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文章主旨中心和写作特点

伟大的悲剧
当前位置:>>>>>>>>>>>>>>
1.教学目标
⑴速读,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新课标认为:生活中人们阅读的常见形式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不出声,不指读,就可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而快速阅读就是一种高级的默读形式。
⑵写法,细心揣摩。认识了解作者撰写这篇传记文章的艺术手法,充分体味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面对这样一篇传记文学,我的教学出发点是学习了解作者在仅仅凭借探险者遗留的一些资料,作者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再现了这一段历史场景。所以,教学中重要的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篇文章,抓住课文重要信息,能够筛选概括提炼重点内容。
⑶体验,突出个性。培养正确的英雄观,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理解“悲剧”之中体现出来的“伟大”,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认识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使得历史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再现。
课前准备:南极资料。
2.教学实录
师:没有刺秦,荆轲不能为后世所赞誉;不走华容,曹操不可能成就一世枭雄;不是滑铁卢,拿破仑不会如此名垂青史……失败,是紧紧伴随英雄之路的,正因为有了失败,英雄们的身世才格外悲壮,声名才格外显赫,眼泪才格外动人。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场撼人心动的悲剧,见证这场悲剧中的伟大的英雄。(板书题目)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人、时、地、事”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生(1):我概括的是:1912年斯科特等5人在登上南极的返回途中遇难。
生(2):我概括的是:1912年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在征服南极途中败给了阿蒙森,返回途中遭遇不幸,5人全部遇难。
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或详细或简单,都能把握住这4个要素,“不幸”“遇难”这些词都很准确地传达出这最终是一出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在题目“悲剧”前加上“伟大的”这个词呢?同学们看能不能找到文中最经典的话语来诠释文章的题目。
生(3):我觉得应该是文章的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师:很好。大家找到了中心句,我们不妨把它分析一下:哪些地方照应了“悲剧”,哪些地方照应了“伟大”?
生(4):我认为“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照应了“悲剧”。
生(5):还有“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照应了“伟大”。
师:是的,斯科特他们最终失败了,但是世人却给了他们和胜利者一样无尚的光荣,设立南极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伟大,失败中的伟大。你认为他们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
生(6):我觉得他们虽然知道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经先到达南极,但他们并没有半路返回,放弃他们的终点,这就是“执着的伟大”。
生(7):斯科特要忠实地履行“作证”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觉得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师:设想他们不作证呢?是不是会对他们有利呢?
生(8):没有他们的作证,阿蒙特得不到世界的公认。
生(9):他们做一次伪证,他们的事业也许会走向巅峰。
师: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甚至都没有这样想过,这体现了他们身上的伟大之处是什么?
生(10):是伟大的诚实,值得我学习。
师: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好的,继续。
生(11):生命都不能保证了,威尔逊博士还在进行科学研究,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可见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这点伟大。
生(12):我认为他们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们不愿像懦夫一样死去,就像文中写到的“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生(13):他们不愿丢弃同伴。
师:是啊!面对死亡,如此的从容,坦然,多么悲壮,多么伟大的灵魂!
师:以此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14):老师早就告诉过我们:“莫以成败论英雄”。
生(15):伟大并不在于最终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勇敢地对待失败。
生(16):诚信的人才有权利被誉为英雄。
生(17):悲剧中的英雄更值得钦佩!
生(18):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献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师:非常精彩!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英雄、对伟大的认识。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只要我们执著、团结、坚毅、勇敢,敢于挑战,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时我们看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生命的华美与辉煌!
师: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文章给了我们感动,给了我们震撼。茨威格并没有亲临现场,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并展示了如此大的感染力呢?仅仅是凭借探险队员遗留下来的资料吗?单凭这显然不够。你能从课文中看出端倪吗?
生(19):文中多次提到斯科特的日记。很真实。
生(20):我觉得作者丰富的想象很重要。因为文中有很生动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英雄也是人,也有脆弱的一面。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能举个例子吗?
