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成都附近旅游景点的景点有什么?

热点推荐:
纽约旅游-纽约景点
目的地: 快速访问:
帝国大厦&&&&&& 帝国大厦耸立于曼哈顿(Manhattan)市区,高达443米,在上面可以日夜像“金刚”(King Kong)一样环视四周的地平线的美景。天气晴朗时,游客可以从102层观景台和86层观景台外步行道眺望五个州。
&&&&&& 帝国大厦在世界贸易中心兴建之前,一直是市最高的建筑,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全球最高的建筑。在它兴建之前克莱斯勒大厦是全球最高的建筑。目前它是第二高的建筑,排在的西爾斯大樓之后。帝国大厦原本共381米,20世纪50年代安装的天线使它的高度上升至443.5米。
&&&&&& 根据估算,建造帝国大厦的材料约有330000吨。大厦总共拥有6500个窗户、73部电梯,从底层步行至顶层须经过1860级台阶。它的总建筑面积为204385平方米。
华尔街&&&&&& 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不过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街道狭窄而短,从百老汇到东河仅有7个街段。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墙,从东河(the East River)一直筑到哈德逊河(the Hudson River),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然而,它却以“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
&&&&&& 摩根(Morgan)财阀、洛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著名的证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这里。
&&&&&& 荷兰统治时,在这里筑过一道防卫墙。人赶走荷兰人后,拆墙建街,因而得名。 这里是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公司的总部以及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财团开设的银行、保险、铁路、航运、采矿、制造业等大公司的总管理处,成为和世界的金融、证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华尔街作为垄断资本的代名词。
&&&&&& 垄断资本从这里支配着的政治、经济。华尔街成了垄断资本,金融和投资高度集中的象征。在其东北角矗立着古老国库的分库大楼(现为陈列馆),是在发表就职演说的地点修建起来的。
&&&&&& 我去过两次华尔街,第一次是以游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时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进华尔街地铁站,连铁道上都满是积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慢慢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
&&&&&& 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这条街又短又窄,街口设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进行翻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积水。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如临大敌地站在证券交易所门前,他们的头顶是一幅巨大的国旗。除此之外,这条街上的人似乎都是游客,从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就看的出来。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反而贴着咖啡馆和健身俱乐部的广告。除了德意志银行,我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投资银行的名字,更不用说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了。
