡无疑成了后人心目中童话宫殿的化身(不仅仅宫殿设计美妙绝伦,选址毗邻天鹅湖,周围群山环绕,森林茂密,尽赏巴伐利亚自然风光,如梦似幻),以致沃特迪斯尼把新天鹅堡的外形用于各处的主题公园的睡美人宫殿。
然而他没得选择,作为长子,他生来就是国王,也必须成为国王。童年时期,他就处在严格管教和溺爱放纵两个极端。作为未来的国王,他必须遵守严格的学习和锻炼计划,身边的人总是不断提醒他国王的身份,遵守各种繁文缛节。这对幼小的路德维希带来很大压力,也许是造成他成年后性格怪癖的根本原因。艺术家嘛,多少有点神经质(后面说的特蕾西亚皇后神经就大条很多)。路德维希跟父母感情都不深,从小缺乏家庭温暖,父亲玛卡西米二世在世时,他的顾问建议他每天跟儿子一起散步,对权利顺利交接有好处。玛卡西米回应说:“但是我能跟他说什么呢?我儿子对别人的事一概不感兴趣。”
路德维希少年时期也曾有过亲密好友 -
保罗王子和巴伐利亚伊丽莎白女公爵(后来的茜茜皇后,他们保持了一生的友谊)。他们在一起朗诵诗歌,排演戏剧,那是他一生中难得拥有的美好时光。成婚后,两位朋友都远离他乡。
作为国王传宗接代是必须的,路德维希21岁时,跟他好友茜茜公主最小的妹妹索菲-夏洛特订婚。然而他不断找理由推迟婚期,过了大半年后最终取消婚约。这位国王终身未婚,也没留下子嗣。他死后留下的日记和书信中表明他一直不断纠结于自己同性恋的身份,但在那个年代,又是国王和天主教徒,是不可以出柜的。
刚满18岁那年,玛卡西米二世因病驾崩,路德维希毫无准备地坐上了国王宝座。即位两年后,七周战争爆发,巴伐利亚选择与奥地利结盟最终输掉了战争,在战后协商中,巴伐利亚被迫加入普鲁士防守同盟,其后三年普法战争爆发,普鲁士变得更为强大,随即要求把德国小公国统一成为德意志帝国,服从威廉一世的统治。在普鲁士首相俾斯麦要求下,路德维希写信支持建立德意志帝国的倡议,巴伐利亚从此丧失独立主权。当然俾斯麦在财政方面做了些让步,并且允许巴伐利亚拥有自己的外交部门和军队。对这样的结果路德维希心里当然不情不愿的,所以让他弟弟和叔叔去了凡尔赛宫的庆功仪式。其后更是不问政事,专心投入他的面子工程。
说到面子工程,路德维希经过多次出国考察后,对法国宫廷在建筑、艺术、和音乐上的成就推崇至极,在他眼中,巴伐利亚简直是文化沙漠。为了提升巴伐利亚人民精神文明建设,他着手规划了多个项目,其中包括Residenz
Palace的英国花园,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 Castle)、林德霍夫堡(Linderhof
Castle)、Herrenchiemsee,以及很多规划中尚未开工的多个献礼工程。在这方面,他爸爸和爷爷也做得不错,慕尼黑主要是他们两建造的,他爸爸建造了新天鹅堡山脚下的老城堡Hohenschwangau。
照我们这里的评判标准,路德维希绝对不是称职的国王。在他手中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不问国事,穷奢极侈,还与多名男性发生和保持不正当关系。他想尽一切办法逃避在人群中抛头露面,最后一次出席阅兵式是1975年,最后一次出席宫廷宴会是在1976年。死前的十年中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据说,路德维希也不是完全不问国事,他通过书信在隐居的日子里依旧会批阅文件。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他的自闭倾向:在,他总共举办了209场私人表演,意思就是观众只有他一个人或者只有他和一名客人的演出。他说:我不能想象被别人用望远镜盯着看的场景,我的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别人的眼睛,我只想能自己欣赏自己,而不愿意成为别人眼中的景观。
