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行动研究和行动研究的主要功能过程的

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2.00
&&¥2.00
&&¥1.00
&&¥3.00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浅谈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行动研究理论与实务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行动研究理论与实务行动研究理论与实务作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转载请注明源文出处&
壹、推动行动研究的理由
一、当前教育改革趋势:二、I上的理由
如果教要被I,则教师必须能够运用依据理论研究和知识而得的方法和程序。行动研究提供的方法,使得教师能够验证理论,以便修正自己的实务,以及为他们的作为提供完善的基础,使得教师的专业得以展现。三、人的理由
&&&& 教师应该主动求知以求进步,以求对知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诚如Polanyi所言:「当我的所作所为有所发现时,我将不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我的眼力有所差别了,,我使自己成为以不同方式来观看和思考的人,我得以跨越置于问题和发现之间具有启发性的鸿沟。」
贰、行动研究的历史发展
行动研究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发源于美国,50 年代盛极一时后即衰退,但却在60年代远播欧洲,并结合当时英国、澳洲教育改革运动而成为主要的课程发展与教师进修模式。直到80年代以后在英、澳的教育 行动研究运动又融入省思取向的教师教育思潮,转向强调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反省的精神,而行动研究不论对于教师的进修成长或教育的革新进步而言,其重要性与 普遍性已经愈来愈不可轻视了(陈惠邦,1998)。
行动研究的先驱人物是社会心理学家Kurt Lewin,Lewin对行动研究的重要贡献主要在于首先提出「行动研究」的名词以及方法与循环模式概念的建立。他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只是要获得理论知识,同时还应该透过行动研究形成社会情境中有效的管理或行动策略,以达成预先设定的变革目标。
&&& 在方法上Lewin认为行动研究是由许多回路所形成的螺旋模式,其中每一回路都包含计划(planning)、事实数据探索或侦查(fact-finding / reconnaissance)以及行动(action)等步骤,因为每一「研究―行动」回路会导致另一「研究―行动」回路的进行,因此行动研究是一连续不断的历程。Lewin特别强调有系统的事实探讨或侦察结果有助于行动方向的导引与整体计划的修正,并可以获致最大的效能。 Lewin所提出的行动研究概念直到第二次大战后才开始应用于教育研究与课程发展的领域。
&&& 而行动研究在教育界蓬勃发展是1950年代晚期,由哥伦比亚大学之Stephen Corey所鼓舞带头。Corey视行动研究为「合法」的教育研究形式,大力鼓励教师研究的风气。他认为教育和日常生活中教育问题的解决只有极少差别。在 Corey所提倡的教育行动研究概念中,特别强调以「社会效度」(social validity)作为行动研究的效标。社会效度是指行动研究结果对教育实际进步及人群福利之增进程度,因此和传统教育科学研究中强调统计考验显著度的实 验效度有所区别。Corey也很重视团体合作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可以增加对教育变革承诺以及教育行动的可能性;同时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个人冒 险。这便是所谓「合作行动研究」(co-operative action research)的概念。
参、行动研究的内涵
一、行动研究的定义与目的
&&&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系指实务工作者,针对实务问题进行研究,以谋求解决实际所遭遇的问题。就教育领域而言,「行动研究」系由实际从事教育工作者,在参与实 务运作过程当中担任研究工作,系统地搜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付诸实施、仔细检验革新的影响。换言之,教育的「行动研究」,是指学校教育实务工 作人员,特别是校长、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情境进行研究,并以研究结果为依据,进行教育改革,以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 蔡清田, 1997)。
研究者在研究中所进行的实际行动(action)、行动后的反省(reflect on action)及反省后的再行动(the action after reflecting)是研究中极为重要的特征,但是不管研究者进行怎样的行动,研究总是以解决研究者所关切的问题为目的,若是研究问题过于庞大或是过于混杂,研究的结果将无法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研究自然不具任何贡献。
二、行动研究的特征
(一)行动研究是由实务工作者所进行的一种研究。
(二)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
(三)行动研究必须是与学校中的教育价值及教师的工作兼容。
(四&&& (四)行动研究提供实务工作者行动方案与方法。行动研究的结果能立即应用于实际的情境中。
(五)藉由进行行动研究,教师可以发展出属于个人的知识,进而获得专业成长
(六)行动研究特别强调协同工作,因此必须注意发展人际技巧。
(七&&& (七)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非线性、非直线发展的过程,常会有过程相互重迭、一再执行相同步骤、不断检讨回顾、重新定位导向、重新聚焦的情况。
(八)行动研究是根据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据以实施、依据实施的成效、再加以修正的不断循环的螺旋过程。
三、行动研究模式之建构
Kemmis & Mc Taggart(1988)提出行动研究螺旋图,就是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省-&修正」这五个步骤不断循环的流程,来反省和修正教学活动。学者曾提出循环型(cyclical)(Hitchcock & Hughes,1994)、螺旋型(spiral)(Grundy,1987;Stringer,1996)、回路型(loop)(NcNiff, Lomax & Whitehead,1996)、通用型(Gall,Gall & Borg,1999)等多种模式。行动研究的一般模式如图一,包含计划、行动、评鉴和反省等步骤。
在每次教学后,将资料统整分析,得到初步研究发现,经由反省再修正教学重新行动,并在多次行动反省后,发现到关键性待解决的问题,而进入另一个阶段重新再计划与执行教学活动。但是无论如何循环、循环几次,研究总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进行,直到问题被解决或是被理解(understanding),这是一般进行研究的模式。