&&&&&& 总而言之,现在的华尔街只是一个旅游胜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荒废的商业区,几栋陈旧的摩天大楼,以及许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馆。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所以华尔街的旅游价值也残存无几了。后来又去一次华尔街,这次不是去观光,而是到三位一体教堂听牧师讲道。这个教堂的建筑非常独特,一砖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外面的花园里还有著名的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墓。几步之外就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不息的经过,反而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据说,在华尔街还没有沦落为旅游胜地的时候,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这里做祷告,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绞杀中去。
&&&&&& 早在二十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旧“华尔街”了。&&&&&&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华尔街。
第五大道&&&&&& 第五大道是曼哈顿区的中央大街,道路两旁是玻璃幕墙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
&&&&&& 西装革履的男士和身穿时装的女士,拿着公文包,进出高楼大厦,呈现出一幅高雅、时尚的现代生活图景。
&&&&&& 它是“最高品质与品位”的代名词,而它的尊崇与华贵源自19世纪初富有的人将住宅选在了当时还只是一条乡间小道的最南端,今天它已经是的商业中心、居住中心、文化中心、购物中心和旅游中心。
&&&&&& 很少有街道能像第五大道那样可以包揽那么多家货品齐全、受人喜爱的商店。这些商店很多都拥有多家分店并享誉世界。可以想到的名店几乎都可以在这条大街上找到,可以想到的商品也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 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成为第五大道的特点,品牌的运作成为寸土寸金的第五大道的突出特点。
&&&&&& 且伊丽莎白o雅顿公司第五大道香水的出品,更是以曼哈顿的摩天大楼为瓶侧线条,据说其淡淡花香恰到好处地表达女性自信、现代以及智慧、知性、优雅的一面,诠释了第五大道的优雅、华丽、品味、时尚及活力,令香水狂有一种想把她喝下去的冲动。
&&&&&& 如此100多年来,第五大道一直站在成功的峰顶,人们也没理由怀疑第五大街不能再继续保持100年的成功。
百老汇&&&&&& 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指市中以巴特里公园为起点,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全长25公里的一条长街。百老汇大街两旁分布着几十家剧院,在百老汇大街44街至53街的剧院称为内百老汇,而百老汇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剧院则称为外百老汇,内百老汇上演的是经典的、热门的、商业化的剧目,外百老汇演出的是一些实验性的、还没有名气的、低成本的剧目,但这种区分在近年来也越来越淡化,于是又出现了“外外百老汇”,其观点当然也就更新颖更先锋了。
&&&&&& 百老汇是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其中段一直是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戏剧活动的同义语。世界上还没有一条街道像百老汇大道(Broadway)那样使人充满幻想。而今百老汇大道是现代歌舞艺术、娱乐业的代名词。每年,都有几百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欣赏百老汇的歌舞剧。 百老汇大道英文直译为“宽街”。这条大道早在1811年市进行城市规划之前就已存在,其中心地带是在第42街“时报广场”附近,周围云集了几十家剧院。
&&&&&& 百老汇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19 世纪初。当时的百老汇大道就已经成为戏剧艺术的活动中心。建立于公元 1810 年的 Park Theater 是现今百老汇剧院的始祖, 第二间剧院 The Broadway 在 1821 才出现于百老汇大道 (Broadway) 上。百老汇在这期间的戏剧风格受到当时欧洲风格 (Victorian Style) 的影响极大。 伴随着移民潮及多样文化的冲击,属于本土的剧作家及演员才在这种意识刺激下出现,由于大部分的剧目都是改编自小说或文学品,由于著作翻印再版或改编剧目的纷争不断,第一条关于著作权法的条文于 1856 出现。