不过这倒不影响他在老百姓中受欢迎的程度,他喜欢到巴伐利亚乡间旅行(也许他憎恨的只是宫廷中的人际交往和繁文缛节),跟农夫交谈,给好客的主人赠送贵重礼物。巴伐利亚人民称呼他为我们“挚爱的国王”(Our
King)。更别说在百多年后,他终于成功地拉动了GDP增长,为巴伐利亚经济建设作出贡献,所以当代人民对他的热爱丝毫不亚于他在世的时候。只是他那时候不情愿做的事情,比如让别人参观他的城堡,比如在大众眼里曝光,现在都由不得他了。
话说路德维希如此大兴土木,虽说是用自己做国王的收入,但是免不得债台高筑,到处借钱,家里亲戚都给他借遍了。财政大臣力劝他节省开支,他不但不听,反而准备问欧洲其他皇室借债投入更多豪华献礼工程。大臣们劝多了,他居然嫌大臣们烦,嚷嚷着要把内阁大换血。
这下大臣们不干了,为了力图自保,他们开始密谋如何将国王拉下马。路德维希羡慕十八世纪法国的绝对王权,并且一直幻想得到这样的权利,可惜他生晚了一百年,如今已经是君主立宪时代了。大臣们找到国王的叔叔鲁伊波(Luitpold)王子,希望他能取代路德维希做巴伐利亚国王,鲁伊波同意大臣们的请求,前提是他们必须有充分证据表明路德维希已经疯得没法主事儿了。
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当然特别卖力,尤其是冯.侯斯坦(von
Holnstein)公爵,他尤其看不惯当朝的这位国王,极尽所能,1886年一月到三月间,又是收买又是恐吓,从国王仆人那里收集了一大堆不利传闻,而路德维希还真不乏这方面的素材,比如他不问国事,近乎病态的害羞,奢华且梦幻的出游(指后面提到的人工照明的山洞中划船,月下雪地飞驰等),冬天在户外吃晚餐,夏天却穿着厚厚的大衣,幼稚粗俗的餐桌礼仪,花重金派手下出国考察国外建筑,以及粗暴对待仆人等等一系列破事,被整理到一起,上报德国首相俾斯麦。俾斯麦当然是明白人,回说:“你们这从字纸篓和茶水间里弄来的一堆破事儿看上去不像真的啊!当心传谣五百转。那个啥,我也知道你们也就是牺牲国王好保全自己而已。不过你们最好能提交国会讨论下。”
大臣们可不管这些,到了六月,慕尼黑精神病院长冯古登(von
Gutten)签署了精神病诊断报告,国王就这样成了妄想症(paranoid)患者。报告上是这么说的:“受到这样的病症困扰,我们宣布陛下您没有能力治理这个国家了,这个期限不是一年,而是陛下您的终生。”够狠!
六月十号一大早,大臣们派特使递交废黜文件并扣押皇帝,因收到车夫密报,路德维希招来本地警察逮捕了特使。同一天,在慕尼黑那边鲁伊波王子坐上了摄政王位。小伙伴们劝路德维希赶紧逃跑,或到慕尼黑露露脸赢取人民的支持。优柔寡断的路德维希两样都没做,只是发表了一份抗议申明严正谴责他叔叔。
就算是这份“谁打我我就骂谁”的申明也没发出去,大臣们把那天大多数报纸和传单都没收了。当路德维希总算觉得形势不对准备逃跑时,已经为时过晚,六月十二号,第二波特使到达,这时候支持国王的农民都散了,警察也都被换了一拨,随后国王被押送到Lake
Starnberg。
第二天傍晚六点,国王要求古登医生陪同一起散步,并告诉侍卫不必跟着他们(他的言辞十分含糊:No attendant may