四、行动研究类型之比较
行动研究的种类繁多,不同立场之研究者间所采用的名称亦不完全一致,其中Carr和Kemmis (1986)参考Ha-bermas,J.的观点,区分行动研究为下述三种不同类型(陈惠邦,1998):
(一)技术性的行动研究(Technical Action Research)
旨在探讨技术性的解决教学上实际的问题,通常是经由外来的激励者或合作的研究人员说服,教师尝试用某种新的技术、理论来解决问题,远甚于参与者本身在经由合作、自我反思实践的发展。以技术的观点来看教学、学习与课程的发展。
(二)实践性的行动研究(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旨在发展参与者的实践推理能力,经由厘清有意义沟通与对话的条件,生成诠释性理解的知识,这个知识能形成或指导实践的判断。帮助者在研究过程中,透过对话 协助参与者厘清他们关切问题的性质、规画欲实施的教学活动、监控、反省自己实施的过程,关注的焦点在于透过引发参与者的反思,发展推理、理解、判断与实践 的能力。
(三)解放性的行动研究(Eman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旨在创造一个有批判性的分析环境,让参与者能在完全授权的情况下,超越主观的认知,使获得客观的解放型知识来进行沟通或社会行为,实践进行批判与反思,进 而创造一种可能的改变与进步。基本上认为要认清,评论社会生活的问题本质,排除限制人类自由、理性自主的限制,是促成进步的要件。
五、行动研究与教师反思
&&& 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Stenhouse在其早期的著作:「课程发展」(Curriculum Development)中清楚地描述:一个全力以赴的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发展的能力。专业发展是透过教师对学校、教室中教学研究以及对其他教师的教学研究而达成的(Stenhouse, 1975),而在教师研究中,自我反省思考与辨证批判乃促成教师成长或进步的主要关键。
&&& Stenhouse解释「教师即研究者」的意思并不是要教师在教学之外从事传统的教学研究,而是要教师透过教室教学中的行动研究,怀着改善教学的目标,扩展自己的角色和视野,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随时作批判式的反省思考(Stenhouse, 1975),而反省思考的结果再转为教学实践的依据。这样教师一方面得到学习与成长,一方面教学也获得革新与进步(陈惠邦,1998)。
Kemmis和McTaggart ()则建议教师在搜集资料时从下列的问题自我反省:
1.现在发生了什么事?
2.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3.我可以做些什么?
4.这件事这样做对身为教师的我有什么意义?
5.这件事这样做对我的学生有什么意义?
6.什么时间p什么地方可以让我去获得有关这件事的讯息?
7.我有什么困难和限制?
&&& McNiff(1988)认为:行动研究不仅仅只是教学,应该抱持着批判和注意去看待教学,并采用自我批判态度来面对过程改变及实务的改进。鼓励教师在思考时要胆大并予以批判,于实务中形成理论,并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公开予以辩证。
Shymansky和Kyle(1992)也主张:要成为一位具有自省能力之研究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有批判、检视自己能力,在此探究及反省过程,教师想法将较通融、能接受新观念,能适应问题的新立场,才能解决教学上的问题。
六、行动研究的效度基础
&&& 传统研究的特征是复证性和可类推性。研究欲保持其良好的品质,则须使其它人可做与其有相同结果之相同事,而且研究的方法与其发现可被类推到所有相似的情况r研究者可以预测情境未来的结果,并且也可藉由操控变量来控制它们。
&&& 这些标准对行动研究而言是不适合的,行动研究不可能也不愿意以复证及类推性为目标,因为它的目的是去理解而非预测,去释放而非控制。行动研究是对自己的研 究而非对别人;与别人一起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去了解和改善他们的社会实务。人们提供他们自己理解有所改善的故事来做为结果。他们分享这些故事,非竞争而且 合作的方式。这是分享的学习导致集体知识的建构(吴美枝等译,2001)。
参阅有关行动研究之撰述当中,发现行动研究偏重自然的(naturalistic)、质的、诠释学取向的探究法(包括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实地札记、内容分析等)。因此在质性研究中常用的检证效度的方法包括:三角检证(triangulation)、参与者认证(participant confirmation)、共同撰述(co-authorship)、检验论证之一致性(the coherence of arguments being present)等,都曾经应用在各领域的行动研究之中。(陈惠邦,1998)。
行动研究方法的特色,在于强调以实践(practice)效用作 为知识的判定标准,并且个人在知识与价值上的自我解放。不论量化研究或质性研究有关效度议题均不能满足行动研究的方法论需求,因为在行动研究中,研究者本 身同时是研究的主体与客体,其信念与价值观实不能与实践相剥离;更无法符合量化研究中的变项控制与数据分析。因此研究可依据McNiff等人(McNiff, Lomax & Whitehead,1996)所提出的研究各阶段的判断准则,以随时检验自己的研究(吴美枝等译,2001)。
七、行动研究在教育上的贡献
&&& 行动研究对教师的贡献有下列几点:(陈惠邦,1998)
1.对个别专业发展的贡献。教师得以经由反思与行动,而增进他们在行动中的实践理论与能力。
2.对实务情境中课程发展与改进的贡献。经由成功的行动策略,教师建立了教学与学习的品质。
3.对专业与集体发展的贡献。行动研究开启了个别实务工作者专业行动的审视与彼此之间的讨论,从而扩展了专业知识的基础。
4.教育行动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肆、如何进行行动研究
到底应该如何进行行动研究呢?简单的说就是
在实务工作中找寻研究的起始点
& 研拟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
& 采取行动并与以实践及根据实践的结果修订方案
根据修正的结果再实施再评鉴直到满意为止
公开教师本身的知识使教师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与创作者
&我以以下四个阶段作详细介绍
一、&&&&&&&&&& 准备阶段
※撰写研究日志(注:每一项记录均应包括日期、时间、地点、参与者、及其它可能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数据。)
1.在实务工作中找寻研究的起点---发现问题p59,79,84:
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谁来定义这问题?这是很多想从事行动研究者初期最大的疑惑,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选择行动研究的题材,可以藉由撰写研究日志而发觉「问题」,以下是一些线索帮助我们发现问题。
*回顾目前的实务工作有待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情境脉络为何t---发生了什么事t谁做了什么t为了解此情况,哪一个背景描述是非常重要的t
*由谁来定义这个「问题」?