&&&&&&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World War I) 的结束,百老汇剧院文化于 1920s 年代开始迅速蓬勃发展,20年代末,是百老汇艺术的鼎盛时期,1925年这里的剧院达到80家至多。但这种好景却被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而划上号。&&&&&& 随着历史文化再次演进变迁,现今的 Broadway 不仅是一条贯穿曼哈顿岛 (Manhattan) 南北向的马路,更是剧院或是欣赏戏剧的代名词。
&&&&&& “百老汇”实际上有三个含义:第一个概念是地理概念,指市时代广场附近12个街区以内的36家剧院;第二层含义是在百老汇地区进行的演出;第三层含义是整个百老汇这个产业,这样的产业也包括在市以外的地区,主要以演出百老汇剧目为主的这些剧院。 总的来说,百老汇是西方戏剧行业的一个巅峰代表,在戏剧和剧场这个行业代表着最高级别的艺术成就和商业成就。
&&&&&& 目前所指的“百老汇区” 是指延着百老汇大道 (Braodway) 从位在曼哈顿西 41 街 (West 41st Street) 的 Nederlander Theater 剧院往北至西 53 街 (West 53rd Street) 的 Broadway Theater 剧院, 而真正位在百老汇大道上的剧院只有 Marquis、 Palace、 Winter Garden 跟 Broadway 这 4 家剧院。 其实沿著百老汇区周围林立的剧院也都归在百老汇区。
联合国大楼&&&&&& 著名的现代建筑。联合国1945年成立于,应国会邀请,决定将总部设在。
&&&&&& 1946年选址时,J.小洛克菲勒出资购买曼哈顿岛东河岸边大片街区相赠,经联合国大会决议接受,遂定址。1947年成立由国际知名建筑师(包括中国梁思成教授)组成的设计委员会,设计总负责人为建筑师W.K.哈里森。
&&&&&& 大厦1947年动工,1953年建成(联合国总部大厦,早期板式高层建筑,年建,W.K.哈里森等设计)。 大厦占地7.2公顷。居中为大会堂,供联合国大会使用。设计时,会员国不多,按远期会员国80个和每会员国代表5人、顾问5人考虑,并加设特别观察员席和贵宾席300个,记者席320个,听众席1000个。
&&&&&& 大厅内墙为曲面,屋顶为悬索结构,上覆穹顶。南面为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楼,是早期板式高层建筑之一,也是最早采用玻璃幕墙的建筑。
&&&&&& 前后立面都采用铝合金框格的暗绿色吸热玻璃幕墙,钢框架挑出90厘米;两端山墙用白石贴面。大楼体形简洁,色彩明快,质感对比强烈。东河沿岸为一组五层会议楼建筑,分设各理事会大厅。临42号街的旧建筑曾作为联合国图书馆,1961年拆除重建。
&&&&&& 的历史系由曼哈顿产生,而现代世界史则与联合国密切相关。自第42街起直到第48街上,在广达18英亩的地基上,就兴建着著名的联合国大厦。联合国容许观光客依到达先后次序入内参观会议情形。
&&&&&& 会议大楼里有安全理事会会议厅、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会议厅。观光客可以在大楼的邮局里买到联合国邮票,在大楼利邮寄。大楼里有餐馆以及出售各国商品的商店和工艺礼品店。大楼里的玫瑰花园占地18英亩,在那儿能鸟瞰伊斯特河的风光。
&&&&&&& 联合国大楼里有代表就餐的餐厅,观光者可以在那里吃早餐,偶尔还会与联合国秘书长相邻。&&&&&&& 联合国大楼是一组建筑师花了六年时间设计出来的,1963年竣工。大楼不仅仅是各国首脑和显赫人物聚集的地方,凡是持有票的游客都可以参观,领票是根据先到先拿的原则,不收费。
自由女神像&&&&&& 是在1876年赠送给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原来计划送给的,因为神像是女性被拒绝,后转送给成为市甚至全的标志。
&&&&&& 著名雕塑家巴托尔迪历时10年艰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设计来源于雕塑家的母亲,而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则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
&&&&&& 自由女神穿着古风格的服装,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捧着刻有日的《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她象征着自由、挣脱暴政的约束。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雕像锻铁的内部结构是由后来建造了埃菲尔铁塔的居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它在日落成并揭幕。
&&&&&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现在的底座是一个移民史博物馆。
&&&&&& 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
