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28%S6%Si6%在氮磷钾复合肥价格中代表什么啊

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热门产品分类:
创业致富 技术资料信息10万余项,包括VCD光盘,专利技术光盘,面授技术等!欢迎来电咨询、学习!
一种锰渣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
来源:广搜网
公益为中国网民提供数字化信息
发布日期: 11:00:22
&&&&发明人:钟宏 王帅 蒋崇文 刘广义曹占芳 刘唐猛(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锰渣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使用锰矿石浸出渣为主要原料,添加含碳酸盐的化肥使锰渣中的硫酸钙转化为碳酸钙,然后与含木质素的添加剂以及由氮肥、磷肥、钾肥三者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的要素化肥制备锰渣复合肥。本发明中添加含碳酸盐的化肥和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土壤中的酸碱平衡,增强肥效。本发明可以有效地利用电解锰工业产生的大量的锰渣,为锰渣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锰渣,含碳酸盐的化肥,含木质素的添加剂,以及由氮肥、磷肥、钾肥三者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构成的要素化肥;所述的锰渣来源于电解锰工业,是氧化锰矿和/ 或碳酸锰矿石浸出、过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2.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锰渣复合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碳酸盐的化肥包括碳酸铵、碳酸氢铵、碳酸钾、碳酸氢钾中的一种或几种。3.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锰渣复合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包括木质素、碱木质素、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及含木质素的锯末、木材残渣、秸秆、造纸黑液浓缩物中一种或几种。4.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锰渣复合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肥包括尿素、氯化铵中的一种或两种;磷肥包括重过磷酸钙、过磷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钾肥包括氯化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5.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锰渣复合肥,其特征在于:含碳酸盐的化肥的用量为锰渣质量的5%~20%,含木质素的添加剂的用量为锰渣质量的5%~10%,要素化肥的用量为锰渣质量的10%~100%。6. 根据权利要求1-5 任一项所述的锰渣复合肥,其特征在于:锰渣复合肥中添加有含硫添加剂。7. 根据权利要求6 所述的锰渣复合肥,其特征在于:含硫添加剂硫化钠、硫化钙、乙硫氮或碳链长度为2~8 的烷基黄原酸盐;添加量为锰渣质量的0.2%~1%。8. 权利要求1-5 任一项所述的锰渣复合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制备步骤:(1)将锰渣与含碳酸盐的化肥混合反应,使锰渣中的硫酸钙转化为碳酸钙;(2)将经(1)反应后的锰渣与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和要素化肥混合,造粒,干燥,得到锰渣复合肥。9. 根据权利要求8 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步中锰渣与含碳酸盐的化肥混合时,添加占锰渣质量5%~30% 水进行固相搅拌混合反应;或添加占锰渣质量的100%~500% 的水中进行固液相搅拌混合反应,反应后进行过滤分离。10. 根据权利要求8 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2)步中还加入含硫添加剂;含硫添加剂硫化钠、硫化钙、乙硫氮或碳链长度为2~8 的烷基黄原酸盐。一种锰渣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肥料制备领域,主要涉及一种由锰渣复合肥及其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和消费国,电解锰的年生产量已经超过一百万吨,每生产1 吨电解锰,约产生5~8 吨电解锰渣,我国每年电解锰渣的产生量高达500 至800万吨。目前,锰渣存放不仅消耗大量土地资源,而且锰渣中铅、锌、铬等重金属对土壤和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开发锰渣的综合利用技术对化废为宝、减少锰渣对土壤和水体的环境危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003] 锰是植物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植物体内酶的激活、光合作用、叶绿素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专利CN1765838 公开了一种有机锰肥的制备方法,由硫酸锰、多元酚羧酸化合物、助剂和水进行螯合反应制得有机锰肥。专利CN 公开了一种玉米锌锰肥的制备方法,将硫酸锰、硫酸锌、木质素磺酸盐、羧甲基纤维素、白炭黑混合制得锌锰肥,可提高玉米产量7%~15%。[0004] 锰渣含有丰富的氮、磷、钾、锰、硅、钙、镁等矿物成分,是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能够增加土壤的肥效,促进作物的生长。日本是最早利用锰渣制成锰质肥料的国家之一,我国湖南和四川等省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也进行了将电解锰渣直接施用于农作物的试验,锰渣对农作物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兰家泉,王槐安. 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渣为农作物利用的可行性. 中国锰业,):23-25 ;电解金属锰生产废渣对小麦肥效应的研究. 中国锰业,):46-48)。专利CNA 将锰渣用强碱处理后,加入磷酸、抗结块剂、硫酸锰得到锰肥。[0005] 然而,直接使用锰渣和无机盐肥料配制复合肥,锰渣中的硫酸钙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磷肥易沉淀、固结于土壤,而氮肥和钾肥易于流失,从而影响肥效的稳定性。发明内容[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将锰渣的肥质改性增效,制备一种抗板结、肥效持久的锰渣复合肥,从而实现锰渣的资源化的高效利用。[0007] 本发明的锰渣复合肥是由包括以下组分原料制备而成:[0008] 锰渣,[0009] 含碳酸盐的化肥,[0010] 含木质素的添加剂,[0011] 以及由氮肥、磷肥、钾肥三者中的任一种或几种的构成的要素化肥;[0012] 所述的锰渣来源于电解锰工业,是氧化锰矿和/ 或碳酸锰矿石浸出、过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0013] 本发明提出一种由锰渣、含碳酸盐的化肥、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和要素化肥混合或反应制备的锰渣复合肥,其主要制备步骤为:[0014] (1)将锰渣与含碳酸盐的化肥混合反应,使锰渣中的硫酸钙转化为碳酸钙;[0015] (2)将反应后的锰渣与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和要素化肥混合,造粒,干燥,得到锰渣复合肥。[0016] 本发明的中,所述的锰渣来源于电解锰工业,是氧化锰矿或碳酸锰矿石浸出、过滤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所述的锰渣主要含有: 有机质3%~20%,Mn0.1%~3%,N 0.8%~3%,P0.2%~2%,K 0.2%~1%,Mg 1%~4%,Fe 1%~15%,Ca 5%~12%,其余成分可以是C、O、S、Al、Se、Si和H 等元素,但并不是本发明所需特别要求的。[0017] 本发明中,所述的含碳酸盐的化肥包括碳酸铵、碳酸氢铵、碳酸钾、碳酸氢钾中的一种或几种。[0018] 本发明中,所述的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包括木质素、碱木质素、木质素磺酸钙、木质素磺酸钠及锯末、木材残渣、秸秆、造纸黑液浓缩物等。[0019] 本发明中,所述的要素化肥包括尿素、氯化铵、重过磷酸钙、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酸钾中的一种或几种。[0020] 本发明中,含碳酸盐的化肥的用量为锰渣质量的5%~20%,含木质素的添加剂的用量为锰渣质量的5%~10%,要素化肥的用量为锰渣质量的10%~100%。[0021] 本发明中,锰渣与含碳酸盐的化肥混合时,可以通过添加水以使锰渣中的钙离子更易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使锰渣与含碳酸盐的化肥、占锰渣质量的5%~30% 水进行固相搅拌混合;或使锰渣与含碳酸盐的化肥在占锰渣质量的100%~500% 的水中进行固液相搅拌混合反应,反应后进行过滤分离。混合反应的温度一般为室温~80℃,反应时间为20 分钟~2 小时。[0022] 本发明中,锰渣与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和要素化肥的混合一般在室温下进行。[0023] 本发明的机理在于,通过加入含碳酸盐的化肥,从而起到防止土壤板结和增强肥效的作用。这是由于锰渣中含有大量的硫酸钙和铁、镁等金属离子,硫酸钙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易堵塞土壤空隙,使土壤板结;铁、镁离子容易与磷肥中的磷酸根离子形成难溶的磷酸盐沉淀,固结于土壤。本发明正是利用碳酸铵、碳酸氢铵、碳酸钾、碳酸氢钾等碳酸盐类化肥与硫酸钙反应,使硫酸钙转化为不溶于水的碳酸钙,解决硫酸钙的土壤板结问题;反应后碳酸盐类化肥的铵根、钾离子仍然为有效的肥料成分。[0024] 另外,本发明还加入了含木质素的添加剂,从而促进了土壤酸碱平衡、改善土壤孔结构、并进一步起到了肥效缓释的多种作用。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多为碱性化合物,可促进土壤的酸碱平衡,并抑制碳酸钙重新转化为硫酸钙造成土壤板结,防止磷酸盐沉淀失去肥效。木质素类有机质包含具有负电基团的多环、立体网状高分子结构,对钾、铵阳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含木质素的添加剂在土壤中可缓慢降解,钾肥和氮肥被逐渐释放,并在降解过程中形成微孔,改善土壤内部空隙结构。[0025] 在本发明的复合肥中,在锰渣中含铅、锌等重金属元素较多时,添加硫化钠、硫化钙、乙硫氮或碳链长度为2~8 的烷基黄原酸盐(俗称黄药)等含硫添加剂中的一种或几种,用量一般为锰渣质量的0.2%~1%,使添加剂吸附于木质素类添加剂或锰渣而不易流失。含硫添加剂易与铁、铅、锌等金属离子形成沉淀,可以有效抑制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迁移,避免污染土壤和附近水源。[0026] 本发明的锰渣复合肥由于以上多种成分互相协同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抗土壤板结、肥效稳定缓慢释放、改善土壤空隙结构和控制重金属污染作用,并可实现锰渣的资源化利用。具体实施方式[0027] 本发明由下列实施例进一步说明,但不受这些实施例的限制。实施例中所有份数和百分数除另有规定外均指质量。[0028] 实施例1 :[0029] 本实施例中的锰渣为湖南湘西某电解锰厂的碳酸锰矿石浸出渣,含有:有机质1.9%,N 1.2%,P 1.0%,K 0.95%,Fe 7.5%,Mg 3.0%,Si 13.5%,Ca 12.3%,Mn1.1%, 其余为C、O、S、Al、Se、Si 和H 等元素。[0030] 取100 份锰渣和75 份碳酸铵,加入到200 份饱和碳酸铵水溶液中,在40℃下反应30 分钟,过滤分离;将滤渣与5 份木质素磺酸钙、80 份尿素、75 份过磷酸钙和36 份氯化钾混合,得到锰肥1。