along,这到底是不要跟还是不要跟得太近无从判断)。最后见到他们的时间是六点半,他们应该于晚上八点回宫,却迟迟未出现。那个晚上大风大雨,所有的仆人在外面找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在十一点半在湖的浅水区找到了尸体,头和肩膀都露在水面上。当晚巡逻的宪兵们说他们没听到也没看到任何事发生,国王手表定格在六点五十四分。
官方宣布路德维希因溺水而亡,可尸检报告里提到国王肺里没发现有积水,况且国王年轻时游泳是一把好手,他尸体发现地水深仅及腰,这个结论有些挑战大众智商。古德医生脑袋上有打击痕迹,颈部有被扼住的痕迹。看上去古德是被国王掐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国王到底是如何死的后世传闻很多,比较离奇的是国王渔夫在离世后留下的纸条中说国王,是在杀死古德后准备逃跑时被枪杀的。“我受命在湖边灌木从中等待国王一起逃走,在他一只脚踏上船时,枪声响起,国王落入水中。”此话真实性无从查考。比较通用的说法是,国王那是年过四十,已不复往日风采,身形臃肿,健康恶化,而且因为被废黜的事闹心,杀死古德后又兴奋过度,受到冰冷的湖水(12度)刺激,不是中风就是心脏病发作见祖先去了。
路德维希于六月十九号下葬,遗体的右手握着他一生挚友奥地利伊丽莎白皇后为他采摘的茉莉花束。
路德维希一生都活在梦里,瓦格纳戏剧的童话之梦,路易十四太阳王之梦,以及他为自己打造的一座座梦幻之城。读完生平,禁不住想如果他没生在皇家,他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许他会成为诗人、画家、建筑师。。。即便他不可能完成这么宏大的建设,但也不会被暗算。他会有更多的朋友吗?他会找到心爱的人吗?后人络绎不绝地参观他那童话般的宫殿,然后发现里面的国王的生活却并不像童话般那样美好。路德维希也许未必比山脚下巴伐利亚的农夫快乐。
最后用伊丽莎白皇后的悼词结尾吧:国王没有疯,他只是活在另一个次元里,他活在他的梦想国度中,如果周围的人对他好些,也许他不至于这么悲惨地死去。
路德维希主要工程简介:
屋顶花园(Winter Garden):
这花园暖房造在慕尼黑皇家宫殿(Residenz
Palace)的楼顶,大小为69.5mx17.2mx9.5m,里面有人工湖、花园和壁画,另有人工洞穴、凉亭、印度风帐篷,人工彩虹和月光(路德维希喜欢月亮,为了跟他偶像路易十四
& 太阳王相对应,他称自己为月亮王)。屋顶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和玻璃制作。可惜因为漏水,1897年被拆毁了。
新天鹅堡:
坐落在天鹅湖边的新石头城堡,对应老城堡Hohenschwangau(不是叫老天鹅堡哦)是他父母居住也是路德维希出生的地方。城堡采用了罗马式建筑风格,以及拜占庭、罗马和哥特风格内饰。据说路德维希非常希望城堡完工后,能邀请到瓦格纳入住城堡,因为里面有多幅壁画描绘了瓦格纳歌曲中的场景。可惜一直到死新天鹅堡都未能完工,所幸居住区在路德维希在死前两年完成,他得以入住城堡。按照原来的设计,城堡一共有200多个房间,可惜只有15个最终完成。王座厅是整个完工项目中最华丽的房间,可偏偏最重要的王座只有草图,没来得及投入制作。
即便如此,已完工的房间中藏有多件稀世珍品,比如卧室里14个工匠用了四年多时间制作的木雕床(叹为观止啊!),卧室一边的小礼拜堂玲珑而精美,尤其是彩窗绘画十分出色,王座厅中巨大的铜吊灯和百万片马赛克铺就的花纹地板(地板啊!不是穹顶啊!)
如今,新天鹅堡成了巴伐利亚州的地标,每年接待上百万观光客(为啥中国人民对这个数字表示毫无压力?)