中央车站&&&&&& 大中央车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又译为大广场车站、大中央火车总站,通常惯称为中央车站)为大都会北方铁路、地铁7号线、莱辛顿大道线(4号线、5号线、6号线)及S线交会的地下化铁路车站。该站与车站同为大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最繁忙、最著名的铁路车站之一。
&&&&&& 大中央车站位于市曼哈顿中城,42街与公园大道路口。如果按月台的数量来说,大中央车站是世界上最大的车站,它拥有44个等车台和67条铁轨。车站的地下部份有2层,地下一楼有41条铁轨,第2层则有26条铁轨。
&&&&&& 中央大厅位于车站的正中央。大多时候这里都挤满了人。在9.11事件后,国旗就挂在了中央大厅上。食品区(食品大厅)位于中央大厅的下面。这里有很多高级餐馆和速食店,包括了世界著名的Oyster Bar饭店。大厅可以直接通到底层铁轨。这两层是由楼梯,电梯和升降机连接起来的。
&&&&&& 大中央车站位於公园大道和42街的路口,由于其腹地位於市最繁忙的中城区,再加上转乘火车、地铁的乘客众多,故为最大、最繁忙的火车站,也是全世界旅运量最大的车站之一。&&&&&& 大中央车站系由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出资建造,於1913年正式启用,并取代了之前的旧站(於1871年由老范德比尔特所建)。自车站落成後,车站附近的公园大道上如雨後春笋般出现了许多饭店、办公大楼及豪宅,也因此使这裏成为全曼哈顿岛地价最高的地区。
&&&&&& 1963年,庞大的泛美大厦(The Pan Am Building,现为大都会人寿大厦)於大中央车站北边建成,由於其落成破坏了大中央车站附近的景致,引来抗议声浪,但麻烦还没结束,1968年,宾州中央铁路公司曾计画拆除大中央车站42街的一部分候车室,以兴建办公大楼,但由於当时第一夫人贾桂琳·甘乃迪的强烈反对,大中央车站才逃过被改建的命运。1983年,大中央车站被列入国家历史文物保护名册。1992年,大中央车站开始进行全面整修的工作,以应付日趋增长的通勤人潮。
布鲁克林大桥&&&&&& 的布鲁克林大桥横跨东河,连接着布鲁克林区和曼哈顿岛,日正式交付使用。大桥全长1834米,桥身由上万根钢索吊离水面41米,是当年世界上最长的悬索桥,也是世界上首次以钢材建造的大桥,落成时被认为是继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后的第八大奇迹,被誉为工业革命时代全世界七个划时代的建筑工程奇迹之一。
&&&&&& 在这座大桥庆祝百年华诞的时候,曾发行1枚20美分面值的邮票来纪念,展现了大桥的雄姿和风采。近代诗人哈特·克雷恩还专门为它写过一首长诗,诗名就叫《桥》。
&&&&&& 桥梁的设计师是约翰·罗布林,他带着在学到的桥梁技术来到创业。1869年,他的建造布鲁克林大桥的计划力排众议,得到了批准,而他自己却在一次河边勘察时因事故去世。他的32岁的儿子随即被任命为建桥总工程师,但因采用气压沉箱法建桥墩,潜人深水过久而患了潜水病,只能靠他的妻子艾米莉到工地指挥。
&&&&&& 从1869年开工,到1883年竣工,前后长达14年,投入了2500万美元的资金,而此桥的工程期间中,除了约翰·A·罗夫林以外,还有20名建筑工人丧命(桥塔上面的标志板是为了悼念他们而附设的),终于建成了这一座世界桥梁史上的丰碑。建成时,桥墩高达87米,是当时最高建筑物之一。那时候的三大市标就是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和布鲁克林大桥。
&&&&&& 布鲁克林大桥是日下午二时启用通行的(女皇诞辰日),开幕时,每辆汽车收费美金五仙。如今,每天从桥上经过的车辆约十四万辆,单车千多架,行人两千名。日落的时候,从布鲁克林沿着木道步行,可以观赏曼哈顿的高层建筑及美丽的街景,可说是旅游的最亮点。每年7月4号独立纪念日在此放烟火。&&&&&& 乘车路线:乘地铁4、5、6线在Brooklyn站下车,也可乘A、C线在HighSt.BrooklynBridge站下车。
中央公园&&&&&& 中央公园(Central Park)不只是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1850年新闻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在《邮报》上进行公园建设运动之后,1856年Frederick Law Olmsted和Calbert Vaux两位庭院设计师建成了此公园。
&&&&&& 中央公园坐落在摩天大楼送礼的曼哈顿正中,占地843英亩,是个最大的都市公园,也是第一个完全以园林学为设计准则建立的公园。
&&&&&& 中央公园以第59大街(59th St.)、第110大街(110th St.)、5路(5th Ave.)、中央公园西部路(Central Park West)围绕着,里面设施浅绿色亩草地、树木郁郁的小森林、庭院、溜冰场、回转木马、露天剧场、两座小动物园,可以泛舟水面的湖、网球场、运动场、美术馆等等。