*我跟这个「问题」的关系是什么?
*我所希望带来的改善是什么t
*在一个「协同行动研究」的情境时,研究小组如何定义待解决的问题?共识如何达成?
※可以以p84做为检视自己是否已经完成该项工作。
※&&&&& 确认你希望探究的领域了吗?
※&&&&& 与你的工作相关吗?
※&&&&& 小范围、焦点明确且容易管理吗?
※&&&&& &确定你有信心能呈现在实务工作上的改善吗?
※&&&&& 确定你有信心能呈现在你所处情境上的改善吗?
※&&&&& 在研究日志里写下你所要询问的问题,如「我如何改善……?」,呈现出这个问题如何与你的工作相关。
※&&&&& 概要的叙述问题的背景脉络。
※&&&&& 说明你如何希望能为你的情境带来一些改善。
所谓万事起头难,有时会思考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够搬上台面,足以为研究,请以练习一来找寻研究的起始点,试就学校情境中可以进行研究的领域举隅如下:
1.&&& 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与成效评估。如合作学习、发现教学法、创意教学、协同教学、建构教学法的优劣等
2.&&& 教室经营与管理:利用行为改变技术等
3.&&& 课程研究与发展:如新课程的内容与实施问题,以及因应不同学生需要的调整策略如九年一贯课程、六大议题融入七大领域、学校本位课程、信息融入七大领域等等
4.&&& 态度与价值:学生态度与价值的了解与行为改变策略的研究。
5.&&& 教师的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技巧、发展新的学习方法、提升自我觉察能力、提升研究的能力。教师对有关的新科技、新教学技巧、新学习方法的研究。
6.&&& 学习策略:针对班级教学进行各种学习策略的研究。统整课程与单科学习的优劣
7.&&& 教育行政与效能:提升学校行政效能的具体作为之研究。学校内部管控或有关问题的追踪与分析。提升学校行政效能、建构学习型组织
8.&&& 学生的问题与辅导:中辍学生的辅导、行为偏差学生的辅导、单亲家庭学生的辅导。
9.&&& 社区关系:社区关系营造策略的探讨,以维持良好的社区关系。
◎教师改变上课时对男女学生的说话次数
◎改进部分学生上课较少反应及思考的现象
◎与学生以改善常规,进而发现需要积极地学生的知识为学习的基础
◎以奖卡鼓励学生学习国语的造词及造句
◎共同改进课程统整的规划与实施
◎校长及教务主任课程与教学领导的改进
◎学校教育与社区文化的结合
2.澄清研究的意图:为什么选此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p62
※&&&&& 行动研究的一个目标是发展对实务工作的省察,所以我们应该要很清楚自己的动机,而且充份地在自己的专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行动研究也可以说是一种方法,帮助我们确认我们的信念,而且有系统地、协同合作地实现我们的理想!