经检测,锰肥1 中含总氮(N)16.8%,有效磷(P2O5)4.2%,氧化钾(K2O)6.7%,总养分27.7%。[0031] 分别将锰肥1、锰渣、碳酸铵、过磷酸钙和氯化钾按100 克/ 株的用量在2 个月内分4 次施用于商陆苗,2 个月后,商陆苗的平均增高率分别为344%、152%、271%、187% 和202%,未施肥的商陆苗平均增高率为106%,锰肥的肥效明显优于锰渣和其它几种化肥,施用锰肥的土壤也比其它土壤更为疏松。[0032] 实施例2 :[0033] 取100 份与实施例1 成分相同的锰渣和35 份碳酸钾,加入到200 份饱和碳酸钾水溶液中,在35℃下搅拌反应1 小时;将反应产物与5 份刺槐锯末、55 份过过磷酸钙和60 份尿素混合,得到锰肥2。经检测,锰肥2 中含总氮(N)11.8%,有效磷(P2O5)4.4%,氧化钾(K2O)10.5%,总养分26.7%。[0034] 将锰肥2 分别按60、120 和180 公斤/ 亩的用量在1 年内分3 次施于新育刺槐苗,1 年后,刺槐平均树高分别为1.84、1.95 和2.26 米,平均胸径分别为0.81、0.92 和1.07 厘米;不施肥的刺槐平均树高为1.01 米,平均胸径为0.53 厘米;将碳酸钾、过磷酸钙和尿素按3:1:1 的比例混合,按60 公斤/ 亩的用量施肥,刺槐平均数高为1.92 米,平均胸径为0.94厘米,该混合肥料用量与锰肥用量相同时,肥效优于锰肥,增加锰肥的用量可达到或超过该混合肥料的效果。由于锰渣中有部分无肥效的成分,使用锰肥时应适当增加肥料的用量。实施过程中还可观察到,施用锰肥的土壤疏松性和渗水性优于其它土壤。[0035] 实施例3 :[0036] 本实施例的锰渣为湖南永州的氧化锰矿石与刺槐粉末进行还原浸出得到的浸出渣,还原浸出方法见申请专利.4 实施例1,浸出后进行水洗、过滤,滤渣含有:有机质9.2%,N 0.2%,P 0.2%,K 0.3%,Fe 9.0%,Mg 3.1%,Si19.3%,Ca 8.6%,Mn 0.2%, 其余为C、O、S、Al、Se、Si 和H 等元素。造纸黑液浓缩物含有:木质素26.18%, 挥发酸8%, 其它有机物36.15%, 总碱25.8%, 硫酸钠0.74%, 二氧化硅0.22%, 其它无机物2.91%。[0037] 取100 份滤渣和25 份碳酸钾,加入到200 份饱和碳酸钾水溶液中,在45℃下反应1 小时,过滤分离;将滤渣与5 份造纸黑液浓缩物、60 份过磷酸钙和75 份尿素混合,得到锰肥3。经检测,锰肥3 中含总氮(N)13.7%,有效磷(P2O5)4.2%,氧化钾(K2O)7.4%,总养分25.3%。[0038] 将锰肥3 分别按120 公斤/ 亩的用量在1 年内分3 次施于新育刺槐苗,1 年后,刺槐平均树高为2.02 米,平均胸径为0.99 厘米;不施肥的刺槐平均树高为1.01 米,平均胸径为0.53 厘米,锰肥表现出良好的促进刺槐生长的肥效特性。[0039] 实施例4 :[0040] 取含锰0.24%、铅0.018%、锌0.012% 的锰渣,按实施例3 的方法制备锰渣复合肥,但不加入造纸黑液浓缩物,得到锰肥4 ;按实施例3 的方法制备锰渣复合肥,得到锰肥5 ;按实施例3 的方法制备锰渣复合肥,再加入1 份硫化钙,得到锰肥6。[0041] 将分别将10 份锰肥与10 份锰、铅、锌质量分数均低于1×10-5 的粘土混合,放入底部有孔的容器中,每周浇水2 次,每次浇水10 份,连续浇水1 个月后,锰肥4 与粘土混合物的锰、铅、锌的损失率分别为16%、24% 和28%,锰肥5 与粘土混合物的锰、铅、锌的损失率分别为7%、5% 和8%,锰肥6 与粘土混合物的锰、铅、锌的损失率均低于1%。由此可见,木质素类添加剂和含硫添加剂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或固化作用,可以抑制金属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0042] 实施例5 :[0043] 分别将锰肥5 和锰肥6 按100 克/ 株的用量在2 个月内分4 次施用于商陆苗,2 个月后,施用锰肥5 的土壤中,锰、铅、锌分别有73%、64% 和86% 被商陆吸收,16%、21% 和8% 残留,11%、15% 和6% 流失;施用锰肥6 的土壤中,锰、铅、锌分别有65%、62% 和71% 被商陆吸收,33%、37% 和27% 残留,2% 以下流失。由此可见,锰肥中添加适量的含硫添加剂,可明显减少土壤中锰、铅、锌的流失。
发明人:钟宏 王帅 蒋崇文 刘广义曹占芳 刘唐猛
&&&&声明:该技术为以上发明人所有,如果您需要更多类似的资料或文献 请与发明人联系,或与本站联系
&&&&如果您是本信息发明人,请在本条信息下留言,我们会很快给你的联系方式加上,如果侵犯到了您的利益,我们会尽快删除!客服电话:4
&&&&免责声明:信息来自互联网,公益公开查询,支持中国信息事业建设。
您有问题可以给我们留言,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您提出的问题.
联系电话:
以上信息费,技术光盘 200 元/张,VCD教学光盘 100 元/张。 邮资另付,咨询电话:4
其他专利的相关资讯
汇款方式联系电话: 133
工行 016850 张仁志
农行 475691 张仁志
建行 021849 张仁志
邮政 19499
更多汇款方式查询:
版权所有 广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权利
豫ICP备案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豫B2-农业部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的通知
【颁布日期】【实施日期】【有效性】有效【全文】
农业部关于印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的通知农农发[2006]第5号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林、农垦)厅(委、局、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确保今年测土配方施肥顺利实施,进一步规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满足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地力调查工作需要,经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讨论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种植业管理司。  传真:010-  电子邮件:nyszgp@  附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修订稿)2006年4月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中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样品采集与制备、田间基本情况调查、土壤与植株测试、肥料配方设计、配方肥料合理使用、效果反馈与评价、数据汇总、报告撰写等内容、方法与操作规程和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不同区域、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2引用标准  本规范引用下列国家或行业标准:  gb/t6274肥料和土壤调理剂 术语  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497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  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310-1996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测土配方施肥soiltestingandformulatedfertilization  测土配方施肥是以肥料田间试验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品种、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3.2肥料fertilizer  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gb/t中2.1.2)。  3.3有机肥料organicfertilizer  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效的含碳物料(gb/t中2.1.4)。  3.4无机[矿质]肥料inorganic[mineral]fertilizer  标明养分呈无机盐形式的肥料,由提取、物理和(或)化学工业方法制成(gb/t中2.1.3)。  注:硫磺、氰氨化钙、尿素及其缩缔合产品,骨粉过磷酸钙,习惯上归作无机肥料。  3.5单一肥料straight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仅具有一种养分标明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通称(gb/t中2.1.16)。  3.6主要养分macro-nutrient;primarynutrient  在某些国家对元素氮、磷、钾的通称(gb/t中2.1.25.1)。  3.7次要养分secondarynutrient[element]  在某些国家对元素钙、镁、硫的通称(gb/t中2.1.25.2)。  3.8微量养分,微量元素micro-nutriment;traceelem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相对来说是少量的元素,例如硼、锰、铁、锌、铜、钼或钴等(gb/t中2.1.25.3)。  3.9氮肥nitrogenousfertilizer/nitrogenfertilizer  具有氮(n)标明量,以提供植物氮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ny/t496-)。  3.10磷肥phosphatefertilizer/phosphaticfertilizer  具有磷(p2o5)标明量,以提供植物磷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ny/t496-)。  3.11钾肥potashfertilizer  具有钾(k2o)标明量,以提供植物钾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单一肥料(ny/t496-)。  3.12复混肥料compound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化学方法和(或)掺混方法制成的肥料(gb/t中2.1.17)。  3.13复合肥料complex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仅由化学方法制成的肥料(gb/t中2.1.18)。  3.14掺合肥料blendedfertilizer  氮、磷、钾三种养分中,至少有两种养分标明量的由干混方法制成的肥料(gb/t中2.1.19)。  3.15植物养分plantnutrient  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化学元素(gb/t中2.1.24)。  3.16肥料养分fertilizernutrient  施肥中提供的植物养分(gb/t中2.1.25)。  3.17肥料效应fertilizerresponse  肥料效应是肥料对作物产量的效果,通常以肥料单位养分的施用量所能获得的作物增产量和效益表示(ny/t496-)。  3.18施肥量doserate;dose  施于单位面积耕地或单位质量生长介质中的肥料或土壤调理剂或养分的质量或体积(gb/t中2.1.23)。  3.19常规施肥regularfertilizing  亦称习惯施肥,指当地前三年平均施肥量(主要指氮、磷、钾肥)、施肥品种和施肥方法(ny/t497-)。  3.20空白对照control  无肥处理,用于确定肥料效应的绝对值,评价土壤自然生产力和计算肥料利用率等(ny/t497-)。  3.21配方肥料formulafertilizer  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用各种单质肥料和(或)复混肥料为原料,配制成的适合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的肥料。  3.22地力soilfertility  是指在当前管理水平下,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背景条件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要素综合构成的耕地生产能力。  3.23耕地地力评价soilproductivityassessment  耕地地力评价是指根据耕地所在地的气候、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础设施等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评价耕地潜在生物生产力高低的过程。  4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4.1试验目的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数量、施肥品种、施肥比例、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方法、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数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提供依据。  4.2试验设计  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取决于研究目的。本规范推荐采用“3414”方案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目的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和部分实施方案。  4.2.1“3414”完全实施方案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肥料效应田间试验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推荐施肥量,1水平=2水平×0.5,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为便于汇总,同一作物、同一区域内施肥量要保持一致。如果需要研究有机肥料和中、微量元素肥料效应,可在此基础上增加处理。  表4-1“3414”试验方案处理(推荐方案)