&&&&&& 公园里有一座称为草莓园的(Strawberry Fields)公园是纪念约翰·列南的和平公园,由此可见从世界各地来的各种花卉。中央公园经常可以在电影以及电视剧看见,如电影《爱情故事(Love Story)》等。
&&&&&& 号称“后花园”的中央公园,面积广达 843 英亩,是一块完全人造的自然景观,每天有数以千计的市民与游客在此从事各项活动, 1857 年市的决策者即将这座城市预留了公众使用的绿地,为忙碌紧张的生活提供一个悠闲的场所,公园四季皆美,春天嫣红嫩绿、夏天阳光璀璨、秋天枫红似火、冬天银白萧索。
&&&&&& 中央公园动物园 (Center Park Zoo) &&&&&& 地址:入口处在第五大道与 64 街口&&&&&& 开放时间: 4 月至 10 月,星期一至五 10:00-17:00 ,&&&&&& 周末 10:30-17:30 ; 11 月至 3 月, 10:00-16:30 &&&&&& 门票:5 美金 &
时报广场&&&&&& 时代广场为时报广场的错误翻译,Times square应为时报广场。这里的“Times”是时报的名字,中国人翻译时没有查证,就按自己理解翻译成了“时代广场”
&&&&&& 时报广场(Times Square),原名“朗埃克广场”(Longacre Square),又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常误译为“时代广场”。时报广场得名于《时报》早期在此设立的总部大楼,是市曼哈顿的一块街区,中心位于西42街与百老汇大道交会处,东西向分别至第六大道与第九大道、南北向分别至西39街与西52街 ,构成曼哈顿中城商业区的西部。这是剧院最密集的区域,1920年开始时报广场五光十色的年代,以时代广场大厦为中心,附近聚集了近40家商场和剧院,是繁盛的娱乐及购物中心。
&&&&&& 1883年大都会歌剧院迁移至百老汇与40街口,带动了剧院与餐厅的蓬勃发展,1920年电影艺术的崛起更为此地画上一片彩虹荣景,然于1929年证券市场崩溃后跌入低迷的深渊,直至80年代,百老汇的风华才逐渐恢复,现在,这块三角地区已再度成为娱乐事业的聚光焦点。
&&&&&& 《时报》发行人阿道夫·奥克斯将该报的总部迁到第四十二街,当时称为朗埃克广场上的一座新建大楼里,之前这里是马商、铁匠、马厩的集散地,当然不乏鸡鸣狗盗之辈横行。奥克斯成功游说了时任市长的乔治·麦克莱伦(George B. McClellan, Jr.)在当地设立地铁站,并在日将朗埃克广场正式更名为时报广场。仅仅三星期后,第46街与百老汇交界的一间银行的外墙,就出现了广场上第一张广告。
&&&&&& 时报广场的名称是因为举足轻重的《时报》(New York Times)而命名。之前,这里称为朗埃克广场 ,是马商、铁匠、马厩的集散地,当然不乏鸡鸣狗盗之辈横行,20世纪初,在歌舞剧盛行的带动下,百老汇一时冠盖云集。
&&&&&& 自1913年起,《时报》不再于时报广场上的大楼办公,但其总部仍然在该区内。那座大楼一度被称为联合化工大楼,现在称为时报广场一座,更成为每年最后一天降球仪式的地点。降球仪式始于日,自此以后时报广场更成为市庆祝新年时的主要地点。当晚数以十万计的人群都会聚集观看由Waterford Crystal出品的水晶球从高处降到地面,象征新一年的开始。这取代了之前(1904年到1906年)市政府以安全为由而取缔的大型烟火汇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时灯光管制,仪式被暂时简化为一分钟静默,随即播放教堂钟声的录音。
&&&&&& 时报广场快速发展成为聚集剧院、音乐厅、以及特色酒店的文化集中地。随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来临,广场气氛出现转变。时报广场充斥着色情表演场所、通宵放映性爱映画的电影院、以及售卖廉价旅游纪念品的商店。传媒人达蒙·鲁尼恩(Damon Runyon)所著的故事集《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反映了这时的转变。以后的数十年内,时报广场被很多人视为危险的地带。时报广场继而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成为市危险与败坏的象征。有很多题材黑暗而具影响力的电影,如《午夜牛郎》和《计程车司机》等,其中不少情节都在时报广场取景。而区内的不良电影院放映低级电影,更是等闲之事。
&&&&&& 1904年12月,《时报》选在除夕当天迁入该广场的新大楼,并在午夜施放烟火庆祝,人们第一次在时代广场上举办了新年狂坎活动。缤纷的烟花照亮了的迎新夜,世上最著名的辞旧迎新狂欢就此延生,并年年相袭直至现今。&&&&&& 日,“时报广场”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在百年大庆的开幕式上,亿万富翁市长彭博曾自豪地说“当你同国内或世界上任何人谈起什么是的时候,你可以说百老汇和时报广场就是。”&&&&&& 无论白天和黑夜,你都可以被那些巨幅的电子广告牌招引,随着平均每天约七万人次的高密度人流,插足摩肩进入这块三角地,感受那疯狂膨胀到无限的缤纷世界。跻身广场,涌动的是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流;展示的是一个没有舞台的舞台,没有导演但比导演出的还要绚丽的世界时装模特秀。