3.初步阅读相关文献,制作行动计划p82,86
阅读有关于研究方法、和主题相关的文献
※& 使用图书馆,上网---国家图书馆―博硕士论文摘要检索系统
※& 写下阅读笔记―重点摘要
※& 整理一个文章影印的档案
4.注意伦理p53、论文p57
5.发展人际技巧p50,
与你的督导拟定一套工作计划,与你的批判性的朋友一起规划一个进度表和工作计划,确定谁是你的研究参与者,与你的参与者谈论你的观点和想法
6.寻求资源(经费及人力支持)p89
※打字、誊写逐字搞、影印、买书或照相、录音、录像等相关设备
练习一:个人或小组脑力激荡找研究的起点
练习二:检视你/你们的研究起点
作业一:概要的叙述问题的背景脉络
二、&&&&&&&&&& 实施阶段:
在厘清问题之后,应该研拟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详细介绍如下:
1.确认关注的焦点---研究的领域p93
※& 确认你能够做一些事情的领域,与你的督导一起厘清此议题,与你的同事一起厘清此议题,确定那是实务工作中的一个领域,而你可以展现可能的改善?确认情境与你的价值观一不一致*
※& 分条陈述研究的目的
2.价值陈述---为什么选此作为研究的领域p95,论文p50?写下你的研究动机
3.阅读文献
※& 当你完成你的文献探讨时,选择一个或两个关键词,且检视是否有其它人与你的研究领域相同,也许没有其它人,或者可能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可供你参考。
4.协商入场权p54、论文p53
※& 在你开始进行计划之前,寻求并获得他们参与研究的同意书。
5.研拟规划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p100:
*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找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t想象可能会衍生哪些问题?
*思考谁将受到哪些影响?
※& 写下可能的解决方法,以响应你的问题:「我可以为这个情境做些什么?」
※& 使你的解决方法为你的参与团体所接受,寻求他们的意见,询问他们是否想到其它的解决方法。
6.执行行动策略:
*思考可以使用哪些行动策略?*为什么用这些策略?*如何执行这些行动策略?
三、监督和记录行动过程
1.如何监督及记录整个行动的过程?---一般性原则p117
2.搜集资料p97,122:
我们常常会想去搜集所有可能的数据,你必须谨慎小心,你应该确认一些关键性的领域,以帮助你呈现你已经实现了改善。记得资料不是证据!
*如何搜集资料?
※& 整理一个资料盒,假如你搜集多种不同领域的资料,则最好以不同颜色的盒子或档案匣来整理。将所有搜集的数据分门别类放在数据盒中。绝对不要扔掉任何数据,一直到方案结束,届时再做最后的取舍。
※& 将你可能使用的数据搜集技术列出一张清单,标上编号以利索引,可以帮助你确认哪些技术最能得心应手。这些技术可以包括实地札记、报导札记、研究日志、个案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观察记录等
※& 你可以交互或配合着使用任何或所有数据搜集技术。
*搜集哪些资料?p64―端视研究问题而定,避免忽略一些唾手可得的资料。
?学生的书写作业:家课和学校的作业(作文、活动、考试等)及各种非正式的文字数据(如校刊、墙报或桌上的涂鸦等)。
?老师的文字数据:课程设计、教案、学生作业的订正与评语、笔记、教学日志、学生进步的记录等。
?其它文件:班级名册、家长来函、出缺席状况、校规、通知单、新闻简讯、参考书等。
*如何检证数据?
3.管里数据及分析数据p127、论文p55:
*管里数据―避免为数据所淹没!。
*分析数据―数据的重点性摘要
4.确认问题已获得改善的指标:
※有什么指标?把焦点放在那些可以证明你已经为情境带来改善的明确指标。
※& 询问同事他们如何判断你行为上的改变,并且也向你的参与者询问相同的问题。假如可能的话,以录音机录下你们的对话,当你处理誊写稿时,强调对话这个部份,它们有可能是进步的真正指标。
※& 决定什么可以被视为证据,且思考你如何呈现它们。从资料中抽取出来,写下这些可作为证据指针的重要特征及关键事件。
※& 特别注意录音记录的誊写稿。当你要求参与者对你的工作提出省思或说明他们感觉到情境有所改变时,这些誊写稿是非常有力的证据。最好在你的誊写稿中划一些线以凸显出重要部份。
5.搜集证据p102:
*有什么证据可呈现你的行动有所影响?p63证据在于--- P68
*你如何能够指出这些改变真的是因为你的影响?
*你的重要证据是什么?你如何呈现?
讨论二:如何发展行动策略
四、评估阶段:---捡证行动研究的成果p36,捡证过程p176
1.评估影响及其重要性:p104
*你将如何评估影响?*行动过程中浮现了哪些省思?*这些又如何回z到下一个行动?*整个行动的过程出现什么结果?*谁受到了哪些影响?*我了解了什么?
*我已经改善我的实务工作了吗?*如何确认所作的判断是合理公平及正确的呢?
2.依据发现修正实务工作p108--行动研究循环p78,研究的步骤与流程p55
3.提出情境获得改善的证明
4.邀请其它人做判断p106
5.整体方案的评估p110:
*我的学习是什么?*教育实务与理论的关系为何
6.公开发表p112,p198
※每一个人表征行动研究研究的方法不同p31
※我表征行动研究的方式是传统论文的结构式报告p224
伍、做行动研究需要怎样的经验与能力?如何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
1.&&&&& 多阅读相关的文献
2.&&&&& 不断地自我反思、澄清既有的观点、信念
3.&&&&& 解构、重新建构观点、信念
4.&&&&& 放手去做! 行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陆、研究计划的编拟与研究经费的申请
一、如何申请行动研究
1.&&& 申请时程:12月、3-5月间
2.&&& 来文单位:教育部中部办公室
3.&&& 行动研究实施要点
二、如何撰写研究计划
(一)&&&&&& 以辅导团目前正在执行之研究计划为例
「教育部鼓励及补助幼儿园行动研究实施计划」需求表(九十一年度)
申请人姓名
嘉义县民雄乡西安村西安路147号
发展嘉义县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行动研究的取向
一、跨世纪的九年一贯新课程的启动
二、在九年一贯课程的列车启动之际,大家都在质疑我们的老师到底准备好了没有?而我们更关心的是从众多教师当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精英---辅导团员准备好了没有?