1  该方案除可应用14个处理进行氮、磷、钾三元二次效应方程的拟合以外,还可分别进行氮、磷、钾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应方程的拟合。  例如:进行氮、磷二元效应方程拟合时,可选用处理2~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效应方程;选用处理2、3、6、11可求得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4、5、6、7可求得在n2k2水平为基础的磷肥效应方程;选用处理6、8、9、10可求得在n2p2水平为基础的钾肥效应方程。此外,通过处理1,可以获得基础地力产量,即空白区产量。  其具体操作参照有关试验设计与统计技术资料。  4.2.2“3414”部分实施方案  试验氮、磷、钾某一个或两个养分的效应,或因其它原因无法实施“3414”完全实施方案,可在“3414”方案中选择相关处理,即“3414”的部分实施方案。这样既保持了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总体设计的完整性,又考虑到不同区域土壤养分特点和不同试验目的要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如有些区域重点要试验氮、磷效果,可在k2做肥底的基础上进行氮、磷二元肥料效应试验,但应设置3次重复。具体处理及其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列于下表。  表4-2氮、磷二元二次肥料试验设计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表
“3414”方案处理编号
2  上述方案也可分别建立氮、磷一元效应方程。  在肥料试验中,为了取得土壤养分供应量、作物吸收养分量、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等参数,一般把试验设计为5个处理:空白对照(ck)、无氮区(pk)、无磷区(nk)、无钾区(np)和氮、磷、钾区(npk)。这5个处理分别是“3414”完全实施方案中的处理1、2、4、8和6。如要获得有机肥料的效应,可增加有机肥处理区(米);试验某种中(微)量元素的效应,在npk基础上,进行加与不加该中(微)量元素处理的比较。试验要求测试土壤养分和植株养分含量,进行考种和计产。试验设计中,氮、磷、钾、有机肥等用量应接近效应肥料函数计算的最高产量施肥量或用其他方法推荐的合理用量。  表4-3常规5处理试验设计与“3414”方案处理编号对应表
“3414”方案处理编号
2  4.3试验实施  4.3.1试验地选择  试验地应选择平坦、整齐、肥力均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田块;试验地应避开靠近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4.3.2试验作物品种选择  田间试验应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品种。  4.3.3试验准备  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应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多点采集土壤混合样品;依测试项目不同,分别制备新鲜或风干土样。  4.3.4试验重复与小区排列  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一般设3~4个重复(或区组)。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同一生长季、同一作物、同类试验在10个以上时可采用多点无重复设计。  小区面积: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作物小区面积一般为20~50米2,密植作物可小些,中耕作物可大些;设施蔬菜作物一般为20~30米2,至少5行以上。小区宽度:密植作物不小于3米,中耕作物不小于4米。多年生果树类选择土壤肥力差异小的地块和树龄相同、株形和产量相对一致的成年果树进行试验,每个处理不少于4株。  4.3.5试验记载与测试  参照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执行,收获期采集植株样品、进行考种和经济产量测试。必要时进行植株分析。每个县每种作物应按高、中、低肥力分别各取不少于1组3414试验所有处理的样品用于分析化验。  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试验结果汇总表见附件1。  4.4试验统计分析  常规试验和回归试验的统计分析方法参见肥料效应鉴定田间试验技术规程(ny/t497-2002)或其他专业书籍,相关统计程序可在中国肥料信息网(http://www./sfb/tfgjhgfx.htm)下载或应用。  5样品采集与制备  采样人员要具有一定采样经验,熟悉采样方法和要求,了解采样区域农业生产情况。采样前,要收集采样区域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资料,绘制样点分布图,制订采样工作计划。准备gps、采样工具、采样袋(布袋、纸袋或塑料网袋)、采样标签等。  5.1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应具有代表性,并根据不同分析项目采用相应的采样和处理方法。  5.1.1采样规划  采样点参考县级土壤图,做好采样规划设计,确定采样点位。实际采样时严禁随意变更采样点,若有变更须注明理由。  5.1.2采样单元  根据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等因素,将采样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土壤性状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平均每个采样单元为100亩~200亩(平原区、大田作物每100亩~500亩采一个混合样,丘陵区、大田园艺作物每30亩~80亩采一个混合样)。为便于田间示范追踪和施肥分区,采样集中在位于每个采样单元相对中心位置的典型地块,采样地块面积为1亩~10亩。采用gps定位,记录经纬度,精确到0.1″。  5.1.3采样时间  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设施蔬菜在晾棚期采集,果园在果品采摘后的第一次施肥前采集。进行氮肥追肥推荐时,应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  5.1.4采样周期  同一采样单元,无机氮及植株氮营养快速诊断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等一般2~3年采集1次;中、微量元素一般3~5年采集1次。  5.1.5采样深度  采样深度0~20厘米。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采样深度应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来确定。  5.1.6采样点数量  要保证足够的采样点,使之能代表采样单元的土壤特性。每个样品采样点的多少,取决于采样单元的大小、土壤肥力的一致性等。采样必须多点混合,每个样品取15个~20个样点。  5.1.7采样路线  采样时应沿着一定的线路,按照“随机”、“等量”和“多点混合”的原则进行采样。一般采用s形布点采样,能够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所造成的误差。在地形变化小、地力较均匀、采样单元面积较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点取样。要避开路边、田埂、沟边、肥堆等特殊部位。  5.1.8采样方法  每个采样点的取土深度及采样量应均匀一致,土样上层与下层的比例要相同。取样器应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取土。因需测定或抽样测定微量元素,所有样品都应用不锈钢取土器采样。  5.1.9样品量  混和土样以取土1公斤左右为宜(用于推荐施肥的0.5公斤,用于试验的2公斤以上,长期保存备用),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盘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把对角的两份分别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弃去一份。如果所得的样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所需数量为止。  5.1.10样品标记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一张。采样标签样式见附件2。  5.2土壤样品制备  5.2.1新鲜样品  某些土壤成分如二价铁、硝态氮、铵态氮等在风干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为了能真实反映土壤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的某些理化性状,新鲜样品要及时送回室内进行处理分析,用粗玻璃棒或塑料棒将样品混匀后迅速称样测定。  新鲜样品一般不宜贮存,如需要暂时贮存,可将新鲜样品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或进行速冻保存。  5.2.2风干样品  从野外采回的土壤样品要及时放在样品盘上,摊成薄薄一层,置于干净整洁的室内通风处自然风干,严禁暴晒,并注意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的污染。风干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土样并将大土块捏碎以加速干燥,同时剔除侵入体。  风干后的土样按照不同的分析要求研磨过筛,充分混匀后,装入样品瓶中备用。瓶内外各放标签一张,写明编号、采样地点、土壤名称、采样深度、样品粒径、采样日期、采样人及制样时间、制样人等项目。制备好的样品要妥为贮存,避免日晒、高温、潮湿和酸碱等气体的污染。全部分析工作结束,分析数据核实无误后,试样一般还要保存三个月至一年,以备查询。“3414”试验等有价值、需要长期保存的样品,须保存于广口瓶中,用蜡封好瓶口。  5.2.2.1一般化学分析试样  将风干后的样品平铺在制样板上,用木棍或塑料棍碾压,并将植物残体、石块等侵入体和新生体剔除干净。细小已断的植物须根,可采用静电吸附的方法清除。压碎的土样用2毫米孔径筛过筛,未通过的土粒重新碾压,直至全部样品通过2毫米孔径筛为止。通过2毫米孔径筛的土样可供ph、盐分、交换性能及有效养分等项目的测定。  将通过2毫米孔径筛的土样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继续碾磨,使之全部通过0.25毫米孔径筛,供有机质、全氮、碳酸钙等项目的测定。  5.2.2.2微量元素分析试样  用于微量元素分析的土样,其处理方法同一般化学分析样品,但在采样、风干、研磨、过筛、运输、贮存等诸环节都要特别注意,不要接触容易造成样品污染的铁、铜等金属器具。