生(21):比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害怕回家。”这一句我感觉到他们的那种失望、沮丧。
师: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文中多次提到他们的悲观绝望的心理,这样是不是抹杀了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他们后悔了吗?
生(22):他们没有后悔过,也没有抱怨过。我觉得这样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们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英雄。
师:棒极了!你的回答非常精彩,为你鼓掌!(全班鼓掌)继续。
生(23):我认为为作者描写的南极的自然环境对表现“悲剧”很有效果。
师:自然环境的渲染对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
生(25):衬托出了人物的伟大。
生(26):我觉得最感动的是斯科特把“我的妻子”换成“我的遗孀”,这样的描写很细腻。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处吧!大家试着来找一找。
生(27):还有后面的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生(28):威尔逊博士在生命无保障的情况下,还拖着16公斤的珍重岩石样品这也是细节描写。
生(29):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向同伴要吗啡,这是不愿意拖大家的后腿,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大家的生。
师:那么,作者是不是很平静、很客观地来写这篇文章呢?
生(30):不是。文中有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直接表达他自己思想的评价语言。像文章的结尾。
师:非常有见地。你们的回答让我见识到了其实平凡中也孕育着英雄!
师:茨威格运用它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通过细节、环境、人物心理的生动描写,为遇难的探险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伟大的悲剧》既让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的精彩魅力,又让我们品尝到了精神的空前盛宴。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震撼与感动,更是灵魂的一次洗礼,相信我们会受益一生!
师:其实对于任何文章我们都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斯科特的探险行为,你还有什么问题可思考,可品味的呢?课下作为作业写一篇探讨性短文。(例如重复探险的意义;探险与冒险的区别;为探险而献身的价值等等)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3.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之前我翻阅了好多资料,发现许多教学策略无一例外的把教学的全部精力投注到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挖掘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上来了。固然,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德育教育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如果单纯的侧重这一方面,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不如说是一节政治课了。所以,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把教学重点回归到语言文字这一文本化的东西上来,设计出让学生去琢磨体会作者茨威格为什么没有亲临现场,却会写出如此让人动容动情的文章来。其实就是要学生去捕捉重要信息,联系所学经验,内化为对作者写法的认识和概括。虽然这样的文体对于他们的自身运用还有些遥远,尽管有些地方还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但是最起码让学生明确了写传记文学的基本技巧,从为学生打下全面的文学功底这一点上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很多地方可以品味,比如:为事业献身重要还是保全性命重要,中国不是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如:探险和冒险有什么区别;再比如,既然探险队员不愿丢弃同伴,拒绝给奥茨吗啡,但是为什么看着他走出帐篷,明知道他要选择死亡,却无人劝阻等等。但是我深知,如果一节课面面俱到地去讲,等于什么都没有讲。所以只好把这方面的探索布置为作业,期待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思想新发现。
教学这篇文章,有时真的感到困惑。我们需要学生速读,需要学生提取重要信息,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么长篇幅的文章如果不是充分地做好了预习工作的话,即便让我们来准确地整理也非易事,所以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方法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即可,没有要求他们全部例举。这是不是所谓的“浅尝辄止”?但是如果很细的来分析,恐怕时间不够,学生能力也会有所限制。