林德霍夫城堡:
这座算是在路德维希有生之年中得以完工的城堡,建筑采用新法兰西洛可可风格。城堡内多个房间装饰奢华,比如那个用象牙雕刻的吊灯,还有那个巨大的床,导游说到此特地强调了下什么叫King
Size Bed,等等。
这里最大的工程是维纳斯山洞(可惜这次没时间欣赏)。山洞利用电力(巴伐利亚第一座发电厂)照明营造红、绿、蓝等光影效果,路德维希乘坐贝壳型小船在其间来往。也是在这里,自称“月亮王”,且极度害羞的路德维希,喜欢在冬天的夜晚乘坐雪橇在雪地上驰骋。出于对十八世纪法国宫廷的迷恋,他的马车和仆人都扮成十八世纪的式样,城堡中也有多处挂着路易十四、路易十五和他们夫人及情人的画像,而不愿意在公主眼前曝光的路德维希本人画像一幅都没有。
Herrenchiemsee:
这座宫殿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复制法国凡尔赛宫,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凡尔赛,比如98米长的镜宫,临近的战争与和平宫也略微比原版长。不过因为财政困难,大部分的设想未能付诸实施,而国王本人在那里只居住过10天。
有趣的是,很多人特地从法国过来瞻仰著名的外交官台阶,因为凡尔赛宫的原版在1752年被拆毁了。
看完路德维希生平,一声叹息。过后,打开了特蕾西亚女皇的词条:
说到这位玛利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a,从发音看,更接近特蕾西亚),更是传奇人物,把她在他丈夫过世时的头衔列举一下就能吓人一跳:
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蒙天恩,罗马帝国皇帝遗孀;匈牙利皇后、波西米亚皇后、大马提亚皇后、克罗地亚皇后、斯洛文尼亚皇后、加西利亚皇后、鲁德米亚皇后;奥地利女大公;勃艮第女公爵、施蒂里亚女公爵、卡林西亚女公爵和卡尼奥拉女公爵;特兰西瓦尼亚大公主;摩拉维亚边疆伯爵夫人;布拉班特女公爵、林堡女公爵、卢森堡女公爵、吉尔德女公爵、符腾堡女公爵、上下西里西亚女公爵、米兰女公爵、曼图亚女公爵、帕尔马女公爵、皮亚琴察女公爵、瓜斯塔拉女公爵、奥斯维辛女公爵、扎托尔女公爵;斯瓦比亚公主;哈布斯堡王侯伯爵夫人、弗兰德斯王侯伯爵夫人、提洛儿王侯伯爵夫人、艾诺王侯伯爵夫人、凯博格王侯伯爵夫人、戈里齐亚王侯伯爵夫人、格拉迪斯卡王侯伯爵夫人;布尔高边疆伯爵夫人、上下卢萨蒂亚边疆伯爵夫人、那慕尔边疆伯爵夫人;文德马克女勋爵、梅西林女勋爵;洛林和巴尔公爵遗孀,图斯卡尼大公爵遗孀
列举这么多头衔当然不指望有人会一个个看下来,很多地方听都没听说过,不过当中也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名字,里面包括了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匈牙利、克罗地亚、比利时等多国地区,统治疆域可谓幅员辽阔。
特蕾西亚的故事我们需要从他父亲 &
查理六世说起。话说哈布斯堡王朝(这个故事也很长,这里就不说了)从1276年建朝,在欧洲可谓影响不小,可到后来因为老是近亲结婚啥的,香火越来越弱,直到只剩下查理六世一根独苗。算查理六世爸爸有先见之明,预先签订协议,确保如果哈布斯堡家要是无男丁的话,公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查理六世原先还有个哥哥约瑟夫一世,可他即位六年就挂了,留下两个女儿,这样查理六世就当上了皇帝。为了保证自己的女儿而不是约瑟夫的女儿继承王位,查理六世自从当上皇帝后就不遗余力地到处游说、结盟、谈判,在领土和经济上做了不少让步,才争取到法国、英国还有西班牙的支持,最终得以在1713年发布国事诏书,给自己女儿名正言顺的继承权(这时候特蕾西亚还没出生呢,我猜这不会是特蕾西亚那么爱生的一个诱因吧?)。当然有了国事诏书特蕾西亚即位过程还是颇费周折,这是后话了。
玛利亚特蕾西亚呢,则是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她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儿子,因为他丈夫弗朗西斯一世拥有洛林公爵头衔,所以接下来的哈布斯堡-洛林王朝算是延续下去的一个分支,一直到1918年。
从维基的描述来看,玛利亚特蕾西亚是一个情商颇高的女皇,她善用谋士,博采众议,发起了经济和教育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甚至重组了她即位时零落不堪的军队,巩固了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的政治地位,真是能干啊!