采样、制样推荐使用不锈钢、木、竹或塑料工具,过筛使用尼龙网筛等。通过2毫米孔径尼龙筛的样品可用于测定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  5.2.2.3颗粒分析试样  将风干土样反复碾碎,用2毫米孔径筛过筛。留在筛上的碎石称量后保存,同时将过筛的土壤称重,计算石砾质量百分数。将通过2毫米孔径筛的土样混匀后盛于广口瓶内,用于颗粒分析及其他物理性质测定。  若风干土样中有铁锰结核、石灰结核、铁子或半风化体,不能用木棍碾碎,应首先将其细心拣出称量保存,然后再进行碾碎。  5.3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5.3.1采样要求  植物样品分析的可靠性受样品数量、采集方法及分析部位影响,因此,采样应具有:  --代表性:采集样品能符合群体情况,采样量一般为1公斤。  --典型性:采样的部位能反映所要了解的情况。  --适时性:根据研究目的,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定期采样。  --粮食作物一般在成熟后收获前采集籽实部分及秸秆;发生偶然污染事故时,在田间完整地采集整株植株样品;水果及其它植株样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采样要求。  5.3.2样品采集  5.3.2.1粮食作物  由于粮食作物生长的不均一性,一般采用多点取样,避开田边2米,按梅花形(适用于采样单元面积小的情况)或“s”形采样法采样。在采样区内采取10个样点的样品组成一个混合样。采样量根据检测项目而定,籽实样品一般1公斤左右,装入纸袋或布袋。要采集完整植株样品可以稍多些,约2公斤左右,用塑料纸包扎好。  5.3.2.2水果样品  平坦果园采样时,可采用对角线法布点采样,由采样区的一角向另一角引一对角线,在此线上等距离布设采样点,采样点多少根据采样区域面积、地形及检测目的确定。山地果园应按不同海拔高度均匀布点,采样点一般不应少于10个。对于树型较大的果树,采样时应在果树的上、中、下、内、外部及果实着生方位(东南西北)均匀采摘果实。将各点采摘的果品进行充分混合,按四分法缩分,根据检验项目要求,最后分取所需份数,每份1公斤左右,分别装入袋内,粘贴标签,扎紧袋口。水果样品采摘时要注意树龄、长势、载果数量等。  5.3.2.3蔬菜样品  蔬菜品种繁多,可大致分成叶菜、根菜、瓜果三类,按需要确定采样对象。  菜地采样可按对角线或“s”形法布点,采样点不应少于10个,采样量根据样本个体大小确定,一般每个点的采样量不少于1公斤。从多个点采集的蔬菜样,按四分法进行缩分,其中个体大的样本,如大白菜等可采用纵向对称切成4份或8份,取其2份的方法进行缩分,最后分取3份,每份约1公斤,分别装入塑料袋,粘贴标签,扎紧袋口。  如需用鲜样进行测定,采样时最好连根带土一起挖出,用湿布或塑料袋装,防止萎蔫。采集根部样品时,在抖落泥土或洗净泥土过程中应尽量保持根系的完整。  市场采样可参照市场水果取样方法进行。  5.3.3标签内容  采样序号、采样地点、样品名称、作物品种、土壤名称(或当地俗称)、成土母质、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前茬作物及产量、化肥农药施用情况、灌溉水源、采样点地理位置简图。果树要记载树龄、长势、载果数量等。  5.3.4植株样品处理与保存  粮食籽实样品应及时晒干脱粒,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量。需要洗涤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及时风干。为了防止样品变质,虫咬,需要定期进行风干处理。使用不污染样品的工具将籽实粉碎,用0.5毫米筛子过筛制成待测样品。带壳类粮食如稻谷应去壳制成糙米,再进行粉碎过筛。测定重金属元素含量时,不要使用能造成污染的器械。  完整的植株样品先洗干净,根据作物生物学特性差异,采用能反映特征的植株部位,用不污染待测元素的工具剪碎样品,充分混匀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的量,制成鲜样或于60℃烘箱中烘干后粉碎备用。  田间(或市场)所采集的新鲜水果、蔬菜、烟叶和样品若不能马上进行分析测定,应暂时放入冰箱保存。  6土壤与植物测试  6.1土壤测试  6.1.1土壤质地  国际制;  全部样品均需采用手摸测定;质地分为:砂土、砂壤、壤土、粘壤、粘土等五级。  室内选取10%的样品采用比重计法(粒度分布仪法)测定。  6.1.2土壤容重(选测项目)  环刀法测定。  6.1.3土壤水分(选测项目)  6.1.3.1土壤含水量  烘干法测定。  6.1.3.2土壤田间持水量  环刀法测定。  6.1.4土壤酸碱度和石灰需要量  6.1.4.1土壤ph(必测项目)  土液比1∶2.5,电位法测定。  6.1.4.2土壤交换酸(ph值&6.5的样品必测)  氯化钾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6.1.4.3石灰需要量(ph值&6.5的样品必测)  氯化钙交换--中和滴定法测定。  6.1.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选定10%的样品)edta-乙酸铵盐交换法测定。  6.1.6土壤水溶性盐分(选测项目)  6.1.6.1土壤水溶性盐分总量  电导率法或重量法测定。  6.1.6.2碳酸根和重碳酸根  电位滴定法或双指示剂中和法测定。  6.1.6.3氯离子  硝酸银滴定法测定。  6.1.6.4硫酸根离子  硫酸钡比浊法或edta间接滴定法测定。  6.1.6.5钙、镁离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6.1.6.6钾、钠离子  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6.1.7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水田必测项目)  电位法测定。  6.1.8土壤有机质(必测项目)  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测定。  6.1.9土壤氮  6.1.9.1土壤全氮(必测项目)  凯氏蒸馏法测定。  6.1.9.2土壤水解性氮(选测项目)  碱解扩散法测定。  6.1.9.3土壤氨态氮(选测项目)  氯化钾浸提--靛酚蓝比色法测定。  6.1.9.4土壤硝态氮(选测项目)  氯化钙浸提--紫外分光光度法或酚二磺酸比色法测定。  6.1.10土壤磷  6.1.10.1土壤全磷(选10%的样品测定)  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6.1.10.2土壤有效磷(必测项目)  碳酸氢钠或氟化铵-盐酸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  6.1.11土壤钾  6.1.11.1土壤全钾(选10%的样品测定)  氢氧化钠熔融--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6.1.13.2土壤缓效钾(必测项目)  硝酸提取--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6.1.11.3土壤速效钾(必测项目)  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6.1.12土壤交换性钙镁(ph值&6.5的样品必测)  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6.1.13土壤有效硫(必测项目)  磷酸盐-乙酸或氯化钙浸提--硫酸钡比浊法测定。  6.1.14土壤有效硅(选测项目)  柠檬酸或乙酸缓冲液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定。  6.1.15土壤有效铜、锌、铁、锰(必测项目)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6.1.16土壤有效硼(必测项目)  沸水浸提--甲亚胺-h比色法或姜黄素比色法测定。  6.1.17土壤有效钼(一般区域选10%的样品,豆科作物主产区全测)  草酸-草酸铵浸提--极谱法测定。  6.2植物测试  6.2.1全氮、全磷、全钾  硫酸-过氧化氢消煮,或水杨酸-锌粉还原,硫酸-加速剂消煮,全氮采用蒸馏滴定法测定;全磷采用钒钼黄或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火焰光度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  6.2.2水分  常压恒温干燥法或减压干燥法测定。  6.2.3粗灰分  干灰化法测定。  6.2.4全钙、全镁  干灰化-稀盐酸溶解法或硝酸-高氯酸消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或icp法测定。  6.2.5全硫  硝酸-高氯酸消煮法或硝酸镁灰化法,硫酸钡比浊或icp法测定。  6.2.6全硼、全钼  干灰化-稀盐酸溶解,硼采用姜黄素或甲亚胺比色法测定,钼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或极谱法测定。  6.2.7全量铜、锌、铁、锰  干灰化或湿灰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icp法测定。  6.3土壤、植株营养诊断(选测项目)  6.3.1土壤硝态氮田间快速诊断  水浸提,硝酸盐反射仪法测定。  6.3.2冬小麦/夏玉米植株氮营养田间诊断  小麦茎基部、夏玉米最新展开叶叶脉中部榨汁,硝酸盐反射仪法测定。  6.3.3水稻氮营养快速诊断  叶绿素仪或叶色卡法测定。  7田间基本情况调查  7.1调查内容  在土壤取样的同时,调查田间基本情况,填写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见附件3。同时开展农户施肥情况调查,填写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见附件7;参见11.2.1.2。  7.2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取样点所属村组人员和地块所属农户。  8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8.1数据库建立标准  8.1.1属性数据采集标准  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字典建立属性数据的采集标准。采集标准包含对每个指标完整的命名、格式、类型、取值区间等定义。在建立属性数据库时要按数据字典要求,制订统一的基础数据编码规则,进行属性数据录入。  8.1.2空间数据采集标准  县级地图采用1∶5万地形图为空间数学框架基础。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6度分带。  坐标系及椭球参数:北京54/克拉索夫斯基。  高程系统: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  野外调查gps定位数据:初始数据采用经纬度并在调查表格中记载;装入gis系统与图件匹配时,再投影转换为上述直角坐标系坐标。  8.2数据库建立方法  8.2.1属性数据库建立  属性数据库的内容包括田间试验示范数据、土壤与植物测试数据、田间基本情况及农户调查数据等。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应独立于空间数据,按照数据字典要求在sql数据库中建立。  8.2.2空间数据库建立  空间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土壤图、土地利用图、行政区划图、采样点位图等。应用gis软件,采用数字化仪或扫描后屏幕数字化的方式录入。图件比例尺为1∶5万。对于采样点位图,将采样点经纬度坐标转换成为方里网坐标再生成点位图,或先将经纬度坐标生成点位图后再进行坐标转换。  8.2.3施肥指导单元属性数据获取  可由土壤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或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生成施肥指导单元图。在指导单元图内统计采样点,如果一个单元内有一个采样点,则该单元的数值就用该点的数值,如果一个单元内有多个采样点,则该单元的数值可采用多个采样点的平均值(数值型取平均值,文本型取大样本值,下同);如果某一单元内没有采样点,则该单元的值可用与该单元相邻同土种的单元的值代替;如果没有同土种单元相邻,或相邻同土种单元也没有数据则可用与之相邻的所有单元(有数据)的平均值代替。  8.3数据库的质量控制  8.3.1属性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录入前应仔细审核,数值型资料应注意量纲、上下限,地名应注意汉字多音字、繁简体、简全称等问题,审核定稿后再录入。为保证数据录入准确无误,录入后还应逐条检查。  8.3.2图件数据质量控制  扫描影像能够区分图中各要素,若有线条不清晰现象,需重新扫描。  