三、国教辅导团如何发挥功能,才能导引老师、学校朝向正确方向发展?
一、了解「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转型的情况。
二、发展「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
三、探讨「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运作模式的成效。
四、藉由行动研究促进研究者的专业成长。
本研究实乃切合当前教育之需求,所获得之研究成果将对建构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有助于九年一贯综合活动课程的推展。
91年07月至91年12月
一百五十(仟元)
本研究人员吴美枝为国立中正大学犯罪防制研究所硕士毕;现任民雄国中综合活动教师
一、每一申请案填列一张
二、请以条列方式简明叙写
三、本表未尽事宜,得以附件形式呈现
负责人:&&&&&&&&&& 园长:&&&&&&&&&&& 计划主持人:&&&&&&&&& 制表:&&&&&
(二)「教育部鼓励及补助幼儿园行动研究实施计划」计划书(基本格式)
一、&& 研究计划名称:发展嘉义县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行动研究的取向
二、&& 研究主旨:本研究拟发展一个运作模式,使教学辅导团能实际发挥它的效益,成为支持教师教学最直接且有效的管道。
三、&& 背景分析
因应九年一贯的课程改革,原有的「学科」教学辅导团转型为「学习领域」教学辅导团,由于国内目前对教学辅导团的研究甚为缺乏,面对此转变,辅导团的团员将如何因应,此一转变过程又有哪些阻力与助力?如何加强助力,并且化阻力为助力是此一阶段有待解决问题。
四、&& 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方法进行研究,「行动研究」乃针对情境下的特别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使问题有所改善,并且时有所修正,直到满意为主。在教育中的行 动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研究者是教师也是行动的介入者,透过行动的介入、参与者的投入与改变,以改善情境中的问题。采取行动研究一方面可以实践「教师即 研究者」的精神,另一方面更可以藉此解决实际所面临的问题。
(二)资料搜集的策略
本研究将藉助问卷调查、焦点团体访谈、深度访谈、文件分析,搜集描述性(质的)与统计性(量的)研究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与统计分析,以产生有意义的研究结果,回答本研究之问题,达成本研究之目的。
在本研究中,辅导员是研究者也是执行者,因此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有时以深度访谈的方式,有时参考文件档案,进行数据的搜集,并征求研究参与者的同意,全程以录像、录音的方式为辅助,便于日后研究者进行数据的分析。
(三)研究参与者
&本研究之研究参与者拟以嘉义县内之综合活动教师为研究的参与者
(四)研究步骤
五、&& 研究期间及进度
文献资料整理
编拟研究问卷
进行问卷修订
进行问卷之正式施测与访谈
办理团员自我成长工作坊
办理全县种子教师工作坊
进行焦点团体访谈
整理与分析资料
汇整研究成果
撰写研究报告
六、&& 研究预期成果
(一)了解「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转型的情况。
(二)发展「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
(三)探讨「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运作模式的成效。
(四)藉由行动研究促进研究者的专业成长。
本研究实乃切合当前教育之需求,所获得之研究成果将对建构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且有助于九年一贯综合活动课程的推展。
七、&& 相关参考数据
吴芝仪、李奉儒译(1995):质的评鉴与研究。台北:桂冠。
吴美枝 、何礼恩译 吴芝仪校阅v2000w:行动研究:生活实践家的研究锦囊。嘉义:涛石。
(姓名、年代、书名、出版地、出版社)
(姓名、年代、文章标题、期刊名、卷数、页数)
McNiff, J., Lomax, P., & Whitehead, J. (1996). 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New York, NY: Routledge.
【参考书目,撰写格式请参考APA第五版的格式】
八、&& 研究人员学经历及分工
教师证书字号
本计划职级
备注(执行之工作)
团体与个别谘商、行动研究之执行
统筹各项资源及运用
注:本表得视实际内容弹性调整
(三)「教育部鼓励及补助幼儿园行动研究实施计划」经费概算表
行动研究计划名称
发展嘉义县综合活动教学辅导团的运作模式--行动研究的取向
嘉义县民雄乡西安村西安路147号
91年07月1日至91年12月31日
申请补助项目
一、人事费
&专家出席费
邀请专家学者指导说明预计十次
二、业务费
&深度访谈费
含个别访谈与访谈逐字搞誊写费
&焦点团体费
含焦点团体访谈与资料分析费
&资料搜集费
含期刊论文的搜集印制与图书数据
含报告及问卷印制
&电子计算器使用费
1500(份)
含问卷输入与统计分析
三、差旅费
拾伍万元整
负责人:&&&&&&&&&& 园长:&&&&&&&&&&& 计划主持人:&&&&&&&&& 制表:&&&&&
&&&&&&&&&&&&&&&&&&&&&&&&&&&&&&&&&&&&&&&&&&&&&&&&&&& &盖幼儿园印信
柒、行动研究报告撰写格式
在进行任何的研究之前,研究者都必须相信无论进行何种的研究,研究结果都会受到研究者的信念、先备经验或知识的影响;行动研究有各式各样发表的模式,但是因为学校情境的影响,所以我仅以硕士论文的格式来说明:
二、研究动机
三、研究问题与目的&
此处在说明教师研究时所处的背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到底你是谁?你的问题的情境为何?因为什么原因促使你要进行研究?