4.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很典型很成功的案例。目标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实录重点突出,照应目标,紧扣文本,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从师生的对话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体验了文章蕴含的思想美,而且明确了人物形象的美好、形象、感人是建立在作者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准确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塑造上;教学反思是对实录的解说和深化,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匠心。可以说,有了好的目标定位,有了对课文客观全面的理解,有了对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教师在发挥其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没有将更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特点体现不够明显。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上一篇】
【下一篇】作文点题教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作文点题教案
中​考​作​文​经​典​练​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写《伟大的悲剧》的一员做为《我心中的英雄》的作文_百度知道
写《伟大的悲剧》的一员做为《我心中的英雄》的作文
这是一道待解决的难题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
其他类似问题
伟大的悲剧的相关知识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伟大的悲剧读后感600字_作文网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600字
导读:看了《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后,我感悟到了许多,同时也理解了之前认为这“矛盾”的题目。“伟大.. 文章“”正文开始>>
看了《伟大的悲剧》这篇文章后,我感悟到了许多,同时也理解了之前认为这“矛盾”的题目。“伟大”是他们那吃苦耐劳,团结互助,坚持不懈不抱怨的精神。一路上有很多风险,他们却没有半途而废。当奥茨面临着死神的时候准备不拖累大家自己断命,让同伴们先走,可是同伴却没有答应,但是奥茨还是自己固执的走了。剩下的三个人知道没了希望,但是依旧靠着迷迷糊糊的撑着也没有放弃。慢慢的,死神要把他们带走的时候,没有抱怨,只是各自爬回睡袋里等待。“悲剧”说的是虽然他们精神可贵,但是天气恶劣,始终躲不过一劫,三人的死也让英国人民感到了巨大的痛苦。从这篇文章让我重新认识了胜利与失败。其实是这几位队员都胜利了,在这些可贵的精神中胜利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付出的足够,并且一心一意,无论结果怎么样你就是赢家。而如果在半途而废,在结果和精神上就都输了。生活正如此,那些靠关系进入好高中的人看上去他是有了好的一步,但是始终是失败者。还记得小学运动会的时候跑一千五百米,每个班有四位同学参加,我们班有一位同学跑到一千米的时候忽然摔倒了,其他班的队员也只是看了一眼就继续跑了,我们班剩下的三个人飞快的跑了过去把他扶了出场,他说他没有事情还想上来,我们都不同意,于是三个人又跑了起来。那一次我们没有的名次,但是校长把我们班评为了文明班级和团结班级。现在看来肯定是坚持与团结感动了校长吧。生活中的我不是很喜欢干活,做什么有些时候喜欢半途而废,有时妈妈就让我去扔个垃圾我都不愿意。小时候学画画学了三年不学了,围棋也渐渐的失去了兴趣。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想变成一个能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的人!
:作文《》到此结束,欢迎浏览下一篇作文《》
Copyright & . 豫ICP备号-3 All Rights Reserved.您的位置: &
《伟大的悲剧》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16:36:16 来源:智康教育
  议论文写作
  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议论文以及它的三要素,也学习了三要素如何使用,那么写一篇议论文应该如何审题、如何安排篇章结构呢,今天我们着重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基本立意
  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
  例1: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提炼观点。
  ①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②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③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④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⑤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⑥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观点: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一个材料,其叙述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具有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个叙述对象体现了整个材料的主要倾向,哪个叙述对象没有体现主要倾向。体现主要倾向的就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反之,就是次要对象。把握了这个倾向,材料的立意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例2:就下面短文的寓意,自选角度,提炼观点。