扫描影像数据经过角度纠正,纠正后的图幅下方两个内图廓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角度误差不超过0.2度。  公里网格线交叉点为图形纠正控制点,每幅图应选取不少于20个控制点,纠正后控制点的点位绝对误差不超过0.2毫米(图面值)。  矢量化:要求图内各要素的采集无错漏现象,图层分类和命名符合统一的规范,各要素的采集与扫描数据相吻合,线划(点位)整体或部分偏移的距离不超过0.3毫米(图面值)。  所有数据层具有严格的拓扑结构。面状图形数据中没有碎片多边形。图形数据及属性数据的输入正确。  8.3.3图件输出质量要求  图须覆盖整个辖区,不得丢漏。  图中要素必有项目包括评价单元图斑、各评价要素图斑和调查点位数据、线状地物、注记。要素的颜色、图案、线型等表示符合规范要求。  图外要素必有项目包括图名、图例、坐标系及高程系说明、成图比例尺、制图单位全称、制图时间等。  8.3.4面积数据要求  耕地面积数据以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土地详查面积)为控制面积。  8.3.5统一的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  设置统一的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各级用户通过规范的操作,来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利用和传输等功能。  9肥料配方设计  9.1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  基于田块的肥料配方设计首先确定氮、磷、钾养分的用量,然后确定相应的肥料组合,通过提供配方肥料或发放配肥通知单,指导农民使用。肥料用量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土壤与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肥料效应函数法、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和养分平衡法。  9.1.1土壤、植物测试推荐施肥方法  该技术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大田作物,在综合考虑有机肥、作物秸秆应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其中,氮肥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该技术包括氮素实时监控、磷钾养分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9.1.1.1氮素实时监控施肥技术  根据目标产量确定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为基肥用量。具体基施比例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参照当地丰缺指标来确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时,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时,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时,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为基肥。30%~60%基肥比例可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进行校验,建立当地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播种前对0~20厘米土壤无机氮(或硝态氮)进行监测,调节基肥用量。            (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无机氮)×(30﹪~60﹪)  基肥用量(公斤/亩)=---------------------------------------------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其中:土壤无机氮(公斤/亩)=土壤无机氮测试值(毫克/公斤)×0.15×校正系数  氮肥追肥用量推荐以作物关键生育期的营养状况诊断或土壤硝态氮的测试为依据,这是实现氮肥准确推荐的关键环节,也是控制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测试项目主要是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或小麦拔节期茎基部硝酸盐浓度、玉米最新展开叶叶脉中部硝酸盐浓度,水稻采用叶色卡或叶绿素仪进行叶色诊断,参见6.3。  9.1.1.2磷钾养分恒量监控施肥技术  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磷肥,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和养分丰缺指标进行分级,当有效磷水平处在中等偏上时,可以将目标产量需要量(只包括带出田块的收获物)的100%~110%作为当季磷肥用量;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需要减少磷肥用量,直至不施;随着有效磷的降低,需要适当增加磷肥用量,在极缺磷的土壤上,可以施到需要量的150%~200%。在2~3年后再次测土时,根据土壤有效磷和产量的变化再对磷肥用量进行调整。钾肥首先需要确定施用钾肥是否有效,再参照上面方法确定钾肥用量,但需要考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带入的钾量。一般大田作物磷、钾肥料全部做基肥。  9.1.1.3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  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变幅大,作物对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主要与土壤特性(尤其是母质)、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等有关。矫正施肥就是通过土壤测试,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丰缺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因缺补缺的施肥。  9.1.2肥料效应函数法  根据“3414”方案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为肥料配方和施肥推荐提供依据。  9.1.3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  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  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也可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详见4.2.2。“3414”方案中的处理1为空白对照(ck),处理6为全肥区(npk),处理2、4、8为缺素区(即pk、nk和np)。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试,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  9.1.4养分平衡法  9.1.4.1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所需养分总量-土壤供肥量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  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确定后因土壤供肥量的确定方法不同,形成了地力差减法和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两种。  地力差减法是根据作物目标产量与基础产量之差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目标产量-基础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基础产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产量。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法是通过测定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来计算施肥量。其计算公式为: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土壤测试值×0.15×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施肥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  9.1.4.2有关参数的确定  --目标产量  目标产量可采用平均单产法来确定。平均单产法是利用施肥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和年递增率为基础确定目标产量,其计算公式是:  目标产量(公斤/亩)=(1+递增率)×前3年平均单产(公斤/亩)  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为10%~15%为宜,露地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  --作物需肥量  通过对正常成熟的农作物全株养分的分析,测定各种作物百公斤经济产量所需养分量,乘以目标常量即可获得作物需肥量。                 目标产量(公斤)
  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100  --土壤供肥量  土壤供肥量可以通过测定基础产量、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两种方法估算:  通过基础产量估算(处理1产量):不施肥区作物所吸收的养分量作为土壤供肥量。
            不施养分区农作物产量(公斤)
  土壤供肥量(公斤)=-----------------------------×百公斤产量所需养分量(公斤)
                100  通过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估算: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乘一个校正系数,以表达土壤“真实”供肥量。该系数称为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缺素区作物地上部分吸收该元素量(公斤/亩)  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                  该元素土壤测定值(毫克/公斤)×0.15  --肥料利用率  一般通过差减法来计算:利用施肥区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减去不施肥区农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其差值视为肥料供应的养分量,再除以所用肥料养分量就是肥料利用率。          施肥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缺素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  肥料利用率(%)=----------------------------------------------------------          肥料施用量(公斤/亩)×肥料中养分含量(﹪)  上述公式以计算氮肥利用率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施肥区(n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3414”方案中处理6的作物总吸氮量;  缺氮区(pk区)农作物吸收养分量(公斤/亩):“3414”方案中处理2的作物总吸氮量;  肥料施用量(公斤/亩):施用的氮肥肥料用量;  肥料中养分含量(%):施用的氮肥肥料所标明的含氮量。  如果同时使用了不同品种的氮肥,应计算所用的不同氮肥品种的总氮量。  --肥料养分含量  供施肥料包括无机肥料与有机肥料。