此处在说明研究者进行研究的意图
1.此处在说明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为何?并依据问题书写研究目的。
2.研究目的切忌打高炮,必须是可以评鉴的。
1.&&&&& 说明研究的理论根据,有哪些支持或反对的见解或看法,因为有理论依据才使得研究的问题、方向与价值得以呈现)
2.&&&&& 可以做为研究者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是某一问题的初步改进计划,
3.&&&&& 端视研究者所要讨论的问题为准,不需要太多理论的长篇大论。
第三章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步骤或流程
二、资料搜集策略
三、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分析
1.& 研究方法受研究者的信念与背景的影响,所采行的研究方法必然不同
2.&&&&& 必须知道欲搜集的资料与研究问题、研究目的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资料将来可以作为证明你的研究目的已达成的证据)
3.&&&&& 必须清楚的说明各项数据与问题间的关系以及搜集数据的方式(也就是说想要搜集哪些数据,因此必须采取何种资料搜集的策略)
第四章研究结果与讨论
1.&&&&& 证据会说话,此时端赖所搜集的资料来证明
2.&&&&& 可以是研究者的心得报告或是对问题的理解,不过这些结果都需要建立在研究者所搜集到的数据上,不然就是空口说白话 ,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1.研究者对相关方面提出的建议或是改进意见,这里的相关方面可以是教师自己、家长、学生或是学校行政人员,这些建议最好是能建立研究结果之上,来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1.只要在文中有提到者均需编列出处
捌、实例说明
仅以我的论文加以说明,斜体字部分为我的说明
我的论文:中辍学生问题与辅导之行动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本章分成两节,第一节叙述研究背景,说明学生中途辍学之严重性,以及政府所推行的相关策略和现况;第二节叙述研究动机,说明研究者所处的情境脉络以及进行研究的动机。
第一节研究背景
近年来,从社会版的新闻报导中可发现,偷窃、勒索、飚车族疯狂砍人、少女惨遭凌虐施暴,一连串令社会震惊的青少年杀人事件不断的上演,严重的危害社会治 安,致使青少年犯罪逐渐成为新闻焦点,这一连串的中辍生犯罪事件,点出了中辍生严重的偏差行为,使中辍学生的问题再度浮上台面,一些原本应在学校就读的青 少年学生,却逃离学校沦落街头,游手好闲,成为社会的不定时炸弹,随时有引爆的危机,制造社会乱源。
许多有关犯罪青少年的研究证实,逃学或退学常是青少年违法犯行的主要前兆(Hixson, & Tinzmann, 1990)。如英国地方教育局发现年龄在十一岁以上的被退学少年中,有58%在被退学当年的前后有违法犯行,42%被少年法庭判刑的学龄少年在犯行前已被学校退学,另23%的犯罪少年有严重的逃学行为(The Audit Commission , 1996,引自吴芝仪,1998)。Jarjoura(1993)分析全美青少年纵贯性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of Youth) 资料,以探讨偏差行为与辍学的关系,结果发现,因为不喜欢学校,以及因为不良行为而遭学校开除的学生,在辍学之后,从事窃盗p贩卖违禁药物的情形最为严重(引自邓煌发,2000)。国内也有相同的情形,依据法务部(1998)的统计资料显示,犯罪少年之教育程度以国中程度者最多,占71.72%,其中国中肄业者占了30.50%,国中在学学生则占了27.50%;而高中在学与辍学学生的比例亦占全部犯罪青少年中近百分之二十五。 在商家昌(1995)『中途辍学与青少年犯罪』之研究中,在218名犯罪青少年当中,有65%的人有过辍学经验,亦即超过五分之三的少年属于中辍学生。而 蔡德辉等人(1999)针对暴力犯罪青少年所进行的调查中,也发现暴力犯罪少年在进入矫正机构前有高达67.4%的比例经常不到校上课。由此看来,未升 学、未就业及辍学、休学之学生,是属于高犯罪的群体,不由得令人忧心。
国内外研究均指出『中途辍学』不只是教育问题,它涉及了人力与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中辍生的生涯发展,更可能导致未来的失业与犯罪等社会问题,成为社会的隐忧,Russell & Rumberger(1987)提出辍学对个人未来的生涯发展及社会成本的支出有极负面的影响;谢丽红(1994)及吴芝仪(2000a)均指出中途辍学少年可能同时离开家庭,在外游荡,因社会经验不足,若出入不良场所或加入帮派,对学生、家庭、学校及社会都是重大损失及伤害。
因此妥善处理学生中辍的问题,是预防青少年浪荡街头、无所事事以致违法犯罪的重要方法之一。有鉴于此,教育部自民国八十三年起及建立「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 学生通报系统」,并与内政部合作,请警政署协寻中辍失踪学生,请社政、社辅单位与地方教育厅合作,追踪辅导长期未复学学生;与法务部合作,加强执行学校法 治教育实施计划各项重点工作,强化中辍犯罪学生的观护与辅导措施。民国八十五年五月正式提出「国民中小学中途辍学学生通报及复学辅导办法」,加强国民教育 阶段中途辍学学生之通报,辅导其复学,并协助其完成国民教育。从86 年起,教育部与省政府教育厅试办中途辍学学生通报与追踪辅导计划,由地方各县市政府教育局与民间团体中华儿童福利基金会各地家扶中心合作,进行中辍学生之 协寻与辅导工作。并且从八十八学年度开始将设立数所独立式、资源式、学园式或合作式的中途学校,收容不适应于现有教育体系或已从一般学校中辍学的学生。这 一连串的措施显示出教育部以及其它部门对中途辍学之重视与关注,目的无不期望有效的找回中辍学生,以减低社会成本的支出。但是根据教育部训委会的统计资料 显示,每年中辍学生几乎将近一万人左右,八十五学年度10112人,八十六学年度8984人,八十七学年度8363人,八十九学年曾一度降至五千多人,目 前则维持在七千多人,情形并没有获得太大的改善。(概述问题的背景、问题的情境为何?因为什么原因促使你要进行研究?)