这里又同是百老汇剧院集聚的中心地。无数演员都以能在百老汇剧场一展演技为荣。间或,一种专供游人游玩的三向轮的脚踏车,载着疯狂吆喝着的时尚红男绿女从街头呼啸而过。抬望眼,夹街的高楼,无数巨幅电子广告牌24小时不停息地、以数秒钟的速度变换着艺术精致的广告短片。似乎是华尔街老板们着意借这块三角地在疯狂而又极富艺术地张扬他们的豪富。那半园柱型的NASDAQ巨幅广告,不停地变幻着黑蓝红的冷热面孔。又似乎在告示着这世界金融中心的股市莫测风云。广告的商业金融气息与高科技艺术手段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它的功能已经超出了诱人掏出腰包的本意,又已成为艺术精品制作大师在这里频频竞秀、一争高下、不断推陈出新的舞台。
公共图书馆&&&&&& 19世纪末,市只有两座对外开放的图书馆:由阿斯特遗赠40万美元建造的阿斯特图书馆,1849年正式开放;由藏书家莱努克斯建造的莱努克斯图书馆,1880年开放。
&&&&&& 1886年,蒂尔登遗赠240万美元,遗嘱要求在建造一座图书馆,他的遗嘱执行人比格娄律师建议和阿斯特图书馆、莱努克斯图书馆合并,成立一个“蒂尔登、阿斯特、莱努克斯基金会”,基金会于日成立。1901年卡内基也捐赠了520万美元,并且合并了巡回图书馆。市政府承担了维护和运转费用,因此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和私人慈善机构共同合组的,典型方式运营的图书馆。&&&&
&&&&&&&&&&& 公共图书馆主馆,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40街和42街之间,日落成,第二天开放,门前有两个石雕卧狮,命名为“阿斯特狮”和“莱努克斯狮”,后来又俗称为“阿斯特先生”和“莱努克斯夫人”(虽然两只都是雄狮)。在大萧条时期,市长拉瓜地亚为了鼓励市民战胜经济危机,将这两座石狮取名为“忍耐”和“坚强”。&&&&&
&&&&&&&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充满抱负的场所,一个移民和儿童寻找知识、信息和心灵安慰的地方。作家卡尔文·特里称,公共图书馆是“伟大的文化机构中最平等待人的地方,不需要票子,不需要会员证;也是最高水平的地方,任何进出图馆者都能自我感觉有与哈佛大学学生同等的资格。”
&&&&&& 除了各种主题功能阅览室和各种展览房间之外,主阅览室在三楼,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无柱房间之一。当初在设计时,第一任馆长约翰·肖恩·比林斯要求把阅览室设在最高层,这样既可采自然光又远离马路的喧闹。查阅了需要的书籍代码之后可以等待工作人员把图书从书库中调出,整个流程和旧时一摸一样,除了计算机代替了原来的卡片检索,而原先的图书传递系统就是个小小流水线,非常有效率地运行了近一个世纪。
&&&&&& 阅览室四周的楼上楼下都摆放着开放式书架,天花板上是我说不出名号的绘画,垂下硕大的吊灯,所有木质的桌椅和书架,舒服而亲切,桌子上还摆放着据说是Tiffany设计的铜台灯。你可以自己把笔记本带进来,上网,一切免费。我坐在那里,心生欢喜,这种宁静的欢喜让我非常喜欢,非常舒服。在这宽敞而明亮的空间里,是另一处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
&&&&&& 公共图书馆除了主馆外还有85个分馆散布在市区各处。在移民潮涌动的年代,公共图书馆陆续开设分馆和流动图书馆,他们深信在这个讲究人权的地方,穷人和富人一样拥有获得知识成为智者的权利,他们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所以这也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他们愿意帮助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获得知识,无论他的肤色,国籍乃至经济地位。
大学&&&&&& 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创建于1754年,位于哈莱姆区(Harlem)。大学和市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哥大是历史最为悠久的著名综合性私立大学之一。
&&&&&& 创建于1754年大学,当时仍然属于殖民地,英皇乔治二世捐款给市民筹设了以人文、科学和语言为主的“国王学院”,独立后,为了纪念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改名为学院。
&&&&&& 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的本科系都实力雄厚。东亚系是大学中最好的系之一,政治系也很受欢迎。地质系在上州的“石头地郡”(Rockland Country),拥有两百英亩的满是石头和测试仪器的基地。艺术系与莱丽亚音乐学院联合开课,实力自然不弱。