无机肥料、商品有机肥料含量按其标明量,不明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养分含量可参照当地不同类型有机肥养分平均含量获得。  9.2县域施肥分区与肥料配方设计  在gps定位土壤采样与土壤测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政区划、土壤类型、土壤质地、气象资料、种植结构、作物需肥规律等因素,借助信息技术生成区域性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图和县域施肥分区,优化设计不同分区的肥料配方。主要工作步骤如下:  9.2.1确定研究区域  一般以县级行政区域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设计的研究单元。  9.2.2gps定位指导下的土壤样品采集  土壤样品采集要求使用gps定位,采样点的空间分布应相对均匀,如每100亩采集一个土壤样品,先在土壤图上大致确定采样位置,然后在标记位置附近采集多点混合土样。  9.2.3土壤测试与土壤养分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将土壤测试数据和空间位置建立对应关系,形成空间数据库,以便能在gis中进行分析。  9.2.4土壤养分分区图的制作  基于区域土壤养分分级指标,以gis为操作平台,使用kriging等方法进行土壤养分空间插值,制作土壤养分分区图。  9.2.5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的生成  针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和施肥决策系统,生成县域施肥分区图和分区肥料配方。  9.2.6肥料配方的校验  在肥料配方区域内针对特定作物,进行肥料配方验证。  9.3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见附件4。  10配方肥料合理施用  在养分需求与供应平衡的基础上,坚持有机肥料与无机肥料相结合;坚持大量元素与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相结合;坚持基肥与追肥相结合;坚持施肥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在确定肥料用量和肥料配方后,合理施肥的重点是选择肥料种类、确定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等。  10.1配方肥料种类  根据土壤性状、肥料特性、作物营养特性、肥料资源等综合因素确定肥料种类,可选用单质或复混肥料自行配制配方肥料,也可直接购买配方肥料。  10.2施肥时期  根据肥料性质和植物营养特性,适时施肥。植物生长旺盛和吸收养分的关键时期应重点施肥,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分期施肥。对作物不同时期的氮肥推荐量的确定,有条件区域应建立并采用实时监控技术。  10.3施肥方法  常用的施肥方式有撒施后耕翻、条施、穴施等。应根据作物种类、栽培方式、肥料性质等选择适宜施肥方法。例如氮肥应深施覆土,施肥后灌水量不能过大,否则造成氮素淋洗损失;水溶性磷肥应集中施用,难溶性磷肥应分层施用或与有机肥料堆沤后施用;有机肥料要经腐熟后施用,并深翻入土。  11示范及效果评价  11.1田间示范  11.1.1示范方案  每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田设2~3个示范点,进行田间对比示范。(示范图略)示范设置常规施肥对照区和测土配方施肥区两个处理,另外加设一个不施肥的空白处理,其中测土配方施肥、农民常规施肥处理不少于200平方米、空白对照(不施肥)处理不少于30平方米。其它参照一般肥料试验要求。通过田间示范,综合比较肥料投入、作物产量、经济效益、肥料利用率等指标,客观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益,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校正及进一步优化肥料配方提供依据。田间示范应包括规范的田间记录档案和示范报告,具体记录内容参见附件5测土配方施肥田间示范结果汇总表。  11.1.2结果分析与数据汇总  对于每一个示范点,可以利用三个处理之间产量、肥料成本、产值等方面的比较从增产和增收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通过测土配方施肥产量结果与计划产量之间的比较进行参数校验。有关增产增收的分析指标如下:  11.1.2.1增产率  测土配方施肥产量与对照(常规施肥或不施肥处理)产量的差值相对于对照产量的比率或百分数。           y(p下标)-y(k下标)(或y(c下标))
  增产率a(%)===---------------------------------------------×100﹪
             y(k下标)(或y(c下标))
  其中:a代表增产率;  y(p下标)代表测土配方施肥产量(公斤/亩);  y(k下标)代表空白产量(公斤/亩);  y(c下标)代表常规施肥产量(公斤/亩)。  11.1.2.2增收  根据各处理产量、产品价格、肥料用量和肥料价格计算各处理产值与施肥成本,然后计算测土配方施肥比对照或常规施肥新增纯收益:                                   n
    增收(i)=[y(p下标)-y(k下标)(或y(c下标)]×p(y下标)-∑ f(i下标)×p(i下标)
                                  i-0
  其中:i代表测土配方施肥比对照(或常规)施肥增加的纯收益,单位为元/亩;  y(p下标)代表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y(k下标)代表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  y(c下标)代表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p(y下标)代表产品价格(元/公斤);  f(i下标)代表肥料用量(公斤/亩);  p(i下标)代表肥料价格(元/公斤);  11.1.2.3产出投入比  简称产投比,是施肥新增纯收益与施肥成本之比。可以同时计算测土配方施肥的产投比和常规施肥的产投比,然后进行比较。                            n
   [y(p下标)-y(k下标)(或y(c下标)]×p(y下标)-∑ f(i下标)×p(i下标)
                            i-0
    产投比(d)=----------------------------------------------------------
                     n
                     ∑ f(i下标)×p(i下标)
                    i-0  其中:d代表产投比;  y(p下标)代表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y(k下标)代表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  y(c下标)代表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  p(y下标)代表产品价格(元/公斤);  f(i下标)代表肥料用量(公斤/亩);  p(i下标)代表肥料价格(元/公斤);  11.2 农户调查反馈  农户是测土配方施肥的具体应用者,通过收集农户施肥数据进行分析是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效果与技术准确度的重要手段,也是反馈修正肥料配方的基本途径。因此,需要进行农户测土配方施肥的反馈与评价工作。该项工作可以由各级测土配方施肥管理机构独立进行调查,结果可以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执行情况评价的依据之一,也是社会监督和社会宣传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人员工作水平考核的依据。具体操作如下:  11.2.1农户施肥情况的调查  11.2.1.1测土样点农户的调查与跟踪  每县汇总填写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评价统计表,选择100~200个农户,调查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准确度情况,见附件6。  11.2.1.2农户施肥调查  每县选择200个以上的农户,开展农户施肥调查,最好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户和常规施肥农户,调查内容见附件7。  11.2.2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评价方法  11.2.2.1测土配方施肥农户与常规施肥农户比较  从作物产量、效益方面进行评价。  11.2.2.2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前后的比较  从农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前后的产量、效益进行评价。  11.2.2.3测土配方施肥准确度的评价  从农户和作物两方面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准确度进行评价。  12实验室建设与质量控制  12.1实验室建设  12.1.1实验室布局  实验室使用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由样品处理室、样品保存室、天平室、电热室、分析室、浸提室、贮藏室、危险品贮藏室等组成。  样品干燥需要自然或强制通风,可安装远红外加热设备,但室温不宜超过40℃。样品研磨需要强制通风、除尘。  样品保存室用于存放样品和参比样,一般样品需保存3~6个月,肥料田间试验的基础土壤样品应长期保存。  贮藏室是化验室备用物品贮藏的场所,主要是备用的化学试剂和仪器设备、备件等,必须独立。  浸提室应配置空调,用于样品浸提、稀释、显色等。  分析室应配置空调,用于放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强排风)、火焰光度计(强排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酸度计等仪器及分析操作使用,仪器一般应配置计算机,用于数据自动采集。  危险品贮藏室最好设于大楼以外,主要存放少量易燃、易爆和剧毒危险品,必须有防渗、防爆、防盗设计。  浸提室、分析室等均需设上下水管线,配置防溅洒防护装置,如洗眼器、淋浴喷头等。  12.1.2环境  制定具体措施,①保证检测工作不受外部环境影响;②保证检测的废液、废水等有害物质对周围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③保证检测人员的身体健康。  12.1.3仪器  主要包括以下仪器设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凯氏定氮仪、酸度计、电导仪、超纯水器、样品粉碎机、振荡机、电热干燥箱、电子天平和计算机等。  12.1.4人员  应配备与检测任务相适应的技术人员。  12.2质量控制  12.2.1实验室环境条件的控制  一般可参考以下要求:  环境温度:15~35℃;  相对湿度:20~75%;  电源电压:220±11v,注意接地良好;  噪声:仪器室噪声&55db,工作间噪声&70db;  含尘量:&0.28毫克/立方米;  照度:(200~350)1x;  振动:天平室、仪器室应在4级以下,振动速度&0.20毫米/秒;  特殊仪器设备的使用,特殊样品试剂的存放和特殊分析项目的开展,应满足其各自规定的环境条件。  12.2.2人力资源的控制  按照计量认证的要求,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定期考核,确保人员素质。  12.2.3计量器具的控制  实验室计量器具主要有仪器设备、玻璃量器、标准物质等三类。  12.2.3.1仪器设备  应购买已获产品质量认证的专业厂家生产的产品。对检测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应制定周期校核、检定计划。属强制性检定的,应定期送法定机构检定;属非强制性检定但有检定规程的,一般也应定期送检或自检,但自检应建标并考核合格;属非强制性检定又无检定规程的或不属计量器具但对检测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应定期组织自校或验证。自检和验证常用的方法有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组织实验室间比对等。  12.2.3.2玻璃量器  应购置有《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的产品。