  ①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②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③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④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⑤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观点:
  三、用由果寻因法或对比法确定材料的主旨,提炼观点
  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会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确立正确的立意。同样,有些材料是具有对照性的,如果我们在由果寻因的基础上,又根据材料的对比性特征,全面分析材料,就会对材料作出更加全面正确的分析,也就避免了片面性。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实验人员先把一个油锅加热,然后把一只青蛙扔进油锅。在这生死存亡关头,这只青蛙反应相当敏捷,它双腿一蹬,一跃而起,竟跳出油锅,安然逃生。
  隔了半小时,实验人员又架起一只锅,注入满满的清水,然后把那只青蛙扔进锅里。这一回,那只青蛙游得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实验人员则悄悄在锅下面加热。青蛙并不在意,仍然一副优哉游哉的样子。等到水不断升温,青蛙终于感到难以忍受,但它却再也没有那一跃而起的力量,只得葬身锅底。
  分析:
  观点:
  四、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
  一个材料,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很可能会提炼出几个论点,但必须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去写。因为这个基本论点或立意最能全面概括或体现整个材料的主旨或倾向,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是找到了最佳角度,才能切合题意,不至于偏离主旨。
  例4:根据下列材料,提炼观点。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分析:
  小试牛刀
  【审题练习一】
  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出一篇文章。
  一个小老鼠从一间房子里爬出来,看到高悬在空中、放射着万丈光芒的太阳,它禁不住说:&太阳公公,你真是太伟大了!&太阳说:&呆会儿乌云姐姐出来,你就看不见我了。&一会儿,乌云出来了,遮住了太阳。
  小老鼠又对乌云说:&乌云姐姐,你真是太伟大了,连太阳都被你遮住了。&乌云却说:&风姑娘一来,你就明白谁最伟大了。&一阵狂风吹过,云消雾散,一片晴空。
  小老鼠情不自禁道:&风姑娘,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了!&风姑娘有些悲伤地说:&你看前面那堵墙,我都吹不过呀!&
  小老鼠爬到墙边,十分景仰地说:&墙大哥,你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了。&
  墙皱皱眉,十分悲伤地说:&你自己才是最伟大的呀,你看,我马上就要倒了,就是因为你的兄弟在我下面钻了好多的洞啊!&
  果真,墙摇摇欲坠,墙脚上跑出一只只的小老鼠。
  要求: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观点:
  议论文的结构顺序一般要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进行。即&提出问题DD分析问题DD解决问题&,亦即&引论DD本论DD结论&。
  提纲如下:
  第一部分:引论DD提出问题。也叫绪论,作用是引出论点,即把文章欲阐述的主张、看法、观点直接提出或一步步的&引&出来。(提出论点或论题)
  第二部分:本论DD分析问题。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分析归纳功夫及多种论证方法,证明论点正确、可以成立的过程,这是全文的主体。(就论点展开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结论DD解决问题。全文的总结、引申和开掘。(总结全文,提出解决的办法)
  注意哦:论证结构没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根据论证的需要,可以在保持基本结构的前提下,采用不同论证结构。
  那么要完成这几个步骤 运用什么形式呢?
  一是横式结构。就全文而言,是非常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开头引出观点,结尾总结照应,而中间(主体)部分则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分论点支撑,即从几个方面(或几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来证明作者在文中所要阐明的观点。这里要说明的是主体部分用来论述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它们是并列的关系,中间没有主次之分。所以,这种横式结构,我们又通俗地称它为并列式结构。
  譬如,我们以&幸福&为话题作文,如果以横式结构来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可用&幸福在哪里?&的设问开头;主体部分则从&幸福在劳动者的汗水里&、&幸福在有志者的追求里&、&幸福在无私者的奉献里&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最后以&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在我们的手中&来作结。由此看来,以横式结构行文,全文的层次显得非常清晰。
  【例文一】
  论 专 注
  世人尽知&水滴石穿&,皆有感于水的恒心,并有得于恒心的结果。其实,专注才是水滴使石穿的主要原因。(总说,提出论点)