第二节研究动机
「中辍学生」再一次引起学校老师的热烈讨论,乃是由于教育部的一个政策-- -推动「资源式中辍班」,以解决目前中辍学生的问题,希望在各县市分别开办三班资源式中辍班,研究者服务的学校也是其中之一。消息一传来,平静的校园不禁 掀起一阵哗然,原来校内有许多老师早已对这些中辍复学生头疼不已、束手无策,个个视中辍学生为「烫手山竽」,认为中辍学生本身伴随着许多的问题行为,再加 上在社会的大染缸中游荡练就了一身的「好功夫」,根本很难以改变、不容易教育,甚至深恐这些中辍学生带坏其它的学生,所谓「找回一匹狼、带走一群羊」。有 的教师持「教育与辅导无效论」,认为教育部的措施只是浪费金钱与人力在一些无用的家伙身上;有的老师持「大难临头论」,认为谁接管此班,谁的日子就会难 过,「做得好是应该、做不好,恐怕连退休金都拿不到」。「资源式中辍班」对学校来说无疑造成另一种负担,老师人人自危,深怕自己被派任为此班的老师。因此 教育部的立意虽佳,究竟支持者、愿意执行者仍然不多。
在进修犯罪防治研究所修习「质的研究法」后发现,其实我应该可以以「辅导中辍学生」为主题进行行动研究,因为在教育中的行动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研究者 是教师也是行动的介入者,透过行动的介入、参与者的的投入与改变,以改善情境中的问题。采取行动研究一方面可以实践「教师即研究者」的精神,另一方面更可 以藉此解决实际所面临的问题。之后又获得指导教授的认同与鼓励,于是毅然决然的接下这个所有老师皆不愿意担任的班级。(说明研究者所处的情境脉络以及进行研究的动机进行研究的与意图。)
第三节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基于研究背景与研究动机的探讨,本研究的目的为:
(一)了解国中阶段学生中途辍学的原因与现况。
(二)发展团体辅导方案以辅导中辍学生。
(三)探讨团体辅导方案对中辍学生的辅导历程及成效。
(四)藉由行动研究促进研究者的专业成长。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的研究问题为:
(一)国中阶段学生为什么要辍学?
(二)如何发展一套适合中辍学生需求的团体辅导方案?
(三)团体辅导方案对中辍学生的实施历程如何?
(四)团体辅导方案实施之成效为何?
(五)研究者的专业成长情形为何?