玻璃量器应按周期进行检定,其中与标准溶液配制、标定有关的,定期送法定机构检定,其余的由本单位具有检定员资格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自检。  12.2.3.3标准物质  应购买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并授权生产,附有标准物质证书且在有效期内的产品。实验室的参比样品、工作标准溶液等应溯源到国家有证标准物质。  12.2.3.4参比样制备  12.2.3.4.1土样采集  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采集耕层土样,每类土样不低于1000公斤。样品采集要防止污染。  12.2.3.4.2样品制备  ①风干:将田间采集的土壤摊平,放在无污染的塑料薄膜上风干。剔除植物残体、砂砾石块等侵入体和新生体。干燥期间注意防尘,避免直接暴晒。②磨碎与过筛:用机械粉碎机制样,通过0.25毫米孔径筛。③混匀:把通过0.25毫米孔径筛的土壤样品全部置于无污染的搅拌器内(如混凝土搅拌机或bb肥混合器)搅拌,直到搅拌均匀为止,搅拌时间由土样数量和搅拌器性能而定。将混匀的样品全都分装到塑料瓶中(样重约1公斤),备用。④定值:按检测要求将一定量的样品分发至8个以上条件良好的实验室,同一项目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测试分析,结果经整理统计后,得到平均值和标准差。检测项目包括:有机质、ph、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中、微量元素等。  12.2.4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12.2.4.1标准溶液的校准  标准溶液分为元素标准溶液和标准滴定溶液两类。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配制、使用和保存。  12.2.4.2空白试验  空白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影响着方法的检测限和结果的精密度。影响空白值的主要因素有:纯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玻璃器皿的洁净度、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精密度、实验室的清洁度、分析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经验等等。空白试验一般平行测定的相对差值不应大于50%,同时,应通过大量的试验,逐步总结出各种空白值的合理范围。每个测试批次及重新配置药剂都要增加空白。  12.2.4.3精密度控制  精密度一般采用平行测定的允许差来控制。通常情况下,土壤样品需作10%~30%的平行。5个样品以下的,应增加为100%的平行。  平行测试结果符合规定的允许差,最终结果以其平均值报出,如果平行测试结果超过规定的允许差,需再加测一次,取符合规定允许差的测定值报出。如果多组平行测试结果超过规定的允许差,应考虑整批重作。  12.2.4.4准确度控制  准确度一般采用标准样品作为控制手段。通常情况下,每批样品或每50个样品加测标准样品一个,其测试结果与标准样品标准值的差值,应控制在标准偏差(s)范围内。  采用参比样品控制与标准样品控制一样,但首先要与标准样品校准或组织多个实验室进行定值。在土壤测试中,一般用标准样品控制微量分析,用参比样品控制常量分析。如果标准样品(或参比样品)测试结果超差,则应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检查,找出超差原因再重新工作。此外,加标回收试验也经常用作准确度的控制。  12.2.4.5干扰的消除或减弱  干扰对检测质量影响极大,应注意干扰的存在并设法排除。主要方法有:  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分离被测物质或除去干扰物质;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使试液中的干扰物转化为不干扰的形态;  加入络合剂掩蔽干扰离子;  采用有机溶剂的萃取及反萃取消除干扰;  采用标准加入法消除干扰;  采用其它分析方法避开干扰。  12.2.4.6其他措施  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除上述日常工作外,还需要由质量管理人员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重复性和复现性进行控制,对检测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12.2.4.6.1准确度控制  用标样作为密码样,每年至少考核1~2次;尽可能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实验室能力验证和考核。  12.2.4.6.2重复性控制  按不同类别随机抽取样品,制成双样同批抽查;随机抽取已检样,编成密码跨批抽查;同(跨)批抽查的样品数量应控制在样品总数的5%左右。  12.2.4.6.3复现性控制  室内互检:安排同一实验室不同人员进行双人比对;  室间外检:分送同一样品到不同实验室,接同一方法进行检测;  方法比对:对同一检测项目,选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方法进行比对。  12.2.4.6.4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  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是质量控制的辅助手段,其依据主要来源于有关专业知识,以土壤测试为例,其合理性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土壤背景值和土壤养分含量范围;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主要是土壤元素(养分含量)在不同海拔高度或不同剖面层次的分布规律;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与成土母质的关系;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土壤元素(养分含量)与利用状况的关系;  各检测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  检测结果的合理性判断,只能作为复验或外检的依据,而不能作为最终结果的判定依据。  12.2.5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是一种外部质量控制,可以发现系统误差和实验室间数据的可比性,可以评价实验室间的测试系统和分析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为能力验证,即由主管单位统一发放质控样品,统一编号,确定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各实验室按要求时间完成并报出结果,主管单位根据考核结果给出优秀、合格、不合格等能力验证结论。  13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与报告撰写  各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承担单位提交本区域年度数据库,包括田间试验数据库、农户调查数据库、土壤采样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肥料配方数据库、测土配方施肥效果评价数据库等,填写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情况汇总表,见附件8、附件9、附件10和附件11。同时撰写并提交本区域年度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种植业概况(来自县统计数据)、测土情况、田间试验情况、配方推荐情况、配方校验与示范结果、农民测土配方施肥反馈结果、测土配方施肥总体效果、经验与问题、改进办法。  14耕地地力评价  14.1资料准备  14.1.1图件资料(比例尺1∶5万)  地形图(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测绘的地形图)、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图(最新的土壤图、土壤养分图等)、土地利用现状图、农田水利分区图、行政区划图及其它相关图件。  14.1.2数据及文本资料  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资料,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统计资料,近三年种植面积、粮食单产与总产、肥料使用等统计资料,历年土壤、植物测试资料。  14.2技术准备  14.2.1确定耕地地力评价因子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见下表),选取耕地地力评价因子。选取的因子应对耕地地力有较大的影响,在评价区域内的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  表14-1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总集 ≥00积温& 质地气象≥100积温容重年降水量ph全年日照时数cec光能辅射总量有机质无霜期全氮干燥度有效磷立地条件经度速效钾纬度缓效钾海拔有效锌地貌类型有效硼地形部位有效钼坡度有效铜坡向有效硅成土母质有效锰土壤侵蚀类型有效铁土壤侵蚀程度有效硫林地覆盖率交换性钙地面破碎情况交换性镁地表岩石露头状况障碍因素障碍层类型地表砾石度障碍层出现位置田面坡度障碍层厚度剖面性状剖面构型耕层含盐量质地构型一米土层含盐量有效土层厚度盐化类型耕层厚度地下水矿化度腐殖层厚度土壤管理灌溉保证率田间持水量灌溉模数冬季地下水位抗旱能力潜水埋深排涝能力水型排涝模数&轮作制度梯田类型梯田熟化年限  14.2.2确定评价单元  用土地利用现状图(比例尺为1∶5万)、土壤图(比例尺为1∶5万)叠加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评价区域内的耕地面积要与政府发布的耕地面积一致。  14.3耕地地力评价  14.3.1评价单元赋值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空间分布图或属性数据库,将各评价因子数据赋值给评价单元。对点位分布图,采用插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栅格图,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矢量分布图(如土壤质地分布图),将其直接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属性提取,给评价单元赋值;对线形图(如等高线图),使用数字高程模型,形成坡度图、坡向图等,再与评价单元图叠加,通过加权统计给评价单元赋值。  14.3.2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采用特尔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  14.3.3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对定性数据采用特尔斐法直接给出相应的隶属度;对定量数据采用特尔斐法与隶属函数法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隶属函数,将各评价因子的值代入隶属函数,计算相应的隶属度。  14.3.4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采用累加法计算每个评价单元的综合地力指数。  ifi=∑(fi×ci)  ifi--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  fi--第i个评价因子的隶属度;  ci--第i个评价因子的组合权重。  14.3.5地力等级划分与成果图件输出  根据综合地力指数分布,采用累积曲线法或等距离法确定分级方案,划分地力等级,绘制耕地地力等级图。  14.3.6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依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归纳整理各级耕地地力要素主要指标,形成与粮食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地力等级,并将各等级耕地归入全国耕地地力等级体系。  14.3.7划分中低产田类型  依据《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ny/t310-1996),分析评价单元耕地土壤主导障碍因素,划分并确定中低产田类型、面积和主要分布区域。  15耕地地力评价数据汇总与报告撰写各级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承担单位提交本区域年度数据,包括农户调查数据库、采样地基本情况调查数据库、土壤采样数据库、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库等。同时撰写并提交本区域年度技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技术报告和评价成果报告。其中,评价成果报告分为耕地地力评价与改良利用报告、耕地地力评价与平衡施肥报告、耕地地力评价与种植业布局报告等。&附件1:测土配方施肥(作物名)田间试验结果汇总表  编号:&&&&&&&&&&&&&&&&&&&&&&&&&&&&&&&&&&&&&  地点:&&&&&&&&省&&&&&&&&&&&&&&地市&&&&&&&&&县&&&&&&&&&&&&&&(乡村农户地块名),邮编:&&&&&&&&&&&&&;东经:&&&&&&&&度&&&&分&&&&&&秒,北纬:&&&&&&度&&&&分&&&&&&秒;海拔&&&&&&&m  土名:&&&&&&&&&&&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地下水位通常&&&&&&&&&&&&&最高&&&&&&&&&&最低&&&&&&&m;灌溉能力&&&&&&&&&&&;障碍因素&&&&&&&&&&&&&;耕层厚度&&&&&&&&&cm  土体构型:&&&&&&&&&&&&&&&&&&&&&&&&&&&&&;地形部位及农田建设:&&&&&&&&&&&&&&&&&&&&&;侵蚀程度&&&&&&&&&&&;肥力等级&&&&&&&&&&