再回头说那1713年国事诏书发布后,到1717年特蕾西亚出生时,她已经名正言顺成为皇位继承人,见家长时排位都在她两个堂姐的前面,不胜荣光。跟他们家大多数亲戚不一样,特蕾西亚的父母和祖父母都非近亲结婚,所以特蕾西亚生就一副好身板,大大的蓝眼睛,微红的金发,还有大大的嘴巴。他爸爸查理六世,虽然为了女儿上位花了不少心血,不过内心里还是希望能有个儿子,特蕾西亚出生对他来说失望大于喜悦,后面又是连着两个女儿估计让皇上心都凉了。总而言之,眼看辉煌的哈布斯堡王朝在自己这里断了根一定很不好受,虽然特蕾西亚14岁就出席国事会议,但他父亲从来没跟她正式讨论过如何治理国家,也没一本正经交接过。
当然特蕾西亚从小接受了全套皇室教育,琴棋书画样样都通,喜欢唱歌和射箭,经常参加家庭内部的歌剧表演。据说她拉丁文不错,但耶稣会其他方面语种教学质量不太过关,特蕾西亚拼写跟发音有些奇怪,演讲风度跟前辈比也稍有欠缺,少了些哈布斯堡范儿。
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方面他父亲也没少为她操心。最初她被许配给洛林的利奥波德&克莱门特(Leopold
Clement),可惜这位刚准备去见未来的新娘时不巧得天花挂了,遂由弟弟弗朗西斯&斯蒂芬(Francis
Stephen)顶替做准新郎。特蕾西亚对弗朗西斯倒是一见钟情,可父亲查理六世还想多挑挑。看看普鲁士的腓特烈王子挺好,就是人家是卡尔文教徒,宗教不同门不能结婚。其后查理六世又把特蕾西亚和她妹妹玛利亚安娜许配给西班牙的查尔斯和菲利普王子。这下别的国家不干了,你们两大国一联姻就成超级大国了,让其他小国家怎么活?他们的说法是:destroyed
the European balance of
power(打破欧洲力量平衡)。所以最后特蕾西亚还是跟了弗朗西斯,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号,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地在一起。
And happily everafter。。。
哪有!现实不是这样的。1740年查理六世驾崩,据说是因为吃了毒蘑菇。生前,他为了确保女儿的皇位做了不少财政上的让步,其中包括答应英国关闭奥斯坦德贸易公司(在印度、东南亚和美洲等殖民地从事商业活动,大家应该听说过当初的东印度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故事吧?),死前两年又参与了土耳其战争和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把国家弄得破落不堪。最后国库空空,而军队只剩八万人,已经有一个月没发饷了,总算士兵们还算忠诚没反戈一击。
特蕾西亚就这么接手了个烂摊子,又没有治国经验,当时她的选择是把管理国家的工作托付给父亲手下的大臣和丈夫弗朗西斯,后来的事实证明两方面都不靠谱。十年后特蕾西亚回忆道:“我发现自己没有钱,没有威信,没有军队,没有经验,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更要命的是没个能出主意的谋士,那帮矬人的建议就是让我静观事态发展。”
要说特蕾西亚的光辉成就真不只生了十六个孩子那么简单,在马不停蹄地生孩子的过程中,她对外打了两场战争,对内则推动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说到两场战争,尤其是第一场王位之争尤其凶险,容我慢慢道来: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特蕾西亚刚登上王位的时候,并未意识到周遭国家窥觑自家领土,一门心思谋求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捞到手。因为照规定女性不可以担任这个职务,所以特蕾西亚极力为自己丈夫争取。弗朗西斯需要在神圣罗马帝国疆域木有足够土地,无法获得候选人资格,,特蕾西亚随即安排弗朗西斯与她联合执政,1740年11月,弗朗西斯成为奥地利和波西米亚的联合执政君主,在匈牙利,议会直到1941年才承认这位皇帝。