&&& 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中途辍学学生其中辍的原因以及教育与辅导的需求,实际发展一套辅导中辍学生的行动方案,协助其解决问题,促使学生终止中途辍学行为,及早复学,并协助中辍学生渡过复学后之适应期,增加其调适能力,使学生都能快乐的成长,以达自我实现。(此处在说明所要探讨与解决的问题为何?并依据问题书写研究目的。)
第二章文献探讨
本章目的在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理论及研究,全章共分三节:第一节、探讨中途辍学的相关概念;第二节、影响中途辍学之相关因素;第三节、中辍学生教育与辅导策略。(说明研究的理论根据,有哪些支持或反对的见解或看法,因为有理论依据才使得研究的问题、方向与价值得以呈现)
第三章研究方法(必须清楚的说明各项数据与问题间的关系以及搜集数据的方式(也就是说想要搜集哪些数据,因此必须采取何种资料搜集的策略)
第一节、&&&&&&&&&&& 行动策略;第二节、资料搜集的策略;第三节、研究实地;第四节、研究参与
者;第五节、研究步骤与流程;第六节、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练习一:个人或小组脑力激荡找研究的起点
1.&&& 思考你身为一个老师的实务经验:
☆你是否有任何一个很久以来就想研究的问题t
☆你想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t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哪些方面是你觉得烦恼、困惑,而且已经成为你反思的焦点。
☆情境中发生什么困难或阻碍,让你想更有效率的处理t
☆把你所想到的简短地记录下来。
2.&&& 当你已经记录了最初的想法,你可以利用以下未完成的句子作为刺激,使得能够对起点有更进一步的想法:(修改自Kemiss & McTaggart , 1982:18)
☆我想要增进(改善)………。
☆有一些人(学生/家长/同事)对…感到不满意,我能做些什么改变吗t
☆我对…感到烦恼、困惑。
☆趟若我…会累坏了。
☆……是困扰的的来源,对此我能做些什么t
☆我对…感到生气、不满
☆我有一个想法想在我的班上试试。
☆我想把……的经验运用在我的工作之中
☆…的经验(同事的或其它人的研究…等等)如何运用到…t
试着浓缩脑力激荡的结果,尽可能以一个特别的问题作为陈述。
练习二:检视你的研究起点
1.&&& 行动的范畴
*&&& 这些情境是我自己的实务经验吗t
*&&& 对此我真的能做一些事吗t
*&&& 我是否有可能影响情境或采取行动t
*&&& 我对机构的依赖程度为何t
*&&& 此情境的改善是否依赖其它人的行为改善t
2.&&& 相关性
*&&& 对于我的专业而言,情境的重要性为何t
*&&& 此议题是否与教育价值相关,而值得花工夫探究t
*&&&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此议题是否仍然会引起我的兴趣t
*&&& 我是否愿意花费精神来处理这样的议题t
3.&&& 可处理的程度
*&&& 我有时间处理吗t
*&&& 这个计划开始之前,是否有太多的准备或相关工作需要处理t
*&&& 进行这个行动研究,对我而言负荷会过大吗t(领域的范围过大吗t)
☆&&& 不要选择太大的问题。记得改善就是改善,不管改善多么微不足道!)
4.&&& 兼容性
*&&& 若我选此问题作为我的研究焦点,则会和我的其它教学工作兼容吗t
*&&& 此一研究与我未来的教学计划符合吗t
*&&& 此研究是否包含我的一些日常例行性工作t
*&&& 可以发展出一些直接和教学相关的研究活动吗t(例如:学生彼此相互访问、团体讨论等)
研究日志的撰写
一、研究日志有助于研究的进行
1.&&& 研究日志可包含由其它研究方法所搜集的资料。
&& 例如:记载刚访谈完毕的情境、环境以及相关的背景脉络、参与观察等,使得所搜集的资料更为完整、丰富。
2.&&& 研究议题的一些灵光乍现的想法都可以随时记下来,因此不同的研究阶段,呈现出知觉与洞察的过程。因此学习与发现历程或成功与失败的路径得以可视化、文字化,使得有再修改与分析的机会。
3.&&& 撰写日志可以增进自我了解、自我省察
4.&&& 协助研究者从参与观察与主要报导者身上,洞悉整个研究的过程与困惑。
5.&&& 日志中所写下的领悟或想法,可以引导为理论架构的发展。
6.& 确保资料的搜集不会因为人为因素而与分析有所断离。
二、撰写研究日志的建议事项
1.&&& 发展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2.&&& 规律化的书写。例如每一堂课后、或者访谈完毕、或者每一次团体完成后,把日志的撰写列在时间计划表内可以有效地保持日志的撰写。敬量避免拖延,因为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缩减、扭曲,使得日志的撰写越来越困难。
3.&&& 不必拘泥日志书写的方式,有助于思考的流畅。有时一些灵光乍现的想法会被打断而流失。
4.&&& 使用活页笔记本来做研究日志。一来可以随时增加页数,一方面可以分类,例如以红色―自我省思,白色---课程记录。甚至可以整理成为一个档案夹来管理。或者其它自己喜爱的笔记本以增加自己的动机,总之,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
5.&&& 留白---每一页要有留空白的地方,可以用来做重点摘要、附录或其它相关的意义或解释。留白处可用铅笔做临时的编码或分析性高的评论,方便于将来的检索与分析。
6.&&& 每一项记载应包括以下数据:
a.&&& 事件的日期
b.&&& 脉络性数据,例如时间、地点、参与者、研究的地点及其它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来说是重要的事。
7.&&& 书写时注意要能尽快分辨自己的位置与立场,以及使用段落、标题、次标题、底线等方式,增加未来分析的便利。或者将段落或标题加以编码,以便日后跨越或统整不同页码。
8.&&& 若在第一页做简要的目录更有助于日后数据的寻找。
9.&&& 日志记载的内容包含:所观察的、所感觉的、所反思的、所创见的、所说明的、所评论的、所诠释的、所洞察的…。所以相关的照片、学生的作品、或者速记的灵感,都可以贴在日志的活动或项目中,记得要有相关对照。
10.偶而做暂时性的分析。刚开始研究问题从中获得厘清或解答、或更精确描述研究目的、或计划未来研究的步骤与行动,减低被资料淹没的危险!
Copyright&2008 www.bdstar.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天河五山
ICP备案证号:
华南农业大学社工系主办 维护:海天行()
北斗星社区―致力于全方位拓展社工能力的教育社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如何开展行动研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