&&&&&& 大学的教授也是一流的。不少学生会发现,给他们授课的教授原来就是某本权威著作的作者。而更有甚者,大学先后有五十五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无疑是它的学术实力的最佳证明。
&&&&&& 大学的教育偏重开发智力和综合培养。它的核心教纲,包括了大学中最为严格的一组基础课。经过这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会得到全面提升。开国元勋之一亚利山大o汉密而顿,是的校友。他的塑像就耸立在哥大的校园里,无声地述论着的历史。
&&&&&& 大学位于市曼哈顿,是典型的城市大学。建校初期的很长时间里,大学没有围墙,校园显得十分喧嚣。曾任哥大校长的艾森豪威尔于1953年出任第34任总统后,才将哥大的中心区围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紧凑的校园。哥大正门内那两尊遒劲挺拔的雕塑巍然屹立,守护着哥大的教育理想——科学和艺术。
&&&&&& 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46年。当时,州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采用出售 有 奖证券的形式,集资在兴办一所以人文、科学和语言为主的高等学府。1754年大学成立,初定名为“国王学院”。在建校的第一年,该校只有8名学生,而从校长、教授到行政主 管 的职务,都由牛津大学的神学博士塞谬尔o约翰逊一人兼任。当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完善自身,以成就今后的辉煌事业。独立战争使国王学院停顿了 8年,1784年重新开门,为纪念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改名为“学院”——这是全美最早取得独立自治地位的高等学府。&&&&&& 1896年,学院理事会正式授权学校使用新名字—— 大学。至1912年,图书馆学系、口腔外科、新闻学院、教育学院……等先后加入哥 伦 比亚 大学之阵容,大学正式成为一所综合大学。哥大保留了很多皇家学院的风范,并以此为骄傲。迄今,哥大的校徽仍是王冠。
卡内基音乐厅&&&&&& 1891年由钢铁大王兼慈善家安德鲁·卡内基在市第57街建立的第一座大型音乐厅。一开始大厅的名字仅是简单的“音乐厅”(建筑正面华盖上方有“音乐厅由安德鲁·卡内基出资建造”的字样),后来在音乐厅公司(大厅最初的管理机构)董事会成员们的劝说下,卡内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厅于1893年正式更名为卡内基音乐厅。
&&&&&& 卡内基音乐厅的建筑采用文艺复兴风格,并有号称世界一流的音响设备。音乐厅建成后的首演式上,由柴可夫斯基担任客座指挥,吸引了全的名门雅士前去观看,据说当年参加首场演出的观众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才得以步下马车进入大厅,由此可见当日演出的盛况。多年以来,爱乐乐团一直在此演出,指挥家包括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布鲁诺·瓦尔特以及伯恩斯坦。能够在这里演出或登台亦成为跃登古典与流行音乐乐坛成功的标志。
&&&&&& 1950年代末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卡内基音乐厅险遭拆除。小提琴表演艺术家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发起一场运动,保住了这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免遭改建成办公写字楼的厄运。1964年,卡内基音乐厅被国家文物保护机构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遗址,让现代的都市人置身于这样一个充满“镀金时代”传奇色彩的演出大厅,聆听高雅的音乐,的确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
&&&&&& 卡内基大厅由三个结构截然不同的小厅组成,内部结构颇为特殊。三个厅分别是:主厅、独奏厅和室内乐厅 主&& 厅&&&&&& 伊萨克·斯特恩礼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层2804个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 主厅的特点是声音效果温暖,真实。伊萨克·斯特恩曾说:“有人说这个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举一动,并将其升华”。主厅顶棚极高,观众到顶层观众席台需经过105级台阶。当然也可乘座电梯。自主厅建立以来,几乎所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都曾在这里表演过,主厅的休息室装饰有签名画像和纪念画。