新上任皇帝夫妇正做着美妙的加冕之梦,没成想当年12月普鲁士就打过来了,而且一张口就要割让矿产大省西里西亚。不过刚开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还留了些余地,说只要割让部分西里西亚就可以了,只要答应他要求就不跟奥地利对手结盟,并且将保卫特蕾西亚的统治地位。特蕾西亚和幕僚们商议后一口回绝,生怕这个口子一开整个国事诏书都作不得数,并声称“要为奥地利之珠(西里西亚)而战斗!”从此,特蕾西亚跟腓特烈二世成了一辈子的敌人,他成了她心目中“邪恶的男人”。顺便插一下,这位腓特烈皇帝难不成是当初查理六世考虑跟女儿联姻的候选王子(年龄相仿,即位时间差不多)?如果是的话真是对反目成仇的完美诠释。(经核对腓特烈二世生平发现就是他)
话说那时候特蕾西亚对自身实力严重估计不足,奥地利兵困粮乏,连个指挥官都没有。不得已只好把尚在狱中的奈佩格(Neipperg)将军放出来指挥军队,奈将军是因为对土耳其战争中作战不力被查理六世关进去的。即便如此,奥地利还是在来年三月的莫维茨战役中输得片甲不留。更可恨的是法国还在背后插刀,加入敌对联盟,并力主跟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把奥地利瓜分了。法国的背叛令奥地利措手不及,弗朗西斯和同盟国大不列颠都力主议和,特蕾西亚只好咬牙答应。
谈判期间,特蕾西亚终于靠自己的高妙的斡旋手段赢得了匈牙利人民支持,承认弗朗西斯为联合执政君主。1941年7月谈判破裂后,特蕾西亚又成功说动匈牙利议会为哈布斯堡王朝征兵。史载:玛利亚特蕾西亚明白维护良好的公众形象的重要性,大家既尊重她和又喜爱她。为了说服匈牙利议会,特蕾西亚大打亲情和悲情牌,怀抱刚出生只有几个月的长子约瑟夫参加会议,森森地赢得了评委的同情(哈!一下跳到选秀节奏了)。
虽说特蕾西亚总算在匈牙利找到避风港,可奥地利这里形势急转直下,巴伐利亚选帝侯查尔斯阿尔伯特突然跳出来要求做波西米亚皇帝。特蕾西亚,又怀孕了,在奥地利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在给姐姐的信中,她写道:“看来在奥地利连个生孩子的地儿都找不到了。”虽然她保卫波西米亚不惜血战到底的决心很大,巴伐利亚还是在1741年10月攻陷布拉格,特蕾西亚又气又无奈,只好躲在匈牙利抹眼泪。
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在1742年1月查尔斯阿尔伯特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那天,特蕾西亚派军队偷袭慕尼黑,把他老窝给端了。就这样,依靠匈牙利人民的支持,特蕾西亚总算缓过劲来,加上还有大不列颠同盟的支持,奥地利不再像两年前那么人见人欺。普鲁士眼看西里西亚到手,见好就收,跟奥地利签订了停战协议。当年,法国也从波西米亚撤兵。誓要收复波西米亚的特蕾西亚乘休战期间又把波西米亚从巴伐利亚手里抢回来。1743年5月,特蕾西亚再次加冕波西米亚皇后,加冕地就是布拉格那个著名的圣维特大教堂呢!
见奥地利攻城拔寨势头正旺,普鲁士又不乐意了,1944年起派兵攻打布拉格并一路南下。特蕾西亚紧急动员匈牙利人民保卫维也纳,又争取到萨克森一起联手对抗普鲁士。大不列颠原先跟法国在奥属尼德兰打得不可开交,见普鲁士如此嚣张,忙分兵支援奥地利。不是说那边法国的路易十五带重兵压阵吗?大不列颠分兵过来尼德兰那边就空虚了啊!有时现实生活就是那么戏剧化,路易十五偏偏在那节骨眼染上了天花,性命都堪忧,哪有精力打仗。就这样,腓特烈突然发现自己孤立无援,只好一路丢盔弃甲从布拉格撤兵到西里西亚。接着路易十五康复后,又跟英国人干上了,战争继续陷入僵局。
1945年1月查理七世,就是那个巴伐利亚出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翘辫子了。听到这个消息,奥地利派兵攻打巴伐利亚,把查理七世儿子玛克西米利安三世的军队痛揍一番,法国人派来人数众多的援兵照样被痛扁。眼看王位不保,玛克西米利安只好求饶,放弃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候选人的权力并支持弗朗西斯当选,以保全他的世袭领地。这样,1945年9月,弗朗西斯总算如愿以偿地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其后,特蕾西亚对普鲁士抢占西里西亚一直耿耿于怀,联合英国军队跟普鲁士大仗小仗又打了一年,谁都占不了绝对上风,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奥地利承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主权,普鲁士承认弗朗西斯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过这两家算是接下了梁子。