  专注使人凝聚力量。汹涌的激流使石头变得光滑,而滴水却穿石而过。这不仅仅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更是力量凝聚使然。NBA著名球星罗德曼几乎每场比赛都得不到多少分,可是他抢篮板的技术在NBA首屈一指;&棋圣&聂卫平不会买菜烧饭,可他的棋艺无与伦比;现在,还有谁认为爱迪生蹲在鸡窝里孵小鸡仅仅是愚蠢的表现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专注是成功者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专注,才能使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集中所有的精力和物力,并使之作用于特定的目标,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特殊效果。压强的大小不仅与压力成正比,也与作用面积成反比。自然界的真理同样阐明了专注的效果。(分论点一)
  专注方能见微。纵观历史,有多少科学家们与真理擦肩而过,难道他们都没有恒心吗?他们并不缺少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与追求,他们的付出也许并不比居里夫人、杨振宁少。有时候,真理与谬误的表象相差无几,然而只有专注者才能见其微而知其著。(分论点二)
  专注带来恒心。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专注的时候,才能感觉事物的变化和多样,从而引起探索和研究的兴趣。而一时的兴趣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仅是昙花一现,只有专注于兴趣,才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毅力。专注使人在失败面前不仅不气馁,而且激发出再次努力和创新的勇气和灵感,最终触到真理的橄榄枝。(分论点三)
  专注是力量的发动机,是真理的显微镜,是成功的助推器。专注使人产生美的灵感,激发美的追求,创造美的事物。因为专注,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精彩;拥有专注,我们创造更精彩的世界。(总结全文)
  二是纵式结构。
  如果说横式结构的主体部分由几个并列的分论点支撑,那纵式结构主体部分在展开事理论述时,则是逐层深入的。很虽然它不是并列推进,而是层层递进。在论述时,我们既可以按事理的性质,由表及里地展开;也可以按事理的范围,由小到大地展开;还可以按事理的发展,由浅入深地展开。
  比如针对学生的&浪费&现象,我们既要跟他们谈谈经济问题,也就是要&算算账&,让他们明白&积小成多&的道理;更要跟他们说说性质问题,一旦&浪费&成习,极易形成&奢侈&的作风,那后果就严重了。这样的分析,很显然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逻辑进行的。由此可见,采用纵式结构行文,事理层次清楚,文章的逻辑性强。
  【例文二】
  成功的秘诀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大自然用水滴石穿这个简单的现象告诉我们: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向和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总说,提出论点)
  首先,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水能滴穿坚硬的石头,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水在地球的重力作用下不会偏离方向。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不会有穿石这个结果。海浪不停地冲击着岩石,但因为每次冲击的方向都不一样,所以没有穿透岩石。居里夫人如果不相信她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她也不可能发现镭。没有按正确的方向努力,无异于缘木求鱼。没有正确的努力方向,也就是南辕北辙,不会到达目的地。所以,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把握正确的方向。
  把握正确的方向不是机械的死守一点,还应该审时度世,及时修正。例如行军打仗更不能僵化死守,否则会吃败仗,甚至全军覆没。因为在千变万化的时局中没有把握正确的方向。(第一层面,即分论点一: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
  有了正确的方向,还需要不懈地努力。一滴水对石头的冲击力微乎其微,但水不停地滴在石头上,石头终于被滴穿了。这个过程到底经历了多长的时间,是十年还是百年甚至是千年,也许并没有人知道,而这也是穿石的原因之一。水滴保持了正确的方向,但如果不能持续下去,也绝无可能成功。爱迪生为了找寻合适的灯丝材料&钨,试验了近三千种材料才发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许多人虽然努力的方向正确,但却和成功失之交臂,原因也是没有持之以恒。(第二层面,即分论点二:有了正确的方向,还需要不懈地努力)
  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到镭的发现,电灯的发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科技发明、社会变革成功的例子不计其数。我们可以发现成功的共同点,那就是正确的方向和不懈地努力。只有具备了这两个要素,才能成功,缺一不可。
  当今的社会瞬息万变,诱惑众多,歧途甚多。把握正确的方向是困难的事情,持之以恒也是艰难的过程。但惟有这样,我们才可成功,甚至才可生存。
  牛刀小试
  大家讨论: 以《说&思&》作文题目为例,如何来安排作文结构,请列写作提纲。
  说&思&:
  ⑴、&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
  ⑵、&勤思&的重要(为什么)
  ⑶、还要&善思&(怎么样)
  三、集腋成裘(
  议论文写作就是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周密地论述自己的观点,所以在写作之前,同学们就应该在头脑当中进行全面的逻辑分析,使你的观点可论述强,能够根据你所掌握的论据和你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
  四、温故知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伟大的悲剧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