小&& 厅&&&&&& 赞克尔厅(Zankel Hall)设有559个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赞克尔(Judy and Arthur Zankel)夫妇的名字命名,原名独奏厅。1891年4月首次对公众开放。1896年修缮後改名为卡内基会堂。1898年出租给戏剧艺术学院,1959年左右改为电影院,1997年改造回礼堂。重建後的新厅于2003年9月开放。独奏厅&&&&&& 威尔独奏厅(Weill Recital Hall)设有268个座位,以卡内基大厅董事桑福德·I·威尔(Sanford I. Weill)和他妻子琼的名字命名。自1891年大厅建成後投入使用,原称“室内乐厅”(後改为卡内基室内乐厅);40年代後期改名卡内基独奏厅,1986年最终定名为威尔独奏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世界著名博物馆。&&&&&& 位于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与著名的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占地13万平方米,它是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的卢浮宫、圣彼得堡(Sankt Peterburg)的列宁格勒美术馆(Hermitage)(也称冬宫音译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
&&&&&& 1866年 J.杰伊建议成立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并组织了委员会进行筹建。日博物馆在第五大道681号原多德沃思舞蹈学校旧址正式建立。1880年迁至现址。
&&&&&&& 随着藏品的不断增加,该馆经历了多次扩建,整幢大楼凝聚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建筑风格,占地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目前藏有、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和、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 330余万件。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乐器。有19个专业部门负责各类藏品的征集、保管和展览。
&&&&&& 该馆的展览大厅共有3层,分服装、艺术、原始艺术、武器盔甲、欧洲雕塑及装饰艺术、艺术、R.莱曼收藏品、古代近东艺术、中世纪艺术、远东艺术、伊斯兰艺术、19世纪欧洲绘画和雕塑、版画、素描和照片、20世纪艺术、欧洲绘画、乐器和临时展览18个陈列室和展室。
&&&&&& 服装陈列室是从原来的服装艺术博物馆发展而来的,1946年并入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单独成为一个部门,藏有17~20世纪世界各地服装 1万多件,并设有图书资料室和供专业服装设计研究人员使用的设计房。
&&&&&& 1981年春,中美合建的以中国网师园殿春簃及其后院为模式的阿斯特庭院在该馆的东翼竣工落成,庭院的殿堂──"明轩"陈列了中国明代家具。政府赠送的典德尔神殿陈列在该馆的萨克勒大厅内,这是在以外世界上仅有的一座古神殿,1978年 9月正式对外开放。
&&&&&& 该馆的T.J.沃森图书馆于1964年建立。藏书18.5万余册,是世界上收藏艺术、考古书籍最完善的图书馆之一,供研究生、专业研究人员、访问学者使用。照片、幻灯图书馆藏幻灯片29万张,黑白照片25万张,彩色照片6000张,介绍世界艺术发展史。纺织品研究室有各种纺织品 1.5万件,是时装设计人员理想的研究之地。博物馆还设有版画素描研究室、青少年博物馆、书店、观众中心、餐厅等。该馆定期出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刊》等。&&&&&&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分馆──隐修院于 1938 年创建,位于市的福特·特赖恩公园,展出中世纪的艺术和建筑,包括雕塑、壁画、彩色玻璃、泥金写本、双角兽图案挂毯、圣物箱、圣餐杯、象牙制品、金属器。隐修院内还有修道院、教堂、花园。每天有中世纪音乐会演出,每周举办音乐会。每年观众达 700万人次。交通概况:地铁4、5、6线,在第86大街站下车。公车M1、2、3、4路,在第82大街附近下车。
自助游贴士
登录蚂蜂窝在蚂蜂窝可以查找攻略,分享旅行,结识朋友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注册?
用合作网站账户直接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纽约附近景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