再往后,主战场移到了奥属尼德兰和北意大利,仗又打了三年,到1748年签署停战协议。整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时间之长,牵涉面之广,各种曲折和反复,而其中特蕾西亚绝处逢生的能力令人赞叹。更厉害的是,这期间她一直马不停蹄地怀孕、生产,一共养了七个孩子,当中基本没多少休养的时间。她本人也说过:“要不是因为养孩子,朕恨不得亲自上战场。”
其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是最大受益者,巩固了自己在海外殖民地的地位,这次奥地利与普鲁士又打成了平手,西里西亚还是没讨回来。
在特蕾西亚执政晚期,太子约瑟夫提出参与瓜分波兰的行动,特蕾西亚出于良知,不想伤害波兰人民感情,起先反对这项计划。后经过约瑟夫的劝说,特蕾西亚意识到不论奥地利是否参与,腓特烈二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都不会罢手,遂参与瓜分并且成功分得加利西亚和鲁德米亚。这两块领地匈牙利王朝从十三世纪开始就一直争取却徒劳无获,她出马立即就得了,难怪冤家腓特烈恨恨地说:“她哭得越多,拿得越多。”(the
more she cried, the more she
took)。这两人纠缠了大半辈子,互相了解程度怕是比亲人还深呢!腓特烈曾说过:“那个女人的成就足以媲美任何伟人(指男人)”。我想从敌人那边得到的敬意更能体现皇后的强大。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特蕾西亚皇后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里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1760年,特蕾西亚成立国务院,由总理、三名高等贵族和三名骑士组成,作为国家重要决策机构,但没有执行权和司法权。历史记载说特蕾西亚智力属中上水平,及不上他两个儿子约瑟夫和利奥波德。但皇后情商方面的优势帮助她在宫廷政治中如鱼得水,她热心、务实、意志坚定又温柔体贴,更可贵的是知人善用,充分尊重专家意见(即便他们意见有时跟自己的相左),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开明君主的美誉。而这点,虽然约瑟夫思路跟智囊团更为一致,却老是跟他们处不好关系。
经济方面,特蕾西亚通过对税制改革(对贵族征税),使国家财政收入在1754 &
1764年间翻了一翻,极大推动了经济发展。军事上则建立了一只十万八千人的常备军,由各领属国共同支付薪饷。
长话短说,其它方面,特蕾西亚在医疗领域支持天花疫苗接种,资助对婴儿死亡率的研究,筹建维也纳综合医院,并力挺冯斯维登医生建立了全世界最大最完备的尸检资料库;人权领域,在1776年,奥地利废除了对女巫的火刑和迫害;教育方面则是推行了全民六年义务教育,并在大学科目中大力引进非神学专业,从而削弱了神学原先在大学教育中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
回头说说皇后的家庭生活。全世界都知道特蕾西亚爱死这位老公了,从两人结婚前的书信往来中,可以看到公主恨不得跟王子早日见面的情绪,相反弗朗西斯回信却正儿八经敷衍了事。婚后,尽管深爱弗朗西斯的皇后为他坐上皇帝宝座做了不小努力,但特蕾西亚从未让丈夫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甚至在两人有分歧时把他赶出会场。性格强势又好吃醋,结果弄得弗朗西斯红杏出墙。
然而特蕾西亚对丈夫的爱一直未变,号丈夫去世后,她伤心欲绝,剪了发,停止佩戴饰品并终身服丧,再不涉足宫廷活动、公共庆典和歌剧表演,成了一个完全的禁欲者。在美泉宫有一间四壁全黑的屋子,就是她用来悼念亡夫的灵堂,每年八月以及每个月的18号,她都会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祭奠亡灵。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快认不出自己了,就像动物一般不会生活,不能思考。”