;代表面积&&&&&&&&&&&&&&&&&&&
&亩;取土时期  年 月 日  土壤测试结果*
有效微量元素(mgkg-1)
其他(mgkg-1)
cmol(+)kg-1
&  一、试验目的、原理和方法:  二、供试作物品种、名称及特征描述(田间生长期: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三、田间操作、天气及灾害情况
生长季降水量
年降水总量
≥10℃积温
℃  四、试验设计与结果
注:1、处理序号须与方案中的编号一致2、本次试验是否代表常年情况:
3、前季作物:&&&&名称:&&&
品种:&&&&&
产量:&&&&&施肥量(kg/亩):&&&&&
n:&& p2o5:&&&&
是否代表常年:&&&&
4、试验2水平处理的施肥量(kg/亩):&&&&&n:&&&&&&
p2o5:&&&&&k2o:&&&&
其它(注明元素及用量):&&&&&&&&&  填报单位:&&&&&&&&&&&&&&&&&&&&&邮编:&&&&&&&&&&&&&&&&&&&&电话:&&&&&&&&&&&&&&&&&&传真:&&&&&&&&&&&&&&&&&&&&&&&&&联系人:&&&&&&&&&&&&&&&&&&&&&&填报时间:&&&&&&&&&&&&&&&&&&  *土壤测试需注明具体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参照本规范),养分以单质表示。注意编号与附表3和附表9一致。附件2:
土壤采样标签(式样)  统一编号:(和农户调查表编号一致)&&&&&&&&&&&&&&&&&邮编:&&&&&&&&&&&&&&&&&&&  采样时间:  年 月 日 时  采样地点:&&&&&&&&&&&&&&&&省&&&&&&&&&&&地&&&&&&&&&&&&&&县&&&&&&&&&&&&&&&&&乡(镇)&&&&&&&&&&&&村&&&&&&&&&&&地块&&&&&&&&&&&&&&&农户名:&&&&&&&&&&&&&&&&&&&&  地块在村的(中部、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采样深度:①0~20cm ②&&&&&&&&&&&&&&&&cm(不是①的,在②填写)该土样由&&&&&&&&&&&&&&&&&&&&&点混合(规范要求15~20点)  经度: 度 分 秒 纬度: 度 分 秒  采样人:&&&&&&&&&&&&&&&&&&&&&&&&&&&&&&&&联系电话:&&&&&&&&&&&&&&&&&&&&&&&&&&&&&&附件3:
测土配方施肥采样地块基本情况调查表  统一编号:&&&&&&&&&&&&&&&&&调查组号:&&&&&&&&&&&&&&&&&&&&采样序号:&&&&&&&&&&&&&&&&&&&&&&&&&  采样目的:&&&&&&&&&&&采样日期:&&&&&&&&&&&&&&&&&上次采样日期:&&&&&&&&&&&&&&&&&&&&&&&&&&&
省(市)名称
地(市)名称
县(旗)名称
乡(镇)名称
距村距离(米)
纬度(度:分:秒)
经度(度:分:秒)
海拔高度(米)
地面坡度(度)
田面坡度(度)
通常地下水位(米)
最高地下水位(米)
最深地下水位(米)
常年降雨量(毫米)
常年有效积温(℃)
常年无霜期(天)
农田基础设施
典型种植制度
常年产量水平
(公斤/亩)
土壤质地(手测)
耕层厚度(厘米)
采样深度(厘米)
田块面积(亩)
代表面积(亩)
来年种植意向
采样调查单位
采样调查人
  说明:每一取样地块一张表。与附表7联合使用,编号一致。附件4:
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  农户姓名:&&&&&&&&&&&&&&&&&&&&&& &&&&&&&&&&&&&&&&&省&&&&&&&&&&&&&&&&地(市)&&&&&&&&&&&&&&&&&&&&&&&县&&&&&&&&&&&&&&&&&&&&&&&&乡(镇)&&&&&&&&&&&&&&&&村&&&&&&&&&&&&&&&&&&编号  地块面积:&&&&&&&&&&&&&&&&&亩 地块位置:&&&&&&&&&&&&&&&&&&&&&&&&&&&&&&距村距离:&&&&&&&&&&&&&&&&&&&&&&&&&&&&&&
土壤测试数据
养分水平评价
全氮(g/kg)
碱解氮(mg/kg)
有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有机质(g/kg)
有效铁(mg/kg)
有效锰(mg/kg)
有效铜(mg/kg)
有效锌(mg/kg)
有效硼(mg/kg)
有效钼(mg/kg)
交换性钙(mg/kg)
交换性镁(mg/kg)
有效硫(mg/kg)
有效硅(mg/kg)
目标产量(公斤/亩)
用量(公斤/亩)
推荐方案一
推荐方案二
   技术指导单位:&&&&&&&&&&&&&&&&联系方式:&&&&&&&&&&&&&&&&&&&&&&&&&&&&&&&&联系人:&&&&&&&&&&&&&&&&&&&&&&&&&&&&&&&日期:&&&&&&&&&&&&&&&&&&&&&&附件5:
测土配方施肥&&&&&&&(作物名)田间示范结果汇总表
  编号:&&&&&&&&&&&&&&&&&
  地点:&&&&&&&&&&&&&&&省&&&&&&&&&&&&&&&&&&地市&&&&&&&&&&&&&县&&&&&&&&&&&&&&&&&&&(乡村农户地块名),邮编:&&&&&&&&&&&&&&&&;东经:&&&&&&&&&&&&&&&度&&&&&&&&&&分&&&&&&&&&&&&&&秒,北纬:&&&&&&&&&&&&&度&&&&&&&&&&分&&&&&&&&&&&&&&秒;海拔&&&&&&&&&&&&&&m  土名:&&&&&&&&&&&&&&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地下水位通常&&&&&&&&&&&&&&&&最高&&&&&&&&&&&&&&&&最低&&&&&&&&&&&&&&&&&&&m;灌排能力&&&&&&&&&&&&&&&&&;障碍因素&&&&&&&&&&&&&&&&&&;耕层厚度&&&&&&&&&&&&&&&&cm  土体构型:&&&&&&&&&&&&&&&&&&&&&&&&;地形部位及农田建设:&&&&&&&&&&&&&&&&&&&&&;侵蚀程度&&&&&&&&&&&&&;肥力等级&&&&&&&&&&&&&&&;代表面积&&&&&&&&&&&&&&&亩;取土年月日&&&&&&&&&&&&&  土壤测试结果*
速效微量元素(mgkg-1)
其它(mgkg-1)
cmol(+)kg-1
   示范结果
化肥用量(kg/亩)
有机肥养分折纯(kg/亩)
降水量(mm)
灌溉(方/亩)
年月日--年月日
配方施肥区
农民常规区
空白处理区
   示范推荐方法:&&&&&&&&&&&&&&&&&&&&&&&&&&&&&&&&&&&&&&&,不正常情况及备注:&&&&&&&&&&&&&&&&&&&&&&&&&&&&&&&&&&&&&&&&&&&&&&&&&&&&&&&&&  填报单位:&&&&&&&&&&&&&&&&&&&&&&&&&&&&&&&&&&&&&&&&&&&&&&&&&邮编:&&&&&&&&&&&&&&&&&&电话:&&&&&&&&&&&&&&&&&&&&&&&&传真:&&&&&&&&&&&&&&&&&&&&&&&&联系人:&&&&&&&&&&&&&&&&&&&填报时间:&&&&&&&&&&&&&&&&&&&&&&  *土壤测试需注明具体测试方法(测试方法参照本规范),养分以单质表示。注意编号与附表3一致。附件6: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准确度评价统计表    年&&&&&&&&&&&&&&县&&&&&&&&&&&&&&作物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执行情况对比表
施氮量(公斤/亩)
施磷量(公斤/亩)
施钾量(公斤/亩)
差值(与推荐比)
     年&&&&&&&&县&&&&&&&&&&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执行效果对比表
施肥成本(元/亩)
产量(公斤/亩)
效益(元/亩)
配方施肥增加%
差值(与推荐比)
农户施肥情况调查表  统一编号:&&&&&&&&&&&&&&&&&&
施肥相关情况
生长期内降水总量
生长期内灌水总量
推荐施肥情况
是否推荐施肥
推荐单位性质
推荐单位名称
推荐肥料成本(元/亩)
化肥(kg/亩)
有机肥(kg/亩)
实际施肥总体情况
实际肥料成本(元/亩)
化肥(kg/亩)
有机肥(kg/亩)
实际施肥明细
养分含量情况(%)
实物量(kg/亩)
养分含量情况(%)
实物量(kg/亩)
养分含量情况(%)
实物量(kg/亩)
养分含量情况(%)
实物量(kg/亩)
  说明:每一季作物一张表,请填写齐全采样前一个年度的每季作物。农户调查点必须填写完“实际施肥明细”,其它点必须填写完“实际施肥总体情况”及以上部分。与附表3联合使用,编号一致。
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测试结果汇总表  编号&&&&&&&&&&&&&&&&&&&&&&&&&&&&&&&&&&&&&&,地点:&&&&&&&&&&&&&&&&&&&省&&&&&&&&&&&&&&&&&&&地市&&&&&&&&&&&&&&&&&&&&&&&&&&&县&&&&&&&&&&&&&&&&乡村&&&&&&&&&&&&&&&农户&&&&&&&&&&&&&&&地块名,邮编:&&&&&&&&&&&&&&&&&&&&
土壤水分(%)
cmol(+)kg-1
阳离子交换量
cmol(+)kg-1
水溶性盐总量
水溶性阴离子(gkg-1)
氧化还原电位
自然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
co32-+hco3-
交换性钙镁
中微量元素(mgkg-1)
  注意:编号与附表3、附表7一致。附件9:
测土配方施肥植物测试结果表  编号&&&&&&&&&&&&&&&&&&&&&&&&&&&&&,地点:&&&&&&&&&&&&&&&&&&省&&&&&&&&&&&&&&&&&&地市&&&&&&&&&&&&&&&&&县&&&&&&&&&&&&&&&&乡村&&&&&&&&&&&&&&&&&农户&&&&&&&&&&&&&&&地块名,邮编:&&&&&&&&&&&&&&&
  注意:编号与附表1一致。
&&&&&&&(省、县)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情况汇总表
总播种面积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
肥料田间效应试验
配方校正试验
土壤样品采集数量
大量元素测试
中、微量元素测试
发放配肥通知单
指导施肥面积
培训技术人员
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省、县)情况汇总表  &&&&&&&&&&&&&&&&&&年度&&&&&&&&&&&&&&&&&&省(区)&&&&&&&&&&&&&&&&&&&&&&&&&地(市)&&&&&&&&&&&&&&&&&县(市)
1、基本情况
用量(吨)
其中自产(吨)
粮食总产量
农作物播种面积
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土肥技术人员
化验室面积
注:肥料用量和自产量均指实物量
2、施肥情况
有机肥用量
化肥总用量
测土配方施肥
有机肥用量
化肥总用量
注:有机肥料用量指实物量,化肥用量指折纯量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氮钾复合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