特蕾西亚的多产几乎挂在所有导游的嘴上,从,20年间一共生养了16个孩子,其中13个长大成人。头三个是女儿,奥地利人民又是一片失望之声。总算对着圣约瑟夫像求子的努力没白费,长子约瑟夫(就是以那位送子观音的名字来命名的)在1941年出生,后面还有四个儿子。
五个儿子不算多,特蕾西亚还有十一个女儿呢,存活下来八个。当最后一个孩子落地后,皇后马不停蹄地进入嫁女儿节奏。虽然她深爱着每一个孩子,但这并不影响这位强势的母亲把孩子们的婚姻作为谈判筹码,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他们的爱情。出于母爱,无论嫁多远,她坚持至少每周给孩子们写一封信。
特蕾西亚的小女儿安托尼亚(就是后来的安托瓦内特)应该是其中名气最响的孩子了,从画像上看,狄更斯在双城记里的描述:“there
were a king with a large jaw and a queen with a fair face, on the
France”挺准确。安托尼亚面容姣好,但疏于家庭教养,她也是特蕾西亚要嫁的最后一个女儿。1770年,安托尼亚嫁给法国路易王子,就是后来的路易十六,他们在法国大革命中双双掉了脑袋。为了让安托尼亚更好适应法国宫廷生活,女儿出嫁前,特蕾西亚给她恶补凡尔赛宫廷礼仪。虽说特蕾西亚经常批评安托尼亚懒惰且轻浮,不过这位断头皇后不像传说中那么缺心眼。那句:何不食蛋糕的话不是她说的。
不仅仅是针对安托尼亚,特蕾西亚认为不论年龄多大和头衔多高,作为母亲她永远有管教孩子的权利,她经常批评利奥波德对人冷淡,卡罗莱娜政治活动太多,费迪南做事缺乏条理,唯一满意的孩子克里斯蒂娜却不能顺利生养孩子。
皇后最大的心愿是看到子孙满堂,她去世时膝下孙子辈只有24位(这个只有真让天朝人民汗颜)。孙子辈里,除了帕尔马公爵夫人的孩子,所有存活下来的长孙女都叫特蕾西亚(这家庭聚会时怎么搞得清楚啊?)
家庭中最大的矛盾还是来自于太子约瑟夫,在丈夫死后,约瑟夫接替他成了联合执政君主,同时对军队有绝对控制权。然而母子在执政理念上经常发生冲突,而特蕾西亚总是利用自己的强势逼约瑟夫让步。他们之间虽不乏温情,特蕾西亚常在人前夸自己儿子聪明和对国家的贡献,但又忍不住在背后数落他:“除了在餐桌上我们几乎不见面。。。他脾气越来越坏。。。请把信烧了吧。。。我不想让公众转八卦。”好纠结的母亲。在另一封信中,她又抱怨:“他老躲着我。。。我是他事业中的负担和绊脚石。。。也许只有退位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当然退位只是说说而已,特蕾西亚从不把这话当真,就跟约瑟夫整天嚷嚷着撂挑子一样做不得数。她认为上帝让她从天花中康复就是暗示她必须统治到死,这也是为了约瑟夫的好,因为他老是回避当国君的责任。
特蕾西亚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多血体质,据说即使在冬天,她也经常打开窗户,对于医生的劝告置之不理。然而1767年,特蕾西亚50岁的时候,她从媳妇那儿感染了天花,依靠强健的身体,女皇扛过去了,她媳妇却没那么幸运。之后女皇要求女儿约瑟芬一起守灵,谁成想两天后女儿也感染天花一命呜呼了,特蕾西亚为此自责不已。
不过特蕾西亚并未从天花中真正恢复过来,自那以后,她一直表现出气短、疲惫、咳嗽、心悸、浮肿、畏死和失眠等症状。号皇后着凉后一病不起,医生诊断病情十分严重,11月28号她把所有的孩子叫到身边举行临终仪式,第二天,皇后与世长辞。
特蕾西亚做到了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能做到的极致,事业有成,家庭方面,虽然有小小的烦恼,也算得上美满。可读后还是忍不住一声叹息。看别人的故事,感受他们一生的大起大伏,就像过了好多次精彩的人生。然而人们,即便权倾一时,即便万人敬仰,终究逃不过疾病、死亡、分别、悲伤、争吵、仇恨、无奈、遗憾。老公要出轨,老娘爱唠叨,儿子太叛逆,女儿太风骚。想想自己,当时在乎的也许多年之后只是生命中小小的波澜而已,而所有的人,若干年后终将回归尘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史酷比3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